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

发布时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

暮春的天气,泛着些慵懒,尤其在这样的夜晚,灯火凄迷,你和一盏灯都不说话,选择沉默——这样的氛围或多或少让人有点恹恹欲睡的感觉。如果此时耳畔突然响起了钟声,沉郁而浑厚的,一丝不苟地剥开夜色,来叩问你的灵魂,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我在黑夜里想象,用颤抖的手指拨开重重迷雾,穿过浓重的夜色,抵达十五世纪的巴黎。矗立在我眼前的是座巨大的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塔楼刺进苍穹。匍匐在巨人的脚下,我不过是一只卑微的蚂蚁。她就是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一首庞大的宏伟的石头的交响乐。千百年来,塞纳河从她身边静静迤然而过,不舍昼夜,洗涤历史的烟尘;而她亦额头布满沧桑,阅尽了世事风云变幻,不动声色。对于很多没去过巴黎的人,她更多时候是一本书名和一个痛苦的故事。她的名字和雨果紧紧相连,这位19世纪法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诗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戏剧的创建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一块块毫无生气的、冰冷的石头注入了血液和灵魂,成就了她的丰腴和美妙。他们仿佛一对恋人。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里说,数年前,他在参观她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手刻的字:ANARKH。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历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嵌进石头,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尘世。参观完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刻在圣母院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也就随之泯灭了,如今已荡然无存,其催人泪下所概括的那段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在墙上写下字的人,连同字,都从人间消失了。那时候圣母院前有露天的咖啡馆,他在那儿喝工夫咖啡,口味浓重,一直坐到夕阳落尽,看晚霞的色彩在圣母院白色的石墙上均匀涂抹。我想象着当年的雨果,究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看不见的心境,日夜徘徊在圣母院前墙巨大的阴影下面,听着钟楼传来的悠悠钟声,轻轻抚摩那一块快被岁月雕刻上命运的石头,钟楼上神秘的文字情不自禁地跳入脑海,他心里缓缓升起一股崇高而痛楚的情愫,开始构思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格雷沃广场上,美丽善良的吉普赛流浪姑娘爱斯梅拉达翩翩起舞,身后跟着漂亮聪明的加里;撞钟人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身躯在钟楼上来回跳荡,发出怪兽一般的咆哮;神父阴郁的影子幽灵一样,厚重溽湿,借着黑色的外衣,在钟楼顶层的院墙内闪烁不止。……那些石头至今一定还记得,当时他深沉而悲悯的叹息,炽热的手指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感知到他痛苦地摸索人性的心脏的历程。巴黎圣母院的顶部是两坐钟楼,南钟楼的巨钟重十三吨。卡西莫多曾经是这儿的钟乐奏鸣家。那些钟是唯一能深入到这个聋子和独眼人灵魂深处的一丝光亮。他爱它们,他跟它们说话,了解它们,享受他独一无二的快乐。他让这神秘的教堂流动一种特殊的生气。在这远离尘世,接近天堂的钟楼塔顶,是属于卡西莫多的崇高而圣洁的世界,也是孤独而绝望的世界。那天,他从这里放眼望出去,巴黎密密麻麻的房子被大街小巷切割得七零八落。阴凉的晓风吹过来,似乎连钟楼都在瑟瑟发抖。格雷沃广场上,有沸腾的人群,有威武的国王,有跋扈的士兵,当然还有强悍的刽子手和漂亮的绞刑架。人人都伸长了脖子,像在期待一场精彩的演出。绳套咬住了她的脖子,她像一只无辜的蝴蝶,微弱的翅膀抽搐了几下,终于在蛛网上不动了。她白色的裙摆散在风中,那时太阳正好升起。爱斯梅拉达死了。死在她曾经跳过舞的广场上,死在她曾经捧给卡西莫多水喝的广场上。塔顶的眼睛悄悄流出了眼泪,那只只流过一次泪的独眼。最终搂着自己爱的人死去,化作永不会分开的灰尘。钟声里回荡的是残忍埋葬的善良。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说。出生、毁灭、重建,千年风云。今天,钟声依然敲响,弥撒依旧举行。白天,人们进去,隔绝,暂时抛开世俗世界。在额头上点上圣水,在胸前划上十字,在祭坛前燃上蜡烛,然后静静坐下,得到精神慰籍,内心升华。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橱窗,五光十色,传达着来自世界最前沿的时尚理念,但它不是巴黎;静静流淌的塞纳河,无言目睹历史的变迁,它也不是巴黎;大大小小,遍布街头的咖啡屋,清香中带着法国式的闲适、温馨与浪漫,它亦不是巴黎。巴黎,是圣母院不朽的钟声。如此难忘的夜晚,巴黎圣母院最后用钟声为我送行,似乎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

弑君事件四十一起一、卫公子州吁弑卫桓公完时间:鲁隐公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719年地点:不详,当在卫都朝歌人物:卫公子州吁卫桓公完二、鲁公子翚弑鲁隐公息姑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公元前712年地点:鲁国寪氏之宫人物:鲁公子翚、鲁公子轨鲁隐公息姑三、宋华督弑宋殇公与夷时间:鲁桓公二年正月戊申,公元前710年地点:不详,当在宋都商丘人物:宋华督宋殇公与夷、宋司马孔父嘉四、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哀侯光时间: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地点:汾隰人物:晋曲沃武公称晋哀侯光五、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小子侯小子时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地点:不详人物:晋曲沃武公称晋小子侯小子六、郑高渠弥弑郑昭公忽时间:鲁桓公十七年十月辛卯,公元前695年地点:不详,或在郑国猎苑人物:郑高渠弥郑昭公忽七、齐公孙无知弑齐襄公诸儿时间:鲁庄公八年十一月癸未,公元前686年地点:齐都营丘,或在姑棼人物:齐公孙无知、齐连称、齐管至父齐襄公诸儿八、宋南宫长万弑宋闵公捷时间:鲁庄公十二年八月甲午,公元前682年地点:宋蒙泽人物:宋南宫长万宋闵公捷九、郑傅瑕弑郑子仪时间:鲁庄公十四年六月甲子,公元前680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傅瑕、郑厉公突郑子仪十、鲁圉人荦弑鲁子般时间:鲁庄公三十二年十月己未,公元前662年地点:鲁国党氏之宫人物:鲁圉人荦、鲁公子庆父鲁子般十一、鲁卜齮弑鲁闵公启方时间:鲁闵公二年八月辛丑,公元前660年地点:鲁都曲阜公宫中的武闱人物:鲁卜齮、鲁公子庆父鲁闵公启方十二、晋里克弑晋子奚齐、晋子卓子时间:鲁僖公九年十月弑奚齐,十一月弑卓子,公元前651年地点:晋都绛人物:晋里克晋子奚齐、晋子卓子十三、齐人弑齐子无亏时间:鲁僖公十八年三月,公元前642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子无亏十四、晋公子重耳弑晋怀公圉时间:鲁僖公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636年地点:晋高梁人物:晋公子重耳晋怀公圉十五、楚太子商臣弑楚成王頵时间:鲁文公元年十月丁未,公元前626年地点:楚都郢公宫人物:楚太子商臣楚成王頵十六、齐公子商人弑齐子舍时间:鲁文公十四年七月乙卯夜,公元前613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公子商人齐子舍十七、宋甸帅某弑宋昭公杵臼时间:鲁文公十六年十一月甲寅,公元前611年地点:宋都商丘至孟诸途中人物:宋帅甸某、宋襄夫人、宋公子鲍宋昭公杵臼十八、齐邴蜀、阎职弑齐懿公商人时间:鲁文公十八年五月戊戌,公元前609年地点:齐申池人物:齐邴蜀、齐阎职齐懿公商人十九、鲁公子遂弑鲁子恶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十月,公元前609年地点:不详,当在鲁都曲阜人物:鲁公子遂鲁子恶二十、莒太子仆弑莒纪公庶其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人物:莒太子仆莒纪公庶其二十一、晋赵穿弑晋灵公夷皋时间:鲁宣公二年九月乙丑,公元前607年地点:晋桃园人物:晋赵穿、晋赵盾晋灵公夷皋二十二、郑公子归生弑郑灵公夷时间:鲁宣公四年六月乙酉,公元前605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公子归生,郑公子宋郑灵公夷二十三、陈夏征舒弑陈灵公平国时间:鲁宣公十年五月癸巳,公元前599年地点:陈国夏氏之宫人物:陈夏征舒陈灵公平国二十四、郑人弑郑子繻时间:鲁成公十年四月,公元前581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子繻二十五、曹公子负刍弑曹嗣君曹宣公太子时间: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地点:不详,当在曹都陶丘人物:曹公子负刍曹嗣君曹宣公太子二十六、晋程滑弑晋厉公州蒲时间:鲁成公十八年正月庚申,公元前573年地点:晋旧都翼人物:晋程滑、晋栾书、晋中行偃晋厉公州蒲二十七、郑公子騑弑郑僖公髡顽时间:鲁襄公七年十二月丙戌夜,公元前566年地点:郑鄵人物:郑公子騑郑僖公髡顽二十八、齐崔杼弑齐庄公光时间:鲁襄公二十五年五月乙亥,公元前548年地点:齐都营丘崔氏之宫人物:齐崔杼齐庄公光二十九、卫宁喜弑卫殇公剽时间:鲁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公元前547年地点:不详,当在卫都帝丘人物:卫宁喜卫殇公剽三十、吴阍弑吴王余祭时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地点:不详人物:吴阍吴王余祭三十一、蔡太子般弑蔡景侯固时间: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上蔡人物:蔡太子般蔡景侯固三十二、莒公子展舆弑莒犁比公密州时间:鲁襄公三十一年十一月,公元前542年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人物:莒公子展舆莒犁比公密州三十三、楚公子围弑楚郏敖麇时间:鲁昭公元年十一月己酉,公元前541年地点:楚都郢公宫人物:楚公子围楚郏敖麇三十四、许太子止弑许悼公买时间:鲁昭公十九年五月戊辰,公元前523年地点:不详,当在许都析人物:许太子止许悼公买三十五、吴鱄设诸弑吴王僚时间:鲁昭公二十七年四月,公元前515年地点:吴都吴公子光之宫人物:吴鱄设诸、吴公子光吴王僚三十六、薛人弑薛子比时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地点:不详人物:薛子比三十七、蔡人弑蔡昭侯申时间:鲁哀公四年二月庚戌,公元前491年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下蔡人物:蔡昭侯申三十八、齐朱毛弑齐子荼时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地点:齐赖至骀途中人物:齐朱毛,齐悼公阳生齐子荼三十九、齐人弑齐悼公阳生时间:鲁哀公十年三月戊戌,公元前485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悼公阳生四十、齐陈恒弑齐简公壬时间:鲁哀公十四年六月甲午,公元前481年地点:齐舒州人物:齐陈恒齐简公壬四十一、卫己氏弑卫庄公蒯聩时间:鲁哀公十七年十一月辛巳,公元前478年地点:卫戎州己氏之宫人物:卫己氏、卫石圃卫庄公蒯聩亡国 楼上已经说明

弑君事件四十一起一、卫公子州吁弑卫桓公完时间:鲁隐公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719年地点:不详,当在卫都朝歌人物:卫公子州吁卫桓公完二、鲁公子翚弑鲁隐公息姑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公元前712年地点:鲁国寪氏之宫人物:鲁公子翚、鲁公子轨鲁隐公息姑三、宋华督弑宋殇公与夷时间:鲁桓公二年正月戊申,公元前710年地点:不详,当在宋都商丘人物:宋华督宋殇公与夷、宋司马孔父嘉四、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哀侯光时间: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地点:汾隰人物:晋曲沃武公称晋哀侯光五、晋曲沃武公称弑晋小子侯小子时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地点:不详人物:晋曲沃武公称晋小子侯小子六、郑高渠弥弑郑昭公忽时间:鲁桓公十七年十月辛卯,公元前695年地点:不详,或在郑国猎苑人物:郑高渠弥郑昭公忽七、齐公孙无知弑齐襄公诸儿时间:鲁庄公八年十一月癸未,公元前686年地点:齐都营丘,或在姑棼人物:齐公孙无知、齐连称、齐管至父齐襄公诸儿八、宋南宫长万弑宋闵公捷时间:鲁庄公十二年八月甲午,公元前682年地点:宋蒙泽人物:宋南宫长万宋闵公捷九、郑傅瑕弑郑子仪时间:鲁庄公十四年六月甲子,公元前680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傅瑕、郑厉公突郑子仪十、鲁圉人荦弑鲁子般时间:鲁庄公三十二年十月己未,公元前662年地点:鲁国党氏之宫人物:鲁圉人荦、鲁公子庆父鲁子般十一、鲁卜齮弑鲁闵公启方时间:鲁闵公二年八月辛丑,公元前660年地点:鲁都曲阜公宫中的武闱人物:鲁卜齮、鲁公子庆父鲁闵公启方十二、晋里克弑晋子奚齐、晋子卓子时间:鲁僖公九年十月弑奚齐,十一月弑卓子,公元前651年地点:晋都绛人物:晋里克晋子奚齐、晋子卓子十三、齐人弑齐子无亏时间:鲁僖公十八年三月,公元前642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子无亏十四、晋公子重耳弑晋怀公圉时间:鲁僖公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公元前636年地点:晋高梁人物:晋公子重耳晋怀公圉十五、楚太子商臣弑楚成王頵时间:鲁文公元年十月丁未,公元前626年地点:楚都郢公宫人物:楚太子商臣楚成王頵十六、齐公子商人弑齐子舍时间:鲁文公十四年七月乙卯夜,公元前613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公子商人齐子舍十七、宋甸帅某弑宋昭公杵臼时间:鲁文公十六年十一月甲寅,公元前611年地点:宋都商丘至孟诸途中人物:宋帅甸某、宋襄夫人、宋公子鲍宋昭公杵臼十八、齐邴蜀、阎职弑齐懿公商人时间:鲁文公十八年五月戊戌,公元前609年地点:齐申池人物:齐邴蜀、齐阎职齐懿公商人十九、鲁公子遂弑鲁子恶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十月,公元前609年地点:不详,当在鲁都曲阜人物:鲁公子遂鲁子恶二十、莒太子仆弑莒纪公庶其时间: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人物:莒太子仆莒纪公庶其二十一、晋赵穿弑晋灵公夷皋时间:鲁宣公二年九月乙丑,公元前607年地点:晋桃园人物:晋赵穿、晋赵盾晋灵公夷皋二十二、郑公子归生弑郑灵公夷时间:鲁宣公四年六月乙酉,公元前605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公子归生,郑公子宋郑灵公夷二十三、陈夏征舒弑陈灵公平国时间:鲁宣公十年五月癸巳,公元前599年地点:陈国夏氏之宫人物:陈夏征舒陈灵公平国二十四、郑人弑郑子繻时间:鲁成公十年四月,公元前581年地点:不详,当在郑都新郑人物:郑子繻二十五、曹公子负刍弑曹嗣君曹宣公太子时间: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地点:不详,当在曹都陶丘人物:曹公子负刍曹嗣君曹宣公太子二十六、晋程滑弑晋厉公州蒲时间:鲁成公十八年正月庚申,公元前573年地点:晋旧都翼人物:晋程滑、晋栾书、晋中行偃晋厉公州蒲二十七、郑公子騑弑郑僖公髡顽时间:鲁襄公七年十二月丙戌夜,公元前566年地点:郑鄵人物:郑公子騑郑僖公髡顽二十八、齐崔杼弑齐庄公光时间:鲁襄公二十五年五月乙亥,公元前548年地点:齐都营丘崔氏之宫人物:齐崔杼齐庄公光二十九、卫宁喜弑卫殇公剽时间:鲁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公元前547年地点:不详,当在卫都帝丘人物:卫宁喜卫殇公剽三十、吴阍弑吴王余祭时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地点:不详人物:吴阍吴王余祭三十一、蔡太子般弑蔡景侯固时间: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上蔡人物:蔡太子般蔡景侯固三十二、莒公子展舆弑莒犁比公密州时间:鲁襄公三十一年十一月,公元前542年地点:不详,当在莒都莒人物:莒公子展舆莒犁比公密州三十三、楚公子围弑楚郏敖麇时间:鲁昭公元年十一月己酉,公元前541年地点:楚都郢公宫人物:楚公子围楚郏敖麇三十四、许太子止弑许悼公买时间:鲁昭公十九年五月戊辰,公元前523年地点:不详,当在许都析人物:许太子止许悼公买三十五、吴鱄设诸弑吴王僚时间:鲁昭公二十七年四月,公元前515年地点:吴都吴公子光之宫人物:吴鱄设诸、吴公子光吴王僚三十六、薛人弑薛子比时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地点:不详人物:薛子比三十七、蔡人弑蔡昭侯申时间:鲁哀公四年二月庚戌,公元前491年地点:不详,当在蔡都下蔡人物:蔡昭侯申三十八、齐朱毛弑齐子荼时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地点:齐赖至骀途中人物:齐朱毛,齐悼公阳生齐子荼三十九、齐人弑齐悼公阳生时间:鲁哀公十年三月戊戌,公元前485年地点:不详,当在齐都营丘人物:齐悼公阳生四十、齐陈恒弑齐简公壬时间:鲁哀公十四年六月甲午,公元前481年地点:齐舒州人物:齐陈恒齐简公壬四十一、卫己氏弑卫庄公蒯聩时间:鲁哀公十七年十一月辛巳,公元前478年地点:卫戎州己氏之宫人物:卫己氏、卫石圃卫庄公蒯聩

项目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年月 结束年月 项目总经费 本人排名 立项批文其它 重大项目 渝社联函【2011】21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宋乃庆 2011/06 2013/11 2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BGP018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宋乃庆 2011/10 2013/12 1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HQ001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宋乃庆 2011/11 2013/12 20万 1/1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AHA120008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易度国际比较研究(小学数学) 宋乃庆 2012/12 2013/12 20二、论文作者姓名 通讯作者 题目 期刊名称 年卷期 起止页码 收录类型 影响因子 扫描上传宋乃庆、李光树、康世刚、张辉蓉、于波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育教材新体系 重庆日报 7 7-8 CSSCI廖晓衡,唐恒钧,宋乃庆 宋乃庆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9(01) 63-69 CSSCI黄燕苹,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西藏初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庆 宋乃庆 格式塔美学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6) 10-12+87 CSSCI李国强,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30-33 CSSCI唐小为,李佳,宋乃庆 宋乃庆 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朱黎生,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内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廖晓衡,李岭,宋乃庆 宋乃庆 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教育与经济 2012(02) 22-26 CSSCI王标,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邝孔秀,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46-51 CSSCI宋乃庆,凌琳,邝孔秀 宋乃庆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黄燕苹,李富洪,宋乃庆 宋乃庆 古典算术问题解题策略探析 数学通报 2012,51(3) 35-41 CSSCI陈燕,宋乃庆 宋乃庆 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标准的建立及探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3) 17-19 CSSCI杨欣,张辉蓉,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1) 1-4 CSSCI李静,刘志扬,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多元表征发展代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9-11+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尽快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国际民俗数学研究: 特点、趋势及启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藏族初中数学教师 PCK 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新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的思考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3) 78-81 CSSCI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现象的文化审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58-60 CS宋乃庆,唐恒钧 宋乃庆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徐兆洋,宋乃庆 宋乃庆 检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5) 17-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张奠宙,宁乃庆 宋乃庆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02) 53-54 CSSCI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1-4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9-15 CSSCI张奠宙,宋乃庆 宋乃庆 60 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宋乃庆,唐智松 宋乃庆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 2009,35(2) 123—127 CSSCI鲁庆云,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数学通报 2009,48(4) 47-49 CSSCI温涛,彭智勇,许洪斌,宋乃庆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测度:重庆的证据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朱福胜,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基于重庆市四区县的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6) 16-19 CSSCI黄梅,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仲秀英,宋乃庆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沈南山,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9(8) 1-1 CSSCI李明振,喻平,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6) 45-48 CSSCI朱哲,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4) 11-14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宋乃庆,程广文 宋乃庆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青年教师 2008(12) 20-21 CSSCI庞坤,李明振,宋乃庆 宋乃庆 GX 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与反思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1) 75-78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因洗尽铅华而美,因回归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 43-4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 宋乃庆 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的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4) 80-83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7、08) 12-1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1) 96—99 CSSCI童莉,宋乃庆 宋乃庆 彰显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数学双基”的比较及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平实·朴实·真实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宋乃庆 2006—2007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3) 99-102 CSSCI李铁安 宋乃庆 宋乃庆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2) 90-94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 教育学报 2007,3(4) 35—3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李明振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6 234-238 其它王宽明,宋乃庆 宋乃庆 解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 2006(03) 3-16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5) 59-61 CSSCI李明振 庞坤 宋乃庆 宋乃庆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反思与建议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杨新荣 李忠如 王洪 宋乃庆 宋乃庆 初 中生数学学 习观性别差异的调 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02) 178-182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品洁,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30(4) 755—759 CSSCI李红婷,宋乃庆 宋乃庆 变革课程理念 创生课程文化——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 32-35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独立学院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中美高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数学通报 2005,44(08) 14-16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算法教学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2005(5) 41-44 CSSCI但琦,宋乃庆 宋乃庆 大学生数学建模障碍分析与对策 大学数学 2005(05) 25-29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双基”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探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1) 59-60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回归生活世界 凸显自主选择——从两个教学实例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30-32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61-6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师范院校发挥人文优势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4(6) 80—8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4(3) 33-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3(02) 1-2 CSSCI宋宝和 宋乃庆 宋乃庆 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16) 1 CSSCI张奠宙,张国祥,宋乃庆 宋乃庆 东西方数学课程概览——2002重庆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侧记(英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01) 1-10 CSSC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5) 40-4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袁顶国 宋乃庆 数学新课程在西南地区适应性调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6) 998-1003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通讯 2003(12) 1-3 CSSCI宋乃庆,朱德全,袁顶国 宋乃庆 “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刘福林,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11—13 CSSCI肖红,宋乃庆 宋乃庆 实施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2) 337—340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7(4) 622-62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宋乃庆 罗万春 宋乃庆 创新学习误区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宋乃庆,闵兰,张广祥 宋乃庆 中学数学区别化课程研究 沪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2-41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4) 92-97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高中数学学习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1) 62-64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朱德全,宋乃庆,罗万春 宋乃庆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教育学刊 2001(6) 37-39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46-4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1) 28—32 CSSCI袁爱玲,宋乃庆,张希希 宋乃庆 农村初中“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改革实验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论数学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2) 26—30 CSSCI张希希,宋乃庆 宋乃庆 “文化农技并进”刍议 中国教育报 2000(1447) 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1) 76—81 CSSCI李玲 宋乃庆 龚春燕 韩玉梅 何怀金 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试论数学异步教学原则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1998,7(2) 58-61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学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场情景的表征及其创设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陈重穆,宋乃庆,曾宗燊 宋乃庆 21世纪的初中平面几何 数学教育学报 1997,6(04) 6-8+12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课程效益(GX)实验研究简介 数学通报 1996(8) 21-23 CSSCI宋乃庆,陈重穆 宋乃庆 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学教育学报 1996,5(02) 15-18 CSSCI宋乃庆,曾崇燊,段泽勇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5(04) 1-4+26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GX”为什么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3) 2+41-4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变教训为财富,把整顿当机遇——走出误区的回顾 高校编辑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提高课堂效益(GX) 数学教学通讯 1994(01) 1-2 CSSCI陈重穆,曾宗教,宋乃庆 宋乃庆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GX(提高课堂效益)实验简介 数学教育学报 1994,3(02) 1-4+61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育学报 1993,2(02) 4-9 CSSCI陈重穆,罗介玲,宋乃庆 宋乃庆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介(初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试验课本》介绍之一 数学教学通讯 1990(04) 2+1-2 CSSCI罗四维,宋乃庆 宋乃庆 教材要多样化 数学教学通讯 1989(05) 2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综合运用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02) 97-107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配合中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数学教学通讯 1984(04) 2-5 CSSCI三、获奖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 证书编号 本人排名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参与单位数 本校参与学科数 获奖类型 证书扫描“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 《教育实验研究》 0 2/3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南贫困地区“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0 2/3 2006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性研究 0 1/1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新课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采纳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教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0 1/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三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0 2/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 西南农村地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方联动实习支教”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0 6/6 2013 国家级 1 1 科研四、著作类型 名称 作者姓名 第一主编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参与单位数 本人排名 封面教材 教学设计 徐学福,宋乃庆 徐学福,宋乃庆 2008/02 重庆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新编初等数学选读 宋乃庆 宋乃庆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课程导论》 宋乃庆,徐斌艳 宋乃庆 2010/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宋乃庆,张奠宙 宋乃庆,张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课程教学模式论:中学教育与农村建设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宋乃庆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 张奠宙、宋乃庆 张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啊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英文标题】The Present Aesthetic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Ontology CHEN Chuan-cai (Chinese Department,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文论的变革发展,凸显了“文学是人学”的视角。文学通过对深藏于人的本性之中的矛盾的过程展示,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自觉,为人性的丰富、发展展现了多种可能性;从而确证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从最深层的意义来理解,可以认为是文学本体论的命题。因此,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就不能停留于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摘 要 题】文论建设【英文摘要】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ontology protrude the visual angle of literature is human learningThrough the display of the contradiction procedure that deeply hides in mans natural character,literature greatly enriches mans spiritual world,strengthens mans consciousness,displays many possibilities for the rich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nature,thus proves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is human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deepest level,it may be considered that the subject is the literary Therefore,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literary idea can not only stop the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main body nature and literary value theory,they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关 键 词】文学本体/生命本性/文学价值取向/人生观念/文学的层次品位 Literary ontology/life natural character/direction of literary value/human life idea/the level grade of literature【 正 文】 中图分类号:B83-0/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3)01-0068-08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在反思既往、探求未来发展中,既感受到20世纪历史巨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又体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正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视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准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警惕人自身的物化、工具化、异己化,力求通过高扬人文理想,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砺相长,促进人超越异化而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显现了未来的变革不仅是物的变革,更是人的变革;人要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变革,就须在变革中不断完善自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问题,也是当代文化(文论)建设的旨归。 当代文学审美实践越来越明晰地显示了文学(文论)的变革、创新,始终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相伴随、相融合的特点,进一步确证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从最深层的意义来理解,可以认为是文学本体论的命题,即文学本体和人的生命本体相关联,应把文学放到人的生存发展的根基上,与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那种回避人的问题的文论是肤浅的,而缺失文学维度的文论则是片面的。 一 文学与人的生命本性,与人的生存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联系和意义?或者说人究竟何以需要文学?这也许只有循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去思考探求。 人的生命活动可以说有两个基本指向。一是指向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二是指向自我解放。 首先,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无论主体自觉与否,这种生命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实现和确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由于人是有意识的,他不仅面对着一个外部客观世界,而且还有一个自身的内部精神世界,因此人就不仅在现实中,而且要求在精神上肯定自身。现实的肯定方式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而精神肯定的方式则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学艺术活动。马克思说:“艺术创造和欣赏都是人类通过艺术品来能动的现实的复现自己,从而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P125)这里指的就是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特别是精神本质(比如某些复杂的意欲和情感),作为一种潜能,无不时时在追求着实现。尤其是当现实的实现遇到障碍时,便往往转化为假想的亦即精神方式的实现。人类童年时期创造的文学艺术,如壁画和神话,虽不无符咒意味,但主要还是表现某种当时无力实现的幻想,比如,把实际上还不能战胜的野牛杀死,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征服等等,这实质上是人类要求征服自然的意志愿望在想象中的实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肯定。随着人自身物质实践能力的增强,想象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如飞天、奔月、远渡重洋都已成了今日的现实。这样,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和实现的东西一般说来就不再需要在想象中寻求实现和肯定了。所以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在想象里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神话就消失了。 从人类的发展趋向来说,一方面,随着人类物质能力的不断发展,就可以更有效地改造和创造对象世界,使自己的某些愿望需求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自身的某些本质力量得到现实的肯定和实现。与之相应的另一方面是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本质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和丰富,如果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方面无限可为,而精神上的某些追求如人类相互间的爱与理解,社会生活的合理,爱情的甜美丰富等,却也许难以完全在现实中得到实现和肯定,或者说它们具有永远不可穷尽的内涵。因此人类就不仅永远需要在现实中实现和肯定自己,而且也永远需要在精神上实现和肯定自己。这也许是文学艺术作为人的精神本质自我实现和肯定的一种方式,将和人类共存下去的一个方面的理由和根据。 其次,人的生命活动不仅追求自我肯定和实现,往前推进一步,他还追求自我解放和超越。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也就不仅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要求相联系,而且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和人的自我解放和超越的追求相联系,从而展开和生成着它多方面的丰富本质。 人的解放包含着互相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即自我精神上的解放和人的现实解放。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当然首先和人的精神解放相联系并显示自己的意义。人是惟一有精神的存在物,而人的精神往往比肉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在人们的现实生存中,被压迫的地位处境,自由生存权利的被剥夺,还有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挫折打击,都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烦恼、苦闷、压抑,或者导致精神的麻木,灵魂的扭曲,主体意识的失落等等,使人的精神被严重束缚,甚至成为精神变态的人。这种精神上的压迫状态往往会生发出一种内驱力,寻求自我精神的解脱或解放。这种自我精神的解脱或解放,可以有两种最主要的方式或途径,这就是宗教和文学艺术。宗教给人送来上帝的关怀或天国的幸福,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这是一种外力的拯救;文学艺术活动则使人在自己创造的审美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这是一种自身的超越和解放。由于这种自觉的超越和解放,就有可能使人的精神本质得到复归,被束缚的精神力量得到释放,使主体意识得以唤醒,而这正是争取人的现实解放的必要前提。 毫无疑问,任何精神解放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都不能代替现实的解放。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不从现实中获得解放,精神上也不可能最终得到解放,因此人的精神解放和现实解放总是相联系的。文学艺术活动虽然直接与人的精神解放相关,但由于人的精神解放毕竟要导向现实解放,因此文学艺术活动也必然要指向现实,与人们争取现实解放的活动相联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一开始总是从个人出发的,人的解放也往往总是从争取个人的解放开始的。然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处在复杂的现实关系之中的。因此,个体解放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独立的意义,但在根本上又都只能是社会解放,都只有通过改造社会,改造现存关系才有可能实现。而要改造现实社会关系,就不是靠某一个体,而要靠一个社会群体协调努力才能奏效。这样,个体解放就和群体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了。文学艺术活动虽然从它的本性而言是一种个人的活动,但是当个人的生命活动指向争取自身的现实解放从而与群众的社会活动相联系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会超出个人狭隘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意义,就会指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对现存关系的揭示批判,对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的思考等等,这样个人创造的文学就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具有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性,对于它的创造者来说就带来了一个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问题。文学艺术活动这种由个体意义向社会意义的衍化,显然不能认为是它的本性的异化,而恰恰是它的本性的一种合乎逻辑的自然延伸和展开,因为它是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和人的自我解放追求相一致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当然,对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来说,个人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间确实有一个如何统一和契合的问题,而这则与创造者的主体自觉意识相关。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的解放也具有无限的内涵。马克思曾经强调,所谓人的解放,是意味着“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就不仅包括人的现实解放,即改造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使人获得生存自由,甚至也不只限于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压抑,而且也包含着使人的一切精神感觉、精神特性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发展,比如耳朵成为音乐的耳朵,眼睛成为形式美的眼睛等等,这样,人才真正实现“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就不仅对一定历史范畴内人的现实解放和精神解放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在人的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无限可为。而这也许是文学艺术活动具有永存的意义和无限发展可能的又一个方面的理由和根据。 文学活动既然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那么人们的文学观念就在根本上与他们的人生观念相通,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们的人生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的文学观念。 有史以来的人生观念虽然千差万别,但总的说来大概有两种主要取向,即“兼济”与“独善”,或者叫“兼济人格”和“独善人格”。所谓“兼济人格”,其人生指向是心怀天下,面向社会,改造现实,解放大众,而自身价值的实现就体现在改造社会解放大众的事业上,自身的解放也包含在群体的解放之中。“独善人格”的人生指向则是面向自我,追求自我个性的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在生活实践中,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有的也许偏于强调“兼济”,有的也许偏于追求“独善”,有的也许是两者复杂交织互相转化,形成了人们人生活动的千差万别。 和人生观念的这两种主要取向联系,在文学观念上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两种指向,即“为社会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前者主要指向参预现实变革和大众解放,后者主要指向追求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从整个文学史和文论史的发展看,可以大致分辨得出这样两种主要倾向和潮流;而从具体作家的创作和理论主张来说,则同样存在种种复杂情况:有的偏于强调为社会人生,干预生活,参与变革;有的偏于追求自我表现;有的则二者兼取,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侧重。正是由于人们在人生观念及其文学观念的指向上存在这些差别,因此带来了文学创作上的种种复杂现象以及文学基本观点上的几乎无尽无休而又难分高下的争论。 总之,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使人们知道文学活动是和人的生命活动相一致的,一定的文学观念并不是人们随意杜撰和随便选择的,而是和人们的人生观念相关联的。在实践中,根据一定的主体性条件又往往会引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文学观念就实际上一方面联系着文学主体论,另一方面联系着文学价值论。因此,由文学本体论的思考就还要分别推及对文学主体论和文学价值论的进一步认识。 二 文学主体性是和人生观念相联系,和人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因此,考察文学主体性还应当从现实主体性入手。 主体性是人在一切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人类一切活动的实质是人自身的生命活动,那么,主体性具体说来就是人在自己生命活动(包括现实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所谓自由,指人的活动不听命于任何外部力量,而是根源于主体的自由意志,是自发的;所谓自觉指人对自己的活动及其目的意义有着清醒充分的意识,而不是盲目依从的,这种主体的自觉意识就是主体意识。人在现实中的主体意识指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不仅能够认识外部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具有自我主体意识。从人类史的角度看,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萌发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然而只是到了人们逐渐具有了一些自我主体意识的时候,人的生命活动,包括对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追求,才逐渐变得自觉起来。不过从个体方面看,情形又显得复杂得多,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是否具有自我主体意识或这种意识的程度如何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也就带来了人们生命活动和人生追求上自觉程度的差别。 人的主体意识往往首先表现为个体意识,因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体的存在。通常所谓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也总是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开始的。人的主体意识虽然首先表现为个体意识,但并不仅仅具有孤立的个体意义,因为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处在复杂的群体关系之中。因此,所谓意识到自我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就包含着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合理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他就首先在自己的意识中将自我的存在和他人、群体的存在联系起来,同时也将自我的生存发展要求与群体的生存发展要求统一起来,并进而在实践上使自我个性解放与群体社会解放相协调,只有在这种个体意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凝聚成民族主体性,形成民族解放的浪潮。如果个体意识仅仅只局限在意识到个体的自我人生价值,孤立地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那就有可能导向“自我中心主义”,并且最终也许会因为孤立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实际上难以实现而使这种个体意识在悲观中重新归于沉落。当然这里并不否认个体意识和个性解放本身的相对独立意义,比如在封建专制极权统治压抑和否定个体、个性的条件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个性解放的追求都是对不符合人性的现实的直接反抗,是人的解放的一种形式,但它终归要汇入民族社会解放的潮流,否则仍将走向自我迷失。 文学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即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自由自觉的特性。文学主体性同样和主体的自觉意识相关,即一方面意识到自身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以及文学活动对于自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意识到文学本来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人们的文学观念实际上就根源于此。 文学主体性其实并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于人们的主体意识有着不同的层次意义,文学主体性也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层次品位。 前面说到,人的觉醒总是首先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开始的,基于这种觉醒,个体便走向追求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解放,而这往往是整体意义上人的解放的开端。但是,当人的主体意识还停留在比较狭隘孤立的个体意识层次的时候,这种所谓主体性就实际上有一定的局限。由此推及文学主体性也同样是如此。基于单纯个体意识的文学主体性当然也表现为某种自由自觉的特性,但这种自觉不过是单纯个体意识的自觉,这种文学活动的自由也往往是个人精神上的某种自由,或者说只是在审美境界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比如“自我表现”论的文学观念及其创作追求就主要是把文学活动当作单纯表现个人生命意志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自我实现”的文学观念也实际上是把文学活动视作个体人格价值、精神本质的一种自我实现和确证。这种从比较单纯的个体意识出发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在个体人格比较高尚的条件下,也许可以表达某种超出个人意义的情感,如对他人以至对人类的爱;而在个体意识比较褊狭的情况下,则往往会限于表现一己私情,有的甚至可能把某些生命本能、感性情欲当作人的生命本质来表现和追求,从而导致人欲横流,这实际上是主体性的沦落。因此,基于单纯个体意识的文学主体性虽然也不失为一种主体性,也表现为某种自由自觉的特性,但它的意义毕竟有限,因而还只是一种较低层次品位的文学主体性。 更高层次品位的文学主体性则是基于充分的个体意识和清醒的时代意识、民族意识的有机统一。如前所说,真正清醒自觉的主体意识应当是在自己的意识中将自我的存在与时代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将自我的生存发展要求与民族群体的发展要求统一起来。在这种充分的个体意识和清醒的时代、民族意识有机统一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主体性,就超越了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获得了更为丰富博大的内涵。以这种主体性来对待和参与文学活动,那么文学就不仅仅只具有表现自己情欲的意义,甚至也不只具有实现自我的某些精神本质(如想象、意志、爱等等),而且也是争取和实现自身及民族群体现实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因此文学就不只具有个体活动的特性和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的特性和意义。即使是对于个体自身来说,与那种单纯追求精神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相比,这种包含着整个现实人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无疑具有更全面深刻的意义,与这种生命活动相联系的文学也必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说,这种超越了狭隘个体意识和精神特性而指向人的全面实现、全面解放、全面发展的文学主体性是一种更高层次品位的主体性。 由于文学主体性事实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品位,那么文学活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它所追求的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品位和意义,而且文学上的所谓生命意识、忏悔意识、忧患意识等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即它既可以是以自我为思维中心而生发的,也可以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而形成的,前者可能导向个人的享乐追求,后者可以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类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在谈文学主体性的时候,笼统地主张以人为思维中心,强调自我实现,自我解放及种种主体意识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区分文学主体性及种种主体意识的不同层次品位。文学主体性的品位不同,文学活动所能达到的境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观照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进步都与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性的强化相联系,那么它的某些失重和浮泛也同样与文学主体性的层次品位不高相关。 三 如前所说,人的精神活动和现实生存实践活动之间实际上并不隔绝,而是相互联系,双向流动转化的,那么对于文学活动的价值,也许就不能仅仅从精神需要方面,还应当从人的本体存在,从整个现实人生的发展需求来理解。根据现实人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文学活动也许可以说有两重主要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功能。 首先,从比较消极的方面来说是补偿调适功能。所谓“补偿”是指对人生缺憾(缺乏或失落了某些东西)的某种弥补和偿还。从人的生存发展愿望来说,没有谁不追求人生的充实和生活的圆满,然而现实人生本身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构成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缺憾。这些人生缺憾在现实活动中得不到补偿,那么就往往导向在精神上,在文学活动中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补偿。比如有生理缺陷的人缺乏正常人的人生生活,由此往往会生发出强烈的补偿愿望,当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时候,便很容易借助于这种方式实现心理补偿。我们看到,主体在哪个方面缺憾最甚,便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审美追求:失明者偏爱于描绘明丽的景物和缤纷的色彩;失聪者则钟情于节奏和旋律;肢体残缺者更愿意表现人的强健体魄和自由活动等等。而且,由于伤残者一般都有一种深层自卑心理,而在文学中则往往偏于塑造自尊自信意志坚强的人格。这种现象从表层来说是主体精神意志的投射,从深层心理来说则根源于对自卑心理的克服和补偿的愿望。再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如果缺乏或失落了什么,在文学中也往往会有相反的表现:一个缺少家庭生活温暖的作家可能描写出一个又一个完善幸福的家庭;在爱情生活上屡遭不幸的作家可能编写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怀才不遇的作家可能不停地表现“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喜悦等等。俗话说:“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观其容可以疗饥,听其声可以解颐”,都可以说是对人的缺憾补偿心理及其文学审美创造(也包括审美欣赏)的一种朴素说明。此外,关于“调适”,是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遭遇到某些打击、挫折和压迫,使心理失去平衡,这样就需要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调节,使之适应于现实的生存发展,这时文学活动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发挥某种调适功能。比如人在现实中受到打击、被现实力量所否定,便往往在文学活动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现实生存环境的不合理,人在精神上感到苦闷、压抑,也往往借助文学活动加以宣泄释放,一吐积郁,以获得某种精神解放;有时由于过度劳累也会带来精神上的紧张疲劳,失去平衡,文学审美活动也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恢复平衡,如此等等。总的来说,补偿调适主要在寻求心理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审美的世界是不安灵魂的栖息所;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艺术和宗教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其次,从比较积极的方面来说是建构激发的功能。“建构”与补偿相对应,是对更高尚完美人格,更健康完美心理,更富有意义的人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和塑造;而“激发”与调适相对应则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积极的人生进取精神,变革现实的意志和情感力量的一种主动呼唤与激励。正常人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有美化生活、丰富人生、完善自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和要求,虽然这种愿望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有种种局限,却可以转化为文学审美活动中的积极追求。它一方面表现为主体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出发,对健全、崇高,理想的人格及其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合理的人生生活进行肯定性的塑造和描写,从普罗米修斯式的崇高人格到浮士德式的进取精神,从简·爱的生命意志到安娜的人性追求,从莺莺、杜丽娘的纯洁钟情到宝、黛的叛逆反抗,从高尔基的雨中海燕到郭沫若的火中凤凰,直到当代文学中乔光朴、陆文婷等人格类型。当然,其中有的作品充分描写了某种人格人性的自由现实,也有的作品展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种悲剧性的描写往往包含着对不合理社会关系的深刻批判,在痛惜中更显出对有价值人生的肯定与呼唤,从而具有更强烈的激发力量。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对异化心态,畸形人格,扭曲了的灵魂及一切违反人性的事物,不合理人生生活的否定性描写和批判。比如古代神话中对众恶神的描写,各民族文学中对种种丑恶人[1] [2] 下一页

简·爱》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 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 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论夏洛特勃朗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20131、《南宋诗人研究的新进境——读〈宋才子传笺证·南宋后期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The New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Poet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Journal ofTsinghuaUniversity, N2, 2、《日本江户明治时代文话探析》,《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Studies on the Prose Remark in Edo and Meiji Period ofJapan,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N4, 3、《稀见五山版宋元诗僧文集五种叙录》,《文献》,2013年第3期。A Study on the Gozan Edition of Works by Five Zen-Monks in Song-Yuan Dynasty,The Documentation,N2,4、《曾原一〈选诗演义〉与宋代“文选学”》,《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Zen Yuanyi’s Xuanshi Yanyi and the Study of Wenxuan in Song Dynasty, Literary Heritage, N4, 5、《宋代诗歌总集新考》,《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2期。New Studies on the Anthology in So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N2, 6、《饮酒、服药与“心好异书”——作为魏晋人的陶渊明》,《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Drinking, drugs, and love for heterodox books: Tao Yuanming and the Atmosphere of Wei-Jin Dynasty,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N6, 7、《域外汉籍中所见南宋江湖诗人新资料及其价值》,《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六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New materials on Jianghu poetic school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unded in Japanese and Korean Rare Books,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16,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8、《域外汉籍中所见宋代江西诗派新资料及其价值》,《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The Newly Founded Poems and Materials of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in Song Dynas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N 6, 201320121、《日本汉籍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における役割》,人环フオーラム(Human and Environmental Forum),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2012年3月号,2012年3月。The Roles of Japanese Kansezu in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Forum,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2(3),March 2、《〈文选〉东传学之一斑——菅原和长〈文选御注表解〉探析》,《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年第4期。WenXuan and Its Japanese Reception: Approach to Sugawara no Kazunaga’sGyouchuumonzenchuukai,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N4, 3、《稀见日本汉籍〈新选分类集诸家诗卷〉、〈续新编分类诸家诗集〉中的宋人佚诗及其价值》,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中心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2012年7月。The merits of two Chinese anthology manuscripts by Japanese Monks in Muromachi period,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5),July, 4、《日本所藏宋人张逢辰〈菊花百咏〉校录》,《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A critical study on Zhang Fengcheng’s Juhua Baiyong,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8, by Zhang Bowe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5、《珍稀和刻和抄宋元汉籍八种叙录》,《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Studies on eight rare Chinese classics preserved inJapan, N8,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6、《谁是陶渊明,谁的陶渊明——陶渊明之谜与陶渊明经典之变迁》,《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6期。Who is Tao Yuanming and whose Tao Yuanming: The riddle of Tao Yuanming and the change of Tao Yuanming’s canonization,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13(6), N 7、《欧阳修〈庐山高〉、〈醉翁亭记〉在朝鲜汉文学中的追摹与变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The historical reception of Ouyang Xiu’s Lushan Gao and Zuiwenting Ji in Chinese literature composed in Chosun Dynasty,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15,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September 8、《南宋陈模〈怀古录〉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期。Chenmo’s Huangulu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12(4), O 20111、《〈宋史筌〉的文人传、〈艺文志〉书写——兼与〈宋史〉比较》,韩国高丽大学BK国际交流团编“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2011年4月。The writing of biographies of men of letters and bibliography of classics inSongsajon:Compared to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edited in Yuan Dynasty, BK21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roup for Kor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April, 2、《朱子〈斋居感兴二十首〉在东亚社会的流传与影响》,《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Zhuzi’s Gan Xing Shi in East Asian Community,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7,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ovember 3、《〈冷斋夜话〉日本刊本考论》(与查雪巾合撰),《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Studies on the editions of Lengzhai Yehua published inJapan(cooperation with Zha Xueji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7,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ovember 4、《东晋隐士戴逵及其《放达为非道论》与晋宋风气之转变》,《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6期。The Recluse Daikui’s Fada Wei Feidao Lu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os in Eastern Jin Dynasty,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11(6), N 5、《读宋代笔记札丛》,《书品》2011年第6期,中华书局,2011年11月。Notes on the miscellanies of Song Dynasty, Shupin, 2011(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6、【英文】Muse Travels Far Away: The First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ed for the West,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4),D《远游的缪斯:〈中国现代诗选〉的编选与翻译》,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中心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四期,2011年12月。20101、《〈苕溪渔隐丛话〉论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与许晓颖合撰),《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二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of Tiaoxi Yuyin Conghua about Du Fu,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 N 12, Nanji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天隐龙泽〈锦绣段〉文献问题之考订》,《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Textual studies on Ten’in Sō Ryūtaku’s Kinshūdan,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6,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3、《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引诗定讹》,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9月。Corrections on the errors about the poems and its author cited in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NanjingUniversity, September 20091、《“丁谓夹注单题诗”考》,《江苏文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7月。A Textual Study of “Ding Wei Jia Zhu Dan Ti Shi”, 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 2007(2), June 2、《韩国所藏孤本诗话〈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考论》,《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Studies on the rare poetry-talk “Jing Kan Bu Zhu Dong Po He Tao Shi Hua”,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5,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3、《朝鲜活字本李壁注〈王荆文公诗〉之文献研究》,载张伯伟编《风起云扬:首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8月。A Textual Study of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 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irst Symposium on the Asian Classics Hosted in Nanjing Universi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4、《双重视域的双重透视——评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与许晓颖合撰),《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Review of Songdai Jiazu yu Wenxue( with Xu Xiaoying), by Zhang Jian,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2009(1), J 5、《六朝诗人鲍照研究的新高度——评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与许晓颖合撰),《书品》2009年第3期,2009年7月。Review of Baozhao Shiwen Yanjiu( with Xu Xiaoying), by Su Ruilong, Shupin,2009(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81、《〈宋人总集叙录〉补遗》,《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页66-68。The Replenishment of Songren Zongji Xulu,Library Journal, 2008(1), January 2008, P66-2、《佛藏中的宋代文学史料——以南宋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为例》,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4月。The Literary Documentation in Buddhist Sutras: based on Siming Zunzhe Jiaoxinglucomplied by Zongxia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pril 2008, P196-3、《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注〉中宋代文献辑佚与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A Textual Study of Wangjinggong Shizhu by Lib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 N 10,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008, P162-4、《中古地记及其文化意蕴》,载《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本毕业论文选集》(1998-2007年),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The local gazetteer in the Medieval China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antholog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ofSchoolofLiberal Artsfrom 1998-2007,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April 5、《宫亭湖庙神及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流变》,《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The changes and varieties of the god oflakeofGongting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7(4), July 6、《许梿〈六朝文絜〉及其评点考论》,《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Xu Lian’s Liuchao Wenjie and his commentai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N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June 7、《〈瀛奎律髓〉成立考》,《中国诗学》第十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0月。The establishment of Fanghui’s Yingkuilvsui, Chinese Poetics, N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November 8、《域外汉籍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一卷第一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Modern significance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Wenxue Pinglun Congkan, V 11, N1,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9、《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文献价值及其疏误》,《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Beijing: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6, 20071、《皇甫谧〈高士传〉考》,《江海学刊》2007人文综合版,2007年5月,页86-92。A Textual Study of Huang-Pu Mi’s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shizhuang), Journal of Jianghai (Jianghai Xuekan), 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Humanities 2007, May 2007, P86-2、《〈中兴禅林风月集〉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页311-329。A Textual Study of Zhongxing Chanlin Fengyueji,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3,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7, P311-3、《读宋诗话〈怀古录〉札记》,《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页11-13。A Note on the Poetry Talk Huai Gu Lu,Jiangsu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2), June 2007, P11-4、《〈永乐大典〉残卷所载诗选〈诗海绘章〉考释》,《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页103-105。Shi Hai Hui Zhang: An Anthology in Yongle Dadian,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2007(2), June 2007, 103-5、《急就华章——王勃〈滕王阁序〉赏读》,《秘书工作》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页40-42。A Close Reading on Wangbo’s Teng Wang Ge Xu, Mishu Gongzuo, 2007(3), March 2007, P40-6、《姚式〈古今乐府〉小考》,《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页25。A Textual Study of Gujin Yuefu edited by Yaoshi, Literary Heritage, 2007(4), July 2007, P7、《蔡正孙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页112-120。Cai Zhengsun and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7(4), July 2007, P112-8、《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唐诗选〉与唐宋诗学》,载莫砺锋编《谁是诗家疏凿手――中国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8月版,页372-391。Xie Bingde’ Zhujie Zhangquan Jianquan Erxiansheng Tangshixuan and Poetic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Zhongguo Shixue Xueshu Yantaohui Lunwenji, by Mo Lifeng,Nanjing:PhoenixPublishing House, 2007, P372-20061、《〈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中〈全宋诗〉佚诗辑考》,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八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1月,页5-88。Lost Poems of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8,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NanjingUniversity, January 2006, P5-2、《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补宋诗人小传》,《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页83-90。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The Documentation,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2006(1), January 2006, P83-3、《新材料与新发现――读〈海外新发现永典大乐十七卷〉》,《书品》2006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月,页45-50。Studies on Haiwai Xinfaxian Yongle Dadian Shiqijuan, Shupin, 2006(1),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anuary 2006, P45-4、《晚宋宋诗选本〈诗家鼎脔〉考论》,《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页20-37。Shi Jia Ding Luan: A Textual Study of Anthology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Chinese Poetics, N1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October 2006, P20-5、《郑景龙所编诗歌选本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页35。Research on the Anthologies Complied by Zheng Jinglong, Literary Heritage, 2006(2), March 2006, P6、《庾信〈愁赋〉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页75-79。A Textual Study of Yuyin’s Rhapsody of Sorrow, 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06(2), May 2006, P75-7、《关于〈论学绳尺〉的笺注者林子长》,《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页156。On Lin Zichang: the Complier of Lunxue Shenchi, Literary Heritage, 2006(4), July 2006, P8、《〈全宋诗〉重出、失收、误收诗举隅》,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6月,页83-97。Notes on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2006, P83-9、《〈清明〉是杜牧所作吗?》,《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页28-31。Du Mu: the Writer of the Poem of Qingming?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06(4), April 2006, P28-10、《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新释》,《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4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7月,页24-29。The Absence of Great Hermit: Why is Tao Yuanming not Included in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6(4), July 2006, P24-11、《〈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匡补》,《书品》2006年第5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页69-79。Complementary Notes toDictionary of Chinese Ancient Author (Volume Song Dynasty), Shupin, 2006(5), September 200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P69-12、《〈全宋诗〉未收诗人及其佚诗丛考――以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30-34。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and Their Lost Poem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d Poems of Song Dynasty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Guji Zhengli Yanjiu Xuekan, 2006(5), P30-13、《读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札记》,《古籍研究》2006年下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页126-132。Some Not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Classics Studies, Second Volume of 2006, December 2006, P126-14、读《学苑与书林》,《书品》2006年第3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页91-92。Review of Xueyuan Yu Shulin, by Huang Yonglian, Shupin, 2006(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6, P91-15、《有意义之史学――重温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景》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Review of Zhongguo Fojiao Shiji Gailun, by Chen Yuan, Cultural Review, 2006(6), June 2006, P13-20051、《李淑〈诗苑类格〉辑考》,《中国诗学》第十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页1-15。A Textual Study of Shi Yuan Lei Ge written by Li Shu, Chinese Poetics, N10,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2005, P1-2、《南宋诗人赵汝回的生年与佚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页71。The Birthday and Lost Poems of Zhao Ruhu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Heritage, 2005(4), July 2005, P3、《生命与诗――读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页39-40。Review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by Yoshikawa Kōjiro, Chinese Book Review,2005(3), March 2005, P39-4、《评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书品》2005年第4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页32-39。Review of Songren Zongji Xulu, by Zhu Shangshu, Shupin, 2005(4),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uly 2005, P32-5、《由科举进入文学――评高津孝〈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博览群书》2005年第12期,2005年12月,页52-59。Review of Keju Yu Shiyi: Songdai Wenxue Yu Shiren Shehui, by Takausu Takashi,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2005(12), December 2005, P52-6、《〈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出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古籍整理研究简报》,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页25-27。Review of A Series of Bibliographies in Korean Era, eds by Zhang Bowei, Guji Zhengli Chuban Qingkuan Jianbao, 2005(3), June 2005, P25-7、《读〈师门问学录〉》,《书品》2005年第5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页89-91。Review of Shimeng Wenxuelu, by Zhou Xunchu and Yu Lixiong, Shupin, 2005(5),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September 2005, P89-20041、《六朝“高士”类杂传考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七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页132-151。A Textual Study of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 shi zhuang) in the Six Dynasties,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7,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July 2004, P132-2、《读〈钱穆与七房桥世界〉》,《书品》2004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页91-92。Review of 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 by Jerry Dennerline, Shupin, 2004(1),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anuary 2004, P91-20031、《〈汉唐方志辑佚〉纠误》,《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159-163。The Mistakes ofHantang Fangzhi Jiyi,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2003(1), February 2003, P159-2、《〈宋百家诗选〉考》,《中国诗学》第八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页191-198。A Textual Study of Song Bai Jia Shi Xuan, Chinese Poetics, N8,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2003, P191-3、《旁搜远绍,精益求精――读张伯伟先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页120-122。Review of Quantang Wudai Shige Huikao, by Zhang Bowei, Classics Studeies, 2003(1), January 2003, P120-4、《读〈洪业传〉》,《书品》2003年第6期,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1月,页88-89。Review of A Latterday Confucian: Reminiscences of William Hung(1893-1980), by Chen Yuxian, Shupin, 2003(6), November 200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P88-2000《六朝隐士的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页19-24。Lives of Hermits in the Six Dynasties,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00(3), September 2000, P19-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辽宁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吉林大学 --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学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怎么样

一.专著《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文学理论导引》(季水河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著)。《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参著)。《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三.译著尼采:《权力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译著)。培根:《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一CSSCI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34篇)2012年《从诗学的审美诉求到批判的社会规划:马尔库塞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艺术的自主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湘潭大学认定二类期刊)。 《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及其原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时尚、眼球与名牌的追逐: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语言的牢笼及其突围:詹姆逊的形式主义美学解读》,《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0年《俄国形式主义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文化悲剧与现代性货币》,《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距离》,《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政治与情感的复调变奏:毛泽东“鲁迅论”的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2009年《模仿与再现新读》,《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陌生化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批判与超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现代性、游戏与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三期摘载)。《齐美尔的现代性批判路径》,《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总第4辑。2008年《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4期摘载)。《距离的生成与消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审美幻象抑或审美救赎:阿多诺艺术自主性的悖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第12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陌生化诗学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1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3年-2007年《距离:现代主义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悖论中的张力美》,《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摘载)。《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齐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冒险》,《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取消前在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二部分其他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52篇)2012年《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与批判》,《聊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及其审美意义建构》,《社科文库·人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官网2012年1月5日。 《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讲话〉与20世纪中国文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迷途〉之“迷”在何方》,《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从〈新华日报〉重大节庆报导看党报影响力的创新建构》,《传媒观察》2011年第9期。(中文核心)《〈讲话〉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论》,《君子莲》2011年第3期。《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4日。《文学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对话:鲁迅与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对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2010年《童年的影像记忆:谈谈“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中国政协报》2010年10月25日。《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当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学理思考》,《文艺报》2010年8月3日。《意识形态的突围: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的批判与超越》,《马列文化研究》第15辑,2010年9月,湘潭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的崇高主体》,《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主体性的缺席与在场:模仿与再现对读》,《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溯源》,《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桥梁: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政治文化视野下小说创作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2009年《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的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山寨文化解读: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探求》2009年第3期。《风格与距离: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6年-2008年《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认同话语建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齐美尔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解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文核心)。《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非人化》,《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奥尔特加与艺术的非人化》,《文景》2006年第12期。《现代生活的中断与救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文核心)《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文景》2006年第7期。《时尚的文化社会学思考》,《文景》2006年第4期。2003年-2005年《“陌生化”与“新奇”》,《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中文核心)《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弗莱神话理论的文化学解读》,《英语研究》2005年第2期。 《〈挪威的森林〉中的“性”与“死亡”》,《学术前沿》2004年第4期。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说韵》,澳洲《汉声》2003年第9、10期。《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陌生与熟悉》,《钦洲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论“韵”的流变与内涵》,《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论文学性与陌生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三教改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4篇)《文艺学研究范式的新变》,《质量的风(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学理论〉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怎么样啊

一.专著《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文学理论导引》(季水河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著)。《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参著)。《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三.译著尼采:《权力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译著)。培根:《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一CSSCI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34篇)2012年《从诗学的审美诉求到批判的社会规划:马尔库塞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艺术的自主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湘潭大学认定二类期刊)。 《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及其原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时尚、眼球与名牌的追逐: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语言的牢笼及其突围:詹姆逊的形式主义美学解读》,《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0年《俄国形式主义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文化悲剧与现代性货币》,《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距离》,《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政治与情感的复调变奏:毛泽东“鲁迅论”的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2009年《模仿与再现新读》,《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陌生化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批判与超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现代性、游戏与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三期摘载)。《齐美尔的现代性批判路径》,《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总第4辑。2008年《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4期摘载)。《距离的生成与消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审美幻象抑或审美救赎:阿多诺艺术自主性的悖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第12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陌生化诗学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1期。《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3年-2007年《距离:现代主义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悖论中的张力美》,《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摘载)。《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齐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冒险》,《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取消前在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二部分其他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52篇)2012年《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与批判》,《聊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及其审美意义建构》,《社科文库·人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官网2012年1月5日。 《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讲话〉与20世纪中国文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迷途〉之“迷”在何方》,《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从〈新华日报〉重大节庆报导看党报影响力的创新建构》,《传媒观察》2011年第9期。(中文核心)《〈讲话〉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论》,《君子莲》2011年第3期。《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4日。《文学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对话:鲁迅与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对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2010年《童年的影像记忆:谈谈“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中国政协报》2010年10月25日。《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当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学理思考》,《文艺报》2010年8月3日。《意识形态的突围: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的批判与超越》,《马列文化研究》第15辑,2010年9月,湘潭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的崇高主体》,《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主体性的缺席与在场:模仿与再现对读》,《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溯源》,《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桥梁: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政治文化视野下小说创作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2009年《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的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山寨文化解读: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探求》2009年第3期。《风格与距离: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6年-2008年《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认同话语建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齐美尔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解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文核心)。《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中文核心)《陌生化与非人化》,《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奥尔特加与艺术的非人化》,《文景》2006年第12期。《现代生活的中断与救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文核心)《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文景》2006年第7期。《时尚的文化社会学思考》,《文景》2006年第4期。2003年-2005年《“陌生化”与“新奇”》,《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中文核心)《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弗莱神话理论的文化学解读》,《英语研究》2005年第2期。 《〈挪威的森林〉中的“性”与“死亡”》,《学术前沿》2004年第4期。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说韵》,澳洲《汉声》2003年第9、10期。《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陌生与熟悉》,《钦洲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论“韵”的流变与内涵》,《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论文学性与陌生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三教改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4篇)《文艺学研究范式的新变》,《质量的风(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学理论〉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余展洪2002年11期 [2]《心理科学》胡娟2003年02期 [3]《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徐佳丽2006年04期 [4]《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于影2006年03期 [5]《前言》江鸿2006年09期 [6]《边疆经济与文化》张旭亮2005年11期 [7]《商场现代化》张强国、、谢枭鹏2005年31期 [8]《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王志新2003年06期 [9]《合作经济与科技》刘祥伟2006年16期 [10]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J] 周星中国青年研究 2005年第8期 [11]《理论观察》李岩2006年03期 [1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王丽、吴姝2005年03期 [13]《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王洪凯、齐子玉2003年04期 [14]《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赵富才2003年06期 [15]《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曼2002年05期

  • 索引序列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如何啊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怎么样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怎么样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