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客家方言论文

客家方言论文

发布时间:

客家方言论文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客家方言论文选题

客家话6个声调。国语4个声调,国语是从满族语汉化而来,客家话是古汉语粤化而来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电话

客家方言论文题目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题目主考校会给你的,不要自己定,要在主考校规定的题目中选。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先确定范围,如语言学还是文学,再具体到小点的范围,如古代文学还是比较文学,再具体到作家,就有了。

客家方言论文怎么写

关于人们对客家文化认知的调查报告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调查目的:如何才能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弘扬传承,通过调查知道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有多深,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客家文化、持续弘扬传承客家精神调查情况: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对客家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欣赏只有少部分人不认同客家人,人们对客家人、客家精神、客家生活方式等等的认同度还是较高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人认为客家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具备客家血统会讲客家话。有7%的人对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有了解一点。还有就是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第一印象有2%的人认为是客家方言(客家话),20%的则认为是客家建筑(围龙屋、圆形土楼)。人们通过了解客家文化的途径中,调查结果显示,30%通过作为客家人在客家环境中耳熏目染;25%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解说;7%通过网络或书籍;8%通过客家文化旅游等等。从数据看,在客家环境中比较容易推广客家文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绝大部分人对客家人的知识也仅是略知一二,而且还不一定准确,更谈不上全面系统,这样就得不到客家文化知识的准确传播。有的客家文化教育现状,有的由于对象有局限、有的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等原因,远远达不到有效的教育程度,中小学乡土教育正是如此。长期以来,乡土教育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但是,由于应试评价主导教学,乡土教育课程基本形同虚设。乡土教育课本身也要么缺乏整体的知识体系,要么缺乏统一的主题,要么实践活动没有连续性,其效果可想而知。要对客家青年实施有效的客家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以专门课程对客家青年实施客家文化教育,才是最佳办法。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在非移民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客家文化植根于客家人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现实中,客家青少年能在文化积淀的潜移默化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但这种潜移默化下形成的乡土观念、族群意识必然是自发的不自觉的,难以使客家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族群观,更谈不上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要形成明确的文化认同、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可持续地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必须以有效的教育为基础。 正因为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客家文化中过去为适应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些合理文化事项,如小农经济意识、小团体主义及与之有关的生活习惯等,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也许会显得有些陈旧,有些不符合时宜。所以,作为客家的一员,我们应该跳出客家圈,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正确地认识与估量客家文化,以发扬客家人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勇敢地抛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因素。使客家人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江西东北部、和安徽东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约八千万,使用人口目前已超过一亿,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五。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5个:丹阳、金坛、高淳、溧水、溧阳、宜兴、武进、常州、江阴、张家港、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通州、常熟、无锡、苏州、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大丰市东南部白驹、丰台等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吴语区基本集中在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金华,舟山,等地区,浙江以前是属于越语,后来怕和越南重名,又因为吴越语言相近,越语改为南吴语,后来并入吴方言中,但差别还是有的。还有东南部温州话,俗称瓯方言,是当地独有的方言。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安徽皖南东南部,徽州,黄山,绩溪,宣城等地也属于吴方言分支。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客家方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加上河源的五县一区;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国语也不能全说是从是从满族语汉化而来。地域区别有很大区分。但客家话古汉语粤化而来有点,也不能全这样认为,主要是从宋朝开始的河南、安徽、湖北、、中原大部分地区因为战争南下的汉族同胞南下逐渐与南方语系结合演化后的语系,接近于古汉语声调的多样性演化。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艺中的奇葩。专家对它的定义是:“客家山歌是扎根在客家地区、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唱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能。” 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 挑一担,竟日往复”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 旧时汀州有“山歌之乡”的美称,一提到唱山歌,大家就来劲了,你听: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起来。 要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 客家妇女与山歌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有道是,“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冇妹唱唔成”,离开了客家妇女,也就没有客家山歌了。 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山歌。歌者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取譬设喻巧妙,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男女间的爱慕和相思,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可以与十五国风、南朝子夜歌媲美。 例如,一对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 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女方出于慎重,同时因为娇羞,迟迟没有开口。男方急了,再送过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铁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刀去打开它: 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 于是女方终于开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转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悦,但不敢贸然表示的心情: 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 等到了解了对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时候,姑娘便敞开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情郎: 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 于是双方互表心迹,男方唱道: 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 女方唱道: 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亲哥好比杨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进而是双方互赠定情礼物,也用山歌表达。女方送的是亲手编织的草鞋,新颖的式样,绵密的针脚,蕴涵着姑娘的浓情蜜意: 郎有心来妹有心,做双草鞋打钩针。鞋面斜起胡椒眼,鞋底打起鲤鱼鳞。 男方送的是特意新买的凉笠,寄托着小伙子对姑娘真切的关心: 新买凉笠四块绸,送给老妹抵日头。这得日头档得雨,唔怕大风吹烂绸。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之间总是希望长相守,一刻也不分离。对于这样的道理,客家人喜欢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有一首上杭客家山歌唱道: 春天里来插菜秧,妹妹好比月光光,阿哥好比星子样,夜夜陪妹到天光。 客家妹子大多是直性子,她们主张追求爱情要直爽、热烈,不喜欢畏怯迟疑、遮遮掩掩。你听,汀江岸边浣衣的客家妹子唱得多么豪爽大方: 你要莲花快向前,你要恋妹莫挨延,世间只有船泊岸,盲曾见有岸泊船。 正在汀江中弄潮的客家小伙子同样是快性子,你看他竹篙一点,船儿箭一般朝岸边驶来,汀江上立即回响起他热情幽默的歌声: 撑船撑到大路边,唔晓老妹要搭船。妹要搭船开句口,亻厓哥立即就泊船。 客家妹子认准了心上人,就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爱得缠绵、执著、死去活来。你听这首长汀山歌: 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岭中百年藤哎,树死藤生缠到死嘿,树生藤死死也缠,咧嗨哟。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边长生藤哎,树生藤死永唔离嘿,藤长树生万万年,咧嗨哟。 这首歌热烈、朴实,甚至带点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另有两首上杭山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郎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真有情;两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挂壁不丢情。郎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赛赢人。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不丢情。 生也魂来死也魂,死喱两人共墓坟;周年百日共碗酒,纸钱烧落两人分。 麻衣挂壁、扫墓时烧纸钱、设酒祭奠等都是闽西客家的民俗,歌中将这些民俗事象吸收进来,又巧妙地运用“九十九”、“麻衣挂壁”、“共碗酒”、“两人分”、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等民间象征永恒和友好的词语,反复渲染双方生生世世恩爱相守的感情,造成强烈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 对于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闽西客家山歌都有所涉及,都留下了动人的篇什。下面这首《老妹连郎望久长》,表达的是男女青年因同劳动而生情,进而希望能结成夫妻,白头偕老: 三月莳田行对行,阿哥莳田妹送秧。阿哥莳田望割谷,老妹连郎望久长。 有的表露等待情郎的细腻深沉感情,如《老妹低头等亲哥》: 一坡过了又一坡,坡坡竹子尾拖拖。竹子低头食露水,老妹低头等亲哥。 还有一首《老蔗总比嫩蔗甜》,是一位热恋中的女子用巧妙的譬喻,向比她年轻的恋人表达心声: 芋子细细芋叶圆,老妹咁大哥唔嫌。好比入园摘蔗子,老蔗总比嫩蔗甜。 由于封建礼教布下的天罗地网,自由恋爱困难重重。下面这首山歌反映的就是女子爱情受阻左右为难的心情: 左也难来右也难,好比鱼子在深潭。上潭又怕鸬鹚打,下潭又怕网来拦。 送郎送到大路边,送郎送到古井前。古镜上尘难见面,头顶笠麻隔重天。 但是也有一些“野性”男女,敢于冲破一切阻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诚挚的爱情。下面这首山歌,就是一位热血女子发出的冲破封建罗网的呐喊: 生爱连来死爱连,唔怕官司在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 诸如此类的客家情歌不胜枚举。有人说“山歌又几乎是情歌的同义语”,虽有夸张,也还近实。根据调查,客家男女团唱山歌情投意合而结成夫妻的情况并不多,唱山歌表达爱情又常常被人认为淫荡、不正经,受到种种阻挠和束缚。因此可以说,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在各种畸形婚姻的牢笼中,客家人大量的爱情山歌只是以此浇心中的块垒。客家爱情山歌的蓬勃兴盛,正好折射出客家人婚姻的普遍不幸。也就是说,至少在晚近以来,客家人有较自由的社交,有压抑不住的爱情,但在旧时代,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由爱情走向婚姻的毕竟是极少数。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 索引序列
  • 客家方言论文
  • 客家方言论文选题
  • 客家方言论文题目
  • 客家方言论文怎么写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