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专业论文(2000年以来):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李晓、冯永琦。  “香港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形成与市场化”,《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李晓、冯永琦。  “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机会成本的估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李晓、周学智。  『ポスト危机时代における国际システム改革の目标』、大阪市立大学経済学会『経済学雑志』2011年12月20日、第112巻第3号、李暁、王倩。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期,李晓。  『中国人民元の国际化について―その背景、経纬と课程』、日本総研『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2011(Vol21 No4),李暁。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和预期风险”,《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李晓、付争(人大复印资料《港、澳、台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东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はなぜ座礁したか』、『国际金融』、2011年7月1日号。  “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李晓。  『ドル体制の持続可能性、东アジア通货协力及び人民元国际化』、『国际金融』2010年10月1日号、李暁。  “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8期,李晓、付竞卉。  “‘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3期,李晓、张建平。  “东亚产业关联与经济相互依赖性——基于AIIOT2002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李晓、张建平(被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李晓、张建平。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李晓、付竞卉(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グローバル金融危机下における东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の経路选択』、『国际金融』2009年10月1日号、李暁。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9年第6期,李晓、冯永琦。  “中韩产业关联的现状及其启示:基于《2000年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世界经济》,2009年第12期,李晓、张建平(获2010年吉林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5期,李晓(《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李晓、丁一兵。  『世界金融不安下の东アジア金融协力』、『国际金融』2008年12月1日号、李暁、丁一兵。  “全球金融动荡环境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政策选择及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2期,李晓、丁一兵。  “中印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力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李晓、李军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以吉林省为例”,《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5期,李晓、张建平。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区域化”,《中国外汇》,2008年第7期,李晓。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推动力与大国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李晓、丁一兵。  『人民元の切り上げ动向とアジア戦略』、『国际金融』2007年7月1日号、李暁。  “美国经济霸权与全球经济失衡”,《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李晓、王静文。  “现阶段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的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李晓、丁一兵(《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获2010年长春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経済主义时代の日中関系』、『国际金融』2007年1月1日号、李暁。  “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李晓、郑文力。  “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李晓。  “经济冲击中对称性与区域经济合作:东亚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  『円の国际化:挫折から戦略调整へ』、『国际金融』2006年7月1日号、李暁。  “‘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李晓。  『东アジア通货体制の构筑』(上、下)、『国际金融』2005年7月1日、15日号、李暁、丁一兵。    “中国在东亚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基于贸易动向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0期,李晓、丁一兵、秦婷婷。       “现阶段的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评论》, 2005年5-6月号,李晓、丁一兵。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李晓。       “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晓、丁一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获2007年吉林省社科联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文献综述”,《当代亚太》,2004年第6期,丁一兵、李晓。      “推进人民币亚洲化”,《环球时报》,23,李晓。       “关于东亚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若干争议”,《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李晓、丁一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2期转载)。  “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   “21世纪东亚区域合作的道路”,《环球时报》 15,李晓。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3期,李晓。    “ 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世界经济》, 2002年第11期,李晓、丁一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期转载。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与实现路径”,《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另载于《新世纪亚洲经济合作:中国地位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东アジア通货システムの构筑と「円の国际化」』(1,2,3,4)、『世界経済评论』2001年11月号、12月号、2002年1月号、4月号、李暁、平山健二郎。      “布什新政权的‘以日制中’战略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李晓。     “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政策调整看日本金融改革的未来”,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5—6月号,李晓(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   “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明报月刊》[香港] ,2001年5月号,李晓。       “‘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 《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李晓。         著作教材: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主编。  『东アジアの地域协力と経済・通货统合』、中央大学経済研究所研究丛书52、中央大学出版部2011年3月版、塩见英治・中条诚一・田中素香编著(第4章:中国人民元の通货戦略)。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丁一兵『世界金融危机:日中の対话-ー円、人民元、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日本春风社,2010年,上川孝夫、李晓(中文版为李晓、上川孝夫 主编:《人民币、日元与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学者的对话》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后危机时代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时可能的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主编。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丁一兵。  《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彭刚等(负责第十五章:制度、政府的作用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池元吉、李晓、田中景等。  《21世纪初期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晓、戴金平主编。  《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李晓、丁一兵。(获2009年高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李晓主编(《世界经济》2001年第1期书评,《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2期书评。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吉林大学第七次优秀著作一等奖)。  《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李晓著。

区域经济研究论文

仅提供个思路,供你参考。一般来说,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研究是相互结合的,可以将其看成是两个座标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就是研究的问题和方向。现在,你又增加了一个金融座标,于是选择的内容就会更多了。比如,可选不同区域间,金融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同区域间,金融业对工业、科技、农业、现代物流业、甚至教育业、文化产业等等产业的影响、支撑,以及现状研究等。想说的是,如果想写出好论文,还是调查研究后选个好题目为好。就算论文没写好,只要调查研究了,有了收获了,也就够了。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 导论 6-9 (一) 研究背景 6 (二)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6-7 (三) 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7-9 二、 文献综述 9-15 (一) 国外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理论的发展 9-11 1 、 古典区位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 9 2 、 新古典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否定 9-10 3 、 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0 4 、 “倒U理论”的提出 10 5 、 新增长理论的兴起 10-11 (二) 国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动态 11-15 1 、 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测度指标、测算方法 11-13 2 、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成果特点 13-15 三、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15-28 (一)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 15-17 1 、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变化过程 15-16 2 、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变化过程 16-17 (二)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析 17-26 1 、 浙东北和浙西南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人均GDP差距的变动 17-19 2 、 对浙东北和浙西南内部地区差距的进一步考察 19-20 3 、 1990-2002年各地市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20-23 4 、 全省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 23-24 5 、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评价 24-26 (三) 对浙江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一个解释 26-28 四、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28-34 (一)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8 (二) 各地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8-29 (三) 浙江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29-34 五、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实证分析 34-43 (一) 发展基础的差异 34-37 (二) 制度环境的差异 37-38 (三) 经济结构的差异 38-39 (四) 投资的差异 39-43 六、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理性思考及构想 43-51 (一)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理性思考 43-44 (二)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构想 这个是大纲

我这儿有,给个邮箱发给你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期刊

于潇 性 别: 男 职 称: 教授 所在系所: 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领域: 东北亚区域经济、图们江地区开发、长吉图先导区、人口与经济发展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Email: 09-07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09-07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09-07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0-09 吉林省民政厅,公务员 09-12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讲师、副教授 04-03 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04-03 日本鸟取政策综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06 - 至今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01 - 至今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院长 出版著作 《金融危机下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图们江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东北亚区域劳务合作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美日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发表论文 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对策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第4期。 日本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2年第4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日本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2年第1期。 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对策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第4期。 蒙古国经济发展现状评析,《亚太经济》,2008年第6期。 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 东北亚政治安全困境及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从日本FTA战略看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3期。 8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演变及其启示,《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2期。 整合东北区域经济提高整体实力,《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04年第1期。 东北地区就业体制转换及其障碍分析,《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政府与市场对我国区域投资分布的影响分析,《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东北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东北亚学刊》,2003年第1期。 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展望,《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 长春市人口迁移状况以及人口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人口学刊》,2003年第5期。 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6期。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分析,《发展经济学论坛》,2003年第2期。 日本对华ODA政策调整的趋势及其原因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2期。 东北亚天然气资源开发与我国的对策,《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1期。 中国外资区域差异研究(英),《ERINA Report》,2002年第1期。 公共养老机构发展分析,《人口学刊》,2001年第6期。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3期。 东亚经济复苏前景展望,《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 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人口学刊》,2000年第5期。 俄罗斯远东地区国际劳务合作的发展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第6期。 劳动供需状况与失业问题研究,《西北人口》,1999年第1期。 日本劳动力迁移政策变化与合法移民研究,《人口学刊》,1999年第6期。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北京经济观察》,1998年第4期。 1、“蒙古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关系研究”(2009JJD810007),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8年。 2、“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吉林省国土资源厅项目,2010年。 3、“延边州对外通道建设规划研究”,吉林省延边州发改委,2010年。 4、“图们江环境合作-大图们区域”,吉林省环境保护厅,2012年。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张晗  〔内容摘要〕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目前正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该区域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形势,为其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策略主张,旨在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 键 词〕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贸易  〔作者简介〕 张晗,河北经济贸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的崛起,以及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割据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步北移。因此,推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北方经济的腾飞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渤海区域的界定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环渤海地区的生产总值达5万亿元,占全国的2%。可是说,环渤海区域有望发展为我国的巨型经济核心区,成为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国家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补充,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区域协作协调的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还把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丰富的自然资源。环渤海经济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并易于开发利用。本区域的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除现有的华北、胜利、大港、中原等几大油田以外,渤海湾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本区域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渤海湾素有“天然鱼池”之称,鱼类资源丰富;海盐的年产量也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环渤海地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目光。  工业基础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资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近年来,该经济圈生铁、钢、成品钢材、大型拖拉机、塑料、啤酒等产量均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电冰箱、洗衣机占全国产量的25%以上,电子计算机占全国产量的近一半。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机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也开始逐步形成。  城市联合初现端倪,经济互动迅速发展。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三大区域之一,共有城市151个,占全国总数的1/3。这些城市构成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城市群体。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专案30个,合作金额6亿元。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地区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环渤海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间分工和合作的不断深入,都为环渤海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为本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东北亚合作非常活跃。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中枢。在国际政治方面,随着这一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形势从对抗走向了联合。这种变化给环渤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在经济方面,由于这一地区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特别是日、韩等国,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国家转移,从而为环渤海地区产业重组和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奥运经济”引擎将为该区域注入强大发展动力。2008“奥运经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的拉动每年在3%左右,而本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报道,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和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四、环渤海区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打破行政区划束缚,联合建港用港。首先,在港口的分工协作方面,在抓好专业性港口发展的同时,重点确定枢纽港、特别是集装箱枢纽港的分工功能,使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国际化运输枢纽港的分工功能。其次,在港口腹地之间的关系上,应打破传统的地域观念,把港口从隶属于某一省市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形成港口与腹地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经济观念。要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腹地企业在港口自建、合建码头和港区,以带动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出口。首先,要结合国企改革,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结合资产重组、兼并,组成跨省市、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其次,要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优势,拉动出口增长。世界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落户环渤海地区,其产品的名牌效应和国际营销网络,是本地区可以利用的一大优势。最后,建立区域性名牌产品出口展示中心,支持名牌产品招展海外市场。为了对外展示本地区名牌产品的整体优势,便于外商认识和集中选购国产出口名牌,此设想不妨一试。  建立区域银行,联合对外融资。环渤海地区经济要大发展,资金是个关键问题。区域内各地区资金供需的不平衡,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改造,都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做后盾。而在各省市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较大的投资、信贷规模,因而需要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协作,尽快成立区域性银行。这样,既可以调节各省市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聚集国内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又可加强与外商之间的融资合作,联合实施对外引资;还可利用区域银行的实力和中心城市的知名度,积极开招渠道,争取有实力的公司到国外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融得更多的资金,为区域经济服务。  联合举办“北交会”,挽手出国闯市场。针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地区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在环渤海地区某城市按照“广交会”的模式,每年也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对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在京举办招商会的模式,由国家经贸委或外经贸部出面组织,以便平衡各方利益。二是在各城市轮流举办。如果每年只在某地举办一次区域性大型活动,就可避免目前交易会过多过滥的现象,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对外商、腹地出口企业和举办者都有好处。三是把交易会办到国外去。如国内联合办会的地点协商不下来,或觉得轮换的周期太长也可选择某一市场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联合有关省市走出国门共同举办综合性商品交易会或某一门类商品的展销会。  参考文献:  刘芳:“建立环渤海区域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发展环境友好性区域经济”,载《港口经济》2006年第2期。  魏后凯:“加快环渤海地区开放与开发的建议”,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邵文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载《中国水运》2007年第4期。

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论文

其次,与以往西方地缘政治学者所认为的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中心不同,“一带一路”构想旨在使中国发展引擎所驱动的地缘经济潜力,形成巨大的正外部性,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所共享。它展示出中国将自身发展的宏伟愿景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愿景相结合,将“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相连接,支持有关国家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工业化的努力,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让有关国家安心、舒心、开心。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中国庄严宣布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而是要相互坚定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构想寄托着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愿景,对于丝绸之路中国国内段和国际段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其一,从国内段而言,这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在西部,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也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已实行了15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二,从国际段的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有关国家都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论文其实都差不多的模式

区域经济研究期刊

一定要用中、英文吗?中文的环境类期刊在不在考虑考虑范文内

大学(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论文相关情况◆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在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区域科学常常被称为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甚至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她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从那以后,这门科学便迅速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到20世纪70年代即建立起了以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为顶层、以北美区域科学协会、欧洲区域科学协会、太平洋区域科学会议组织为中间,以国家和地区区域科学学术组织为基础的全球区域科学学术网络。在我国,1991年杨开忠教授领导创立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工作者,发展和繁荣中国区域科学,为中国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中国区域经济》是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经济类核心期刊。作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刊,《中国区域经济》的办刊宗旨是促进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更全面、更深入、更专业、更准确”的学术交流,永续繁荣中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为中国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提供知识支持。全刊设有综论、空间布局、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区域分析和案例研究6个板块,主要刊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最新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的经验和动态。《中国区域经济》将始终坚持以学术为中心、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办刊理念,始终坚持以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准绳,始终坚持贴近读者、贴近作者、贴近第一线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按照国际学术期刊规范开展论文录用和编辑工作,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力争办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期刊。

  • 索引序列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 区域经济研究论文
  •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期刊
  • 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论文
  • 区域经济研究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