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官网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官网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文化特点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闽南人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乎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关于闽台文化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学术界论述颇丰,恕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台湾开发较迟,闽人大规模移民台湾固然是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东渡台湾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余的粮食,均运回内地销售,以获取优厚的利润,所以台湾的农业经济一开始就带上商品经济的性质。《赤嵌笔谈》说: “(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安土重迁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宋代以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重利的价值观的强化,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猛烈的冲击。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海上惊涛骇浪、清廷海禁的严刑酷法、客头奸艄的敲榨盘剥等等),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如台湾有“泉州厝”、“长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庄,台湾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扫墓,信仰许多传自福建的神灵,信徒们也定期回福建进香谒诅。假如没有条件去祖庙进香,则隔岸遥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甲慈济宫自明末以来,除了直接上福建龙海慈济宫祖庙进香外,每年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从未间断,且规模越来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渗入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台湾同胞的强烈寻根意识还外化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辉灿烂诗篇。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原始社会,但闽台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间,与清政府统一台湾,闽人大批入台,台湾成为定居社会,以及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闽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区域特色,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ZnhdKUA?pwd=rz42 提取码:rz42简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为解决讲授各种文化研究课程时所面对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力求广度的延伸,搜集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pdf巴克的书籍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

永安方音的内部差异(与邓享璋合作) 集美大学学报 2006年第二期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的历史层次(与邓享璋合作) 暨南学报 2006年第3 期词汇系统在竞争中发展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 (林新年著)序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4月《醒世姻缘传》及明清句法结构历时演变的定量研究(李焱著)序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厦门方言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对三本教会厦门话语料的考察(与徐睿渊合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与张占山合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教材语言三议(与徐睿渊合作) 汉语学习 2007年第3期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绕开汉字走,还是缘着汉字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年第5期闽南话的几个虚字眼儿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再说广州话“听日”和“琴日”及词汇音变 中国语文 2007年第5期汉语反义复词研究(杨吉春著)序 中华书局,2007年1月中国语言学的转型和当代任务 《大一课堂》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胡士云著)序 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闽北方言研究》(潘渭水)序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年9月论汉语方言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大系(下)》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大系(下)》,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汉语方言的接触与融合 汉藏语学报 2008年第2期客家方言的“不对应词” 《客语纵横》——第七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2008年11月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年第2期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闽台文化研究 2008年第3期《琼北闽语词汇研究》序 符其武:《琼北闽语词汇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1《普通话九大簋》序 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2008,9汉语的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 商务印书馆,2008,9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现状与思考) (第九章,方言)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闽台文化交流 3 (漳州师院)李如龙先生访谈录 《涌泉集---李如龙教授从教五十年纪念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11论大语文教育 (与吴茗合作) 汉语学报 2008年第四期(11月)香港福佬系的方言 (与张双庆合作) 中国语文研究 2009年第一期(3月)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七期转载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喜读《汉语方言地图集》方言 2009年第2期论汉语的单音词 语文研究 2009年第2期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研究 《经典与理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II)》 2009年5月关于客家方言研究的若干问题 《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4期(7月10日) 9-17页语汇学三论 《汉语语汇学研究》温端政、吴建生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9年7月论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中国语言资源论丛(1)》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音韵与方言结合的光辉典范 ——自《汉语音韵讲义》缅怀丁声树先生 《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0月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社,2009年11月汉语方言学这片热土—《汉语方言研究文集》(代序)《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论“不对应词”及其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声韵调的演变是互制互动的 《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濒危方言漫议 《南方语言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 序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万波)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2月罗杰瑞先生对汉语方言分区的贡献 《罗杰瑞先生七秩晋三寿庆论文集》余霭芹、柯蔚南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2010年6月论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建设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第2期(6月15日)8-15页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与孟繁杰合作) 中国语文 2010年第5期(469-476)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官网下载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有: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传统家族文化研究、闽南传统家族的结构、功能与社会变迁研究、闽南家族经济活动方式研究、闽台家族社会比较研究、两岸连氏研究等。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海文献整理与研究、闽海人物年谱编撰、闽南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明清涉台诗文研究、林语堂研究等。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方言研究、闽南方言口传文学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闽南方言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民间信仰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南民间信仰的缘起及其流变研究、闽南民间信仰与各历史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研究、闽台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比较研究等。闽南民间艺术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民间舞蹈研究、闽南民间音乐研究、闽南民间美术研究、闽南戏曲研究等。 (图册资料来源 ) 截至2012年12月,闽南文化研究院共有研究人员50人,其中荣誉教授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4人,博士30人,研究力量雄厚。高级职称人员占总数的2%;50岁以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50%,45岁以下人员占总数的1%,研究人员学科背景为中国语言文学的有25人,为历史学的有17人,为宗教民俗学的有2人,为艺术学的有1人,为经济学的有1人,学科结构与基地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其中,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陈支平教授,学术骨干为邓文金教授、王建红副教授;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陈庆元教授,学术骨干为肖庆伟教授、张桂兴教授和陈煜斓教授;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马重奇教授,学术骨干为张嘉星研究馆员、杨秀明教授、施榆生副教授;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林国平教授,学术骨干为郑镛教授、张晓松教授;闽南民间艺术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郑玉玲教授,学术骨干为郭立红教授、周淑真副教授。 学术与研究团队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所科研团队】林国平教授、郑镛教授、张晓松教授、段凌平副教授、马海燕讲师、钟建华讲师、罗臻辉助教、蔡惠茹讲师 【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马重奇教授、施榆生副教授、张嘉星研究馆员、杨秀明教授、林颂育讲师、吴晓芳副教授、吴文文副教授 【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1、闽海文献研究室陈庆元教授、萧庆伟教授、胡金望教授、汤漳平教授、邓文金教授、张则桐副教授、陈良武副教授、吕贤平讲师、胡明贵副教授、苏惠苹讲师、覃寿伟副教授2、林语堂研究室张桂兴教授、陈煜斓副教授、李少丹教授、向忆秋副教授、何时瑜副教授、李弢讲师 【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陈支平教授、王建红副教授、刘云副教授、郭联志教授、姬康讲师、潘茹红讲师、郑榕讲师、程群副教授、安拴虎编审、丁联副教授、朱均灵讲师、毛丽副教授、李毅婷讲师、施沛琳副教授 学术委员分会 主任委员:陈支平副主任委员:肖庆伟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马重奇、邓文金、王日根、王建红、杨彦杰、陈庆元、林国平、郑镛、张桂兴、胡金望、施榆生秘书:邓文金(兼) “十一五”期间,闽南文化研究院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7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5项,出版学术专著38部,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31篇,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10项。同时,自2007以来,先后主办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10余次。 2014年“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4年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历时一年多时间编纂而成《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两套丛书,汇集了两岸专家学者智慧,填补了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闽台文化交流》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该刊物从2006年创刊至2012年已连续出版32期,刊发文章1000余篇,还与台湾东吴大学、中兴大学、真理大学、逢甲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等十几家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交流。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查询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ZnhdKUA?pwd=rz42 提取码:rz42简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为解决讲授各种文化研究课程时所面对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力求广度的延伸,搜集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pdf巴克的书籍。

《文化研究导论陆扬修订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awid简介:本书是国内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专著。作者将伯明翰传统的文化研究放到从现代性到后现代的西方文化大背景中深入分析,一方面是细致交待了文化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代走向,另一方面也勾勒出了西方笛卡儿以降文化理论在不同阶段的建构和解构意识。与此同时,对于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本书亦有相当精彩的个案考量。修订版对许多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增补。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毕业论文首页格式: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 黑体二号 字,其余用 宋体四号 字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4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4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院(系)名称:计算机系本科生学号:学 位 论 文 题 目学 科、专 业: 计算机科学技术本科生姓名: _____ _指导教师姓名: 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 ___________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年 月摘 要( 粗宋体居中四号字)(空一行)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空一行)关键词:词1、词2目录: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计算机概论 ……… ……………………………………1 计算机产生………………………………………………2 计算机的发展……………………………………………3 计算机中的进制 …………………………………………3一 二进制表示法……………………………………………3第二章 计算机文化基础 ………………………………………6其中:“章”部分使用 宋粗体四号 字;“节”部分采用 宋体5号 字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4 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 5 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4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4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4 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空一行)§1 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空一行)粗宋体5号字左起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 ,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闽台情,同胞心。闽台本是同根生!

  • 索引序列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官网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官网下载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查询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