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发布时间: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津社联学刊》, 1989 年第 6 期《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天津财院学报》, 1990 年第 5 期《论经济法律手段软约束的成因》,《天津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5 期,第 105 - 109 页《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商事法论集》第 2 卷( 1997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8 - 214 页《经济法学研究综述》,《法学研究》, 1997 年第 1 期,第 52 - 63 页《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学研究》, 1998 年第 5 期,第 83 - 100页《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中国法学》, 1998 年第 5 期,第 73-81 页《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诉讼程序》,《法商研究》, 1998 年第 5 期,第 19-26 页《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在母子公司中的运用》,《法律科学》, 1998 年第 5 期,第 40-46 页《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一人公司》,《法学评论》, 1998 年第 5 期, 59-64 页《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在中国的实践》, [ 日 ] 《奥岛孝康还历纪念论文集》, 1999 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的几个问题》,《中、日、韩关于公司法、证券法的变革与发展》,成文堂 2000 年 7 月出版,第 245-276 页《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商事法论集》第 5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 - 69页《一人公司利弊分析与立法》,《法制日报》 2001 年 1 月 28 日第 3 版《论证券交易所与会员公司的法律关系——两者关系法律构造的问题点》,《法商研究》 2001 年第 3 期,第 106-116 页《职工持股立法应注重人力资本理念的导入》,《法学评论》 2001 年第 5 期,第 125-132 页《怎样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兼论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经济时报》 2001 年 10 月 30 日 5 版《控制股东与公司的独立人格》,《法制日报》 9 第 3 版《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中国法学》 2002 年第 1 期,第 103-113 页《论控制股东的义务》 ( 朱慈蕴、郑博恩 ) ,《政治与法律》 2002 年第 2 期,第 13- 22 页《规制董事利益冲突交易的披露原则》 ( 朱慈蕴、祝玲娟 ) ,《现代法学》 2002 年第 2 期,第 59-64 页《评我国独立董事之引进》 ( 朱慈蕴、金明义 ) ,《浙江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4 期,第 88-93 页;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 年第 5 期转载)《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载于《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The Impact of the One-Person Company system on the Traditional Company Law 》 , 《 CHINA LEGAL SCIENCE 》 2003 )《法治社会下的公司自治》,载《法治:理念与制度》 (985 项目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8-470 页《反思反垄断: 我国应当建立温和型的反垄断制度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3 年第 3 期,第 28-36 页;《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200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公司自治与政府规制》,第二届国际商法论坛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载于第二届国际商法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5-392 页《商法探源――论中世纪的商人法》(朱慈蕴,毛健铭),载《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3 年第 4 期,第 129-133 页《 “上市信用”是上市公司的特有信用 》(朱慈蕴、王莉萍),载《中国法学》 2004 年第 1 期,第 87-96 页《 法定最低资本额制度与公司资本充实 》,载《法商研究》 2004 年第 1 期,第 17-21 页;《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2004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公司法证券法修改需要良性协调》,载《上海证券报》 2004 、 4 、 14 第 13 版《资本市场创新与法律制度构建》,载《上海证券报》 2004 、 6 、 9 第 16 版《资本多数决原则与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载《法学研究》 2004 年第 4 期,第 104-116 页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majority rule principle and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fiduciary duties: A Chinese perspective,Australian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Volume 16 Number 3 July 2004,Page 248-267, LexisNexis B《 正确理解法定最低资本额的功能 》,载《法制日报》 2004 、 9 、 30 第 9 版《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6 期,第 14-22 页《 转型中公司法的现代化——「 21 世纪商法论坛」 2004 年国际研讨会综述 》, (朱慈蕴、王洪伟) 载《月旦民商法杂志》 2004 年第 6 期,第 182-196 页《有限责任公司法修改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公司自治抑或政府规制?》(朱慈蕴、毛健铭),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八卷,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64 页《 我国公司法应确立揭开公司面纱规则 》,载《法律适用》 2005 年第 3 期第 11-14 页《公司资本制度的缓和化趋势与债权人利益保护》,载《公司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 4 月版《公司资本理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载《政法论坛》 2005 年 3 期第 126 - 134 页;本文被《新华文摘》 2005 年第17 期全文转载;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2005 年 10 期全文转载( 42 - 50 页)《 上市公司信用制度的法律架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朱慈蕴、成员:王保树、王莉萍、梁上上、徐洪涛、金明义) 12万字,已结项,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九卷,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1 - 266 页《一人有限公司应该得到立法认可》,《法制日报》 2005 年 6 月 7 日第 10 版《确认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法制日报》 2005 年 6 月 14 日第 10 版 《经济法概论与案例分析》,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 年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见证》,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经济法律教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年版《经济法律教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第三版《商法原理与实务》,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商法》,副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商法》(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用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版《中国公司法建议稿》,副主编,撰写部分内容并统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教育部21世纪教材);《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国政治思想史论》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政治社会学》(吉林大学社,1995年);《正义诸理论》(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天国在你心中》(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自然的终结》(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自由的道德》(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平均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心态 》(《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戊戌、辛亥时期民主主义思潮初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明末清初民本思潮初论 》(《史学集刊》1994年第4期);《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儒家民本思想发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法家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分析》(《长白学刊》1998年第5期);《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关于真理问题的道德反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罗尔斯政治哲学方法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两宋天理论的政治哲学解析》(《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与希腊政治思想发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前思想资源》(《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公平分配:考问当代中国的公平理念》 (《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等等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待遇

级别上来说肯定是中国社科院高了,中国社科院是部级单位,天津社科院应该是厅级单位吧。待遇的话对天津社科院不了解,中国社科院还可以,不会是前些年“远看是逃荒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上访的,再一看是社科院的”那么惨了,还有公费医疗(不知这几年还是不是)。但无论能进哪个都不错,中国社科院不好留,去天津社科院也一样可以做研究啊,天津离北京那么近,社科院又都不坐班,不用天天去,即使在天津社科院工作,也可以住在北京的。

这个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每个期刊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快的话1-2个月,慢的话3-4个月,这要看你怎么发表了 ,其实也是可以在壹品尤刊发的,我就是在这里尝试的。我的同事也是的。

投稿方式上网可以查的,要是自己投的话一般时间都比较长,不着急的话,自己投还是挺好的。

社科院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俗称智囊团。地方社科院主要围绕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针对地方发展中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目前各地社科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对应聘者的要求一般也较高,基本都在硕士以上。待遇各地不同,但基本来说,都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一般来讲还是比较有保障的。不过具体到天津社科院,就不太清楚了,只听说天津社科院实行末位淘汰制,以奖勤罚懒,提升绩效。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名单

出版论著、教材1、《语言的魔力》(第一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2、《公共关系学》(参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出版。3、《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独立完成),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4、《广告法规与管理》(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5、《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独立完成,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6、《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第二作者,天津市“十五”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7、《广告策划创意学》(主编,天津市高校“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表论文1、《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专栏——读“社会生活即景”有感》,(笔名:翔鹏),载《贵州日报通讯》1981年第2期2、《察人于细微之处》,载《天津日报通讯》1982年第5期3、《略论采访的入门》,载《新闻学会通讯》1984年第9期4、《浅谈广告创意中的“制造新闻”》,载《商报笔友》1996年第4期5、《试论广告创意的情感化策略》,载《采·写·编》1996年第4期6、《广告创意原则三论》,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8期7、《浅谈跨世纪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载《报刊之友》1997年第2期8、《制造新闻:广告策划中值得商榷的话题》,载《报刊之友》1997年第7期9、《略论采访的入门》,载《声屏世界》1997年第7期10、《试论新闻观念与采访意识的时代特征》,载《文化·传播·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出版11、《对广告语创意的几点思考》,载《新闻大学》1999年冬季号12、《对广告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载《广告人》2000年第2期13、《怎样创造独特》,载《公关世界》2000年第8期14、《繁荣公益广告事业的对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2期15、《大众传播与科学精神》,载《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4期16、《中国大陆当代广告观念的嬗变》,载《营销·传播·广告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17、《“以德治国”与广告伦理》,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5期18、《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19、《语境化: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第二作者),载《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第3期 20、《主流媒体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能力的生动展示》,载《新闻战线》2003年第8期21、《科学的受众调查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2、《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ISSN1671—110623、《为中国公益广告传播发展鼓与呼》,载方汉奇主编《世界新闻传播100年》(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ISBN7-300-05232-024、《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第二作者),载《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6期ISSN1009-249825、《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载《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26、《学习型社会:科学素养教育与党报科学传播能力》,载《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ISBN 7-81085-435-6/K24627、《消费社会与品牌价值观》,载丁俊杰、董立津主编《品牌——企业核心价值的开发》,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ISBN 7-80215-012-4/F53328、《科学素养教育大众化与传媒责任》,载《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6年第2期CN11—3958/C;ISSN1671—658229、《和谐与冲突:社会问题报道思考》,载《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5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ISBN7-81085-681-2/K68130、《与时俱进的品格:当代广告观念的嬗变》,载丁俊杰、董立津主编《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与出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ISBN7-81085-706-1/K70631、《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社会问题报道研究》(第一作者),载郑保卫主编《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ISBN7-5011-7531-432、《新闻教育面对信息文明挑战的思考》,(第二作者),载《2006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06年10月出版33、《新闻报料人:群众性利益表达渠道的拓展》,载《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ISBN978-7-81085-943-134、《双重风险下的社会问题报道思考》,载《探索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ISBN978-7-80563-429-635、《广告文化·媒介素养·职业道德》,载《探索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ISBN978-7-80563-429-636、《新闻学专业建设散论》,载《探索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ISBN978-7-80563-429-637、《和谐与冲突:社会问题报道思考》,载《采·写·编》2007年第5期38、《广告文化·媒介素养·职业道德——广告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断想》,载《现代广告》(学术刊)2007年第7期ISSN1007-288839、《大众传媒与公共保健知识传播》(第二作者),载《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ISBN978-7-110-06698-040、《风险社会与社会问题报道》,载《“当代媒体生态问题探讨”论文选》,香港珠海学院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ISBN987-988-99824-1-641、《大众传播动力学:理论与应用——以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阐释为例》,载《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1期(下半月)ISSN1003—128642、《文本呈现:传播形态变迁的文化意蕴》,载《新闻知识》2008年第11期ISSN1003—362943、《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一种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ISSN1671—110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44、《“两会”报道之“新”——〈人民日报〉十年(1999-2008)“两会”报道创新评述》(第一作者),载《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ISBN978-7-81127-709-845、《后现代消费观与广告欲望书写逻辑》,载《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ISSN1003—362946、《复杂范式:流行文化研究方法思考》,载《学苑掇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ISBN978-7-80688-518-547、《“C时代”的城市精神与休闲文化》,载《学苑掇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ISBN978-7-80688-518-548、《当代流行文化研究路径与方法》,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下半月)ISSN1003—128649、《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动力学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ISSN 1671—0169

《中国政治思想史》(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教育部21世纪教材);《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国政治思想史论》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政治社会学》(吉林大学社,1995年);《正义诸理论》(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天国在你心中》(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自然的终结》(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自由的道德》(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平均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心态 》(《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戊戌、辛亥时期民主主义思潮初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明末清初民本思潮初论 》(《史学集刊》1994年第4期);《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儒家民本思想发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法家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分析》(《长白学刊》1998年第5期);《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关于真理问题的道德反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罗尔斯政治哲学方法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两宋天理论的政治哲学解析》(《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与希腊政治思想发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前思想资源》(《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公平分配:考问当代中国的公平理念》 (《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等等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是谁

主要著作  1、《创造方法形态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独著;  2、《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独著;  3、《广告写作》,珠海出版社,2000年,独著;  4、《公关写作》,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独著;  5、《广告文案写作》,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独著;  6、《文学原理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常务主编;  7、《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副主编;  8、《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新时期纪实文学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合著;  9、《艺术与生命》,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合著;  10、《马列文论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合著;  11、《文艺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  12、《文学概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合著。  13、《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合著。  14、《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四人著,排一  主要论文(1984年以来)1、《创作方法三题》,《文艺研究》198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2、《审美与错觉心理》,《美育》1984年第2期3、《创作方法独立性孔见》,《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具有四性》为题进行了观点摘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新探》为题进行了论点摘编)4、《有意义的探索》,《美与当代人》1986年第5期5、《应肯定摄影式描写----兼评自然主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6、《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7、《界限的超越----说情感思维》,《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8、《没有永久不变和超阶级的人性》,《语文知识》1990年第6期9、《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鹤壁论坛》1990年第3期10、《文学思潮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进行了观点摘编)11、《略说浪漫主义》,《语文知识》1990年第9期12、《起始艺术的内蕴》,《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13、《何谓语言艺术》,《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14、《理论品格:系统性、实践性----评<马列文论教程>》,《高校理论战线》1992第6期15、《现代主义定义界说》,《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6、《服饰选择中的“地位显示”心理》,《美与时代》1992年第3期17、《胡适研究的新成果----读<时代与决择---胡适与中西文化>》,《河南日报》1992年11月11日18、《错觉----美的产床》,《美与时代》1992年第9期19、《文学思丛及其它----试提几个文艺理论新概念》,《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20、《姑娘被遗弃之后》,《人生与伴侣》1992年第9期21、《试说文学潮流和创作方法流派》,《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2、《科学性的研究 实践性的品格----评<马列文论教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23、《何谓人物性格的鲜明性》,《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24、《血型与个性》,《生育丛刊》1993年第2期25、《典型种种》,《语文知识》1994年第12期26、《现代主义中的文学思潮》,《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7、《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笔名关路),《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28、《现实主义至上论的渊源及弊病》,《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9、《穿衣戴帽 谈古论今》,《时代潮》1996年第11期30、《人体美意识的生物性根源》,《美与时代》1996年第12期31、《在自然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卢卡契情结》,《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32、《关于自然主义历史作用的一种思考》,《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33、《艺术节奏与人类生命节奏的体验》,《美与时代》1997年第11期34、《文明的代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7年11月15日35、《面对历史留下的问号----自然主义文学批判探源》,《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36、《创作方法意识的觉醒----1922年“自然主义”讨论的回顾与评述》,《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37、《21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展望》,《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28日38、《文学形象浅论》,《语文知识》1998年第3期39、《少一点“春秋笔法”--从茅盾研究说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7日40、《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蝇王>》,《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5月30日41、《作品知多少----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一》,《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8月29日42、《议论“风”生----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二》,《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12月26日43、《新时期纪实文学艺术创新谈片》,《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44、《千台晚会千家办,能有几家再回眸》,《郑州晚报》1999年3月2日45、《21世纪的创作浪潮》,《文论报》1999年4月1日46、《嬗变、突破、超越----20年纪实文学创作回眸》,《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47、《标题上的复古与创新》,《写作》1999年第2期48、《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三》,《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9年3月27日  49、《文学风格:疏放和敦厚----读罗克霖的散文集》,《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0、《论新时期纪实文学的自然主义真实观》,《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1、《罗克霖散文的艺术风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2、《新框架、新探索----评<新编美学概论>》,《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53、《中西古典主义比较》,《南都学坛》2001年第5期54、《得到验证的创新----从西方当代人类学看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5、《鉴赏型的文艺批评----罗克霖的文艺评论特色》,《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56、《论文学思丛》,《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57、《否定之后的思考----关于“苏联模式”文艺学几个范畴的探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58、《创作方法的实践价值----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二》,《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9、《论新时期的“审美情结”》,《文艺报》2002年7月9日60、《难以成立的论据----与提出“创作方法是伪概念”者商榷》,《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61、《创作方法:审美中介和美学设计原则----对创作方法的重新界定》,《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2、《“伪概念”之说系伪说----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三》,《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63、《自然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4、《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65、《文艺学建构中的三大情结》,《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66、《新时期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7、《试说民中国间故事的负面影响》,《今日文坛》2004年冬之卷68、《自身危机:文艺理论的常态----兼论文艺理论的它身危机》,《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民间故事告诉我们:还是穷了好----试说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0、《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71、《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生态寓意》,《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2、《中国民间故事:没有法律观念的艺术世界-----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结构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3、《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74、《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75、《危机:文艺理论的永恒之侣》,《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76、《新时期文艺学界“四癖”之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第二期77、《已识庐山真面目: 关于茅盾早期所倡导的是否自然主义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项目  1、《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3年度项目,主持人  2、《纪实文学研究》,国家社科研究1994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3、《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国家社科研究1996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4、《艺术与生命》,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  5、《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  6、《中国现代实用文体研究》,河南省“九五”规划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7、《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  8、《创造方法学说研究》,河南省教委199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9、《艺术生物学》,河南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10、《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11、《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河南省教委1993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12、《文学审美现象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13、《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文化结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  获奖  1、《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获河南省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1998-200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获河南省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  4、《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获2000年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新时期的“审美情结”》,获郑州市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获郑州市2004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 获郑州市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获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文学的现代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大地上的事情——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89年7期全文转载。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复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转载。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转载。诗化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何处是孤独者的巢穴——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5期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1991年2期。克莱奥、缪斯与人:对历史文学理论及创作的思考,《文艺争鸣》1991年3期。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转载,《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论文选摘”,《新华文摘》1992年5期“论点摘引”。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刊》1992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转载。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1992年6期。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被《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动态之窗”摘引860字。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3年2期。原典意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5期。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3年9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学术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转载。“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赎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游戏、梦幻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1期。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语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河北学刊》1994 年3期。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孔雀胆》悲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3期。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梦绕家园,心系雨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潮,《中州学刊》1995年4期。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3期。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建——《凤凰涅槃》与《荒原》的比较性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0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转载。大后方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构,《红岩》1995年5期。在返回语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诗刊》1995年5期。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1996年3期。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3期。萧乾:现代宗教性小说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1996 年3期。历史的心迹——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1996年2期。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学的美学追求,《短篇小说》1996 年3期。应时而生的改革文学,《短篇小说》1996年4期。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1996年5期。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1996年6期。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读知青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7期。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1996 年8期。走向个性写作的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9期。市井风俗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10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11期。意义的迷失与碎片——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短篇小说》1996年12期。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参编),王庆生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叙述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2期。“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说》1997年6期。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8期。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短篇小说》1997年4期。文本游戏的边界与精神的救赎—先锋小说的形式终结与转向,《短篇小说》1997年2期。新笔记小说论,《短篇小说》1997年5 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11期。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1997年1期。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精神,《短篇小说》1997年3期。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1997年7期。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转载。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6期。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年1期。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1期。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味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4期。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红岩》1999年1期。走向大众性、仪式性与地域性的贺岁晚会,《当代电视》1999年3期。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2期。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1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7期“论点摘编”。《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1期。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话语”,《诗画双馨——林凤眠、李金发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3期摘录。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期。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2期以“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为题作“论点摘编”。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文艺争鸣》2002年5期。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6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4期。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5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以语言文体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5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作“论点摘编”。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3期。历史性与审美性:现代中国文学的圣经传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论点摘编”。《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以题为“对一种文学论争机制的反思”作“论点摘编”。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转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4年9期全文转载。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共创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2005年12期。文学审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文摘《哲学》)2005年02期论点摘录。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以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为考察中心,《红岩》2006年第1期。没有诗意的生活——强雯小说的荒诞感,《红岩》2006年第1期。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张于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2期。《2006重庆评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录。《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录。中国当代群众写作的文学大众化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基督教为何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文体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化批判》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方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述与想象,《神学美学》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小说的轻与重:关于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学制度取决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界》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3卷第1期。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码头文化:《白沙码头》里的重庆形象,《红岩》2008年第6期。从灵的文学到灵性文学——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问题,《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收入《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2月。《有你就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2008年第11期。《西部电视》2008年第5期,《长江传播》2008年第4期。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国民性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边缘即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重庆姿势: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文化遗址与都市文化建设: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为中心,《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的激进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诗人气质与史家风范:陆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鲁迅纪念中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文学制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前进论坛》2011年第9期。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修辞还是判断?——文学批评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时代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现代中国的权势转移,《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10期。177.悲悯的诗性:吴佳骏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重庆评论》2012年第4期。 《<呐喊>自序》与鲁迅的“五四”,《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179.身份对身体的压抑与认同:《夜》的政治意味与哲理内涵,《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冰心散文风格的传统资源,《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81.题材中心论:重庆小说的得与失,《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1]曹海军“国家学派”评析:基于国家自主与国家能力维度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CSSCI),2013,01:68-[2]曹海军,霍伟桦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13,07:94-(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3年第9期、《社科论坛》[内刊]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常士訚、曹海军主编:《比较政治研究》第一辑,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全文收录)[3]曹海军,霍伟桦基于协作视角的城市群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14,08:67-[4]曹海军,刘少博京津冀城市群治理中的协调机制与服务体系构建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15,09:21-[5]曹海军,刘少博印度大都市区治理的制度逻辑与结构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16,[6]曹海军国家能力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变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4:25-(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7]曹海军中国未来改革之路:社会改革基础论[J]理论与改革(CSSCI),2008,01:3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8]曹海军作为社会管制的社会管理理论初探[J]探索(CSSCI),2010,03:138-(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9]曹海军,韩冬雪“国家论”的崛起:国家能力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研究框架[J]思想战线(CSSCI),2012,05:58-(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0]曹海军城市政治学: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J]思想战线(CSSCI),2013,06:10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1] 曹海军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京津冀协同治理及其制度创新[J] 天津社会科学,201(CSSCI)5,02:68-(《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12]曹海军,张毅对政治道德的几方面理论思考[J]理论探索(CSSCI),2005,04:121-[13]曹海军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哲学前提[J]探索(CSSCI),2005,03:55-[14]曹海军,张毅生态主义背景下政策分析方法的变革与局限[J]江苏社会科学(CSSCI),2006,02:109-[15]文长春,曹海军行政伦理合法性的语境分析[J]探索(CSSCI),2006,02:66-[16]曹海军,张毅生态文明视野下政策分析的理论建构[J]人文杂志(CSSCI),2006,03:154-[17]曹海军,文长春“统合主义”政府: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J]理论探讨(CSSCI),2006,04:14-[18]曹海军西方民主理论视野下的两种政治道德观[J]学海(CSSCI),2007,04:73-[19]曹海军改革三十年: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再思考[J]探索(CSSCI),2008,06:61-64+[20]曹海军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J]学海(CSSCI),2008,03:72-[21]曹海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CSSCI),2009,01:56-[22]曹海军走出“边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经济政治分析[J]北方论丛(CSSCI),2010,04:127-[23]曹海军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国家建设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2010,06:5-[24]于海峰,曹海军,孙艳中国语境下非政府性教育中介组织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11,04:73-78+[25]曹海军,张毅统筹区域发展视域下的跨域治理:缘起、理论架构与模式比较[J]探索(CSSCI),2013,01:76-[26]曹海军,黄徐强城市政体论:理论阐释、评价与启示[J]学习与探索(CSSCI),2014,05:41-[27]张毅,曹海军超大型发展小国家治理悖沦——基于印度民主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2015,04:154-[28]曹海军,张毅转型期公共利益的实现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02,05:15-[29]张毅,曹海军对立与统一: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张力关系[J]行政与法,2002,12:19-[30]曹海军,张毅人才测评:人才价值链上的伯乐[J]人力资源,2002,06:13-[31]曹海军,张毅社会公正的经济、道德和政治之维——当代社会公正问题的三个研究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03:39-[32]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3]张毅,曹海军国家角色与社会资本建构的双重效应[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1:19-[34]曹海军试论国家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46-[35]曹海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6,11:29-[36]曹海军国际正义与全球治理的哲学思考——罗尔斯“万民法”思想评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5:28-[37]曹海军中国未来改革之路:社会改革基础论[J]理论导刊,2008,04:8-[38]曹海军“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背景、倡议与基础[J]拉丁美洲研究,2010,03:14-19+[39]曹海军,邱兆亮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路径辨析[J]长白学刊,2012,03:59-[40]曹海军后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抗争政治与国家构建的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04:45-49+[41]曹海军国家构建理论:范式转移与模式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1:29-[42]曹海军,霍伟桦国家构建与制度建设:转型国家的分析框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9-[43]曹海军,霍伟桦基于协作视角的城市群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乡社会观察,2014,00:116-[44]曹海军,熊瑞涛城市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 [1]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曹海军中国资本应将东盟变成“中国制造模式”的延伸[N]第一财经日报,2011-10-25A[2]曹海军 黄徐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抗争政治:蒂利理解欧洲国家的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4A[3]曹海军“美丽城市”由经济竞争力走向生态竞争力[J]南风窗,2013,25:[4]清华大学博士后财经评论人 曹海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改革需警惕两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3-02-21B[5]清华大学博士后财经评论人曹海军转售业务试点中的欢呼与警惕[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6]曹海军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美国城市治理困境重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27B[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曹海军 孙允铖回归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3B[8]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曹海军 霍伟桦“京津冀”协同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9]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曹海军 霍伟桦城市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述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 [1]巴斯蒂安·扬茨,沃纳·詹恩,张敏,杨柳,曹海军劳动力市场管理中问责的变化:由集中式问责到共担式问责?[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2):39-[2]玛丽琳·S格林德尔,王冬芳,张平平,曹海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公共部门改革?对世界银行《2011-2020年公共部门管理方法》的评论[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3):10-[3]萨索·帕戈努,吕文增,董乾坤,曹海军,翟校义,沈桂花分权化的善治过程中司法审查的作用:以多哥为例[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3):153-[4]肖卫兵,李放,黄徐强,曹海军,王冬芳,张敏中国的信息公开改革:信息流分析[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4):187-[5]帕西可·帕雷,弗兰克易斯·格里玛,丹尼斯·伯纳德,韩艳,张敏,曹海军当下属感受到管理者的支持时:对支持、信任、承诺和工作结果间关系的研究[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4):85-[6]詹姆斯·道恩,理查德·考卫尔,亚历克斯·陈,凯伦·摩根,崔玲,曹海军,庞诗英格兰地方政府公众信任的决定因素:当选议员的道德操守有多重要?[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3(4):6-[7]加文·德鲁里,孙春晖,张毅,曹海军行政科学,从过去到未来(经由环形路口)[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4(1):1-[8]吉瑟林·龙多,袁沁茹,孙广厦,曹海军论现代化进程中组织认同的动力:对比利时某一行政机构的分析[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4(1):100-[9]贾斯珀·艾休斯,埃里克·汉斯·林恩,埃里克·布劳恩,庞诗,曹海军,孙春晖区域营销与公民参与:将品牌推广作为处理政策制定中情感维度的策略?[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4(1):137-[10]迈克尔·豪利特,克劳斯·H戈茨,孙彩红,曹海军,韩志明导论:公共行政与政策中的时间、时间性与时间图[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5(1):1-[11]亚伊尔·扎尔曼诺维奇,李欣,王欣红,曹海军勿令车轮倒转:对公共行政身份的探寻[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5(2):114- [1](英)布莱恩·巴里著;孙晓春,曹海军译正义诸理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3](法)皮埃尔·莫内(PierreManent)著;曹海军译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英)约翰·格雷(JohnGray)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5](美)达尔著;曹海军等译民主及其批评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6](法)哈列维著;曹海军等译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修订版2016年商务印书馆待出[7](英)布莱恩·巴利(BrianBarry)著;曹海军译社会正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8](英)巴利,曹海军译社会正义论重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9](美)达尔著;曹海军,佟德志译民主及其批评者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0](美)罗伯特·A达尔著;曹海军,佟德志译民主及其批评者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修订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出[11](英)巴里著;孙晓春,曹海军译正义诸理论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2](英)巴里著;孙晓春,曹海军译正义诸理论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3](美)贝茨著;曹海军,唐吉洪译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基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4]埃莉·哈列维著;何怀宏丛书主编;曹海军,周晓,田玉才译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从苏格兰启蒙运动到功利主义套装上、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5] (美)亚历山大·加文 曹海军等译《规划博弈:从四座伟大城市理解城市规划》[M]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16]古典功利主义,译林出版社,2016待出 [1]曹海军编权利与功利之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常士訚,曹海军主编比较政治研究第1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韩冬雪,曹海军著功利主义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曹海军权利与功利之间[M][3]曹海军罗尔斯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曹海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5]曹海军,李筠著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6]《城市政治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待出)[7]《国外城市治理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待出)

沈坤荣,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 编号:71073076沈坤荣(首席专家),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编号:07&ZD009沈坤荣,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资助项目), 江苏省, 编号:NO2006013沈坤荣, , 知识经济与新增长理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编号:00CJL010沈坤荣, , 经济转型和发展创新基地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子课题主持人之一), 财政部沈坤荣, , 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问题研究(子课题主持人), 国家社科基金, 编号:05&ZD033沈坤荣, , 经济转轨中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子课题主持人), 国家社科基金, 编号:06&ZD027沈坤荣, , 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若干问题研究(子课题主持人) , 国家社科基金, 编号:06&ZD026沈坤荣, ,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子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子课题主持人),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 编号:2001ZDXM79002沈坤荣, , “十五”期间跨国购并与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协调研究,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编号:2001DG000037沈坤荣, , 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开放及其风险监管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重点课题, 编号:E2-01沈坤荣,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沈坤荣, ,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国家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课题沈坤荣,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编号:03BJL026沈坤荣, , 推进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号:70473036 沈坤荣 耿强 付文林, 2010, 《宏观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 耿强 付文林, 2008, 《宏观经济学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 参著, 2002, 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坤荣 参著, 2001, 21世纪数量经济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沈坤荣参著, 2010年8月,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 江苏人民出版社沈坤荣参著, 2010年6月, 《江苏经济60年探索》,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 耿强 付文林, 2010年11月, 《宏观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等, 2010年10月,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参著, 2009年9月, 《典范移转:学科的互动与整合》(沈坤荣参著),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编印 9范从来,沈坤荣,郑江淮等 , 2009年9月, 中国后转型时代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沈坤荣参著, 2008年9月,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08》, 中国经济出版社沈坤荣等, 2008年10月,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1978~2008年的经验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参加者), 2007, 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 经济科学出版社沈坤荣等, 2005,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 人民出版社范从来,沈坤荣,郑江淮等, 2005, 转型中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出版社沈坤荣等, 2003, 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参著), 2002,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 经济科学出版社沈坤荣, 2001, 中国经济增长论, 人民出版社洪银兴、沈坤荣、何旭强, 200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沈坤荣(参加者), 1999,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 经济管理出版社沈坤荣, 1999, 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 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坤荣(参加者), 1998,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8), 经济管理出版社沈坤荣(副主编), 1996, 苏南乡镇企业:历程.机制.效应.趋势,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沈坤荣(参著), 1996, 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 参著高德正,洪银兴,范从来,沈坤荣,高波, 1996, 苏南乡镇企业, 南京大学出版社魏杰、沈坤荣, 1995, 居民储蓄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李猛 沈坤荣, 2010, 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经济研究》 第12期沈坤荣 傅元海, 2010, 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 《中国工业经济》 第11期沈坤荣、魏锋, 2010,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非线性增长效应研究, 《金融研究》 第7期余吉祥、沈坤荣, 2010, 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路径, 《世界经济》 第1期刘东皇、沈坤荣, 2010, 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分析, 《经济科学》 第4期杨宇、沈坤荣, 2010,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当代财经》 第8期杨宇、沈坤荣, 2010, 社会资本、制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制度经济学研究》 第2期付文林、沈坤荣, 2010, 社会总需求波动、居民支出结构与消费鼓励政策, 《江苏社会科学》 第3期傅元海、沈坤荣, 2010, 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第25卷第3期沈坤荣、李子联、李光泗, 2010, 江苏收入分配:结构评估及优化途径, 《南京社会科学》 第8期刘东皇、沈坤荣, 2010, 收入分配、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华东经济管理》 第11期沈坤荣、田伟, 2010,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特征及其国际比较,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第1期沈坤荣、李猛, 2010, 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测算:1952-200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5期沈坤荣、李影, 2010, 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第2期沈坤荣、王东新、田伟, 2010,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长效应研究——兼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的重塑, 《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9期沈坤荣 李 剑 , 2009, 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 《经济研究》 4沈坤荣 孙文杰, 2009, 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 《管理世界》 1魏 锋 沈坤荣 , 2009, 中国的法制建设演进及其经济增长绩效, 《经济管理》10孙文杰 沈坤荣, 2009, 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 《中国工业经济》 3魏 锋 沈坤荣 , 2009, 所有制、债权人保护与企业信用贷款, 《金融研究》9魏锋 沈坤荣, 2009,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国际贸易问题》10沈坤荣 田伟 , 2009, 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难困境与政策选择,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第7期沈坤荣 孙文杰 , 2009,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第2期李剑 沈坤荣 , 2009, 技术转化障碍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第3期李剑 沈坤荣 耿强 , 2009, 技术外溢影响因素的前沿及研究模式, 《现代经济探讨》 6李永友 沈坤荣,, 2009, 我国粗放式增长的成因与强化, 《学术月刊》 2沈坤荣 田伟 , 2009,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微观机理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 1沈坤荣 李剑, 2009, Measurement of Technology Spillovers, , A Paper for CES 2009 Macao Conference 2009-3 3张璟 沈坤荣 , 2008, 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2008年第6期沈坤荣 张茹 , 2008, Dynamic Evolution of Regional Growth Disparity in China: Provincial Empirics from 1978 to 2005,, Paper of Fourth Annual APEA(Asia-Pacific Economic Association)2008 Conference , 11张璟 沈坤荣 , 2008,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师 博 沈坤荣 , 2008, 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 《世界经济》 9李永友 沈坤荣, 2008, 辖区间竞争、策略性财政政策与FDI增长绩效的区域特征, 《经济研究》 2008年第5期李永友 沈坤荣, 2008, 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 管理世界 2008年第7期沈坤荣 科克·菲利普斯 , 2007, 中国的国有部门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 《南大商学评论》 第14期单豪杰、沈坤荣, 2007, 制度与增长:理论解释及中国的经验, 南开经济研究 N05孙文杰、沈坤荣, 2007, 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N11沈坤荣、蒋 锐, 2007,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统计研究 N06沈坤荣、张?, 2007, 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 管理世界 N01李永友、沈坤荣, 2007, 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N11沈坤荣、付文林, 2006, 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 《经济研究》 第6期付文林、沈坤荣, 2006,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 《经济科学》 第1期沈坤荣 李剑, 2006, Channels between Trade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Paper of 2006 Far Easten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2006-7沈坤荣、唐文健, 2006, 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N5沈坤荣、付文林, 2005, 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第1期Kerk L Phillips,Shen Kunrong, 2005, What Effect does the Siz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Have on Regional Growth in China? , 亚洲经济学杂志 VOL 15沈坤荣、李 莉, 2005, 银行监管:防范危机还是促进发展, 管理世界 N11沈坤荣、孙文杰, 2004, 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N6沈坤荣、李 莉, 2004, 西方国家银行监管工具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N7沈坤荣、胡春风, 2004, 转型期中国股市变迁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N6沈坤荣、张 成 , 2004, 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 N7沈坤荣、李 剑 , 2003,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经济研究 N5沈坤荣、张 成 , 2003, 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与企业成长, 管理世界 N7沈坤荣、马 俊, 2002,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经济研究 第1期沈坤荣、田 源 , 2002, 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管理世界 N11沈坤荣, 2002, 中国制度创新的增长效应分析 , 生产力研究 N2沈坤荣、范永俊, 2002, 充分发挥证?市场功能保持江苏经济竞争优势, 南京社会科学 N3沈坤荣、耿 强, 2001,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 N5沈坤荣、汪 建 , 2001,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理论依据与预期效应研究, 管理世界 N5沈坤荣, 2001, 西部大开发对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N9沈坤荣、相文燕, 2001, 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N1沈坤荣、汪 建 , 2001,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 财贸经济 N1沈坤荣、耿 强, 200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资政策趋向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增刊沈坤荣, 2000, Capital Inflow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ld Economy & China N1-2沈坤荣、汪 建 , 2000, 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 , 金融研究 N8沈坤荣、相文燕 , 2000,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经济科学 N3沈坤荣、耿 强, 2000, 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 , 金融研究 N3沈坤荣, 2000,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体制、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南京大学学报 N2沈坤荣, 2000, 南京市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南京社会科学 N9沈坤荣, 1999, 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 经济科学 N4沈坤荣, 1999, 中国经济增长的供需格局转变及其对策, 金融研究 N4沈坤荣, 1999, 中国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 金融研究 N3沈坤荣、相文燕 , 1999, 货币局制度对经济稳定作用的评析 , 世界经济 N9沈坤荣, 1999, 改革二十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 管理世界 N2沈坤荣, 1999,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 管理世界 N5沈坤荣, 1999, 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转变,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N9沈坤荣, 1998, 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N1沈坤荣, 1998,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N2沈坤荣, 1998,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经济增长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 N5沈坤荣, 1998, 中国外资引进与出口贸易的政策效应-经济计量检验与分析 , 统计研究 N5沈坤荣, 1998, 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与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工业经济 N10曹 勇、沈坤荣 ,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and Its Impact on Jiangsu’s Economy , China Business Review N10沈坤荣, 1997, 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持续增长, 生产力研究 N2沈坤荣, 1997, 中国的分权化财政改革与经济增长, 南京社会科学 N9沈坤荣, 1997, 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计量分析与评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N11沈坤荣, 1997,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ld Economy & China N6沈坤荣, 1996, 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中国工业经济 N2沈坤荣, 1996, 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 财经研究 N3沈坤荣, 1996,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启示, 南京社会科学 N3沈坤荣, 1996,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江苏乡镇企业跨世纪的选择 , 南京大学学报 N3洪银兴、沈坤荣, 1996, Sev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Furtu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4洪银兴、沈坤荣, 1995,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 N3沈坤荣, 1995, 中国农村非农化道路的背景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N6沈坤荣, 199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南京社会科学 N9沈坤荣, 1994,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生产力研究 N2沈坤荣, 1994,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江海学刊 N2沈坤荣, 1994, 综合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 南京大学学报 N3沈坤荣, 1994,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N5沈坤荣, 1994, 中国金融改革深化过程中的居民储蓄, 江苏社会科学 N6沈坤荣, 1994, 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中合理选择发展速度, 价格理论与实践 N6沈坤荣, 1993, 江苏乡镇工业增长因素研究 ,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N5沈坤荣, 1993, 综合要素生产率与江苏工业增长, 南京社会科学 N4沈坤荣, 1993, 我国货币需求的定量分析, 预 测 N2沈坤荣, 1991, 吸引外资与投资环境关系的相关分析, 亚太经济 N5沈坤荣, 1991, 技术进步与县域工业增长, 南京大学学报 增刊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参与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另有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叶涛,以及北宋著名诗人叶涛(1050-1110)。  叶 涛,男,汉族,生于1960年8月,太白县人,上校军衔,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入伍,在职大学学历。   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在步兵55师服役;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在西安陆军学院侦察教导队学习;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排长、连长;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情报系学习;1986年9月至1990年5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连长、二十一集团军军直侦察连连长;1990年5月至1999年5月任二十一集团军政治部参谋、宣传干事;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任留坝县人武部政委;2001年5月至2006年4月任扶风县人武部部长;2006年4月至今任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 北宋诗人叶涛  叶涛(1050-1110),北宋著名诗人,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 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政事何琬,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   宰相王安石器重叶,有《赠致远直讲》诗 ,并由其弟王安国招为婿。此时叶涛潜心辅佐神宗治国理政,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改革政务,颇得臣民赞颂。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贬 官闲居金陵时,涛往从安石学文词。哲宗继位,涛为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又被朝宦范镗诬陷。蔡京当权,被劾为元祐党籍。曾布再掌朝政时,任给事中。居数月病,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大观四年(1110)卒。《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 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 索引序列
  •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待遇
  •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名单
  •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是谁
  •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