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消费时代传记研究三题  作为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文类,传记日益成为写作、研究、出版、阅读的重点和热点,其品格、功能、视角、分类等内涵和外延的属性是学界一直关注的话题和范畴。综览传记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表面的繁荣之后掩藏着深层的危机。从创作角度来看,作品遍地开花,各种政商风云人物、影视明星传记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历史罕见。但量多并不表示质高,剔除表面的风光,精品少、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暴露无疑。  跟创作相比,传记理论严重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当代传记理论面临的困境是双重的:一是传统的理论问题还未曾廓清,如传记的概念、类别、要素,真实性与虚构性,文献性与文学性,传记与文学批评等;①二是随着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勃兴,以文字力量见长的传记被围追堵截,面临着崭新的问题:如何面对视觉传记?如何面对消费文化?如何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媒介?  本文试图从视觉化、娱乐化、消费化、媒介技术化等角度出发,解析传记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面临的现状、困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传记的发展提供可能的途径和选择。  视觉化:图文共读与互释  传统的传记以文字叙述为主,通过文字记录人类生活的各种形态。但消费时代视觉文化日益兴盛,人类社会进入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的时代”,图像逐渐成为公共交往、信息传播、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对象,文化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依赖于图像信息,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所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图像的直观性、娱乐性,更吻合当代人的审美期待与阅读心理,其阅读快感比单纯的印刷文字更能引诱人们的消费欲望。传统文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从讲究的版式、造型设计到精美丰富的插图、照片,直至图像化的画传、视觉传记,图文之间的关系从“战争”到和平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图像由传统的配角演变为主角。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回溯、总结与反思,是传记文学的重要意旨。而在视觉社会,历史以何种方式进入?仅仅依靠绵密、深厚的纯粹文字表达显然并不足够,图像填补了文字力所不及的空白之处。从山东画报出版社“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文章”的《老照片》,到“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剑桥插图史系列》,老城市、老照片、图片中国百年史、红镜头、人物志等以影像、照片为主要表达手段和媒介的传记类作品大量涌现,它们摒弃沉重的意蕴和漫长的时光隧道,历史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进入现代生活:通过细节的再现对历史人物进行画面再现,图像与文字的双重魅力跨越了时空的隔阂。  在人物传记中,与文字性传记相比,摄影照片等“非文字性传记”具有不可替代性,瞬间的光影定格具有永恒性,历史感、现场感栩栩如生再现于影像之中。  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若仅仅依赖文字描述,鲁迅的形象始终神秘而遥远。此时图像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想像和欣赏的空间:犀利、悲悯的文章和资料图片中那个瘦小坚硬的形象颇为吻合,鲁迅式的胡须、短发,鲁迅式的微笑,图像与文字共同构成了鲁迅形象,两者缺一不可。而关于鲁迅“幻灯片”事件的真相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至今未能完全明晰的“公案”。②这一文学事件,典型地体现了影像在文学、在传记中的重要性。  而对张爱玲来说,图像的意义就更加意味深长,她在文学史上的被接受过程本来就是一个颇富意味的文学事件。在其传奇的形成中,影像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无法抹煞。从学术化的《张爱玲全集》,到各种张爱玲传记、文选等同科所有出版物中,照片占据了极大比例。张爱玲自己也喜欢让图片说话,小说采用电影手法,为作品画插图,而且最后一本集子《对照记》完全由图片组成,满足了大家对张爱玲的各种想像。作为一个符号,“张爱玲”的视觉化范围还进一步扩大,成了银幕上的传奇;电影《滚滚红尘》、《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相继出炉,就这样,历史、文本、影像,三者同构成了经久不衰的“张爱玲热”。  文学家如此,政治家传记亦不例外。被萨特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的古巴革命者格瓦拉,他的革命者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一本本传记里,也定格在众多的影像资料中:格瓦拉在古巴,格瓦拉在丛林,格瓦拉在办公室……直到在玻利维亚被俘后砍下双手的照片。而格瓦拉那幅经典的“革命者肖像”,被作为一种时尚无限复制,定格在21世纪全世界年轻人的T恤上,它的意义和影响显然超过了纯粹的文字。  风行一时的各种明星传记更是图像盖过了文字,文字甚至变成点缀。  传记常常体现了一个时代、国家、城市、个人最基本最细节化的生活。图像可以还原历史的某个细节,细节组成人生,细节构成生命,构成传记。“老城市”系列(江苏美术出版社)中的《老广州——屐声帆影》,是一本广州城市志传,生机勃勃的广州故事和历史在书中复活。书中有一幅题为“20年代的广州女子”的照片,画面是个梳着根大辫子穿着布旗袍的女子,行走在广州的街头,面对镜头露出灿烂笑容。虽然她的名字和身份已经无从查考,但刹那间的时光倒流让人产生今昔何年的恍惚,城市和女子本人同时复活在读者的眼前和心中。那些陈旧的建筑,那些曲折的街巷,那些衣着明显迥异于我们的人们,那些已经不知踪影而逝的故事,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眼前。  国家形象与影像同样密不可分。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图像是个重要的切入视角。在陈平原编撰的《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一书中,可以直观地看到19世纪末期日本国内媒体所刊载的“中国形象”。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在山口守的文章里,介绍了一本名为《团团珍闻》的漫画刊物,其中1894年10月13日和27日的两期上都有刊登了“中国形象”——一幅是个光头暴眼拖着“猪尾巴”的男子盘膝而坐,丑陋而萎缩;而另一幅更加赤裸裸,一个撒腿逃跑的中国军人,背上写着一个巨大的汉字“弱”字。③日本人眼中中国是如此的衰弱不堪,影像呈现了更加惨痛的历史记忆。虽然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横光一分别在作品《支那游记》和《上海》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印象,也许他们的文字描述更加细腻,但其震撼显然无法与漫画相提并论。  在传记的视觉过程中,图像并不是文字的简单附庸,而是具有独立品格和美学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图像和语言彼此演绎,互相丰富,产生的内涵超越了单一的语言文本或单一的图像文本。两者的对话和互动,弥补拓展了传统传记的内涵,提升了视觉时代传记的学术地位。  学人传记是传记的重要领域,知识分子研究一向是学界热点,以往的焦点基本集中于文字的阐述和剖析,而李辉主编的“大象人物聚集书系”以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见长,在众多传记中脱颖而出。茅盾、丰子恺、常书鸿、邓拓等历史人物通过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从历史走出来,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加深了对知识分子文化性格和历史命运的理解。  陈平原的近现代文史研究也凸显了在学术研究中图像的不可替代性。从1999年《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到2000年《点石斋画报选》,再到2001年《图像晚清》,陈平原编著了“读图三部曲”。把“读图”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引入学术研究,“在图与文字间的缝隙处”做文章,借助“图文互释”,带领读者“回到现场”,承继“左图右史”的古老传统,为“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小窗”。④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则收录了大量旧上海的广告、电影院海报、美女月份牌、杂志、相片,所有这些斑驳杂乱的影像资料构成了上海城市志传,构成了上海记忆,也构也了中国现代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文并茂”成为读图时代的文化趣味和风向:出版界由此拓展出巨大的市场和阅读空间,传记写作者们也开掘了崭新的写作资源,而作为传记终极目标的阅读接受者体验了直观、愉悦的阅读过程。  当然,简单的图配文或者文配图方式不能解决传记视觉化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图与文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一是图像和文字本身都应该具有独立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意义空间,从而产生一种新的阅读快感,形成真正的图文共读与互释。  娱乐化:消费性表征  在消费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是生存的基本秩序,主体性的产品(如文学、艺术等)只是消费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艺术自律原则走向市场的他率原则,其所蕴涵伦理的、审美的、思想的内涵都发生巨大变化。只有消费是文化生产链条的核心环节,也是终极目标,它决定了生产的样式、数量、以及流通的途径。  当艺术完全沦为消费品之后,销量、收视率、排行榜成为唯一指标,它不得不以大众的趣味、习惯作为座标,而强调刺激震撼、感官愉悦是消费文化的核心趣味。于是不能免俗地,文化领域中物质主义、感官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风尚。根据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随着商品化程度的加剧,人类的消费行为由产品消费演变为符号消费、欲望消费、拟像消费,时尚化、娱乐化、商品化成为文化消费的特征。  传记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进入消费市场流通环节,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是其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市场准则不可避免会对传记的创作产生影响。名人崇拜、偶像崇拜是消费社会媚俗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之一,名人传记理所当然成为消费社会的兴奋点,出版界和读书界都乐此不疲。古今中外、政商文娱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每每名列畅销排行榜前列,跟风者、仿效者大抵集中在此领域。  名人传记历来是传记的重要门类,从中可以体察时代、社会、个体的风貌。但当代名人传记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传主身份的转换上,文娱明星和商业人士成为主体,而政治领袖与文化名人则冷清许多。其中尤其以电影演员,体育明星,小品演员、节目主持人等活跃于传媒与影视界的知名者为主。这种身份的转换,标志着当代名人传记内涵的深刻转变。继以往强调宏大叙事的伟人传记走下神坛之后,当代名人传记几乎一边倒地呈现生活化、世俗化的倾向。从早年刘晓庆《我的路》、倪萍的《日子》、黄宏的《从头说起》到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黄健翔的《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等,大抵如此。  世俗化的趋势一路发展,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需求和利益至上的市场策略的推波助澜下,传记内容日益八卦化、娱乐化、庸俗化、利益化。闲言碎语、隐私绯闻、内幕花边为主要内容,表述上则语不惊人不罢休,炒作、猎奇、吹捧、制造话题成为家常便饭。而企业家传记则充满溢美之词,甚至阿谀奉承欲盖弥彰。内容上有的道听途说、缺乏证据,有些甚至粗俗卑鄙、丑陋不堪。  “星、性、腥”,成为名人传记的三大特色。名人传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公共交流场所,映射出读者的兴趣取向,其娱乐化趋势与受众、市场、文化等几大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  首先它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日常生活是消费文化的发生地点,其本质是平庸和重复,工作、娱乐、家庭三者组成了封闭的日常生活,单调和狭隘令人难以忍受,于是必须以另外一种对立的方式维持其宁静和优势,即:消费时间、消费明星。由于美貌、名气、财富等因素,明星成为时尚潮流的化身,人们对其生活具有探求的兴趣和窥视的欲望,阅读、观看明星私生活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满足窥私欲望的正常渠道。明星的成长、挫折、奋斗、成功,成为公众话题、公众事件,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宣泄心理。通过隐私、绯闻、丑闻的报道,以往头顶神秘光环的领袖、明星,被推下了舞台,彻底置身于“被看”、被“品评”处境。受众在阅读中消遣、评论、批评,从而获得满足,心理获得平衡与安慰。  市场的竞争和压力也造就了传记的娱乐化。著名专栏作家莫林·多德曾有一段名言:文艺的娱乐化是因为“我们不能停止,摄影师不能停止,记者不能停止,制作人不能停止,编辑不能停止。而且,消费者不能停止。”娱乐化潮流既是转型时期文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媒体飞速发展、竞争加剧的产物。眼球、卖点、独家、重磅的追求必然导致内幕与隐私。  消费社会追求娱乐、快感、轻松,厌倦深度、思想,希望阅读对象具有通俗、猎奇、戏剧性等特点。当代名人传记的娱乐化,体现了当代文化语境中大众的诉求,“在政治、理想、信仰的‘宏大叙事’之外,还有琐碎却真实的民间大众社会;在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存在……在堂而皇之之下还有种种隐秘的内心角落。”⑤受众心理的需求造就了名人传记的娱乐化,反过来它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  但是,一味地迁就市场、追逐时尚,必然带来传记文本灵魂的缺失,美学的空洞,排行榜上的畅销作品转眼也许就成为文化垃圾。当代名人传记层出不穷但缺乏精品,缺乏经典,症结大概在于此。  媒介化:观看之道  技术是世界的构成方式和展现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数码艺术、虚拟现实、网络生存、超级文本等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大面积使用为尖端技术与艺术创新的结合提供了方便的条件,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拓展。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中指出,“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艺术家成了技术革新能手。  技术的飞跃意味着媒介的日新月异,新的现实世界可以称之为媒介的现实,“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指出了技术在当代的意义。由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数字化,媒介铺天盖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按照马克·波斯特尔的理论,这种新的信息方式、媒介方式如同19世纪马克思研究的生产方式一般具有深广的意义。媒介与传记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阐释,一是媒介对传记审美要素、审美关系的影响,二是媒介对传记外部环境的改变。  媒介化生存成为传记的重要特点。对现代传记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胡适,20世纪以来一直是各种传记的传主,但只有在消费社会媒介的强力操持之下,才能最终完成其偶像化、符号化的过程,胡适传记才能从文化界学术界扩大到公众文化领域,被不断地建构借用。进入“消费”领域后,胡适传记也不可避免陷入猎奇、耸动的漩涡。胡适的日记、婚恋、情事成为传记最大的噱头。而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过程,也是消费社会媒介化的后果。没有媒介就没有畅销,当然也就不能经典。  在消费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经典?这是每个写作者的梦想。戴安娜·克兰一语道破其中关节,“通往文学上的不朽的道路要经历畅销书这一关”。⑥不仅一个作家的成功离不开传媒,公众受传媒的引导,而且,批评家也受传媒组织和制约。图书的畅销与经典基本能用一个流水线来形容,即:作家写作——图书出版——广告——书评——畅销排行榜——畅销——专业批评推介——经典,在此流水线上,作家、批评家、文学链条上所有的人员最终都必须受制于“资本”,即掌握了作品商品属性的传媒,媒介的力量几乎决定了一切。  媒介的多样性决定了传记表达多样化的可能。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意蕴。传统传记以印刷介质为主,图书是其主要的方式。而网络时代媒介的多元带来传记形态的多元,非印刷介质的传记成为重要表征——电影、绘画、雕塑、摄影、视频等形态,扩大了传记的内涵和外延。传记的跨文化、跨学科性质通过多元媒介得到体现。  作为古代传记重要典籍的《史记》,其研究和考注历来困难不小。韩兆琦的《史记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吸收考古资料,利用出土文物,访术、采录古代遗迹,收录地图文物,使《史记》变得形象化、视觉化,古老的典籍焕发了时代风采,堪称里程碑式的新经典。  媒介的多元化提升了人物传记的表现力。美国历史频道推出的《人物志》影像系列,当属成功的影像传记范例,辑录了古往今来近千位名人,包括彼得大帝、林肯、贝多芬、狄更斯、凡高、圣女贞德、戴安娜等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从细节入手,通过实地拍摄、现场采访和旁征博引,对历史人物进行画面再现。影音的双重魅力使观众犹如亲历现场,观众与历史人物所产生的心灵碰撞,如同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2006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卡波特》,是一部关于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传记片。虽然卡波特小说早就蜚声美国文坛,但只有电影获奖之后,人们才真正知道这位举止怪诞、不合世俗、恃才傲物的文学家。媒介造就了这位文学与电影“明星”。  随着媒介的转换,传记的接受方式从“阅读”“发展为”“观看”,接受方式的转变将传记引入了“景观化”的消费社会,观看行为与观看权力成为关注核心。媒介技术的未知性、不可预测性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网络化生存、虚拟人生使得人类的知行方式具有了无限可能。  网络博客的兴盛给传记研究和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所谓博客,原义为网络日志,即写在网络上的个人日记。但媒介的特殊性决定其与传统的差异性。一是其写作方式打破了私人与公共的界线,将私人生活用公共平台进行展示,而且过程几乎完全开放,读者可以随时评论和参与。二是简单的操作方式产生了大量民间写作者,众多散落在网络各处的写作者们有了一个自由展现的平台。三是博客带来了文学的民间化狂欢,但经典却渐行渐远。  作为网络日记,博客的写作者、阅读者跟传主基本趋同,按传统范畴属于自传性质,但网络的传播方式又是开放式的,可以随时修改删除,读者也能参与其中进行互动。那么其真实性问题该如何定位?博客中传主的身份又是如何构建的?其创作视角如何区别于传统?博客与传记的多元化、多媒体化具备何种关联?博客所引发的诸多理论问题发人深省,亟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传统的认知中,人的主体性、真实性是一切艺术、技术的先决条件。但电子时代的主体本身是虚幻的、想像的、游戏的,网络主体常常是一个代码、一个符号而已,IP地址后面真假莫辨、雌雄莫辨。在超文本链接中个体只不过是一个节点,没有等级和高下,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无穷链接,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网络化生存跨越时空,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在此交互、融合、转换。显然,新的工具不仅改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社会关系,从机械复制到电子传媒时代,作者身份出现了泛化、去主体化、集体生产化等趋势。以张扬传主的个性生命为美学要旨的传记应该如何面对无主的网络化生存?这是传记不容回避的问题。  消费文化给传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事实上,消费文化与传记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当代文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被图像符号所把握遮蔽,形成了居伊·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主导着社会生活的模式。语言的魅力正在消退,读图、读屏成为主要阅读模式,快感冲击美感,意义被形式所覆盖。这种事实,正在改变着当代文化和当代写作。  寻找消费文化与传记文学两者之间互动互补的内在关系,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艺术空间,才能接近事实与生活真相,才能通向传记本原,才能产生经典,完善传记美学体系。  里面可能有你要的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 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如果只以事业的成就来衡量。人们不难认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创了两个记录:同一家庭中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以及个人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但事业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机遇」的公式,否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遭遇就会被淹没了。读苏珊·昆的新书,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同样要面对许多常人会遇到的逆境,从中我们也能看见居里夫人的个性。

意思是如果对于表格某些内容在表格内无法表达清楚,需要单独说明,这时将需要单独说明的部分加上小写字母上标,并在表格下边对该小写字母所表示的意思进行说明。你要是没有需要具体说明的内容,当然就不需要footnote啦。“Avoid vertical rules”就是用表格的三线法,不要有垂直的线

做也想让别人写,自己做。

你好投稿要求是什么?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百度

古代的传记是用文言文写的

一般都是网上下载 自己粘贴复制组合 就成了一篇新论文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

回答 亲,您好!您的问题我这边已经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后五分钟给您回复,请您稍等一下~ 你好投稿信,是个人或集体(写作集体)向报刊、电台或电视台投送稿件时写的专用书信。它一般随稿件同时寄发。投稿信,主要是介绍作者自己和稿件的有关情况,给对方考虑是否采用稿件时作参考。 2.投稿信的写作格式 投稿信的写作格式与一般书信相同,只是内容侧重点不同,所写事项更明确、更单一。 (1)第一行顶格写对方的称呼,如“《××× ×》杂志编辑部"、“编辑同志”、或“×× ×编辑同志"。 (2)开头。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问候语,如“你好”、“您好"或“你们好"。 (3)正文。正文的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写,主要是介绍自己稿件的有关情况。一般应反映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表示对对方刊物、栏目的关注之情,并作出诚挚、中肯的评价,切忌措辞唐突或过分溢美之词。 ②如实介绍自己的有关情况。 ③写明投稿的缘由和稿件的有关情况。 ④希望对方对稿件提出宝贵意见。 ⑤希望对方采用稿件,并适当表达谢意。 ⑥希望对方及时复信,表明是否采用稿件的明确态度。 (4)结尾。另起一行,写祝敬语,如“顺问编安"之类。 (5)署名和日期。

(一)选题的原则:1、新颖,立意、角度要新,不要雷同,人云亦云。2、准确恰当:根据已选定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选题的角度要恰当,不要过大过泛。3、有的放矢:从当前教学和研究的实际 相关:◇ 如何撰写优秀小学数学论文 >>详细◇ 从趣味性着手培养孩子逻辑 >>详细◇ 为坚持工作的职场孕妇加油 >>详细◇ 艺术工作计划 >>详细 经验介绍:如何写论文 张蕊 每每提到写论文,不少老师都感到很困难,不知道如何下笔,到底写些什么。下面我想就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选题的原则: 1、新颖,立意、角度要新,不要雷同,人云亦云。 2、准确恰当:根据已选定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选题的角度要恰当,不要过大过泛。 3、有的放矢:从当前教学和研究的实际出发,确定选题的内容。 (二)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直接材料:自己观察到的、发掘的关键的资料。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间接材料:别人有关的论述。相关的报纸、杂志、书籍、网站、培训课程 1、理论的准备 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理论依据 2、材料的梳理分析,形成观点 论点要求要力求正确、有新的见解。不要照搬别人的论点 3、开始构思、拟出提纲 题目 文章的宗旨、目的 中心论点所隶属的各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隶属的论据材料(理论材料、事实材料) 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结论 (三)正文写作 1、论文的观点与选题要一致 2、各个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结合 (1)扣紧选题,遴选材料,切忌堆积材料 (2)不要脱离实际,无的放失,更不要生搬空洞的理论 (3)材料和观点和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在理论上得到升华 (4)文字简洁、准确,表达清晰、文字通顺 (四)论文的整体结构(格式) 1、标题: “揭示论题”:反应文章所要证明的问题。如:《浅谈……》、《对……的探讨》、《关于……的思考》 “揭示论点”:对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直接反映作者对问题的看法。如:《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正副题结合”:正标题是论点,副标题补充范围和内容。如:《新课程改革下的反思------师幼关系的新内涵》 2、作者姓名、单位 3、摘要 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在200字左右 4、正文 5、参考文献 表明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敬,便于查核 以上是我近几年来写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一是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二是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三是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四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名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传记写法:1、选材典型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级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税:“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并十分自负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写陈涉少时就把别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称王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把早年同过患难的老朋友也杀了。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却早就种下了。 2、叙行录言二要叙行录言。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因此记叙人物,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来写。例如在《吉鸿昌传》中,作者记述吉鸿昌在1931~1932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在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之后,叱咤风云,诸侯惧服。作者通过项羽召见侯将,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动作描写,反衬出项羽骄横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见动作的描写对记叙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了具体的行动,才能生动感人。“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时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时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尽管他们两人的话意思都是羡慕帝王,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性格。   人物的诗作、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现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3、讲究文采三要讲究文采。人物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   虽说史志中的人物传记与文学中的人物传记有区别,前者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后者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在需要生动因而需要文采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因为传者,传也。立人物传记就是为了传于后世,为了“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为了“鉴人明事”。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讲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编写人物传记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要求人物传记应当写得有“强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认为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人物传记投稿经验介绍

人物传记范文 婚礼五天,抗洪抢险,奋战一线,披一身无畏惧的胆识。 大灾之后,全力秋收,劳苦奔走,树一柱不褪色的旗帜。 近日,哈拉海农场的秋收工作初步告捷,农场在18洪灾之后,各部门相互协调全力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农场粮食颗粒归仓。无论是在抗洪的一线还是在秋收的现场,各个基层作业站工作人员们都奔波其中。夺取这场秋收的胜利,保住农场万亩水田,每粒稻米和每颗玉米中,都凝结着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的汗水和辛苦。 在这其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的90后年轻大学生,穿梭在人群之中,昼夜奋战在一线,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一作业站统计兼技术员李旭。 李旭,1990年3月出生,2011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从在农业生产工作,服务在一线。他身兼两职,每份工作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常年奔波在农业一线,耐心为种植户们排忧解难,是哈拉海种植户们的亲密朋友;每项工作都认真负责,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是部门负责人的得意助手;怀赤子之心,服务职工群众,是最美的哈拉海基层工作者。 43个昼夜奋战抗洪一线 在2013年7月18日,哈拉海农场遭遇第一次强降雨,加之上游三个水库同时泄洪,农场内各个沟渠、堤坝、排干不堪重负,灾情十分紧急。农历六月初六,也就是公历7月13日,李旭刚刚回老家举办婚礼。得知农场出现险情,李旭不放心那些精心培育出的水稻秧苗,第一时间回到农场,与农场干部职工一起抢排洪水、抢修堤坝。溃堤的地点进不去车,他就徒步近15里到达漏点,扛沙袋、筑洪堤一刻也不松懈。午饭就在抗洪现场吃几口方便面、喝几口水,然后一刻不停歇地继续抗洪抢险。 农场在洪水发生后,第一时间设立的强排泵站,24小时不停歇抢排农田积水,李旭说自己年轻,主动要求负责洪水的晚间监测和泵站的巡视。在坚守抗洪抢险的43天里,晚上基本没回过家,困了就在车上躺躺,渴了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找饼干充饥。他的新婚妻子不放心,总是一有时间就陪他一起坚守在强排站,为李旭和与他一起值班的种植户们送去点热乎的饭菜。在抗洪抢险工作上,李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带领种植户们日夜守护着大堤,保护着哈拉海农场的农田,保卫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李旭的突出表现,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不仅展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风采,也体现出一名基层干部的英雄本色。每一个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无不被他所折服,每一个种植户,无不对他钦佩。颠覆人们对90后这年轻一代吃不了苦、担不起责的误解,成为了青年们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榜样。 现如今,洪水已经退去,秋收也到了尾声,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说起18特大洪灾中的经历,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是我的责任”。 87户水田完成黑色越冬 在哈拉海农场秋收时节的一片片农田里,随处可见紧张收割的人群与往来整地的机械。让粮食颗粒归仓,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李旭就在秋整地收割现场,监督指导整地,挨家挨户讲解今年灾后秋整地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注意事项。秋整地工作是一季管两年的农业生产重要环节,秋整地任务完成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明年春耕生产。为了让种植户们认识到秋翻秋整地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李旭与他的同事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工作队入户、悬挂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督促种植户提早检修农机具,备足燃油等物资,把秋翻秋整地的有关知识讲给种植户们听,写给种植户们看,教给种植户们干,激发种植户秋翻秋整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针对今年灾情大、秋收进度慢、秋收难度增大,哈拉海农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帮助农户加快秋收和秋整地,李旭身为基层管理人员,身先士卒发挥好带头作用,与农场党员干部一起助农秋收。遇到受灾严重收割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带,他们就穿起雨靴、拿起镰刀,帮助种植户一颗颗地抢收水田里的庄稼,保证粮食早日颗粒归仓。李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时组织秋收秋整地工作。帮助种植户协调机车,抢抓封冻前的有限时间,积极完成秋整地工作任务。忙完了这块地,李旭又先后到其他几块整地现场去看作业情况。他身兼数“职”,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深入一线连夜奋战抓紧带领农户抢收农时,做到太阳不落他不回。截至目前,在他负责的第一作业站,累计有87户完成秋整地工作,保证了 22707亩稻田黑色越冬,为明年的春播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旭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勤奋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哈拉海农业生产工作第一线,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刻苦钻研业务,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农场农业生产实际,编写各种生产试验总结,为更好服务职工群众打下基础。自从春播工作开始之后,他就没有休过一次周末,农业工作繁重,特别是身为农业技术人员,水稻各个生长阶段都需要倍加呵护,加上今年的严重涝情,水稻后期的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李旭丝毫不松懈,奋战在一线,服务在一线。 2年多实战汗水挥洒良田 困境中,他是表率,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是榜样。平时的他很好学。职工书屋是他的加油站,各类农业技术的书籍他都知晓,他的同事找不到的书,都要问他相关书籍放置在何处。而他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觉得自己的农业知识不够,害怕解决不了种植户提出的问题,耽误培育优质的水稻秧苗,误了农时就是误了秋收。他不仅喜欢借书,更喜欢买书。看书的时候,有了想法就想写在书上,所以一本书看完,总会把书写得密密麻麻,就不能还了,所以只好买。他很执着。他从参加农业工作以来一直坚持记录各种农业生产经验,翻开他的笔记本,从选种到施肥再到田间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应有尽有。有的是本农业书籍的学习笔记,有的是网上查找的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他总说,这才是他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他很敬业。在农业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多么辛苦,只要上级指示要求做到的,李旭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很实干。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既然咱们干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如果只图挂个名,还不如不干呢。”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可能就是这位年轻人的信仰,所以部门负责人与种植户们都十分信任他。他很诚恳。平时只要他看到什么农业方面的好书,就会热情地介绍给他的同时。提醒他的同事们要注意积累,还留作业迫使同事积累。同事们都很认可这位小同志。李旭他的好学、他的执着、他的敬业、他的诚恳,跟他在一起,他的同事们都觉得时时刻刻像有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在你推我赶中前进,这些都是他的人格魅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就要无私奉献,不能图名图利,只有在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干点事,心里才会踏实。不善言辞的李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李旭正将青春的光和热奉献给了哈拉海农场,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他桌上常常摆着一本厚厚的农业经验笔记,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90后的他,一直这样坚持地做着。 用脊梁背负年轻一代的时代担当,用智慧武装有志青年的坚毅果敢,用汗水挥洒基层干部的青春热血。勤奋,奉献于平凡的事业;沉默,却又成就精彩———这就是默默献于农垦的90后大学生李旭。

回答 您好,我是可儿,努力解答小主疑惑的可儿很高兴为您服务,感谢茫茫人海中选择我为你解答 提问 publish biography 怎么写 回答 首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入手。画出你生命中的时间轴,标注出所有对你重要的时间点及发生的事件,这样可以防止重要事件遗漏。对照时间轴,写下一切你可以回忆起来的东西,即使最终版本不会采纳所有事件 自传不一定要从出生开始,在此之前可以介绍一点家族史,对祖父母以及父母的生活做一番描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和感受你是如何变成今天的你的。关于童年,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你的母亲和父亲什么样?你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吗?你是受了传统教养还是非传统教养?你十几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你上了大学吗?写你的职业生涯、 你的人际关系、 你的孩子和发生的任何大的改变生活的事件。 人们读传记,是想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他的遭遇、他的个性、他的情感、他的思想,简言之,是想了解一个真实的你。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最吸引读者的方法,就是用真实的语言和情感,描绘出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切记用太正统太僵硬的语言,这样只会将读者推开。不妨想像一下,一个寒冷的雪夜,你和朋友围在火炉旁烤火,你谈兴渐起,于是给朋友娓娓讲起了自己一生的故事。对啦,就是用这种娓娓道来,平和又动人的语气,讲述一个有关你的故事。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吗?很高兴继续为您解答 提问 英文投稿的时候要写的 你回答的我都能从网上下载到 回答 XXX(作者名字) received the BS degree in Automation(改成自己的本科专业名字) from XXX University, City, China,(改成自己的本科院校信息) in 20XX(改成自己的本科毕业年份) and the MS degree in Automation(改成自己的硕士专业名字)from XXX University, City, China,(改成自己的硕士院校信息) in 20XX(改成自己的硕士毕业年份) He/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toward the PD degree in Automation(改成自己的博士专业名字)with the Department/School of XXX, XXX University, City, C(改成自己的博士院校信息)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吗?很高兴继续为您解答 答题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可儿为您解答完毕了,希望您能满意!亲~请给赞噢,祝您生活愉快哦! 更多10条 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一是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二是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三是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四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名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传记写法:1、选材典型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级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税:“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并十分自负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写陈涉少时就把别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称王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把早年同过患难的老朋友也杀了。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却早就种下了。 2、叙行录言二要叙行录言。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因此记叙人物,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来写。例如在《吉鸿昌传》中,作者记述吉鸿昌在1931~1932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在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之后,叱咤风云,诸侯惧服。作者通过项羽召见侯将,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动作描写,反衬出项羽骄横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见动作的描写对记叙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了具体的行动,才能生动感人。“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时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时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尽管他们两人的话意思都是羡慕帝王,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性格。   人物的诗作、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现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3、讲究文采三要讲究文采。人物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   虽说史志中的人物传记与文学中的人物传记有区别,前者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后者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在需要生动因而需要文采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因为传者,传也。立人物传记就是为了传于后世,为了“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为了“鉴人明事”。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讲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编写人物传记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要求人物传记应当写得有“强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认为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人物传记的作文可以写一写这个人的精神,以及一些相关的思想真的影响

  • 索引序列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 人物传记投稿经验介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