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降低血液粘稠度 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指数减轻血管壁受到的血液流动时的切力负荷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写什么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1、200例肿瘤患者舌下脉的病例——对照研究摘要:本文通过调查200例肿瘤病人舌下脉情况并与性别、年龄及其他条件相仿的非肿瘤病人配对比较,发现前者的舌下脉较后者明显异常;其中消化系、颇内、五官颌面肿瘤舌下脉异常尤为显着;良、恶性肿瘤之间舌下脉异常无明显差异。2、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的病例-对照配对研究摘要:最初对89例糖尿病人舌下脉进行调查,发现舌下脉异常率达56%,其后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积分确实高于糖尿病患者,并对可能造成舌下脉异常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舌下脉异常的积分与患者的增龄、伴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32型糖尿病中的瘀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其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出处:中医杂志,1989;30(6):21摘要:在76例2型糖尿病中,52%患者呈现有瘀血证,为评价中药的预防效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经3~6个月口服降糖药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后,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单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除胆固醇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作者认为加用益气活血药对于血糖基本控制后,依然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尤为适宜,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温补肾阳法临床应用及其研究的进展温补肾阳法的临床应用近况:一、在内分泌系统疾病方面:发现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三个轴并能调整这三轴的功能紊乱。(一)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甲太腺轴:二、在造血、骨骼系统疾病方面:(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增生性关节炎:(三)骨折:三、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一)肾病综合征:(二)慢性肾炎、尿毒症:(三)肾盂积水征(由尿石症引起):(四)慢性肾盂肾炎:四、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一)哮喘:(二)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温补肾阳药的实验研究近况,一改善能量代谢;二类似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四、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五、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六、有关免疫方面的研究。4、支气管哮喘采用补肾法防治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观察摘要:初步肯定了补肾法能使哮喘获得远期疗效,并发现大多数哮喘患者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以下间称尿17羟)值低下,提示哮喘患者可能有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在进一步作AGTH2天静脉滴注试验(以下简称AGTH试验)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哮喘肾阳虚患者对AGTH试验呈延迟反应,而哮喘无肾虚者对AGTH试验呈正常反应,因此认为哮喘确有内分泌改变,由于中医分型(证)的不同而程度不同的表现。5、某些平喘方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的进展一、平喘方药 支气管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一般按实喘处理,常由外邪或痰浊引起,有寒、热之分。寒喘一般多由风寒外束所致,热喘一般多因温热之邪犯肺。根据有无发热、畏寒、口渴及痰色、二便、舌质进行辨证。过敏性哮喘初起多属寒喘,但日久亦可化热;感染型哮喘(或过敏性哮喘伴感染)者多属热喘;小儿哮喘以热喘者为多;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亦多属热喘。寒喘者可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喘者常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临床上哮喘持续状态,常表现为寒热夹杂或由寒转热,治疗的代表方为大青龙汤,古今医家治疗哮喘历来重视化痰平喘,常用方药有葶苈大枣汤、三子养亲汤、桂枝厚朴杏仁汤、苏子降气汤等。二、补肾方药 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左归丸以及参蛤散等。以参蛤散、人参胡桃汤为代表的补肾益肺方药,一般应用于哮缓解期,但近年来亦有报道用于哮喘持续状态抢救者。三、有效中草药及单方 目前已报道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的中草药甚多,如洋金花、热参、椒目、广地龙、苦参等。洋金花含有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主要能对抗乙酰胆碱,从而减少气管分泌,并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可制作成吸入剂使用。热参主要含莨菪碱,东莨碱、山莨菪碱有扩张支气管及抑制唾液分泌的抗组织胺作用,制剂有热参浸膏片。椒目制剂有椒目粉、椒目油等,止喘作用迅速。广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好的解痉作用,其止喘成分为琥珀酸,已做成地龙注射液,可以肌注应用于临床,苦参煎剂经临床验证对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有效,即时平喘总有效率为5%。亦有人报道和专用虫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除广地龙外,尚有僵蚕、蝉衣、蜈蚣、五灵脂、炮山甲、地鳖虫、水蛭等,认为此类药物可祛风解痉、活血化瘀,有疏通气道壅塞及血脉瘀痹的作用,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有显著的疗效。6、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1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血瘀证发生率为77%。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征为:(1)反映血瘀证的普遍性(共性)因素为舌质紫暗、舌体瘀斑瘀点、舌下脉瘀曲;(2)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特性(个性)因素为视网膜血管瘤形成、出血及增生。头痛、胸痛、双肢体疼痛或麻木是其瘀证的常见症状。分析表明,在体重指数增加,合并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复,视网膜病变,高脂症以及中医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血瘀证的患者病率提高。提示糖尿病并发症的产要原因在于气和血。7、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出处:中医杂志,1991年4期34页摘要: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以提高缓解率和减少复发率,笔者采用补肾活血中药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31例(其中13例属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病情获完全缓解者14例(尿常规正常,尿蛋白转阴,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中停用激素后随访1年以上10例,随访3个月以上4例,均保持完全缓解,未见复发征象。余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后服用激素维持量降低,其中4例原20毫克剂量亦难以维持,治疗后改用10毫克维持量,4例激素维持量在20毫克以下。5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平均维持量亦由15毫克减为10毫克。补肾药配合糖皮质治疗肾病综合征,主张早期加用滋阴降火药以减少激素所造成的“阴虚火旺”症状。当激素递减为维持量时,加用益气温肾药,直至撤除激素后再巩固治疗3个月,有利于鼓励“肾”之阳气,使开阖功能转为正常,病情持续和反复与湿热有关,治疗湿热对缓解病情至关重要。8例续用激素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有6例属湿热型或兼有湿热征象。肾病综合征常伴有高凝状态。本文亦选用活血化瘀药治之。8、变应性亚败血症以补肾法撤除激素治疗3例报道出处:中医杂志,1984年4期41页摘要:我们对长期依赖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3例变应性亚败血症患者,采用以大剂量生地为主的治疗后,2例治愈,1例在停用激素半年后复发。9、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糖尿病血瘀证出处:中医杂志,1997年4期233页摘要:宏观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微观研究采用血液流变学及血栓相关分子标志物,对糖尿病血瘀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应重视糖尿病的瘀血病态及微观瘀血证。10、中药、中西药合用防治尿路结石及其研究的进展摘要:尿路结石按其不同的证候,常归属于中医的“淋证”、“血证”、“腰痛”门,治疗则大多从“石淋”论治,方以五淋散、八正散主之。尿路结石有一定的自然排出率,排石率与结石大小相关。一、清热利湿法:刘氏应用金钱草、车前子、石苇、泽泻、厚朴、枳壳、滑石等组成的清热利湿通淋方,共治疗37例。邓氏用金钱草、海金砂藤、冬葵子、瞿麦、扁蓄、车前子、泽泻、滑石、萆(艹解)xie、川牛膝等,治疗结石(横径大多>5cm)嵌顿伴继发性肾积水者12例。动物实验发现清热利湿药有增加尿流量及增强输尿管蠕动的作用,金钱草、瞿麦、车前子、茯苓、泽泻、木通等都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二、活血化瘀法:该法是针对结石长时间刺激输尿管壁等处,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及粘连,而采用的治疗方法。刘氏用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川牛膝、生米仁、青皮、枳壳等药,治疗尿石横径在6~8cm的患者98例。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方药并无明显的利尿作用,但能促进输尿管蠕动。由此看来,活血化瘀方药的排尿石作用并不是利尿的结果,而是由于输尿管蠕动增强而推挤结石下移的结果。上述作用则有利于嵌顿时间较久及横径较大结石的排出。三、补肾及温肾利水法:输尿管结石嵌顿时间一长,往往引起肾积水,并影响肾功能,排石率会明显降低,此类患者可出现一定的肾虚征象。邓氏以补肾法为主,用川续断、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生地、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巴戟肉、苁蓉、胡桃肉等治疗结石伴肾积水者,结果排石率为1%。动物实验见到,温肾利水药并不增加狗输尿管不全梗阻性肾积水模型的肾血流量,但能使肾盂内压力显著升高,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加快。四、“总攻”排石法:在短时间内综合采用中西医药物、针刺及其他方法,以加快排石,称之为“总攻”排石法。遵义医学院采用大量饮水、利尿剂、解痉剂、电针、运动、中药(金钱草、石苇、车前子、木通、瞿麦、扁蓄、栀子、滑石、甘草梢、大黄)等法治疗输尿管结石,排石率为3%,结石下移率为3%。“总攻”的机理是大量饮水并使用利尿剂后,尿量成倍增加,对结石起冲刷作用。五、综合治疗法等:对横径较大的结石,或经其他疗法排石失败时可采用中药配合磁化水、超声波、电磁板、体位拍打、体操、按摩等综合措施来提高排石率。六、中药“溶石”法:尿液中盐类析出与尿pH值有关。有报道在排石汤中加乌梅,并生吃核桃仁,使尿液酸化,以促进磷酸铵镁石溶解,用防己黄芪汤加青陈皮、王不留行、川牛膝等使pH调至5~0,以治疗尿酸结石,用黄牛角粉酒或米醋送服治疗草酸钙结石等。七、尿路结石的预防:尿路结石无论排石或手术取石后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预防尿石复发对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用苍术、黄芪、黄柏、王不留行、滑石、川牛膝、车前子、金钱草等预防结石复发。动物实验证实车前子、金钱草、海金砂、滑石、海浮石、鱼枕骨、鳖甲、苍术、生米仁等组成的煎剂、磁化水均有防成石作用。中药加磁化水同用预防的效果更为明显。综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到,中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温肾利水等法治疗尿路结石症均有一定疗效。临床应用时须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停留时间、肾功能等不同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治疗早期、较小的结石,活血化瘀法可用于治疗停留时间较长、横径较大的结石,温肾利水法有益于结石嵌顿伴肾积水患者的治疗,“总攻”法可加快排石,但年老、体弱、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排石率。11、糖尿病血瘀证与虚证摘要:对17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证发生率为77%,虚证发生率为41%;当伴有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瘀证患病率提高。并探讨了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脏腑之虚证既可影响气的生成,又可导致血管病变,加重瘀血的形成。12、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摘要:本文通过对43例慢性肾炎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穿刺活检病理之间的对比观察,说明慢性肾炎造成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不同物质基础的。本文还对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方法提出一些意见。(1)脾肾阳虚型:面目虚浮或(白光)huang白,下肢水肿或全身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血浆免疫球蛋白IgG的降低,尿蛋白大量的丧失,镜下血尿轻度或不明显,血压多数为正常,肾功能正常或有中等度的损害,亦可能伴有心功能的不全,肾病型常属此型,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后可以转化为肝肾阴虚型。肾穿刺活检病理,以膜型、膜增生型、系膜硬化型为多,系膜增生型在此型中亦可见到。(2)肝肾阴虚型: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血压偏高或增高,常伴湿热,容易感染,咽喉红痛,尿常规中以红细胞为多,亦可有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或可异常,苔腻舌红,常见于系膜增生型肾炎,IgA肾病亦常属此类。(3)脾气虚弱型: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有轻度浮肿或无浮肿,尿蛋白定量不多或有镜检血尿,肾功能大致正常,以肾炎型为多见。在病理上各型均可见到,多见于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肾炎及系膜增生性肾炎。(4)肾阳衰退型:面色黧黑萎黄,唇舌肌肤有瘀点,尿少肢肿,纳差泛恶,肾功能减退,血中氮质潴留,脉弦或数,临床上可进入肾功能失代偿期,可能较多见于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硬化型及有局灶新月体形成的系膜增生性肾炎等。本组由于病例数尚不多,以及微量蛋白尿及尿毒症病人未选择为肾穿刺活检的对象,因此对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的病理关系,只能作初步探讨。13、生地的临床应用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摘要:我院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某些补肾中药如同激素可使胸腺萎缩,从而认为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单味生地、熟地亦有类似的作用,本文着重用增大生地剂量的方法(每日30g~90g),在临床上探讨大剂量的生地是否确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或激素样的免疫抑制作用,现通过病例加以讨论。14、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摘要: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重型再障)的病死率高,治疗效果差,单用雄激素等药物治疗及脾切除效果不满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0例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的疗效,使治愈率、缓解率达到65%,有效率达90%再障治疗中应强调综合性,对某些可能有免疫机理或有髓内溶血者,则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对脾切除术后无效的患者仍继续采用综合治疗。早期治疗和坚持治疗是提高慢性严重型再障疗效的关键。本组再障治疗的疗效与治前病程长短有关,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中医治则宜补肾填髓,根据阴阳偏胜,用温肾或滋肾,并适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类汤药。温肾药用仙灵脾15~30g 补骨脂10g 肉苁蓉10g 鹿角片10g锁阳10g等。滋阴补肾药用菟丝子30g 女贞子10g 枸杞子12g 熟地12g桑椹子12g麦冬10g黄精30g等。补益气血药用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 阿胶10g等。其中3例加用人胎干粉,每日3g装入胶囊吞服。活血、止血药用川芎10g 丹参15~30g 茜草15~30g 墨旱莲10g 仙鹤草30g。其中3例加用三七15g蒸鸡服用。均系连续服用,缓解后适当减少剂量或隔日服用1帖,维持巩固。15、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摘要:本文采用温阳片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治疗组5批284例,显效率5~0%,对照组3批81例显效率仅5~2%(P<01)。免疫学研究发现温阳片能抑制血清IgE的季节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细胞(Ts)功能。同步观察治疗前后Ts和血清IgE的相关变化,发现温阳片组IgE与Ts治疗前后差数呈明显负相关(r=-441,P<05),对照组则无明显直线相关。提示温阳片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而发挥预防作用。16、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测定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4):22摘要: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1),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着高于非血瘀证组(P<01),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P<05),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造成PGD高凝状态、血瘀倾向的重要因素。17、血瘀证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内皮素测定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3摘要:本文以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为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指标,观察病种为中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及Ⅱ型糖尿病。结果显示:3种疾病组的血浆GMP-14、ET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1及<001)。证实上述3种疾病组中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现象,并发现3种疾病中的血瘀证患者其GMP-140、ET值升高尤为明显,其值均显着高于无血瘀证患者。18、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的关连研究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4):22摘要:检测162例患者,患有血管性疾病或易伴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在中医辨证中易有瘀证倾向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肾脏病患者,选用血浆GMP-140为指标,了解血小板活化在血瘀证中的意义。血瘀证患者的GMP-140值皆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提示血瘀证患者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肾脏病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在肾脏病变的进展中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现在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尤为突出。19、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看法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3摘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要有动力和保障;关于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20、肾脏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内皮素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测定的意义摘要:本研究测定52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显示:PGD患者中ET及GMP1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001),其中肾衰患者两者水平增高更为显着;具两者水平表现为PGD血瘀证组>非瘀证组>对照组;ET与GMP140呈明显的正相关。以上说明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ET及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GMP140水平的异常增高不仅与肾小球内高凝状态、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肾脏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21、慢性肾炎微观辨证的研究摘要:本文观察85例慢性肾炎肾穿刺活检病理与辨证的关系,着重讨论阴虚型肾炎与活检病理间的相关性。认为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炎临床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肾炎型以肝肾阴虚型为多,肾病型以脾肾阳虚型为多;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间亦有一定的联系,增生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以肝肾阴虚型为多,与其它病量类型的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出结合微观辨证是丰富中医治疗学的一条有希望有途径。22、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摘要:对41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测定了血浆小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相对照,41例中符合血瘀证者17例,非瘀证者24例;合并血管病变者16例。证实NIDDM患者确实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在糖尿病血瘀症组及伴血管并发症组为显着。表明糖尿病血瘀症的发生与血小板活化有密切关联,GMP-140水平异常增高是反映血瘀证的一项敏感的实验室指标。23、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证与血栓前状态研究概况摘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以下简称DMⅡ型),起病缓慢,多见于成人中老年,DMⅡ型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常见舌淡暗、或红暗、或见瘀斑、或见舌下静脉紫青怒张、或肌肤甲错、或病人主诉肢体麻木疼痛、口渴甚但饮水不多,此症候都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表现DMⅡ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纤溶系统等有关因子变化,或血液流变学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过程。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证的提出及临床血瘀为中医所特有的理论,消渴的发生与血瘀有关,梦觉道人《三指禅·消渴从脉分症》:“消渴以渴为主,而判气血,血分亦有渴者”。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对瘀与渴的关系阐述,以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为详,“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为发渴”。《沈氏尊生·消渴门(卷十七)》以活血润燥之法立生津饮,方药组成:天冬、麦冬、五味子、瓜蒌仁、生地、熟地、天花粉、当归、生甘草,当归与益气养阴药配伍,仍为临床组方习用。至于本病血瘀形成的病理病机,祝氏认为阴虚燥热,最后导致气血阴阳俱衰,血瘀为本病之标,阴血亏虚,气无所附,导致气虚,气虚血运无力而致瘀,即所谓“气虚污留”;另一面,糖尿病多缠绵难愈,久病也会造成血脉失疏成瘀。血行”与“血”、“脉”皆有关,对血瘀本质的现代研究,把血瘀分为,内结之血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并提出引起血瘀的局部因素,与魏尔肖(Vir Chow)有关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即血液成分,血流状况,血管壁等病理变化之观点基本上吻合,血瘀为机体整体水平上宏观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某种局部的,具体形态变化的表现。糖尿病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糖尿病患者其全血、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后两者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1),在相同血浆纤维慢白原症,高HbAlc者的血粘度明显高于低HbAlc者。DMⅡ型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及凝血作用增强,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其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在凝血,抗凝血方面NIDDM血浆其FⅣ-VWF水平,与病程显著正相关。在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方面,空腹血糖(FBG)控制不良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明显降低;FBG控制良好者,RCD与正常相近;血小板容积及表面糠化蛋白GPIB及GP及ⅡB/ⅢA增高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有显著的正相关。糖尿病并发症与活血化瘀治疗由于瘀血是糖尿病产生合并症的主要原因,血瘀证为DMⅡ型之兼证,临床常并用滋阴、补气、补肾法;对DMⅡ型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治本为主,活血化瘀治标为辅,或标本并重,对DMⅡ型患者的血管合并症应早预防,早治疗。在原有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用法用量的治疗背景下,以益气活血药组方: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玄参、知母、当归等。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本,病久累及阴阳气血。以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方药:黑附子、炮姜、山茱萸肉、黄芪、山药、当归、丹参、益母草、五味子、芡实、首乌、赤小豆、枸杞、猪苓、陈葫芦,与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相配僵,认为糖尿病肾脏病变为消渴并水肿范畴,累及脾肾两脏,病缠经久,精气被夺,正气虚衰,气衰血瘀,此方有助降低血清肌酐,降糖有助于肾肘病变改善。对DMⅡ型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在视网膜出血期,以凉血止血,养阴益气为主,立固本止血汤:黄芪、山药、苍术、女贞子、旱莲草、配丹参、泽兰、红花、郁金。DMⅡ型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尤为普遍,患者自觉肢体麻木或疼痛,或刺痛或灼痛,祝氏以四藤一仙汤主治,方药: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威灵仙;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生大黄3份,桃仁2份,水蛭5份为朱氏等所立通瘀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配用益气养阴等中药,治疗DMⅡ型高脂血症,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表明通瘀灵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其降脂作用对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对甘油三脂的降低尤为显著,并认为通瘀灵适于瘀血久有之证。根据现代药理作用指导用药1对T×A2和PGI2影响的药物,王硕仁在体外实验中证实,1)北沙参对花生四烯酸代谢具双向调节作用,抑制T×A2的合成,对PGI2合成有促进作用;2)党参、黄芪、当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主要抑制T×A2的合成,而对PGI2合成影响很少;3)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T×A2的合成亦有抑制作用。同时对PGIz的合成亦抑制作用。新灯盏花素(4'-羟基-7-0葡萄糖酸甙的可溶性钠盐与钙盐),对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有不同的影响,抑制血小板T×B2生成,抑制内皮细胞6-eto-PGF12的生成,对白细胞T×B2,生成无影响;但明显加强钙离子载体刺激LTB4生成;新灯盏花素在体内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药介入体内T×B2,PGI2的代谢,以期有肋于血管病变及瘀证的改善。2血小板活化因子竞争性拮抗剂海风藤为常用的祛风通络药物,具有“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之功,从海内藤中提取的海内藤酮(Kadsurenone)作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竞争拮抗剂,已引起举世注目。3凝血酶抑制剂水蛭头部腺体分泌水蛭素,是目前最强的凝血酶抑制剂,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并能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4纤溶酶相似物蒲黄,生用有活血之功,DMⅡ型治疗中常用。从蒲黄的水提取液部分,纯化了一种纤维蛋白溶解酶——蒲黄“纤溶酶”(TPF),可能属于一种其纤溶酶样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人血纤维蛋白原(Fg)经过TPF降解后,可见相当于血纤溶酶降解Fg所产生的X,Y,E片段,未见相当于D片段产物;TPF对血Fg的降解与血纤溶酶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总之DMⅡ型患者其空腹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脂质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蛋白糖基化使血液有形成份,血小板,红细胞等发生变化。在成人中老年患者中,血管病变尤为突出。24、糖尿病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关系的研究摘要:本文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糖尿病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纤溶改变等的关联。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酶改变等现象,在糖尿病血瘀症患者中其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害尤为显着。提示CMP-140、ET可作为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重要客观指标,同时亦表现了糖尿病血瘀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

创新医学网上,医学论文免费在线阅读。

根据研究内容和范畴的不同可细分为:①血细胞形态学:研究对象为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形态。②血细胞生理学:研究对象为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③血液生化学: 研究对象为血细胞代谢和血浆成分。④血液免疫学: 研究对象为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⑤遗传血液学: 研究对象为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⑥血液流变学: 研究对象为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⑦实验血液学: 研究对象为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各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障、血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床其它各科疾病(如肝脏病、肾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以及外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血液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论文怎么写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hbbbbbbbbbbbbbbbb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徐 永)

血液流变学论文怎么写的

研究血液作为一种非牛顿型流体所具有的流动和凝固特性以及血液的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粘弹性及其变形功能。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是运输氧、养分和代谢物质,以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恒常性,保持机能正常。血液循环的驱动力是由心脏压缩引起的压力。但即使在同样压力下,血液流动会受其自身的流体力学特性影响而变化。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变形与流动规律的科学称为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血液由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血浆组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的有形成分,红细胞占血液全体的40-45%(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容积很小,基本可以忽略。红细胞是直径约为8的双凹面形饼状细胞。表面积约为120-140,要比同容积(85-105)的球体表面积大约为30-40%,这种较大的表面积/容积比有利于向组织进行有效的氧输送。红细胞在循环血中的寿命为120天。由骨髓生成的新鲜红细胞直径较大,中间的凹陷维持较好。而老化的红细胞中间凹陷程度会减小,中间增厚有变成球形的倾向。白细胞呈球形,细胞表面有微细的皱纹。直径为9-12,比红细胞大,白细胞包括淋巴球、颗粒球和单球,其中淋巴球较小。白细胞大小、内部构造(细胞骨架)以及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微循环的血液流动。血小板是血液有形成分中最小的,直径2-3。血小板内部包含复杂的子器官和收缩蛋白质,当受到外部刺激时这些物质会激活使其力学性质发生改变。血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由水、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含氮化合物和不含氮化合物组成。对血浆力学性质影响最大的是血浆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液粘度受到各种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数量、血浆成分及其浓度、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的相互作用、血液所处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同样的血液,在不同条件下,它的粘度也可能不同。对于牛顿流体,切变率和切应力的关系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直线斜率为该液体粘度,为一常量。粘度随切应力和切变率变化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流动曲线不是直线。对于非牛顿流体,切应力和切变率的比值被称为表观粘度。它随切变率和切应力而变化,不是常数。粘度单位如果用厘米,克,秒(Centimeter-Gram-Second, CGS)单位来表示的话应为,称为,。如果换算成国际单位,压力用表示,。血液粘度会随切变率而变化。高切变率领域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变形增大而降低。低切变率领域血液粘度随红细胞聚集而上升。这种表观粘度随切变率增加而降低的现象称为shear thinning(剪切稀释)。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包括①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压积) ②血浆粘度 ③红细胞变形现象 ④红细胞的聚合现象。这其中③④是影响血液粘度以及切变率依存性的主要因素。① 随着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液粘度会增加;当红细胞压积超过50%时粘度呈指数函数增加。② 血浆的粘度为2-3,它依赖于蛋白质种类和浓度。血浆一般可认为是牛顿流体,但一定条件下也会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特性。③ 红细胞变形现象是指高切变率领域红细胞的被动变形现象。由于红细胞变形,流线受到的扰乱变小,使得流动阻抗减小,从而使血液粘度减小。但是,当红细胞变硬时,流线受到的搅乱变大,粘度会上升。④ 红细胞的集合现象是指在低切变率领域由于红细胞和高分子血浆蛋白质相互作用,使各个红细胞集合在一体的状态。形成集合体后,流线受到较大的扰乱使流动阻抗增加,血液粘度上升。因此,当除去高分子蛋白质使红细胞不产生聚集时(红细胞与生理盐水的悬浮液),粘度就会下降。红细胞变形依存于剪切力的大小,而红细胞集合是在缓慢流动经历了一定时间之后产生的现象。对于人体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领域,切变率不同,血液粘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粘度计可分为毛细管粘度计和回转粘度计。血液粘度随温度、红细胞压积、剪变率以及保存状态而变化,因此,测定血液粘度时必须在新鲜、一定压积、温度和不同切变率下进行。毛细管粘度计(Ostwand粘度计)的基本原理是Poiseuille公式。对于两种粘度为和的流体,流过毛细管相同的流体体积所需时间分别为和,压力差为,。根据Poiseuille法则,,。当两流体的密度,流体的粘度已知,测出流体流过毛细管的时间,,即可求出。回转粘度计包括锥-板粘度计、圆锥-圆锥粘度计和共轴圆筒型粘度计(Couette粘度计)。对于锥-板粘度计,若测出了旋转平板角速度和扭矩,就可以获得该流体粘度。 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各种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极其相似,而特定临床历程或症候的表现可能是遗传因素加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应激等)的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冠心病危险因子与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目前普遍认为吸烟是独立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随着吸烟者吸烟量的增加,血浆和血液粘度增加。应激反应(寒冷、湿热、高温、受惊、噪声、焦虑、精神紧张、急性病等)能引起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高,脂质过氧化增强,细胞膜磷脂双层、膜骨架蛋白损伤,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等。高脂血症时,一方面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小板调节因子平衡紊乱,另一方面直接诱导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高血压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以外周阻力增高为基本特征。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特性改变包括: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的屈服应力明显升高,而红细胞变形能力没有显著改变。 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各种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极其相似,而特定临床历程或症候的表现可可能是遗传因素加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应激等)的结果。根据Poiseuille法则,液体流量。这一法则用于微循环虽然有些牵强,但作为定性判断却非常方便。对于Newton流体,圆管内流速呈抛物线分布;对于血液,红细胞在管中心聚集,沿管中心流动形成团,管内流速分布趋于平坦。根据经验,内径15以上的圆管内,红细胞与血流平均速度之比约为6。随着管径减小,这一比例也会下降。

创新医学网上,医学论文免费在线阅读。

  • 索引序列
  •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写什么
  • 血液流变学论文摘要
  • 血液流变学论文怎么写
  • 血液流变学论文怎么写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