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发布时间: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靖康要录笺注》(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宋代诏令全集》(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 《评焦竑《国史经籍志》》,《贵图学刊》1987年第2期。《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8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图书馆》1987年第4期。《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则》,《文献》1989年第2期。《论集部诗总集和诗文评的史料价值》,《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宋真宗的个性特征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中华本<宋大诏令集>系年辨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1992年。《说<四库全书>》,《贵图学刊》1992年第4期。《<文潞公文集>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论吕陶》,《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方平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1993年。《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与研究》1995年。《<四库总目·存目>明代典籍的史料价值》,《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中华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朝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1996年12月。《<宋史·真宗本纪>系年刊误》,《文史》1998年第44辑。《论<七略>不立史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吕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宋史·吴玠·吴粼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论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宋史·刘孙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读<宋史·张方平传>—北宋中期士人交际论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宋大诏令集>的价值与整理》,《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中华本<长编>仁宗朝校勘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陈彭年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全宋诗>宋诸帝诗补》,《文史》2002年2期。《论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1期。《说子部》,《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从<宋史·陈彭年传>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3年8月。《论宋金德顺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3期。《从吴玠死因之争谈史料的发掘与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岳飞北伐时期西部宋军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宋徽宗朝御笔与北宋后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2009年。《试析<四库全书总目>贬毁明代学术的政治动因》,《儒藏论坛》2010年。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是的,cssci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邮箱

格式问题:图书馆-中文全文报刊-中文期刊网-用“四川大学学报”检索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38辑

《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 《国学论丛》 (清华国学研究院出版)第1卷1期。《古诗十九首考》, 《立达》(季刊)第1期。次年又经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6卷65期重载。《评<中国文学变迁考>》, 《一般》(上海出版)第2卷3期。《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东方杂志》第24卷18号。《王静安先生传》, 《东方杂志》第24卷3号。《静安先生与古文字学》, 《文学周报》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第5卷1、2期合刊。《追忆王静安先生》,同上。《王静安先生致死之原因》,同上,署名史达。《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 《历史研究》本年第5期。《先秦史讲义》;在川大历史系授课,本年及1963年均编撰有油印本。 《巴蜀文化初沦》,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对<金文编》的几点意见》, 《考古》本年.笫7期。《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的问题》, 《考古学报》本年第3期。 《四川彭县檬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 《文物》—本年第6期。《<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历史教学》本年第11期。又载所编·《左传选》,中华 书局1963年出版。《论自然经济,阶级和等级》,四川大学第4次科学讨论会油印本。 《孔子的政治思想》, 《成都晚报》本年1月3日。《左传选》,编选一百六十余篇,写有后序,注释标点由罗世烈担任,中华书局于9月出版。 《论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对中国古代村社共同体的初步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又载云南《思想战线》本年第2期.《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考古学报》本年第2期.《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 (笔谈摘要), 《文物》本年第6期。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3月创刊号。又载《史学史资料》本年第3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意见》,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殷周史的几个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夏史初曙》,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3期。《西周史论述》 (上、下),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3期4期连载.又本文补充,见同上刊1980年第1期106页.《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与伍仕谦合撰,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4期。 《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家属称谓》,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  《论<豳风)应为鲁诗——兼论<七月>诗中所见的生产关系》,与常正光合撰, 《历史教学》本年第4期。《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夜郎史迹初探》,与唐嘉弘合撰, 《贵州社会科学》本年7月创刊号。《<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本年7月出版。《锌于与铜鼓》,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第5期.又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古代铜鼓学会编,文物出版社本年出版。《川甘边区白马人属古氐族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白马藏人族属讨论集》,四川民族研究所本年编印。《<西夏史稿>序》, 《光明日报,史学副刊》,本年8月12日.并见吴天墀著《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初版本及1983年增订本。《<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4期。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一书,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第1版,线装本上、中、下三册。1981及1982年第 2版第3版,均合订一册。 《周原甲骨初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本年5月出版。《论殷周的外服制——关于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的问题》, 与唐嘉弘合撰, 《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本年第5期。《论巴蜀文化》,系汇集有关巴蜀文化论文六篇成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出版。《经今古文问题综论》,本年为“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征稿撰写,巴蜀书社即将出版。 《数占法与<周易>的八卦》, 《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本年7月出版。《怎样考释古文字》,香港中文大学编《古文字论集》,本年9月出版。又《先秦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总3期)摘要转载,四川辞书出版社《辞典研究丛刊》 (6)于1985年5月重载,文物出版社《出土文物研究》于1985年6月重载。《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杜本年6月出版。《<羌族史稿>序》, 《历史研究》本年第1期。为冉光荣等著《羌族史稿》作.此书后改名《羌族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唐嘉弘合撰,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8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夏商之际夏民族之迁徙》 (讲稿),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本年印本。《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选收论文60篇,约90万字,先生委托吴天墀编辑,至本年夏间告成。 《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 《四川文物》本年第1期。《怎样研究古文字》, 《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本年出版。《殷周金文集录》,由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2月出第1版,1986年2月出第2版。《青川木牍简论》,与伍仕谦合撰于本年,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即将刊出。《<两汉及唐代地方行政史>序》,系多年前为著者黄绶所撰,存有手稿,未刊。 《关于夏商研究—<夏商史论集·序言>》,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关于夏代文字问题》,与唐嘉弘合撰,齐鲁书社《夏史论丛》本年第1版。《<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序》,为著者冯汉辑《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作,文物出版社本年第1版。 《<山海经>和“黄帝”》,与唐嘉弘合撰,载《<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本年1月出版。《汉语大字典》,先生担任主编,四川及湖北辞书出版社于本年10月出第1版。 《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载《辞典研究丛刊》 (8),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我的学习之路》, 《文史知识》本年第6期。 《甲骨文字典》,先生主编,本年1月交稿,四川人民出版社现已出版。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 1986年4期《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

《宋诗史》,53万字,重庆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诗史》(上、下卷),95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唐诗体派论》,50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杜甫论的新构想》(日文版),50万字,日本研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31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古史诗针注析》,12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杜甫律诗揽胜》,18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7年出版。《杜诗学通论》,35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7年出版。《唐诗精品集》,77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民族心灵的绝唱》,20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22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理学文艺史纲》,104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理学与中国近古诗潮》,25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出版。《元稹与崔莺莺合传》,16万字,中华书局即将出版。《中国古代山水诗》,25万字,天地出版社即将出版。 《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载香港《抖擞》第51期,1982年9月出版。《论宋学对杜诗的曲解和误解》,载《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辨》,载《文史哲》1985年第1期。《杜甫以文为诗论》,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论戴名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载《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宋代杜诗辑注源流述略》,载《文献》1986年第2期。《〈杜甫研究〉得失探》,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桐城派杜诗学概略》,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杜诗学大势鸟瞰》,载《光明日报》1986年8月12日“文学遗产”第712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与构想》,载《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纪念创刊30周年专号”。《戴名世与桐城诗派》,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古典诗论总结期的透视与概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美思想初探》,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明清杜诗学概观》,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江西诗派杜诗学发微》,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载《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论杨万里与南宋诗风》,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宋学中的杜诗论》(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4卷第1号,1991年9月出版。《江西诗派杜诗论(上)》(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5卷第2号,1993年2月出版。《江西诗派杜诗论(下)》(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6卷第1号,1993年10月出版。《唐前期宫廷诗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从欧阳修诗看宋诗的兴盛及其特征的形成》,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3月出版。《唐诗体派论》,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中国古代哲理诗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载《学术月刊》1995年12期。《宗经与辨体——四杰文学思想二重特性与唐前期诗史演进》,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宋诗特征论》,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9月出版。《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特征及发展轨迹》,载《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上),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下),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宋明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理学弛张与文学盛衰》,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理学演化与宋金元文学思潮变迁》,载《求索》1999年第6期。《明代反理学思潮与小说戏曲的兴盛》,载《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论理学与宋代诗学中的情理关系》,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论理学与宋代词学观念》,载《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王学分化与明代文学思潮》,载《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对中国文化本质的探寻》,载《人民日报》2000年4月8日。《论理学文化观念与宋代诗学》,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论理学与宋代古文的兴盛》,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载《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载《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论理学极盛与宋诗中兴的关联》,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文学史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载《社会科学》(上海)2000年第11期。《论南宋理学分化与宋调变异式微》,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载《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国诗学主潮:古代文人诗的形成过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从理学孕生过程看宋调的确立》,载《文史哲》2002年第5期。《论孟浩然的文化性格与诗艺结构》,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论唐诗发展与赋体的内在关联》,载《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理学宋诗同构论》,载《儒家文化》(新加坡)第2期(2003年1月)。《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载《光明日报》2003年6月25日《文学遗产》专版。《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性质、特征与意义》,载《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论张王乐府与唐中期诗学思潮转向》,载《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论理学与唐宋古文主流体系建构》,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社会、心理与传统的文化整合——论宋代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论陈子昂的风雅观》,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2日《文学遗产》专版。《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文化转型时代的思想革新与文风变迁——论元和诗变与元和体》,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国学”的定位与文化选择的“度”》,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论宋诗的宗派意识》,载《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唐圭璋〈梦桐词〉品读》,载《词学》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载《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 索引序列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邮箱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38辑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