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发布时间: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是的,cssci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电话

《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 《国学论丛》 (清华国学研究院出版)第1卷1期。《古诗十九首考》, 《立达》(季刊)第1期。次年又经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6卷65期重载。《评<中国文学变迁考>》, 《一般》(上海出版)第2卷3期。《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东方杂志》第24卷18号。《王静安先生传》, 《东方杂志》第24卷3号。《静安先生与古文字学》, 《文学周报》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第5卷1、2期合刊。《追忆王静安先生》,同上。《王静安先生致死之原因》,同上,署名史达。《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 《历史研究》本年第5期。《先秦史讲义》;在川大历史系授课,本年及1963年均编撰有油印本。 《巴蜀文化初沦》,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对<金文编》的几点意见》, 《考古》本年.笫7期。《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的问题》, 《考古学报》本年第3期。 《四川彭县檬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 《文物》—本年第6期。《<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历史教学》本年第11期。又载所编·《左传选》,中华 书局1963年出版。《论自然经济,阶级和等级》,四川大学第4次科学讨论会油印本。 《孔子的政治思想》, 《成都晚报》本年1月3日。《左传选》,编选一百六十余篇,写有后序,注释标点由罗世烈担任,中华书局于9月出版。 《论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对中国古代村社共同体的初步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又载云南《思想战线》本年第2期.《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考古学报》本年第2期.《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 (笔谈摘要), 《文物》本年第6期。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3月创刊号。又载《史学史资料》本年第3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意见》,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殷周史的几个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夏史初曙》,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3期。《西周史论述》 (上、下),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3期4期连载.又本文补充,见同上刊1980年第1期106页.《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与伍仕谦合撰,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4期。 《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家属称谓》,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  《论<豳风)应为鲁诗——兼论<七月>诗中所见的生产关系》,与常正光合撰, 《历史教学》本年第4期。《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夜郎史迹初探》,与唐嘉弘合撰, 《贵州社会科学》本年7月创刊号。《<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本年7月出版。《锌于与铜鼓》,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第5期.又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古代铜鼓学会编,文物出版社本年出版。《川甘边区白马人属古氐族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白马藏人族属讨论集》,四川民族研究所本年编印。《<西夏史稿>序》, 《光明日报,史学副刊》,本年8月12日.并见吴天墀著《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初版本及1983年增订本。《<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4期。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一书,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第1版,线装本上、中、下三册。1981及1982年第 2版第3版,均合订一册。 《周原甲骨初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本年5月出版。《论殷周的外服制——关于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的问题》, 与唐嘉弘合撰, 《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本年第5期。《论巴蜀文化》,系汇集有关巴蜀文化论文六篇成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出版。《经今古文问题综论》,本年为“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征稿撰写,巴蜀书社即将出版。 《数占法与<周易>的八卦》, 《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本年7月出版。《怎样考释古文字》,香港中文大学编《古文字论集》,本年9月出版。又《先秦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总3期)摘要转载,四川辞书出版社《辞典研究丛刊》 (6)于1985年5月重载,文物出版社《出土文物研究》于1985年6月重载。《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杜本年6月出版。《<羌族史稿>序》, 《历史研究》本年第1期。为冉光荣等著《羌族史稿》作.此书后改名《羌族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唐嘉弘合撰,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8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夏商之际夏民族之迁徙》 (讲稿),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本年印本。《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选收论文60篇,约90万字,先生委托吴天墀编辑,至本年夏间告成。 《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 《四川文物》本年第1期。《怎样研究古文字》, 《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本年出版。《殷周金文集录》,由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2月出第1版,1986年2月出第2版。《青川木牍简论》,与伍仕谦合撰于本年,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即将刊出。《<两汉及唐代地方行政史>序》,系多年前为著者黄绶所撰,存有手稿,未刊。 《关于夏商研究—<夏商史论集·序言>》,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关于夏代文字问题》,与唐嘉弘合撰,齐鲁书社《夏史论丛》本年第1版。《<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序》,为著者冯汉辑《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作,文物出版社本年第1版。 《<山海经>和“黄帝”》,与唐嘉弘合撰,载《<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本年1月出版。《汉语大字典》,先生担任主编,四川及湖北辞书出版社于本年10月出第1版。 《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载《辞典研究丛刊》 (8),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我的学习之路》, 《文史知识》本年第6期。 《甲骨文字典》,先生主编,本年1月交稿,四川人民出版社现已出版。

1、《四川古代史稿》(合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刘琳、沈治宏编著),巴蜀书社出版,1995年8月。3、《中古泥鸿——刘琳史学论文自选集》,巴蜀书社,1999年9月。4、《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1、《四川郡县志》(校点,合作),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9月。2、《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7月;修订版,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6月。3、《三国志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5月;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月。4、《黄庭坚全集》(共4册,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5、《范仲淹全集》(共3册,学术顾问),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第1—50册 巴蜀书社出版2、《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全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离堆辨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2、高骈与成都罗城 《成都文物》1984年第3期3、怎样研究地理沿革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5期4、常璩评传 《中国史学家评传》1985年5、一位文史兼长的学者——缪钺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1985年6、北朝艺文志简编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1985年)7、北朝士族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8、化胡经上清派灵宝派无上秘要大洞真经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1987年9、三张五斗米道的一部重要文献——正一法文经章官品 《古籍整理与研究》1989年第4期10、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宋代文化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11、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1992年12、传世《审是集》是伪书 《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1992年13、缪钺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特色 《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14、杨羲与许谧父子造作上清经考 《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15、施子美与《施氏七书讲义》 《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16、蔡襄年谱 《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17、论刘备 《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18、明清几种《十六国春秋》之研究 《北朝研究》1995年第4期19、固始迁闽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1998年20、幸元龙与《松垣文集》 《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21、《黄庭坚全集》前言,《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第281-295页。22、《全宋文》笔谈·从《全宋文》的“全”看其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下载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 《国学论丛》 (清华国学研究院出版)第1卷1期。《古诗十九首考》, 《立达》(季刊)第1期。次年又经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6卷65期重载。《评<中国文学变迁考>》, 《一般》(上海出版)第2卷3期。《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东方杂志》第24卷18号。《王静安先生传》, 《东方杂志》第24卷3号。《静安先生与古文字学》, 《文学周报》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第5卷1、2期合刊。《追忆王静安先生》,同上。《王静安先生致死之原因》,同上,署名史达。《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 《历史研究》本年第5期。《先秦史讲义》;在川大历史系授课,本年及1963年均编撰有油印本。 《巴蜀文化初沦》,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对<金文编》的几点意见》, 《考古》本年.笫7期。《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的问题》, 《考古学报》本年第3期。 《四川彭县檬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 《文物》—本年第6期。《<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历史教学》本年第11期。又载所编·《左传选》,中华 书局1963年出版。《论自然经济,阶级和等级》,四川大学第4次科学讨论会油印本。 《孔子的政治思想》, 《成都晚报》本年1月3日。《左传选》,编选一百六十余篇,写有后序,注释标点由罗世烈担任,中华书局于9月出版。 《论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对中国古代村社共同体的初步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又载云南《思想战线》本年第2期.《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考古学报》本年第2期.《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 (笔谈摘要), 《文物》本年第6期。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3月创刊号。又载《史学史资料》本年第3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意见》,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殷周史的几个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夏史初曙》,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3期。《西周史论述》 (上、下),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3期4期连载.又本文补充,见同上刊1980年第1期106页.《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与伍仕谦合撰, 《中国史研究》本年第4期。 《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家属称谓》,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  《论<豳风)应为鲁诗——兼论<七月>诗中所见的生产关系》,与常正光合撰, 《历史教学》本年第4期。《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2期。《夜郎史迹初探》,与唐嘉弘合撰, 《贵州社会科学》本年7月创刊号。《<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本年7月出版。《锌于与铜鼓》,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本年第5期.又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古代铜鼓学会编,文物出版社本年出版。《川甘边区白马人属古氐族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白马藏人族属讨论集》,四川民族研究所本年编印。《<西夏史稿>序》, 《光明日报,史学副刊》,本年8月12日.并见吴天墀著《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初版本及1983年增订本。《<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 《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4期。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一书,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第1版,线装本上、中、下三册。1981及1982年第 2版第3版,均合订一册。 《周原甲骨初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本年5月出版。《论殷周的外服制——关于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的问题》, 与唐嘉弘合撰, 《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本年第5期。《论巴蜀文化》,系汇集有关巴蜀文化论文六篇成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出版。《经今古文问题综论》,本年为“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征稿撰写,巴蜀书社即将出版。 《数占法与<周易>的八卦》, 《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本年7月出版。《怎样考释古文字》,香港中文大学编《古文字论集》,本年9月出版。又《先秦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总3期)摘要转载,四川辞书出版社《辞典研究丛刊》 (6)于1985年5月重载,文物出版社《出土文物研究》于1985年6月重载。《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与唐嘉弘合撰,收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杜本年6月出版。《<羌族史稿>序》, 《历史研究》本年第1期。为冉光荣等著《羌族史稿》作.此书后改名《羌族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唐嘉弘合撰,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8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夏商之际夏民族之迁徙》 (讲稿),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本年印本。《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选收论文60篇,约90万字,先生委托吴天墀编辑,至本年夏间告成。 《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 《四川文物》本年第1期。《怎样研究古文字》, 《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本年出版。《殷周金文集录》,由先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本年2月出第1版,1986年2月出第2版。《青川木牍简论》,与伍仕谦合撰于本年,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即将刊出。《<两汉及唐代地方行政史>序》,系多年前为著者黄绶所撰,存有手稿,未刊。 《关于夏商研究—<夏商史论集·序言>》,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本年第1期。《关于夏代文字问题》,与唐嘉弘合撰,齐鲁书社《夏史论丛》本年第1版。《<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序》,为著者冯汉辑《人类学考古学论文集》作,文物出版社本年第1版。 《<山海经>和“黄帝”》,与唐嘉弘合撰,载《<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本年1月出版。《汉语大字典》,先生担任主编,四川及湖北辞书出版社于本年10月出第1版。 《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载《辞典研究丛刊》 (8),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我的学习之路》, 《文史知识》本年第6期。 《甲骨文字典》,先生主编,本年1月交稿,四川人民出版社现已出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查询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靖康要录笺注》(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宋代诏令全集》(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 《评焦竑《国史经籍志》》,《贵图学刊》1987年第2期。《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8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图书馆》1987年第4期。《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则》,《文献》1989年第2期。《论集部诗总集和诗文评的史料价值》,《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宋真宗的个性特征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中华本<宋大诏令集>系年辨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1992年。《说<四库全书>》,《贵图学刊》1992年第4期。《<文潞公文集>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论吕陶》,《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方平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1993年。《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与研究》1995年。《<四库总目·存目>明代典籍的史料价值》,《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中华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朝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1996年12月。《<宋史·真宗本纪>系年刊误》,《文史》1998年第44辑。《论<七略>不立史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吕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宋史·吴玠·吴粼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论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宋史·刘孙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读<宋史·张方平传>—北宋中期士人交际论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宋大诏令集>的价值与整理》,《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中华本<长编>仁宗朝校勘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陈彭年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全宋诗>宋诸帝诗补》,《文史》2002年2期。《论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1期。《说子部》,《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从<宋史·陈彭年传>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3年8月。《论宋金德顺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3期。《从吴玠死因之争谈史料的发掘与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岳飞北伐时期西部宋军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宋徽宗朝御笔与北宋后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2009年。《试析<四库全书总目>贬毁明代学术的政治动因》,《儒藏论坛》2010年。

社科版是CSSCI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靖康要录笺注》(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宋代诏令全集》(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 《评焦竑《国史经籍志》》,《贵图学刊》1987年第2期。《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8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图书馆》1987年第4期。《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则》,《文献》1989年第2期。《论集部诗总集和诗文评的史料价值》,《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宋真宗的个性特征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中华本<宋大诏令集>系年辨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1992年。《说<四库全书>》,《贵图学刊》1992年第4期。《<文潞公文集>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论吕陶》,《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方平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1993年。《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与研究》1995年。《<四库总目·存目>明代典籍的史料价值》,《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中华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朝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1996年12月。《<宋史·真宗本纪>系年刊误》,《文史》1998年第44辑。《论<七略>不立史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吕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宋史·吴玠·吴粼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论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宋史·刘孙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读<宋史·张方平传>—北宋中期士人交际论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宋大诏令集>的价值与整理》,《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中华本<长编>仁宗朝校勘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陈彭年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全宋诗>宋诸帝诗补》,《文史》2002年2期。《论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1期。《说子部》,《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从<宋史·陈彭年传>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3年8月。《论宋金德顺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3期。《从吴玠死因之争谈史料的发掘与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岳飞北伐时期西部宋军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宋徽宗朝御笔与北宋后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2009年。《试析<四库全书总目>贬毁明代学术的政治动因》,《儒藏论坛》2010年。

  • 索引序列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电话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下载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官网查询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