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发布时间: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网》,《我国中小学艺术改革初探》等,期刊还有很多,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1注重儿童感受,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论学生年龄大小,教师都很注重自身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关系。我称此类教师为“控制型教师”,他们不论是在讲授课程还是随堂个别辅导时,都在把控学生,比如常出现这类语汇:“你能这么(画)”、“不能让(颜色涂太满)”等等控制性较强的指导词汇。还有一类教师,我将他们称为“朋友型教师”,教学以朋友形式与孩子交流、互动。学前儿童处在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对待绘画本就是热情满满,所以此时,如果教师尊重其年龄特征,注重幼儿的感受,蹲下来与其对话,以朋友形式进行交流,恐怕幼儿对美术课堂的体验会更加不一样。在上课时,教师都会用教鞭来指画,或是敲打教鞭提醒学生注意看黑板,但美国幼儿园用的却是一片颜色鲜艳,质地轻柔的羽毛。想象教师在引导孩子们看画时,举着的是一片彩色的羽毛,让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柔和与美感,而不是木棍的冰冷僵硬。从这些细节也可以体会到教师是以“朋友”的角色在引导儿童,而不是以“控制”的形式去教授。▲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书影2注重家教合作的落实,让家长当学生我们经常说到家教合作,但美国课堂的家教合作也使我眼前一亮。入学前,家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担任哪门课程的助教,之后每学期会安排一次为其两周的培训,共十天。时间安排在晚上六点半至九点。你的小孩在哪个年级,你就参加这个年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本学期要给孩子们上课的内容,家长们先提前上一遍,同时也包括一些上课时的小技巧,比如名画欣赏时怎么挂画、用羽毛指点作品、调色如何师范、多与儿童交流、提问后让孩子们多发表意见等等,最后一次培训课,会让家长们练习画一幅素描,说是练习素描基本功。但我觉得这个环节的培训,如果家长不经常联系,单靠一次课程可能也解决不了基本功的问题,所以猜想此环节的安排可能是校方想掌握家长中专业美术能力如何。这种家教合作的形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经常说家教合作,但合作的最普遍形式是儿童在家时家长教育,在学校时交由老师教育,这种家长先进入学校培训,再与儿童一起参与教学的形式鲜少。▲ 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艺术创作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时顾菁女士也提到,通过她本人的观察,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就比其他孩子优秀许多。确实,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样在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帮助其健康成长。3在综合课程中,体现美术的独特性我国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艺术教育综合化的问题,强调既要保持艺术各学科的特点,又要防止生硬、盲目地结合。确实,艺术综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多种能力的发展。本书中也给我们举出了实例——绘画与音乐的综合,称为“音乐画”。我们所常见的音乐绘画综合课程基本形式一般是听音乐并用抽象形式画出感受。另一种是在小朋友画画或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衬托氛围。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下,体验绘画的乐趣,让课堂轻松而充满活力,也打破了课堂的单一沉闷。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式课堂特别注重美术专业词汇的使用,突出美术的特有性。我注意到在他们的课堂中,从四岁左右开始,教师会告诉孩子们一些专业的绘画词汇,如空间(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节奏(线条、色彩、质地、重复)等等。但教授这些词汇时教师会注重年龄变化来强化词汇和元素的了解,从无意识到潜意识再到有意识地教授。▲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书摘4审美培养从欣赏开始美式课堂由于时间较为充沛,每次课为两小时,前半部分多数是用来欣赏名家名画。据本人统计,二十节课中有十三节课有名画欣赏环节。而且在欣赏时老师撇开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巧妙地带领孩子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一些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同时也让其了解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一开始我充满疑惑,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要了解这么多知识性内容恐怕有难度,但通过之后越来越多的课例发现美式课堂对于欣赏名画作品有几个特点:1对于画作的选择会根据年龄的不同加深欣赏范围。3岁至5岁左右,选择的名画一般都是主题突出,造型简洁、几何形的点线面符号,这样便于引起幼儿的联想。6岁到7岁左右儿童的欣赏范围会逐步扩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欣赏内容。2对于作品的选择,只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已经得到美术史认可的。对于当代艺术作品教师一般不会选择,认为只有经过历史沉淀后的作品才值得学习和鉴赏。3教师一般会选择四至五幅名画,所选画作都会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且都是会与本节美术课主题相适应的世界名画。教师引导时以提问为主,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有教育意图在其中。孩子的创造力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强,将来创造性的潜力就越大。欣赏不同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名画作品,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培养审美水平,我想这应该是审美能力的第一步。5注重儿童体验的过程,享受儿童分享的乐趣由于本人在校外美术机构教学,不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家长,对孩子的美术课最看重的是其最后的作品效果,因为家长没有办法从其他途径去了解课堂,了解孩子,就算随堂陪学,恐怕也体会不了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收获。那教师在课堂注重儿童体验的快感与收获时,如何让家长也满意,并能了解课程内容呢?我认为两全其美的方式是课后请家长进入课堂听孩子分享画面故事。首先,在儿童年幼时,将自己的画面故事与他人分享是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通过孩子的分享也能让家长更好的了解课堂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尝试向家长讲解课程理念让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观念。在美式课堂中很注重幼儿体验过程,同时还强调其愉悦性,例如在《小小抽象画大师》一课中,讲解马蒂斯图形时,教师给每人发了一个不一样图案的白色剪纸,要求小朋友们在画册上找出和自己剪纸一样的图形。小朋友们找得很认真,用游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抽象图形有了感觉认识和视觉敏感度。6注重文化多元与材料、表现技巧的多元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美式课堂涉及的面很广泛,以学习西方经典名画为主,同时又涉及到了东方的水墨、非洲的粗麻布编织、埃及的小雕塑、印第安的图腾等等;在艺术形式上抽象、立体、古典等风格都各有接触;材料的选择上,除常见的蜡笔、水彩外,泥土、糖纸、玉米衣等各种生活周边材料都利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对于材料的多样性学习不仅能使作品更加丰富,同时儿童在观看和体验材料中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书摘王振宇教授在本书《序》部分提到幼儿美术不是一个“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学前儿童不必要学习技能技巧。其实,技能技巧就如同“使用说明书”,先了解了使用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创作,对于幼儿也是同理。艾斯纳曾在《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一书中提到“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技巧并不能因个人年龄的提高而自然获得,艺术的发展也并非和生理成长的进度成正比。相反,任何人(包括美术教师和艺术家)所有的所谓创作技巧,均是由当时比较有学识、经验的人所传授。而且许多创新技巧,更加需要各种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才能获得”,“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儿童不需要知道任何技巧就可以表达出各种艺术内容”。因此,学前儿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学习值得教师教授。 美式课堂注重教学过程,但作品却有些“差强人意”。虽然说过程的愉悦性能让儿童有快乐的体验很重要,但作品效果的不佳,恐怕随着儿童的审美能力提升,也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不自信感。良好的作品成果呈现也会对提升审美能力有所帮助。作品效果好坏,不在于教师动手帮助儿童完成所谓的良好作品,而在于教师课前的准备以及课程的语言引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 教师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和创造的需要,从而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活动过程。它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特点 •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 审美心理的教育,需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 审美心理: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结构。 特点一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 审美感受 能力的教育。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美术教育 通过色彩感、空间感、材质感、形式感等直接感性方面的培养,是学前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形态、审美内容、从而构建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定位于审美教育 特点一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应该获得 ⅱ ⅰ 在具体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美是一个整体,是由各种审美要素共同构成的。 视觉感受能力的锻炼 特点二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 审美表现 能力的教育。 拟人化 特点二 教师在培养儿童 审美表现力时应做到 引导儿童 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谈一谈 谈等形式将之表现出来。 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的审美环境,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观点,抒发内心情感。 特点三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 审美创造 能力的教育。 教师应在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中鼓励儿童 大胆想象、 积极地表达、 主动地创造,利用美术本身的审美艺术氛围,让儿童运用艺术语言创造性地用作品来传达内心活动,从儿提高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大观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可在报刊亭买到。如果买不到,可向辽宁美术出版社邮购部联系邮购。如果不是买一本,可到当地邮局订阅。

淘宝

你看看能不能网购?淘宝上应该能有~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社会科学就包括哲学,而宗教呢,只不过是由一定哲学派别或者信仰的相关的社会人类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它们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着的。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寓于人体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的过程,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由于氏族、部落融合以至统一王朝的建立,在人们头脑中,从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的观念。哲学家依据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任何宗教神学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都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任何无神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实质上是相通的。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都相信神灵、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是一致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宗教 哲学 科学 人性有弱点, 科学家是人, 因而也不例外。 疏忽、 偏见, 甚至蓄意的伪造都可能带来谬误。 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探索自然的漫长征途中去芜存菁, 获得卓越的发展, 正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 谦虚和理性的态度, 这是人类智慧的骄傲[注三]。 综上所述, 科学的目的可以大致地叙述为: 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这样回答满意吗? 谢谢 !!

fishb00ne 门吏 二级(267)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17/20)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娱乐 > 电影相关问题• 大陆电影是要经历一次变革? • 中国电影分哪几个阶段? • 中国电影的5阶段是哪我个阶段? • 谈谈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 中国电影的美学特点 订阅该问题互联星空 网罗天下电影资更新更全的电影资讯尽在互联星空!无论是体育、影视、音乐、娱乐可鼎办公家具 专业的电影可鼎办公家具专业生产办公家具,办公椅,礼堂椅,剧院椅,大堂椅,公购房者网站全新推出网络租购房者网站地产网络经纪人版块,强大的系统功能支持,个性化的房源项目经理挂靠-中国房地产房地产,勘察设计,建筑行业人才招聘门户网站!18万专业人才,3万个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华恒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专业提供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设计以北京市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学我校长期开设全国监理工程师、全国物业企业经理资格认证、理财规经理人-福州精成文教信息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营销职业经理人权威证书,教育部考试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待解决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悬赏分: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5 天 18 小时提问者:yuannaisong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6 条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回答者:cyh7215 - 试用期 一级 1-30 08:36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当时有先当演员后来却成为中共海外电影运动主帅的袁牧之,写出后来成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家聂耳,为《夜半歌声》写曲的冼星海,可惜两位的出色音乐家都英年早逝。幸好还有个贺绿汀,他为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作曲而声名大噪,《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至今仍有知音。著名剧作家如洪深、田汉,也都是当时出色的编剧。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暂时放下“私仇”一起抗敌,中国工农红军改名叫做 “八 路军”。这次国共合作,除了抗日有成绩, 也让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也开始创建自己的“人民电影事业”了。当时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就在延安正式成立。 193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当时左翼文艺运动人士首先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香港在1937年成立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最后关头》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国防电影”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和香港电影界的爱国立场。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第一部抗战故事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次正面描写了中国老百姓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941年,动画片制作家万籁鸣、万古蟾到上海,带领70多人,以4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故事片。 党中央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 第一部译制片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为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中共长春地下组织首先派共产党员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映”,组织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并于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与延安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学教育影片《预防鼠疫》,并第一次译制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第一次拍摄彩色影片 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梅兰芳的“电影外交” 华艺电影公司于1948年11月拍摄完成的、由梅兰芳主演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启明影业公司拍摄的戏剧片《祥林嫂》(南薇编导),是根据同名越剧拍摄的,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说到梅兰芳,在这里不能不说说他与中国电影历史和中国电影外交的关系。作为中国民族艺术与戏曲电影的大师,梅兰芳在当时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多次赴国外演出,并令爱森斯坦、卓别林等世界影坛名流为之倾倒。 1930年1月,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邀请梅兰芳率剧团赴美演出,并为他拍了有声影片《刺虎》。由于晚上有演出,他只能散戏后午夜两点起在剧场拍摄,整整拍了一夜。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震动影坛。 1934年3月,梅兰芳访问苏联,适逢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周剑云及胡蝶女士应邀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剧团在结束正式演出后,又接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舞台纪录片《虹霓关·对枪》。影片由苏联影坛领袖人物、《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爱森斯坦亲自执导,他对拍片要求十分严格,镜头的角度、远近,交换频繁;京剧乐队的位置也都由专管录音的技师来安排。影片完成后,梅兰芳和爱森斯坦这两位艺术家成了知音。 建国后中国电影的几个精彩片段 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1946年的5月,内战一触即发,根据东北局的指示,脱胎于“满映”的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黑龙江的兴山。 这个活动于废弃煤矿的最初形态的电影基地,初创了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如生产能按计划,则整个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合作方法及制度将有新的制片厂之初步雏形,这对于分殖新厂有所帮助,不必再另起炉灶重新摸索。” 这段话来自袁牧之,后来的新中国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当时“东影”的顾问。他以“东影”为试点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则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东影”建立之初在生产发行体制上仍是将电影作为纯粹的宣传手段,经济上没有要求。有一个十分实惠而有趣的统计:“‘东影’在建立最初的两年里共制作46个拷贝,23个16毫米的供流动放映队无偿放映,35毫米的拷贝除一个送往国外,所余22个的放映总收入是11万斤粮食,而1948年8月一个月的人员及办公费用就达16万斤粮食(尚不包括从苏联进口胶片和设备及材料的损耗)”。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东影”不再满足亏损状态,力图把电影建设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希望通过良好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治权力来争取进步电影的优势地位。为此,袁牧之领导“东影”开展了“三化立功”和“七片生产”运动。 1955年,“东影”正式迁回长春,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影”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名词结束了它的使命。它为北影厂,上影厂及各后起的电影制片厂树立了范本,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宏观规划上,都是源头所在。提出的一整套电影体制方面的设想已经非常完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引进苏联电影和发展自身制片占领影院市场” 。 建国后第一次拍摄新闻纪录影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东影”派出田芳,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的“中电三厂”等国民党的电影机构。4月20日,正式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派往前线的各个摄影队,迅速投入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拍摄了6部新闻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太原》、《淮海战役》以及《简报》14号。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影片 1949年摄制的《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工人阶级的影片。 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建国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1953年,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举行,提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加强和改进党对电影创作的领导方法,鼓励电影艺术家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自1949年至1955年摄制的69部优秀影片和396位电影工作者。 电影展览月、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电影工作者协会”、“金鸡百花奖”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举行了新影片展览月。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1960年成立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协会每年组织电影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对上年度优秀影片、导演、演员、编剧及其他创作人员颁发电影“金鸡奖”,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专家评出的奖项,协会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刊物《大众电影》。自1963年起,《大众电影》举办一年一度的电影“百花奖”评选,由读者自由投票,选出优秀影片,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观众评出的电影奖项。 第一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 197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作制片公司,与意大利合拍了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马可·波罗》,接着又与日本合拍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尾 声 此后,是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的历史在我们每一个读者、观众面前再也不是什么不可知道的秘密,且变得渐渐清晰起来。说起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因此以后的历史笔者就不加细说了。在后面的文章《中国电影对中国人的影响》里,我们还会提到那些中国电影的历史。

中国道教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在邮局订是最安全,订阅的内容最全面的方式了!

朋友!你好!你是不是想说杂志订阅方式由哪些!我一般是邮局订阅,现在新起网上杂志铺订阅,其实这也是一个方式,还有其他的方式还有很多?你也可以到实体店去购买,就是报亭之类的。

您好!可以在邮局订阅;也可通过书报亭订阅、零买;还可通过所在学校、单位订阅;如果通过媒体获得地址、刊号可邮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阅读媒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白领对电子杂志的追求可以说是日渐明显。于是,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各类电子杂志阅读器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主流期刊也逐步实现电子杂志的提供。因为它的便宜和阅读方便,更让人爱不释手。但是,目前很多杂志的电子杂志为了不冲击传统杂志的销售,一般都会在纸版杂志推出后一期、两期或更多后才会出电子杂志的在线阅读和订阅。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电子杂志还是处于成长阶段! 中国邮政每年会举行一次年度的杂志订购服务。它的主要流程是:它的优点:邮局订阅放心、大品牌信誉保证它的缺点:邮局订阅一般都是杂志社发得早,用户收得晚,边远地方达不到,久了塞成一堆把附赠礼品压碎等。并且,邮局订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折扣 除了邮局订购以外最方便的就是去一些杂志订阅的网站。现在国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杂志代订机构,如:包年优品、杂志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有的还开创了一些新的订购模式,很值得用户一试!但是,这里面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品牌信誉差等!还有很多杂志由于订价低、书目厚也给这些代购企业的物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网上订阅的一般流程是:网上订阅(机构代购)的优点:便宜、快捷、安全、可以分开以单期、多期、任意期进行订购,还可以免费在线试读。网上订阅(机构代购)的缺点:没有品牌保证,网上的折扣很迷失消费者,很多网站打着最低折扣来吸引消费者进行预存款导致最后资不抵债,用户的风险 也会越来越大!建议用户订购时一定要选择大品牌进行订购,不要在乎节约的那几块钱 最简单的杂志订购方式,直接联系杂志社!但它也是很让人头痛,因为很多杂志社都没有官方网站和电话等 信息在网上可查!建议大家对于这些杂志社的杂志一定要有一定的保留!

中国画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到邮政局你把期刊的刊号告诉订阅报刊出,即可

邮局就可以订阅。我们是北京聚贤阁书画院。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我们。也可以直接百度Hi我。国画礼品已经是商务人士,亲朋好友送礼的佳品。我们画院普通的字画装裱好的20元起。可以直接装饰或者送礼都行。如山水,牡丹。梅花,书法等。名气大点的书画作品200元起。国画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目养眼,祝您生活愉快。

可以邮政订阅啊。《书法》杂志 邮发代号:4-250 电话:021-61229018《中国书法》杂志 邮发代号: 2-879

  • 索引序列
  •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 美术大观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 中国道教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 中国画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