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选题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选题

《客家山歌文化研究》讲述了:客家是由中原辗转向南迁徙而形成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移民文化,而客家山歌则是其中的重要文化事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人文传统、宗教意识和客家山歌本身的体式特征等因素综合影响,使客家山歌在客家人迁徙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客家山歌依其自身特征并比照传统分类法则,可分为歌体歌、情歌、生活歌、劝谕歌、儿歌、杂体歌等六类。对各类山歌的分析,可以看到客家人在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历经的喜怒哀乐的情趣、情态变化。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受《诗经》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不断碰撞渗透的结果,其风格既有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一面,而又更多地表现为南方民歌婉约柔曼的特征;其表现手法呈现多样化,除运用赋比兴传统手法外,还运用双关、重叠、喻指、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客家山歌由于音调丰富(5~7个声调),常选择七言四音步的“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即“四三”)句式,并遵循自然顺口原则而加入衬字衬词,这样,客家山歌的节奏便以疏朗为主,急缓有度,转韵少,换韵稀,使传唱节奏与对内容的理解接受节奏趋于一致。客家山歌由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自身现状,它具有史传性、广泛性、地域性、情感性和功能价值等艺术特征。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客家山歌呈示的自然形态、人文心理、情感情态和丰富的智慧,这是客家山歌与客家文化互相参照、互相映证而表现的客家社会文化特征,同时还呈现出独特的民俗风貌。可以对此进行旅游开发,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与传承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1.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1.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2.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273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题目

不以地域命名的客家人-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客家人称呼广府人为本地人,客家人就是与本地人相对的外地人之意,只是相信没人会喜欢称为外地人、外省人,而使用客家人这个较能接受的称呼。另外客家的英文是Hakka,在客家话发音「客」与「夏」同音,故亦蕴含著夏家人之意的学说,在古代中原人多自称夏人、夏家、夏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为诸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苗族人将农历新年称为客家年,苗族人、彝族人、土家族人等把汉族人都称为客家人,彝族人曾把红军称为客家军,因为那是一支汉人为主的军队,今天一个其他地方的汉族人去到他们那里作客,他们都会称呼你为客家人。客家人不以地域命名的特点,这正反映其主体才是真正的南下移民,真正的外来人口,因为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移民根本不可能都集中只去一个省份,一定会分散在南方数省,这是常识。客家人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湾、海南等省份,但他们的语言却能相通,证明他们本来是一个区域的人而分散出去的外地人,近代客家人也已经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些已经回去陜西河南。据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统计,宋代在广东境内户口数中,主户占61%,客户占39%,直到今天广东客家人也的确占了广东约四成的比例。而认为福建人八姓入闽说基本属於杜撰的古代移民史权威,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移民史》和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的大学本科教材《中国地理历史学》都清晰可见在宋代今天的客家地区州份户籍人口都是出现大幅激增,这明显是外来移民造成的情况。汀州、赣州、梅州、惠州、河源、韶关等客家人聚居的各处县城也是建在平原上的,还有古书院、古城墙遗址和驻军遗址。客家人的意思亦是客籍人,外地人之意,与本地人相对,客籍,原指客居异乡,到了现在专指客家人。《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清代作家洪楝园《後南柯·甲阵》「驸马,司农,司宪等三人,均系客籍,手握重兵,殊为未便。」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秋心》诗之二「晓来客籍差夸富,无数湘南剑外民」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其本为土著而出外者,其家族当为之代尽义务,回家时乃能立享权利,否则於回家时以客籍相待」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著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在客家地区如在中原时一样崇文兴学蔚然成风,书院林立,许多客家县被称为文化之乡、进士之乡。客家人的标志就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史载宋代江西赣南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93人,宋至清代广东梅州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34人,福建龙巖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74人。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国共两党中的客家人将军就有一千五百多位,单广东梅州一地就有近三百位大学校长,众多中国社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等等。今天很多客家人仍像祖先传统一样入朝为官从政,现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等政坛都有大量客家人。客家话-古汉语的活化石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国家对诗歌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视,吟诵是中国人传统的诗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听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 - 客家话吟诵的诗词,南方的客家话,保留了过去的诗风,很有欣赏价值」《集韵》吾,牛加切,音牙。《说文》我自称也。《尔雅·释估》吾,我也。「吾」「我」的古音是nga/ngai也是客家话「吾」「我」的读音:牙、涯,符合古音古音「他」为「其」,音同姬,客家话「他」也是叫「其」,也和姬同音古音「你」为「尔」「汝」,客家话「你」也是叫「尔」「汝」按照隋代《切韵》和宋代《广韵》等韵书记载的发音来分析的话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指客家话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韵。邱从容《唐朝官话的研究》也利用了日本保留的唐音词汇来分析也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因为发出的音一模一样。南宋庆元年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刘克庄《咏漳州风物》有云「风烟绝不类中州」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汀州居民语言习惯文化和中原一样,漳州居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而在唐代建立的汀州府今天又称为客家首府,今天的客家话中仍保留大量文言文的字眼。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表示,中国已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他指出「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是比较纯粹地继承了古代中原人的文化传统,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湿疹是婴儿常见皮肤病,常被称为过敏性疾病,很多人把婴儿湿疹称为奶癣,至于确切的病因暂时没有找到,奶癣多发于面部,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眉间、额部,严重的婴儿可延颈部、肩胛部、甚至全身。选用鹊肤霜草本乳膏 ,官网鹊肤官方网站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艺中的奇葩。专家对它的定义是:“客家山歌是扎根在客家地区、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唱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能。” 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 挑一担,竟日往复”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 旧时汀州有“山歌之乡”的美称,一提到唱山歌,大家就来劲了,你听: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起来。 要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 客家妇女与山歌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有道是,“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冇妹唱唔成”,离开了客家妇女,也就没有客家山歌了。 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山歌。歌者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取譬设喻巧妙,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男女间的爱慕和相思,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可以与十五国风、南朝子夜歌媲美。 例如,一对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 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女方出于慎重,同时因为娇羞,迟迟没有开口。男方急了,再送过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铁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刀去打开它: 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 于是女方终于开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转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悦,但不敢贸然表示的心情: 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 等到了解了对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时候,姑娘便敞开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情郎: 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 于是双方互表心迹,男方唱道: 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 女方唱道: 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亲哥好比杨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进而是双方互赠定情礼物,也用山歌表达。女方送的是亲手编织的草鞋,新颖的式样,绵密的针脚,蕴涵着姑娘的浓情蜜意: 郎有心来妹有心,做双草鞋打钩针。鞋面斜起胡椒眼,鞋底打起鲤鱼鳞。 男方送的是特意新买的凉笠,寄托着小伙子对姑娘真切的关心: 新买凉笠四块绸,送给老妹抵日头。这得日头档得雨,唔怕大风吹烂绸。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之间总是希望长相守,一刻也不分离。对于这样的道理,客家人喜欢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有一首上杭客家山歌唱道: 春天里来插菜秧,妹妹好比月光光,阿哥好比星子样,夜夜陪妹到天光。 客家妹子大多是直性子,她们主张追求爱情要直爽、热烈,不喜欢畏怯迟疑、遮遮掩掩。你听,汀江岸边浣衣的客家妹子唱得多么豪爽大方: 你要莲花快向前,你要恋妹莫挨延,世间只有船泊岸,盲曾见有岸泊船。 正在汀江中弄潮的客家小伙子同样是快性子,你看他竹篙一点,船儿箭一般朝岸边驶来,汀江上立即回响起他热情幽默的歌声: 撑船撑到大路边,唔晓老妹要搭船。妹要搭船开句口,亻厓哥立即就泊船。 客家妹子认准了心上人,就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爱得缠绵、执著、死去活来。你听这首长汀山歌: 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岭中百年藤哎,树死藤生缠到死嘿,树生藤死死也缠,咧嗨哟。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边长生藤哎,树生藤死永唔离嘿,藤长树生万万年,咧嗨哟。 这首歌热烈、朴实,甚至带点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另有两首上杭山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郎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真有情;两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挂壁不丢情。郎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赛赢人。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不丢情。 生也魂来死也魂,死喱两人共墓坟;周年百日共碗酒,纸钱烧落两人分。 麻衣挂壁、扫墓时烧纸钱、设酒祭奠等都是闽西客家的民俗,歌中将这些民俗事象吸收进来,又巧妙地运用“九十九”、“麻衣挂壁”、“共碗酒”、“两人分”、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等民间象征永恒和友好的词语,反复渲染双方生生世世恩爱相守的感情,造成强烈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 对于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闽西客家山歌都有所涉及,都留下了动人的篇什。下面这首《老妹连郎望久长》,表达的是男女青年因同劳动而生情,进而希望能结成夫妻,白头偕老: 三月莳田行对行,阿哥莳田妹送秧。阿哥莳田望割谷,老妹连郎望久长。 有的表露等待情郎的细腻深沉感情,如《老妹低头等亲哥》: 一坡过了又一坡,坡坡竹子尾拖拖。竹子低头食露水,老妹低头等亲哥。 还有一首《老蔗总比嫩蔗甜》,是一位热恋中的女子用巧妙的譬喻,向比她年轻的恋人表达心声: 芋子细细芋叶圆,老妹咁大哥唔嫌。好比入园摘蔗子,老蔗总比嫩蔗甜。 由于封建礼教布下的天罗地网,自由恋爱困难重重。下面这首山歌反映的就是女子爱情受阻左右为难的心情: 左也难来右也难,好比鱼子在深潭。上潭又怕鸬鹚打,下潭又怕网来拦。 送郎送到大路边,送郎送到古井前。古镜上尘难见面,头顶笠麻隔重天。 但是也有一些“野性”男女,敢于冲破一切阻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诚挚的爱情。下面这首山歌,就是一位热血女子发出的冲破封建罗网的呐喊: 生爱连来死爱连,唔怕官司在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 诸如此类的客家情歌不胜枚举。有人说“山歌又几乎是情歌的同义语”,虽有夸张,也还近实。根据调查,客家男女团唱山歌情投意合而结成夫妻的情况并不多,唱山歌表达爱情又常常被人认为淫荡、不正经,受到种种阻挠和束缚。因此可以说,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在各种畸形婚姻的牢笼中,客家人大量的爱情山歌只是以此浇心中的块垒。客家爱情山歌的蓬勃兴盛,正好折射出客家人婚姻的普遍不幸。也就是说,至少在晚近以来,客家人有较自由的社交,有压抑不住的爱情,但在旧时代,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由爱情走向婚姻的毕竟是极少数。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消失。”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能否摆脱这种危机?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当中,客家土楼特色文化能否屹立不倒?在未来的城市中,土楼能否体现其特有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其空间构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魅力?带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南迁的汉人来到荒芜的山林,面对重重生活困难,逐步开始了他们聚居生活。为了能够对福建客家土楼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圆寨)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影响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与历史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到立面,从墙体到空间结构逐一作出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性。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探索与寻找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途径。【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结构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绪论…………………………………………………………………………………1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1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1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2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3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3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3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3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41.2.2历史环境…………………………………………………………………4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5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5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5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1.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1.5客家土楼建筑的立面设计………………………………………………9第二节土楼建筑的结构、材料与技术要素……………………………………2.1土楼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102.2.2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11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的风格与装饰要素…………………………………132.3.1土楼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特征………………………………………132.3.2土楼建筑装饰构造与装饰手法………………………………………13第三章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与技术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15第一节土楼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互化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5第二节土楼建筑空间的生态技术手段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6第三节土楼建筑空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启示………………17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7致谢…………………………………………………………………………………19参考文献……………………………………………………………………………20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273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要看看是什么风俗来说啊。。。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陆河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 山歌节盛况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但是,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摘自《三明侨报》)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传统岁时习俗发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出处:梅州指南网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国语也不能全说是从是从满族语汉化而来。地域区别有很大区分。但客家话古汉语粤化而来有点,也不能全这样认为,主要是从宋朝开始的河南、安徽、湖北、、中原大部分地区因为战争南下的汉族同胞南下逐渐与南方语系结合演化后的语系,接近于古汉语声调的多样性演化。

客家方言论文选题

客家话6个声调。国语4个声调,国语是从满族语汉化而来,客家话是古汉语粤化而来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一、两种语言的起源与演变二、两种语言在用法、发音方面相通处,与区别三、两种语言当今分布情况与实用性、重要性

电话

  • 索引序列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选题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题目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
  • 客家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 客家方言论文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