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先秦学术概论(图文版) (国学基本文库)-吕思勉-bi链接:  提取码: tdwn

长江大学考研试题链接:_JdLXUr0AvVo68OxbFw提取码:qk1s若有问题欢迎追问

你应该看看书,那本填志愿的书~上面这位老兄挺热心的,我看了,基本没错,辛苦了!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书百度云

中山大学的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学士学位、四年、前两年在珠海校区,后两年在广州南校区。(1)专业必修课:1-2:专业导读学术讲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概论(上)、现代汉语(上)1-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文学概论(下)、现代汉语(下)2-1:强化写作训练(100篇作文)2-2: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古代汉语(上)、比较文学概论2-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汉语(下)、语言学概论3-1:学术写作训练(读书报告)、古文阅读与背诵3-2: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外国文学史(上)、美学、古代典籍导读3-3: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外国文学史(下)、古典文献学、学年论文4-1:社会实践4-2:中国文学批评史4-3:毕业论文(2)专业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戏曲及古典文献学】1-2: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论1-3:旧体诗词写作、唐宋诗词导读、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学、书法2-2:《世说新语》导读、民俗学概论2-3:中国文学典故研究、传统戏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学术史3-2:唐人小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戏曲文献学、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汉魏六朝乐府研究、《周易》经传导读3-3:民间文学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诗经》精读、词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古代文体学导论、中国戏剧史、古典目录学研究【现当代文学】1-3:中国近现代经典研读2-2: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导读、现代小说研究、西方文学名著导读、现当代名家研究、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新诗研究、二十世纪散文研究、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研究3-2:鲁迅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专题研究、文学与电影、金庸小说研究、重读“红色经典”(1949-1976)3-3: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2-3:古希腊文学经典、西方诗学3-2:爱欲与美——从柏拉图《会饮》到《婓德若》、跨艺术研究3-3:英语文学、民国时期的文学与政治想象【文艺理论】2-2:文学作品分析方法2-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3-2:当代文化解读3-3:文艺美学【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学】2-3:《说文解字》概论3-2:古文字学、汉语发展史、训诂学、文字学3-3:出土文献学概论、简帛选读【现代汉语及语言学】2-2:汉语方言调查2-3:现代汉语语法学、音韵学基础、应用语言学3-2:现代语言学研究、语言学方法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普通语音学3-3:广州话入门、普通话正音、实验语音学基础、公文写作与公文语体学系列讲座4-2:汉语修辞学

你应该看看书,那本填志愿的书~上面这位老兄挺热心的,我看了,基本没错,辛苦了!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网盘

地球概论pdf    链接:-NjihXw 提取码:QIWW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朱大渭 & 刘驰 & 梁满他 & 陈勇-2019更新bi链接:  提取码: u3xi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书百度网盘

《中国断代史系列:辽金西夏史》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m4j1简介:《辽金西夏是》分为上篇“辽金史”和下篇“西夏史”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拿大] 卜正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km_AnvfFdr0rwRv-NgAQ 密码:5iw0书名:哈佛中国史(全六卷)作者:[加拿大] 卜正民译者:王兴亮豆瓣评分:5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0页数:2264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编辑推荐】【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名家推荐】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者简介: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下面这些都是关于古文字书籍如:甲骨文、竹简、锦书、等古文字,如果学习古文字下面这些文字专业书籍还是非常值得参考的这些书在均出自图中红色印章处,印章三个字叫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不认识的话也就没必要学习古文字,内中还有很多文字类的古籍《古文字构型学》《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中国史纲要》《说文解字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银雀山汉墓竹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阜阳汉简诗经研究》《陈梦家:汉简缀述》《金文编 容庚》《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字学概要》《甲骨文合集释文(1-4)》《《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从人字说起》(萧启宏著 东方)》《新甲骨文编》《殷墟甲骨文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甲骨文—汉字对应表》《甲骨文与殷商史 新二辑》《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学纲要》《甲骨文字形字典》《甲骨文字诂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全》《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 (上编)》《甲骨文字释林》《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张俊民 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释文修订本》《放马滩秦简日书图片(甲乙种)》《散见简牍合辑》《敦煌汉简释文》《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中研院甲骨文》《从甲骨卜辞看殷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甲骨文字形考察殷商社会的婚丧习俗》《古文字笔记p1-23 甲骨文金文部分》《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武威汉简》《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说文解字注》《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01卷  甲骨文字研究及殷契余》《图释古汉字》《敦煌汉简释文》《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释文·注释》《清华简研究 第一辑》《秦汉魏晋出土文献 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秦简日书集释》《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三联书店2004)》《近年来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综述》《郭店楚墓竹简》《郭煌悬泉汉简释粹》《里耶秦简牍校释 第一卷》《银雀山汉墓竹简 贰》《大辞海语言学分卷》《古代汉语教程》《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郭店楚简校读记》《郭店楚简校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商周古文字读本》《文字学概要》《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导论》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史文献史料学》;博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近五年(2002-2007)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比较》,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项目,2001-2004年,主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8年,第二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2001-2004年,子项目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00-2002年,主持。近五年(2002-2007)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2.《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法史精粹》(法学研究)2003年卷3.《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的差异及其意义》,《法史精粹》(中国法学)2004年4.《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意义》,《诺维撒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6期5.《宋代“法官”、“司法”与“法理”考略》,《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6.《反思法律史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7.《宋代司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法文化的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主编、参编的部分中国法律史教材:1.《中国法制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中国法制史》,参编(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参编(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当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中国法律史》,参编(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近五年(2002-2007)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或奖励: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2、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3、 校511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4、 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省政府2000年。5、 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2000年。6、 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最高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0年。 书目者,为学求知之第一要务也,士之读书者不可不知。梁启超先生有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大学者,旨在引导学生求其博,此乃古今为学之通义。圣人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研究生者能不求其博乎?此目录乃为师者在教学及读书中偶获之孔见,以备志于学者参考焉。书目分初学、登堂、潜研之三阶段,以应为学循序渐进之规律。一、初学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此书为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语言生动简练,深入浅出是此书最大之优点,尤其适合于大学生。2.[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下两卷,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出版。3.[日]福泽渝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4.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5.威尔·杜兰特著:《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出版。6.房龙著:《漫话圣经》,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次印刷本。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第3次印刷本,共4册。8.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次影印本。9.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钱穆著:《国家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新版本。11.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12[美]约翰·麦·赞恩著,刘昕等译:《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二、登堂余英时曾说,学术不可有门户,但学问却不可无宗师。宗师者,学问之流派师传也。为学拜师谓之登堂;于某一学问境界中略能抒发己见者,谓之入室。古之拜师,礼仪甚严,及至近代遗风尚存。民国时,狂傲奇才如黄侃者尚执贽而北面,尊仅年长自己两岁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之刘申叔(即刘师培)为师,非礼尊过制也,乃重道也。入室之途岂有它哉,惟师朱子为学之精神,遵白鹿洞书院之铭训也。一曰居敬体察;二曰用心专一。晦翁云:“学者读书要敛身正坐,缓视傲吟,虑心涵泳,切己体察”,恰如春雨之润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为吾徒者当知,为学如同人生。“人生之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须顺风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此乃梁任公对清华学子之训诫也。古语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登堂之途最忌讳用心不专。此为入室之序言,亦吾所寄厚望于二三子者矣。第一小单元(5种)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二册),载《民国丛书》选印,上海书店1990年重印本。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998年4月影印重印本。3.陈顾远著:《中国法律史》,中国书店198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4.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校勘版。5.李钟声著:《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7月版。第二小单元(共10种)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单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载《蓬莱阁丛书》。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单行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11册。8.胡适:《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载《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新一版。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11.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3册。1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1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三小单元(西方、日本汉学家及部分外籍华裔学者论著,计15种)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1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9.[英]莱芒·道森著:《中华帝国的文明》,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美]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1.[美]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22.[美]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2月版。2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24.[法]谢和耐著:《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刘俊文主编,共十册,其中第八册为中国古代法律专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26.《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刘俊文主编,共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其中第122——144页为中国部分专论,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28.[德]夏瑞春著:《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受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29.胡伟希:《传统与人文》,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30.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共十册,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1995年重印。第四小单元31.高潮、刘斌著:《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1993年11月版。32.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33.洪丕谟:《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1999年10月版。* 3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元月版。其中先秦、战国秦汉、宋、明、清卷用力尤著,多有新说,识者不可不读。* 35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6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此书虽谓“政治思想史”,实则与古代法律密切相关,尤其于法家用力甚工,读者当识焉。38.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39.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40 马小红著:《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4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4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4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5[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6 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47.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8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作者为民国时期才子。49.[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50.《梁启超法学文集》,范忠信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51.郑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52.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史》,上、下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53.《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陈景良、张中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54.谢振民:《中国民国立法史》,上、下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5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6.[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版。57.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5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6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6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6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6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版。64.[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65.江平主编、贺卫方等人策划:《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期出版(法史专业学生者不能全部阅读,可择其法史部分阅读)。66.季卫东主编、张志铭、贺卫方副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现出9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分期出版。67.梁治平、贺卫方主编:《宪政译丛》,三联书店分期出版,共10本。6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6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70.刘美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71.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72.陈景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3.范忠信等著:《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4.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6.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潜研潜者,用心著力之专也;研者,究其原委、探赜索隐也。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谓:“聪明者,多独断之学;潜研者,尚考索之功。”此二途径因人天赋、兴趣、学术背景有异而各有侧重,然二者均须以史料为根基。否则,为学乃游谈无根,向为古人所诟病。治史者当于原始资料处用力,学生若不记此,则毕业之际所获无多,识者鉴之。1.《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8月版。2.《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尚书》。此书较为难读,初学者须借助工具书,或找一有注译的版本来读。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其中有江灏、钱崇开译注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可备一读。“吕刑”部分尤为重要。4.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本书为民国时期大学文史专业必备书目,《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种。另外还包括《诸子与理学》、《诗》等,皆由上海书店1997年依旧版重新印出。5.《礼记》。此书为三礼之一种,现有各种版本问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礼记》影印本。该影印本依据清武英殿本印出。初学者易读注释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经全译》,其中即有《礼经》,又称《小戴礼记》。7.钱玄著:《三礼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8.《诸子集成》,现通告的有中华书局版和上海书店影印本两种。读者可择其一。另外,中国大陆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中华书局有诸子的各种点校本面世,较权威者如杨伯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9.《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注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10.《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共5本,其中的《官制》、《食货》、《礼》、《刑制》尤为重要。12.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上、下两册。此书只有影印本,阅读颇为不易,重点阅读其中的《经籍志》与《刑法志》。读时须备有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出版;张旭光撰著:《文史工具书评介》,齐鲁书社1986年版。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4.《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宋]窦仪:《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6.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仅有残卷影印本。18.[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9.《元典章》,线装书共4函,北京中国书店依沈刻本印出。2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1.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怀效峰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24.《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5.[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大清律例集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7.《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版。28.《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邓广铭所藏影印本出版,共5册。重点有《法令》、《慎刑》两部分。29.陈智超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30.《大清法规大全》。近代及专题研究之书目须单独开列,其它史籍资料未一一开列。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3385     书名:中国法制史作者:张晋藩豆瓣评分:4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0-01页数:511内容简介:该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系统以及遗留至今的浩瀚的法律文献与档案资料,雄辩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华法系何以受到各国的尊重,长久地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制之林。

  • 索引序列
  •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书百度云
  •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网盘
  • 出土文献概论电子书百度网盘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