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王阳明文献数据库

王阳明文献数据库

发布时间:

王阳明文献数据库

王阳明名言名篇赏析——玩易窝记原句玩易窝记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乎其若决,了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克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共变而玩共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赏 析此文作于正德三年(1508)谪居龙场驿时,文章叙述了自己研读《易》的三个阶段:一开始的茫然不解:“仰而思焉,俯而疑焉”;接下来有所明白,心情愉快,“沛兮其若决,了兮其若彻,灌淤出焉,精华入焉”;最后反复涵泳玩味,得《易》之主旨,故“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通过研习《易》反观人生,了悟苦难不过为外在之物,不足乱心,达到了“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的境界。正因为由《易》悟道,故而欣然命名所居之处的山洞为“玩易窝”。“玩易窝”在今贵州修文县龙场镇新春村一座孤山下,洞顶有石刻“阳明小洞”四字,另有明隆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手书“玩易窝”三字、民国三十七年(1948)兴义何辑五书“阳明玩易窝”之石刻。王阳明在玩易窝静处玩味《易》,所得甚夥,此记后半段详细阐释了自己研习《易》的心得:通过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可以看到“体”立,“用”才能行,而“用”行,“体”方可显,这就是王阳明所悟“体立而用行”之道。同时,他指出《易》之变化无穷让古之君子玩味不已,由自然而思考人事,并引孔子研《易》而发韦编三绝之叹之故事来感叹《易》之深奥,他自少年时代便沿家学对《易》多有思考,但仍说“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正与前文习《易》的三个阶段相呼应,足见其沉潜玩味之深。《玩易窝记》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由《易》悟道的过程。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掲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王阳明在年少时得遇硕儒娄谅,就已经能与之探讨朱熹解经之思想,足见其思考之深入。在家依然涵泳玩味《五经》经义,欲从中得圣人之旨。后入狱也未断研习《易》,有诗云:“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睛?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起舞还再拜,圣训垂明明。拜舞拒逾节?顿忘乐所形。敛衽复端坐,玄思窥沉溟。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冲漠际无极,列宿罗青冥。夜深向晦息,始闻风雨声。”(《杂诗三首》之三)已经开始悟到《易》之妙处。正德三年被贬龙场驿后,王阳明依旧不断研习五经,但“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坐石穴,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曰《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五经臆说》一书后被烧毁,仅存钱德洪整理的十二条,其中有五条阐释《易》,从中可窥王阳明受《易》影响颇深。《五经臆说》的撰写是王阳明凭着记忆玩味研习而成,更多个人的创见,他自己也强调“不必尽合于先贤”。《玩易窝》的创作也与撰《五经臆说》类似:“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虽然地处僻陋,无书卷可查,但这种环境下反而有助自由思考,不拘泥前人时贤的见解,完全从自己的思考出发,发人之所未发,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王阳明这段关于良知的阐释,明显可从《玩易窝记》中看出端倪。良知如《易》之道,变化无端,难以把握,故难有人参透,参透者即为圣人。现代易学家朱伯昆先生认为出:“王氏心学的基本命题,虽非出自《周易》经传,但其思想体系亦受易学影响。”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提到自己龙场悟道一事:“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念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可见玩易窝、何陋轩等地物质条件之艰苦、远离朝廷之闭塞,反而给予王阳明自由思考的空间,反刍多年学习之积累,终了悟到道从心出,与外物无关,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玩易窝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前段叙事,后端议论,由事发理,简洁凝练,别具一格。前段叙述学《易》过程的文字有如刘勰《文心雕龙》,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从不知到入门再到了悟的历程。中间采用引证的方法,将自己贬滴龙场驿而不觉其陋与“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相比,点出“玩易窝”命名之缘由,引出后面一大段玩味揣摩《易》之心得就水到渠成。“记”这一体裁多叙事,而此篇则重在议论说理,不拘一格,正应了王阳明读《易》之所得“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从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而言,王阳明龙场玩易文以 及《五经臆说》主要采用引证的方法,论证‘心即理’的心学思想,直达本心,从学术思想的流变上确证了心学思想的渊源关系。”王阳明《玩易窝记》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实为晚明小品之滥觞。

有这个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有啊。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 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 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 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 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其哲学思想(王学)及姚江学派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 在余姚遗迹有了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有,王阳明,名叫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正德时期的官员,心学创始人。详细资料参看《明朝那些事儿3》,详细介绍噢

王阳明文献学

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王明阳,他所主张阐述的思想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代表的思想具有相似之处,或者说有文献考证,是中国的王梦阳等人的思想传入了日本而导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活动。

有啊。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 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 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 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 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其哲学思想(王学)及姚江学派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 在余姚遗迹有了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4、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5、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14、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

有这个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阳明论文文献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关于王阳明那一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写了,假如你要找那些枯燥无味的大部头,百度王阳明,然后按着书目在百度下载就是了

《王阳明》“三部曲” 《王阳明•龙场悟道》《王阳明•起兵破贼》《王阳明•我心光明》本书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王阳明的长篇历史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二部《王阳明•起兵破贼》,第三部《王阳明•我心光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健的笔力,细致地描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并对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心路历程做了深刻细腻地分析。整部作品构思精妙,创作态度严谨,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是当前了解王阳明、学习阳明心学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一部堪比熊召政的《张居正》和姚雪垠的《李自成》的明史大传!笔力雄健,而又细腻,成功地复活了王阳明采用 “章回” 写法,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欲罢不能气势恢宏,一部堪比《张居正》《李自成》的明史大传史诗巨制,大明王朝政治生活中的那些波诡云谲都将历历在目作者的信息许葆云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通俗历史作家,《今古传奇》专栏签约作家,著有《谋略就学李鸿章》《乱世危局曾国藩》《大明平倭传》《沉沦的舰队》等多部历史文学作品。其作品文笔流畅,史料扎实,秉承了历史通俗演义的传统写法,人物形象生动,故事精彩纷呈,蕴含着洞彻的历史见识与人生智慧,读来不仅酣畅淋漓,而且启人以智。作者服膺追慕阳明先生,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涵泳其间,对其奥义颇有心证。研读和翻阅的各种文献逾千万字,多次追随阳明先生的足迹进行实地探访,积十年之功,终于创作完成长篇巨制历史小说《王阳明》“三部曲”。

王阳明文献全刊

《王阳明全集》(王阳明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iuvGCD6JilLnMCb0MgtvA 提取码:RUMW    书名:王阳明全集豆瓣评分:5作者:  王阳明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副标题: 梁启超:要真正理解“王学”,宜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这套书中。原汁原味初版重现,权威定本!原作名: 王阳明内容简介 阳明先生的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刻印了《传习录》。其后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间又陆续刻印了阳明先生的《文录》《文录续编》《年谱》等。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第一部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全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总共三十八卷,本书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作者简介 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之乱等军功而封新建伯,隆庆时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王守仁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开创了“阳明心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阳明心学”不仅风靡中华,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影响至今。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现在の日本は王阳明の思想の影响は直接はないようですね。一般に、日本人には王阳明は行动的、朱熹は论理的、というように理解されています。

王阳明文献集成

王守仁(1472~1529),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卅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闲官署,遍读朱熹遗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省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天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 在余姚遗迹有出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王阳明(1472~1528)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曾筑室于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被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出身官宦世家,王守仁28岁中进士,先后授刑部和兵部主事。1509年因触怒权贵被贬到修文,住在龙岗山东洞,后人称为阳明洞。他自幼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信徒,后转向陆九渊的心学,批判程朱理学,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就谈不上理,心之本为性,性即无理,成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除聚徒讲学外,还大量创办书院,设立地方学校,推广社学。他的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与程朱理学并峙,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后来,王守仁又受到明王朝重用,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累迁为南京兵部尚书。他的著述由其门生钱德洪汇集成《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书》),刊行于世。

王阳明(1472~1528)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曾筑室于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被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出身官宦世家,王守仁28岁中进士,先后授刑部和兵部主事。1509年因触怒权贵被贬到修文,住在龙岗山东洞,后人称为阳明洞。他自幼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信徒,后转向陆九渊的心学,批判程朱理学,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就谈不上理,心之本为性,性即无理,成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除聚徒讲学外,还大量创办书院,设立地方学校,推广社学。他的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与程朱理学并峙,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后来,王守仁又受到明王朝重用,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累迁为南京兵部尚书。他的著述由其门生钱德洪汇集成《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书》),刊行于世。

有啊。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 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 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 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 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其哲学思想(王学)及姚江学派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 在余姚遗迹有了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 索引序列
  • 王阳明文献数据库
  • 王阳明文献学
  • 王阳明论文文献
  • 王阳明文献全刊
  • 王阳明文献集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