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灾害医学论文综述

灾害医学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

灾害医学论文综述

医学综述写法如下:一、确定主题选定的主题在综述的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内容要求新颖,只有新的内容才有诱惑力。论文选题还应包含近些年获得具体进度、合适我国国情、也是技术专业科研人员关注的课题研究。二、查阅文献题目明确后,必须查阅和累积有关文档和材料。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通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搜索文档。一般来说,权威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可以先收集。教科书的描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可。三、加工处理必须处理读取的数据,这是编写摘要的必要准备过程。根据摘要的主题要求,对书写的摘要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列,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组织性,力求论据清晰、依据明确、论述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四、撰写成文在写一篇文章之前,你应该先草拟一个大纲,决定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应该强调什么,在哪里纳入你自己的观点,在哪里省略或做一些简短的评论。重点应该分成几个小标题。当你写提纲的时候,你可以从更多的细节开始,然后在浏览的时候修改它。

关于医学论文综述的撰写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一、综述的写作格式: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两年的新内容。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二、医学论文综述的内容特点:1、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篇综述论文,若与已发表的综述论文“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2、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3、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4、语言要美:科技论文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5、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

01首先,了解综述论文有哪些分类,选择自己要写的类别是写好综述论文的第一步,医学工作者需要先把这一步做好。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02在确定自己要写的综述论文类别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综述论文写作基本可以按照4个步骤来写。1、选题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近年来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②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果的主题。③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④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2、搜集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3、阅读和整理文献阅读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的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4、撰写成文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大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特别提示医学工作者在写综述论文时,不要一直埋头苦干,把握论文质量才是重点。医学工作者时不时地检查自己的论文,看看是否出现一些问题。通常,综述论文有3种常见问题。 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 这样做,难免有抄袭之嫌,因为"综述论文"不同于"译文"。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本刊收到一篇综述文稿,列文献30余篇,而正文不足4000字。在初审中发现,其题名直译自其中一篇文献,进一步发现其内容亦基本来自该篇文献,但鉴于选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故决定让作者重新查阅文献,补足近年的研究进展,改写后再投稿,再审编。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  有的来稿超过1万字,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对于这样的稿件退稿时即提醒作者,倒不如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哪怕是写一个较小的题目,只要在该专题范围内写得系统、深入,这样的文章也是一篇好综述。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  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 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 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 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 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 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灾害医学。记得在2010年考研的时候有学校是有这个专业的。个人理解:灾害会造成什么疾病或者伤情,这些疾病与伤情又会对人类带来什么影响?意义:治疗灾害带来的疾病,预防灾害带来的疾病引起其他问题的一种前沿性学科。

自然灾害文献综述

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疫措施。在这几天,河南多地遭受了暴雨、洪涝等灾害。有句古话这样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如果防疫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发生洪灾的1996年和1998年,湖南省传染病、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均是非灾年的3倍以上。有较多文献综述表明,洪水可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诸如Okaka等综述研究发现肯尼亚的洪灾与水传、鼠传和虫媒疾病等传染病暴发有关。并警告称,进行全面的洪水监视和风险评估,疾病预警系统,制定应急计划以及良好部门协作对于减少洪水带来的传染病风险至关重要。刊登在英国《抗感染治疗专业综述》上的一项研究,对1992~2012年期间大灾后发生的疫情进行了统计:洪灾后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特别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几十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粘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呼吸道传染疾病洪灾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还包括流感、咽喉炎、肺炎等,容易在集体居住的人群中造成爆发流行。细菌来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及土壤等。1998年长江特大水灾中,一万余名抗洪人员中有1/3感染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等。流感一般急性起病,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头疼、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严重的肌肉疼痛等症状。猩红热则以皮疹为特征症状,感染者全身皮肤充血发红,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皮肤病浸渍性皮炎: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浸渍性皮炎要保持局部干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明矾溶液或3%~5%食盐溶液泡脚。感染严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何做好防疫工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家里做一次消毒、大扫除!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 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其次,还要采取措施防好蚊虫: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

加快发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其中肯服务贸易出口额达5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同比增长4%;服务贸易进口额达158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五位,同比增长2%。   尽管增长速度很快,我国服务贸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   首先表现在运输收入和支出均快速增长方面,逆差有所扩大。受货物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影响,运输收支增长迅速,收支总规模在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0%。2008年上半年,运输收入192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运输支出250亿美元,同比增长36%;逆差59亿美元,同比上升21%,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项目。   其次,保险服务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逆差进一步扩大。受货物进口较快增长的影响,对外支付保险费用快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逆差规模扩大。2008年上半年,保险收入5亿美元,同比增长13%;支出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逆差58亿美元,同比上升34%,是仅次于运输的第二大逆差项目。   第三,旅游收入增速减缓,顺差规模缩小。2008年上半年,受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呈明显下降趋势。旅游支出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入境旅客人次为6491万人,同比仅增长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旅游支出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顺差26亿美元,同比下降21%。   第四,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支付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继续增加,2008年上半年支出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收入2亿美元,同比增长79%;逆差44亿美元,同比上升14%。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呈逐年扩大趋势。   我国服务贸易只有在建筑和计算信息方面存在顺差,2008年上半年建筑服务收入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支出20亿美元,同比增长60%;顺差27亿美元,同比上升33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扩大,收入占比上升,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收入28亿美元,同比增长42%;支出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顺差15亿美元,同比上升5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收入占服务贸易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8%提高至2008年上半年的8%,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和信息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服务贸易优势指数或指标,如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或TC指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对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测度,大多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差。   经过测度,有学者指出,加入WTO后,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比较优势指数已呈现小幅升势,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但竞争力较弱的情况在近期仍不会有明显改善。研究也表明服务部门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运输部门的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与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运输贸易出口竞争力极弱。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方式的盛行,这项服务越来越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以致于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突现,逆差增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目的净出口指标显示出我们的竞争优势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项目。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两项收入总额占服务贸易收入的55%;支出总额占57%,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相对劣势。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竞争力较低。   从具体行业上看,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07年,中国在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上的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这些行业竞争力低下。旅游、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都比较小,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也能看出竞争力较弱的现象。一个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表现为其服务贸易出口。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排名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9%。  三、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服务业要素中高等生产要素相对匮乏   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普通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对知识、专业人、专业研究与教育机构、基于技术的通讯手段与交通设施等高级要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代化的电讯网络、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高等要素对计算机、通信、金融等国际服务的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高级资源和才能要素是我国服务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一大障碍。   (二)相关产业缺乏有效支持   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条块分割仍局部存在,相关产业间合作不够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如旅游业),企业密集和信息环境质量低劣,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尤其缺少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跨国经营的服务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有利于主导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传统服务业的集聚主要是商业集群(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形成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任何一项服务业都不是单向发展的,一国服务业就是一个一体化的关联产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将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促进酒店餐饮业的进步,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辅助作用较弱   我国政府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这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很不利。政府在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结构欠合理   我国服务企业大部分管理意识封闭而落后,尚无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机制和战略,部分服务业由于国家垄断而长期处于竞争不充分状态下,如电信业、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对竞争优势影响最大的是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对手的素质和较高的新企业出现率,激烈的竞争使产业保持生机并构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寻找国际市场,以支持其扩大的规模和研发投资。缺乏足够的国内竞争使本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五)服务行业利用外资不足   高科技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欠缺,制约了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服务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不利于“以引进促出口”战略的实施。   此外,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落后等,都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四、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大对服务业的政府与商业投资。吸引外资促进本国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商业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投资,研究证明,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切实改善我国投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推进。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是现代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渐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伴随外国直接投资而引入的服务作为转换技术和管理标准的有效手段。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高的特点,这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观念转变、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创造新的竞争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8期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外,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以及海运服务业、旅游业和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服务业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三)促进服务业要素高级化、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要素高级化进程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积累。为此,要加大对教育与研发方面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培养教育机构与体系,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   (四)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服务贸易规制体系   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完善服务贸易规制体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加强对GATS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基本法路准则的法律法规,并设立或指定专门渠道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   (五)制定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与策略,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制定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整体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着眼培养新的竞争优势,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为导向,扶持重点行业,发展重点项目。政府部门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

可能会因为人们乱丢垃圾,过多的开采地下资源,使得地面向下陷,而且修建一些大型水库,这些都有可能会诱发地震。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海洋表面大范围升温、海平面升高和海冰面积减少等众多问题。据验潮站的实测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平均每年上升26毫米。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30至70厘米。   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丁一汇教授说,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漫长,集中了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60%的国民经济。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教授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升高将可能导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以及海洋、陆地的蒸发速度加快,这可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大旱大涝灾害。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造成的干旱、洪涝、台风以及沙尘暴等天气和气候灾害,严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农业、交通、能源和水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6%。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指出,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东亚气候、中国气候以及各地局部的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丁一汇教授说,气候变化甚至会给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会“增加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甚至导致风险评估的失误,促使保险赔付的增加,减慢金融服务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展。”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是适应气候环境的过程。中国气象局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说,中国在实施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一系列重大人工改造自然的工程时,都充分考虑了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据悉,未来10年,中国的气象工作将完善和拓展对气象系统的观测,加快实现气候系统资源的共享,加强气候系统检测,增强气候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气候影响评估与响应对策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对中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准确评估重大工程建设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的气候保障和气候应用服务。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涉及各国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已成为国际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气候工作面临着在国际环境外交中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以及保护全球环境的双重任务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邢永强1 郑钊2 赵鸿燕1 曹希强1 张洪波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中国水土保持》,文章编号:1000-0941-(2008)-07-0043-03摘要 以小秦岭金矿区内泥石流灾害问题为研究对象划分评价单元、选取评价指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作为评价方法对矿区内的主要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苍珠峪、杨砦峪属于泥石流高发区,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朱家峪属于泥石流中发区,剩余的泥石流沟为泥石流低发区。针对泥石流危害现状,提出了防治建议。关键词 泥石流 灰色系统 危险性综合评价 小秦岭金矿区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是我国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也是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秦岭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矿渣和尾矿,至2001年,累计堆存废渣1 41万t、尾矿1 4万t。采矿不仅使山(岩)体受到破坏,增加了不稳定隐患,而且产生的大量废渣就近散乱地堆放在坑口的沟谷及斜坡地带,使原本就狭窄的排水沟道被挤占,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排洪,同时又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带来了重大的隐患(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等,2004)。目前,该地区已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如:1994年7月11日大西峪发生泥石流,造成52人死亡,矿区全部停产,经济损失巨大;1996年8月大西峪、文峪发生泥石流,冲毁矿区公路13km、通讯线路3km,房屋、设备多有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9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663万元。1 泥石流成因分析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常发生在山区小流域内,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一般来讲,泥石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0)。(1)地形地貌条件。小秦岭地区山脊高程多在1 000m以上,谷峰高差多在500m以上,沟壑平均密度为3km/km2,沟坡坡度多大于25°,整体地形具有南北低中间高、西高东低的特征,沟谷深切,呈V字形,具有谷窄坡陡的地形险要特点,极有利于降雨径流的迅速汇集,这就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2006)。(2)气象与水文条件。小秦岭地区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8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且多为暴雨,最大24 h降雨量9mm,1 h最大降雨量2mm,10min最大降雨量2mm(1960年7月22日)。由于小秦岭地区山势陡峻、岩石裸露,对雨水的入渗、截流、调节少,地表径流强度大,因此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岩土体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小秦岭地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以松散的碎石土和坚硬—较坚硬的变质岩两大岩类为主,区内采矿活动强烈,加上对废弃矿渣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而是将其随意堆放在山谷、洼地内,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固体物质来源,是使区内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天义等,2003)。松散的碎石土主要由废弃矿渣、洪积卵砾石组成,废矿渣天然休止角多为28°~35°。由于矿区地形险要,大量的采矿口和采矿设备布设在沟底,采矿工人也居住在沟底,沟底不仅是人类采矿活动的主要场所、矿渣堆放的场地,同时又是洪水下泄的通道(邢永强等,2006),因此在洪水作用下,这些散乱堆放的废矿渣就极易形成泥石流,直接威胁到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采矿企业的财产与生产安全。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1 评价方法综述我国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早的相关研究见于1986年谭炳炎的泥石流严重程度的综合评判(谭炳炎等,1991),其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对泥石流的危险性作出判别,之后由其完成的泥石流沟的判别方法和数量化综合评判成果在铁路部门得到推广和应用(谭炳炎等,1991)。此后,随着各种数学理论的成熟,许多研究者开始注重运用不确定性数学方法来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问题,一批研究成果先后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应用(谢又予等,1991;苏经宇等,1993),从而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并逐渐趋于成熟。2 评价方法选择本研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邓聚龙,1987)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评价小秦岭金矿区主要泥石流沟的危险程度。3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方法1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的优点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依据监测资料与评价标准序列间的几何相似性与关联度,来度量监测资料中多个序列相对于某一级别质量序列的关联性,其特点是:①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动态系统;②评价标准的级别可以用连续函数表达,也可以采用在标准区间内做更细致的分级;③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易与现行的其他方法对比。目前,该方法在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方面尚无应用实例。2 灰色系统理论的评价过程1 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不同因子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而在比较时要求量纲相同,因此首先需对各种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一个因子的序列为xi,有多种方法可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常用的方法是对序列的原始数据做初值变换,即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2 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设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分别为Xi和Xj,在k点,两个因子之差的绝对值Δij(k)为Δij(k)=xi(k)-xj(k)(k=0,1,…,n)3 计算两个因子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差两个因子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差的计算式为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其中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4 计算关联系数定义序列Xj(k)与Xi(k)在k点的关联系数为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式中:ξ为分辨系数,其取值只影响关联度系数的大小,并不影响关联序列,一般取值为5。5 关联度计算关联系数只表示各时刻数据间的关联程度,由于它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用其平均值来表示比较序列Xj对参考序列Xi的关联度,即环境·生态·水文·岩土: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4 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沟危险性综合评价2006年9月,我们对小秦岭金矿区的泥石流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主要选择研究区内的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小湖峪、苍珠峪、白花峪、枪马峪、杨砦峪、朱家峪10条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泥石流沟来开展评价工作。1 评价因子选择及评价标准确定矿山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依赖于泥石流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可能发生控制与诱发的因素。根据上文对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选取地面坡度、泥石流沟汇水面积、矿渣堆积量、年降水量、有无工程保护措施5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3个级别,各级别的分级标准值如表1所示。表1 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因子分级标准根据表1各评价因子分级标准,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参考序列Xi。对于定性指标如有无工程保护措施,则直接采用0~3(差)、3~7(中)、7~0(较好)作为分级标准。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分析根据选取的各评价因子,通过实地调查、遥感影像查询等收集待评价泥石流沟的数据资料,将评价因子的实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构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比较序列Xj,再分别计算出比较序列Xj与参考序列Xi的关联度,由此评价各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级别。本研究采用VB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结合各泥石流评价指标的量值开展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其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表2 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在评价的10条泥石流沟中,大西峪、文峪西峪、枣香峪、大湖峪西峪、苍珠峪、杨砦峪属于泥石流高发区,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朱家峪属于泥石流中发区。本研究虽未对矿区所有泥石流沟都进行危险性评价,但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际调查结果,可把矿区内剩余的泥石流沟都定为泥石流低发区。根据对小秦岭金矿区的实地调查以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可知本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小秦岭金矿区的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5 泥石流防治建议泥石流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其中用工程措施防治见效快,其技术也较为成熟,实践中许多工程措施在防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小秦岭金矿区的实际情况,对泥石流灾害采取预防为主,辅以重度危险区治理的原则。(1)在小秦岭金矿区开展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在泥石流高发区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在中发区设泥石流监测点,利用RS,GPS,GIS和CS(卫星通讯)技术,结合当地气象、水文等实时动态信息,借鉴国内外泥石流预警预报技术,构建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预警体系。(2)在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的基础上,对危险区内的故县镇、阳平镇、朱阳镇等村庄住宅和重要设施进行规划,规划中要将泥石流防治纳入山区建设总体规划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项目布局失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灾害损失。(3)搞好枣香峪、大湖峪西峪、小湖峪、白花峪、枪马峪、杨砦峪、朱家峪等泥石流沟的水土保持,建立起完善的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泥石流暴发几率。(4)雨季派专人巡视,若发现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此时应迅速发出警报并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地段。(5)加强泥石流防治知识的普及,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山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参考文献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北京:商务印书馆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郑州: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书郑州: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苏经宇,周锡文,樊水荣泥石流危险等级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自然灾害学报,2(2):83~谭炳炎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水土保持通报,6(1):51~谭炳炎,靳番,荆绍华泥石流沟的判别方法和数量化综合评判泥石流防治理论和实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45~谢又予,伍永秋北京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区及沟谷危险度的初步研究首都圈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166~邢永强,章煜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情况与防治对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372~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Causes Analysis and Risk Comprehensive and Countermeasure Evaluation of Xiaoqinling Hill Goldfield Debris FlowXing Yong-qiang1 Zheng Zhao2 Zhao Hong-yan1 Cao Xi-qiang1 Zhang Hong-bo1(Henan Land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Zhengzhou 450016;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Abstract:Debris flow in Xiaoqin hill gold mining area was focused on and gray system theory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according to selected index through evaluation Finally a risk analysis on debris flow channel inside the mining area was made,which shows that Daxi valley,Wenxi valley,Zaoxiang valley,Dahu valley,Cangzhu valley,Yangzhai valley are high risk areas and Xiaohu valley,Baihua valley,Qiangma valley,Zhujia valley are mid-risk Key words:debris flow;gray system theory;ris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Xiaoqinling hill gold field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怎么写

我家房屋住在山角下。前几年因山体滑跛,有两栋房屋倒溻。还有一人重伤,送医院枪救无效死亡。我想写一份报告。怎样写……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你在百度里搜索这个,这个里面讲的很清楚的!

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综述

-A5-GJZT-htm

找《灾异志》《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集》是一部大型专业性资料专集。包括三个内容:建置沿革志、灾异志、金石志。本书广收全国各地旧地方志资料,包括台湾省的能其每县收一种,近三千种。方志截至民国时期止。 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区域性资料 , 它记述一个行政区划的 建制沿革 、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自然灾害、民风民俗等地方性的历史文献资料,内容广博,记述翔实,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地方 志书最大功能在于为社会所用。本书以三年之力,借旧方志涉及两千余府、县等区划单位,与当今市、县等区划单位对照编辑索引,目的也是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方便读者之翻检专项文献,提供精读、浏览、翻检之需,使之有源可考,有学术可辩。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集·灾异志》已编辑完成,付梓在即。其它两种专集也将于 2010 年上半年完成。 自《汉书》列“五行志”有比较准确的灾荒记录出现以来,以后正史均效仿其体例记录各种灾荒事件。地方志多也按其例,对本地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都极为重视,专列灾异志。它们不仅 资料数量大,连续性也好 , 收录地方各种文献中有关灾害的资料, 内容 尤为丰富、详实。 其实 地方志中对天灾人祸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称谓繁多,如:五行、祥瑞、灵征、祥异等。饥荒、兵燹、匪患,甚至将自然界中怪异现象不加区分也列入此类,故本专集统称为《灾异志》。早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古人的开始了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国已开始详细描述地震。当年陕西发生一次大地震,《诗经》上作了详尽的描述,其大意是: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种不祥的描象,多么叫人不能安宁。千百条河流在沸腾,巍峨的山顶在塌崩,高岸变成了低谷,深谷变成了丘陵。《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没有copy完,你自己看吧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但是就是这么多的震灾也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进行分析,以明我国古代的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人们在抗震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叠溪海子--1933年地震遗址 再者,伴随地震这一主灾害,还连锁发生着一系列次生灾害。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往往具有群发性的特征。两汉时期地震后主要的次生灾害有以下几种:(1)地震引起山崩。这是伴随地震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荡。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啸。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发。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这些伴随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尤其是几种灾害相互作用,其破坏性更大。汉元帝时的京房曾说:“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螽,民人饥疫。” 最后,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首先是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其中伤亡人数比较多的地震有:高后二年地震,“杀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杀六千余人”。成帝绥和二年地震,“杀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地震及伴随而来的山崩地裂、水灾泛滥等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如汉元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山崩,拥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泾水逆流”。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带多次发生地震,导致地表水涌出,泛滥成灾,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县易处,更筑城郭”。再次是对人民的家庭私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两汉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极差,一旦稍有震动,就房倒屋塌,人民流离失所。如汉惠帝二年,“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汉成帝绥和二年,“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廓”。汉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坏败城郭、民室屋”。汉顺帝永和三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室屋多坏”。损失都十分惨重。 康熙罪己诏——英明皇帝震灾后的补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问黄中心,人口众多,各种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地区里面发生地震造成的伤害必然是非常的惨重,再者这次地震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后处于康乾盛世的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一次大地震,作为统治者和百姓是怎么进行震后救灾的,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 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 200 多个县市, 最远记录达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从京城的东方的地下发出响声,顷刻之间,只见尘沙飞扬,黑雾弥漫,不见天日。而地面上的人们也被震得东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随后,私下里巨声响起,地面上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震动,动物到处的乱窜,人们更是无头脑的乱跑,但是已经迈不开步了,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蓟州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宛平县城也没有逃过此劫,“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良乡县倒塌瓦房10余间,土房40余间;损伤土房、瓦房近百间;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良乡、通县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黄黑水溢出,黑气蔽天。作为震中之一的三河县的惨状更是无法描述,当时的县令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 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 重深渊。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 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据统 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宫殿、城 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宫殿类如养 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 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康熙十八年地震记载 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灾情,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救灾措施,这显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处。首先,他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 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这些形式在客观上也促使了整个统治阶级关心民情。接着,康熙又令户部和工部拨款震灾,由于 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还有,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最后,除了官方的赈灾之外,民间也是互相帮助,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了。参考资料:

一、明代泉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水旱之灾范围广泛,破坏严重 泉州地区水灾频繁,如万历十年(1582)八月丁巳,福建布政司奏:“四月多雨,水溢坏延平府卫城,没侯官、晋江、南安等处田禾、民舍,人畜漂流无算,存者不能聊生”。[2]成化十八年七月甲午“永春县大雨至八月丁酉,洪水泛滥,淤田畴,圮桥梁,坏官私序舍,滨溪民居淹没尤甚,民亦有溺死者”。[3]成化二十一年,整个地区大面积水灾,如志书所记:“自春徂夏积雨连月,晋江、同安、永春、德化、惠安五县,田庐禾稼多为所坏。”[4]。万历三十一年(1603)八月丁亥“泉州府等处大雨潦,海水暴涨,飓风骤作,淹没者万有余人,漂荡民居、物、畜无算”。[5]逾万人遭灭顶之灾,这在历代的水灾记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壬午巡按福建御史李凌云奉命“勘过去岁八月由兴、泉、漳三府水灾情形,据实具奏,请将原题税银五万两或全或半存留赈恤”。[6]可见水灾大量发生在万历年间。因此明代在泉州府及下属各县产生了一些影响比较大的主司防患水灾的信仰神祗。又如旱灾,成化十六年(1480)八月乙卯“免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府去岁秋粮”101400石有奇,镇东等卫所子粒14800余石,“以旱灾故也”;正德五年(1510)八月乙酉“免福建银课一年,守臣以地方旱灾为请,故有是命”。[7]终明一世,干旱成灾的记录较少。 2、泉州沿海飓风频繁 弘治六年(1403)七月初三日泉州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走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折林木无数。城铺粉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船、民船不可胜计”。[8]万历三十一年(1603)同安县陡起飓风,海水涨溢“积善、嘉禾等里坏庐舍,溺人无算”。是月初五日未时飓风大作,海溢堤岸,骤起丈余,浸没漳浦、长泰、海澄、龙溪民舍数千家,人畜死者不可胜计。甚至有大番船越过海堤漂入石美镇内,压毁民舍。泉州府邻近各县损伤十分惨重。[9]万历四十六年(1618)三月辛未方从哲报泉州风灾:“昨日申刻天气晴朗,忽闻空中有声如波涛汹涌之状,随即狂风骤起,黄尘蔽天,日色晦冥,咫尺莫辨;及将昏之时,忽东方电流如火,赤色照地,广顷西亦如之。又雨土蒙蒙,如土如霰”。[10]摧毁民舍若干,造成人员大量伤亡。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庚子福建巡按崔尔进奏言,三月二十一日福建长泰、同安二县大雨雹,“大如斗如拳,击伤城廓、庐舍、田园、树、畜”,压死百姓220多人,请截留洋饷2万两以赈济地方。[11]这是明代闽南见于文献记载破坏最为严重的风雨雹灾。足见明代闽南风灾肆虐。 3、地震的多发地带 闽南与台湾海峡均处于地质断裂带,时常发生震灾。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四、五月,二十九年(1396)十二月,泉州连续发生地震。成化十六年二月丙辰,“福建泉州府地震,有声如雷,屋宇皆摇。”宣德十年(1435)十一月癸未漳州府发生强烈地震:“日夜连九震,鸟兽之属皆辟易飞走,山摧石坠,地裂水涌,公私屋宇摧压者多,凡百余日乃止”。龙岩、漳平、长泰、南靖也发生了破坏力相近的地震。正德十五年六月庚甲夜,“福建福州、泉州二府各地震”。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癸巳朔“福建福州、兴化、泉州三府同日地震”。万历二十二年四月壬戌“泉州府地震”。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辛亥“寅时,南澳同时地震,有声如雷。盖闽粤交界地也。”万历三十二年(1604)六月初八日、初九日泉州连续地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镇国塔尖坠,损扶栏。城内庐舍倾圮,覆舟甚多。”[12]这是当地极为严重的震灾。万历三十年六月戊申福建兴化、泉州同时地震。辛亥,“是日卯时福建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同日又地震”。[13]万历年泉州进入地震活动期。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空前破坏,加之突然袭击,防不胜防,所以对泉、漳一带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恐惧之余,闽南乡民也塑造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神。灵顶礼膜拜。 4、瘟疫 万历四十一年(1613)泉州“郡城大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观尸相枕籍,有阖户无一人存者。市门俱闭,至无敢出”。此外,德化还发生大规模鼠灾,“田鼠害稼,一亩之田至有数千;春食秧,冬食谷,畔皆鼠道,草为不生。次年谷贵,人多饥死”。[14]道光《福建通志》卷五二载永乐十七年五月“建安县张准言:建宁、延平二府自永乐以来屡大疫,民死”774600余口。瘟疫对社会、人口的摧残极大,人们谈瘟色变,因而在当地民间信仰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泉州地区瘟神崇拜盛行,明代泉州文人黄景方《温陵旧事》就把瘟神称作“五方瘟神”,以示其神通广大,监领五方。

  • 索引序列
  • 灾害医学论文综述
  • 自然灾害文献综述
  •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怎么写
  • 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