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

发布时间: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

中国历史悠久,珍贵古籍灿若星河,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外国的劫掠等原因,古籍遭受巨大损失。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进行保护,为以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古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水平、管理漏洞以及有些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等诸多原因,使许多珍贵的古籍被破坏、散佚甚至卖到国外,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重大损失,针对当时的情况党和政府在1949-1957年间曾采取了多种积极保护措施。1、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政策指导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军政委员会、地方人民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发布政令、通告、指示,制定条例、办法等为古籍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1、保护古籍图书,避免古籍散佚、毁坏的政策1、规定古籍的范围,并要求对古籍进行认真保护、保管1951年5月5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下达保护文物的补充指示,其中第五点:“图书:古版及各种珍贵版本、孤本、绝本、抄本、金石拓本与不常见书籍、碑版、图书版片、简牍、档案、志书、年检、佛经、名人书法、墨迹等应负责征集,妥为保护与保管[1]。”1951年8月西南区制定《西南区土地改革期间保护民族文物暂行条例》,将报刊、杂志、图书档案均列入必须严密加以保护的范围[1]。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古籍、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方法》[1]。1951年9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发出《关于健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图书手迹的通知》[1]。1951年11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布通告,指出:“历史文物包括古代金石、碑帖、书籍、字画……应很好地收集保管。”1951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第17次行政会议通过《川西区保护历代古籍文物暂行办法》第四条指出:“各种珍贵版、孤本、绝本、抄本与不常见之书籍……近代具有价值之中外图书、仪器、报章、杂志、图表,均应妥为保管,不得毁损[1]。”1956年,四川省文化局指示各地“注意保护古旧图书资料”(以文社〈56〉第210号文件发出)。2、禁止将古旧书籍作为造纸原料1951年3月2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通令中指出“造纸纸浆工厂、作坊今后不得再行收购古书故纸为造纸原料,否则以破坏民族文物论处”[1]。1951年12月,为了加强古旧图书的搜集与保护工作,中央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用旧版书做纸浆材料的指示》[1]。3、避免珍贵古籍散佚1950年12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通知西南各省人民政府在减租退押时期应注意部分地主借口完成这一任务,将其所藏古书、字画贱价出售,分散破坏的行为[1]。1951年1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通令各级人民政府密切注意查禁将有历史价值之文物、图书、碑板任意破坏,零散出售,以及各寺庙僧道退押,售卖庙中各种宝贵经典[1]。1955年湖北人民委员会为保护图书文物,防治散佚损坏,向各市县发出通知,指出“土改中没收地主之书籍文物,均为国家财产……为各机关团体收藏者需进行一次清理登记,防止散佚损坏”[1]。4、禁止珍贵古籍流向国外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1951年6月,文化部颁布关于“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对一些图书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才能运往国外展览、交换、赠予,发给准许执照者准许出口

建国初期国家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建国后,各地纷纷搜集古籍文献,避免其散落、遗失。如:1956年7月内蒙古人民委员会颁发了蒙文社梁字第160号《关于征

回答 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类的就是普通期刊。 按这个分的基本是地方性的机构的一种分法,每个地方的分类不太一样。 一般期刊等级的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2、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更多5条 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1896年,时务报1897年,严复 天演论1905年,孙中山 民报1915年,陈独秀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十五期

1成长经历编辑作家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于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白先勇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2创作经历编辑贯通中西白先勇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巴蜀情结作者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入了台湾水利学院。后因发现自己对水利没有兴趣,才转入台大外文系。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同情劳动者白先勇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作者在《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作者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作者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作者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作者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台湾与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上连载,已由台湾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3人物轶事编辑评同性恋白先勇及其家人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乃父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台湾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个人信仰白先勇,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您的作品受回教影响多,还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统的影响,但我对伊斯兰教在宗教教义上面不是很近。我念过天主教学校,在香港念初中时我是背圣经的,但慢慢的年纪大一点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国回教协会是我父亲创立的。但是对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会失望,但是也不会干涉。呵呵,我常说他是“开明君主制”。 ”桂林情结白先勇不建党的经历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铸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国当代文学概况的人,一定会懂得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学作品,白先勇的兴趣爱好,甚至白先勇的语言和思维,都离不开桂林这块生他养他的山水宝地,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绪:那便是对桂林故土的眷恋。其实,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岁时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方言。例如“蚂捞车”、“鸡猫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怀旧小说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许会有一个感觉,"金大奶奶"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富桂林味。当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听来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对笔者说,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除了桂话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欢桂林的传统艺术桂剧。在7岁离开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亲的怀里抱着看桂剧,所以即使是57岁回桂林时,白先勇仍然对桂剧如此钟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编辑《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收录于《纽约客》。《等》《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我们看菊花去》《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小说分期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5出版履历编辑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6与昆曲编辑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推广昆曲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诩为昆曲义工。7人物评价编辑“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白先勇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评“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 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

抗日军政大学名人录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排名

国家历史文史精华不建议看杂志,杂志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东西,营养不高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目录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前言 1第一章 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国军民的伤亡及经济损失 1第一节 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军民的伤亡/1一 战后中国军民伤亡统计数字/l二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的调查统计数字/2三 侵华战争造成的伤亡有待深入研究/4

一、凡尔赛播下的劫难恶种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凡尔赛宫镜厅见证冤冤相报英法美各怀鬼胎“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世界经济危机点燃法西斯火药二、墨索里尼乱世崛起“贝尼托”原来是英雄的名字立志“让世界发抖”的顽童经营《前进报》“战斗的法西斯”决斗,用剑术击败政敌黑衫党向罗马进军——夺权三、德意志再度疯狂流浪汉加入德国工人党发布于小啤酒馆中的25条纲领纳粹党手里的“社会主义”从冲锋队到党卫军未遂的啤酒馆政变审判:人民法庭挤满了同情希特勒的观众兰德斯堡与《我的奋斗》登上权力之巅四、日本扰动远东“开拓万里波涛”,将“国威布于四方”一代枭雄的“爱国之情”东三省飘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宁予外贼不予家奴黄浦江中流的是血“兵是有的,不过要留着打红军”五、法西斯步步紧逼,英法美步步绥靖阿杜瓦战役让意大利成为国际笑柄复仇——“历史上最伟大的殖民战争”西班牙悲歌两元凶“患难见真情”臭味相投,三国结成“轴心”雅利安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领袖”搬开绊脚石德国吞并“第二个日耳曼国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缺席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判“死刑”开场:远东硝烟一,日本全面侵华“二二六”法西斯军事政变对内扩充军备,对外勾结德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卢沟桥上的枪声庐山谈话二、淞沪血战张治中要主动出击中国军队进攻受挫一寸山河一寸血蒋介石嫡系耗尽,各路军阀来援_日军金山卫登陆,淞沪会战告终三、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日本所谓“建立东亚新秩序”爆发:欧洲沦陷一、波兰覆亡:一场“鹰击羔羊的悬殊对决”“白色方案”秘密出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遭波兰“进攻”一号作战指令闪击战的“实验场”奇怪的战争:西线的英法“宣而不战”不甘寂寞的苏联二,闪电战继续逞威为了铁矿,希特勒决定先发制人丹麦和挪威的不同反应挪威被攻陷“黄色计划”比利时无条件投降三、德国在西线的胜利不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绥靖者”张伯伦下台敦刻尔克——炼狱还是奇迹巴黎不设防法国投降一又见贡比涅森林戴高乐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四、不列颠上空的鹰“我们决不投降”“海狮计划”“鹰日计划”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柏林阴差阳错的伦敦夜袭英国没钱了,美国来援助五、德意入侵巴尔干和东北非德、意、日三元凶走到了一起墨索里尼的“新罗马帝国”美梦进攻希腊,意大利偷鸡不成蚀把米德国“兄弟”来帮忙激战巴尔千激战:苏德大战一、“巴巴罗萨”计划,让全世界震惊恶魔的眼睛转向东方“巴巴罗萨”计划斯大林不相信苏联遭进攻“两个月内消灭苏联”“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战争爆发大地在脚下颤动坦克部队的激烈交锋二、苏联初战失利布列斯特要塞激战格罗德诺扎紧“死亡口袋”斯大林杀一儆百强渡第聂伯河浴血斯摩棱斯克“最后一道大门”封锁列宁格勒基辅大合围三、希特勒发动“台风”攻势希特勒南北分兵希特勒制造“台风”朱可夫临危受命军事总动员宛如离弦的利箭所有方向都在战斗苏联军民血捍红都斯大林阅兵红场四,莫斯科城下大决战上帝再次拯救了这片土地斯大林的电话正西面突击包克说:“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真正的对手”“最黑暗悲惨的一天”反攻!反攻!五、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结盟丘吉尔主动援助苏联罗斯福认为德国法西斯是美国最主要的危险和敌人斯大林希望美国参加对德战争罗斯福、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苏美英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联合国基础的26国《联合国家宣言》蔓延:血染太平洋一、狼子野心“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幕美日矛盾在绥靖主义中逐渐升级英美对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东条英机上台,日本对美开战日本的“最后提案”和美国的“最后通牒”罗斯福给日本天皇的信——美国为和平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二,偷袭珍珠港利用谈判为战争作掩护山本五十六的突袭计划秘密出台偷袭前的夏威夷绝密“潜伏”南云舰队出征太平洋隐没在单冠湾的庞大舰队“虎!虎!虎!”“不要忘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大惊失色三、狂飙突进武力攻占马泰港缅麦克阿瑟饮恨菲律宾席卷荷属印尼和太平洋诸岛染指澳大利亚四、扭转战局天皇的隐忧东京遭到第一次空袭所罗门海海战山本设计新赌局庞大的联合舰队南云发动第一波空袭航母大决战五,瓜岛战役——太平洋战争胜败的分水岭美军攻占瓜岛日舰疯狂反扑登岛日军全军覆没生死大决战击毙山本五十六转折:决战斯大林格勒一、厉兵秣马残雪,希特勒心中的痛戈培尔说:元首给我们民族充了电敌我双方大备战希特勒的战争密令二、大战拉开序幕乐观的斯大林想先敌下手从克里木到哈尔科夫:忘记防御的苏军战斗在一座不知名的村子打响“苏军全线崩溃了”丘吉尔访问莫斯科第227号命令8月23日:最危急的一天三、浴血苦战朱可夫来到斯大林格勒苏军反击真正的恶战开始了残酷的市区争夺战再度突击第三轮进攻保卢斯心神不宁四、苏军赢得胜利天王星计划不许撤退困兽犹斗保卢斯投降五、库尔斯克大会战“堡垒”战役大炮与战斗机齐鸣解放奥廖尔进军哈尔科夫拉锯:逐鹿北非一、希特勒点将墨索里尼的豪赌英军出乎意料的胜利“5天的袭击”发展成大战役希特勒出手隆美尔唱起“空城计”二、北非闪击轻取欧盖莱英军全线溃退托布鲁克的拉锯战一柄鲁钝的“战斧”三、千里拉锯战丘吉尔任命的新司令“十字军战士”行动德军回到出发点拔掉加扎拉据点决胜托布鲁克迈进埃及的第一步四、阿拉曼大捷克星来了“长尾之狐”的无奈喋血阿拉姆哈勒法岭“这是事先精心布置好的”“捷足”先登“迟归之狐”“增压”开始“不战斗,毋宁死”暂缓鸣钟五、北非战场落幕火炬行动卡萨布兰卡会议最后一击反攻:光复欧洲一、进军西西里难产的“赫斯基”计划、海空权的激烈争夺;古佐尼劳思伤神二将争功墨索里尼下台营救墨索里尼、二、会议桌上的较量赫尔莫斯科之行开罗会议德黑兰三巨头会晤“联合国”的设想、战后德国问题和波兰问题三、诺曼底登陆——史上最长的一日“霸王”计划史上最重要的天气预报艰难的登陆战刺杀希特勒施道芬堡是谁“眼镜蛇”行动巴黎解放四、苏军大反攻解放列宁格勒名将瓦杜丁之死白俄罗斯战役华沙起义进军东欧五、百万盟军前进!盟军向德国边界推进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反扑艾森豪威尔放弃占领柏林易北河会师六、雅尔塔会议——确立战后新秩序准备一马耳他会议罗斯福身体状况恶化战后德国的处置最棘手的波兰七、血战柏林一对希特勒的最后一击柏林市民宁愿被美英盟军攻占红军将士精心备战泽洛高地的厮杀苏联红军兵临城下双管齐下合围柏林锤子镰刀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尾声:日本投降一、重返菲律宾之战、盟军突破“太平洋防波堤”——马里亚纳群岛攻破日本防卫大门——塞班岛东条英机内阁垮台莱特湾海战美军重返菲律宾二、中国战场“一号作战”史迪威事件中国远征军入缅“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三、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最后攻势杀向硫磺岛冲绳岛陷落波茨坦会议和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本土遭受轰炸四、日本投降痴人说梦的“一亿玉碎”美国扔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时麦克阿瑟用了五支钢笔下篇 专题解说谍光秘影活动于中国的间谍魅影促使“二战”提前结束的德国“义谍”“红色谍星”佐尔格风流艳谍夜盗大使馆007的原型:达斯科?波波夫希特勒身边的“钉子”:奥尔加?契诃夫娃纳粹谍王:卡纳里斯太平洋战争中的秘密武器——纳瓦霍语密码风云人物轮椅上的巨人——罗斯福千面政客——丘吉尔纳粹的克星—一斯大林长空凶神一戈林沙漠之狐——隆美尔剃刀魔鬼——东条英机日寇“军魂”——山本五十六沙漠之鼠——蒙哥马利战无不胜——朱可夫远东帮主——麦克阿瑟海上骑士——尼米兹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自由法国的倡导者——戴高乐扑朔迷离的历史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内幕令人震惊的“鱼雷行动”苏联的高加索油田险被英国轰炸美国核计划解密“肉馅行动”始末见死不救的美英联军斯大林不杀希特勒原子弹的发明苏联窃取美国原子弹秘密内幕纽伦堡和东京审判摧毁德累斯顿记实逸闻趣事受嘲弄的法国元帅核弹与明星英国将军曾密谋劫持希特勒让苏军吃苦头的“香肠战”战争中的糊涂账丘吉尔的“完美战略”“孤军奋战”的坦克兵团鸟粪影响战局英雄信鸽坦克挂“刀”,无人能敌英国自摆乌龙日军的“性病武器”美军的“红球特别快车”疯狂的“神风突击队”胶姆糖的军事应用战争期间家信中的暗语战役代号的故事“冬眠”的飞机铁木辛哥险丢官位朱可夫拿斯大林便条上前线朱可夫直言建议被罢官斯大林固守莫斯科不撤离斯大林无视“小报告”罗斯福总统佯装糊涂打胜仗戴高乐“逃跑”记丘吉尔妙用“苦肉计”丘吉尔织毛衣调节精神“三戒”成就蒙哥马利“猛将军”怒发冲冠丢官职难解谜团希特勒选用“卐”作党徽有何用意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瑞典辛德勒”瓦伦堡下落如何希特勒与吉莉?拉包尔佛朗哥为何没有参加“二战”珍珠港事件内幕斯大林之子在纳粹集中营中死亡之谜希特勒生死之谜纳粹匿藏宝藏戈林自杀之谜日本天皇裕仁在“二战”后未被处死之谜

  • 索引序列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二十五期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排名
  • 抗日战争期刊汇编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