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视发展论文

电视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电视发展论文

电视机历史一、机械式电视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二、电子式电视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扩展资料: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屏幕尺寸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回答 您好,液晶电视的历史发展 第一代液晶电视:2000年上市,技术特征是VGA(640×480)。液晶电视在此时技术并不成熟,尺寸小、可视角窄小、对比度低、画面清晰度差、成品率低、价格高。 第二代液晶电视:2001年上市,以VGA(640×480)和装备DVI接口为技术特征。这一阶段,更多的厂家意识到,液晶电视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播放电视信号的终端使用,只有承载更多的信息,它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代液晶电视:2002年上市,以SVGA和DVI接口为技术特征。2002年众厂家纷纷将32英寸液晶摆上了柜台,但由于大屏幕等离子的冲击,液晶电视并不被人们看好。 第四代液晶电视:2003年上市,技术特征主要有1080i/720P和HDMI接口等。液晶电视从这一年始焕发青春,国内彩电制造商均主推37英寸液晶电视,其中720P成为潮流液晶的新标准,而国际上刚刚成熟的HDMI端口技术也被应用到液晶电视上。 第五代液晶电视:2004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1080P/1080i/720P,HDMI接口和六基色等。2004年开始,大液晶电视开始以“降价风暴”向等离子电视发起进攻。人们开始关注液晶电视的画质、音质、可视角、响应时间、分辨率等,但此时总体销量还没超过等离子。 第六代液晶电视:2005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有1080P/1080i/720P,USB1接口和手动背光调节等。2005年年初,销售战全面爆发,国产与外资一度形成8:2的市场份额比例,外资品牌因价格压力而不得不降价。液晶电视也首次邂逅IT产品,USB1可实现图片浏览,MP3播放等。 第七代液晶电视:2006年1月上市,技术特征包括1080P/1080i/720P,USB0接口,画中画,可录功能和光感屏变等。液晶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竞争期。USB0的应用提升了液晶的使用价值,可以播放高清照片、MPEG4等流媒体;国产与合资品牌基本同时应用光感屏变技术,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 更多6条 

1925年:电视机雏形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1939年: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面世    “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到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虽然彩色电视技术已问世十几年了,但那时的图像质量仍令人无法恭维;装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电视的人还是喜欢看黑白电视;有线电视网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NBC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也只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彩色电视制造商的老大。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这是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生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就没有电视广播。而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新中国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当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随着洪亮的声音。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1967年:第一台特丽珑电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电视虽然大卖,但其技术竞争力却毫无优势。这一切到了1967年发生了转变,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产品为“特丽珑”(意为栅条彩色显像管)。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的电视机。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特丽珑是一种超级产品,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1968-1988年间,索尼卖出18亿台特丽珑,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1977年:第一台携带式电视1970年代,依然是电视机飞速发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数字技术率先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在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2000年:健康电视概念1990年代后期,国内电视机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当时一些国内厂商往往更多地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宣传的重点,以促销降价来吸引用户,但创维公司却于2000年在国内首家推出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并兼容HDTV。同时创维还紧跟国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电视,其“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号令消费者耳熟能详,创维“健康电视”深入人心。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2011年:云电视云概念产品成为2011年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 2011年8月,创维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创先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社区、云浏览、云搜索、云应用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2008年: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电视机自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以来,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2008年7月投产,年产等离子屏达到216万片(以42"计)。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四强行列。等离子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08年实现量产,这将是中国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主要生产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2011年:脑电波电视在电视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啥新的变化呢?或许控制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2011年7月18日,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在“上海卡萨帝新闻发布会”上震撼亮相。海尔这款划时代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2012年:4K电视在2013年最后一天,创维发布了国内首台4K家庭互联网电视机,早前,其试水微信操控的电视亦推向市场。与此同时,TCL宣布联手爱奇艺的网络电视销量已突破10万台。跨入2014年,电视厂商触“网”的频率将加快、手段各异,欲为低迷的彩电市场注入活力。据奥维咨询最新统计,2013年彩电销量达到4785万台,同比上升7%,较上年大幅提升,互联网因素是“救市”的关键。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由三星电子推出。首次亮相于2014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4CES上,同时三星电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场化的曲面UHD电视品线,发布了2014最新曲面电视和UHD电视阵容。

离子电视

电视机发展论文

回答 您好,液晶电视的历史发展 第一代液晶电视:2000年上市,技术特征是VGA(640×480)。液晶电视在此时技术并不成熟,尺寸小、可视角窄小、对比度低、画面清晰度差、成品率低、价格高。 第二代液晶电视:2001年上市,以VGA(640×480)和装备DVI接口为技术特征。这一阶段,更多的厂家意识到,液晶电视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播放电视信号的终端使用,只有承载更多的信息,它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代液晶电视:2002年上市,以SVGA和DVI接口为技术特征。2002年众厂家纷纷将32英寸液晶摆上了柜台,但由于大屏幕等离子的冲击,液晶电视并不被人们看好。 第四代液晶电视:2003年上市,技术特征主要有1080i/720P和HDMI接口等。液晶电视从这一年始焕发青春,国内彩电制造商均主推37英寸液晶电视,其中720P成为潮流液晶的新标准,而国际上刚刚成熟的HDMI端口技术也被应用到液晶电视上。 第五代液晶电视:2004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1080P/1080i/720P,HDMI接口和六基色等。2004年开始,大液晶电视开始以“降价风暴”向等离子电视发起进攻。人们开始关注液晶电视的画质、音质、可视角、响应时间、分辨率等,但此时总体销量还没超过等离子。 第六代液晶电视:2005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有1080P/1080i/720P,USB1接口和手动背光调节等。2005年年初,销售战全面爆发,国产与外资一度形成8:2的市场份额比例,外资品牌因价格压力而不得不降价。液晶电视也首次邂逅IT产品,USB1可实现图片浏览,MP3播放等。 第七代液晶电视:2006年1月上市,技术特征包括1080P/1080i/720P,USB0接口,画中画,可录功能和光感屏变等。液晶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竞争期。USB0的应用提升了液晶的使用价值,可以播放高清照片、MPEG4等流媒体;国产与合资品牌基本同时应用光感屏变技术,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 更多6条 

1925年:电视机雏形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1939年: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面世    “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到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虽然彩色电视技术已问世十几年了,但那时的图像质量仍令人无法恭维;装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电视的人还是喜欢看黑白电视;有线电视网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NBC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也只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彩色电视制造商的老大。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这是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生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就没有电视广播。而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新中国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当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随着洪亮的声音。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1967年:第一台特丽珑电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电视虽然大卖,但其技术竞争力却毫无优势。这一切到了1967年发生了转变,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产品为“特丽珑”(意为栅条彩色显像管)。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的电视机。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特丽珑是一种超级产品,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1968-1988年间,索尼卖出18亿台特丽珑,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1977年:第一台携带式电视1970年代,依然是电视机飞速发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数字技术率先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在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2000年:健康电视概念1990年代后期,国内电视机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当时一些国内厂商往往更多地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宣传的重点,以促销降价来吸引用户,但创维公司却于2000年在国内首家推出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并兼容HDTV。同时创维还紧跟国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电视,其“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号令消费者耳熟能详,创维“健康电视”深入人心。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2011年:云电视云概念产品成为2011年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 2011年8月,创维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创先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社区、云浏览、云搜索、云应用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2008年: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电视机自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以来,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2008年7月投产,年产等离子屏达到216万片(以42"计)。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四强行列。等离子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08年实现量产,这将是中国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主要生产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2011年:脑电波电视在电视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啥新的变化呢?或许控制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2011年7月18日,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在“上海卡萨帝新闻发布会”上震撼亮相。海尔这款划时代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2012年:4K电视在2013年最后一天,创维发布了国内首台4K家庭互联网电视机,早前,其试水微信操控的电视亦推向市场。与此同时,TCL宣布联手爱奇艺的网络电视销量已突破10万台。跨入2014年,电视厂商触“网”的频率将加快、手段各异,欲为低迷的彩电市场注入活力。据奥维咨询最新统计,2013年彩电销量达到4785万台,同比上升7%,较上年大幅提升,互联网因素是“救市”的关键。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由三星电子推出。首次亮相于2014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4CES上,同时三星电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场化的曲面UHD电视品线,发布了2014最新曲面电视和UHD电视阵容。

:中国彩电产业20年的发展,创造了几个中国电子工业之最:生产能力提高最快;彩电产品更新换代最快;彩电市场竞争最激烈;媒体最关注。彩电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的极大发展。随着彩电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其增长的速度已经趋缓,2000年产量比1999年有所下降(销量小幅上升),彩电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所降低。 但是,作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彩电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1、城市市场的更新换代需求和农村市场的普及需求将保证彩电产业的稳定增长。2、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彩电业的发展对解决中国现有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3、彩电产业向数字电视的升级,将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因此,对中国彩电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的对彩电产业的研究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注重对产业的成长性和潜在价值的评价,目的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产业或产业内企业的投资组合(如证券公司的行业分析报告);第二类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注重产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策略(如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的市场分析报告);第三类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注重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为政府提供合适的产业组织政策(如一些经济学者的行业实证研究)。 而本文则是站在一个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彩电市场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而这种规律决定了政府职能、企业行为将要发生的规律性变化。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这种规律,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产业发展趋势,从中寻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差距与方向,从而为政府和企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采用了一般论文的“现状——趋势——问题与对策”三大段WP=3式的逻辑思路。彩电产业发展20年,期间发生的事件多不胜数,本文不可能一一列举,因而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对产业中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主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彩电产业发展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样,在分析彩电产业的发展趋势时,主要抓住世界彩电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要素,如市场、技术、主要厂商的行为等进行了分析,而对国外市场的竞争状况、历史沿革、政府政策等影响世界彩电产业发展的要素,在本文没有涉及,仅作为论文研究的已知背景资料加以描述。论文的最终结论即“问题与对策”部分,主要是对前文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考虑到论文篇幅及研究角度,在做对策研究时,分为对政府的政策建议和对企业的对策建议,建议的内容也紧紧围绕前文所发现的问题而来,而没有完全覆盖一个产业发展研究所应包括的所有要素。 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了我国彩电产业发展的状况。首先,在第一节对我国彩电产业发展的历史作了简单回顾。根据产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将其历史分为导入期、波动期、稳步增长期以及调整和逐渐成熟期四个阶段。第二节分析了彩电市场的供求现状。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供给与需求,从而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结论。 第三节是对我国彩电产业竞争状况的分析,为本文论述重点。本节的分析,主要利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分析框架对彩电产业内的竞争行为和状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从中自然引申出一些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措施为论文的对策部分作了铺垫。 对竞争状况的分析包括:对规模经济的分析,发现行业内存在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现象,从而引出企业退出障碍高的原因,及解决这种障碍的可能办法;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分析,得出其必然性及消退价格战的可能途径;对非价格竞争行为的分析,包括产品差别化、广告与售后服务、兼并行为、提高对手成本、合谋的卡特尔行为等非价格手段的分析与总结,再结合当前市场状况,引出价格战在近期内仍将是主要竞争手段的结论;对行业集中度的分析,联系到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行为,可以看出行业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势;然后对外商直接投WP=4资、彩电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国际化拓展状况、技术创新开展力度和销售模式变化等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分析和评述。 第四节分析了我国彩电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绩效。通过彩电产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政府行为的具体总结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在市场初期政府作为直接的积极力量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而在市场成熟期政府的职能已逐步转变为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已让位于市场机制本身,目前政府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约束。 在第一章最后一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彩电业的研究扩展到相关行业——显示器件业和电子元器件业。通过分析其对我国彩电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彩电业的发展状况。 论文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部分,将研究的视角由国内扩展到了国外。 第一节分析了世界彩电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其中将市场趋势分为

电视机历史一、机械式电视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二、电子式电视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扩展资料: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屏幕尺寸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

综述一、概述 广播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产物之一, 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广播电视的出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有着无可取替的作用。它不仅仅娱乐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将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捷、普遍,密切了整个世界的联系。广播电视从诞生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的烙下当时的时代印记,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二、发展史分类 广播电视的发展按照类型方式分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和电视事业的发展;按区域范围又分为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和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三、广播电视的概念 1、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2、分类: ①按照传播内容和设备划分为三种: 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 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数据广播:利用卫星广播和电视广播的覆盖网或其他独立数据广播通道,采用数字技术传送数据的信息技术和业务。 狭义上讲,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传播声音内容的。广义上讲,广播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②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四、广播电视的功能1、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第一,宣传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第二,教育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娱乐休闲功能。第四,监督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纠正一切不正之风。广播电视产业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2、广播电视的负面功能:第一,”麻醉作用”,使人们疏远人情,人际关系冷淡,亲情淡漠,邻里不相往来;虚化现实,分散了人们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注意力。第二,误导观众,尤其是误导未成年人。不少电视节目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不符实际的虚假、夸张的广告效应,很容易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导致犯错甚至犯罪。第三,部分节目为迎合最大面受众,不断较低文化的品位,内容流于表面,肤浅甚至低俗。第四:同化文化,消除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一、广播出现之前的技术和理论准备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了以机械革命为主的工业化浪潮,而一些重要的商业情报则成为工业化社会生死攸关的信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既快速又有效的传播工具。1、电报的产生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电报,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1837年美国 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电报通信。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电磁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麦克斯韦最早在他递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中阐明了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基础。他断定电磁波的存在,推导出电磁波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为电磁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8年, 马可尼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并发现电磁场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达,通常称为波动方程。3、电话的发明电报传送的是符号。发送一份电报,得先将报文译成电码,再用电报机发送出去;在收报一方,要经过相反的过程,即将收到的电码译成报文,然后,送到收报人的手里。这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也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1875年6月2日,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在实验室成功发明电话。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电话传入中国,是在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中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1889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了一部电话,包括自制的五六十种大小零件,成为中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话。二、有线广播的发明和早期发展有线电话诞生 ,为有线广播打下技术基础。十九世纪末,有线广播先于无线广播问世。1880年俄国人U奥霍罗维奇研制成功用导线把剧院里的音乐节目传输出去的播音设备。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定时广播新闻,形成正式的有线广播。1924年苏联开办有线广播,德、法国等也利用电话网传送广播节目,遂发展成能输送多套节目的有线广播网。中国是有线广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初建于1946年。80年代初形成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三、无线电广播的发展1、无线电的发明马可尼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但马可尼首先取得了国际专利。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1898年,马可尼在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霍尔街开办了世界上首家无线电工厂,雇佣了大约50人。尼科拉·特斯拉1893年,尼科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描述并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1897年,他使无线传讯理论成为现实。1898年,特斯拉发明无线电摇控技术并取得专利(美国专利号码#809)。 尼科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这一举动可能是受到马可尼在美国的经济后盾人物,包括汤玛斯·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影响的结果。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后不久,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这一决定承认他的发明在马可尼的专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认为作出这一决定明显是出于经济原因。这样二战中的美国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给马可尼公司专利使用费。2、无线广播的产生世人公认,无线电广播正式发明于1906年,这是广播第一次发射成功。1906年12月25日(一说圣诞前夜),加拿大籍美国物理学家雷吉纳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1922年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娱乐节目。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电台是1920年11月开始播音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始于1923年;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二、电视发明于本世纪20年代。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节目。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试播的北京电视台,同年9月正式播出,1978年改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史 1、中国的广播发展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1928—1949)。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国民党时期的广播事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广播事业。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视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视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到抗日战争前期,我国的广播事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土受侵,广播事业也受到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本意侵占、破坏。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广播事业于1940年始创于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也重新翻开了新的篇章。 2、中国的电视发展大致课划分为: 一、初创时期(1958—1965)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三、成长壮大时期?(1977—1991) 四、飞速发展时期(1991至今)四个阶段。 北京电视台最先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这标志着我国的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北京电视台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序幕。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有相当大的阻碍,电视文艺百花凋零,而北京电视台也于1967年1月6日停播。 “文革”过后电视事业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省、县、自治区相继恢复了再“文革”期间被强行关闭的电视台, 1978年5月11日,在北京电视台开播20年是也正式跟名为“中央电视台”。而电视节目的类型也逐步趋于多元化、多样式、节目类型的增加以及节目形式不断革新,促使这一时期电视事业的迅速壮大。 1992年后,电视在中国已经是无可比拟的强势媒体,而新闻类节目也逐渐成为央视和各级电视台的“台柱子”了。 相关资料:1、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世界广播电视传媒发展史

电视机历史一、机械式电视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二、电子式电视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扩展资料: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屏幕尺寸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1925年:电视机雏形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1939年: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面世    “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到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虽然彩色电视技术已问世十几年了,但那时的图像质量仍令人无法恭维;装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电视的人还是喜欢看黑白电视;有线电视网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NBC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也只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彩色电视制造商的老大。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这是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生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就没有电视广播。而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新中国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当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随着洪亮的声音。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1967年:第一台特丽珑电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电视虽然大卖,但其技术竞争力却毫无优势。这一切到了1967年发生了转变,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产品为“特丽珑”(意为栅条彩色显像管)。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的电视机。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特丽珑是一种超级产品,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1968-1988年间,索尼卖出18亿台特丽珑,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1977年:第一台携带式电视1970年代,依然是电视机飞速发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数字技术率先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在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2000年:健康电视概念1990年代后期,国内电视机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当时一些国内厂商往往更多地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宣传的重点,以促销降价来吸引用户,但创维公司却于2000年在国内首家推出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并兼容HDTV。同时创维还紧跟国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电视,其“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号令消费者耳熟能详,创维“健康电视”深入人心。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2011年:云电视云概念产品成为2011年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 2011年8月,创维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创先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社区、云浏览、云搜索、云应用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2008年: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电视机自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以来,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2008年7月投产,年产等离子屏达到216万片(以42"计)。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四强行列。等离子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08年实现量产,这将是中国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主要生产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2011年:脑电波电视在电视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啥新的变化呢?或许控制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2011年7月18日,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在“上海卡萨帝新闻发布会”上震撼亮相。海尔这款划时代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2012年:4K电视在2013年最后一天,创维发布了国内首台4K家庭互联网电视机,早前,其试水微信操控的电视亦推向市场。与此同时,TCL宣布联手爱奇艺的网络电视销量已突破10万台。跨入2014年,电视厂商触“网”的频率将加快、手段各异,欲为低迷的彩电市场注入活力。据奥维咨询最新统计,2013年彩电销量达到4785万台,同比上升7%,较上年大幅提升,互联网因素是“救市”的关键。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由三星电子推出。首次亮相于2014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4CES上,同时三星电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场化的曲面UHD电视品线,发布了2014最新曲面电视和UHD电视阵容。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本文将中国播音学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中国播音学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萌芽期(1923-1961),草创期(1962-1981),形成期(1982-1994),发展期:(1995-现在)。本文认为,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内容主要包括:播音主持艺术基础理论,语言传播发声学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体研究。文章还列举了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著作。关键词:中国播音学;分期;研究主要方向及内容 一、中国播音学研究的基本历程谈到播音学发展,我们不妨以已故播音艺术家、原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会长夏青先生在为张颂撰《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一文所作评述中的一段文字来开始,夏青说:“播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是,实践不能没有理论,实践性再强,也需要理论的概括和理论的正确指导。由于一开始认识播音,只限于工作性质,尚缺少学科性质的认识条件,于是就产生某种偏颇,即‘播音重要,但无独立理论’。从苏联播音经验中,又认识到播音同表演的相同之处,以表演理论解决播音实践问题就行了。因此,长期以来,播音队伍中形成播音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意识相当淡漠。”而“直到播音和教学两方面实践都提出了研究理论的问题之后,才开始起步,脱离经验总结阶段,向建立体系阶段进展”。1夏青的话简单而准确的概括了播音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历程。(一)萌芽期(1923-1961)萌芽期还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与建国后。1.建国前建国前的播音研究,又可以分为国统区与解放区两个部分。国统区关于播音或涉及播音的文献较少,多散存于一些知名学者或作家的文章之中。叶圣陶于1932年12月23日的《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文明利器》一文,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当时广播的传播状况,提出应正确利用现代广播“团结大众”、“传授知识”、“报告消息”,以发展其正面价值,认为“一切所谓‘文明利器’,其价值都不存在于本身,而存在于对于社会的影响。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它被操持在谁的手里;二,它被怎样的利用着”,这些看法讲的是媒体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谈及播音,却对播音的性质和任务有宏观的指导意义。鲁迅曾于1934年发表了多篇杂文,如《偶感》、《知了世界》、《儒术》和《奇怪》等,评述了当年上海民营广播电台的节目,这些评论揭示了旧中国广播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本质,批判了广播迎合低级趣味的现状,播音应也在其中。茅盾在1937年8月28日的《救亡日报》上发表《对于时事播音的一点意见》一文,对当时的时事播音进行了评述,曾经建议,时事播音不必都只是死板地讲读报纸,应该“变换作风”,并以自己将报纸报道转换成说书的方式为例,提出了抗战文艺深入民间和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问题,已经涉及到播音再创作和播报样态的问题。2在解放区,广播是有力的宣传武器,播音也被作为重要的一环,受到较多的重视,因此,有一些专门论述,所存文献也相对较多。陕北新华广播时期,1948年5月至9月, 当时负责新华社语言广播工作的梅益、徐迈进、温济泽,尤其是温济泽,经常写信给播音组,提示宣传要点,指出播音时的注意事项、对播音工作进行鼓励或批评,这些指导或建议,对于形成播音传统极为重要(如语言规范、播读正确、立场鲜明),个别方面发展成了播音理论的重要命题(如工作性质、编播兼顾、工作态度等),但大多数还只是在纠正错讹、安排工作的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观照的层面,尤其是还没有更多地注意到播音的独立价值。1948年下半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制定了《播音手续》、《编播发稿工作细则》、《口播清样送审办法》等,其中,《播音手续》规定了陕北台播音员每天工作的程序,要求播音员“播音时必须严格依照稿件,不得错漏或更改一字”,“如发现错播,应立即重播”,“若系重大错误,应请示编辑部负责人,正式发表更正”,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陕北台和其他解放区广播电台的编播工作更加具体化、责任化、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训练有素、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一丝不苟的广播工作者。3播音员的个人工作总结。孟启予1948年9月的一份《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其中详细地记录了播错、播漏的每个字,断得不得当的字句,以及播得好的稿件和改进的办法思路等。齐越在他的《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中,总结了播音的缺点和错误,分析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办法。涉及字音错误、语句错漏、语气把握等方面,认识到了责任承担、认真备稿、心态调控的重要性。这些个人总结是最早涉及播音本体的研究,虽然以个人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但鉴于其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以传授的方式对年轻播音员所产生的普遍影响,仍然具有理论研究的意涵。42.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和促进广播更大范围、更加规范的形势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了业务交流,促进了播音研究的发展。1949年3月,陕北台迁进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电台制定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详细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以及播音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5较早也较系统地勾画出了播音所应注意的诸多方面。1952年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召开了播音工作座谈会,讨论了播音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重要性,以及对播音员的要求和应学习的内容。指出播音工作常常影响工作的全部效果,提出“播音员不是传声筒”,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他要使自己广播第一言一句都深深打动人心”。在学习内容方面,业务部分包括了练声。61954年7月,齐越作为中国广播代表团成员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台传达了苏联播音工作经验,并翻译了苏联播音员撰写的一些文章。当时,中央台播音组在学习借鉴苏联播音经验的同时,开始总结自己的播音经验,经过全体播音员讨论,共写出五篇文章:《播音员和播音工作》,徐恒执笔;《克服报告新闻的八股腔》,夏青执笔;《播社论的体会》,李兵执笔;《把现实中的情景鲜明地再现在听众面前》,张洛执笔;《播音员和实况广播》,齐越执笔。这五篇文章是总结我国播音工作经验的最早的文章,总结了几种主要新闻体裁的播音以及播音工作管理和培训播音员的办法。195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播音业务学习会”,是全国解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播音会,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副局长温济泽、地播处处长左荧到会讲话,齐越介绍了苏联播音经验,被邀请的一些专家、学者、著名演员作了专题报告。其中,梅益的讲话涉及播音创作的方向、播音工作的态度,以及创作手段、情感、技巧和修养等多方面的问题。左荧也作了重要发言,我们将在后面对他的讲话加以较为详细的介绍。专题报告内容丰富,包括台词、朗诵、语音学知识、发声机理与方法、嗓音锻炼与保护、戏剧表演体系及演员修养等。这次大会,明确了对播音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博采众长,对苏联播音经验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学习、讨论,丰富了播音表达方法,促进了各地播音组和播音员总结经验,这些讲话、讲座的内容及形成的认识,基本上形成了播音创作的基本架构,为构筑中国播音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左荧在1951年3月1日编印的《广播通报》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从“编播合一”谈到播音应该专业化》一文,对当时试行“编播合一”的背景、目的、得失进行了阐述,认为“作为培养播音员的办法提出来的‘编播合一’,显然不但没有提高播音水平,相反倒降低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否定了播音工作独立发展的前途”,指出“播音工作应该专业化”,并对播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说“好的播音应是亲切而有诱惑力的。使人们一打开机子就不能不听我们的播音,听就不能不听完,听完则久久不能忘怀。”71955年3月左荧在“业务学习会”上作了发言,并以《播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活动》为题发表于《广播业务》试刊号二。文章首先论述了播音在广播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播音是广播工作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播音员是语言广播的集中体现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成为党的出色的宣传员,走在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前列。并对轻视播音工作和片面强调播音工作重要性的两种错误认识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播音工作是一种语言表现艺术,分析了播音艺术的特点。文章还认为,“播音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必须研究“播给谁听——播音的对象”、“播些什么——广播内容”、“为什么播讲——播音的最高目的性”、“怎样播讲——播音技术”的问题。其中,“播音技术”其实就是播音的“艺术”,这一看法的提出正是他重视播音专业化和艺术性的体现,对于播音此后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论述“怎样播讲”问题时,左荧还明确提出,“播音是一种艺术创作。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单纯自我表现,一种是机械模仿”,这些论述,在半个世纪后,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振聋发聩的力量。8张颂认为,“这篇文献是左荧同志对播音理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对于播音的第四个要素的阐释,凸显了他的真知灼见,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成为中国播音学进入草创时期的前奏,为《中国播音学》专著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9。1956年,齐越和崔玉陵节译了苏联功勋演员符·阿克肖诺夫所撰的《朗诵艺术》10,连载于《广播爱好者》,包括呼吸方式、发声吐字、重音停顿、语调、节奏、手势和创作想象、内心视像、内在语以及创作交流等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其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论框架比较全面,为播音基础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播音经验,研究“大文章”的播法,播音理论初见端倪。理论成果以《苏联播音经验汇编》《全国播音经验汇辑》《播音业务》等论文集为标志。这一时期,理论成果以黄皮书《苏联播音经验汇编》、白皮书《播音业务》、蓝皮书《全国播音经验汇辑》为代表,这三本书分别总结了国外(苏联)、中央台和地方台(主要是省台)的播音经验,是对当时播音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推广,也为播音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虽然有不少真知灼见,但明显地带有零散的经验色彩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印记”。11(二)草创期(1962-1981)1962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成为播音理论的奠基之作。以此为标志,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探索。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招收中文播音专业。教学需要进行教材建设,在借鉴姊妹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发声教学”、“基本表达”(时称“语言逻辑”)等课程,印发了有关教材和资料。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播音理论的主体已经比较明确了,一些基础理论如播音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创作的目的、用气发声以及感情、停顿、重音、节奏等内外部技巧等都得到了阐述,播音理论体系开始建立一定的格局和基本观点间架,播音研究由此开始走向体系化。12十年动乱期间,播音理论和业务建设遭到破坏,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播音理论和积累起来的播音经验,统统被诬蔑为“修正主义黑货”,由政治代替一切,所有播音理论学习、播音业务培训、播音基本语言训练都被迫停止,优良传统被抛弃,播音风格遭扭曲,“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广播。1979年召开了全国的播音基础教材研讨会,由张颂编写的《播音创作基础》(尚未正式出版)得到了大会的认可。书中已经出现了“正确的创作道路”、“新中国播音风格”、“播音表达规律”等内容。1981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播音经验交流会,着重讨论了新闻播音特点和当时新闻播音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议提出了播音工作必须根据改革需要,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播音方法。大会提出“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的口号。会后,全国各地播音员贯彻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和实践,在播音业务和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版了《话筒前的工作》一书,(三)形成期(1982-1994)1982年1月,张颂发表了《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一文,构筑了播音理论研究的框架,并由此拉开了播音学研究全面发展的序幕。夏青对此文的评价是“……研究理论却显得无足轻重,鲜有问津者。本文在这方面,提出了体系的构想,呼吁同行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向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久便得到了认同。现在(所评述书籍出版时间为1990年—作者注)播音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层次,研究者的队伍正不断扩大。”131983年,张颂出版了专著《朗读学》,主要内容包括朗读规律、具体感受、态度情感、目的对象、朗读状态以及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这些内容涉及有声语言再创作的基本要求、基本流程、基本规律,虽然是针对朗读进行的,却也构筑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尤其是,此书立足于朗读的独特性所进行的建立学科体系的理论努力,实际上成为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前奏。“中国播音学丛书”为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前期准备,其中主要有:张颂著《播音基础》 (1985年。后改为《播音创作基础》)、徐恒著《播音发声学》(1985年)、吴郁主编《播音学简明教程》(1988年)、毕征主编《播音文体业务理论》(1989年)、张颂等著《论播音艺术》(1990年)、姚喜双著《播音风格探》(1992年)等。1986年在银川召开了全国播音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后改为播音学研究委员会)。学会的成立对于播音理论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4年2月,张颂出版《播音语言通论》,对播音学科的地位与作用、播音语言的性质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证。针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视语言规范、轻蔑语言功力的观点和理论,着重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以播音主持艺术为重点,论述了播音语言的内涵与外延,确立了“语言是精妙的”中心论点,阐述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继承传统、当下状况、未来走向。同时,将播音创作主体置于中外语言传播的广泛观照之中,并从受众、队伍、竞争、前景等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证。书中驳斥了有导向性错误的诸种偏颇见解,并针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存在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本书是继《中国播音学》之后,在语言传播理论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1994年10月,《中国播音学》出版,它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中国播音学》由张颂主编,汇集了我国播音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规模宏大,包括“导论”、“发音”、“创作”、“表达”、“业务”四编共四十章66万字,不仅明确了本身的学科定位,而且在理论、方法、指导思想和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起点,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播音学理论的严整体系。(四)发展期:从1995至现在这一时期,播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对节目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是这一时期人们关注较多的方面。一些研究者对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的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研究中的语言表达艺术,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初步形成了理论的框架。1999年,吴郁出版《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对节目主持艺术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书中对节目主持人的语境、语用规则、语言功力、语言风格和主持人节目的语体特征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对不同类型主持人节目的语言表达艺术也进行了分类研究。1998年,姚喜双出版《播音学概论》,从理论上对播音学科的独立性作了全面地阐述,并对播音学科给予了美学理想的观照,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体现了学科的前沿性。李晓华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1999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进行了拓展性、深入性研究,一方面对播音发声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理论阐释,一方面结合一线实践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内容设置和病例诊断。祁芃的《播音主持心理学》(1999年)、陈京生的《电视播音与主持》(2000年)、鲁景超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等著作,都在不同角度对播音学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从1999年开始,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播音主持艺术》,每年一部,截至2006年已出版7辑,文集的内容包括历年的获奖论文,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教学研讨、人物访谈、一线实践等诸多内容。文集的出版,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播音学研究。2003年,修订后的《中国播音学》再版,将业务部分分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2003年,张颂出版《朗读美学》,把对有声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到了审美的高度。从1997年开始,张颂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这些论文被收入《语言传播文论》(1999年)、《语言传播文论》(续集)(2002年)、《语言传播文论》(第3集)(2006年)。在这些论文中,张颂对中国播音学进行了深入和拓展,使得中国播音学的研究以播音为核心,涉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涵盖了三个子系统,分别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系统、播音主持理论系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关系系统。二、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内容(一)播音主持艺术基础理论播音主持艺术基础理论是中国播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论,着重研究从稿件(或话题内容)准备到实际播出这个过程中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传播主体的业务序列等。 播音主持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需要把稿件(或话题内容)变为有目的、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作品,及于受众之耳,入于受众之心。该方向把播音主持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探寻其表达特点和规律,主要解决创造道路、分析理解和具体感受稿件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以及话筒前状态诸问题。其基点在于正确处理“稿件(或话题内容)—传播主体—受众”这三者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问题作出回答。 该方向在有稿播音(朗读学为主)、无稿播音(口语表达为主)的范围内,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我国人民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艺术,几经曲折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气派。该方向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探求其发展规律,其中包括发展史研究,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重点作品、不同风格流派的研究,以及中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比较研究等。上述研究的成果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传播主体加深语言造诣,强化语言功力,完善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感应系统,构建语言美感、语言鉴赏、创作风格体系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语言传播发声学语言传播发声学是中国播音学的一个基础性分支。它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发音和用声为主要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传播主体(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传播活动。语言传播发声学是从物理(声学)、生理(器官、机理)和心理(感受、感情)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阐释用气发声、吐字归音、声音弹性的规律与个体训练难点和方法的一门科学。这个研究方向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语言传播主体在话筒前应用和日常训练体系,主要解决处理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自如地因情用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的目的;另一个是对语言传播主体的声音运用进行科学的主客观评价的体系,特别是解决“口耳之学”长期以来只有主观评价而缺乏客观评价的问题,通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语言传播主体给以静态恒量和动态变量的监测,以建立各项指标体系、形成客观标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主持人节目、现场报道、晚会直播等,给语言传播发声研究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该方向将通过深入探讨对之做出新的理论概括。该方向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帮助专业人员掌握科学的用声方法,防治嗓音疾病等方面,显示出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人机对话”中语音识别与合成的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 (三)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体研究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播音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它的任务是,系统研究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训练方法;分析不同言语形式与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的关系,研究创作心态差异和肌体反应差异对言语表达模式的影响。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该方向将立足于总结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丰富实践经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语体的理论体系。广播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它与声画结合的电视传播方式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广播播音主持语体的研究,着重从广播播音主持语体的特征、功能、内容、结构、形式、创作心理、受众心理、语言表达特点、语体美学特征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同时,对广播播音主持语体进行分类研究,根据不同体裁(包括文字稿和腹稿)、不同节目类型(如新闻评论类、知识服务类、教育欣赏类、综艺娱乐类等)、不同言语模式(如播报式、宣读式、谈话式、朗诵式、文艺晚会主持、现场报道等),分别探究其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表达规律。 电视播音与主持是电视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宣传形式,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电视播音与主持的语体特点愈益鲜明,样态也渐趋丰富。电视播音与主持语体的研究,着重探讨与电视播音与主持相关的各种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电视节目语境对播音与主持语体的基本要求;分析各类不同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和艺术风格;探求提高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视新闻口播与配音、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电视纪录片解说、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各类电视节目主持的特点、各种不同的电视播音主持风格、电视播音主持的形象造型及体态语的运用等。

有关电视发展的论文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梅剑平演讲题目:数字电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演讲实况(全文摘录):梅剑平:我跟朋友们分析一下我们对中国数字电视这个行业的体会和我们未来之路。 在这里我首先做一下简单地自我介绍,我是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CTO,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央电视台的代表,专门为了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成立的一个专业化的子公司,简称叫做中数传媒。那么在中数传媒内,专门有打造数字电视内容制造的子公司叫做风云传播,和一个专门为了打造数字电视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持的子公司,我们叫做CHINABT,所以中央电视台为了打造数字电视新媒体,构架一个集内容、生产、技术开发和媒体运营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企业集团。在坐的各位我看到很多是一直从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朋友们,还有一些是新进入到这个行业中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很高兴愿意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走过的发展道路。更主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和体会中国数字电视产业走进2007年,面向2008年奥运会,以及更加长远的未来他所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我们应该采取发展的道路和策略。 应该说中国数字电视实际的开展,这里面的研究等等要回溯到更早,应该是在90年代初,在91、92年左右。我们的学术界已经开始紧密跟踪国际上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当时应该是在我们国家“八五”建设起,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的重点核心项目。当然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是走进市场,走进运营是在1998年。1998年广电总局有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广电总局联合了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村村通直播卫星平台这个新的业务,当时说是想借助于村村通这样一个公益工程,通过直播卫星启动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那么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大概投资了1个多亿,建设了一个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完备的服务体系直播卫星平台。当然了,由于当时的政府的大环境,这个平台并没有成功地形成商业模式,但是为我们国家的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电视运营,奠定了一个基础,也培养了一批人才。鉴于直播卫星仍然是国家的宣传策略在当时有重大的不相符合的原因和问题,从2002年开始,广电总局把数字电视启动放在了有线电视这里面,因为有线电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管理,是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所以2002年开始至今,中国的数字电视从有线电视被成功地孵化、推广、发展一直到现在。应该说到2006年底,我们全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家庭终端已经达到了将近1300万户。2002年是当时的世界杯,作为契机,我们在13个省首先开始了数字电视。从2002年开始之后的3年,应该说是通过数字电视发挥起作用,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当然了,任何一个国家,每一个新的媒体领域的发展,最艰苦的三年都是一个缓慢和艰苦的积累期,在这三年我们累计要发展数字家庭不超过100万户。因为这是一个奠定基础和培育市场的过程,那么从2005年之后,中国数字电视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度上升期,在05、06两年之中,数字电视跨越了2000万。那么我们今年将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这个比例中,用户的发展突破了千万,我们知道在中国这么一个市场上,千万用户是非常庞大的,我们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是超过了千万用户之后进入了高速度的发展时期。那么在这个领域中,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2007年我们的有线数字电视将有可能超过2000万,进入一个更高速度的增长期。那么同时在2007年中国政府将要启动另外一个重要的数字电视领域,一个是在8月我们将要正式开播数字地面电视,通过无线的方式在若干个城市正式开办数字地面电视,开始了移动和固定的。这个大家可以在今年的CCTV展会上可以相关的展示。还有2007年的7月份中国将要发射卫星,中国的卫星数字电视产业也将正式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那么中国的数字电视在2007年将是从有线电视一枝独秀,发展成三叶运行。再结合了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相信中国数字电视最黄金的时期将要到来了。 那么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中央电视台中数传媒我们在数字电视领域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对于数字电视应该说中央电视台是从98年最早按照广电总局的指示开展了这个业务,当然迄今为止这个部分我们更多地是积累和付出。当然了,对于这个产业,我们一直是抱着很坚定的信心的,对它的前景实际上是非常地看好的。中数传媒是第一个获得广电总局许可的数字电视集成运营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和集成了43个专业数字电视频道。2005年我们开发了中国第一个高清电视,引领中国进入了高清电视时代。2006年我们的高清向全国50多个城市成功地开始传播了。2007年我们的重点自然是打造个性化的数字电视,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成功的覆盖全国的VOD的平台。 那么对于中数传媒,我们在构建之初,就为了长远的业务发展,打造了一个包括十大业务系统的数字电视体系,并且经过的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体系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的重要城市。那么回顾整个的发展过程,我们对数字电视的一些体会,我很愿意在这里跟各位分享一下。几年的风风雨雨和我们辛苦巨额的投入,我们感觉到对于数字电视的理解,这个业务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应该说DTV如果仅仅是数字化的广播电视,那么它将很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难有很长的发展之路。如果我们把数字电视从更高的角度看,去理解,它应该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媒。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定位DTV,那么它将是继我们的报纸新闻等平面纸媒,继我们的Internet之后最有活力的发展行业。我们知道20世纪最有活力的发展行业是传媒,因为取决于人的基本需求,人的需求分两类,一类是物质需求一类是精神需求,人的物质需求是可以饱和的,但是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这是我们作为城市媒体一个深刻的体现。人是高级的,他高级所在就是精神需求。互联网的成功发展并不成功在交换机、网络基础建设,而在于成功地打造媒体内部,所以数字电视也是一样的。我们从一开始把它定位成打造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那么这种大众传媒当然是利用诸多的数字和技术。按照这样的思路,从我们站在2007年年初这么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看到这个新型传媒的发展时间点,我知道今天在坐有各行各业的厂商,坦率讲这个行业最有前景和希望的领域,不是设备制造,既不是前端的系统设备制造,也不是终端的设备制造,也不是单纯地技术创新,不是一种我能够提高效率,我能够研究某种产品的性价比,就如同互联网最有潜力的产业不是生产调制解调器的,也不是生产交换机的,都是有价值有特色的Internet内容。数字电视也是一样的,因为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的边界已经被推翻了,他可以包容到所有的传媒电视、纸媒以及电子信息内。那么谁能够在这个领域成功地寻求发展和创新点,谁就是未来数字电视最成功的。 那么对于中数传媒来讲,它是国内最大的宽带媒体,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积累很多原创的电视内容,有战争时留下的大量珍贵的电影资料,也有我们新创立了200多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内容。那么在这样一个媒体资源的基础之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数字电视非常迫切需求创新的方向是打造中国的数字媒体资源中心。我们知道数字媒体的平台,它的标志不是说非常昂贵的设备去拍摄,也不是有播出资质的机构,它是一个可交换、管理、服务庞大的数字媒体库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资源中心。那么这个方向也是得到国家科技部的批准,认为这个领域是我们数字媒体一个最核心的、最有发展方向的领域。那么也是我们从运营商的角度看到的迫切需要,那么这个领域将会延伸出现在截然不同的庞大的数字媒体库存基础,但是又借用了先进媒体的管理技术、分类技术等等。它打造向全社会互联互通,可以方便检索、浏览、搜寻这么一个面向公众服务的数字媒体和资源中心。这个是我们将数字电视推到更高层次的基础,目前很少有人关注它。 另外,作为一个DTV发展的方向,业务打造更着重于设备的开发,但是业务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终端等等,打造出新型的数字电视。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手机电视是一种移动的多媒体的形态,比如说我们在06年开始打造一项更高的消费,发展了高清晰电视。还有近1、2年看到很多的厂家的电视机也扩张蔓延到流媒体电视。那么新的媒体形态是更重要的,当然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新设备的发展,但是我们更是要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之上,怎么样开发和挖掘有特点的新的媒体的内容。数字电视并不是传统的电视形态,一成不变的数字化。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相信中国的数字电视刚刚进入市场运营的基础,业务的发展仅仅开了一个头,这样看也是个无限广阔的机会。当然了,我们已经有了抓住这些机会的基础,全国很多的数字媒体还在加速增长。可以说中国的数字电视走进2007年,我们对于这个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风险行业了,对于这个领域已经是一座金矿,这一天与以前截然不同。我们将要面临和现在的是我们具体要开发的业务和我们这个业务的模式。当然了,一个定位不准的业务模式会给一个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是成功的新业务是层出不穷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数传媒一直很诚恳地愿意和我们行业内的朋友共同探索、开发。谢谢大家!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论文

在1958年的时候得到了使用。早期的电视只能显示黑白的色彩,后来在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研发出了更多的科技水平,从80年代后期的时候就开始被彩色电视所取代。

电视技术的发展主耍经历了由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由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发展过程。 电视技术起始于本世纪的20年代。彩色电视发展主要经历了由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由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发展过程。 192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贝德利用机械扫描的方法,作了实验性的电视播出。11年后,英国BBC公司研,制成功用电子扫描的黑白电视系统,并正式播出了黑白电视节目。1950年前后,美国在发展黑白电视的基础上对彩色电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1953年秋确定了同黑白电视相兼容的NTSC彩色电视制式,从而完成了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过渡。1954年4月1日,美国首次在世界上正式播放视的过渡。1954年4月1日,美国首次在世界上正式播放了彩色电视节目。 1956年,法国亨利•迪•法莱西博士提出了另一种由NTSC制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 1960年,西德德律风根公司的赫尔,伯鲁赫工程师提出了PAL制,它基本上保留了NTSC制的优点,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1966年,西德和英国确定PAL制为国家标准。

电视技术发展历史回顾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6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1979年,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5英寸,由电池供电。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6米,高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8米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7厘米,重量仅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我国在1958年9月2日,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1925年:电视机雏形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1939年: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面世    “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到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虽然彩色电视技术已问世十几年了,但那时的图像质量仍令人无法恭维;装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电视的人还是喜欢看黑白电视;有线电视网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NBC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也只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彩色电视制造商的老大。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这是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生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就没有电视广播。而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新中国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当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随着洪亮的声音。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1967年:第一台特丽珑电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电视虽然大卖,但其技术竞争力却毫无优势。这一切到了1967年发生了转变,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产品为“特丽珑”(意为栅条彩色显像管)。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的电视机。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特丽珑是一种超级产品,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1968-1988年间,索尼卖出18亿台特丽珑,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1977年:第一台携带式电视1970年代,依然是电视机飞速发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数字技术率先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在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2000年:健康电视概念1990年代后期,国内电视机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当时一些国内厂商往往更多地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宣传的重点,以促销降价来吸引用户,但创维公司却于2000年在国内首家推出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并兼容HDTV。同时创维还紧跟国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电视,其“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号令消费者耳熟能详,创维“健康电视”深入人心。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2011年:云电视云概念产品成为2011年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 2011年8月,创维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创先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社区、云浏览、云搜索、云应用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2008年: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电视机自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以来,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2008年7月投产,年产等离子屏达到216万片(以42"计)。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四强行列。等离子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08年实现量产,这将是中国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主要生产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2011年:脑电波电视在电视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啥新的变化呢?或许控制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2011年7月18日,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在“上海卡萨帝新闻发布会”上震撼亮相。海尔这款划时代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2012年:4K电视在2013年最后一天,创维发布了国内首台4K家庭互联网电视机,早前,其试水微信操控的电视亦推向市场。与此同时,TCL宣布联手爱奇艺的网络电视销量已突破10万台。跨入2014年,电视厂商触“网”的频率将加快、手段各异,欲为低迷的彩电市场注入活力。据奥维咨询最新统计,2013年彩电销量达到4785万台,同比上升7%,较上年大幅提升,互联网因素是“救市”的关键。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由三星电子推出。首次亮相于2014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4CES上,同时三星电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场化的曲面UHD电视品线,发布了2014最新曲面电视和UHD电视阵容。

  • 索引序列
  • 电视发展论文
  • 电视机发展论文
  •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
  • 有关电视发展的论文
  •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