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湖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湖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可以在123学术网上询问他们是与杂志社直接联系的,所以通过他们投的稿件,可随时向您反馈文章投稿进度。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媒体、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湖北农业科学;2012仍然是核心,网上直接投稿,需等约半年以上。多出钱可以加急。复合影响因子:520综合影响因子:346主办: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周期:半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439-8114CN:42-1255/S邮发代号:38-2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湖北农业科学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可以在123学术网上询问。他们是与杂志社直接联系的,所以通过他们投的稿件,可随时向您反馈文章投稿进度。

这个需要根据网站编辑查看文章的速度来的,因为网编每天都要更新,如果你的文章有吸引力,那么很快就会得到发布的。

河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今年夏天的农大对口招生考试时由班长监考。我有幸关注了这场考试。我也有对口招生的同学。从学校本二,本三,与专科对比。相同点:老师:是进行抽签安排,不存在差异对待。学生:进入大学,在一个校园,没有人关注你当初高考考了多少分,又是啥专业的。大学里是有能者居上。教材:绝大部分教材相同,但一些会按照学生能力,其实就是录取批次。进行调整,比如本二和本三教材相同。专科教材是按照国家教委的来的,内容上要简单许多。专业课:这个是相同的,不存在因为是本三或者专科,实验室等时间比本二的安排的少的问题。不同点:课本:专科的内容深度不如本二本三。考试:考试分批次考,教室有限。题目不同。总体而言,本一本二的最难,本三其次,专科最简单。学费:本一本二是4500,农林类是本三贵,近一万。专科和本一本二一样。对口招生和本一本二也一样。毕业证: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本三会写: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学学院(本科),专科也会注明。建议:农林类建议考研,因为本科阶段很难有合适的职位。需求量也很小。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位,当然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科研所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看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投就好了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简单地说,转弯处堤坝受到水的冲蚀比平直部分更加严重,洪水来临时更容易被水流掏空,形成垮堤,所以自然就要加固一些咯。下面是原文的一部分,慢慢看。————————————————河道水流主要通过冲刷堤坡、淘刷堤脚和漫顶冲刷侵蚀堤防。江河中下游地区,河道水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横向环流引起的凹岸堤防冲刷和相应的凸岸沉积,在洪水期这种作用尤其显著。凹岸冲刷常引起凹岸堤防崩塌甚至决口,造成的险情和危害较大。(1)迎水侧堤坡冲刷 以下几种情况均可引起堤防迎水侧堤坡发生水流冲刷:一是河道拐弯时形成的水冲部位,直接遭受水流冲刷;二是河流蛇行弯曲时由于离心力作用所产生的横向环流对凹岸迎水侧堤坡产生冲刷;三是在直线河段护岸不连续的部位或河床沉积物有变化的部位,由于流沙的非平衡状态出现而发生水流冲刷。另外.洪水期间由于水流冲力增大或者水位超出护坡之上,也可引起堤坡冲刷。由于水流冲刷将造成堤坡土体流失,所以不利堤防稳定。特别是堤坡下部土体流失,将最终导致堤防崩岸。(2)迎水侧堤脚淘刷 河道水流作用于堤脚造成土体流失淘空坡脚的现象称为堤脚淘刷。堤脚淘刷将诱发崩岸,造成堤防决口。对自然河岸而言,当上部地层是固结程度较高的粘土,而坡脚地层是较为松散的砂土时,也容易造成水流淘空而引起河岸坍塌失事。参见《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作者:朱建强,欧光华,言鸽,潘传柏,北嶋 要, 期刊 湖北农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0年 第04期~%2D~KeyWord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2D~Title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Exp=1&ZJ=TV&GC=91582X&Prev=0&Next=0&strNo=&Type=&Count=2&DZSJ=0&CSID={14399A96-0CDE-49E7-8F46-5CB4719A84D5}&DPWX=

李翔宇 樊彦国(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本文从所拥有的遥感数据源的可能情况出发,分别介绍了各种情况下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其优势和劣势。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方法1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以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及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在科学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是传统的统计或实地调查方式,耗时耗力,劳民伤财,并且难以适应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而遥感可以提供及时准确且覆盖面广的地面影像资料,并且周期短、信息量大,通过后期的分析、处理、比较,可以使人们迅速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详细信息,即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现在,遥感技术已成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结果比较法。多数变化提取算法属于前一种,主要包括影像差值法、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等,这些算法直接通过两时相数据的光谱差异确定变化发生的区域,但不能得出变化图斑的类型;后一种方法通过对各自时相的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对两个分类结果的比较提取变化信息,但其精度受两时相数据分类精度的制约。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所持有数据源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方法。2 基于单一传感器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1 基于单一传感器多时相遥感影像当遥感数据源为单一传感器但可以获得多时相遥感影像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 单变量图像差值法[1]单变量图像差值法比较简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探测方法。它是将两个时相的遥感图像按波段进行逐像元相减,从而生成一幅新的代表二时相间光谱变化的差值图像。辐射值的显著变化代表了土地覆盖变化,在差值图像中接近于零的像元就被看做是未变化的,而那些大于或小于零的像元表示其覆盖状况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设定适当的阈值就可以把变化信息提取出来。2 图像比值法[1,2]比值处理被认为是辨识变化区域相对较快的手段。它是对于两个时相多谱段数据中同名像元的光谱灰度值施以除法运算。显然,经过辐射配准后,在图像中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其比值应近似为1,而对于变化像元而言,比值将明显高于或低于1。比值法可以部分地消除阴影影响,突出某些地物间的反差,具有一定的图像增强作用。3 图像回归法[1]图像回归法是首先假定时相Ⅰ的像元值是另一时相Ⅱ像元值的一个线性函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然后再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的预测值来减去时相Ⅰ的原始像元值,从而获得两时相的回归残差图像。4 植被指数差值法[2]植被指数差值法是用近红外与红光波段间的比值(植被指数)代替原始波段作为输入数据进行差值运算来生成变化图像。由于植物普遍对红光强烈吸收和对近红外光强烈反射,因此红光和近红外波段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提高光谱差异。5 主成分分析法[3](1)差异主成分法 两时相的影像经纠正、配准之后,先对影像作相差取绝对值处理,从而得到一个差值影像。差值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之后的第一分量应该集中了该影像的主要信息,即原两时相影像的主要差异信息。这个分量可以被认为是变化信息而被提取出来,从而生成变化模板,作为指导下一步变化类型确认和边界确定的参考信息。(2)多波段主成分变换 由遥感理论可得知,地物属性发生变化,必将导致其在影像某几个波段上的值发生变化,所以只要找出两时相影像中对应波段上值的差别并确定这些差别的范围,便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在具体试验中将两时相的影像各波段进行组合,成一个两倍于原影像波段数的新影像,对该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由于变换结果前几个分量上集中了两个影像的主要信息,而后几个分量则反映出了两影像的差别信息,因此可以抽取后几个分量进行波段组合来产生出变化信息。一般说来,在上述多波段主成分变换之后,采用0、1、2分量进行波段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新旧时相影像的变化部分。(3)主成分差异法 本方法和差异主成分方法所不同之处在于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与差值处理的顺序不一样。要求先对两时相的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然后对变换结果作差值,取差值的绝对值为处理结果。在实际的试验中,两时相影像作主成分变换后相差的第一分量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信息。因此,可以认为这一分量属于影像的变化信息。6 变化向量分析法[1]由于多时相遥感数据中任一像元矢量都可用多维测量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空间的维数等于原始波段数),通过对不同时相下的同名像元矢量进行相减所得到的变化矢量就可以用于描述该像元第一时相 t1 到第二时相 t2 期间在多维空间中所发生的位置变化。其中变化矢量的模代表了变化的强度,而方向则指示了发生变化的类型。设时相 t1、t2 图像的像元灰度矢量分别为 G=(g1,g2,…,gk)T 和H=(h1,h2,…,hk)T,则变化矢量为:ΔG=G -H。ΔG 包含了两幅图像中所有变化信息。变化强度由变化矢量的模||ΔG||决定,||ΔG||越大,表明图像的差异越大,变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提取变化和非变化像元,可根据变化强度||ΔG||的大小设定阈值来实现,即像元||ΔG||超过某一阈值时,即可判定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像元;而变化的类型,可由ΔG的指向确定。这种方法利用多频段信息,在提取变化位置的同时可以得到变化类型信息,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当然,要用好变化向量分析法还取决于分析过程中变化/未变化阈值是否取值合理以及相关分类方法是否适当。7 分类后比较法分类后比较法是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图像系列同一位置上的分类结果,进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该方法可直接获得变化类型信息,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提高分类精度是准确获得变化信息类型的关键。1至6均属于光谱直接比较法,此方法对变化比较敏感,可以避免分类过程所导致的误差,但需要进行严格的辐射标准化,排除大气状况、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物候等“噪声”因素对图像光谱的影响,由于目前对各种干扰(尤其是物候)导致的辐射差异的校正方法仍不成熟,因此,只能通过选择同一传感器、同一季相的数据来尽可能减小“噪声”。同时光谱直接比较法只注重变化像元的提取,而不能提供变化中土地类型的转化信息(如地类属性)。与之相对照,分类后比较法对辐射纠正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不同传感器、不同季相的数据的比较,同时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变化信息,而且还能够给出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但这种方法的最终精度受到影像分类精度的限制,而且它对影像的全部范围都要进行分类计算而不管它们是否已经发生变化,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变化信息检测的计算量。在目前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中,结合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后比较法的混合动态监测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Jenson 通过对湿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先利用光谱直接比较探测变化区,再进行图像分类确定变化类型的混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变化检测方法[4];Macleod和Congalton的研究也表明以差值法为基础的混合动态监测法优于传统分类后比较法[5]。这样可以集两者之所长,取得更好的监测效果。2 基于单一传感器单时相遥感影像无论是光谱直接比较法还是分类后比较法都是基于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而当前期遥感影像无法或者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依靠后期的单时相遥感影像与前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也可以进行动态监测,这就是采用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在遥感图像上的方法来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6]。具体说来,是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不变的明显地物标志(如线状地物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对遥感图像进行配准,然后将土地现状图叠加再校正后的遥感图像上,检查各图斑是否吻合,若图斑的角点有偏移,则发生变化。可通过遥感图像辨识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现状图含有先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情况,并可测算出变化图斑的面积。若其中有不能确定的图斑,可以辅以外业调查,以提高监测精度。3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监测方法不同传感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获得的图像各有所长,如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图像光谱信息丰富;法国SPOT卫星图像具有全色通道而空间分辨率高;SAR图像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而且几乎不受大气和云层的干涉,可用于探测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和表面的粗糙度等等。利用不同传感器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可以使其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已成为国际遥感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以TM影像和SPOT影像为例,目前应用多光谱TM和全色SPOT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有LAB变换、HIS变换、线性复合与乘积运算、比值运算、BROVEY 变换、高通滤波变换(HPH)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7],经上述算法融合后的图像可以有效地同时保留SPOT高分辨率图像的精细纹理和TM多光谱图像的丰富色彩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为发生变化的地类图斑的提取提供良好的数据源基础。1 光谱特征变异法[8]针对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除了1所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选择光谱特征变异法。同一地物反映在SPOT影像上的信息是与其反映在TM影像上的光谱信息一一对应的。因此作TM和SPOT影像融合时,才能如实地显示出地物的正确光谱属性。但如果两者信息表现为不一致时,那么融合后影像的光谱就表现得与正常地物有所差别,此时就称地物发生了光谱特征变异(例如同一位置,前期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为绿色的麦地,后期新修道路在影像上呈现较亮的灰度,那么叠加之后会呈现一条绿色的道路,与正常地物相异),这部分影像在整个的影像范围内是不正常和不协调的,这些地物可以通过影像判读的方法勾绘出来,这种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显、简洁的特点。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发生光谱特征变异的地物在几何尺寸上要足够的大才能被人工目视发现。此外,该方法的效率还受到被监测区地物光谱特性的限制。2 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选择根据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项目所获取的数据源,可将遥感数据组合分为下述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以获取较好的效果。1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 SPOT 数据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在该条件下,先对两时相的数据以某一纠正后的TM或SPOT影像(首先处理TM还是SPOT视数据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是利于TM和SPOT数据的配准融合处理)为参考分别作纠正和配准处理,为保留并结合原始数据中纹理信息和光谱信息要融合相对应的TM和SPOT影像,在两时相融合影像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差异的方法来提取变化信息。另外还可以用新时相的 SPOT 影像与旧时相的 TM 影像进行融合生成光谱特征变异影像来指导发现变化的区域。2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一个时相的 SPOT 数据在此数据源的基础上,首先仍对某一时相的TM或SPOT数据作纠正处理,然后将其他时相的TM和SPOT数据都统一以这个纠正后的TM (SPOT)为参考影像作影像到影像的纠正和配准。之后,选择光谱特征变异的方法来寻找大部分的变化信息,借助于两时相的TM影像确认变化;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办法对两时相的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变化信息模板,将模板叠置在判读影像上补充单一方法进行变化提取的遗漏。3 具有两时相的 SPOT 和一个时相的 TM 数据通常,前面的数据预处理纠正配准部分同2相同,然后对其中交错时相的TM和SPOT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借助于两时相的SPOT数据发现影像中纹理信息的变化,从而辅助提取影像中的变化信息部分。除此之外,两时相的SPOT影像数据理论上说,可以直接作比较得到变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成像条件的不同,这样直接比较的方法会导致产生很多伪变化信息,干扰了真正变化部分的提取。因此,首先要对原始SPOT影像进行去噪及辐射校正等预处理,然后才能用来提取变化的信息。4 具有单时相的 SPOT 影像和另一时相 TM 影像的数据首先要对SPOT和TM数据进行纠正处理,然后利用纠正后的SPOT和另一时相TM影像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并以此作为判读变化信息的主要参考数据。此外,单时相的SPOT数据可以作为新增波段加入到原始的 TM 数据中去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提取变化的信息,辅助发现漏判的变化图斑。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非常多,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际工作中,要针对所拥有的数据源的情况,综合各方面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监测效果。至于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土地变化的类型以及如何提高分类的精度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1]卢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信息提取算法评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 (5):394~396[2]张银辉,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管理,2001,18 (3):15~18[3]杨贵军,武文波,陈步尚,夏春林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J]东北测绘,2003,26 (1):18~21[4]Jensen J R,Cowen D J,Narumalani S,et An evaluation of coast watch change detection protocol in South Carolin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3,59 (6):1039~1046[5]Macleod R D,Congalton R G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change-detection algorithms for monitoring eelgrass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8,64 (3):207~216[6]吴连喜,严泰来,张玮,薛天民,程昌秀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图像叠加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 (6):156~160[7]张炳智,张继闲,张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0,25 (3):46~50

与<<《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相似的文献。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 <粮食科技与经济>征稿简则 [粮食科技与经济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征稿简则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Equipment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ing] 《华北地震科学》征稿简则 [华北地震科学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本刊编辑部 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 Extent of papers in sci-tech journals should be limited properly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朱大明 一稿多投及其治理对策 Multiple Contributions with One Manuscrip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胡玲 , 汤兴华 , 王秀玲 征稿简则、法定要约和合法授权之浅析 Analysis on Journals' Guideline to Manuscript Contributors and Its Related Legal Status and Authorizatio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 刘大乾 , LIU DaQian 科技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文内标注 Notation of English refer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袁晓萍 , 王亨君 , 张翔 《生物学教学》作者投稿常见的格式规范错误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 Biology Teaching] 张文华 征稿简则 [湖北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更多相似文献 <<《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引用的文献 iLib推荐的刊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河北渔业 Hebei Fisheries 河北电力技术 Hebei Electric Power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矿山测量 Mine Surveying 装备环境工程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酿酒科技 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州煤炭 Zhongzhou Coal

湖北社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这都是做做样子的,还是要积极和编辑联系

湖北社会科学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Hubei Social Sciences 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8477 CN: 42-1112/C 邮发代号: 38-211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湖北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1987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投稿地址:

  • 索引序列
  • 湖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 河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湖北社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