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邢永强1 郑钊2 赵鸿燕1 曹希强1 张洪波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中国水土保持》,文章编号:1000-0941-(2008)-07-0043-03摘要 以小秦岭金矿区内泥石流灾害问题为研究对象划分评价单元、选取评价指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作为评价方法对矿区内的主要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苍珠峪、杨砦峪属于泥石流高发区,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朱家峪属于泥石流中发区,剩余的泥石流沟为泥石流低发区。针对泥石流危害现状,提出了防治建议。关键词 泥石流 灰色系统 危险性综合评价 小秦岭金矿区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是我国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也是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秦岭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矿渣和尾矿,至2001年,累计堆存废渣1 41万t、尾矿1 4万t。采矿不仅使山(岩)体受到破坏,增加了不稳定隐患,而且产生的大量废渣就近散乱地堆放在坑口的沟谷及斜坡地带,使原本就狭窄的排水沟道被挤占,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排洪,同时又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带来了重大的隐患(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等,2004)。目前,该地区已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如:1994年7月11日大西峪发生泥石流,造成52人死亡,矿区全部停产,经济损失巨大;1996年8月大西峪、文峪发生泥石流,冲毁矿区公路13km、通讯线路3km,房屋、设备多有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9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663万元。1 泥石流成因分析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常发生在山区小流域内,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一般来讲,泥石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0)。(1)地形地貌条件。小秦岭地区山脊高程多在1 000m以上,谷峰高差多在500m以上,沟壑平均密度为3km/km2,沟坡坡度多大于25°,整体地形具有南北低中间高、西高东低的特征,沟谷深切,呈V字形,具有谷窄坡陡的地形险要特点,极有利于降雨径流的迅速汇集,这就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2006)。(2)气象与水文条件。小秦岭地区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8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且多为暴雨,最大24 h降雨量9mm,1 h最大降雨量2mm,10min最大降雨量2mm(1960年7月22日)。由于小秦岭地区山势陡峻、岩石裸露,对雨水的入渗、截流、调节少,地表径流强度大,因此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岩土体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小秦岭地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以松散的碎石土和坚硬—较坚硬的变质岩两大岩类为主,区内采矿活动强烈,加上对废弃矿渣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而是将其随意堆放在山谷、洼地内,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固体物质来源,是使区内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天义等,2003)。松散的碎石土主要由废弃矿渣、洪积卵砾石组成,废矿渣天然休止角多为28°~35°。由于矿区地形险要,大量的采矿口和采矿设备布设在沟底,采矿工人也居住在沟底,沟底不仅是人类采矿活动的主要场所、矿渣堆放的场地,同时又是洪水下泄的通道(邢永强等,2006),因此在洪水作用下,这些散乱堆放的废矿渣就极易形成泥石流,直接威胁到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采矿企业的财产与生产安全。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1 评价方法综述我国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早的相关研究见于1986年谭炳炎的泥石流严重程度的综合评判(谭炳炎等,1991),其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对泥石流的危险性作出判别,之后由其完成的泥石流沟的判别方法和数量化综合评判成果在铁路部门得到推广和应用(谭炳炎等,1991)。此后,随着各种数学理论的成熟,许多研究者开始注重运用不确定性数学方法来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问题,一批研究成果先后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应用(谢又予等,1991;苏经宇等,1993),从而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并逐渐趋于成熟。2 评价方法选择本研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邓聚龙,1987)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评价小秦岭金矿区主要泥石流沟的危险程度。3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方法1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的优点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依据监测资料与评价标准序列间的几何相似性与关联度,来度量监测资料中多个序列相对于某一级别质量序列的关联性,其特点是:①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动态系统;②评价标准的级别可以用连续函数表达,也可以采用在标准区间内做更细致的分级;③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易与现行的其他方法对比。目前,该方法在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方面尚无应用实例。2 灰色系统理论的评价过程1 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不同因子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而在比较时要求量纲相同,因此首先需对各种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一个因子的序列为xi,有多种方法可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常用的方法是对序列的原始数据做初值变换,即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2 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设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分别为Xi和Xj,在k点,两个因子之差的绝对值Δij(k)为Δij(k)=xi(k)-xj(k)(k=0,1,…,n)3 计算两个因子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差两个因子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差的计算式为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其中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4 计算关联系数定义序列Xj(k)与Xi(k)在k点的关联系数为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式中:ξ为分辨系数,其取值只影响关联度系数的大小,并不影响关联序列,一般取值为5。5 关联度计算关联系数只表示各时刻数据间的关联程度,由于它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用其平均值来表示比较序列Xj对参考序列Xi的关联度,即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4 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沟危险性综合评价2006年9月,我们对小秦岭金矿区的泥石流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主要选择研究区内的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小湖峪、苍珠峪、白花峪、枪马峪、杨砦峪、朱家峪10条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泥石流沟来开展评价工作。1 评价因子选择及评价标准确定矿山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依赖于泥石流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可能发生控制与诱发的因素。根据上文对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选取地面坡度、泥石流沟汇水面积、矿渣堆积量、年降水量、有无工程保护措施5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3个级别,各级别的分级标准值如表1所示。表1 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因子分级标准根据表1各评价因子分级标准,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参考序列Xi。对于定性指标如有无工程保护措施,则直接采用0~3(差)、3~7(中)、7~0(较好)作为分级标准。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分析根据选取的各评价因子,通过实地调查、遥感影像查询等收集待评价泥石流沟的数据资料,将评价因子的实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构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比较序列Xj,再分别计算出比较序列Xj与参考序列Xi的关联度,由此评价各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级别。本研究采用VB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结合各泥石流评价指标的量值开展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其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表2 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在评价的10条泥石流沟中,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苍珠峪、杨砦峪属于泥石流高发区,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朱家峪属于泥石流中发区。本研究虽未对矿区所有泥石流沟都进行危险性评价,但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际调查结果,可把矿区内剩余的泥石流沟都定为泥石流低发区。根据对小秦岭金矿区的实地调查以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可知本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小秦岭金矿区的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5 泥石流防治建议泥石流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其中用工程措施防治见效快,其技术也较为成熟,实践中许多工程措施在防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小秦岭金矿区的实际情况,对泥石流灾害采取预防为主,辅以重度危险区治理的原则。(1)在小秦岭金矿区开展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在泥石流高发区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在中发区设泥石流监测点,利用RS,GPS,GIS和CS(卫星通讯)技术,结合当地气象、水文等实时动态信息,借鉴国内外泥石流预警预报技术,构建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预警体系。(2)在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的基础上,对危险区内的故县镇、阳平镇、朱阳镇等村庄住宅和重要设施进行规划,规划中要将泥石流防治纳入山区建设总体规划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项目布局失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灾害损失。(3)搞好枣香峪、大湖峪西峪、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杨砦峪、朱家峪等泥石流沟的水土保持,建立起完善的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泥石流暴发几率。(4)雨季派专人巡视,若发现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此时应迅速发出警报并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地段。(5)加强泥石流防治知识的普及,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山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参考文献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北京:商务印书馆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郑州: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书郑州: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苏经宇,周锡文,樊水荣泥石流危险等级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自然灾害学报,2(2):83~谭炳炎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水土保持通报,6(1):51~谭炳炎,靳番,荆绍华泥石流沟的判别方法和数量化综合评判泥石流防治理论和实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45~谢又予,伍永秋北京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区及沟谷危险度的初步研究首都圈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166~邢永强,章煜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情况与防治对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372~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Causes Analysis and Risk Comprehensive and Countermeasure Evaluation of Xiaoqinling Hill Goldfield Debris FlowXing Yong-qiang1 Zheng Zhao2 Zhao Hong-yan1 Cao Xi-qiang1 Zhang Hong-bo1(Henan Land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Zhengzhou 450016;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Abstract:Debris flow in Xiaoqin hill gold mining area was focused on and gray system theory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according to selected index through evaluation Finally a risk analysis on debris flow channel inside the mining area was made,which shows that Daxi valley,Wenxi valley,Zaoxiang valley,Dahu valley,Cangzhu valley,Yangzhai valley are high risk areas and Xiaohu valley,Baihua valley,Qiangma valley,Zhujia valley are mid-risk Key words:debris flow;gray system theory;ris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Xiaoqinling hill gold field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怎么写

我家房屋住在山角下。前几年因山体滑跛,有两栋房屋倒溻。还有一人重伤,送医院枪救无效死亡。我想写一份报告。怎样写……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你在百度里搜索这个,这个里面讲的很清楚的!

地质灾害文献

施文耀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阐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因素,并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三方面对区域孕灾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成灾因素;孕灾环境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响下,或地壳内部动力地质作用下,使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出现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精神遭受损害的地质现象和事件,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区域自然条件、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的支配。1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区域特征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的特征,使得测区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目前已有资料表明测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4类,共206处,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2%;滑坡7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9%;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地面沉降3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02%。测区地质灾害详见附表,从地质灾害的统计资料看,测区地质灾害具有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普遍特征,即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1]。2 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特征与成灾因素区内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于测区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后的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于沿海的冲海积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于未压实的松散素填土区;泥石流分布于丘陵沟尾斜坡地带,各类地质灾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灾因素。1 滑坡与崩塌1 滑坡[2]滑坡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体在河流冲刷、降雨等因素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体通常被分割成块体,滑坡经滑移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后,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动[3]。根据滑坡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形成原因,规模对测区滑坡进行划分统计,并对滑坡前斜坡坡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1。图1 形成滑坡坡度百分比图表1 滑坡类型划分统计表发生于岩石内部的滑坡没有发现,这表明测区滑坡是由残积土和强风化岩控制,岩体内部的结构面并非控制测区滑坡的主要因素。2 崩塌崩塌是斜坡变形破坏的一种形式,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斜坡,由于受到人工切坡、震动等因素的影响,使斜坡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松动、脱离,突然从陡峻的斜坡上崩落下来,崩落于坡脚,形成具有一定天然休止角的岩土堆。测区目前发现有崩塌95处,根据崩塌物质组成、形成原因、规模对测区崩塌进行划分统计。表2为测区类型统计及特点表。对有坡度记录的崩塌的统计表明,坡度大于40°形成的崩塌占55%;30°~40°形成的崩塌占19%;20°~30°形成的崩塌占46%;<20°形成的崩塌占80%。坡度<20°形成的崩塌其规模仅为<200m3,表明坡度越大越易形成崩塌地质灾害。表2 崩塌类型统计及特点表3 滑坡、崩塌成因分析滑坡、崩塌产生是受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综合影响的,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等是内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外因,而其中降雨是最关键的主导因素。爆破震动也是崩塌产生的另一外因。1 地形地貌测区所有滑坡均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滑坡所处的微地貌单元为凸形坡。且随着坡度的增大,诱发滑坡几率也增大,当坡度超过一定角度时,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产生变化,由滑坡演变成斜坡变形破坏另一种模式——崩塌。影响崩塌的因素主要是斜坡的坡型、坡度和坡高,其中又以坡度和坡高为主。坡度越高、坡度越大越易产生崩塌。坡度越大,坡面附近张应力范围也随之增大和增强,坡脚应力集中带最大剪应力也随之增大;而随着坡高增大,斜坡内各处的应力值也随之呈线性增大,这也就应证了公路开挖边坡和房屋后边坡形成高陡的斜坡易产生崩塌。2 岩土体的性质岩土体的性质是控制斜坡产生变形破坏的重要内在因素,测区滑坡主要受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岩厚度决定。残坡积层虽然薄不一,但普遍较厚。残积层与风化基岩,风化基岩与新鲜基岩之间是相对软弱带,地下水等活动比较活跃,滑坡主要受该带所控制,而残积层本身较为松散,在降雨驱使下,具有良好临空面的斜坡易产生滑移。从表中可看出,侵入岩残积层较易产生滑坡,而强风化岩中,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均会产生较多滑坡。见表3。表3 滑坡与岩土体类型关系统计表松动、粘性差、易崩解的土体易产生崩塌,节理裂隙发育的斜坡也易产生崩塌。测区土质崩塌中,全为残积土型崩塌,且多为侵入岩类地区,主要由于侵入岩风化的残积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砾高,土质结构松散,易湿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产生崩塌。而节理裂隙发育给地下水的入渗,径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体块体间的结合力差,降雨入渗作用下也就易诱发崩塌。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斜坡产生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改变岩土体的结构构造,使岩土体变形破碎,岩土体风化程度加大,在岩土体中形成良好的构造软弱面,岩土体力学强度下降。构造运动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产生变化,对斜坡变形破坏起间接作用。地质构造在斜坡岩土体中形成的软弱结构面为滑坡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触发,斜坡极易沿构造的软弱面产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测区76处滑坡中有8处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占滑坡数的53%。4 降雨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灾因素中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崩塌均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通过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降低抗变能力,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应力状况的途经来诱发斜坡产生灾害。在高强度降雨作用下,部分汇水条件较好的滑坡还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质灾害。另外,滑坡的产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滑坡其产生均与降雨有关。大部分滑坡分布于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区。资料显示,过程降雨时大于100mm的地区可能诱发产生滑坡,但经过长期阴雨,土体基本饱和后,又经过程降雨量大于50mm,也可能产生滑坡,当过程降雨量超过200mm时,则会普遍产生滑坡灾害现象。5 人类工程活动在区内滑坡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滑坡达64处占53%。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影响表现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产生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坡形,使原来处于应力相对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撑而临空,斜坡应力平衡遭受破坏,坡高增大,斜坡内应力随之呈线性增加,坡度变大,坡面附近张应力随之增强。范围随之扩大,而坡脚应力集中带的最大剪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随着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变形产生滑坡的条件越充分,产生滑坡的机会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使斜坡岩土体结构遭受扰动破坏,降低局部岩土体的强度,又为产生滑坡提供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体结构已遭受破坏,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极易诱发产生滑坡。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成灾因素中较为积极的因素。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斜坡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强烈的切坡活动,使处于应力平衡的斜坡失去临空支撑,形成临空面,相应地斜坡应力均随之改变。切坡坡度越陡,坡顶拉张力越强,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进崩塌的产生,统计表明,由孕灾环境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崩塌达58%测区调查表明,区内由爆破震动引起的崩塌仅3处,分布于采石场区域,主要由于爆破使部分岩土体开裂松动,其斜坡已开挖成陡坡悬崖状,爆破产生的弹性波使松动岩土体产生附加应力,松动斜坡岩土体的结构,造成破裂面,反复作用造成累积,促使岩土体变形破坏而崩落。2 地面沉降区内地面沉降表现为在软土区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软土区地面沉降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冲海积平原区,共有32处。由于组成软土的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其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以下特征,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软塑-流塑状,仅局部为可塑状;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9%),低渗透性,高饱和度,高压缩性(a1-2>7MPa-1),强度低(fk=100kPa),抗剪强度低(C=2~4kPa,φ=0~5°)。大部分呈欠固结状态,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当建筑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层有效应力增加,促使软土固结而产生沉降。而建筑物置于软土区,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大增,引起高压缩性的软土由于压缩固结而产生沉降,测区软土沉降多分布于全新统的海积软土中,建筑物常由于软土不均匀压缩固结而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致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破坏。3 泥石流区内目前仅发现有2处泥石流,其规模均很小,土方量<0万m3,均为暴雨型、沟坡型泥石流。其实际模式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质组成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夹含少量的强风化岩体。物源区处于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离比较短促。物源区也没有常年性沟谷水流,均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泥石流。区内泥石流物源区处于凹形斜坡,有利于地表水的汇积。地表汇水的冲蚀能力较强。物源区处于残坡地层较厚,残坡积土遇水易饱和,易崩解。而散体状的强风化岩强度较低,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来源条件,两处均由于长历时高强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体首先出现崩滑现象,而后崩滑体在地表水流的携带下向坡下方向流动而形成。两处泥石流均处于人类活动微弱区域,对人类的影响不大。3 区域孕灾环境分析[4]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测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由于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导致测区孕灾环境对区域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1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区内虽然均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但测区地貌形态却多种多样,从滨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测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却可达1500~1700mm,而沿海岛屿、半岛处局部蒸发量与降雨量大致相当,并且测区地处太平洋沿岸,受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每年均会遭遇不同次数和强度的台风暴雨的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间。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与短时间的台风暴雨的降雨量,强烈地促进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测区岩石的风化过程加快,给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孕灾条件。从测区前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过程降雨量和暴雨对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影响异常明显,几乎所有的斜坡变形破坏均与降雨相关。这说明测区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分布、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 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貌上看,区内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局部土质海岸蚀退明显,如厦门岛东海岸,而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河谷冲沟发育,地形形态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变化较大,有利的地形条件给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从地质构造上看,区内处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之间,整体处于间歇性上升地区,地质构造活跃,断裂构造发育,深受长乐-南澳等活动断裂构造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较为破碎;地震设防烈度为Ⅶ、Ⅷ度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从地质条件上看,滨海地区的平原区分布广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和饱和液化砂土,从而使这些区域易产生软土沉降、震陷和饱和砂土液化现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却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残坡积土以及各种母岩,地层岩性复杂,强度不一,复杂的岩土体条件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孕灾环境,特别是测区丘陵台地残坡积土层较为深厚,却又深受降雨影响,使得测区地质灾害较发育。3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测区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异常活跃,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各级别的公路星罗密布,在测区范围分布有泉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鹰厦铁路、漳泉铁路、324国道以及九龙江引水、晋江引水工程、后石电厂、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种省道、县道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程度较大。测区经济活动强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测区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区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区也有200~700人/km2。山区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进行房屋建设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从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后边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强烈的工程经济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局部的地质环境,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测区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孕灾环境。4 结束语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几种,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的普遍特征。由于区内的区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测区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充沛的降水、台风影响强烈、不利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复杂的岩土体条件、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都在加剧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参考文献[1]何永金福建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福建地质,1995(4)[2]晏同珍,杨顺安,方云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3]高天钧,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质灾害与防治福建地质,2000(2)[4]陈亚宁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Shi Wenyao(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堰塞湖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1999年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2002年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

一、评估方法的分类及适用性对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分类和评述可参见Soeters和Van Westen(1996)、Carrara等(1995,1999)、Guzzetti等(1999),Aleotti和Chowdury(1999)和Van Westen(2000)发表的文章。一致认为评估方法可分为4类:(1)基于滑坡编目的概率方法;(2)启发式方法(直接方法——地貌填图,或间接方法——定性图的结合);(3)统计方法(双变量或多变量统计);(4)确定性方法(Soeters和Van Westen,1996)。有关滑坡风险评估方面的出版物不多,但最近有一些关于滑坡风险评估的综述出版物值得称赞,如Cruden和Fell(1997)、Guzzetti(2000)、Dai等(2002)的文章以及Lee和Jone(2004)出版的教科书。根据澳大利亚岩土力学协会滑坡风险管理分委会提出的分类方法是基于定量化水平分为以下三种:(1)定性方法(以定性术语表示概率和损失);(2)半定量方法(指标性概率和定性术语);(3)定量方法(概率和损失的定量化)。总的来说,滑坡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定性方法,包括滑坡编目和启发式方法;二是定量方法,包括统计概率预测和基于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根据Soeters和van Westen(1996)的研究,将不同尺度的滑坡空间分析所适用的方法加以概括(表2-8)。将滑坡危险性的4种方法与3种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组合,便可以获得适用于中比例尺(1∶10000~1∶50000)的多种有用的方法(表2-9)。表2-8 不同尺度滑坡灾害空间分析建议方法表2-9 中比例尺基于GIS滑坡风险区划的评估方法和特定组合的有用性注:0:危险性评估方法不适合风险评估方法;1:有用性中等的组合,危险性评估方法不太适合于风险评估方法;2:有用性高的组合,危险性方法可能是用于风险评估的最好方法,但这取决于数据的可得性(如历史滑坡记录);3:最有用的组合,在可得的输入数据条件下会得出最好的风险评估结果。如果在滑坡编目中有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规模方面的信息可以利用的话,就可以估计一定地点特定时间给定规模的滑坡发生概率。滑坡编目的另一用途是对滑坡危险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和校正。因此,最好将滑坡编目数据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滑坡分析,另一组用于验证(Chung和Fabbri,1999)。这往往是一个最基本的、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应投入较大的资源进行高质量的滑坡编目,以保证获得可靠的空间分析数据。启发式方法基于对当地有关滑坡的认识和专家的判断。这种方法还使用空间信息解释滑坡的发生。通常这样的信息包括地形、水文、地质、岩土、地貌、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和航片的解译获得这些信息。不同专家对于环境因子对滑坡的影响判断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滑坡的认识和经验。这种判断的主观性以及没有确定的标准使得启发式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然而,如果专家对其所研究的滑坡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并对研究区进行过详细调查研究,使用这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和适用的,特别是对滑坡敏感性的首次估计。启发式方法适用于定性和半定量风险评估,可以用有限经费编制出较大面积的可靠的滑坡图,当然,这些工作要由专家来做才行。与定性方法不同的是,定量方法主要基于客观准则进行评估,从理论上来讲,使用大致相同的数据会得出比较一致的结果。定量方法中统计方法应用的最普遍。利用多元回归或判别分析,将环境因子(如地质、地貌、土壤、地形、水文、植被等)分布图与滑坡编目图(发生地点)进行空间统计计算,得到滑坡危险性图。或者通过概率预测模型(如贝叶斯概率法和模糊逻辑法)也可以计算得出滑坡危险性图。滑坡危险性图是静态的,没有考虑气象条件的变化、流域汇水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对环境条件的影响。统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空间概率的评估,但在评估时间概率或未来环境变化效应时存在问题。如果与不同触发事件的滑坡编目图结合,可能是在较大范围地区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的最好方法。另一类定量方法是基于过程的模型方法。这类模型将地形属性(如坡度、曲度、坡向、距河道的距离、汇水面积等)与水文特征(土壤饱和度、渗透性和水力传导性等)相结合,以获得有关土壤岩土性质(如凝聚力、内摩擦角、比重),从而进行坡体稳定性分析。主要可利用的模型是无限坡法,如由Montgomery和Dietrich(1994)开发的SHALSTAB模型,该模型在美国许多地区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由Günther等(2002)开发的数字电影模拟方法也用于滑坡空间分析上。对于定量风险评估,基于滑坡编目的概率方法通常是最好的方法(假设条件是过去发生的滑坡事件是未来发生滑坡的指示)。然而,这种方法需要相当完整的历史滑坡记录。在因气候变化导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地区,滑坡频率将发生显著变化,该方法不适用于这类地区。一般来讲,滑坡风险定量评估的最好选择是应用确定性滑坡稳定模型,与山坡水文条件动态模型相结合。这需要覆盖大面积地区的大量数据,并且要对滑坡类型和滑坡深度进行很大程度的简化。二、评估方法的进展滑坡编目方法的进展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地方建立了过去50~100年的完整的历史滑坡记录。在一些国家建立国家滑坡编目数据库,有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库中的信息。其中最好的数据库包括意大利、中国香港、瑞士、法国、加拿大和哥伦比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滑坡危险性概率评估,这是定量风险评估的基础。根据Crovelli(2000),通常利用历史滑坡数据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估的适用概率模型有两类:连续时间模型和离散时间模型。例如Coe等(2004a,b)将西雅图市(1909~1999)历史滑坡数据库有关信息输入到泊松模型中,据此估计出单体滑坡未来发生概率;还利用双峰概率模型估计了滑坡群年发生概率。这些成果图显示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密度、平均重现期和超越概率。香港是另一个具有相当丰富信息的滑坡数据库的典范。使用了将概率方法和启发式调整因素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该数据库的详细信息,估计了切坡失稳的年概率(Finlay等,1997)。历史滑坡记录还被用于计算滑坡触发事件(如降雨和地震)的概率。新西兰是这类分析研究的理想场所,确定了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临界值和滑坡概率(Glade,1997;Crozier和Glade,1999)。估计未来滑坡事件的频率和规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最好在任何重大灾难性事件(地震、暴雨和飓风等)发生后,地貌学家应立即开展滑坡现象的编目以及不同承灾体损失调查。启发式方法的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的定性风险评估程序采用了启发式方法。例如美国加州(Blake等,2002)、新西兰(Glassey等,2003),澳大利亚(AGSO,2001;Michael—Leiba等,2003)、法国(Flageollet,1989)和瑞士(Lateltin,1997)。在澳大利亚国家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城市社区项目(或城市项目)是一项有关分析和评估包括滑坡在内的地质灾害对城市构成风险的计划,所使用的方法绝大多数是基于专家或地貌的启发式方法(AGSO,2001)。大区域的滑坡风险定量评估通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计算整个地区的滑坡强度和频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便是借助GIS先进手段也是如此。在实践中,通常使用简化的定性评估程序,就像瑞士的做法一样(Lateltin,1997)(图2-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图2-1 瑞士水与地质联邦办公室采用的滑坡风险评估简化方案注:表格中E为动能;V为滑坡速度;M为潜在物源物质的厚度;H为泥石流的高度。在这种方法中,没有根据滑坡发生的概率对滑坡事件做进一步的划分。基于专家经验的定性方法将评估地区划分为几类风险地区:即“非常高”、“高”、“中等”、“低”、“非常低”的不同等级的风险地区。建议要对这些不同等级的风险说明实际应用的含义。例如,在非常高的风险地区,需要物理和非物理治理措施,必须限制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澳大利亚岩土力学协会滑坡风险分委会发布了有关财产滑坡风险评估的术语和方法指南,该指南综合考虑了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与图3-1的方法相似),使用的方法适用于GIS环境的空间分析。由于GIS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间接性的敏感性编图方法,而有关利用GIS的专家启发式的地貌编图或指数叠加编图方法(如Barredo等,2000; Van Westen等,2000)方面的出版物越来越少。 如上所述, 目前有关滑坡的数据库的不完善和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滑坡敏感性、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估中存在的诸多困难,都需要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开展滑坡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特别是将地貌学家的启发式推理与计算机辅助模拟相结合的专家模型用以滑坡风险评估。美国开发的SMORPH模型便是这类模型的代表。该模型根据地形坡度和曲度将山坡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的滑坡危险性等级。风险编图将会从问题导向方法中受益匪浅,如可以仅选择那些已知的、造成破坏的滑坡失稳类型来确定风险影响因素。统计方法的进展地理信息系统(GIS)非常适用于间接的滑坡敏感性编图。可利用GIS的数据整合技术将使所有可能影响滑坡的地形要素与滑坡编目图结合起来(Van Westen,1993;Bonham Carte,1996;Chung和Fabbri,1999)。Chung和Fabbri(1999)开发出基于预测模拟的统计程序,将有利函数应用于每个参数上。使用该统计方法,可将地形单元或网格元调整为代表某特定滑坡类型未来发生概率的新数值。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滑坡敏感性统计评估中确定基础编图单元。从DEM中自动生成地形单元分类是主要的挑战之一。Chuang等(1995)定义了“唯一条件多变形”的概念,以此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单元对参数输入层进行叠加。M ller等(2001)定义并描述了利用GIS从DEM中生成的“土壤力学响应单元”(SMRU)的概念。以此作为基础单元,将启发式方法与土壤力学方法相结合对德国Rheinhessen地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估。Juang等(1992)、Davis和Keller(1997)、Binaghi 等(1998)、Ercanoglu和Gokceoglu(2001)以及Gorsevski等(2003)综合运用了模糊学方法,进行了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评估。采用实证权重模拟的双变量统计分析一直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可以灵活地测试用于滑坡敏感性分析的输入因素的重要性,并可作为基于专家编图的辅助工具(Lee等,2002;Suzen和Doyuran,2003;Van Westen等,2003)。多变量统计分析也很重要,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方法(Carrara等,1999;Santacana等,2003)。根据最近的文献,目前最受欢迎的新的滑坡危险性统计方法是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如Chung等,1995;Rowbotham和Dudycha,1998;Ohlmacher和Davis,2003;Dai和Lee,2003)。ANN为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提供了一种转换机制,需要借助MATLAB系统完成有关计算。用于滑坡风险评估的统计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简化了滑坡影响因素,仅考虑那些容易进行编图的因素或可以从DEM中生成的参数。二是关系到使用的统计方法的假设条件——在相似的环境组合条件下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实际上环境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三是不同滑坡类型有着不同的属性特征,应单独进行分析和评估。实践中因种种困难,难于做到这点。统计模型通常忽视了滑坡的时间方面,不能预测控制条件(如水位波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统计模型不能提供全面的时间概率信息,从而使其应用到定量风险评估变得困难。然而,如果能够利用特定时间间隔或特定重现期的滑坡编目图来生成统计关系,就会改进统计方法的评估水平。近年来有一些关于将统计方法与不同时期滑坡图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发表。例如,Zêzere等(2004)提出了用于葡萄牙里斯本北部滑坡危险性评估的区域尺度概率统计分析方法。他们基于“唯一条件多变形”这一基础单元,利用逻辑回归方法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析,得出的预测率曲线被用于滑坡敏感性图的定量解释和分类。由于滑坡与特定重现期的触发降雨事件相关,他们还将时间概率值关联起来。Dai和Lee(2003)在香港的部分地区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然而,上述两个案例研究只开展了滑坡危险性评估,没有开展滑坡的风险评估。目前关于应用统计方法开展滑坡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很少见。Remonodo等(2004)在西班牙北部进行的风险评估(包括使用过去损失数据进行易损性评估)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案例之一。确定性和动力模型方法的进展在确定性分析中,根据斜坡稳定性模型计算的安全系数来确定滑坡危险性。确定性模型提供了滑坡危险性最好的定量信息,可直接用于岩土工程设计或定量风险评估。然而,确定性模型需要大量的输入数据,这些数据需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野外测量获得,因此仅能在小范围内使用确定模型。Dietrich等(2001)、Gritzner等(2001)、Chen和Lee(2003)、Van Beek和Van Asch(2003)等研究人员,将确定性模型与降雨诱发的潜层滑坡联系起来,开发出了水文动力模型(模拟孔隙水压力的时间变化)与斜坡稳定性模型耦合的GIS模型,用以定量分析临界孔隙水压力值。由美国森林管理局开发的斜坡稳定性模型也是基于无限斜坡方程。Hammond等(1992)使用了该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器得出斜坡失稳的概率值。Davis和Keller(1997)以及Zhou等(2003)还尝试将蒙特卡罗与模糊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斜坡失稳概率。用于地震诱发的滑坡危险分析的确定型方法通常是基于简化的Newmark斜坡稳定性模型,Miles 和Ho(1999)、Luzi等(2000)、Randall等(2000)、Jibson等(2000)在GIS的每个计算单元上应用Newmark斜坡稳定性模型,得出滑坡危险性预测值。Refice和Capolongo(2002)还开展了将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与Newmark斜坡稳定性模型相结合的研究。Anderson和Howes(1985)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开发出将水文斜坡稳定性模型耦合在内的2D模型(目前为CHASM),用于道路边坡滑坡危险性编图。Van Asch等(1993)和Moon 和Blackstock(2003)也使用了该方法对奥地利西部的Vorarlberg的小型汇水流域以及新西兰惠灵顿市分别开展了滑坡危险性评估。Miller和Sias(1998)使用2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非承压地下水的通量,计算了水位高度和大型滑坡不同剖面(采用简化的Bishop分隔方法)的安全系数。GIS被广泛应用于滑坡活动范围的模拟。Dymond等(1999)开发了不同暴雨事件和土地利用情景下,浅层滑坡及其向河网输送沉积物的、基于GIS的计算机模拟模型。高分辨率的DEM是模型中的主要部分。De Joode和VanSteijn(2003)建立了一个简单又完整的过程模型,用以模拟降雨诱发的滑坡初始滑动、沿剖面的径流、物质传输、侵蚀以及在主要沟谷中的泥石流扩展。在模拟滑坡的流动速度和影响范围时,普遍采用了细胞单元自动生成法(Avolio等2000)。许多研究人员(如Terlien,1996;Montgomery等,1998;Dietrich等,2001;VanBeek,2002)开展了GIS环境下的确定性动态模拟研究。如果输入气象数据,确定型模型就能够预测斜坡失稳的空间和时间频率。最近研发出的一些模型可以预测斜坡失稳后物质的运移过程并确定出泥石流的影响带(Chen和Lee,2003)。这些信息将直接用于滑坡易损性和风险评估。确定性模型与统计模型相比,其优势是可以预测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目前不存在)下的滑坡危险性变化,还可以预测气候条件变化情景下的滑坡危险性。然而,确定型模型的参数化方面的限制,使滑坡发生的时空频率及其影响范围的预测的准确性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在汇水流域尺度上,仅可对诱发机制较为简单、水文构型简单的滑坡能进行模拟预测。由于滑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数据有限,难于进行模型的矫正和有效性检验。在滑坡活动范围和沉积带中物质厚度的分布是重要的模型校正与检验参数(Van Asch等,2004)。

自然灾害文献综述

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疫措施。在这几天,河南多地遭受了暴雨、洪涝等灾害。有句古话这样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如果防疫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发生洪灾的1996年和1998年,湖南省传染病、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均是非灾年的3倍以上。有较多文献综述表明,洪水可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诸如Okaka等综述研究发现肯尼亚的洪灾与水传、鼠传和虫媒疾病等传染病暴发有关。并警告称,进行全面的洪水监视和风险评估,疾病预警系统,制定应急计划以及良好部门协作对于减少洪水带来的传染病风险至关重要。刊登在英国《抗感染治疗专业综述》上的一项研究,对1992~2012年期间大灾后发生的疫情进行了统计:洪灾后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特别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几十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粘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呼吸道传染疾病洪灾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还包括流感、咽喉炎、肺炎等,容易在集体居住的人群中造成爆发流行。细菌来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及土壤等。1998年长江特大水灾中,一万余名抗洪人员中有1/3感染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等。流感一般急性起病,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头疼、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严重的肌肉疼痛等症状。猩红热则以皮疹为特征症状,感染者全身皮肤充血发红,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皮肤病浸渍性皮炎: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浸渍性皮炎要保持局部干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明矾溶液或3%~5%食盐溶液泡脚。感染严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何做好防疫工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家里做一次消毒、大扫除!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 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其次,还要采取措施防好蚊虫: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

加快发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其中肯服务贸易出口额达5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同比增长4%;服务贸易进口额达158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五位,同比增长2%。   尽管增长速度很快,我国服务贸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   首先表现在运输收入和支出均快速增长方面,逆差有所扩大。受货物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影响,运输收支增长迅速,收支总规模在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0%。2008年上半年,运输收入192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运输支出250亿美元,同比增长36%;逆差59亿美元,同比上升21%,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项目。   其次,保险服务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逆差进一步扩大。受货物进口较快增长的影响,对外支付保险费用快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逆差规模扩大。2008年上半年,保险收入5亿美元,同比增长13%;支出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逆差58亿美元,同比上升34%,是仅次于运输的第二大逆差项目。   第三,旅游收入增速减缓,顺差规模缩小。2008年上半年,受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呈明显下降趋势。旅游支出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入境旅客人次为6491万人,同比仅增长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旅游支出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顺差26亿美元,同比下降21%。   第四,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支付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继续增加,2008年上半年支出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收入2亿美元,同比增长79%;逆差44亿美元,同比上升14%。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呈逐年扩大趋势。   我国服务贸易只有在建筑和计算信息方面存在顺差,2008年上半年建筑服务收入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支出20亿美元,同比增长60%;顺差27亿美元,同比上升33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扩大,收入占比上升,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收入28亿美元,同比增长42%;支出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顺差15亿美元,同比上升5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收入占服务贸易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8%提高至2008年上半年的8%,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和信息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服务贸易优势指数或指标,如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或TC指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对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测度,大多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差。   经过测度,有学者指出,加入WTO后,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比较优势指数已呈现小幅升势,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但竞争力较弱的情况在近期仍不会有明显改善。研究也表明服务部门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运输部门的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与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运输贸易出口竞争力极弱。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方式的盛行,这项服务越来越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以致于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突现,逆差增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目的净出口指标显示出我们的竞争优势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项目。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两项收入总额占服务贸易收入的55%;支出总额占57%,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相对劣势。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竞争力较低。   从具体行业上看,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07年,中国在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上的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这些行业竞争力低下。旅游、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都比较小,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也能看出竞争力较弱的现象。一个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表现为其服务贸易出口。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排名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9%。  三、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服务业要素中高等生产要素相对匮乏   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普通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对知识、专业人、专业研究与教育机构、基于技术的通讯手段与交通设施等高级要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代化的电讯网络、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高等要素对计算机、通信、金融等国际服务的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高级资源和才能要素是我国服务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一大障碍。   (二)相关产业缺乏有效支持   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条块分割仍局部存在,相关产业间合作不够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如旅游业),企业密集和信息环境质量低劣,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尤其缺少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跨国经营的服务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有利于主导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传统服务业的集聚主要是商业集群(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形成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任何一项服务业都不是单向发展的,一国服务业就是一个一体化的关联产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将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促进酒店餐饮业的进步,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辅助作用较弱   我国政府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这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很不利。政府在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结构欠合理   我国服务企业大部分管理意识封闭而落后,尚无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机制和战略,部分服务业由于国家垄断而长期处于竞争不充分状态下,如电信业、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对竞争优势影响最大的是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对手的素质和较高的新企业出现率,激烈的竞争使产业保持生机并构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寻找国际市场,以支持其扩大的规模和研发投资。缺乏足够的国内竞争使本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五)服务行业利用外资不足   高科技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欠缺,制约了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服务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不利于“以引进促出口”战略的实施。   此外,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落后等,都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四、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大对服务业的政府与商业投资。吸引外资促进本国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商业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投资,研究证明,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切实改善我国投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推进。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是现代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渐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伴随外国直接投资而引入的服务作为转换技术和管理标准的有效手段。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高的特点,这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观念转变、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创造新的竞争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8期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外,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以及海运服务业、旅游业和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服务业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三)促进服务业要素高级化、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要素高级化进程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积累。为此,要加大对教育与研发方面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培养教育机构与体系,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   (四)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服务贸易规制体系   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完善服务贸易规制体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加强对GATS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基本法路准则的法律法规,并设立或指定专门渠道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   (五)制定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与策略,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制定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整体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着眼培养新的竞争优势,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为导向,扶持重点行业,发展重点项目。政府部门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

可能会因为人们乱丢垃圾,过多的开采地下资源,使得地面向下陷,而且修建一些大型水库,这些都有可能会诱发地震。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海洋表面大范围升温、海平面升高和海冰面积减少等众多问题。据验潮站的实测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平均每年上升26毫米。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30至70厘米。   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丁一汇教授说,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漫长,集中了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60%的国民经济。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教授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升高将可能导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以及海洋、陆地的蒸发速度加快,这可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大旱大涝灾害。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造成的干旱、洪涝、台风以及沙尘暴等天气和气候灾害,严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农业、交通、能源和水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6%。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指出,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东亚气候、中国气候以及各地局部的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丁一汇教授说,气候变化甚至会给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会“增加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甚至导致风险评估的失误,促使保险赔付的增加,减慢金融服务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展。”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是适应气候环境的过程。中国气象局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说,中国在实施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一系列重大人工改造自然的工程时,都充分考虑了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据悉,未来10年,中国的气象工作将完善和拓展对气象系统的观测,加快实现气候系统资源的共享,加强气候系统检测,增强气候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气候影响评估与响应对策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对中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准确评估重大工程建设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的气候保障和气候应用服务。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涉及各国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已成为国际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气候工作面临着在国际环境外交中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以及保护全球环境的双重任务

地质灾害英文文献

geological hazard或者geological disaster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003-8035]期刊详细信息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缩略题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拼音题名:Chung Kuo Ti Chih Tsai Hai Yu Fang Chih Hsueh Pao翻译题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ISSN:1003-8035同行评议:否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CSCD扩展库(E)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CSCD扩展库(E)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5年版)2015年新入选期刊,暂无影响因子 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tural Disasters & Industrial Accidents

  • 索引序列
  •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怎么写
  • 地质灾害文献
  • 自然灾害文献综述
  • 地质灾害英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