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行为出现了偏失,或染上社会恶习或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可行性措施,为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由于根本原因(户籍制度)的存在,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社会各界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氛围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人口的素质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实现农业观代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村的教育与城镇的教育相比较,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孩子成长的需要。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想方没法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由于条件落后,设施的配置水平不够,教师队伍在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跟不上教育观念的改变,生源有限,教育投入的相对较少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资源限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农村教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单一,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小学初中,女老师偏多,老教师偏多,中师学历的教师偏多,语文数学等正课老师偏多,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偏少每到有检查的领导来听课,好多教师无所适从,要么停止讲课,让学生自习,要么改变教学方式,抽查学生作业。关于性别结构中小学女教师偏多本不是坏事,但由于中小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很容易导致男生女孩气,女生受娇宠,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日后性别角色认同障碍,这个现象泛化将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年龄结构老教师偏多也是弊大于利好处就是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新手教师责任心强,有耐心,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老教师很难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比如现在班班多媒体,条件好一些的,电子白板进课堂对于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许多已经职业倦怠的老教师而言,根本不愿意去学这些新玩意,有时候即使愿意,他们也力不从心了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与运用,年轻教师往往表现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热情中小学不同于大学,中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图文并茂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因此多媒体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大学需要大师,中小学可能更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教师,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关于学历结构毫不讳言,本科毕业的师范生往往会比中师毕业生知识结构多元,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一点无庸置疑。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以及中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会是一个很好的基奠。关于学科结构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主科老师兼职,这些课时经常被灵活占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艺术语言能力是很大的障碍好在最近两年来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硕士的加入为之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很多特岗教师相当不稳定。二、学生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的子女都享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当我们放眼四周时,我们惊诧地发现,不知何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变得暮气沉沉,与其说学生有问题,不如说学习观念有问题。陶行知说,好教育培养出好人笔者认为,活教育培养出活人传统教育学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在中国已经是深入人心中国的学生耳濡目染,在还未入学就习得了学生的本分:老师说的就是圣旨,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太活跃就是多动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小学生有点死气沉沉。十几年前课后爬树打枣捉鱼的孩子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推着拉杆书包上下学眼镜后面看人穿得干干净净目光呆滞夜以继日写作业赶场去上培训班的中小学生上学路上能听见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我很喜欢观察学生,我希望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天真烂漫的表情,但是即使这些,也成了奢求。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农村最重要的不是缺钱,而是缺人,人才短缺鉴于很大一部分老教师在岗贡献小,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应该对老教师做好保障工作,安排老教师换岗或提前退休,让出编制,每年公开招聘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招聘要特别注意性别比例学科比例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把外培内训工作落到实处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看成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常带他们出去看看,常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这对中小学生基础教育而言,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给学生一方乐土,中小学生会表现出我们意料不到的想象力;给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基础教育也会表现出其他社会子系统无法企及的生机和活力。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入口把关要更加从严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应该十分珍惜难得的进人机会,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为此,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垂直管理力度,将教师人事权适当上收,并加强对下级教育人事的指导控制,特别是教师格证制度的实施。教师出口要更加顺畅教师队伍内部应建立淘汰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中好的要留得住,差的要出得去同时,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内退等方式,将部分老龄教师和学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乡村优秀教师都往城镇学校挤县城范围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城镇学校即使严重超编宁愿安排部分教师搞点行管,干点杂事,也不到乡村学校去。二、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基础教育的以县为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给各地小学引进教师提供政策依据优秀毕业生大都会提出除了标准工资外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问题,而学校本身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学校有钱,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找不到政策依据,也不敢答应他们的条件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指导性政策,以为各地提供参考。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等二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作为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一,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 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学校。第三,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五、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有条件的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关于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总结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整体发展。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子女教育上所处的位置,农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也要认真调查该地方的家庭教育现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办好学校,尽力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更希望农村家庭教育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除搞好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外,还要让农村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错误教育思想,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教育也才可以全面推进。

关于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人口的素质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实现农业观代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村的教育与城镇的教育相比较,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孩子成长的需要。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想方没法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由于条件落后,设施的配置水平不够,教师队伍在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跟不上教育观念的改变,生源有限,教育投入的相对较少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资源限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农村教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单一,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小学初中,女老师偏多,老教师偏多,中师学历的教师偏多,语文数学等正课老师偏多,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偏少每到有检查的领导来听课,好多教师无所适从,要么停止讲课,让学生自习,要么改变教学方式,抽查学生作业。关于性别结构中小学女教师偏多本不是坏事,但由于中小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很容易导致男生女孩气,女生受娇宠,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日后性别角色认同障碍,这个现象泛化将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年龄结构老教师偏多也是弊大于利好处就是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新手教师责任心强,有耐心,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老教师很难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比如现在班班多媒体,条件好一些的,电子白板进课堂对于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许多已经职业倦怠的老教师而言,根本不愿意去学这些新玩意,有时候即使愿意,他们也力不从心了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与运用,年轻教师往往表现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热情中小学不同于大学,中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图文并茂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因此多媒体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大学需要大师,中小学可能更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教师,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关于学历结构毫不讳言,本科毕业的师范生往往会比中师毕业生知识结构多元,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一点无庸置疑。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以及中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会是一个很好的基奠。关于学科结构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主科老师兼职,这些课时经常被灵活占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艺术语言能力是很大的障碍好在最近两年来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硕士的加入为之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很多特岗教师相当不稳定。二、学生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的子女都享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当我们放眼四周时,我们惊诧地发现,不知何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变得暮气沉沉,与其说学生有问题,不如说学习观念有问题。陶行知说,好教育培养出好人笔者认为,活教育培养出活人传统教育学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在中国已经是深入人心中国的学生耳濡目染,在还未入学就习得了学生的本分:老师说的就是圣旨,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太活跃就是多动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小学生有点死气沉沉。十几年前课后爬树打枣捉鱼的孩子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推着拉杆书包上下学眼镜后面看人穿得干干净净目光呆滞夜以继日写作业赶场去上培训班的中小学生上学路上能听见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我很喜欢观察学生,我希望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天真烂漫的表情,但是即使这些,也成了奢求。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农村最重要的不是缺钱,而是缺人,人才短缺鉴于很大一部分老教师在岗贡献小,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应该对老教师做好保障工作,安排老教师换岗或提前退休,让出编制,每年公开招聘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招聘要特别注意性别比例学科比例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把外培内训工作落到实处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看成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常带他们出去看看,常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这对中小学生基础教育而言,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给学生一方乐土,中小学生会表现出我们意料不到的想象力;给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基础教育也会表现出其他社会子系统无法企及的生机和活力。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入口把关要更加从严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应该十分珍惜难得的进人机会,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为此,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垂直管理力度,将教师人事权适当上收,并加强对下级教育人事的指导控制,特别是教师格证制度的实施。教师出口要更加顺畅教师队伍内部应建立淘汰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中好的要留得住,差的要出得去同时,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内退等方式,将部分老龄教师和学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乡村优秀教师都往城镇学校挤县城范围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城镇学校即使严重超编宁愿安排部分教师搞点行管,干点杂事,也不到乡村学校去。二、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基础教育的以县为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给各地小学引进教师提供政策依据优秀毕业生大都会提出除了标准工资外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问题,而学校本身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学校有钱,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找不到政策依据,也不敢答应他们的条件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指导性政策,以为各地提供参考。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等二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作为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一,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 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学校。第三,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五、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有条件的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关于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总结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整体发展。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子女教育上所处的位置,农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也要认真调查该地方的家庭教育现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办好学校,尽力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更希望农村家庭教育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除搞好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外,还要让农村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错误教育思想,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教育也才可以全面推进。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行为出现了偏失,或染上社会恶习或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可行性措施,为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由于根本原因(户籍制度)的存在,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社会各界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氛围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就是用资料,只不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主要是,关于你的论文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点看法和主张。某某学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论文主题,提出看法认为如何如何都是这样的语句,写出来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论述,最好是高级的人物写的文章,发表在高级期刊上的。知网搜索文章,搜出来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写进综述里了,不用下载,中国知网,自己搜索合适采纳啊

范文1: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国内的研究状况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立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摘自 :《教育科学研究》6,原文:“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作者:王俊芳 )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 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封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3人/户降到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9人/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44人/户。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81%,比1982年增长92个百分点。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7)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 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8)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三、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9)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 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 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民人口多,占全国12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的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一)货币经济的发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我们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遗迹也将消失”。(11)可见,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二)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第一,老人自我服务;第二,家庭成员的服务;第三,社会化服务。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的降低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就使得社会化生活服务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村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是完全成正比的。据《经济日报》记者王培楠报道,2001年初,广东省东莞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运作。全市参保农民76万, 2万符合退休年龄的农村老人领取了首笔养老保险金。这意味着,从2001年起,东莞所有20岁至60岁的男性农民、20岁至55岁的女性农民,将全部进人“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网”中。广东省东莞市之所以率先实施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在于小小的东莞2000年的财政收入总额已达 56亿元,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已达1168亿元,净资产652亿元;就在于每一个村的第三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化生活服务水平已大大提高。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 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2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12)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尽管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根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年迈农民通过一次性交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50元、60元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13)。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早在1984年即顺应农民需要而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山东烟台从1989年开始,大胆地进行农村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五、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率最优原则。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 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农村养老的基本精神,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4)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我国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可按以下思路构筑:  第一,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第二,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第三,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这一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规范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应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凌文豪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及对策[J]求索2009(10)[3]李衡,周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2)[4]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5]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学术界2008(03)[6]师振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8(07)[7]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04)[8]张文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6)[9]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2]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3]师振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8(07)[4]孟庆平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03)[5]郝向东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3(01)[6]史维良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08)[7]成海霞走出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13(08)[8]朱卫东,姚建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纪人学报2013(02)[9]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2]李晓霞,郝国喜上海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偿还[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3]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4]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5]刘雄英,黄纯波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6]班茂盛,朱连忠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7]马斌,程贯平,刘文军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保险对策[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8]王金安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7)[9]宋科凡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筹款模式选择[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你的论农村养老保险制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关于农村教育的文献综述

农村在中国社会的作用农村存在问题和对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的重要性【1】解决劳动力转移困难【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缓解【3】逐步解决农民增收,从教育开始。

有很多,列举一些【专著】中国大陆教育研究: 政策与制度 庆祥颜 - 2004五南新书出版社中国农村敎育改革与相关政策周明 - 2003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论文】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 乔宝云, 范剑勇, 冯兴元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全文在线 _asp?id=5280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 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 袁桂林 -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2-29-09-58-24g0rjet455o4eaf55v0liyhy0_%E5%86%9C%E6%9D%91%E4%B9%89%E5%8A%A1%E6%95%99%E8%82%B2_%E4%BB%A5%E5%8E%BF%E4%B8%BA%E4%B8%BB_%E7%AE%A1%E7%90%86%E4%BD%93%E5%88%B6%E7%8E%B0%E7%8A%B6%E5%8F%8A%E5%A4%9A%E5%85%83%E5%8C%96%E5%8F%91%E5%B1%95%E6%A8%A1%E5%BC%8F%E5%88%9D%E6%8E%Apdf

  • 索引序列
  •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教育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