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怎么写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怎么写

发布时间: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1、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差异明显的矛盾,使幼儿在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下,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情感和美感。如课题“打针”,儿童都有亲身体验,打针时既要表现出勇敢地面对现实,又有止不住的疼痛,儿童在画面上表现的那种哭笑不得、惶恐的表情,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快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懦弱等儿童内IL,抗争引起强烈的美感体验。(3)发掘与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由于他们年龄小,认识不完整,常常会毫不费力地把局部的不同特征不同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怪异的现象。他们依靠直觉、瞬问的和真心地感觉表现事物,因而比成人更能接近意象隐喻。1岁半的孩子会把“小雨”和“面条”联系在一起。3岁的孩子能在无意的色彩涂鸦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能在观察了煎蛋的全过程后,用成人意想不到的紫色、橙色、蓝色和深色的渐变,画出一幅奇妙而生动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意味着低幼儿童对色彩象征的理解和应用。

1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已由早期的中职幼儿师范转为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组成的梯级培养;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在各层次院校培养过程中,又按照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形成了按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如: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前教育体育方向、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等。此外,随着对幼儿园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呼吁下,各省又展开了针对现有幼儿园教师的“国培计划”,此项计划的展开为提高现有各级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近几年是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幼儿园师资缺口很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部分幼儿园对刚刚毕业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工作能力作以了解,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对工作的适应性慢、在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教育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等。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当前,我国开展学前教育培养工作的院校层次完善,各个层次的院校在其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侧重点也略有不同,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学者王剑兰曾经对我国培养学前教育的中专、专科和本科三种培养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师侧重艺体技能训练,本专科侧重专业理论的学习;本科比专科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研究,专科比本科较重视艺体技能的学习训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其中各类层次幼儿园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和一些双语幼儿园不仅仅看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更加重视其综合职业能力。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各项专业知识与能力作了相关规定。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走访部分幼儿园,在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1基本素质与能力基本素质与能力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它是能够完成学前教育工作的最低保障。具体要求如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2专业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人员区别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它是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工作和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主要的对象是幼儿,每个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关心热爱幼儿,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在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在努力发现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自身的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完善个性等心理活动。但就个体的发展而言,有共同的规律也存有个体的差异,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并应努力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儿童发展,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应该熟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并能够将各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儿童发展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有机整合成促进儿童科学发展的连贯课程体系。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环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在其生长过程中应有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能为儿童创设一种安全和谐,能够促进儿童成长、学习和游戏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儿童的情感、态度、身体等全面发展。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儿童的活动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活动,偶尔会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前教育教师应冷静处理相关问题并应利用事件的规律对儿童展开教育活动,此类教育形式通常是儿童乐意接受并记忆深刻的活动。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儿童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不少优秀教学经验,为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良好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学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学前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⑦组织和管理能力。虽然学前教育的工作大多在幼儿园开展,但是儿童教育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完成这一活动,在完成相关活动过程中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此次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锻炼自身组织和管理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在日后儿童教育工作中组织协调各方资源,为儿童教育工作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并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人的文艺爱好源自遗传和从小的耳濡目染,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文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相关方面的兴趣和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加强各方面的文艺素养与能力。(3)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学前教育工作主要从事儿童教育与管理,为了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研究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儿童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注意培养自身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成为未来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而努力。(4)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当前,教育界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和技术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效果,而且会逐渐培养儿童的信息意识。因此,具备信息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能力。(5)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瑞吉欧•艾蜜莉亚(ReggioEmiliaApproach)等学前教育体系对我国各大幼儿园办学理念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并加强口语交流能力,为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做准备。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就是用资料,只不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主要是,关于你的论文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点看法和主张。某某学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论文主题,提出看法认为如何如何都是这样的语句,写出来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论述,最好是高级的人物写的文章,发表在高级期刊上的。知网搜索文章,搜出来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写进综述里了,不用下载,中国知网,自己搜索合适采纳啊

范文1: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国内的研究状况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立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摘自 :《教育科学研究》6,原文:“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作者:王俊芳 )

关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献概括,主要是涉及你所写的方面的文献,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时间,文章题目,(比如,<<文章题目>>(张三,2003)提出了那些观点,做了什么分析),进而引出你所做的研究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对他们的观点有哪些改进,比如,可能他们并没有进行量化研究(举个例子而已),这样既显得你为了写这篇文章阅读了大量资料,做到了知己知彼,又体现了你文章的过人之处最好参照你要投稿的杂志的格式,符合他们的要求。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1、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差异明显的矛盾,使幼儿在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下,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情感和美感。如课题“打针”,儿童都有亲身体验,打针时既要表现出勇敢地面对现实,又有止不住的疼痛,儿童在画面上表现的那种哭笑不得、惶恐的表情,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快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懦弱等儿童内IL,抗争引起强烈的美感体验。(3)发掘与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由于他们年龄小,认识不完整,常常会毫不费力地把局部的不同特征不同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怪异的现象。他们依靠直觉、瞬问的和真心地感觉表现事物,因而比成人更能接近意象隐喻。1岁半的孩子会把“小雨”和“面条”联系在一起。3岁的孩子能在无意的色彩涂鸦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能在观察了煎蛋的全过程后,用成人意想不到的紫色、橙色、蓝色和深色的渐变,画出一幅奇妙而生动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意味着低幼儿童对色彩象征的理解和应用。

1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已由早期的中职幼儿师范转为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组成的梯级培养;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在各层次院校培养过程中,又按照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形成了按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如: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前教育体育方向、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等。此外,随着对幼儿园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呼吁下,各省又展开了针对现有幼儿园教师的“国培计划”,此项计划的展开为提高现有各级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近几年是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幼儿园师资缺口很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部分幼儿园对刚刚毕业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工作能力作以了解,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对工作的适应性慢、在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教育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等。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当前,我国开展学前教育培养工作的院校层次完善,各个层次的院校在其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侧重点也略有不同,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学者王剑兰曾经对我国培养学前教育的中专、专科和本科三种培养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师侧重艺体技能训练,本专科侧重专业理论的学习;本科比专科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研究,专科比本科较重视艺体技能的学习训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其中各类层次幼儿园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和一些双语幼儿园不仅仅看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更加重视其综合职业能力。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各项专业知识与能力作了相关规定。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走访部分幼儿园,在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1基本素质与能力基本素质与能力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它是能够完成学前教育工作的最低保障。具体要求如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2专业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人员区别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它是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工作和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主要的对象是幼儿,每个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关心热爱幼儿,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在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在努力发现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自身的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完善个性等心理活动。但就个体的发展而言,有共同的规律也存有个体的差异,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并应努力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儿童发展,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应该熟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并能够将各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儿童发展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有机整合成促进儿童科学发展的连贯课程体系。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环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在其生长过程中应有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能为儿童创设一种安全和谐,能够促进儿童成长、学习和游戏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儿童的情感、态度、身体等全面发展。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儿童的活动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活动,偶尔会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前教育教师应冷静处理相关问题并应利用事件的规律对儿童展开教育活动,此类教育形式通常是儿童乐意接受并记忆深刻的活动。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儿童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不少优秀教学经验,为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良好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学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学前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⑦组织和管理能力。虽然学前教育的工作大多在幼儿园开展,但是儿童教育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完成这一活动,在完成相关活动过程中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此次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锻炼自身组织和管理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在日后儿童教育工作中组织协调各方资源,为儿童教育工作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并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人的文艺爱好源自遗传和从小的耳濡目染,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文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相关方面的兴趣和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加强各方面的文艺素养与能力。(3)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学前教育工作主要从事儿童教育与管理,为了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研究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儿童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注意培养自身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成为未来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而努力。(4)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当前,教育界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和技术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效果,而且会逐渐培养儿童的信息意识。因此,具备信息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能力。(5)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瑞吉欧•艾蜜莉亚(ReggioEmiliaApproach)等学前教育体系对我国各大幼儿园办学理念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一门及以上的外语,并加强口语交流能力,为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做准备。

  • 索引序列
  •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怎么写
  •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 关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 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文献综述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