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收藏杂志社孙祥鹤

中国收藏杂志社孙祥鹤

发布时间:

中国收藏杂志社孙祥鹤

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过“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嫡孙亲赐。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 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于是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中国收藏杂志社

我认可他的观点。因为韩寒在初期的时候非常有流量,有很多粉丝,所以是初代流量。

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我认可。韩寒当初写文章的时候可太有名了,还有同时期的郭敬明也一样备受瞩目。

中国收藏杂志是我国目前向民间收藏领域的一本国家级月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立足民间收藏领域,发挥国家收藏力量, 以推动中国民间收藏的发展为己任,兼顾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参与性,深受全国收藏界、拍卖界以及文博界都合适, 国内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喜欢看。如果你想订的话,就可以直接去“包年优品”订。我记得上面有。

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

朱志刚,1960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5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现为江南油画雕塑院院长、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南大学副教授、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顾恺之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参展及艺术活动:2001年 江苏省油画展(南京)2003年 中国油画展江苏展区作品展(南京)2005年 第五届江苏省油画展(南京)2006年 “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作品展(上海)2007年 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书画专场拍卖会(深圳)2007年 “意象江南·朱志刚油画作品展”(无锡)2007年 “人文江南”名人精品展(苏州)2007年 朱志刚杜力油画作品展(苏州)2008年 名家名作巡回展(江苏)2010年 中国油画邀请展(美国威斯康辛)2010年 访问美籍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纽约华尔街)2010年 江苏省油画研究展优秀奖(南京)2010年 邀请荷兰艺术家交流2010年 与中国油画院院长杨云飞及艺术家交流论文专著及作品发表:2005年 “杰夫·沃尔的艺术风格” 《美术界》第10期2005年 “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美术与设计》(国家核心)2005年 “静静的水乡“《文艺研究》(国家核心)第2期2006年 “村上华岳的艺术风格” 《美术界》2006年 “禅宗和沈周晚年的绘画” 《美术大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朱志刚油画作品欣赏” 《美术大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江南雪之一”《上海美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2007年 《意象江南·朱志刚油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年 “意象中的风景”《中国收藏》(中国收藏杂志出版社)2007年 “朱志刚油画印象”《世界知识画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7年 “朱志刚油画”《艺术中华》(中国书画出版社)第2期2008年 “品质与境界”《艺术界》(艺术界杂志社)第7、8期2008年 “瑞雪”《艺术界》(艺术界杂志社)第9、10期

王汉文,男,字百石,河北省涿州市人,出生于五代书画世家。自幼患小儿麻痹症,6岁开始父亲著名画家王恨庚教他绘画,经过多年的言传身教,系统的传授了唐、宋、元、明、清古画的要领,传授绘画工笔人物,经过多年的勤奋苦练,认真钻研,绘画艺术不断提高,擅长工笔人物的创作,以古画人物为主,兼工笔花鸟、昆虫等。其作品已被收录刊登在《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大型国际交流系列史册中,其名列入《世界当代书画家篆刻大辞典》等十几部大型辞典中。 其作品发表于国际商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收藏杂志社、报到日报、今日涿州等全国性刊物上。作品被众多家杂志社收藏。

1952年8月画家张松出生与芜湖。1986年画家张松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国画专业。1993年1月画家张松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1994年12月,画家张松在北京举办《张松山水画展》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八一电影制版厂还破例为其拍摄了专题片。1999年,画家张松在南京军区政治部正准备将张松正式调入文化部工作的时候,他却坚持转业回了安徽。2002画家张松入围了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2-2003)中国当代画家排行榜之新锐榜。2003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全国各地收藏家协会等权威机构推选,画家张松入围了首届中国收藏界当代画家排行榜之新锐榜。2005年5月,画家张松被国务院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06年画家张松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和“六个一批文艺拔尖人才”。2006年画家张松出版《中国当代山水画家——张松画集》。2007年11月画家张松出席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共同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2007年12月画家张松被全国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授予“2007年度全国十大和谐画家”。2008年5月画家张松被全国人大代表高峰论坛授予“全国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2008年8月画家张松受国际奥委会邀请作品《皖山徽水图》参加“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08年9月画家张松作品《黄岳春晖》、《清凉世界》由神州七号宇宙飞船载入太空。2008年画家张松由中国美协和安徽省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家·张松作品展》,19日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张松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协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画作追求动中有静、静中生动的写意山水画的创作境界,极富空间感,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与独特风格。此次展出的近百幅作品既有反映徽文化深厚的新安山水与江南风韵,也有表现粗犷豪放的西部大漠与域外风情。近年来,张松先后被授予“2007年度全国十大和谐画家”“全国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8月,他的作品《皖山徽水图》参加“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赴京出席大会展览开幕式;作品《黄岳春晖》《清凉世界》被神舟七号载入太空。 画展将持续到11月25日。

中国收藏家杂志社

“龙腾榜2009中国百名收藏家”评选活动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华侨华人慈善文化传播基金和华侨华人影视文化中心发起主办,并得到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收藏家》杂志社和业界专家的大力支持。《收藏家》杂志社执行主编、评选活动组委会主席邓丁三认为,此次评选活动对于落实中央有关振兴文化产业规划精神,发掘总结一批海内外优秀藏家,影响和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良性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进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次活动评选对象是积极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在收藏领域公认有很高成就者。本次评选综合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从参评者中评选100名获奖者,授予“中国百名收藏家”称号。近年来,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参与各类收藏的爱好者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涉足收藏的人数多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中国的收藏家已经成为国际界和拍卖业倍受关注的重要群体。本次评选活动得到美国华商会、俄罗斯南方华商会、加拿大中加文化交流中心、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欧洲华文联盟协会、澳门澳亚卫视、香港华侨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响应。

当然是越来越火,因为时间在推移!

越来越火

中国收藏杂志是我国目前向民间收藏领域的一本国家级月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立足民间收藏领域,发挥国家收藏力量, 以推动中国民间收藏的发展为己任,兼顾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参与性,深受全国收藏界、拍卖界以及文博界都合适, 国内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喜欢看。如果你想订的话,就可以直接去“包年优品”订。我记得上面有。

中国收藏杂志社杨华

1987年:11月从辽宁瓦房店考入海军实验基地文工团,成为一名女文艺兵。   1988年:考入河南大学声乐系,1990年毕业。毕业后参加海军第二届声乐大赛,获民族组第一名。   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声乐系。1991年:担任上下集电视剧《浪击勘察号》中的女主角(小华)。 1994年:考入总政歌舞团,排演了歌剧片段《刘三姐》,扮演“刘三姐”。1995年:拍摄四部音乐电视,《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妈妈盼儿早回家》、《中国人的家》、《妈妈的风筝》。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第一张个人专集《给母亲祝福》。1996年:拍了两部音乐电视《拉着中华妈妈的手》、《你还记得南泥湾吗》。(参加中央电视台除夕之夜大型文艺晚会,并先后参加过东三省、辽宁省、山东省、福建省春节大型文艺晚会)出版第二张盒式CD专集。 1997年:参加由总政举办的双拥春节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和正月十五元宵晚会。并参加山东、西安、大连等地的春节晚会,拍摄音乐电视《我的香港我的心》。作品《拉着中华妈妈的手》被列入中央民族大学声乐教材。 1998年:共参加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大型文艺晚会24场次,拍了两部音乐电视《迎春接福》、《渔家姑娘》。参加中央电视台8月16日赈灾义演大型文艺晚会。想灾区捐赠500元人民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据报等25家报纸、杂志刊登照片和文章。199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大型文艺晚会,于6月29日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并参加由总政、总参、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八一”建军节大型文艺晚会。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拍摄音乐电视《我最爱唱的是国歌》,这首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民族歌曲排行榜获第一名,拍摄的音乐电视《喊一声战友》获1999年大红鹰杯军旅歌曲专业组铜奖。“挽着妈妈回家”获国家文化部1999年第九届“群星”奖(政府奖)。《渔家姑娘》获1999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同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了个人专访25分钟,专题播出后反响强烈。 2000年:参加公安部春节大型晚会。随军乐团下部队演出42场次,到人民大会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出11次,到外省市演出20多次2001年:为建党八十周年拍摄音乐电视《跟你走》,西藏建藏五十周年,到西藏拍摄音乐电视《唱给西藏情郎》。参加本团下部队到各省市、人民大会堂及春节团拜会等很多演出。2002年:1月出版CD、VCD个人专集《拉着中华妈妈的手》。4月26日,在中国剧院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华彩飞扬——青年歌唱家杨华独唱音乐会》。这是军乐团五十多年来第一次举办独唱音乐会。并把音乐会的全部收入11450元捐献给北京动物园认养1岁小棕熊,杨华也是文艺界第一人认养棕熊。北京电视台神州音画做了半小时的人物专访,播出后反映强烈。收视率排列第二。中央电视台《灿烂星空》栏目于12月播出半小时个人专题。9月被聘为葫芦岛市形象大使。2003年:中央电视台《灿烂星空》栏目拍摄的艺文手册《灿烂星空》——军乐团歌手,荣获第十七界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三等奖。这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最高奖项。参加中央电视台正月十五元宵晚会也就是春节晚会的颁奖晚会,参加河北电视台、湖南等地的各种演出、北京电视台国庆特别节目及本单位各种演出,9月16日到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歌榜”栏目做上下集专访。2004年:参加外省市及本单位演出之余考三门计算机、六门北大艺术系研究生课程。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系研究生。为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70周年、建军78周年,拍摄了一部大型音乐电视作品《绿色大军营》。这首音乐电视按照军委提出的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弘扬新时期我军的精神风貌。是一首与现代化军队结合的最紧密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并不失艺术本身的柔美。这首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三套、八套、音乐频道,北京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及辽宁、河北等省市共播出60多次。7月29日解放军报,九月解放军画报都刊登了有关这首作品。同年推出第五张个人专集DVD《绿色大军营》。7月25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六国会谈的国家领导人演出。 2006年:除参加本单位及外省市大小型演出外,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参加“踏着红军的足迹,走进青春娄底”大型文艺晚会,央视三套播出了这台晚会。2007年:录制新歌《世界还是好人多》。应飚尚网站的邀请做了一期专访。前后前往几个不同省市体育馆及大部队为连队哨所演出。2008年:中国音乐家辞典第922页,编入杨华个人艺术简介共计900字。2008年是杨华沉淀看书学习、认真思考、写一些东西的一年。2009年6月:参加军乐团三队为弘扬民族团结、献爱心活动,个人资助10名新疆哈密中学同学。为建国60周年新拍并隆重推出音乐电视《中国走的多么自豪》,央视音乐频道播出五次。国庆期间参加央视《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9月29日参加河北卫视国庆大型文艺晚会。 2010年:央视CCTV音乐频道《百年歌声》演唱《壮锦献给毛主席》(2月28日晚播出)。建军节期间CCTV音乐频道播出MTV《绿色大军营》,每日5次。2013年10月:杨华独唱音乐会《流动的舞台传递爱的歌声》在海淀公园举行。

一、著作类1、《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7年。3、《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与冯天瑜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中国文化史》(与冯天瑜、任放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007年彩色增订本。5、《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主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二、论文类1、《从赋<诗>言志与引<诗>言志》,《中日邦交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2、《宴乐桑猎画像与战国宫苑社会生活》,《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1期。3、《礼乐文化与古代东方社会》,《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4、《先秦乐文化的区域差异》,《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5、《〈尚书?牧誓〉篇新考》,《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6、《人治社会及其文化机制》,《学术论坛》1996年第8期。7、《孔子与音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5辑,日本和泉书院,1994年。8、《从楚文化中探寻日本文化之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6 辑,日本和泉书院1995年。9、《周代前期的文化整合》,《江汉论坛》1996年第8期。10、《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11、《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 《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12、《中国文化史分期刍议》(与冯天瑜合撰),《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13、《贯穿古今,打通中西──评冯天瑜教授新著<人文论衡>》,《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14、《知识分子的“纯化“与“泛化”》,《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15、《人文精神问题讨论综述》,《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6、《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9辑,日本和泉书院,1998年。17、《入蜀纪行》(译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8、《“勒马回缰作旧诗”——闻一多的第一次转折》,《光明日报》2000年1月14日。19、《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月11月17日。20、《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21、《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方法》,《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2、《在汉口的外国人权益》(译文),《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3、《踊辟礼综考》,《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4、《先秦衅礼研究》,《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25、《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6、《出土日书与楚地的疾病占卜》,《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7、《先秦血祭礼仪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28、《禭·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仪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29、《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30、《“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31、《楚礼庙制研究》,《楚文化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2、《新蔡简所见祭祷礼仪二则》,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二辑,湖北育出版社,2005年。33、《先秦财政史研究概要》,载《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34、《治礼学贵在贯通——评彭林教授新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夏之卷)。35、《汉代明器所见之楼阁与乐舞》,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特辑第3辑,日本翰林书房,2005年。36、《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选摘;《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37、《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春之卷)。38、《“谅阴不言”与王权更替》,《中国社会史评论》第六辑(2005年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39、《新蔡楚简祭祷礼仪杂疏(四则)》,《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0、《<序宁祷券>集释》,《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三辑,湖北育出版社,2007年。41、《楚地水神研究》,《学鉴》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42、《传统学术中的学派》,《光明日报?国学版》2007年9月13日。43、《新蔡祭祷简中的两个问题》,《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4、《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5、《说“谪”——兼论汉代政治谴告理论的民间基础》,《学鉴》第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6、《经学史研究的复兴》,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 索引序列
  • 中国收藏杂志社孙祥鹤
  • 中国收藏杂志社
  • 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
  • 中国收藏家杂志社
  • 中国收藏杂志社杨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