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

发布时间: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

小生在此胡言几句,如有谬误请指正,第一次发言,见谅。泱泱中华五千年,传承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众多的文学流派与文学创作思想,但我个人认为左右中国文化发展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孔孟之道与老庄哲学,孔子所传的《论语》,惜字如金,但道出了为人,特别是为上人应具有的品质。今天我们所有的为上人的理论无不出于其口。庄子则向我们传达了另一种人生哲学,“大像无形,大音稀声”,是我们在积极入世时应努力克制人最本能的冲动,俗语:“不争者,乃大争”,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机子没电了,只能胡言这么一些了,请大家包容的批评。谢谢

书名人生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 ,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倦地在寻找,在探求,在孕育,终于,人类这棵奇妙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一枝奇妙的精神花朵。这一精神花朵就是对生命、对人生的审美。这就正如诗人讴歌的那样:“它叫给强者一支叛逆的神杖,为弱者开辟出一片宁静的港湾;它使美的灵魂显得各个内美,使卑鄙的灵魂面对无法闪避的明镜。一旦聪慧而狡黠的人类开垦出了这片神奇的精神乐园,人们便在告别了洪荒岁月后有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第一支歌,并因此而常使自己的生命在一瞬间现出奇迹,光华四射……”这就是人生的审美化,这就是审美人生。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审美地活着的。并非每个人都可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诗化生活,像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离开审美,我们的人生便会变得黯淡无光,了无生趣,更不会文坛中伟大的作品。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生活的。作家对生活的高度的审美把握,将生活原型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才有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作家把审美获得的顿悟与愉悦物化为文学作品。从文学文本中,读者通过填空、对话、兴味、还原与异变等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领悟出作品折射的时代内涵、作家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的内蕴等等。文学与人生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有作家的主体性存在。作家对人生把握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深刻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段人生。我们阅读作品,就要进入他人的世界,他人的心灵世界,并与之对话,以便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内涵。从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审美地直观现实的人生世界。可以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人生的,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审美地反思与领悟生活。(一)直面惨淡的人性 康定斯基说:“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了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②审美令作家痴迷地站在现实与理想的交叉点上,或者直接地展现理想,或者通过直接揭示现实的不完美从而间接地展现生活。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作家审美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激情,对人性的热心关注,往往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这些作品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鲁迅先生是中国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总是毫不留情地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直至人性的底层。鲁迅的文学创作以揭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人性的扭曲,以这些折射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些伟大的创作,离不开鲁迅对生活、对现实人生的审美把握。如果离开生活的原型,便不会有今天的鲁迅,更不用谈他在文坛的显赫地位。 在过去的38年中,鲁迅经历了童年时期的家庭剧变,祖父被捕,父亲病故,因而饱尝了人间冷暖,深味了世态炎凉;又经历了青年时期富国强兵梦、医人济世梦和维新梦的破灭,这里包括了对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大失望,以及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所受的强烈刺激;人到中年又亲历了换汤不换药的辛亥革命和接踵而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种种,大概就足以使他深感旧的黑暗势力的强大、广大国民的愚弱和少数觉醒者形单影只的痛苦。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和落后性。在这样的时代里,鲁迅的笔头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弊端,人性的种种扭曲。于是,才有久经不衰、为世人传诵的伟大著作诞生,奠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文学界的伟大地位。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扭曲不余遗力地暴露,无不让读者看到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与人民的悲惨命运。倘若鲁迅先生没有生活于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除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之外,鲁迅先生的另一名篇《药》,更是值得一提。《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从这一有限的叙述文本中,读者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性的垂死边缘,人们在人性的沟壑死死挣扎。有限的文本,给阅读主体无限的审美空间。读之,留给阅读主体内心深处的是延留不逝的悲愤。作品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从切合情境的氛围中,含蓄地解剖人生。鲁迅先生样审美地把握现实社会,才创造了如此令世人惊叹的创世之作。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与发展

书名人生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生在此胡言几句,如有谬误请指正,第一次发言,见谅。泱泱中华五千年,传承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众多的文学流派与文学创作思想,但我个人认为左右中国文化发展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孔孟之道与老庄哲学,孔子所传的《论语》,惜字如金,但道出了为人,特别是为上人应具有的品质。今天我们所有的为上人的理论无不出于其口。庄子则向我们传达了另一种人生哲学,“大像无形,大音稀声”,是我们在积极入世时应努力克制人最本能的冲动,俗语:“不争者,乃大争”,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机子没电了,只能胡言这么一些了,请大家包容的批评。谢谢

《文学与人生》是中国教育家邹永常所著的一部素质教育教材,于2010年1月1日出版。,“它既是文学审美的深化,也是素质教育的强化”。这本书不仅显示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及其超越时代的价值。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有哪些

小生在此胡言几句,如有谬误请指正,第一次发言,见谅。泱泱中华五千年,传承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众多的文学流派与文学创作思想,但我个人认为左右中国文化发展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孔孟之道与老庄哲学,孔子所传的《论语》,惜字如金,但道出了为人,特别是为上人应具有的品质。今天我们所有的为上人的理论无不出于其口。庄子则向我们传达了另一种人生哲学,“大像无形,大音稀声”,是我们在积极入世时应努力克制人最本能的冲动,俗语:“不争者,乃大争”,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机子没电了,只能胡言这么一些了,请大家包容的批评。谢谢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 ,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倦地在寻找,在探求,在孕育,终于,人类这棵奇妙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一枝奇妙的精神花朵。这一精神花朵就是对生命、对人生的审美。这就正如诗人讴歌的那样:“它叫给强者一支叛逆的神杖,为弱者开辟出一片宁静的港湾;它使美的灵魂显得各个内美,使卑鄙的灵魂面对无法闪避的明镜。一旦聪慧而狡黠的人类开垦出了这片神奇的精神乐园,人们便在告别了洪荒岁月后有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第一支歌,并因此而常使自己的生命在一瞬间现出奇迹,光华四射……”这就是人生的审美化,这就是审美人生。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审美地活着的。并非每个人都可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诗化生活,像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离开审美,我们的人生便会变得黯淡无光,了无生趣,更不会文坛中伟大的作品。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生活的。作家对生活的高度的审美把握,将生活原型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才有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作家把审美获得的顿悟与愉悦物化为文学作品。从文学文本中,读者通过填空、对话、兴味、还原与异变等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领悟出作品折射的时代内涵、作家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的内蕴等等。文学与人生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有作家的主体性存在。作家对人生把握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深刻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段人生。我们阅读作品,就要进入他人的世界,他人的心灵世界,并与之对话,以便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内涵。从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审美地直观现实的人生世界。可以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人生的,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审美地反思与领悟生活。(一)直面惨淡的人性 康定斯基说:“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了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②审美令作家痴迷地站在现实与理想的交叉点上,或者直接地展现理想,或者通过直接揭示现实的不完美从而间接地展现生活。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作家审美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激情,对人性的热心关注,往往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这些作品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鲁迅先生是中国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总是毫不留情地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直至人性的底层。鲁迅的文学创作以揭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人性的扭曲,以这些折射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些伟大的创作,离不开鲁迅对生活、对现实人生的审美把握。如果离开生活的原型,便不会有今天的鲁迅,更不用谈他在文坛的显赫地位。 在过去的38年中,鲁迅经历了童年时期的家庭剧变,祖父被捕,父亲病故,因而饱尝了人间冷暖,深味了世态炎凉;又经历了青年时期富国强兵梦、医人济世梦和维新梦的破灭,这里包括了对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大失望,以及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所受的强烈刺激;人到中年又亲历了换汤不换药的辛亥革命和接踵而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种种,大概就足以使他深感旧的黑暗势力的强大、广大国民的愚弱和少数觉醒者形单影只的痛苦。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和落后性。在这样的时代里,鲁迅的笔头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弊端,人性的种种扭曲。于是,才有久经不衰、为世人传诵的伟大著作诞生,奠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文学界的伟大地位。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扭曲不余遗力地暴露,无不让读者看到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与人民的悲惨命运。倘若鲁迅先生没有生活于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除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之外,鲁迅先生的另一名篇《药》,更是值得一提。《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从这一有限的叙述文本中,读者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性的垂死边缘,人们在人性的沟壑死死挣扎。有限的文本,给阅读主体无限的审美空间。读之,留给阅读主体内心深处的是延留不逝的悲愤。作品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从切合情境的氛围中,含蓄地解剖人生。鲁迅先生样审美地把握现实社会,才创造了如此令世人惊叹的创世之作。

文学与人生 茅盾  今天讲的是文学与人生。中国人向来以为文学,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闲暇自得,风流自赏的人,才去讲文学。中国向来文学作品,诗,词,小说等都很多,不过讲文学是什么东西,文学讲的是什么问题的一类书籍却很少,讲怎样可以看文学书,怎样去批评文学等书籍也是很少。刘勰的《文心雕龙》可算是讲文学的专书了,但仔细看来,却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讲到文学是什么等等问题。他只把主观的见解替文学上各种体格下个定义。诗是什么,赋是什么,他只给了一个主观的定义,他并未分析研究作品。司空图的《诗品》也没讲“诗含的什么”这类的问题。从各方面看,文学作品很多,研究文学作品的论文却很少。因此,文学和别种方面,如哲学和语言文字等等,没有清楚的界限。谈文学的,大都在修词方面下批评,对于思想并不注意。至于文学和别种学问的关系,更没有说起。所以要讲本题,在中国向来的书里,差不多没有材料可以参考。现在只能先讲些西洋人对于文学的议论,再来将中国向来的文学,与人生有没有关系。  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所以可说:“文学的背景是社会的。”“背景”就是所从发的地方。譬如有一篇小说,讲一家人先富后衰的情形,那么,我们就要问讲的是哪一朝。如说是清朝乾隆的时候,那么,我们看他讲的话,究竟像乾隆时候的样子不像?要是像的,才算不错。上面的两句话,是很普通的。从这两句话上,大概可以知道文学是什么。固然,文学也有超乎人生的,也有讲理想世界的,那种文学,有的确也很好,不过都不是社会的。现在我们讲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单是说明“社会”的,还是不够,可以分下列的四项来说一说。  文学既然要为人生所左右,那么文学记录的人生当然好比拿镜子去映照人生了。文学作品的出发点,或者说基础,甚至素材,其实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是由各种人生构建的。人生的特点照在文学里,就使得文学有了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人通常还有一种能力,高于所见所闻而创作,只要这样的创作超乎凡俗,或者说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预见性,那就是可贵的,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是有的,这样创作的文学家也是有的。而对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茅盾先生在下面的文章中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人种”,“环境”,“时代”,“人格”。  (一)人种。文学与人种,很有关系。人种不同,文学的情调也不同。哪一种人,有哪一种的文学,和他们有不同的皮肤,头发,眼睛等一样。大凡一个人种,总有他的特质,东方民族多含神秘性,因此,他们的文学也是超现实的。民族的性质,和文学也有关系。条顿人刻苦耐劳,并且有中庸的性质,他们的文学也如此,他们便是做爱情小说,说到苦痛的结果,总没有法国人那样的热烈。法国作家描写人物,写他们的感情,非常热烈。假如一个人心里烦闷,要喝些酒,在英人只消饮一些啤酒,法人却必须饮烈性的白兰地。这英法两国人的譬喻,恰可以拿来当作比较。文学上这种不同之点是显然的。  人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坎坷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稍微罗嗦一下。  不同的人种,不仅区别在肤色不同等表面意义上,不同的人种感情认知上往往也是有差别的。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精神觉悟度不同,不仅不同人种有不尽相同的觉悟,同人种间觉悟度也是有差异的。地域差别注定导致不同人种的文学情调有所差异,可以理解为封建制度统治多时的世界里不同人种间必然有着如何界定好恶的差异。所以不同的人种是有不同的文学的,这也是一种现象,也许文学发展的未来这类差异会消失吧。  (二)环境。我们住在这里,四面是什么。假设我们是松江人,松江的社会就是我们的环境。我有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几个朋友都是我的环境。环境在文学上影响非常厉害。在上海的人,作品总提着上海的情形:从事革命的人,讲话总带着革命的气概;生在富贵人家的,虽热心于平民主义,有时不期而然地有种公子气出来。一个时代有一个环境,就有那时代环境下的文学。环境本不是专限于物质的,当时的思想潮流,政治状况,风俗习惯,都是那时代的环境,著作家处处暗中受着他的环境的影响,决不能够脱离环境而独立。即使是探索宇宙之秘奥的神秘诗人,他的作品可以和他的环境无涉----就是并不提起他的环境,但是他的作品的思想一定和他的大环境有关。即使有反乎他那时代的思潮的,仍旧是有关系的,因为他的“反”,是受了当时思潮的刺戟,决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至于正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简直不胜枚举。例如法国生了佐治申特等一批大文学家,他们见的是法国二次革命与复辟,所以描写的都是法国那时代环境下的人物。申特虽为了他的革命思想,逃到外国,可是他的作品,总离不掉法国那时代的色彩。举眼前的例:我们在上海,见的是电车,汽车,接触的或算大都是知识阶级,如写小说,断不能离了环境,去写山里或乡间的生活。英国诗人伯恩斯(Burns)田园风景诗,现在人说怎样好,怎样美丽,平静;十九世纪末,作家都写都会(du hui)状况,有人说他们堕落;这都是环境使然。又如十九世纪末有许多德国人,厌了城市生活,去描写田园,但是他们的望乡心,一看便知。这就是反面的例。可见环境和文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在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了那种环境,去描写出别种来。有人说,中国近来的小说,范围太狭,道恋爱只及于中学的男女学生,讲家庭不过是普同琐屑的事,谈人道只有黄包车夫给人打等等。实在这不是中国人没有能力去做好些,这实在是现在的作家的环境如此,作家要写下等社会的生活,而他不过见黄包车夫给人打这类的事,他怎能写别的?  (三)时代。这字或是译得不好。英文叫Epoch,连时代的思潮,社会情形等都包括在内。或者说时势,比较近些。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有“时代精神”这一句话。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左翼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自然也有例外,但大体总是如此的。我们常听人说,两汉有两汉的文风,魏晋有魏晋的文风就是因为两汉有两汉的时代精神,魏晋有魏晋的时代精神。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惟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就怎样写。又因为尊重个性,所以大家觉得尽是特别或不好,不可因人不理会,就不说。心里怎样想,口里就怎样说,老老实实,不可欺人。这是近世时代精神表见于文艺上的例子。  (四)作家的人格(Personality)。作家的人格,也甚重要。革命的人,一定做革命的文学,爱自然的,一定把自然融化在他的文学里,俄国托尔斯泰的人格,坚强特异,也在他的文学里表现出来。大文学家的作品,哪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总有他的人格融化在里头。法国法朗士(Anatole France)说,“文学作品,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传。”就是这个意思了。  创作如果少了主观的进步,主观的改造,主观的思索,那么还有什么骨架?一味众说芸芸是庸俗的开始。大文学家成功的原因也许就是有超越一般人的品德,精神力量。文学作品的好坏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反过来说,一个作家如果道德修养严格,人生态度端正,那么他写出的文学作品一定就会是好作品。  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做根据。第一,中国文学,都表示中国人的性情:不喜现实,谈玄,凡是折中。中国的小说,无论好的坏的,末后必有个大团圆:这是不走极端的证据。关于人种一条,可以说没有违背。第二,环境更当然。中国文学的环境,自然都是中国的家庭社会。第三,时代的关系在中国似乎不很分明。但仔细看,也有的。讲旧文学的人说:同是赋,两汉的与魏晋的不同;同是诗,初唐盛唐晚唐也不同。李义山的无论哪一首诗,必不能放在初唐四杰的诗中。他们的诗,同是几个字缀成,同讲格律,只因时代不同,作品就迥然两样。《世说新语》的文字,在句法与文气上都与他书不同,《宋人语录》亦如此,与《水浒不同,与《宣和遗事》又不同。这都可以说因为时代空气不同。非但思想不同,文气,格律也有不同。可见时代的影响,也很厉害。至于人格,真的作家,不是欺世盗名的,也有他们的人格在作品里。所以文学与人生的四项关系,在中国也不是例外了。  中国文学在一定范围内和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是相同的,而且很多作家创作的经验也是相似的,都来自对人生的理解,记录,分析,改革。所以西方学者对于文学和人生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在某种意义上适合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茅盾先生在这一段文章中用到了举例子的议论方法,这是一种方法,可以为文章增添立论的依据,写起来会使人觉得比较可信。  文学与人生简单的说明,不过如此。从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教训,就是凡要研究文学,至少要有人种学的常识,至少要懂得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的环境,至少要了解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代的精神,并且要懂得这种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的身世和心情。

中国文化变迁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感觉好也不要给我分,这是抄袭人家的希望采纳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  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  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  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  [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

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是2012-05-29在江西省南昌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河北路73号6层。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0100596529967J,企业法人袁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文学与人生》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止);设计、发布、代理、制作国内各类广告;文学创作服务(以上项目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5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1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试着去投最小说,稿费高的哦~还可以去投萌芽和男生女生,加油!

红尘是一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装扮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哪段是真,哪段又是假。演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过了一辈子,那些携手并肩的人,随着光阴,且行且远。--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写字是件辛苦的是,尤其是耗费心力,投注情感的文字,期间的过程,经受的疲累,无处与人言说。写字亦是件幸福的事,独坐小窗,一盏清茶,伴着墨香,慢慢入境,到后来,内心洁净,竟是山河更替,亦无惊忧。--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千年的爱与千寻真切又模糊,月色清浓下,多少人将泪洒入长江,满载一江春愁,无语东流。也许,这世间有些遇见原本就是为了分离,可就是那样短暂的相聚,会让你相信,这一个就是永远,然后总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缅怀与想念--那隔花的初见。--曾雅娴《花语为诗泪成词》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紧紧抱着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无声的呜咽比嚎啕叫是更悲哀得多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受最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梁遇春《查理斯•兰姆评传》只有那班不大同现实接触,住在乡下,过完全象牙塔生活的人,或者他们的心给一个另外的世界锁住,才会做文学的忠实信徒,把文学做一生的惟一目的,始终在这膝胧境里过活,他们的早已脱离这个世界到他们自己织成的幻境去了。--梁遇春《文学与人生》普通人所认为虚无乡,在另一班看来倒是的实在。--梁遇春《文学与人生》夕阳所以无限好,全靠着近黄昏。--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的人》谁爱菊?谁采到了菊?问茫茫尘世,几人能够?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山野村夫,名缰利锁的官宦商贾,菊花与他们无关,也无缘。有了放下,才会腾出手来采菊;有了割舍,才会接纳倾情于菊。--谢正龙《采菊东篱下》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路遥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白落梅 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梵高 你不能要求拥有一个没有风暴的人生海洋,因为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毕淑敏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廖一梅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陈忠实 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安妮宝贝

  • 索引序列
  •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
  •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与发展
  • 《文学与人生》杂志中中国的变化有哪些
  • 中国文化变迁论文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