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

发布时间: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

★闽台文化研究·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 闽台文化研究·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航海交通发达,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除天妃外,还有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等。祭祀海神的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随着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传遍了世界各地。但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他们也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占全国第二。明人顾炎武说过,“海者闽人之田也”。据考,福建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航海行船,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福建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活动。在航海过程中,人们供奉的海神以天妃为主。天妃又称天后、天母、天上圣母,福建和台湾俗称妈祖。天妃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建隆年间,终身未嫁。初以巫祝为事,受乡人崇敬。由于湄洲岛人多从事航海造船业,海上航行,危险重重,因此人们常常乞求神灵保佑。林默娘死后,便被当地的人民供奉起来,当做航海的保护神。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重视,赐以封号,故天妃的名号便传扬开来。福建一地航海供奉天妃之事在历史上有诸多的记载,例如,“飞航万里,风涛叵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爰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悬命于神者。”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从福州渡海使琉球的陈侃对航海时供奉天妃的描述。福建历史上关于天妃信仰的描述,举不胜举,仅举以上文字,以概其余。但就古代福建海神信仰而言,除天妃信仰外还有其它的海神信仰。如“临水夫人”也是人们所敬仰的海神。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传说生于唐代,后被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但她又同时掌管江河,为闽江流域的船民所崇仰。明代嘉靖年间,高澄出使琉球,使团成员多数为闽人。当海上遇险时,众人求救于天妃诸神。后经天妃降箕,说:“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回到福州后,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门外发现了临水夫人祠,忙请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异,不婚而证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从海上救人还也。”①闽人崇拜龙可以追溯到先秦。据《说苑·奉使》记载,当时的土著为了避免水怪的伤害,在身上刻画上蛟龙的形象。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汉族南迁入闽,龙演变为龙王,逐渐人格化。龙王不但能主宰雨赐,而且还会兴风作浪,故百姓十分敬畏它。航海者遇到惊涛骇浪,往往以为是海龙王作怪,便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龙王慈悲,给个方便。若遇到“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便认为是海龙王的缘故,则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加以禳解。如万历年间长乐人谢杰使琉球后,在《琉球录撮要补遗》中写道:“方舟之将至夷也,忽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役之老成者曰:此龙神迎诏也。顷之,涎涌如白塔,高可数十丈。涎尽处,突起白虹,直至天表,且不翅千余丈。如是者三,有若鼎足,然虹尽处结成黑云,大可盈亩,须臾广。众请发牌止之,正使以为幻。人心汹汹惧甚,啧有烦言。余以安众心为请,始勉为书‘诏敕在船,龙神免朝’八字,牌一发,即云散于天,涎归于海。”②在古代福建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中,还有一位神叫拿公。据传,“拿公者,云福建拿口人。尝行贾,卧舟中,闻神语曰:‘某日将行毒于某处。’公谨伺之。至期,果见一人抛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之,尽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后为土神。……后以功封‘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雾,专藉神力导引云。……闽人云:公实卜姓,以业拿舟。为神,故称拿公。”清嘉庆十三年,侯官人齐鲲被封为正使出使琉球,齐鲲自福州出发,与其同行的使团航海人员主要是福建人。回国后齐鲲在他的《续琉球国志略》一书中又向世人介绍了另一位的航海保护神——尚书陈文龙。其渡海时共有二船,天妃与拿公神像供奉在头号船,尚书神像在二号船,其记曰:“同日,二号船遇暴亦然,文武员弁虔叩尚书神像前,乃免于厄。”又据同书载:“尚书陈姓,名文龙,福建兴化人。宋咸淳四年,廷对第一,官参知事,知兴化军为贼所执,不屈死。明时显灵,护救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可见,陈文龙也是当时福建人民所崇奉的海神之一。清同治五年,闽县赵新使琉球。在这一次的渡海册封中,赵新等人除了供奉天妃、拿公、尚书等神明外,还供奉了苏臣神像。查赵新所撰之《续琉球国志略》可知,“神苏姓名碧云,系福建同安县人。生于明季天启年间,读书乐道,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殁后,于海面屡著灵异,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岁闽省巡洋,偶遭危险,一经吁祷,俱获安全。”概而言之,古代福建的海神信仰是多种的。除天妃以外,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诸神都担负着“慈航普渡”的庇护任务。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目中,诸神的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祭祀海神的活动大凡有如下几个方面:准备谕祭祈报海神文、拜祭所经之地的天妃寺庙、造舟登舟启航的迎神送神仪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祷、许愿与还愿、海事完成后为海神奏请封号、题写庙记、庙额、撰写海神“灵应记”、捐资修建天妃庙宇等等。据载,通常在航海前必须准备好二道谕祭祈报海神文,这一先例是由嘉靖十三年使琉球的陈侃开创的。陈侃使琉球饱尝了海上风涛之惊恐,愈感“海神庇佑”之威德,故向朝廷题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写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③后礼部议复:“看得给事中陈侃等奉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幸获保全。海神效职,不可谓无,赐之以祭礼亦有据。随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道,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司堂上官致祭,以答神。”④从此,册封琉球事先需准备祈报海神文,“行令福建布政司于广石海神庙备祭二坛:一举于启行之时而为之祈;一举于回还之日而为之报。使后来继今者,永著为例。免致临时惑乱,事后张皇。而神之听之,亦必有和平之庆矣。”⑤谕祭祈报海神文通常在确定册封琉球使人选后,即由礼部移文翰林院撰文。明清两代的谕祭祈报海神文内容大致相同。以下是康熙年间使琉球的谕祭海神文祈、报二道:由福建出使航海的另一重要活动是在天妃等海神庙中进香。凡所经之天妃等庙,都要上前行香。明嘉靖年间高澄与陈侃到福建准备使琉球时,有人教他们要祈祷天妃保佑,说“神司大川可以呵禁不祥也”。高澄等人信其言,“从之。凡修祀行香,必诚必敬,罔敢怠忽。”⑦清康熙年间汪楫使琉球时,“星驰赴闽,于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谕祭海神天妃于怡山院”⑧,怡山院亦称天妃宫。其他使臣谕祭天妃,一应如此。册封琉球必经之路长乐广石亦有“广石庙,庙海神天妃者也。……庙之宜,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创焉”⑨,历朝使琉球者经此必前往行香。从福建到达琉球后的使臣,亦循旧例,到琉球的天妃宫行香。琉球国有三处天妃宫,在那霸天使馆东者为下天妃宫,在久米村者为上天妃宫。还有一处在姑米山。从文献资料来看,历朝使琉球者都前往天妃宫行香。据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载:使臣至琉球的第二日“先诣孔庙行香,次至天妃宫”⑩。勿庸赘言,当使臣们册封琉球经历过海上的风险之后,其对天妃等海神的信仰更加重视。例如李鼎元使琉球归来后,刚刚进入闽江口之五虎门即径往怡山院“特购羊一、豕一,致祭于天后海神”。接着使臣们尽其所能,向朝廷题奏,请赐封天妃封号,彰扬功德、灵圣等等。使琉球祭祀海神活动尤重于航海行船之中。册封舟上必设天妃堂供奉海神。“使臣登舟,必先迎请天妃,奉舵楼上,而以拿公从祀”。李鼎元使琉球时,“恭请天后行像并拿公神像登舟,祭用三跪九叩首礼。”比李鼎元稍后几年使琉球的齐鲲亦说:“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船,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这些迎供祀奉在船上的各种海神,待封舟抵达琉球后,又“涓吉鼓乐,仪从奉迎船上天妃及拿公诸海神之位供于上天妃宫内,朔、望日行香”。当册封使们完成使命回到福建后,还需“奉安天后行像,拿公于故所”,才敢各自安歇。由上可见,明清使琉球诸使对供奉海神之事的敬重。史籍记载,历次航海都遇到风险。当数百人性命系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挣扎时,束手无策的人们只能乞求海神的“保佑”。他们不外是焚香设拜,大呼神明求救,“叩首无已”,“虔心求祷,合船诵佛号不绝”。或“朝服正冠坐”,向神明许愿:神若显灵,“当为之立碑”,“当为之奏闻于上”。有时人们还“剪发设誓,求救于神”。因明清时期,福建是通琉球的法定口岸,所以出使琉球均由福建造船航海,使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即为福建的海神信仰。如崇祯年间杜三策使琉球时遇到风浪,恰值舟中有人购有奇楠,价值千金。即许以奇楠“捐刻神像”,祈保平安。张学礼等使琉球危急之中,“各许愿,设簿登记” 。每当平安回返后,所许之愿需“一一修还,所谓无所负神明”。如张学礼记:“二十五日进城,至天妃庙行香。余与副使王公各出赀酬谢,如所许数,员役亦然。”有时使臣还口授檄文令书吏撰写“以檄天妃”,乞求保佑。人们也常常降箕卜王交,希冀得到神的启示。如陈侃、高澄使琉球时,有“管军叶千户,平日喜扶鸾,众人促其为之。符咒方事,天妃降箕,乃题诗于灰上曰:香风惊动海中仙,鉴尔陈、高意思专。谁遣巽神挠海舶,我施阴骘救官船。鹏程远大方驰步,麟阁勋名待汝还。四百人中多善类,好将忠孝答皇天。诗毕,复判曰: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郭汝霖使琉球时亦有“舵工陈兴珙又善降箕,乃用李君一家僮并不能字者扶之。字皆倒书曰:有命之人可施拯救,钦差心好,娘妈船都平安也”。通过这种神与人的对话,起到了稳定人心,战胜风浪的作用。此外,若遇到无风或风向不对时,也祭拜海神,祈求神助。如汪楫使琉球,“是时东风正猛,群言夏讯已过,未易开洋。”祭祀天妃后,“风声忽转,舵楼旌旗,尽皆北向。”原本需要十余天的航程,仅三昼夜就完成了。故汪楫在《使琉球杂录》中载:“彼国臣民,莫不相看咋舌。群言,自古迄今,未有神速如此者!共称圣人在上,海不扬波,则圣人在上,海可飞渡。” 经历过海上风浪后,人们对天妃等海神更加崇敬。他们除了向朝廷上奏为海神报功外,还捐资修建天妃庙,撰写天妃灵应记。郭汝霖所撰《广石庙碑记》,就历述了前几次使琉球者维修广石天妃庙一事。其曰:“成化七年,给事中董�、行人张祥使琉球新之。嘉靖十三年,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感坠板异,复新之。……余檄署篆孙通判大庆考其遗址,并材料工价,值百金,往陈、高捐俸二十四金助;余与李君如之。”迄今仍存于福州怡山院的石碑上刻:“新建天后三氏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舍人于宫篆光甲捐银五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夏勒石。”由此可见,人们不惜重金修建天妃神庙,反映了海神信仰在航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总而言之,古代福建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一信仰随着那扬起的风帆,随着那荡漾的碧波,传遍了世界各地。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他们已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博精神,这是毫无疑义的。 注释: ①高澄:《临水夫人记》,见萧崇业《使琉球录》第142页至第143页。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 ②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见夏子阳《使琉球录》第165页,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③陈侃:《使琉球录》第17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昭和52年版。 ④萧崇业前揭书第199页。 ⑤萧崇业前揭书第200页。 ⑥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200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 ⑦萧崇业前揭书第145页。 ⑧汪楫:《使琉球杂录》卷五,引自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第19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年。 ⑨郭汝霖:《重编使琉球录》卷下,明嘉靖辛酉十月刊本。 ⑩徐葆光前揭书第92页。李鼎元:《使琉球记》第268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汪楫前揭书。李鼎元前揭书第235页。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昭和53年影印本。徐葆光前揭书第92页。李鼎元前揭书第268页。陈侃前揭书第7页。胡靖:《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第43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 张学礼:《使琉球记》第8页,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湾银行1971年版。郭汝霖前揭书。张学礼前揭书第9页。郭汝霖前揭书卷上。萧崇业前揭书142页。汪楫前揭书。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格式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截至2016年1月,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1个 ,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6个科研创新平台。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拥军示范基地。截至2014年5月,学校建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语言文化研究所、德育研究所、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季羡林研究所、巴哈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测试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文艺传播学研究所、膜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编辑学与文化产业研究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漳州经济发展研究所、人口家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所、漳台休闲食品与茶饮料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台商研究中心、法治漳州研究中心、谷文昌精神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 。省级重点实验室:粒计算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闽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创新平台: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粒计算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诗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闽南文化研究院 2006年至2015年6月,全校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立项700项左右,其中以学校为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高飞教授参与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祝峰教授于2012年荣获国际IEEE粒计算学会杰出贡献奖 。截至2012年末,学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420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75篇 。2012年以来闽南师大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5项。2004-2011年,学校资助出版教材、著作36部,参编80多部,译著10部,申报专利12项 。入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评出的“201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十大领军院校” 。2014年5月,获4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立项中的1项 。2013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一般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共获得资金资助102万元 ;共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批准金额合计285万元 。获得2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7项,共计获得资助经费5万元,在福建省高校排名中位居第五。获得福建省2013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立项17项,其中杰青2项,重点1项,产学研1项,一般项目13项;社科A类立项21项,其中新世纪1项,重点3项,语委专项1项,一般项目16项。获得3项2013年省教育厅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计划(两岸职业教育专项)。获得2项2013年度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 。获得4项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关于下达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项目,2项年度项目,2项一般项目 。学校共有6项入选2013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项目计划,立项率达86%,立项数为漳州市各单位最高;17项入选漳州市人文社科项目,其中6项一般课题,2项青年课题,9项自筹课题 。2013年初至9月份,全校共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4项,授权11项。另9月份学校教师与企业共签署合同8项,总金额26万元,到帐经费49万元,其中,当年度项目到帐经费89万元,历年度到帐经费60万元 。 截至2015年8月,图书馆已拥有纸质图书220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000多种;订购有中国期刊网、方正Apabi教学参考书、超星数字图书馆、SD、Springer外文电子图书和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40多个。其中2013年图书文献购置经费投入2万元,新购置图书11万册、电子图书786万册。在自建数据库方面,建有《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语言学科专题库·闽方言》、《语言学科专题库·英语学习策略》、《闽师文库》、《闽台生态农业库》、《馆际互借全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附书光盘系统》等8个数据库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查询

2月16日,福州畲族民间艺人在现场展示畲族刺绣技艺。当日,以“深化两岸交流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2011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展演活动在福州举行。两岸民间艺人及演艺团体通过舞台表演、手工技艺展示等方式集中展现了闽台民间传统文化精粹及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为即将到来的中华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助兴添彩。 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演员在表演激昂的鼓乐《九天战鼓》。 福州民间演艺团体在表演当地传统的肩头戏。 福州民间演艺团体在进行伞技表演。 闽台拳师在同台表演南少林宗鹤拳。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风情,增强海峡两岸民族认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同时也为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增添新的亮点。本次民俗文化节充分吸取以往3届闽都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的经验,在办节思路、主体板块和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积极创新,以突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优势为切入点,通过“巡游表演、中心台演出、手工技艺展示”等三大活动板块集中展示福州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成果。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

永安方音的内部差异(与邓享璋合作) 集美大学学报 2006年第二期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的历史层次(与邓享璋合作) 暨南学报 2006年第3 期词汇系统在竞争中发展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 (林新年著)序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4月《醒世姻缘传》及明清句法结构历时演变的定量研究(李焱著)序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厦门方言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对三本教会厦门话语料的考察(与徐睿渊合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与张占山合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教材语言三议(与徐睿渊合作) 汉语学习 2007年第3期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绕开汉字走,还是缘着汉字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年第5期闽南话的几个虚字眼儿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再说广州话“听日”和“琴日”及词汇音变 中国语文 2007年第5期汉语反义复词研究(杨吉春著)序 中华书局,2007年1月中国语言学的转型和当代任务 《大一课堂》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胡士云著)序 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闽北方言研究》(潘渭水)序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年9月论汉语方言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大系(下)》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大系(下)》,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汉语方言的接触与融合 汉藏语学报 2008年第2期客家方言的“不对应词” 《客语纵横》——第七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2008年11月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年第2期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闽台文化研究 2008年第3期《琼北闽语词汇研究》序 符其武:《琼北闽语词汇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1《普通话九大簋》序 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2008,9汉语的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 商务印书馆,2008,9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现状与思考) (第九章,方言)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闽台文化交流 3 (漳州师院)李如龙先生访谈录 《涌泉集---李如龙教授从教五十年纪念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11论大语文教育 (与吴茗合作) 汉语学报 2008年第四期(11月)香港福佬系的方言 (与张双庆合作) 中国语文研究 2009年第一期(3月)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七期转载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喜读《汉语方言地图集》方言 2009年第2期论汉语的单音词 语文研究 2009年第2期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研究 《经典与理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II)》 2009年5月关于客家方言研究的若干问题 《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年第4期(7月10日) 9-17页语汇学三论 《汉语语汇学研究》温端政、吴建生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9年7月论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中国语言资源论丛(1)》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音韵与方言结合的光辉典范 ——自《汉语音韵讲义》缅怀丁声树先生 《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0月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社,2009年11月汉语方言学这片热土—《汉语方言研究文集》(代序)《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论“不对应词”及其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声韵调的演变是互制互动的 《汉语方言学研究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濒危方言漫议 《南方语言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 序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万波)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2月罗杰瑞先生对汉语方言分区的贡献 《罗杰瑞先生七秩晋三寿庆论文集》余霭芹、柯蔚南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2010年6月论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建设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第2期(6月15日)8-15页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与孟繁杰合作) 中国语文 2010年第5期(469-476)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查询网

主要收藏了与本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有关的国内出版物,还收藏有英、日、俄等文种的国外出版物,截止2002年底,藏书约达250万册。中文期刊15000多种(包括建国前期刊3200多种,报纸147种,不少为国内孤本),外文期刊约4000种,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出版物3万多种,中文古籍和地方文献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入藏本省各种版本地方志也较齐全,尤其闽台文献和谱牒收藏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藏书达到国家级研究学科文献水平。此外,大量入藏不同载体的出版物,如视听资料、光盘资料、缩微资料,建立了福建省图书馆网站,提供到馆或远程信息的检索服务。现有全文电子资源有:国研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 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文史哲法律社科类)、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书生之家全文电子图书。题录数据库有:族谱数据库(馆藏目录)、福建省中文社科工具书联合目录、英文工程索引光盘数据库、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港澳专题书目、香港澳门专题资料索引数据库等。其他还有:台湾专题数据库(全文)、福建地 方土特产品资料数据库和国企改革专题数据库等,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中文报纸内地当年出版的中文报纸350种左右,报纸合订本3万多册;还有收藏十余种的港澳台报纸;解放前报纸。(阅览请到一楼中文报纸阅览室)中文期刊收藏期刊(包含解放前非福建地区出版的期刊、港澳台期刊,以及上万张图片资料、画报)5万种,其中现刊达4300多种。收藏期刊合订本近20万册。(阅览请到一楼中文现刊阅览室和一楼中文过刊阅览室,期刊外借请到一楼中文过刊阅览室)中文图书收藏近170万册的各类中文图书及5万多册中文工具书,其中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藏书达到国家级研究学科文献水平。(阅览请到二楼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三楼中文社科图书阅览室、三楼中文综合及中文工具书阅览室、三楼装饰装潢艺术图书阅览室;外借请到二楼第一外借室、第二外借室、第三外借室)古籍图书图书馆古籍特藏在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书院藏书的基础上,先后汇入福州藏书楼、福州阅书报社、螺州陈家、崇安潘家、福州郭家等诸家藏书;1949年建国后至50年代,又搜集到乌山图书馆、大通楼、斋、冰寄庐等多家藏书;又接受了陈绍宽、傅衣凌、郑效洵等名人藏书,古籍善本和地方文献达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姓氏谱牒现收藏有上千种各种版本的族谱文献,其中有很多的闽台关系族谱、福建与东南亚关系族谱,可为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寻根访祖提供第一手资料。(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包括福建地方志、闽人著述和地方文史资料。收藏有从省志到各地府志、州志、县志,还有山水志、寺庙志和乡土志等专门志书;收藏的闽人著述既有手稿本、批校本,又有一般的刻本、排印本和手抄本等;还收藏了全省各个地市县的各种文史资料,可从中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外文图书收藏有英、俄、日文为主的各类外文图书14万多册,包括科技、经济、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的专著或读物以及各专业工具书和美国大学目录。(阅览、外借请到四楼外文借阅室)外文报纸收藏有历年来包括政治时事、外语学习等进口及国内出版的外文报纸。(阅览请到四楼外文借阅室)视听资料收藏有DVD、VCD、CD、录像带、录音磁带等各类视听资料2万余件,有国内外故事片、电视连续剧、风光、旅游、语言教学、军事、科技、体育、卫生、经济、管理青少年教育、教学等各类音像资料。同时还拥有福建文化信息网上的视频资料。(外借、阅览请到二楼视听借阅室,视频点播请到二楼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源收藏有近两千种,主要有《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光盘、《四库全书》原文电子图书、《世界军事百科》、中学生各科目学习及题库光盘、会计考试题库及辅导教材、世界科普知识百科、网页制作素材大全、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多媒体英语文学光盘、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各种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阅览请到二楼电子阅览室和一楼中文现刊阅览室)数字资源现有全文电 子资源有:国研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文史哲法律社科类)、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书生之家全文电子图书。题录数据库有:族谱数据库(馆藏目录)、福建省中文社科工具书联合目录、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港澳专题书目、香港澳门专题资料索引数据库等。其他还有:台湾专题数据库(全文)、福建地方土特产品资料数据库和国企改革专题数据库等。(查阅、检索请到二楼Internet阅览厅,或到二楼自动化部通过开户方式进行远程信息检索。)缩微资料现拥有一整套的《四库全书》及《敦煌遗书》、还有古籍善本390多种、地方志160多种、族谱168种以及1949年前福建省最主要的报纸90种、期刊290种、49年前东南亚地区的部分报纸、1949年后《福建日报》、《福州晚报》、《厦门日报》等缩微胶片。(阅览、复制和拷贝请到一楼左侧的缩微阅览室)外部资料现拥有台湾文献、港澳版中文图书三万余册、报纸、期刊约100种(其中报纸3种、期刊97种),并设有东南亚、新加坡文献专架,可提供查询和阅览服务。(阅览、查询请到四楼台湾文献研究室)福建省图书馆web网站概况来图书馆大力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于1997年7月开通福建省图书馆网站。主要栏目有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状况查询、电子资源检索、图书馆概况、图书馆公告、图书馆学会、新书推荐等。此外还链接中文报刊精选、福建文化信息网、中外主要图书馆和本省市县图书馆、福建出版信息等,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福建省图书馆正加快本馆特色文献的数字化,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努力提高质量和水平,为读者提供多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截至2016年1月,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1个 ,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6个科研创新平台。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拥军示范基地。截至2014年5月,学校建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语言文化研究所、德育研究所、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季羡林研究所、巴哈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测试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文艺传播学研究所、膜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编辑学与文化产业研究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漳州经济发展研究所、人口家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所、漳台休闲食品与茶饮料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台商研究中心、法治漳州研究中心、谷文昌精神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 。省级重点实验室:粒计算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闽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创新平台:现代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粒计算重点实验室、菌物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诗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闽南文化研究院 2006年至2015年6月,全校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立项700项左右,其中以学校为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高飞教授参与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祝峰教授于2012年荣获国际IEEE粒计算学会杰出贡献奖 。截至2012年末,学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420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75篇 。2012年以来闽南师大主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5项。2004-2011年,学校资助出版教材、著作36部,参编80多部,译著10部,申报专利12项 。入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评出的“201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十大领军院校” 。2014年5月,获4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立项中的1项 。2013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一般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共获得资金资助102万元 ;共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批准金额合计285万元 。获得2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7项,共计获得资助经费5万元,在福建省高校排名中位居第五。获得福建省2013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立项17项,其中杰青2项,重点1项,产学研1项,一般项目13项;社科A类立项21项,其中新世纪1项,重点3项,语委专项1项,一般项目16项。获得3项2013年省教育厅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计划(两岸职业教育专项)。获得2项2013年度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 。获得4项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关于下达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项目,2项年度项目,2项一般项目 。学校共有6项入选2013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项目计划,立项率达86%,立项数为漳州市各单位最高;17项入选漳州市人文社科项目,其中6项一般课题,2项青年课题,9项自筹课题 。2013年初至9月份,全校共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4项,授权11项。另9月份学校教师与企业共签署合同8项,总金额26万元,到帐经费49万元,其中,当年度项目到帐经费89万元,历年度到帐经费60万元 。 截至2015年8月,图书馆已拥有纸质图书220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000多种;订购有中国期刊网、方正Apabi教学参考书、超星数字图书馆、SD、Springer外文电子图书和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40多个。其中2013年图书文献购置经费投入2万元,新购置图书11万册、电子图书786万册。在自建数据库方面,建有《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语言学科专题库·闽方言》、《语言学科专题库·英语学习策略》、《闽师文库》、《闽台生态农业库》、《馆际互借全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附书光盘系统》等8个数据库 。

  • 索引序列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格式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查询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下载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目录查询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