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版面费高。本刊属于,发表周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在论文发表之后等待编辑老师的一个准确的回复,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回复信息,确保文章录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 科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 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中国农学通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 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以上期刊都很好,主要看你投稿方向和时间要求,中国农业科学最快也得一年以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不可以的,方便面的营养成分是不高的,而且油炸食品经常吃是对身体健康不好的!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不可以。经常吃方便面会对肠胃不好,平时应该多吃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有助于调理肠胃。

你好,朋友。方便面是不可以经常吃的。方便面就是为了方便,在于人有事情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做饭,和临时充饥的情况下,吃方便面,方便面是油炸食品,而且也。定位垃圾食品,如果经常吃方便面的情况下,对人身体是肯定有害的。最好是偶尔吃一次方便面,节省时间,不要长期的吃方便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7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2003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主任,食品学院教师,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一级学会)理事,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局高级专家顾问团专家,白银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高级顾问。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食品工艺学》、《生物工艺学》、《食品感官评价原理与技术》、《畜产品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在研或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共计14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教材、专著4部。曾获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甘肃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甘肃以农业大学优秀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二、专著情况第一副主编《现代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2009年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感官评定》、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感官评价》,200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加工安全控制》,2008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三、论文情况(部分独作、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复合保健酸乳加工技术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苜蓿叶绿素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杏加工产品非硫护色工艺的研究》,《粮油食品科技》,2004年。《鸡蛋黄中提取卵磷脂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羊肚菌复合保健乳饮料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杏加工副产品提取膳食纤维的研究》,《甘肃科技》2003年。《牛血中血红素提取优选工艺的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07。《马铃薯渣生料发酵饲料生产》,《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营养保健羊肉干的研制与分析》,《中国草食动物》,2002年。《肉羊屠宰加工技术规程》,《中国草食动物》,2002年。《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方法探讨》,《马铃薯产业与西部开发》,2001年。《甘肃不同产地兰州大接杏成分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 《澄清杏汁饮料生产工艺》,《食品与机械》,2003年。 《冷榨澄清杏汁饮料生产工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 《从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甘农大学报》,200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畜产品加工课程改革》,《甘肃农业大学》,2003增刊。四、科研和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苜蓿发酵饮料及其新产品研发》,2007年立项,第一主持人,在研。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校利用关键技术》,2006年立项,第一主持人,在研。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枸杞、葡糖、啤酒花产业提升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立项,主要参加人,在研。 甘肃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牦牛骨综合加工利用研究》,2007年,第一主持人,在研。 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开放体系构建探索和实践》,2008年,第一主持,在研。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第一主持,在研。 主持完成《工程全价肉的研制》课题,2000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主持人。 参加完成《冷却猪肉加工保鲜及猪产业化技术》,2004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3-8。 参加完成《甘肃省杏产业增值技术研究》,2004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3-12。 参加完成《浓缩胡萝卜汁、浑浊胡萝卜汁饮料的研制及生产应用》,2004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4-10。 参加完成《枸杞系列产品开发及关键工艺技术优化研究》,2008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4-9。 参加完成《HACCP体系在消毒乳、酸乳生产中探索与应用研究》,2005年获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6-10。 参加完成《胡萝卜供应水平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2008获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9-15。 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0,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协,1-1。 获得发明专利:苜蓿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参加完成《利用微生物技术将马铃薯渣转化为高蛋白饲料》,2001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3-10。 参加完成《新型乳饮料的研究》,2002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 4-15。 参加《保健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开发》,1998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7-11。《<畜产品工艺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和应用》获甘肃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9。2007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

垃圾学报不是本校的学生就别发吧,不怎么样。

1.牦牛“曲拉”干酪素凝乳酶的选择及工艺参数优化,农业工程学报23(7)( EI收录)2.“速溶牦牛油茶粉生产工艺及参数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EI收录)3.“冷却牦牛分割肉酶嫩化技术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EI收录)“不同配比牦牛骨粉微胶囊对大鼠骨相关指标的影响”营养学报2009,31(2)5.“白牦牛产肉性能及肉质测定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2002,2(4)6.Protocol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igh quality, nutritive bone marrow powder product from Tianzhu white yak (Yak production in central Asian highlands) Printed at ILRI, Addis Ababa, Ethionpia 97.“靖远羊羔肉营养分析与品质鉴定” 食品科学 2001,22(6)8.“复合有机盐溶液对猪肉保鲜效果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1,22(4)9.“低温酱卤牦牛肉生产工艺研究” 食品科学 2003,24(3)10.“牦牛曲拉乳酸干酪素生产工艺研究” 中国乳品工业 2006,34(2)“枸杞园放养乌骨鸡风味研究”,食品科技 “HACCP在冷却牛肉分割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草食动物2002,1213.“藏羊肉脯工艺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3,38(2)“新型牦牛肉干加工工艺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37(4)“新型羊肉烧烤制品的研制” 中国草食动物2002,“营养保健羊肉干的研制与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2002,“甘南藏羊肉品质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 “天祝白牦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SPEM/GC/ MS测定”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枸杞园放养乌骨鸡肉食用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2009,30(4)“《畜产品工艺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甘肃农大学报2005,12

甘肃科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李政道: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简历:出生日期和地点1926年11月24日,中国上海国籍美国目前职务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学历1943-44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1945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1946-49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荣誉1957诺贝尔物理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7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9伽利略奖章1986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4和平科学奖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1997纽约市科学奖1999教皇保罗奖章1999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纽约科学院奖2007日本旭日重光章名誉学位1958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1969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1978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1982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1984Bard学院科学博士1985北京大学科学博士1986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1988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199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1991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1992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1994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2006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工作简历1950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1950-5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5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3-55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55-56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6-60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62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1960-6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2-63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1963-64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84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1984-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86-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WL)主任1986-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1988-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1997-2003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2004-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理事会成员1985-9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1990-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名誉教授198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2暨南大学1982复旦大学1984清华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5南京大学1986南开大学1987上海交通大学1987苏州大学1988浙江大学1993西安西北大学1998上海大学2000兰州大学2002厦门大学2003西北工业大学特邀讲座和院士1957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1957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1-63美国Sloan基金学者(SloanFellow)1962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64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1964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Fellow)1982意大利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Danz讲座1994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麻省理工学院,HermanFeshbach物理学讲座2003梵蒂冈Pontifical科学院院士2004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李政道文选1-3集,GFeinberg编辑BirkhauserBostonI,1986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BirkhauserBostonI,1988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GordonandBreach,1998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简体字本)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生平概述: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重要事件年历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江西联合中学毕业1943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1964年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艾萨克·牛顿(IsaacN25——)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简介】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智商:190少年牛顿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的成就】力学方面的贡献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数学方面的贡献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光学方面的贡献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热学方面的贡献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天文学方面的贡献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哲学方面的贡献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牛顿对自然的兴趣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在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这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由此可见,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把他的光学讲稿(1670~1672)、算术和代数讲稿(1673~168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还有《宇宙体系》(1687)等手稿送到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其间牛顿和国内外科学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莱布尼兹和J沃利斯等。牛顿在写作《原理》之后,厌倦大学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学学生时代结识的一位贵族后裔C蒙塔古的帮助,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当时英国币制混乱,牛顿运用他的冶金知识,制造新币。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受封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经里两大错讹的历史考证》等文。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儒略历20日)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以国葬礼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光学》和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光学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观测的需要,光学仪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发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顿出生之前不久才为荷兰科学家W斯涅耳所发现。玻璃的制作早已从阿拉伯辗转传入西欧。16世纪荷兰磨制透镜的手工业大兴。把透镜适当组合成一个系统就可成为显微镜或望远镜。这两种仪器的发明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顿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远镜用在天象观测上。枷利略式的望远镜是以一片会聚透镜为目镜、一片发散透镜为物镜的望远镜。还有当时盛行的由两片会聚透镜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两种望远镜都无法消除物镜的色散。牛顿发明以金属磨成的反射镜代替会聚透镜作为物镜,这样就避免了物镜的色散。当时牛顿制成的望远镜长6英寸,直径1英寸,放大率为30~40倍。经过改进,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并送到皇家学会评审。这台望远镜被皇家学会作为珍贵科学文物收藏起来。为了制造反射式望远镜,牛顿亲自冶炼合金和研磨镜面。牛顿自幼爱好动手制模型,做试验,这对他在光学实验上的成功有极大帮助。光的颜色问题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测,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边缘形成的颜色联系起来。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他们都没像牛顿那样认真做过实验。

代表性科研论文(*通讯作者)Yongmei Qi, Yingmei Zhang*, Yingxia Liu, Wenya Z Nonylphenol decreases viability and arrests cell cycle v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Raji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 2011, doi:1016/002 (SCI)Yongmei Qi, Ailing Li, Dejun Huang, Yihong Tian, Yingmei Zhang* Exogenous S-adenosyl-L-methionine could inhibit c-myc overexpression induced by As2O3 in normal human liver HL-7702 Journal of Health S 2011, 57(2):188- (SCI)Yingxia Liu, Wenya Zhang, Xiaoning Zhang, Yongmei Qi, Dejun Huang and Yingmei Zhang* Arsenic trioxide inhibits invasion/migration in SGC-7901 cells by activating th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dependent cyclooxygenase-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 2011, 236: 592– (SCI)Wenya Zhang, Yingxia Liu, Zhen An, Dejun Huang, Yongmei Qi, Yingmei Zhang* Mediating effect of ROS on mtDNA damage and low ATP content induced by arsenic trioxide in mouse Toxicology in V 2011, 25(4):979- (SCI)Minyi Feng, Peng Chen, Xue Wei, Yingmei Zhang*, Wenya Zhang, Yongmei Q Effect of 4-nonylphenol on the sperm dynamic parameters, morphology and fertilization rate of Bufo African Journal of B 2011, 10(14): 2698- (SCI)Wantong Si, Weihong Ji, Feng Yang, Yue Lv, Yiming Wang, Dejun Huang, Yingmei Zhang*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heavy metals on hum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DOI 1007s) 2011/1/5 Online (SCIE) (SCI)Li Su, Yuantao Deng, Yingmei Zhang*, et Protective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cyanidin extracts against nickel sulfate-induced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 Toxicology Mechanism and M 2011, 21(6): 487- (SCI)Chuan Yan, Dejun Huang, Yingmei Zhang* The involvement of ROS overproduction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PBDE-47-induced apoptosis on Jurkat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 2011, 63(5):413- (SCI)Tao Liu, Wenting He, Chuan Yan, Yongemi Qi, Yingmei Zhang* Rol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mitochondria in cadmium-induced injury of liver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 2011, DOI: 1177 (SCI)Che Chen, Yingmei Zhang*, Yong Wang, Dejun Huang, Yaming Xi, Yongmei Q Synergic effect of 3'-azido-3'-deoxythymidine and arsenic trioxide in suppressing hepatoma Anticancer Drugs 2011, 22(5):435- (SCI)Yimin Wang, Peng Chen, Ruina Cui, Wantong Si, Yingmei Zhang*, Weihong J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sediment, and tissues of two fish species (Triplohysa pappenheimi, Gobio hwanghensis) from the Lanzho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 Environ Monit A 165: 97- (SCI)Junling Wang, Yingmei Zhang*, Haojun Zhang, Ke Zhang, Zhewen Zhang, Jin L Toxic effects of fluoride on reproductive ability in male rats: sperm motility, oxidative stress, cell cycle, and testicular F 42(3): 174- (SCI)Ming Jun Yang, Jing Wu, Zhong Duo Yang*, Ying Mei Zhang*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paecilodepsipeptide A Chinese Chemical L 20: 527– (SCI)Gen Chen, Jie Qin, Dazhong Shi, Yingmei Zhang*, Weihong J Diversity of soil nematodes in areas pollu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Lanzhou, C Environmental M 44: 163- (SCI)Wang YJ, Meng FG, Zhang YM*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from Thermus thermophilus HB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 41: 689- (SCI)Huang DJ, Zhang YM*, Qi YM, Chen C, Ji WH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rather tha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 potential facilitator of Cadmium-stimulated K562 cell Toxicology L179: 43- (SCI)Che Chen, Yingmei Zhang*, Yanchao Li, Huiyuan Chu, Yaming X In vivo and in vitro anti-tumour response of selenium-protein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rich selenium Agaricus Food and Agricultural I 18(2): 139- (SCI)Huang DJ, Zhang YM*, Song G, Long J, Liu JH, WH J Contaminants-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on the carp Cyprinus carpio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Yellow River, 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128: 483- (SCI)Huang DJ, Zhang YM*, Wang YJ, Xie ZY, Ji WH Assessment of the genotoxicity in toad Bufo raddei exposed to petrochemical contaminants in Lanzhou Region, C Mutation Research - 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 629 (2): 81- (SCI)Zhang YM*, Huang DJ, Zhao DQ, Long J, Song G, Li AN Long-term toxicity effects of cadmium and lead on Bufo raddei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 79(2):178- (SCI)Yang Liu, Yingmei Zhang*, Jianghai Liu, Dejun Huang 2006 The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herbicide acetochlor-induced DNA damage on Bufo raddei tadpole liver, Aquatic Toxicology , 78:21-(SCI)Y Zhang*, L Ruan, M Fasola, E Boncompagni, Y Dong, N Dai, C Gandini, E Orvini and X Ruiz 2006 Little Egrets (Egretta Garzetta) and Trace-metal Contamination in Wetlands of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18:355- (SCI)Jianghai Liu, Yingmei Zhang*, Dejun Huang, Gang S Cadmium induced MTs synthe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in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ol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80:139-(SCI)Y M Zhang*, D J Huang, Y Q Wang, J H Liu, R L Yu, J L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Tissue Damage in Goldfish Carassiu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75: 1191-(SCI)S Lambiase, Y Zhang, P Morbini, M Fasola, G Bernocchi, E Roda,1 A G Tissue damage after acute intoxication b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cockroaches Blattella germanica, European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49:83-(SCI)Mauro Fasola, Paolo Galeotti, Nianhua Dai, Yuanhua Dong and Yingmei Z Large Numbers of Breeding Egrets and Herons in C W 27(1): 126- (SCI)YHDong, HWang, QAn, XRuiz, MFasola & YMZ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ated pesticides in eggs of water birds from Tai Lake in C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6: 259-(SCI)Yingmei Zhang*, Luzhang Ruan, Dongqin Zhao, Yanhua D The ecology of the Little Egret as a bioindicator for Tai Lake, C 23rd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 Abstract V 129, 187-Zhang YM, Lambiase S, Fasola M, Gandini C, Laudani U & Grigolo A Mortality and Tissue Damage by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Blattaria, Blattellidae) I JZ 68: 137-(SCI)Fasola M, Zhang Y, Zhao D, Dong Y, Wang H Age-assortative mating related to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Black-crowned Night H W 24(2): 272-(SCI)Lambiase S, Conforti E, Fasola M, Grigolo A & Zhang YM Fat body, gonads and prothoracic gland fate in adults of Blattella germanica L (Blattaria: Blattellidae) I J Z 67: 245-254 (SCI)张宁,张迎梅*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尕海湿地景观变化趋势分析 2011:10-严川,黄德军,李鹏道,张迎梅* 多溴联苯醚对HL-7702细胞和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3): 80-田永刚,张迎梅* 低剂量三聚氰胺对小鼠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四川动物, 29(3): 466-吕玥, 张迎梅*,杨峰, 司万童 壬基酚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9(6): 1086-邴志桐, 李研超, 司万童, 张迎梅* 阿特拉津对发育期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1): 56-张文雅,张迎梅* 氯氰菊酯通过食物链在鲤鱼肾脏和小肠中的生物积累效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8(8): 1640-李瑷伶, 蓝昕, 司万童, 邴志桐, 黄德军, 张迎梅* 己烯雌酚对染镉草鱼GSH-Px、SOD和MDA影响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1): 350-张迎梅*, 王叶菁, 虞闰六, 周敏 重金属胁迫对泥鳅肝胰脏ATPase和SOD活性的影响 甘肃科学学报, 20(3): 55-司万童,张迎梅*,李瑷伶, 蓝昕, 黄德军 已烯雌酚对蝌蚪抗敌敌畏诱导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甘肃科学学报, 20(01): 51-李安娜, 张迎梅*,李瑷伶, 周敏, 陈鹏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斑马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四川动物, 27(6): 993-任培丽, 张迎梅*,耿广琴, 漆永梅 污染水域鲫鱼外周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动物学杂志, 43(2):37-张迎梅, 包新康, 张立勋, 黄德军 动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高等理科教育 78: 55-宋刚, 张迎梅*,朱丽娜, 侯亚妮, 谢卓艺 黄河上游环境污染对花背蟾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四川动物, 2007年 2期谭玉凤, 张迎梅*,王丙莲, 龙静, 黄德军, 刘江海 亚硒酸钠染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环境与职业医学, 23(1): 38-王丙莲, 张迎梅*,侯亚妮, 宋刚, 谭玉凤 镉铅对泥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42(3): 67-罗松年, 张迎梅*,任培丽 低剂量镉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机理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6(3): 77-张迎梅, 王叶菁, 虞闰六, 张晟, 吴振斌 重金属Cd、Pb和Zn对泥鳅DNA 损伤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30(4): 399-王丙莲, 张迎梅*, 谭玉凤, 候亚妮, 刘阳 镉铅对泥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毒理学杂志, 20: 78-龙静, 张迎梅*, 朱丽娜, 黄德军, 宋刚 利用微核试验和彗星电泳试验评价黄河兰州段水质致遗传毒性作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 59-63包新康, 张健, 曲扎, 张迎梅*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鸟类调查初报 动物学杂志, 40(2): 86-谭玉凤,张迎梅* 铅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6: 132-张迎梅, 刘亚军, 张文定, 张正国 积极稳妥,效果优先,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高等理科教育, 63: 48-张正国, 张迎梅, 张文定 强化精品意识 创建精品课程 高等理科教育, 60: 51-教材编写吴诗宝, 刘乃发, 张迎梅, 马广智 中国穿山甲受危状况评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4): 456-安琼, 董元华, 王辉, 李运东, 葛方龙, Fasola M, Ruiz Xavier, 张迎梅 不同年龄夜鹭卵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的生物指示 环境科学学报, 24(1): 110-黄德军, 张迎梅*, 赵东芹, 龙静, 汪贵英, 胡之德 重金属镉对花背蟾蜍蝌蚪生长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40(2): 81-龙静, 张迎梅*,赵东芹, 汪贵英, 胡之德 铅对花背蟾蜍受精卵出膜及蝌蚪生长的影响 甘肃科学学报, 16(2): 47-张迎梅, 包新康, 高岚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双语), 兰州大学出版社王银秋, 张迎梅*,赵东芹 重金属镉、铅、锌对鲫鱼和泥鳅的毒性 甘肃科学学报, 15(1): 35-包新康, 马建章, 张迎梅* 大兴安岭紫貂食物组成分析 兽类学报, 23(3): 203-阮禄章, 张迎梅*,赵东芹, 董元华, Fasola M 白鹭作为无锡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4(2): 263-张迎梅, 赵东芹, 阮禄章, 董元华, 王辉, M F 太湖地区夜鹭配对年龄及繁殖效果 动物学研究, 24(1): 57-张迎梅 “动物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等理科教育, 1: 67-张迎梅, 陈强 “流动式”生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 高等理科教育虞闰六, 张迎梅*,包新康, 李新荣 宁夏沙坡头地区环境结构变化与鸟类生物多样性 兰州大学学报, 38(6): 78-张迎梅, 包新康, 虞闰六, 李新荣 宁夏沙坡头荒漠生态环境鸟类季节性消长研究 中国沙漠, 22(6): 541-王辉, 董元华, 李涛, 张迎梅, 阮禄章, 赵东芹, Fasola M 无锡鼋头渚4种鹭类繁殖期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17(4): 17-龚钟明, 董元华, 安琼, 王辉, 李运东, 阮禄章, 张迎梅, Fasola M 无锡鼋头渚夜鹭卵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环境科学, 22(2): 110-张迎梅, 阮禄章, 董元华, 龚钟明, 李运东, 王辉, Fasola M 无锡太湖地区夜鹭及白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动物学研究, 21(4): 275-278参与和主编出版专著参与编写出版的专著主要有《宁夏脊椎动物志》(199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甘肃脊椎动物志》(1991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地调查研究》(1996年,甘肃民族出版社),主编出版了《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2004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李政道: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简历:出生日期和地点1926年11月24日,中国上海国籍美国目前职务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学历1943-44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1945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1946-49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荣誉1957诺贝尔物理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7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1979伽利略奖章1986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4和平科学奖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1997纽约市科学奖1999教皇保罗奖章1999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纽约科学院奖2007日本旭日重光章名誉学位1958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1969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1978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1982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1984Bard学院科学博士1985北京大学科学博士1986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1988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199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1991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1992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1994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2006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工作简历1950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1950-5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5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3-55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55-56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6-60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62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1960-6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2-63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1963-64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84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1984-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86-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WL)主任1986-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1988-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1997-2003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2004-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理事会成员1985-9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1990-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名誉教授198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2暨南大学1982复旦大学1984清华大学1985北京大学1985南京大学1986南开大学1987上海交通大学1987苏州大学1988浙江大学1993西安西北大学1998上海大学2000兰州大学2002厦门大学2003西北工业大学特邀讲座和院士1957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1957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1-63美国Sloan基金学者(SloanFellow)1962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64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1964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Fellow)1982意大利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Danz讲座1994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麻省理工学院,HermanFeshbach物理学讲座2003梵蒂冈Pontifical科学院院士2004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李政道文选1-3集,GFeinberg编辑BirkhauserBostonI,1986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BirkhauserBostonI,1988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GordonandBreach,1998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简体字本)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生平概述: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重要事件年历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江西联合中学毕业1943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1964年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艾萨克·牛顿(IsaacN25——)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简介】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智商:190少年牛顿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的成就】力学方面的贡献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数学方面的贡献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光学方面的贡献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热学方面的贡献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天文学方面的贡献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哲学方面的贡献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牛顿对自然的兴趣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在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这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由此可见,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把他的光学讲稿(1670~1672)、算术和代数讲稿(1673~168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还有《宇宙体系》(1687)等手稿送到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其间牛顿和国内外科学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莱布尼兹和J沃利斯等。牛顿在写作《原理》之后,厌倦大学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学学生时代结识的一位贵族后裔C蒙塔古的帮助,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当时英国币制混乱,牛顿运用他的冶金知识,制造新币。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受封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经里两大错讹的历史考证》等文。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儒略历20日)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以国葬礼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光学》和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光学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观测的需要,光学仪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发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顿出生之前不久才为荷兰科学家W斯涅耳所发现。玻璃的制作早已从阿拉伯辗转传入西欧。16世纪荷兰磨制透镜的手工业大兴。把透镜适当组合成一个系统就可成为显微镜或望远镜。这两种仪器的发明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顿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远镜用在天象观测上。枷利略式的望远镜是以一片会聚透镜为目镜、一片发散透镜为物镜的望远镜。还有当时盛行的由两片会聚透镜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两种望远镜都无法消除物镜的色散。牛顿发明以金属磨成的反射镜代替会聚透镜作为物镜,这样就避免了物镜的色散。当时牛顿制成的望远镜长6英寸,直径1英寸,放大率为30~40倍。经过改进,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并送到皇家学会评审。这台望远镜被皇家学会作为珍贵科学文物收藏起来。为了制造反射式望远镜,牛顿亲自冶炼合金和研磨镜面。牛顿自幼爱好动手制模型,做试验,这对他在光学实验上的成功有极大帮助。光的颜色问题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测,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边缘形成的颜色联系起来。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他们都没像牛顿那样认真做过实验。

找学报投吧一般大学教师都是投自己学校的学报的

  • 索引序列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甘肃科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