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红旗文稿杂志

红旗文稿杂志

发布时间:

红旗文稿杂志

先后获各种奖励及荣誉:1993年、1997年获海口市市委、市政府“先进个人”称号;1992、1993、1995、1996年获中共海口市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1994年获海南省妇联“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1995年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海口市委、市政府评为机关先进个人一等奖;2004年1月,经国家妇联、中央十多家国家级报刊及经济学家评选为“2003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2005年1月再次荣获“2004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大奖;2006年4月,经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国内工业界专家评选,被授予“中国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年度十大推动人物”荣誉称号;2006年6月,通过经济、管理和财经界学术权威评选以及网络公开投票,被推选为2006年第三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2002年11月8日,经中国女市长协会推荐、中宣部审查,中央电视台一套在《半边天》栏目以《女性参政故事》为题进行报道; 2005年2月23日央视一套《半边天》栏目以《魅力市长》为题进行报道。先后发表多篇论文:《海口市“八五:外引内联工作概况及“九五”外引内联工作建议》入选大型文献丛书《中国软科学文库》;《市场经济对政府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入选北京中华国际名人研究会会刊《成功之路》;《海口市工业企业改革现状及发展思路》发表于《领导文集》;《推行阳光政务服务,实现源头预防腐败》入选大型文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宝库》(2010年);《实现阳光审批,源头预防腐败》入选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2009年第21期;《落实三个集中,确保四个到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入选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2011年第4期;2011年论文《提前办结率达23%,无一起投诉》入选《中华当代优秀儿女》(论文卷)、大型系列经典文库《共和国建设档案·时代影响力人物》、大型纪念文献《时代先锋·中国优秀共产党人论坛》;2011年论文《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入选《党史党建与贯彻十二五规划》(2011年刊)、大型文献史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大全》;2011年论文《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入选求是杂志研究所编辑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专集《学习实践论坛》;2011年论文《注重构建三个平台,坚持便捷高效廉洁服务》入选大型文献《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多篇论文先后获得各种奖励:《海口市招商引资的思路与举措》被评为全国党风与用人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3月发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政府机关工作》获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女性创业与世界经济论坛”二等奖;《政府机关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入选《世纪启示录——当代中国改革文选》并在1998中国经济文化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在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社科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世贸商机与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学术研讨会上荣获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优化资本结构,搞活海口工业》在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2001年度全国优秀社科成果评奖活动中获特别纪念奖及“2003-2004年度全国当代优秀论文学术成果奖”特等奖;2010年发表的《推行阳光政务服务,实现源头预防腐败》入选《中国领导干部论坛》并获优秀领导干部征文一等奖;2011年发表的《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五比”活动推动创先争优》被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大全》编委会评为优秀理论成果并获 “2010-2011年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优秀成果特等奖。

求是杂志社是副部级单位,中共中央的机关刊。

杂志社就是杂志社。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一个公司或一个什么局的基础上,顶多算个主办单位。。应该不会分级的。。单单自己什么都不算。

一、求是杂志社的级别:  求是杂志社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共中央机关刊,党中央新闻机构,副部级。  二、求是杂志社简介:  《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红旗文稿杂志社

《红旗文稿》为求是杂志社主办的、面向国内发行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半月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红旗文稿》从2009年第1期起全面改版,2014年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求是杂志社是副部级单位,中共中央的机关刊。

申论的复习方法主要是要练掌握申论基本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个人建议不可盲目的看新闻和热点,对真题也是不要贪多,主要做精,训练答题的思维。最好每次做题把答案写出来,要弄清楚每个答案要点的来源,若写出的答案有所疏漏,则要看是阅读材料的问题、用词的问题、还是答案结构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调整、吸取教训。做到答题语言精练、精益求精。这是真正提升做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要关注最近最新时事,多看多想多思考!没事多练练字,一手工整的字迹也在给申论加分点

杂志社就是杂志社。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一个公司或一个什么局的基础上,顶多算个主办单位。。应该不会分级的。。单单自己什么都不算。

《红旗杂志》

1958年,在毛泽东倡议下,经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红旗》杂志创立。半月刊。在全国 15 个地区印刷,1984 年每期发行 330 万册。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 年6 月,《红旗》杂志停刊。本来它的发行量就大,存世量也大,而且它只不过作为消息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除了对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而外,没有太大的交易价值。很多《红旗》杂志在旧书市场像废纸一样被堆在地上可谓泛滥,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说回来,收藏是一种情趣,正确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收藏的乐趣!价格只是作为衡量藏品珍惜程度的标准之一,不必过分地注意,而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红旗杂志市场上地价格:3——5元左右

月刊。红旗杂志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文期刊杂志。总期数《红旗杂志》三十一年完整 一套全544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1958年6月1日创刊,1988年6月31日终刊31年共计出版544期 523本(总第1期至第544期)编辑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出版红旗杂志社页数31年总计239页开本16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创刊。同时,《红旗》杂志停刊。

红旗文稿杂志社函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副厅级。《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新华书店门类最全

有可能是真的这个比例有点大难怪有些感冒输液一周、吃药一周,没有好转作为一个行业负责人,了解一些内幕,也许是真的现在的世道,宁信其有啊

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逻辑 “三农”问题不只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此,西方严肃的学者也并不认为他们的经验或理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实,不仅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整个东亚,甚至整个第三世界,本来就没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孤立存在的农业问题。我们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农民生计、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这“三农”问题。 近年来理论界很关注“三农”问题,但不少学者却继续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来套用于国情不同的本土问题。西方学术界主流提出的“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导致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在国内得到普遍呼应,除了利益集团背景之外,部分原因是其在理论逻辑上确实很完整;但把这种理论逻辑直接套用在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上,则显然缺乏经验依据。反而是几乎所有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在继承或采行西方制度之后,普遍受制于耕者无其田和城市贫民窟化,并由此造成社会动乱。 因此,国内主流学术界实际上是以西方的理论逻辑,推导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并加以模型检验;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土地私有化逻辑仍然需要在经 验层次得到起码的支持:不论任何主义、制度或政府、领袖,只要发展中国家在不能对外转嫁成本的约束下加快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资源和生产力诸要素大幅度净流出;在这个进程中,由多种复杂因素形成的“三农”困境,不可能靠某个外部引入的激进理论或政策就会迎刃而解。 笔者在1980年代也曾经热衷于依据西方主流理论构建的逻辑来讨论中国农村问题,认为,只要全面实行了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就会有利于土地买卖、自由流转、兼并集中,那就一方面使农业有可能出现土地规模经营、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和人口会自然被城市化吸纳。于是,新古典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成为我在农村调查研究中的指导思想。然而,我在后来更为广泛的国内外调查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中,逐渐从坚信不疑到形成质疑,主要是由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找不到支持这个逻辑的经验依据,才使我认识到,当年提出的这种从私有化必达自由化的逻辑看上去完整,实则似是而非。 二、土地规模经济只是一个有特定依据的西方理论逻辑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经验强过主观构建的理论逻辑。这种“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达成土地规模经济”的逻辑,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发展中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依据,无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具体的现实变化中,都很难找到支持这个逻辑的客观经验。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老欧洲,那些殖民地宗主国比如英国,以及战败之后完全撤出殖民地、再也没有条件大规模对外移出人口的东亚工业化国家,比如日本,客观上都没有条件凭借“产权私有化+流转市场化”等制度安排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亦即,欧盟和日韩的农业经验也都不支持在中国流行的这个主观构建的理论逻辑。 世界上确实也有特定的、个别国家的经验依据,但恰恰不可被后来者重复。 在老欧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宗主国将自己的剩余人口、贫困人口乃至于犯罪人群大规模转移出去,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源掠为己有。这一过程缓解了人口与土地及资源之间的矛盾,缓解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与生俱来的社会转型压力,形成了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条件。 而在那些主要由欧洲移民新建立的殖民地国家,因其大规模屠杀当地土著人口、剩余的被圈进“保留地”而独占了广阔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其内部矛盾也就能够比仍然主要由土著人口构成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相对缓和得多。 正是在欧洲大规模推进殖民化的几百年里,西方工业化的制度成本得以从内部转移到外部,资源则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凭此,这些老欧洲国家才避免了目前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所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 如果客观地“放眼全球”,则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世界上仅有不超过10个大农场国家,能够有条件实现土地规模经济、产生农业规模收益,它们几乎全部是在殖民化进程之中大规模杀戮当地土著、开疆拓土的产物。除此之外,老欧洲那些发达国家虽然市场化了几百年,却都没有实现教科书中才有的“规模经营”,至今还是以小农场为主,而且2/3的农业经营者还是兼业化的;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中的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比我们早进入完善的市场经济,但其农业迄今依旧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即使实现了土地规模经济的美国,其农业也没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的教条化理论运作。众所周之,美国大农场农业得到的政府补贴,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多很多。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得以顺利实现(请注意这里突出的是“顺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前提,本质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离开西方中心主义派生的这两个主流,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三、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教条的教训 在那些继承殖民当局制度遗产,践行“私有化+市场化”教条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找不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规模经济能够成功解决本土问题的范例。而相对获得成功者,恰恰正是不遵循这一理论逻辑的结果。 不论是印度、孟加拉、印尼,还是墨西哥、巴西,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共同困境,都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法获得外部积累和向外部转移成本,只能从内部主要是 “三农”获得资本原始积累,只能在内部消化制度成本。处在这种困境中,如果任由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那么,其结果非但不是快速、低成本地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反而是一方面农村凋敝,小农破产,无地则反;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批涌进城市而难以就业--实现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市贫民窟化。按照西方理论逻辑践行“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的结果,无一不是贫富两极分化,农村贫困地区游击战,城市贫民窟黑帮泛滥,甚至走向恐怖主义。 完全实行土地私有化,即使土地资源丰富,实现了规模经营,如果缺乏对外转移工业化制度成本这一条件,那么“三农”问题也会依旧存在。 最典型的如印度。印度与中国同属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耕地占比和人均耕地都多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也优于中国。但是,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自由流转给印度带来的,一方面是地主和种植园主土地所有制条件下有1/3农民没有土地,另一方面出现了农村游击队和城市贫民窟。 再看墨西哥。早在100年前,西方人在墨西哥推进殖民化,造成土著人口大幅度减少,因而墨西哥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墨西哥爆发了革命,随后又进行了激进的卡德纳斯改革。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资本全球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问世,加快了墨西哥重新开启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集中的进程,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反抗--恰帕斯州长达10年的农民游击队。 还有巴西。巴西自然条件之优越,不仅远非中国可比,就是比墨西哥也要好很多倍。巴西城市化率82%,人均国民收入一度接近8000美元,大农场比比皆是;可巴西也有全国性的饥饿和大规模的“无地农民运动”,而且每个大城市都有几个百万人集聚的大型贫民窟! 令人不解的是,因照搬“私有化+市场化”教条而失败的经验比比皆是,而理论界的不少学者却依然对其深信不疑。 二战之后,在东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原因除了适逢战后黄金年代和因冷战需要而得到美国的扶持之外,恰恰在于没有简单化地照搬“私有化+市场化”的教条,而是得益于长期坚持“日韩台模式”--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为了依靠小农合作的力量稳定农村,坚决阻止任何形式的外部资本介入农业和涉农领域,以合作社在涉农领域的收益来弥补弱势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不足。这些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土地私有化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 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时期始终没有伴随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化,全球发展中人口大国仅此一例。 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二:鉴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目前这种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户占有产权的农村土地制度,主要还是为了向农民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客观上成为中国历次经济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这两个经验背后,是农民的两个自由。 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是:只有同时靠进城务工和在乡务农,才能维持较正常的生活水平。这同仅拥有其中一项即可维持正常生活者相比是不足,但与仅拥有一项却又不能维持正常生活者相比,则是特殊的制度优势。 因此,在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有两个自由需要得到保障--不仅需要自由地进城务工经商,也需要自由地返乡务农谋生。只有进入与退出这两个自由得到保护,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一旦允许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那么,一方面,经营农业本来就无利可图的小农会在地方权利与资本结盟的强势介入下大批失去土地,尽管表面是自愿交易,其实质还是被强势集团所迫。另一方面,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根基之后,农民又无法在城市完全立足,最终结果可能是城市贫民窟化与农村社会冲突的同步加剧,大规模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其激烈程度将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 因此,目前中国农村形成的这种基本制度,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总体上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的“三农”问题尽管深受诟病,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轻的。倘若没有条件在农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上作出重大政策调整,就应该继续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要轻易改变。

红旗杂志社

国家级。中国红旗杂志社先进青年荣誉证书属于国家相关部门承认的荣誉证书,在国网上是可以查到的,属于国家级证书。

  • 索引序列
  • 红旗文稿杂志
  • 红旗文稿杂志社
  • 《红旗杂志》
  • 红旗文稿杂志社函
  • 红旗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