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

发布时间: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

新文化运动中的报刊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它提出 “民主” 和“科学” 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配合。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刊。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而北京的《国故月刊》、《公言报》、上海的《新申报》等报刊, 则发表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

中国劳动保障,这本杂志是各地方人社系统都会定期订购的杂志,上面有时会刊登一些具体案例劳动仲裁属于档案类东西,内容只涉及当事双方,不可能出杂志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时间

共产党早期刊物。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教育作用,早在 1920 年 11 月,就由中 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该刊译载了列宁的一些重要著 作,介绍过十月革命和欧美各国共产党的概况以及俄国的建党经验。《共产 党》月刊还发表文章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展开论争。月刊的出版,为中国共产 党的正式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这是中国 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它到 1927 年 7 月停刊,经历了党的创建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程。它着重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 的理论和纲领,多次刊登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宣言和政治主张,大量报道了 工农运动的消息,对推动和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革命形势作出了贡 献。 1923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又在广州创办另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月 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我们认定国民运动是中国国家生命之救星。” 因此,“在此运动中,不敢说是领袖,更不敢说是先觉,只愿当前锋,只愿 打头阵”。《前锋》月刊创办于中共三大之后,因此它着重宣传了中共三大 以后的方针、政策,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情况。由 于《前锋》至 1924 年 2 月停刊,因此不如《向导》影响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机关刊物为《先驱》半月刊。它于 1922年 1 月在北京创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 的自觉。”“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 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该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介绍苏 联、国际共运情况的文章。《先驱》多次出版专号,刊登青年团的有关文件 和讨论团的建设问题。《先驱》在教育青年走向革命和推动青年运动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在《先驱》停刊两个月之后,1923 年 10 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由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主编。该刊出 版过许多专号,介绍俄国革命,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关于青 年运动的理论与方针。《中国青年》后曾迁广州、汉口出版,至 1927 年 10 月停刊。 提高工人政治觉悟,组织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是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基础。上海、广州、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分别 创刊《劳动界》(1920 年 8 月)、《劳动者》(1920 年 10 月)、《劳动音》(1920 年 11 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它们以通 俗的语言,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广大工人群众认识自 己的处境,明确本阶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工人运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 1921 年 8 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次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迁往北京,又将北方地方党主办的《工人周刊》转为自己的机关刊物。 这两个刊物的出版发行,都是处在中国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涨时期,它们以 大量史实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断报道各地工人罢工的消 息,激发了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热情。1924 年 10 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在上海又创办《中国工人》月刊。这是中共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刊物,半年 后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该刊报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内外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邓中夏、赵世炎、刘少奇等,都在该刊上发 表文章,论证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强大力量,从而批判了党 内忽视工人阶级力量的倾向。上述刊物,是研究中国早期工运的重要史料。反映其他社会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刊物。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刊物,即《东方杂志》。它于 1904 年 3 月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 1948 年它已出版 44 卷。之后,移台湾继续出版。《东方杂志》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刊物。 它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既有政治新闻,也有军事、外交、教育、财政、 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方面的内容介绍,以及翻译小说或图画等。《东方 杂志》早期倾向保守,以其主编杜亚泉为代表,在东西方文化派关于新旧思 潮的论争中,支持旧派主张。《东方杂志》由于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近现 代史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因此它是一个丰富的史料宝库。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它受到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抵制或反抗。 北京大学三大学生社团之一的“国故杂志社”,于 1919 年 3 月创办《国 故》月刊。该刊宣布它的宗旨是“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实际上是宣扬封 建文化,反对新文化;崇尚古文,反对白话文,与《新青年》杂志抗衡,与《新潮》杂志论争。 1922 年 1 月在南京东南大学由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等人编辑出版了《学 衡》杂志。它也以“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 在整理国学和研究中西方古代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盲目崇古,主 张恢复旧传统。在其刊行的十余年间,没有中断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发表 许多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研究系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于 1919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解放与改 造》半月刊(后更名为《改造》半月刊)。这个刊物刊登了许多讨论社会主 义的文章和译文,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情况下,从另一个 角度曲解社会主义,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解放与改造》杂志挑 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劳动保护》杂志创刊于1953年,先后由全总、劳动部主办。1986年1月,《劳动保护》杂志改由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办。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安全生产职能由劳动部划归国家经贸委,刊物由国家经贸委主管,安全科研中心主办。2001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刊物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管,安全科研中心主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多年来,《劳动保护》杂志在全国各地区、各产业部门和广大企业安全管理干部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拥戴,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1992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6000多家科技期刊评选中,《劳动保护》杂志获得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11月份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8000余家期刊评比中,《劳动保护》杂志被列入中国期刊方阵,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百种重点科技期刊组成的“双百”期刊,在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的1496家期刊中,仅有192家入围“双百”期刊。2002年,《劳动保护》杂志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在全国近5000种科技期刊中,获得国家期刊奖项的仅有180种。《劳动保护》杂志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彩色印刷,胶订,月刊,每月1日出版。2007年,杂志扩版为128页,每月还由杂志社出资赠送20万字的最新法规文件汇编,进一步扩大了杂志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安全生产信息的需求。《劳动保护》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尊重、热爱、保护生命——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她的核心读者是:企业安全管理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中的安全管理干部。她的编辑方针是:关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关注。增强刊物的可读性和服务性,贴近读者、文章生动、知识实用。她的市场定位为:安全生产管理干部的政策专刊,领导智慧专刊,科技知识专刊。她的经营定位是: 以杂志为核心和依托,发展广告,发展相关的安全文化产品和咨询服务,开展大规模安全文化群众活动,使品牌杂志的资源充分利用。 我们的办刊理念是:创造一流的期刊,把《劳动保护》杂志建成我国安全文化产业之林中一棵茁壮的大树。有人说,一个杂志社,就像一辆汽车,杂志编辑、发行、广告、品牌经营就是它的4个轮子,缺一不可。为了开好这部车,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杂志为旗帜,以市场为先导,以实业促事业,从管理求效益。以杂志为旗帜:就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把杂志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来经营,讲究内部的质量和外在的包装。以市场为先导:就是要按市场的要求来办刊,杂志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按市场机制的规则来运作。杂志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面对市场,面向读者。在杂志的编辑工作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扬长避短,占领市场。以实业促事业:就是走安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依托杂志的品牌,开发安全文化产业,积极开创性地向外拓展,利用杂志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办刊与经营并重。以管理求效益:加强杂志社的内部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发杂志社人员的的活力,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践行劳动精神做合格的劳动者论文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开始时,我们要好好想想这一年里我要干什么,怎么干,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比如在事业上要怎样,比如多陪陪家人比如读几本书等等。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并且付出一定的劳动。当然一年之中,会出现许多事,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有些目标不能达成。在岁末总结时,只要认为这一年没有虚度,努力了,不管目标完成的怎样,都给自己一个微笑,我尽力了。

打扫卫生,我们学校就有劳动教育,全员,一天两次

不好说啊 不知道

老哥神押题!

劳动者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不好说啊 不知道

《劳动者》刊物

A 《劳动界》 B 《劳动音》 C 《劳动者

《国际歌》,原题《国际工人联盟》,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1871年6月创作,1887年收入其诗集《革命歌集》印行。1888年6月,法国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根据此诗谱成《国际歌》,同年7月23日由作曲家领导的合唱团“工人的里拉”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后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 1920年有两种《国际歌》的中文翻译。 第一种译文从1920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分4次连载于广州《劳动者》周刊第2-6号(1920年10月17日出刊的第3号未续载),标题为《劳动歌》,译者署名列悲。据同代人黎昌仁回忆,列悲可能是黄凌霜与区声白合署的笔名。《劳动歌》共6节,译文如下:劳动歌 起来,现在世上受了饥寒困苦的奴仆。 管治将来世界的理性渐渐强起来了。 做奴仆的人呀!起来,快起来!不要固执古人的谬误! 世界的基础快改变了,无产者将成为万有者!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君主、上帝、空论家,是不能拯救人类的。 工人呀!我们要拯救自己,以谋公众的幸福。 解放精神以脱离掠夺的生活, 这是工人唯一的事业。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国家压制我们,法律欺我们,租税困苦我们! 富贵者则受保护,贫贱者则没有发言权。 法律平等是假的; 天下断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哦,铁路大王呀!矿煤大王呀! 是否除扑灭工党外便没有事情可干呢? 平民创造万物,什么是属于你们的呢? 你们应该把所有的财产,给回原有的主人。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和平是对我们自己说的,对待敌人要奋斗! 罢工是我们反对军备最好的武器。 吃人肉的人呀!你们想做新伟人吗? 我们的枪弹是向我们的长官发的。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城市的及乡村的工党呀!土地是属于我们的。 坐食的人呀!请他走! 你们用我们的血汗养活你,有如掠夺鸟一样! 你们终有一日灭亡,太阳照耀此光明的世界。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这是《国际歌》的全译,而后来通行的译本则是以1917-1944年被俄苏采用为国歌的第一、二、六段为底本的翻译。原作产生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无产阶级处于资产阶级政权压迫之下,所以充满了反抗精神。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所以俄苏选作国歌时删去了批判国家、法律、租税、质疑铁路大王、反抗长官的内容。《劳动者》刊登《国际歌》全译与这个刊物的倾向有关。有文章称广州《劳动者》周刊为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办,其实不确。据考察,广州《劳动者》周刊是梁冰弦、刘石心等无政府主义者为了宣传无政府共产主义、工团主义而创办的通俗宣传刊物,主要撰稿人为梁冰弦、黄凌霜、薛剑耘、傅无闷等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先后由广州《天民报》、《广东群报》总经售。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手下的两名工作人员刚到广州时,误以为这份《劳动者》周刊是共产主义者所办,资助过印刷费。后来,陈独秀、维经斯基来到广州,发现了他们的真实倾向,试图争取他们放弃无政府主义观点,但未能如愿。俄国人不再给予资助,刊物遂于1921年1月终刊。[1]无政府主义虽然同共产主义有冲突,但在主张劳动人民权利、揭示劳动人民受剥削的阶级根源、强调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因而在五四时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广州《劳动者》周刊的发行量只有二三千份左右,而且刊物时间较短,加之所刊《劳动歌》翻译较为粗糙,所以流传不广。 1920年的第二种译文是《劳动国际歌》,当年11月刊于留法勤工俭学会主办的《华工旬刊》,译者署名张逃狱。这一译文流传更为有限,笔者未见原刊原文,故从略。 1921年5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刊出署CZ、CT同译的《赤色的诗歌 第三国际党的颂歌》,这一译文同年9月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CZ、CT即耿济之与郑振铎,均为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耿济之早年就学于北京俄文专修馆,精通俄文,是直接从原文翻译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译者,翻译过《雷雨》、《复活》、《父与子》、《猎人笔记》、《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大量作品。1919年他与瞿秋白、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宣传社会革命和民主思想。后进入外交界,1922年起被派往列宁格勒等地中国领事馆,1947年病逝于沈阳。郑振铎是新文学前驱者之一,精通英文,在翻译、创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多有建树。50年代初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两所首任所长,1958年率团出访,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 1920年七八月时,耿济之与郑振铎从一位友人那里得到一本海参崴“全俄劳工党”的第十四种出版物《赤色的诗歌》,书中共收诗歌25首。他们感到这些诗歌“充满着极雄迈,极充实的革命的精神,声势浩荡,如大锣大鼓之锤击,声满天地,而深中乎人人的心中。虽然也许不如彼细管哀弦之凄美,然而浩气贯乎中,其精彩自有不可掩者,真可称为赤化的革命的声音。不惟可以藉此见苏维埃的革命的精神,并且也可以窥见赤色的文学的一斑。”(CT《附注》,载《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于是,由耿济之口译,郑振铎笔述,头天译出第一首,即《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后因故未能接着译下去。当时他们不知道《国际歌》诗歌文本为法国人欧仁·鲍狄埃所作,只是当作俄苏革命作品翻译过来。这也难怪,一则他们所见的这首诗歌刊于俄罗斯出版物,书中并没有说明出处,二则1917-1944年间,俄苏采用《国际歌》为国歌,将其俄苏化了。鲍狄埃原诗分六段,俄苏用作国歌时选用其一、二、六段。耿济之、郑振铎据此翻译,以后中国流传的《国际歌》便沿袭了这一定例。 耿济之、郑振铎译文为:赤色的诗歌 第三国际党的颂歌 起来罢,被咒骂跟着的, 全世界的恶人与奴隶; 我们被扰乱的理性将要沸腾了! 预备着去打死战吧! 我们破坏了全世界的强权, 连根的把他破坏了。 我们将看见新的世界了! 只要他是什么都没有的人,他就是完全的人。 这是最末次的, 最坚决的战争! 人类都将同着第三国际党, 一块儿奋起! 谁都不给我们救助, 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帝王,也不是英雄! 我们就用自己原来的手, 达到赦免的地位。 因为要用勇敢的手,推翻担负, 因为要打死自己的善, 吹起笳来,勇勇敢敢的打铁, 在铁还红热的时候! 这是最末次的, 最坚决的战争! 人类都将同着第三国际党, 一块儿奋起! 我们不过是, 全世界大劳动军队里的工人。 用公理的名,管理土地, 永没有失败的时候! 如果很大的雷声, 在猎狗和刽子手的绳上响起来, 那么,太阳对于我们总是一样的。 我们还能用我们自己的光的火焰来照耀的。 这是最末次的, 最坚决的战争! 人类都将同着第三国际党, 一块儿奋起! 这个译本较为生硬,且只有歌词而没有曲谱,影响了其流传。 国人第一次见到的词曲相配的《国际歌》译本出自瞿秋白之手。瞿秋白先后在武昌外国语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英文、俄文,精通俄文,在翻译、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多有建树。1920年参加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研究会,同年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俄采访。途经哈尔滨时,在参加俄国人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上首次听到《国际歌》。1923年春夏之交,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瞿秋白,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并配上简谱,发表在1923年6月15日出刊的《新青年》季刊第1期(共产国际号)。歌词刊于《新青年之新宣言》之后,连词带谱刊于同期的末页。 瞿秋白的译文为:国际歌 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 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 满腔热血沸腾, 拼死一战决矣。 旧社会破坏得彻底, 新社会创造得光华。 莫道我们一钱不值, 从今要普有天下。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不论是英雄, 不论是天皇老帝, 谁也解放不得我们, 只靠我们自己。 要扫尽万重的压迫, 争取自己的权利。 趁这洪炉火热, 正好发愤锤砺。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只有伟大的劳动军, 只有我世界的劳工, 有这权利享用大地; 那里容得寄生虫! 霹雳声巨雷忽震, 残暴贼灭迹销声。 看!光华万丈, 照耀我红日一轮。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这是我们的 最后决死争, 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 人类方重兴! 瞿秋白多才多艺,通音律,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吟唱译词,反复推敲。原文International ,若意译,“国际”一词只有两个字,与歌曲节拍不易相合,经再三斟酌,瞿秋白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将上述两种译文比较来看,瞿秋白译文显然要准确、生动一些,究其原因,除了对此前的译本有所借鉴之外,大概主要在于他在十月革命后的俄苏有过聆听歌唱与革命生活的切身体验,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歌》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瞿秋白还第一次披露了“此歌原本是法文,——法革命诗人柏第埃(Porthier)所作”,“法文原稿,本有六节,然各国通行歌唱的只有三节”。他在题目下面充满激情地写道:“……如今劳农俄国采之为‘国歌’——将来且成世界共产社会之开幕乐呢。欧美各派社会党,以及共产国际无不唱此歌,——大家都要争着为社会革命歌颂。”“但愿内行的新音乐家,矫正译者的误点,——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瞿秋白不仅是《国际歌》的翻译者,也是其躬身实践者。他曾主持党中央“八七会议”,出任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后来,受到王明的打击,被排挤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革命意志不衰,先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又赴苏区肩负教育重任。1935年2月红军转移时被捕,同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着自己翻译的雄壮的《国际歌》,英勇就义。 几乎与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同时,萧三与陈乔年在莫斯科推出另一译本。萧三1918年参与创办新民学会,1920赴法国勤工俭学,不久参加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冬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3年暑假期间,萧三与陈乔年根据法文、并参照俄文译配了《国际歌》的三段歌词,随即在留学生中传唱,并由他们带回国内,推动了《国际歌》的流传。现在通行的副歌中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即采用了萧陈译本。萧陈译配的词曲刊于1925年3月出版的《工人读本》。1925年7月12日,省港大罢工的工人创办的月刊《工人之路》第18期转载了《国际歌》歌词。萧三1939年春回国后,在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又对歌词进行修订、润色,成为直到60年代初流传最广的版本。[2] 196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进一步对《国际歌》歌词加以推敲,产生了传唱至今的通行本: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的翻译,既能够显示出文学翻译的艰辛历程,也可以见出文学翻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用时下所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翻译政治”。

B 四个选项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只有《工人周刊》在北方,故选B。

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其他有党组织的城市陆续建立了分部,负责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总部主任最初是张国焘,但他并不深入工厂车间,只在"办公桌上搞工人运动",没起什么实际作用。10月中旬,他去苏俄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书记部总部的工作就由李启汉主持。先后在总部工作过的还有包惠僧、李震灜、董锄平、许白昊等人。   书记部总部一成立就编辑出版了指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刊物《劳动周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刊物。《劳动周刊》在发刊词中申明:它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讲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希望广大工人"都来维护这个唯一的言论机关,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实现"。李启汉、李震灜等人为编好《劳动周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工人们称《劳动周刊》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月刊称赞《劳动周刊》"办得异常完善,大可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这真是教育训练劳工们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上海的工人运动是在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的上海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城市,许多工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谋生。为了不受别人欺负,他们就自发地按地域组织了帮口,如宁波帮、湖北帮、安徽帮等。这种封建性质的帮口是组织工人成立工会的严重障碍。为了克服帮口思想对工人群众的束缚,李启汉等人在《劳动周刊》上接连发表文章,揭露官僚、资本家利用帮口分裂工人队伍,挑唆工人互相争斗的事实,启发工人按产业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书记部在利用《劳动周刊》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在上海小纱渡工厂区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开始有20多名工人参加,李启汉、李震灜轮流住在那里主持工作,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人员轮流来讲课,针对工人实际情况作思想教育工作。

  • 索引序列
  •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
  • 劳动者杂志的发行时间
  • 践行劳动精神做合格的劳动者论文
  • 劳动者论文
  • 《劳动者》刊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