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开放时代杂志是c刊吗

开放时代杂志是c刊吗

发布时间:

开放时代杂志是c刊吗

文章比《读书》更学术化一些侧重社会学 政治学等。稿件质量比较高。其主办的开放论坛,很不错

开放时代是c类期刊吗

一、论文:Self-empower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How does a Middle-class Oriented Group Influence Local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Urban China, In Guo Sujian & Guo Zhonghua(E), Theorizing Chinese Citizenship,LEXINGTON BOOKS,“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权威CSSCI期刊,2015年第10期(第一作者,与唐世平合作),第83-103页。The Broken Ladder: Why Education Provides No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SSCI), 2015, N221, pp 161-《忠诚呼吁:为什么中产阶级偏好协商而非抗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22-3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第二作者,与褚荣伟、邹怡合作),《社会》(上海),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民主化与族群冲突的管理”,《复旦政治学评论》(上海),CSSCI期刊,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与母语写作”,《复旦学报》(上海),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第116-123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忠诚呼吁:为什么中间阶层偏好协商而非依法抗争”,《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北京),2013年第6期。“消极候选人:城市社区选举中的陪选现象剖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深圳)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第242-251页。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Legitimacy Crisis of Local Citizenship in China,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6, N 3(September , 2013),p1-“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缺憾和可能的突破”(第二作者,与李辉、唐世平合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CSSCI期刊,2013年第1期,第138-151页;被收入李路曲主编:《比较政治学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01-122页。“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权政治的兴起”,《开放时代》(广州),CSSCI期刊,2012年第11期,第90-104页。“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北京),CSSCI期刊,权威期刊,2012年第6期,第77-100页。“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中国行政管理》(北京),CSSCI期刊,2012年第5期,第79-8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城市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政府治理”为题转载,2012年第9期。Challenges of “Semi-Urbanization” 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5, N 1(March, 2012),p29-“半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民主的挑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武汉),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第28-34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与杨肖光合作),《青年研究》(北京),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第71-82页;被收入《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题为“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命运的政治学”,《开放时代》(广州),CSSCI期刊,2011年第10期,第149-158页。“青少年的政治倾向有多重要:政治社会化研究50年回顾”,《复旦政治学评论》第9辑(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244页。“迈向多动力选举:党组织在社区选举中的角色转型”,《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姚银科合作),第12-16页。“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村庄治理”,《中国图书评论》(北京),2010年第10期,第21-25页。“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开放时代》(广州),CSSCI期刊,2010年第1期,第94-110页;《天涯》2011年第1期转载。“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中国农村观察》(北京),CSSCI期刊,2009年第2期,第2-11页;被收入谢庆奎、商红日主编:《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社会》(上海),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第180-204页;;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市场‘脱嵌’与环境冲突”,《读书》(北京),CSSCI期刊,2007年第9期,第17-22页。“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社会》(上海),CSSCI期刊,2006年第6期,第95-116页。“信访向何处去?”,《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6月号,第91-95页。二、著作:《你中产了吗》,熊易寒、冯静、梁银湘合著,文汇出版社2015年12月。《平衡木上的中国》,中信出版社2015年(待出)。《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日文版),入选上海市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许慈惠译,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待出)。专著《移民政治: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地方性公民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待出。专著《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入选社会科学博士文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译著《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与陈周旺、李辉合译),[美]查尔斯·蒂利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三、Work in progress:Becoming a Good Citizen for Better Life: Why does the Middle Class Prefer Negotiation over Rightful Resistance in Shanghai?The Delinking of Production and Politics: Explaining the Broadened Income Gaps in Western C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Repression in Authoritarian RTwo Hands of Local State: Issues, Rents and Governmental Response to Social Protests in CDe-politicized Policing: How do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es Reshape the Patterns of PSelective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Paradox of Institutionalized State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Governance in CRational Irrationality in Workplace: How does the Flexible Regime of Accumulation Manufacture Consent in C《集权化市场、弹性积累与劳工政治的转型》四、报刊文章:《叉腰肌、业委会与社区管理》,《检察风云》2015年第16期。《农民工子女向上,难破教育天花板》,《中国青年报》,2015年05月04日。《大学工资改革:人应该比设备贵》,《东方早报》2015年1月15日。《新穷人的全球图景:三个世界的交集何以可能》,《文化纵横》2015年第1期,第20-25页。“寻找公约数:利益冲突的政治解决”,《文化纵横》(北京),2014年第2期,第29-33页。“官员崇拜GDP的体制性根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1期,第7-8、48页。“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决策》2013年第10期,62-64页。“上海社区调解的问题与完善策略”,《中国社会工作》2013年8月(下),第33-34页。“让教育飞越户籍壁垒”,《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30日。“农民工的尊严、权利与梦想”,《东方早报》2013年3月1日。“从业主到公民”,《全球商业经典》(北京),2013年第1期,第116-123页。  “新阶层的兴起与社会分化:沿海城市地区的社会治理”,《文化纵横》(北京),2012年第5期,第40-46页。“城市化与一个群体的命运”,《文汇报》2012年8月25日。  “人口导入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强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7日。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s different from earlier one,China Daily(USA), May 25th   “第二代移民的生活机遇与分配正义”,《东方早报》2012年3月27日。  “‘用工荒’不是刘易斯拐点”,《东方早报》2012年2月27日。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文化纵横》(北京),2012年第1期,第44-49页。  “农民工子女成为‘回不去的一代’”,《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6日。  “农民工权利由消极向积极转变”,《东方早报》2012年1月9日。  “如何做好比较政治学研究”(第一作者,与李辉、唐世平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35期,2011年11月3日。  “中国需要真正的比较政治研究”(第二作者,与李辉、唐世平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1期,2011年10月20日。  “中国乡村发展:从非均衡到多样化”,《东方早报》2011年7月4日。  “地方政府要告别压力型体制”,《社会观察》(上海),2010年第9期,第40-41页。  “开放‘初中后’教育,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2010年9月2日第9版。  “中国教育中的阶级再生产”,《文化纵横》(北京),2010年第4期,第70-73页。  “慎防素质教育负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2010年7月1日B9版。   “教育吸纳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作用甚微”,《瞭望东方周刊》(上海),2010年第26期,第62-63页。  “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绿叶》(北京),环保部主办,2010年第3期,第66-72页。  “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读书》(北京),CSSCI期刊,2007年第4期,第82-84页;被收入《灵蛇之珠:<读书>笔谈精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8月。  “‘问题化’的背后——对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反思”,《社会学家茶座》(济南),第19辑,2007年4月,第25-28页。  “再论人民与公民”,《书屋》(长沙),2004年第7期,第43页。  “观念的进化:由人民到公民”,《书屋》(长沙),2004年第5期,第28-29页。五、书内章节:  参编教材,撰写第七章“阶层政治心理”,载尹继武、刘训练主编《政治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撰写第10章“城市移民社会融入风险与社会稳定”,李瑞昌主编:《干预式治理:公共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撰写第17章“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人民调解:以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为个案”,载徐昕主编:《调解: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六、课题:2010年7月-2013年12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中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与政治心理抽样调查研究》,批准号:10CZZ005,已结项。2009年11月-2012年6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塑造新公民: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JC810006,已结项。2012年3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课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批准号:12JF028。2012年7月,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上海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就学政策研究》(市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1223。2010年7月-2012年12月,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初中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机遇与政治心理研究》,项目编号:10CG05。2012年12月,主持复旦大学卓学计划项目:《中产阶级移民与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2013年9月,主持复旦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石油国家的族群冲突及其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影响》。2011年6月-2014年6月,项目学术助理、子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985三期重大项目《转型的初始状态、政治过程与转型制度绩效——对全球转型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的考察》(唐世平教授主持),项目编号2011SHKXZD011。2012年6月,主持2012年度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基金项目《东南亚的族群冲突与民主转型》,项目编号CCPDS-FudanNDKT12008。2012年11月-2013年8月,上海社科联《上海思想界》重点课题《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2011年3月-2013年3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城市新移民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JJH3056005。2012年5月-10月,主持上海团市委委托课题《上海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新型团青关系的建构》。2011年9月-12月,主持共青团上海市委委托课题《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项目编号SAH3056119。2009年8月-2010年6月,主持上海市政协委托课题《在沪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状况调查》,项目编号:SAH3056097。  2008年6月,博士论文《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获复旦大学第八批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EYH3056054。七、研究报告:多篇研究报告被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中央办公厅、教育部《专家建议》、《新华社内参》、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教卫党委、团市委、上海社科联《上海思想界》等有关部门采纳。八、学术活动:Becoming a Good Citizen for Better Life: Why does the Middle Class Prefer Negotiation over Rightful Resistance in Shanghai? Paper presented at Fudan-UC Center Young Scholar’s Conference on “Governance in China”,Co-sponsored by the 21st Century China Program, UC San Diego,May 14-15 2013年12月7-8日,赴香港城市大学参加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on Labour and Welfare Regimes in China: Theories and Practices”,做主题发言The Broken Ladder: Why Education Provides No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2013年9月28日-29日,参加清华大学劳工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做题为《集权化市场、弹性积累与劳工政治的转型》的主题发言。2013年6月13-14日,参加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Journal of Citizenship Studies联合举办的“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题为Becoming a good citizen for better life: why doesthe middle class prefer negotiation over rightful resistance in Shanghai的主题发言。2013年5月25日,参加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做题为《忠诚呼吁:为什么中产阶级偏好协商而非依法抗争》的主题发言。2013年5月21日,复旦大学108周年校庆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演讲《生命体验与学术研究》。熊易寒-生命体验与学术研究2012年10月27日-10月31日,参加Young Scholars Forum: Sinology and China Studies – Perspectives and contributions of young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Germany(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做题为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Legitimacy Crisis of Local Citizenship in China的主题发言。2012年3月16日,应邀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做题为《移民政治:半城市化与地方性公民权》的报告。  2011年10月26日,应邀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通业青年讲坛”做题为《移民政治:城市化与公民权政治的兴起》的演讲。2011年9月25日,应邀为“复兴论坛”暨“东方青年讲会”做题为《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与价值取向》的讲座。2011年9月17日,参加“城市的未来: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做题为《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融入》的主题发言。2011年5月31日,参加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社会管理创新与党的建设研讨会”,做题为“以‘初中后’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主题发言。Challenges of “Semi-Urbanization” 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61st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Transforming Politics: New Synergies, April19-21, 2011, Novotel London WUnderclass, School and Class Reproduction: Why did Education Fail to Provide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1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March 31–April 3, 2010年7月10日-12日,参加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主办的第七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并做主题发言“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2009年3月28日,参加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国际研讨会”,做主题发言“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2008年1月8-12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做主题发言。  2007年7月22日-8月6日,参加杜克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讲习班。2006年12月23日,参加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学术年会,宣读论文“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并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您好 这些都是 1、教学与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公共管理学报 、半月谈 、社会主义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党史研究 、理论与改革3、新视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探讨 、开放时代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探索 、党的文献 、行政论坛4、求实 、瞭望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毛泽东思想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5、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学动态 、经济科学 、经济学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6、当代经济科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当代经济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纵横 、现代财经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7、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商学院学报 、经济学 、经济经纬 、经济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8、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财贸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 、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商务 、商业研究 9、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际经济合作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际商务研究 、财贸研究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0、对外经贸实务 、价格月刊 、商业时代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11、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知识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杂志 、情报资料工作12、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13、教育学报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当代教育科学 、电化教育研究

经济社会自己又不是不懂,怎么可能不收费。

答案是没有,现在的杂志,版面费一个高过一个。不是文章无敌好,就只能掏腰包。

开放时代杂志

涂成林哲学研究员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1978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后进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工作,1987年获聘任哲学讲师、科长,并担任湖南省西方哲学研究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1991年1月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先在社会问题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任院科技开发部副主任,1993年—2002年担任院刊《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现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11月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担任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广州市股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会员、澳大利亚亚洲研究学会会员。

这个有很多。期刊运营形式有两种:1,读者付费模式 2,作者付费模式。国内大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力太低,愿意付费订阅或查看的读者很少,因此,为了活下去大多数采取作者付费模式,不过有时候你要是不着急发表的话,可以和编辑部还价的。国外的期刊采取第一种模式的较多,想指导哪些期刊是免费的,推荐几个论坛和网站,比如小木虫,丁香园,MedSci等有详细的各大期刊的介绍。

张贤亮在这些非理性的话语中传达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出生创伤。他期盼回归母体,重获安全与肯定。 恋母”——死亡的置换形态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杂志 文章作者:汤冬梅 汤杰英 ——谈张贤亮小说中的恋母情节[内容提要] 女性成为张贤亮小说里不可或缺的叙事因素,通过小说里的女性王国,张贤亮写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本人试将对张贤亮的恋母描写进行深层的心理分析。把女性和她们对应的男性在心灵的文字舞蹈,完成了张贤亮内心对于女性的品判。[关键词] 张贤亮 ;死亡的置换;恋母情节; 子宫情节张贤亮是一位从苦难中走出的作家,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初期作品中在《延河》的诗歌栏目中发表了好几首诗,那澎湃的诗情,颇有几分豪放的气质,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但是当他的长诗《大风歌》发表不久,政治风云突变,年仅21岁的张贤亮被打成右派,从此开始了他人生道路的一段漫长的苦难经历。正如他在他的作品中所引用的阿·托尔斯泰的名言:“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各种滋味。然而,他奇迹般地挺过来了,灵与肉在炼狱毒火的煎熬之中溶入了新质,得到了升华。当他迎来新时代时,他那长期被压抑的创作势头,一经春风的吹拂,便如地火之喷发,从《龙种》、《河的子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灵与肉》、《土牢情话》、《肖尔布拉克》、《绿化树》、《青春期》等作品已显出他雄厚的创作实力,并见出其思想的日益深刻和艺术的趋于成熟了。张贤亮在最初的生命里,由于父爱的缺失,是母亲给了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书香门第的优良血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呵护,他把女性称为他“梦中的洛神”;①而在后来他所经历的苦难面前,女性则是“有意”要把青春年少的他“引到感觉记忆的深处” ②一个希求的梦。女性普遍以母性为主要特征之一,她们和男性的关系,大多采取“圣母式”的挽救、“港湾式” 的容纳以及“仓储式”的补充,因此体现了女性和男性之间的高度差和互补性。女性通常在一个低的生存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男性的要求,但是母性的特征又要求他们之间超越单纯的性爱,性爱关系成为需要淡化的因素,两性的性关系在这类文本中没得到着重的书写。走进张贤亮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我们便强烈感受到了对母亲的歌颂,对母性的依恋以及对母爱深深的崇拜。作品描述了一个个扭结着灵与肉困惑的情爱故事。作品中女性人物对男主人公的爱情往往是温情融入激情,怜惜胜于情欲,呈现了母性的宽厚、仁爱的品格特征。而张贤这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最先打动读者的也是母性的宽和富有自我牺牲的金子般的内心品质。她们给予情人或丈夫更多的是母亲般的关怀与疼爱,男人们从她们怀中得到的也更多是母爱一样的温暖。这些女性人物无疑是母亲原形的潜在艺术表现,对男主人公的感情是一种母性的牺牲、俯就式的宽容、带着怜爱的姑息。实际上,张贤亮的小说中的爱情人物是作者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的现实投射物。张贤亮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致可以被释读为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俄狄浦斯,女主人公则在深层心理人格上是博爱的大地母神的象征物。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是一种超稳定的潜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子母关系的一种置换。《初吻》开始就有恋母情结的倾向。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诸多特征,如残疾、比男主人公年长,美丽而忧伤等等,实际上不过是小说开篇中描述过的男主人公母亲的替身。那位与丈夫不和,“惯常含着眼泪” 的母亲在常以“英雄”自居的男主人公眼中被化成了一个个残疾的、渴望拯救的大女孩。因此,《初吻》的显意识文本是“初恋”,潜意识文本则是“恋母”。曾经被张贤亮深情地称为“梦中的洛神”的女性形象,如李秀芝、乔安萍、马樱花、黄香久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释读为作家潜意识中母亲的置换物。所不同的是,《初吻》中男主人公是拯救者,女主人公是受难者,而到了《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颠倒,男主人公成了受难者,而女主人公则跃居拯救者的位置。张贤亮笔下人物的恋母倾向与作家的“出生创伤”有关。在张贤亮的作品集中,大都附有一张作者“最珍贵的照片”——“我年轻的母亲抱着仅有几个月大的我”。③张贤亮在一篇题名为《发疯的钢琴》的文章中对它作了注解:“从拍了这张照片后我就没有长大。我没有躯体。我肉体感觉不到痛楚。我只是一大堆莫名其妙、杂乱无章瞬息即变的幻想,想象、印象、感觉……我感到的只是自已的感觉”;又说“对这张照片看着看着,我会游离出我之外,似乎我既不是这个婴儿也不是现在的我,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比我好一点。”④张贤亮在这些非理性的话语中传达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出生创伤。他期盼回归母体,重获安全与肯定。可以设想,张贤亮始自童年的出生创伤,在其成年后无罪关监二十余载才得以还原,这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极大。他笔下的男性人物具有恋母倾向就有迹可循了。同时,在张贤亮的小说文本中与恋母情结紧密攸关的是积淀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大地崇拜原型心理,其本质是一种无意识。在一般的精神分析学家里,恋母情结和子宫情结并无太大的区别。子宫原是母亲的借代物。恋母情结是个体心理发生的产物,而子宫情结更多地是一种族类心理发生的集体无意识。渴望返回母亲的子宫,在集体心理层面上潜在地指向着回归大地,因为大地是母亲的原型。从这个意义上,子宫情结主要是指一种对大地的乱伦固恋,它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根性。在弗洛依德看来,返回母腹,回归大地,本质上也就是拥抱死亡,是对作为生命成长之需的个人化和社会化工程的拒绝,是对个体生命的放弃和消解。⑤这与弗洛尹德晚年的死本能理论一脉相承。死本来不仅可以在社会无意识的层面上体现为人的攻击性遭受压抑和扭曲后所形成的施虐——受虐情结,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还原为一种向“无机物”状态回归的“强迫性重复”冲动,一种向生命的最终归宿即“被除我执”的涅槃倾向。⑥即回归自然,回归大地,使人放弃个体生命的“自性”,与非人化的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恋母情结更多地只是一种个体无意识,个人化的乱信纸欲望,而子宫情结与大地崇拜相互隐喻,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归返大地母亲的原型心理,其实质是生命向其出发地退行,向死亡回归。

开放时代杂志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2013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1-201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05-2011,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供职于该校的法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2009年至今,担任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CCCSA)创会理事。2004年至今,先后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持“海国图志书系”,主编《海国图志》学刊。2004-2008,担任广州《开放时代》杂志(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学术委员。2001-2005,美国芝加哥大学“约翰·奥林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J M Olin Center for Inquiry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研究人员(Junior Fellow)。1996-1997,担任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编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员。

开放时代期刊好投吗

这个有很多。期刊运营形式有两种:1,读者付费模式 2,作者付费模式。国内大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力太低,愿意付费订阅或查看的读者很少,因此,为了活下去大多数采取作者付费模式,不过有时候你要是不着急发表的话,可以和编辑部还价的。国外的期刊采取第一种模式的较多,想指导哪些期刊是免费的,推荐几个论坛和网站,比如小木虫,丁香园,MedSci等有详细的各大期刊的介绍。

发表论文一般都要收版面费的啊!还有一些期刊还收审稿费呢,推荐一下汉斯出版社,审稿到录取之前是不收费的,而且对于学生还有折扣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本科生可以发表的期刊很多,《魅力中国》《长江丛刊》《改革与开放》。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 索引序列
  • 开放时代杂志是c刊吗
  • 开放时代是c类期刊吗
  • 开放时代杂志
  • 开放时代杂志社
  • 开放时代期刊好投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