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影响,而应瞄准国内重大战略需求来办刊。科技期刊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科技界的话语权。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的现状如何改观。《细胞研究》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认为,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一定要对标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多发表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国内首创的原始性、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也将成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

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本报记者 术术 12月5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天涯》、《萌芽》等全国近60家文学期刊负责人在河南省郑州市参加的“文学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结束。本次会议中激烈的辩争集中于“如何推进文学期刊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学报刊如何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走向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定位和管理体制”等焦点议题。同时,会议话题涉关文学期刊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增强品牌意识及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网罗人才和编辑思路等。 据悉,目前我国期刊有9000多家,其中文学报刊、文学期刊占了10%左右,即800至900家。但目前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不到100家。这些令人痛心的数字表明文学期刊生存状况的举步维艰。 文学期刊面临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上,许多负责人对于文学期刊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尖锐批评。《散文百家》主编贾兴安指出,目前文学刊物的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如主编都是主管部门或领导任命,大多是论资排辈,这样会出现许多“官员式的主编”,由不懂文学规律的人来办刊。此外一些作家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后任主编,综合能力差,偏执一己之好,容易形成“小圈子”。此外许多主编挂名,署名不出力,法人代表与实际负责人不符、责任权利不明等。 《通俗小说报》主编王爱英提出,长期以来,原创文学期刊的权益遭到漠视和侵害,各式各样的选刊无节制地出现。选刊站在原创期刊的肩膀上,事半功倍地摘到树上的桃子。他认为选刊应该“计划生育”,原创刊物是花圃,选刊是花店,原创作品与选刊的关系应该是“产品与精品”的关系。 另外,会议上还指出了制约文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其他问题,比如一些文学刊物的定位左右摇摆,最终老读者和新读者一起失去。比如,文学期刊是面向大众与市场的,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必然会形成矛盾。有文学期刊的主编指出:目前国家对文学期刊的政策渐次明朗,但文学期刊的性质定位尚不明确。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许多文学期刊的编辑多年不能外出约稿,或很难约到一流的稿子。编辑不得不花力气拉广告和赞助等等。 文学期刊发展之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介绍说,目前老牌文学刊物有北京的《十月》、《当代》、《小说选刊》等,天津的《小说月报》有30多万份的发行量,上海的《收获》发行量维持在10万份以上。它们是中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文学期刊,发表过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影响过一个时代。它们还继续重要的先导与经典作用。同时,在中国现行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一些新兴文学期刊浮出水面,形成了新的品牌,如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发行量55万份,比如上海的《萌芽》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佛山文艺》月发行量接近100万。这些刊物市场的成功是由于适应市场运作的规律,进行了市场细化。 发行量高居55万份的《小小说选刊》目前有“中国的小小说中心”之称。主编杨晓敏认为,在办文学刊物的人眼里,作品只是原材料,刊物只是加工厂——刊物的操作流程是文学产品的加工、分拣、重组、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他指出,文学期刊与读者之间有一个“半拍理论”。即,文学期刊引导读者应当“品味适宜,适度超前”。文化品味既不能低于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过于曲高和寡。这样文学刊物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针对文学刊物的生存危机,许多文学期刊负责人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天涯》杂志副主编王雁翎说,《天涯》从1996年开始探索市场改革。他们始终提倡恢复中国传统的“杂文学”、“泛文学”,将《天涯》真正办成一本“杂”志。如他们设置“民间语文”栏目,将人们收藏于箱底的日记、书信、检讨书、揭发信、总结稿等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还有多家期刊的发言人指出,品牌是期刊的代言人,纯文学期刊必须注重品牌效应。也有人提出文学刊物可实行“集体参股制”或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经营制”等。 文学期刊改革之路最近,江苏省决定取消《钟山》、《雨花》等所有刊物的财政补贴,是在国内文学期刊界开始的第一刀。中国期刊协会的会长张伯海说:“我觉得目前撤资不是时候,文化产业化改革刚刚开始,哪些刊物是要作为产品打到市场上去的,哪些刊物是要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扶持的,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而有出版界改革家之称的张胜友说:“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另外一种情况是因循守旧,像有些国企一样,没有贷款就没法生存,所以只能是消亡,看你怎么面对这个挑战。” 张伯海认为让文学期刊走向市场是对的,但要做具体分析,有优势的名刊、大刊,跟群众比较贴近的刊物走向市场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到了市场反而会如虎添翼。有的刊物的主要使命是扶持一个地区的青年作家人才和文学传统的传承,发行不可能大。走进市场的机会少,国家就应该从生存上给予扶持和支持。两种情况很不一样,从整体上考虑,严肃的文学期刊,要激励它探讨市场,但财政上都要保护,这样比较符合实际。 目前,中国文学期刊如果停止财政拨款,要想生存下去一般来说有三条道路可以走,找到新的投资方;改变刊物定位迎合市场需要;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报业集团或者出版集团。张胜友说:“停止补贴是一种大趋势,最后文学期刊怎么进行规范,有待下一步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现在各种办法都不妨可以探索。但我觉得不管你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开始市场化运作,内部的三项体制改革以及向读者靠拢都应该是不变的。”稿件来源:新京报

期刊发展现状调查

我觉得会开通公众号,然后在公众号上发布,这样复合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

未来,学术期刊杂志行业虽然会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的纸字版的地位依旧不会被撼动。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少的人看杂志书本类的了,未来发展不看好,除非往网络这一块发展。

我觉得会往车载电台上发展,将来的杂质不会是纸质,更多的会通过广播一类的传媒。

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调查

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学术导向:主编和编委会主编和编委会的主要功能是对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进行组织和把关。主编和编委会负责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对学术质量进行把关,为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建设在学术和业务两方面提供指导。主编和编委会一方面能够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学术指导,进行撰稿、审稿、推荐优秀稿件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运作提供建议支持,树立明确的办刊目标和正确的办刊方向,扩大科技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对科技期刊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主编是科技期刊的领军人物,在一定程度来说,主编和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的学术代表,主编和编委会的学术权威和影响力能够对科技期刊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带来较大影响,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吸引作者投稿和吸引读者阅读,增强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品牌价值。从国内外一些优秀科技期刊的出版实践来看,主编一般由该学科领域享有盛名,精通专业,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态势的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编委会成员由主编在学科领域内聘请科学家兼职参与科技期刊出版。由于主编和编委会成员均是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不仅了解学科内的研究进展与动态,而且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学术影响力,这样既有利于组稿与审稿,也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在本领域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主编和编委会成员同一般审稿人有所不同,主编和编委会成员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内有学术影响力,还要在学术交流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进行考量。总体而言,只有热爱期刊事业,热心服务科学界,有一定的时间关心期刊,能完成期刊工作的优秀科研人员才能够胜任主编和编委会的工作。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会成员,很多程度上还只是名义的,由学科领域内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科技期刊出版的还不是很多。但从发展趋势而言,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有越来越多学科领域内享有盛名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学科领域内科研人员与科技期刊出版呈现出融合加强的态势。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其学术导向不但决定了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对学科学术发展方向起引领作用。优秀的科技期刊不但能够客观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而且还要积极引导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主编和编委会成员必须强化科技期刊学术导向,总览学一支负责任的主编和编委会队伍,对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十分有利的,能够科学规划,明确科技期刊各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虽然国际学术期刊一直在发展,但仍无法满足投稿者的需求。由于投稿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版面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期刊采取了高退稿率的办法(通常高于50%)。除了应付投稿量大的压力外,这也是保证刊登文章的质量及时效的需要,文章的质量是期刊成功的保证。另外限制文章篇幅也是常用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期刊的订阅量并未随期刊的发展同步增长。相反,许多图书馆减少了图书杂志的订数以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这使得期刊出版经费短缺,期刊的发展受到限制。版面费成为许多期刊重要的经费来源。投稿量大与经费短缺的压力,使得在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难度越来越大。文章发表与否,取决于审稿人及编辑对稿件的评价。这些评价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文章的内在构思,如设想、创新等,其次则是文章的外在写作,如表达、结构等。因此,在撰写科技论文时,文章必须作到“make referees happy, make editors happy”,才有可能顺利发表。以下部分将介绍期刊通常对稿件若干方面的要求。

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识 最近各大新闻媒体一会儿报道中国高铁中标某某国项目、清华大学工科世界排名第一、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会儿报道美国发现有淡水的行星、谷歌开发带有显示器的科幻眼镜、微软发布win10席卷全球操作系统等。因此“中国科技实力怎么样?”成为了大家纷纷议论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中国科技实力远远落后欧美日,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和欧美国家达到了同一个层次。袁岚峰提出:中国科技实力正加速度逼近美国。首先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然后我提出我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识:1、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全面提高;2、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3、中国科研也还有很多地方不足。 从最近的新闻看出,无论是物理、化学、文学等基础学科,还是工程、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学科,中国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以前中国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而现在中国不少大学都能时不时发表一篇文章在《自然》、《科学》上面了。中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相对20世纪都有明显的提高,在最近几年莫言、屠呦呦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军事上又先后研发了歼—20、建造了“辽宁舰”。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都在全面的提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突破新的关键技术,一些人认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又拉开了,其实不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其次普通大众的视野总是把中国与多个国家同时比较,这样是不公平的。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例如汽车工业,像宝马、凯迪拉克、日产等欧美日汽车品牌都领先于中国,且他们都在研发新的产品,但是中国从毫无国际市场到现在搏有了一席之地,像BYD在无人驾驶汽车和电池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技实力正在增强,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的地方。欧美国家的科技实力的确很强,在许多领域也领先于中国,这与教育、科学体制和科研经费投入都密切相关。中国教育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走弯路,教育的投入需要加大;中国对科研人员的评判标准单一,论文数量强调太重;科研经费相对于欧美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GDP98%,而美国占到了79%,德国占到了92%,日本更是占到了39%。 总之,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识,我们不要过于高估,也不要太偏于消极,我们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科技实力的发展,看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兆头,也看到不足的地方。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当中,有朝一日为中国科技实力的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这个期刊是我见过审稿周期相对较长,稿件处理状态显示不周全,办事效率相对较低的一个期刊!也投稿过国内几个知名EI期刊,这个期刊是给我印象最差的一个,经常是催稿好多次都不更新稿件状态,最长的一次是等待了一年多才给审稿意见(拒稿,早点拒稿还能修改一下改投别刊,这种办事效率也是醉了!)。反正我是不建议我身边的老师及学生投稿这个期刊,相比较而言,电子与信息学报比系统工程办事效率快很多,而且审稿各个阶段时间明确,稿件状态显示很人性化,会告知预计结束时间,而且一般都能在预计结束时间点给出结果,不用自己一遍遍上官网查结果。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

杂志分众化趋向明显:  综合杂志的创刊已经明显少于市场细分的杂志。很多杂志也开始改版以图适合更细分的读者群的需求。杂志的绝对发行量也不能作为评估杂志的唯一标准。假设一本专业杂志发行5000册,如果这个发行区域内的目标受众也只有5000人,虽然这个杂志发行量从绝对量来说是少的,但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这的确是一本在本专业本细分市场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  创刊的杂志多为补充市场盲点的杂志:  杂志普遍瞄准市场空白点改刊创刊。从一涌而上到有策略的投资,杂志开始有独特的定位。如《父母》、《孩子》定位于抚育和幼教,《理财周刊》定位于中产阶级的各种理财问题等等。  市场规范化数据及监测逐步完善:  ABC、BPA等稽核机构开始为国内一些优秀的杂志服务。稽核数据越来越得到业内重视。目前中国区的杂志约有26家左右通过国际期刊稽核机构的认证,并且增加迅速,如《汽车之友》等,曾经在市场上表现很好的杂志,目前正在申请通过BPA的发行量审核。  多刊办系列刊物:  有实力和资金的刊物,开始发展系列刊物,如现在比较成熟的时尚系列、瑞丽系列、IDG系列等。  增加出版密度:  广告量充足且时效性较强的杂志开始从双月刊改为月刊,月刊改为半月刊甚至周刊。如《财经》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三联生活周刊》由半月刊改为周刊。  广告收入变得越来越重要:  很多杂志开始走向市场,一些曾经以发行为主的杂志开始借助其发行优势进行广告开发。部分杂志开始放弃发行赢利,甚至为了扩大规模开始亏损发行,试图用强有力的攻势占领市场和相应的广告客户。  DM(Direct Mail)直邮赠阅杂志发展迅速: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DM类直邮杂志竞争激烈。这类杂志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不需要申请刊号;针对地域性的广告主;完全放弃发行的赢利以广告客户为导向。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都形成了当地优秀的DM类杂志,如北京的《目标》、上海的《生活速递》等等,其它城市如深圳、沈阳、重庆的DM杂志发展也相当迅速。  跳脱纸媒局限:  杂志由单一纸媒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从阅读的单一概念,到声音和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内容的涉入。杂志只能"看"吗?杂志只能"印刷"吗?杂志只诉诸视觉吗?杂志只能是平面的吗?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将产生突破。杂志开始变得数字化,0和1的介入让杂志无所不包。未来的杂志不一定要看,听杂志,闻杂志,未尝不能实现。  杂志地方化:  最近出现很多只在一个城市发行的当地化杂志,一些全国性的杂志也开始做自己的地方版,有的杂志同期在某些版面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杂志越来越注重地域细分。一些杂志开始更关注地方化的发展,杂志在全国版的期刊基础上,不同市场加入不同的地方版,如《周末画报》、《City Weekend》北京版、上海版等。这样的媒体设置可以有效的抓住一些本地化发展的广告客户,如餐饮娱乐类客户、房产类客户。  读者自助化:  国外一些杂志开始由你选择购买不同部分内容然后装订,达到受众最大程度上的可选择性。  以上特点充分说明,中国杂志市场开始由初步发展走向成熟,传媒资本的活跃、杂志社的努力、读者需求的形成、广告主关注度的提高都使得中国杂志市场拥有前所未有的活跃。从整体市场角度观察,有几个目类的杂志发展迅速,如财经新闻类、专业技术类、文化旅游类、教育教学类等。此点实力媒体将有专业投资分析报告。此处不再赘述。  三、综合论述  杂志市场是中国传媒市场发展开放并与世界接轨的亮点。中国杂志市场以及周边产业蕴涵着无限商机,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将看到一大批杂志脱颖而出,形成不同类别的品牌杂志,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的《财富》。我们对未来的杂志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本报记者 术术 12月5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天涯》、《萌芽》等全国近60家文学期刊负责人在河南省郑州市参加的“文学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结束。本次会议中激烈的辩争集中于“如何推进文学期刊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学报刊如何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走向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定位和管理体制”等焦点议题。同时,会议话题涉关文学期刊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增强品牌意识及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网罗人才和编辑思路等。 据悉,目前我国期刊有9000多家,其中文学报刊、文学期刊占了10%左右,即800至900家。但目前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不到100家。这些令人痛心的数字表明文学期刊生存状况的举步维艰。 文学期刊面临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上,许多负责人对于文学期刊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尖锐批评。《散文百家》主编贾兴安指出,目前文学刊物的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如主编都是主管部门或领导任命,大多是论资排辈,这样会出现许多“官员式的主编”,由不懂文学规律的人来办刊。此外一些作家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后任主编,综合能力差,偏执一己之好,容易形成“小圈子”。此外许多主编挂名,署名不出力,法人代表与实际负责人不符、责任权利不明等。 《通俗小说报》主编王爱英提出,长期以来,原创文学期刊的权益遭到漠视和侵害,各式各样的选刊无节制地出现。选刊站在原创期刊的肩膀上,事半功倍地摘到树上的桃子。他认为选刊应该“计划生育”,原创刊物是花圃,选刊是花店,原创作品与选刊的关系应该是“产品与精品”的关系。 另外,会议上还指出了制约文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其他问题,比如一些文学刊物的定位左右摇摆,最终老读者和新读者一起失去。比如,文学期刊是面向大众与市场的,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必然会形成矛盾。有文学期刊的主编指出:目前国家对文学期刊的政策渐次明朗,但文学期刊的性质定位尚不明确。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许多文学期刊的编辑多年不能外出约稿,或很难约到一流的稿子。编辑不得不花力气拉广告和赞助等等。 文学期刊发展之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介绍说,目前老牌文学刊物有北京的《十月》、《当代》、《小说选刊》等,天津的《小说月报》有30多万份的发行量,上海的《收获》发行量维持在10万份以上。它们是中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文学期刊,发表过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影响过一个时代。它们还继续重要的先导与经典作用。同时,在中国现行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一些新兴文学期刊浮出水面,形成了新的品牌,如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发行量55万份,比如上海的《萌芽》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佛山文艺》月发行量接近100万。这些刊物市场的成功是由于适应市场运作的规律,进行了市场细化。 发行量高居55万份的《小小说选刊》目前有“中国的小小说中心”之称。主编杨晓敏认为,在办文学刊物的人眼里,作品只是原材料,刊物只是加工厂——刊物的操作流程是文学产品的加工、分拣、重组、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他指出,文学期刊与读者之间有一个“半拍理论”。即,文学期刊引导读者应当“品味适宜,适度超前”。文化品味既不能低于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过于曲高和寡。这样文学刊物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针对文学刊物的生存危机,许多文学期刊负责人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天涯》杂志副主编王雁翎说,《天涯》从1996年开始探索市场改革。他们始终提倡恢复中国传统的“杂文学”、“泛文学”,将《天涯》真正办成一本“杂”志。如他们设置“民间语文”栏目,将人们收藏于箱底的日记、书信、检讨书、揭发信、总结稿等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还有多家期刊的发言人指出,品牌是期刊的代言人,纯文学期刊必须注重品牌效应。也有人提出文学刊物可实行“集体参股制”或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经营制”等。 文学期刊改革之路最近,江苏省决定取消《钟山》、《雨花》等所有刊物的财政补贴,是在国内文学期刊界开始的第一刀。中国期刊协会的会长张伯海说:“我觉得目前撤资不是时候,文化产业化改革刚刚开始,哪些刊物是要作为产品打到市场上去的,哪些刊物是要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扶持的,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而有出版界改革家之称的张胜友说:“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另外一种情况是因循守旧,像有些国企一样,没有贷款就没法生存,所以只能是消亡,看你怎么面对这个挑战。” 张伯海认为让文学期刊走向市场是对的,但要做具体分析,有优势的名刊、大刊,跟群众比较贴近的刊物走向市场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到了市场反而会如虎添翼。有的刊物的主要使命是扶持一个地区的青年作家人才和文学传统的传承,发行不可能大。走进市场的机会少,国家就应该从生存上给予扶持和支持。两种情况很不一样,从整体上考虑,严肃的文学期刊,要激励它探讨市场,但财政上都要保护,这样比较符合实际。 目前,中国文学期刊如果停止财政拨款,要想生存下去一般来说有三条道路可以走,找到新的投资方;改变刊物定位迎合市场需要;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报业集团或者出版集团。张胜友说:“停止补贴是一种大趋势,最后文学期刊怎么进行规范,有待下一步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现在各种办法都不妨可以探索。但我觉得不管你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开始市场化运作,内部的三项体制改革以及向读者靠拢都应该是不变的。”稿件来源:新京报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带你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现状

缺乏有效地市场期刊的状况是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还不够成熟,同其相联系,期刊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期刊市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期刊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期刊虽然有八千多种,但是办得好的并不多。许多党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都有自己的期刊,但是办刊专业人员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有些期刊仅靠收取作者的版面费生存。缺乏对自身的定位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一份成功的期刊,就要先了解自己,对期刊有个准确的定位。很多期刊没有明确的编辑方针,缺乏办刊理念,也不清楚自己的读者群是谁,甚至对自身的优势劣势也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只是盲目地办刊。事实上,办好一份杂志,需要有好的文章,吸引人的图片,更要有合适地编排,杂志社缺乏对自身的认识,自然就不清楚什么样的文章图片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排版符合读者的要求。如果连自身杂志的卖点和亮点都不清楚的话,何谈杂志的发展。缺乏对读者的研究知己之后还要知彼,期刊面对的是读者,自己的杂志办给谁看,什么人喜欢看,这些都需要研究。比如说杂志的封面,不是光放一个漂亮的图在那里就够了,得配合合适的封面故事,醒目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现代人生活节奏那么快,要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这份杂志,封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摸透读者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出自己固定的目标读者群,杂志才能够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周教授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比起我们发展的要好,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成熟的期刊出版市场,另外,他们的期刊针对性强,定位准,而且他们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强调服务对象,这些都是中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但是不能盲目照搬,在国外受欢迎的内容不一定在中国也畅销,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市场来办好自己的刊物。《2013-2017年 中国期刊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期刊业总产值7亿元,较上年增长6%,远远高于上年2%的增长率。其中全年广告经营额约1亿元,较上年增长14%;发行收入为6亿元,较上年增长10%。期刊零售发行市场呈现出向优势媒体集中的发展态势,品牌期刊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期刊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市场很大,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群可供开发。我们对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期刊关注的还不够。其实,我们对期刊的评判标准可以有所改变,不一定要单看发行量,期刊杂志的质量才是更重要的。想办法提高期刊的有效阅读率,比起单纯考虑提高发行量更有意义。 数字期刊是出版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必然规律。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数字内容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数字期刊相比传统期刊,具有多终端、多渠道发行,覆盖更广阔地域、影响更广大人群的特点,尤其在过刊内容的利用方面也拥有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搜索技术也为数字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标题、人名、关键词等检索,找到最符合自己阅览需求的刊物和文章,据数据统计,同等时间内数字内容的阅读效果是传统阅读的5倍以上。更重要的一点,是数字期刊具有节能、降耗、减排的绿色环保概念。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为刊社节约印刷装订成本、物流运输成本、发行成本、滞销库存风险等。 期刊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其中最早出版的一本期刊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DenysdeSallo)出版的《学者期刊》(LeJournaldesSavants)。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期刊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美国最早发行的期刊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期刊》和《将军期刊》,都是模仿英国期刊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中国最早的期刊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在最初,期刊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期刊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期刊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期刊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 索引序列
  •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 期刊发展现状调查
  • 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调查
  • 中国期刊发展现状
  •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