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

发布时间: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范例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1、《〈燕山外史〉版本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8年总第3辑;2、《沈复粲鸣野山房藏书考略》,载《文献》2008年第4期;3、《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考》,载《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4、《清初岭南诗人龚章及其〈澹宁堂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第3期;5、《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7、《晚明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8、《古代小说文献研究新课题》,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古代小说珍稀史料知见录》,载《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7年第2期;10、《近代海上画家与通俗小说图像的绘制》,载《荣宝斋》2007年第3期;11、《应该重新评价马廉的学术史意义》,载《书品》2007年第1期;12、《晚清上海报馆与〈野叟曝言〉小说》,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总第9辑;13、《近代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14、《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15、《马廉的藏书及其小说研究》,载《国学研究》2006年总第17卷;16、《明末清初山阴藏书家祁理孙未刊诗稿》,载《历史文献》2006年总第10辑;17、《〈野叟曝言〉光绪壬午本为增补本考辨》,载《国学研究》2005第15辑;18、《魏秀仁〈花月痕〉小说引诗及本事新考》,载《文学评论》2005第5期;19、《稀见清代小说〈詅痴符〉考略》,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20、《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21、《清代小说家魏秀仁著述新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5创刊号22、《新发现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小说〈巫山奇遇〉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23、《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24、《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侦探小说期刊述略》,载《历史文献》2004年第8辑;25、《清代小说家杜纲新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26、《明凌蒙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载《上海师大学报》2004第5期;27、《清代后期上海地区印刷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载《中华文史论丛》2003年总第73辑;28、《〈工商业尺牍偶存〉所录鸳鸯蝴蝶派作家史料辑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29、《晚清扬州吴引孙测海楼及其所藏通俗小说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0、《〈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文言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31、《〈续同人集〉所录钱大昕遗文佚诗》,《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2第3期;32、《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期;33、《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34、《明凌蒙初尺牍真迹考释》,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35、《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36、《不断拓展古代小说研究新视野》(合作),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37、《从〈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38、《晚清上海崇明黄超曾所辑日本汉诗集〈同文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39、《档案所见1906上海地区的书局》,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40、《古代小说租赁业漫话》,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41、《〈申报〉所载〈祭蒲柳泉先生记〉》,《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1期;42、《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3、《南北书肆与古代通俗小说》,载《国学研究》2000年总第7辑;44、《古代通俗小说书目论略》,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45、《道教女性崇拜与明清艳情小说的女性主题》,载《中国小说论丛》(韩国)2000年第12辑;46、《晚清上海书坊东璧山房与〈今古奇闻〉小说》,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47、《稗官说》,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48、《徐兆玮与〈黄车掌录〉》,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49、《唐传奇文体考辨》(合作),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50、《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51、《周越然及其藏书考略》,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52、《周越然与明清小说》,载《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53、《〈欢喜冤家〉对〈钟情丽集〉〈寻芳雅集〉的辑采》,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54、《道教房中观与明清小说的性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55、《明清艳情小说结局模式的宗教分析》,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4期;56、《陆容与明代拟话本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7、《敦煌论议考》(合作),载《中国古籍研究》1996年创刊号;58、《勉铃新考》,载《文献》1996年第1期;59、《〈欢喜冤家〉与〈杜新书〉》,载《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60、《唐表演伎艺“讹语影带”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格式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箧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勰 、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书品》1993年第1期《“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书品》1999年第1期《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榢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 《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现在不是核心了。核心4年一审。他是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认可度还是相当高的。《新建筑》主管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主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国内刊号:42-1155/TU国际刊号:1000-3959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

现在不是核心了。核心4年一审。他是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认可度还是相当高的。《新建筑》主管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主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国内刊号:42-1155/TU国际刊号:1000-3959

1、《〈燕山外史〉版本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8年总第3辑;2、《沈复粲鸣野山房藏书考略》,载《文献》2008年第4期;3、《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考》,载《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4、《清初岭南诗人龚章及其〈澹宁堂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第3期;5、《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7、《晚明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8、《古代小说文献研究新课题》,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古代小说珍稀史料知见录》,载《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7年第2期;10、《近代海上画家与通俗小说图像的绘制》,载《荣宝斋》2007年第3期;11、《应该重新评价马廉的学术史意义》,载《书品》2007年第1期;12、《晚清上海报馆与〈野叟曝言〉小说》,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总第9辑;13、《近代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14、《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15、《马廉的藏书及其小说研究》,载《国学研究》2006年总第17卷;16、《明末清初山阴藏书家祁理孙未刊诗稿》,载《历史文献》2006年总第10辑;17、《〈野叟曝言〉光绪壬午本为增补本考辨》,载《国学研究》2005第15辑;18、《魏秀仁〈花月痕〉小说引诗及本事新考》,载《文学评论》2005第5期;19、《稀见清代小说〈詅痴符〉考略》,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20、《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21、《清代小说家魏秀仁著述新考》,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5创刊号22、《新发现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小说〈巫山奇遇〉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23、《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24、《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侦探小说期刊述略》,载《历史文献》2004年第8辑;25、《清代小说家杜纲新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26、《明凌蒙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载《上海师大学报》2004第5期;27、《清代后期上海地区印刷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载《中华文史论丛》2003年总第73辑;28、《〈工商业尺牍偶存〉所录鸳鸯蝴蝶派作家史料辑考》,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29、《晚清扬州吴引孙测海楼及其所藏通俗小说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0、《〈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文言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31、《〈续同人集〉所录钱大昕遗文佚诗》,《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2第3期;32、《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期;33、《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34、《明凌蒙初尺牍真迹考释》,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35、《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36、《不断拓展古代小说研究新视野》(合作),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37、《从〈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38、《晚清上海崇明黄超曾所辑日本汉诗集〈同文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39、《档案所见1906上海地区的书局》,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6期;40、《古代小说租赁业漫话》,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41、《〈申报〉所载〈祭蒲柳泉先生记〉》,《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1期;42、《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3、《南北书肆与古代通俗小说》,载《国学研究》2000年总第7辑;44、《古代通俗小说书目论略》,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45、《道教女性崇拜与明清艳情小说的女性主题》,载《中国小说论丛》(韩国)2000年第12辑;46、《晚清上海书坊东璧山房与〈今古奇闻〉小说》,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47、《稗官说》,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48、《徐兆玮与〈黄车掌录〉》,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49、《唐传奇文体考辨》(合作),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50、《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51、《周越然及其藏书考略》,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52、《周越然与明清小说》,载《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53、《〈欢喜冤家〉对〈钟情丽集〉〈寻芳雅集〉的辑采》,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54、《道教房中观与明清小说的性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55、《明清艳情小说结局模式的宗教分析》,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4期;56、《陆容与明代拟话本小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7、《敦煌论议考》(合作),载《中国古籍研究》1996年创刊号;58、《勉铃新考》,载《文献》1996年第1期;59、《〈欢喜冤家〉与〈杜新书〉》,载《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60、《唐表演伎艺“讹语影带”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年。《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3.《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贺葆真日记》,凤凰出版社,2014年。    (所列自2000年起,皆为独立撰写)《书估与清帝国的书籍流转》,《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2013年。《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贺葆真日记与晚期桐城文派的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4.《“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9页。《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0-112页;《<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3-130页;《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5-123页;《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23-131页;《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4-50页。《清代科举中的策问与乾嘉学术的展开》,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7卷(2011年),第305-348页。《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新途径上摸索前进:周勋初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第59-69页;《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第128-173页;《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5-31页;《花萼与芸香:钱塘汪氏振绮堂诗人群》,台北《汉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261-293页;15.《扎实空灵,博通专精:周勋初先生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1-18页;16.《玉沟春水鸭江波: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清朝文士交往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第433-468页;17.《清代文社与举业》,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5卷(2009年),第191-246页;18.《书院、书塾与文社:以家族与乡村为讨论范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第237-273页;19.《课读图与文学传承中的母教》,《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2008年),第247-269页;20.《“荛圃藏书题识”与嘉道时期吴中文士活动图景》,《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513-549页;21.《近代中日学术交流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第81-107页;22.《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第421-453页;23.《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气:李兆洛与暨阳书院》,台北《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289-323页;24.《从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诗中的家族史》,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第369-400页;25.《图景的重现:道光以来金陵书院文人活动考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第365-409页;26.《〈清代学术概论〉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311页;《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兼论清初朱子之学与阳明心学的起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71页;28.《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9.《清代东南书院与地方诗坛》,《中国诗学》第12期,2007年;30.《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1.《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2.《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页;33.《〈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第131-138页;34.《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现代中国》第3辑(2003),第67-80页;35.《私家藏书之兴衰》,《读书》2005年11期,第103-107页;36.《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第42-44页;37.《现代印刷媒介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第36-50页;38.《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第14-25页;39.《国学书目解题(1919-1937)》,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第107-115页;40.《王重民和胡适学术交往考述》,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第1-12页;41.《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0-106;42.《建德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周馥、周学熙的诗集为中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93-319页;43.《〈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8页;44.《〈嘉定钱大昕全集〉未收诗、词、序和题识》,《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第119-121页;45.《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第225-237页;46.《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读经分年日程〉》,《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第74-99页。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秦观(1049-1100)秦观名本自王观,“观”的意义与“观”、“看”有关,应读作guān,而不是“楼观”、“道观”的意思,不应读作guàn。秦观字少游,源自马少游,极可能与苏轼羡慕马少游态度的影响有关。秦观名和字与《列子》没有关系。陆游的“游”,从“水”部,与水有关,不可能得自秦少游的“游”。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的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纯系后人因两人名、字相同而附会成说,不足为凭。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为己字,是解释通的,亦属巧合,但陆游的名绝对与秦观字少游无关。陆游字务观,取义可能来自《列子》中的“务内观”,也可能来自秦观的“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是名词“楼观”、“游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详情参阅《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 索引序列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范例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格式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
  •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