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电视剧发展的论文

关于电视剧发展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电视剧发展的论文

从不同维度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转型进程以及社会变迁,动情地书写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以及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实践。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适应荧屏、专为在电视或网络视频平台上播映的戏剧样态。电视剧的制作上既兼具了电影、戏曲、文学、动画、音乐、舞蹈、美术、配音等现代艺术的元素;又融入了广播剧、舞台剧、纪录片、电视节目等的表演方法和拍摄特点。电视剧本一般分单元剧、单本剧、连续剧等;而在呈现方式上可分为真人剧、动画剧、木偶剧等。电视剧市场是随着广播事业和互联网新媒体的诞生而发展兴盛起来的,如今还创新产出了电影短剧、网络竖屏剧和互动剧等新型网络剧。

忘了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论文

1958年6月15日,《一口菜饼子》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由于当时全国电视剧的数量极少,因此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可以说几乎为零。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内地电视剧发展几乎停滞不前。1978年5月,以播出的《三家亲》为起点,这是新时期录制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剧复苏的标志之一。1980-1989年之间的80年代算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剧的时代。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由王扶林导演。然后1985年《济公》第一次上映,紧接着86版《西游记》上映,1987年《红楼梦》上映。这十年间中国电视剧主要以中国著名小说改编拍摄。新世纪电视剧发展:到了新世纪,受益于内地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彩色电视机的普及。中国电视剧开始了更多元化的发展。02年上映的《风云》是内地第一部漫改的电视剧,无论是造型还是演员都非常成功,成为一代经典。03年上映的《水月洞天》是内地第一部玄幻武侠剧,同样上映于03年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是内地第一部穿越剧。05年的《仙剑奇侠传》是游戏改编电视剧的开始。在这是十年,中国电视剧达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了大批经典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直播形式播出了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迄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在电视剧艺术系统的横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的类型发展实际,中国电视剧又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古装戏(历史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剧、军事题材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都市言情与青春浪漫剧、情境喜剧等类型。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在文本意识形态层面的主导倾向来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那个年代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都要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但由于电视传播的新兴大众传媒属性,相比前几种艺术形式,电视剧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系统以及从业人员重视的同时,由于外有压力以及内化而来的自我抑制,电视剧的审美属性更为淡化。并且,由于文化形势和电视技术的双重制约,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弱小,因之电视剧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较之报纸、电台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戏剧、电影艺术形式,也要小得多。  1958年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便是当时配合中央“忆苦思甜”、“节约粮食”宣传精神的产物[1]。内容说的是两姐妹中的妹妹用一块枣丝糕喂狗,被姐姐发现给予了严肃批评。然后,姐妹俩共同回忆起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感受新社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达成了要珍惜粮食的共识。这部电视剧采用了“直播戏剧”的形式,反映了萌芽时期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技术特征和民族审美传统基因。  1958年9月4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党救活了他》。这是根据上海广慈医院抢救被烧伤的炼钢工人丘财康的真实事迹而创作的纪实性电视剧。由此以后,这种“真人真事”类型的纪实电视剧,成为中国主旋律电视剧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类型。这年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1962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剧《莫里生案件》,它是根据美国作品改编的,用来揭露非美活动委员会对美国进步人士的迫害性审判。1963年8月1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火种》,它是一部反映美国种族和阶级矛盾的电视剧。1965年,适应当时“抗美援越”形势的需要,北京、上海、广州陆续播出了根据越南民族英雄阮文追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根据柯岩同名独幕剧改编的电视剧《相亲记》,是一部比较贴近生活的作品。由于广受欢迎,《相亲记》连续演播4次,并曾赴广州演出—— 在直播时代,这意味着整个剧团搬迁式的巡回演出。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2]。由于当时电视接收机是稀缺产品,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从1967年到1977年,其间多数时间处于文革时期。这一时期,电视剧“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更为明显,且创作成绩极为寥落,几成空白,乏善可陈。值得记入历史的有这样几部作品:反修防修主题的《考场上的斗争》(1967),学大寨主题的《架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1975)、《神圣的职责》(1975)。其中,《考场上斗争》,是中国电视史上唯一一部用黑白录像设备制作的电视剧,它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生产此后脱离直播时代,跨入录像制作时代和彩色时代。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了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预示着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对全社会对文学艺术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产量由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发展到1980年的80余集。中国电视剧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年产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数量在激增,电视剧的艺术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在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制作精致的短篇电视剧,而且产生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篇连续剧,问世了一批样式新颖的戏曲电视剧和专为少年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他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新星》、《红楼梦》、《努尔哈赤》、《雪野》等,引起了社会和文艺评论界的广泛瞩目,使电视剧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文艺领域里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3]。  自1987年起,鉴于前一阶段电视剧生产中出现了不少平庸之作,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实施了“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方针,取得明显效果,使不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劣次产品由1986年的500集下降到1990年的24集[4]。特别是这一阶段,出现了堪称电视剧艺术精品的《秋白之死》和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长篇连续剧《西游记》、根据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围城》。  伴随着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的历程,中国电视剧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红楼梦》、《西游记》、《武松》、《济公》、《诸葛亮》、《甄三》、《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围城》等都先后在美国、日本及欧洲、东南亚国家播映。中国也开始选送电视剧参评国际电视节,《太阳有七种颜色》、《小木屋》、《小船》、《穷街》等作品都分别在参赛的国际电视节上获奖。  需要说明的是,受制于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体状况和氛围,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表现了浓郁审美意识自觉特征的同时,也显现出了某些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的形式主义倾向。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艺术走向了“基地化”制作和作为文化产业的正式登场。此后,基地建设成为了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的必然,陆续兴建了上海“东海基地”、山东“齐鲁基地”、湖北的“九真山基地”、四川“新都基地”和中央电视台的“无锡基地”、“涿州基地”、“横店基地”等等[5]。同时,电视剧的投资方式和流通方式也越来越市场化。1990年以前,电视剧多是由政府部门提供拍摄资金,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采用了企业赞助的方式,并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同时还在电视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1992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投资200万元制作了41集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贷款150万美元赴美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这种方式意味着需要取得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仅仅“图名”在央视播出远远不够了,还要“图利”赢取商业利润。  这就迫使各家电视机构为争夺有商业潜质的电视剧展开市场化竞争,而不能在仅仅利用电视机构的等级来获取垄断性购买了。于是,1992年央视及时调整思维,以350万元价格购买了《爱你没商量》的播映权,后来又用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换取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播映权。随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1000万元购买了30集电视剧《武则天》的国内版权,随剧征集广告,用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来交换电视播映权。这种“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重要途径[6]。此后一直到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理念、体制在悄悄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市场化机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获得了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认同。这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方针是密切相关的?/P>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视电视剧生产进入了繁荣阶段,规模急剧增长,精品佳作迭出。据国家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统计,到1998年的时候,国产电视剧的生产数量为682部9780集。1999年全国上报的题材规划剧目有989部15812集,当年批准发行播出371部6227集。2001年的电视剧规划数量年初就达到了22000集[7]。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每年制作、播出的数量都在万集以上。  就电视剧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类型拓展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以《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的异军突起以致蔚为大观。这并不是说上个世纪80年代就没有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只不过其时由于当时的总体文化氛围制约,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没有形成气候。1980年2月5日央视开始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既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大众文化类型的通俗电视剧。在90年代,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数量猛涨,获得了不少电视收视份额。  在我国,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也决定了我国的传播体制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传播系统和文艺系统的一个单元,电视剧艺术生产必须服从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2001年—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以繁荣广播影视文艺,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实施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广播影视文艺作品的质量”。“切实加强电视剧、广播剧生产,健全题材规划管理,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要优先抓好剧本创作,组建创作队伍,建立创作中心,充分调动和挖掘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题材、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争取年产量达到国产电视剧的60%以上”。  总括说来,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自上个世纪90年来以来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整体文化系统,主要由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力量构成,并且在三种力量博弈过程中,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动态流变。这种文化构成,必然也会折射于电视剧艺术文化生产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电视剧艺术批评界的许多争论,实质在于如何理解电视剧艺术形式的本质和本性[8]。对电视剧艺术文化形式新闻媒介属性、艺术属性、商品属性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文化掌握,就产生了媒介本性论、艺术本性论、商品本性论几种不同文化立场的看法。但是,就文化现实与发展前景来说,在党和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语境中,在当代中国电视剧艺术文化场域中,三种文化都不会也不必一统天下,而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调控过程中,形成新型的多元共生的21世纪中国和谐电视文化形态。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评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  国产电视剧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国电视剧艺术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经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开创期和八九十年代的发展期,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初已经到了成熟期阶段。无论从国产电视剧的数量上、质量上,乃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上,都可以看到这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甚至可以讲,每天晚上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  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日常生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蕴含有美的基因,但是,随着电视传媒与数码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常生活的这些属性急剧膨胀、异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情感诉求以及新的思想观念。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不仅见证了日常生活的这些变化,而且向人们奉献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丰富了荧屏,也净化了荧屏。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是这样把无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领进他的纯美世界的,如果自《渴望》始,中国电视剧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之旅,也是这样一步步走到《浪漫的事》的。“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起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日常生活剧的创作初露端倪。虽然还带有挥之不去的伤痕思绪、故事情节简单、结构俗套及人物形象扁平化等不足,但该剧的确意味着中国电视剧在通俗化生产观念以及具体的生产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一部“室内剧”。然而《浪漫的事》使日常生活叙事剧终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剧在阐释日常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女性叙事性方面独树一帜,堪称日常生活叙事剧史上又一里程碑式代表作,让我收获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享受。  日常生活叙事剧并不是犯博德里亚尔所说的“完美的罪行”,而是在“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贴近群众”思想指导下,以当代大多数人的情感状态和生活实际为“原本”、以发现或赋予生活意义为审美理想的电视剧类型。日常生活叙事剧不是对生活“无中生有”的空洞戏仿或对历史进行“有中生无”的离奇解构,也不是披着形形色色“后现代”外衣的“小资情调”或浅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是聚焦当下广大民众的此时此地的生活与情感,去发现并表达日常生活中实存的美的基因,这关系到电视剧是否积极入世,是否具有当下关怀精神的问题。托尔斯泰说,艺术在任何时候“必须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千万不要过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而应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间去”。生活本来就是多义的,所有的理解都是多个话语的对话。以《牵手》、《结婚十年》等剧坚持与传统婚姻道德规则进行对话,它们不断变换着日常生活场景、言说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事业有成之后,发生婚外情,引起家庭的危机并解体的故事。这一系列的关于“性或个性解放与伦理道德”的探讨——虽说这些作品对婚外的恋情寄予了种种同情与理解,但是谁都不敢打破中国传统的“结发夫妻”观念——最后都在“一声叹息”中委曲求全破镜重圆。或许这类家庭危机剧并不想反抗传统,只是在欲望天平上做了一次平衡能力的小小测试而已。如今,这些千差万别的故事细节已被“消费”了,但其叙事结构及其价值取向,还在现实中继续上演。  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往往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题材源泉,甚至一批优秀的历史剧和古装剧,也是因为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上,把握住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使观众在欣赏历史题材电视剧时,努力找到古今共通的东西,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之所以创下很高的收视率,除了几位主要演员的杰出表演外,还在于该剧通过鞭挞丑恶、张扬正义,尤其是聪明智慧的纪晓岚智斗大贪官和王申,为老百姓解了恨出了气,使观众的审美期待得到了想象性满足。而《一代廉吏于成龙》更是塑造了一个为民请命、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反腐倡廉艰巨任务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平民化与通俗化趋势更加明显。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承担着新闻信息和文艺娱乐两大功能。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应当体现普通人的情感,表现老百姓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不像伟人的情感那样崇高,也不像英雄的情感那样震撼人心,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并不十全十美,都是一些最朴实的心愿和最简单的表现,但由于他们和千千万万观众血肉相连,所以致力于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美,就成为电视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电视剧距离老百姓就会更近了。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性更加准确地定位在满足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之上,也就是说,电视剧应当反映老百姓与自身生存最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只有找准了这根血脉,电视剧才能真正被千千万万观众所喜爱和接受。现代社会逐渐“世俗化”的结果之一就是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艺术或艺术的某些成分与生活的一些方面结合在一起,例如与娱乐或休闲活动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本无不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退居山林饮酒品茶、吟诗作画,本来就是休闲、娱乐和艺术创作或审美的结合。至于电视剧中的艺术审美与娱乐的结合当然也可以这样看。一方面是电视剧艺术审美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普通大众的趣味对电视剧艺术审美的影响。电视剧艺术不能媚俗,不能一味迎和,如果这样,电视剧艺术将失去对现实观照、精神提升和文化宣扬的价值意义,但也不能通篇“载道”和宣教,如果这样,电视剧艺术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广大受众,因而也就达不到它应有的目的。因此,如何把握电视剧的艺术审美与娱乐的度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艺术的世界是真理的外观”, 日常生活叙事剧的世界,绝非仅仅是叙述一个日常现实中的给定世界,也不仅仅是一次虚构叙事,日常生活叙事剧的审美理想——重新发见日常生活的意义。

谈电视剧发展现状的论文

电视剧总量市场庞大,我国在近十几年中,一直保持着年产4-500部、1万余集电视剧的水平。为了调控电视剧泛滥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起实施了“一剧两星”政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电视剧发行部数开始呈下滑态势,2016年发行部数首次低于350部,2017年前三季度,电视剧发行许可部数仅为186部,2017年全年在300部以内,2018年电视剧的供给侧改革仍将持续。此外,部分卫视遇冷的电视剧于网络端受欢迎。在经历了“粗放式”扩张之后, 网络剧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2015年,网络剧每年上映的数量从39部增至379部。然而网络剧播放次数的暴增却发生在2016年下半年:期间上映的网络剧数量仅105部,同比减少49%,环比减少57%,然而却创造了656亿次的播放量,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178%。

影视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阿里影业(01060), 金逸影视(002905),唐德影视(300426), 幸福蓝海(300528), 华策影视(300133), 欢瑞世纪(000892)本文核心数据:2021豆瓣电视剧评分前十,《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网络讨论情况,《觉醒年代》受众年龄层分布, 2020年第四季度开机主旋律电视剧情况,2021年献礼剧片单1、《觉醒年代》破圈闯进年轻人的世界2021年是我国建党100周年,在2020年年底国家广电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特别节目上,国家广电便对外公布了一批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名单。2021年上半年,《山海情》、《觉醒年代》两部献礼剧在整个网络上迎来疯狂的讨论。精良的制作让两部局实现了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山海情》和《觉醒年代》分别在豆瓣亿4和3分的高分成为截止目前2021年豆瓣口碑前两名的电视剧。口碑高分的同时,网络上各个平台的讨论热度一直不减,完全讨论的热潮久久不息。在微博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的话题中,浏览量分别达到了9亿和9亿,话题讨论度也分别高达7万次和4万次。抖音相同话题下,山海情的播放量达到5亿次,觉醒年代达到2亿次。这还仅仅只是这两个话题,还有许多如觉醒年代延年兄弟、觉醒年代鲁迅等相关话题也都被网友热烈讨论除了口碑和热度的丰收外,更为难得的是,主旋律电影正在逐渐闯入年轻人的世界,获得90、00后观众的喜爱。根据骨朵数据对《觉醒年代》的受众年龄分布统计,其观众分布最广的年龄层是 19-24 岁,占据了51%,18-34岁占据了70%以上的观众。2、主旋律电视剧爆发从2020年第四季度影视剧的开机情况来看,去年第四季度共开机了53部剧集,其中主旋律和献礼剧共有6部,包括了2部革命历史题材,1部脱贫题材,2部抗疫题材,1部航天题材。另外还有2部谍战剧。2021年还有许多还未上映的献礼剧集,从题材上来看,今年上映的献礼剧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军旅题材。除了传统意义上重大题材的年代剧,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瞄准军旅剧。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现在中国的影视发展虽然技术上去了,但是排出的内容确是非常的烂。现在国内很多的电视剧、电影都非常的烂,骂声也是的多。像最近要出的新寻秦记,看了一下宣传片就准备果断的放弃了。良心制作的影片太少了,都是一些只注重投资赚钱的片子。我比较喜欢星爷,但是明显感觉星爷新出的美人鱼、西游伏魔明显跟以前的功夫这些片子,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不知道星爷怎么了,还要吴亦凡这样的小鲜肉去担任主演,说这句话我相信就会有无数脑残粉骂我。吴亦凡的老炮我也看过,讲道理还不如李易峰,虽然他也很一般。这就是现状,每一部电影必须要有一两个鲜肉,想要保证票房。但是他们真的演技真的行么?答案绝对是否,无非就是吸引那帮脑残粉来看罢了,这些人愿意追星,也愿意消费。被人当成是赚钱工具,还觉着很开心。在拿新寻秦记来坐下比喻,主角我不知道是谁,也是一个小鲜肉。画面看着特别的唯美,可是一点项少龙的感觉都没有。明星们更愿意去炒作自己,或者去推广赚钱。影视圈最大无疑最想要的就是商业利益,反而出的作品一部不如一部。为什么都说老戏骨,他们钱虽然没有现在这些挣得多。但是他们每天想的钻研的,就是作为一个演员最该考虑的演戏。而且现在很多不是影视圈的人,因为电影市场的利润,也想出钱自己拍,来分一杯羹。美国好莱坞肯定也有不少的商业片,可是人家的电影就是世界第一。演员是一个职业,钱当然是很重要。可是身为一个演员,一个导演,用那种糟糕的表现,来回馈影迷,自己良心上过的去么?还有那些脑残粉,自己喜欢明星是不错,可是你们的偶像演戏真的行么?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我觉得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整体来说还是向前,向好发展的。中国的影视发展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旅游中国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不适应一成不变的,它是处于发展中的,影视发展也不例外。记得前几年,家庭伦理剧特别的流行,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被这些家庭伦理剧所影响,掀起了一阵孝顺老人,家庭和睦的旋风,这样的影视剧对于社会来说有些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好的现象,可是紧接着就发生了变化。在我们国家建国60几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铺天盖地的抗日宣传剧,其实抗日的电视剧多拍一些也是可以的,能够让现代的人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多么的不容易,可是在这些电视剧中,就有一些特别让人受不了的剧情,什么手撕鬼子一类的,简直是给我们的抗日英雄们抹黑,这就有一些过分了。说完电视剧,再来说一说电影,电影的大环境受到影响,商业片太多了,一味地追求高票房,但是剧情却不一定能够称得上好电影,这些年也出现了很多的烂片,可是票房却出奇的高,反观那些真正有内涵的电影,根本就不叫座,票房更是不好,甚至有的影院就没有给这些电影排片,可以说,中国的电影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不过好在这两年,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些不好的现象,多次提出批评,这对于改善我国当前的影视剧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经过这两年的调整,我国的优秀电视剧和电影层出不穷,这就是说明我们国家的影视发展在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虽然仍有不足,但是只要坚定信心,不断探索,相信我国的影视发展会越来越好。

关于杂志的电视剧

《盛装》是由五百执导,宋佳、陈赫、袁咏仪、张超、王耀庆、王禛、龚蓓苾、李晓峰领衔主演,宋祖儿特别主演,林永健、王泷正特邀出演,王紫璇、吕晓霖、李诚儒特别出演的都市时尚职场剧。该剧于2022年2月7日在东方卫视播出,并在优酷视频同步播出[4]。该剧讲述了时尚杂志《盛装》在转型之时,意外面临主编空缺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4]。 《盛装》精彩片段,宋佳与袁咏仪“互撕”,众星上演都市职场大战8万次播放 | 01:09+ 关注第1集 盛装:女人并非脆弱,肖红雪生气,用巧克力交朋友共3集2016年,伴随互联网技术革新,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时尚杂志《盛装》在转型之时意外面临主编空缺。有着深厚行业背景的副主编陈开怡踌躇满志,集团却任命了肖红雪为新主编,她主张杂志要想提升传播力,首先要顺应市场。杂志新方向让广告总监鲁斌斌得以大展拳脚,但专题组却因捍卫内容的独立性而受到重重挑战。开展自己新媒体副业的资深编辑赵昕、“菜鸟”编辑李娜等基层员工也都在摸索着自己的职业道路。为了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盛装》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和转型,在不断革新中实现全媒体融合。最终形成了以陈开怡为代表的《新盛装》、肖红雪为代表的新媒体团队以及鲁斌斌为代表的网络达人经纪公司,各自迎接着融合变革后的全新发展 [2] 。

主要讲了在职场中她们对于杂志的经营理念不一样,她们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不断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不断博弈。

2015最新韩剧推荐排行榜之MBC水木韩剧《她很漂亮》 主演:朴叙俊、黄正音、高俊熙、崔始源剧情简介:黄正音饰演的女主角过去拥有出众美貌长大后逆变成 “炸弹女” ,而朴叙俊饰演的男主角池晟俊则从小胖子成长为了男神,两人命运反转,再次相遇会有怎样的精彩的故事呢?

亲,去看看韩雪的《娱乐没有圈吧》,只是它是国产剧~不好看不要怪我呀~

有关电视发展的论文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梅剑平演讲题目:数字电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演讲实况(全文摘录):梅剑平:我跟朋友们分析一下我们对中国数字电视这个行业的体会和我们未来之路。 在这里我首先做一下简单地自我介绍,我是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CTO,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央电视台的代表,专门为了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成立的一个专业化的子公司,简称叫做中数传媒。那么在中数传媒内,专门有打造数字电视内容制造的子公司叫做风云传播,和一个专门为了打造数字电视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持的子公司,我们叫做CHINABT,所以中央电视台为了打造数字电视新媒体,构架一个集内容、生产、技术开发和媒体运营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企业集团。在坐的各位我看到很多是一直从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朋友们,还有一些是新进入到这个行业中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很高兴愿意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走过的发展道路。更主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和体会中国数字电视产业走进2007年,面向2008年奥运会,以及更加长远的未来他所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我们应该采取发展的道路和策略。 应该说中国数字电视实际的开展,这里面的研究等等要回溯到更早,应该是在90年代初,在91、92年左右。我们的学术界已经开始紧密跟踪国际上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当时应该是在我们国家“八五”建设起,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的重点核心项目。当然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是走进市场,走进运营是在1998年。1998年广电总局有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广电总局联合了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村村通直播卫星平台这个新的业务,当时说是想借助于村村通这样一个公益工程,通过直播卫星启动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那么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大概投资了1个多亿,建设了一个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完备的服务体系直播卫星平台。当然了,由于当时的政府的大环境,这个平台并没有成功地形成商业模式,但是为我们国家的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电视运营,奠定了一个基础,也培养了一批人才。鉴于直播卫星仍然是国家的宣传策略在当时有重大的不相符合的原因和问题,从2002年开始,广电总局把数字电视启动放在了有线电视这里面,因为有线电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管理,是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所以2002年开始至今,中国的数字电视从有线电视被成功地孵化、推广、发展一直到现在。应该说到2006年底,我们全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家庭终端已经达到了将近1300万户。2002年是当时的世界杯,作为契机,我们在13个省首先开始了数字电视。从2002年开始之后的3年,应该说是通过数字电视发挥起作用,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当然了,任何一个国家,每一个新的媒体领域的发展,最艰苦的三年都是一个缓慢和艰苦的积累期,在这三年我们累计要发展数字家庭不超过100万户。因为这是一个奠定基础和培育市场的过程,那么从2005年之后,中国数字电视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度上升期,在05、06两年之中,数字电视跨越了2000万。那么我们今年将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这个比例中,用户的发展突破了千万,我们知道在中国这么一个市场上,千万用户是非常庞大的,我们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是超过了千万用户之后进入了高速度的发展时期。那么在这个领域中,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2007年我们的有线数字电视将有可能超过2000万,进入一个更高速度的增长期。那么同时在2007年中国政府将要启动另外一个重要的数字电视领域,一个是在8月我们将要正式开播数字地面电视,通过无线的方式在若干个城市正式开办数字地面电视,开始了移动和固定的。这个大家可以在今年的CCTV展会上可以相关的展示。还有2007年的7月份中国将要发射卫星,中国的卫星数字电视产业也将正式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那么中国的数字电视在2007年将是从有线电视一枝独秀,发展成三叶运行。再结合了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相信中国数字电视最黄金的时期将要到来了。 那么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中央电视台中数传媒我们在数字电视领域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对于数字电视应该说中央电视台是从98年最早按照广电总局的指示开展了这个业务,当然迄今为止这个部分我们更多地是积累和付出。当然了,对于这个产业,我们一直是抱着很坚定的信心的,对它的前景实际上是非常地看好的。中数传媒是第一个获得广电总局许可的数字电视集成运营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和集成了43个专业数字电视频道。2005年我们开发了中国第一个高清电视,引领中国进入了高清电视时代。2006年我们的高清向全国50多个城市成功地开始传播了。2007年我们的重点自然是打造个性化的数字电视,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成功的覆盖全国的VOD的平台。 那么对于中数传媒,我们在构建之初,就为了长远的业务发展,打造了一个包括十大业务系统的数字电视体系,并且经过的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体系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的重要城市。那么回顾整个的发展过程,我们对数字电视的一些体会,我很愿意在这里跟各位分享一下。几年的风风雨雨和我们辛苦巨额的投入,我们感觉到对于数字电视的理解,这个业务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应该说DTV如果仅仅是数字化的广播电视,那么它将很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难有很长的发展之路。如果我们把数字电视从更高的角度看,去理解,它应该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媒。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定位DTV,那么它将是继我们的报纸新闻等平面纸媒,继我们的Internet之后最有活力的发展行业。我们知道20世纪最有活力的发展行业是传媒,因为取决于人的基本需求,人的需求分两类,一类是物质需求一类是精神需求,人的物质需求是可以饱和的,但是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这是我们作为城市媒体一个深刻的体现。人是高级的,他高级所在就是精神需求。互联网的成功发展并不成功在交换机、网络基础建设,而在于成功地打造媒体内部,所以数字电视也是一样的。我们从一开始把它定位成打造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那么这种大众传媒当然是利用诸多的数字和技术。按照这样的思路,从我们站在2007年年初这么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看到这个新型传媒的发展时间点,我知道今天在坐有各行各业的厂商,坦率讲这个行业最有前景和希望的领域,不是设备制造,既不是前端的系统设备制造,也不是终端的设备制造,也不是单纯地技术创新,不是一种我能够提高效率,我能够研究某种产品的性价比,就如同互联网最有潜力的产业不是生产调制解调器的,也不是生产交换机的,都是有价值有特色的Internet内容。数字电视也是一样的,因为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的边界已经被推翻了,他可以包容到所有的传媒电视、纸媒以及电子信息内。那么谁能够在这个领域成功地寻求发展和创新点,谁就是未来数字电视最成功的。 那么对于中数传媒来讲,它是国内最大的宽带媒体,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积累很多原创的电视内容,有战争时留下的大量珍贵的电影资料,也有我们新创立了200多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内容。那么在这样一个媒体资源的基础之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数字电视非常迫切需求创新的方向是打造中国的数字媒体资源中心。我们知道数字媒体的平台,它的标志不是说非常昂贵的设备去拍摄,也不是有播出资质的机构,它是一个可交换、管理、服务庞大的数字媒体库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资源中心。那么这个方向也是得到国家科技部的批准,认为这个领域是我们数字媒体一个最核心的、最有发展方向的领域。那么也是我们从运营商的角度看到的迫切需要,那么这个领域将会延伸出现在截然不同的庞大的数字媒体库存基础,但是又借用了先进媒体的管理技术、分类技术等等。它打造向全社会互联互通,可以方便检索、浏览、搜寻这么一个面向公众服务的数字媒体和资源中心。这个是我们将数字电视推到更高层次的基础,目前很少有人关注它。 另外,作为一个DTV发展的方向,业务打造更着重于设备的开发,但是业务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终端等等,打造出新型的数字电视。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手机电视是一种移动的多媒体的形态,比如说我们在06年开始打造一项更高的消费,发展了高清晰电视。还有近1、2年看到很多的厂家的电视机也扩张蔓延到流媒体电视。那么新的媒体形态是更重要的,当然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新设备的发展,但是我们更是要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之上,怎么样开发和挖掘有特点的新的媒体的内容。数字电视并不是传统的电视形态,一成不变的数字化。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相信中国的数字电视刚刚进入市场运营的基础,业务的发展仅仅开了一个头,这样看也是个无限广阔的机会。当然了,我们已经有了抓住这些机会的基础,全国很多的数字媒体还在加速增长。可以说中国的数字电视走进2007年,我们对于这个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风险行业了,对于这个领域已经是一座金矿,这一天与以前截然不同。我们将要面临和现在的是我们具体要开发的业务和我们这个业务的模式。当然了,一个定位不准的业务模式会给一个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是成功的新业务是层出不穷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数传媒一直很诚恳地愿意和我们行业内的朋友共同探索、开发。谢谢大家!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 索引序列
  • 关于电视剧发展的论文
  •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论文
  • 谈电视剧发展现状的论文
  • 关于杂志的电视剧
  • 有关电视发展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