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

发布时间: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CEShannon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空间机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首席科普专家,《力学与实践》主编、《宇航学报》常务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Associate Editor,以及《力学学报》、《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国科学》、《深空探测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编委。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网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因为他是西工大的学生

张林(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中,制约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除了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外,就是技术问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在市场进一步扩大需求下,矿产勘查技术难度加大,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下降,后备勘查和开发基地逐渐减少。目前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晚期,400多座矿山生产因资源逐步枯竭而难以为继。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这是地表、浅地表矿产资源深度勘查、开发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解决这一供求问题的途径上虽然可以多元化地利用世界资源,但在资源安全问题上必须立足本土。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建立起安全、可靠,并可持续供给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战略后备基地。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开展和加强深部找矿则有望缓解这个突出的矛盾。地球深部空间是否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隐伏矿床的赋存规律,以及如何进行勘查就成为目前待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将我国目前所公布的各类金属矿产的资源量定义为第一深度空间(0~500m深度范围内),那么,在500m以下的空间就将要成为今后地质勘查的主要领域,这就是第二地下空间(500~2000m)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以待深部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的发现。一、国内、外第二深度空间成矿案例近年来国内外已知成矿区(带)深部找矿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并现出令人瞩目的新发现和新突破(“据全国深部找矿工作研讨会”各有关报告和讨论,合肥,2007年9月),表明第二深度空间的找矿勘探潜力巨大,这对认识地壳深部成矿机制和在第二深度空间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基于各国矿山资源均存在一定的保密性,这里只能引用有关文献报道进行概述,以提高有关人员对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与开发的认识。(一)当今世界上有关国家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的实践与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国外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超过1000m深度的已有80多座,金矿床的矿化深度平均为1600m。国外在已有矿床区(带)的深部已不断找到和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大、中型金属矿产资源。目前已知的典型矿床案例有:(1)目前世界上开采最深的矿床是南非的西兰德(Western Deep Level)金矿,其勘查与开采深度已达4800m,不久将会达到5000m。巴布顿金矿开采深度为3800m。(2)加拿大萨德伯里(Sudbury)铜、镍矿床,围绕萨德伯里杂岩体有30多个铜、镍矿床,其中有多个大、中型矿床,现已开采到2000m。目前探测最深的矿体在维克多(Viector),已达2430m,鹰桥公司(Falconbridge)和因科(Inco)公司最深金属矿的钻井已打到3050m。2004年在西麦克雷迪(McCreedy)和莱尼氏克·富特沃尔(Levackfootwall)矿区在1180m深处发现了特富的矿床。(3)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Olympic Dam)Cu-Au金属矿体在深处发现隐伏的直立矿床,矿床产于中元古代热液蚀变的、以碱性花岗岩为主的角砾岩岩筒和岩墙杂岩体内,长度大于5km,延深达1000m。(4)国外有很多金矿床矿化深度均很深,平均可达1600m左右。其中印度科拉提金矿床的深度已达3200m。(5)美、加绿岩型金矿的开采深度为1600~2600m。(二)国内第二深度空间找矿的事实与概况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各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均认识到,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的时空分布在本质上是受着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过程的制约,故将成矿过程视为深部物质运移,地壳演化与动力学响应的重要作用所致,而岩石圈的特异层、块结构和其不连续变异及再活化却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和聚集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边界条件。事实表明,在我国各成矿区(带),即在其地壳深部第二深度找矿、勘探与开发空间也发现了一些矿床。如:(1)辽宁红透山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铜矿勘探开发深度在1100m见富矿,且还在向深处延伸,并见到厚层大矿体。(2)铜陵矽卡岩型铜矿,该矿区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的产出深度在800~1000m以下。(3)江西银山铜、铅、锌、金、银矿在800m深度左右主为金和铜,12个深度大于1000m的钻井,在其3孔1500m的钻井中均发现富有Cu、Pb、Zn的矿床。(4)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床距地表的深度已达1900~2000m。(5)新疆阿勒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深达1800m左右,可可塔勒铅锌矿在深达1200m处矿体近于垂直。(6)四川会泽麒麟厂铅、锌矿的富矿体产出已达1300m深。(7)湖北大冶铁矿在1100m以下发现了巨型的铁、铜、金共生富集矿藏。此外,在湖南、湖北、安徽、云南、山西、江西、山东、广东、广西、辽宁、河北等地在第二空间均发现了具有一定工业品位和规模的矿床。二、第二空间找矿勘查的技术方法(一)地质成矿理论研究与成矿预测地质成矿理论研究就是要解决成矿空间问题,确定在500~2000m深度范围内,哪里可能成矿、成什么矿;在此基础上进行成矿预测。理论上,在地球深处的有利成矿空间为5~10km,因为这个空间恰为地球内部、深部与浅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和其深层动力作用过程的交错地域;也是多种成矿要素发生变异和耦合与转折的部位,并适宜于大量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的产出。基于对一些成矿带的综合研究表明,一个大型热液成矿系统的垂直延伸可达4~5km,岩浆矿床形成的深度一般均为10km或更深。事实上,矿床的分布受着地幔隆起等深部要素的制约,而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与岩石圈各圈、层的岩石介质与结构的不均性和各向异性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到当前的成矿深度位置,应当建立一套符合客观实际成矿模式与分布空间,才可以解决实际的找矿问题。成矿预测是依据具体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确定勘查目标及其所发育的空间位置,主要包括目标地质体的地质类型、目标地质体与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目标地质体与围岩的岩性差异、边界条件、构造因素;目标地质体的可能空间参数等。成矿预测是进行第二空间找矿工作的基础,不仅要确定勘查靶区的具体位置,也是优化勘查方法的主要依据。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成矿预测是攻深找盲,就是在现役或闭坑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进一步找矿勘查。即便如此,在开展具体的勘查工作之前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地质成矿环境研究,进行具体的成矿预测,在此基础上选择勘查技术优化工作方法。(二)物探工作方法要探测500~2000m深度范围的目标地质体,研究成矿环境、构造特征和具体的矿体赋存位置(条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目前可选择的主要物探方法有位场法、电磁法及振动波方法等。位场地球物理勘探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探测方法是基于重力场、地磁场和温度场效应。它们分别可以在地表进行探测,在井中进行测量和在大型矿山的巷道中或井中进行测量。位场的观测在金属矿产资源区域找矿勘探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可以发现大型岩基体和区域性异常圈闭,这是寻找大、中型金属矿床的重要场源效应,在区域重力高和磁力高的重合、叠置与交错地域往往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富集的地域。(1)航空磁测。在较大区域内首先进行轮廓性的航空磁测探查,待发现区域异常后,进一步通过高精度航空磁测以揭示成矿区(带)深部基岩体(酸性的或是基性的)的分布与属性。这是由于地下矿产资源是成带、成群、连续或断续分布的,但必须受到深部岩浆运移到地壳浅部形成岩基体物质,与周边介质和构造耦合效应的控制。(2)地面高精度磁场测量。在较大范围内航空磁测的靶区或远景区进行地面高精度磁测,以进一步检验、揭示和确定区域异常的成矿背景,特别是厘定深部大型基岩体的埋深和分布范围。(3)地面高精度重力场测量。它与地面高精度磁场观测的目的与属性是一致的,但重力场却能够通过正、反演计算与分析,可以发现在深处不同密度物质的分布,特别是大型和超大型矿床与深部岩基体的存在。在区域重力高与磁力高同源的异常区,深部可能存在着中—基性岩浆体(已冷却固结)。由于热液与围岩作用、交代与蚀变,含矿物质重新分异和调整,故在岩浆体周边或上部则往往会形成大、中型矿田,如在淮北宁芜地区的深部铁矿床和在大冶老矿山下面发现的更为富集的铁、铜共生的矿床等。重、磁同高、重低磁高等基本同源的地区,重力梯度带叠加有磁异常的地区,是应注意详查的铜、铁远景地带,如铜陵铜矿区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强化发展航空重力梯度测量,这有可能是在深部发现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电磁波场在电磁波场勘探中,主要是应用地面电磁测深(MT),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电导率连续成像系统(EH4),高密度电法和大功率充(激)电法。通过电磁波场效应在地表和坑道以及井中观测(特别是井中瞬变电磁法),以查明深部矿体延伸和矿床富集与分布地带。这些方法可在我国大型成矿带(区)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用于勘查深部矿产;如胶东金矿集区,南岭有色-贵金属矿区,湘黔桂三角区(铅、锌、金),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德兴-永平大型铜金矿集区,金川铜镍硫化物矿集区,东川-易门铜矿集区,哀牢山金多金属矿集区,东部典型铁矿区和西部大型成矿带(区)及已寻找和发现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地震波场效应地震波场主要针对大型和超大型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查,确定成矿区(带)深部的空间形态,非耦合变形形态及过程,评价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物质运移的轨迹,精确确定研究区的主要富矿层层位。目的是揭示区域成矿规律和其形成的动力学响应,成矿与富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等,具有其他勘探方法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地震深部探测在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南非的金、铂矿床,西伯利亚东北矿集区,俄罗斯乌拉尔造山带,加拿大的萨德伯里,澳大利亚卡尔古利绿岩型金矿带,哈萨克斯坦东北裂谷区和中国铜陵冬瓜山铜等矿床均已显示了重要作用。(三)化探工作方法在第二空间找矿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化探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化探资料的作用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基础地质、构造作用,以及全球尺度的浅表部和深部地质作用结合起来,为基础地质提供很多新的信息。把化探资料的区域背景与地球块体、不同构造区、大的成矿带联系起来,在地质成矿基础理论研究中发挥作用。在区域成矿作用研究方面,过去利用的元素少,偏重于研究局部异常,很少从大的成矿角度考虑问题。应该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地质和物探很好结合起来,从成矿系列的角度反映大的成矿战略区,发挥在成矿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在寻找隐伏矿中取得突破近些年来,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识别大型和巨型矿的地球化学定量方法。过去开展的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热释汞、卤素、相态分析等,都证明在寻找隐伏矿床方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三、目前我们必须开展的工作为了在第二空间找矿工作中确实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开展以下工作:建立自主、自立的理念在当今我国资源供需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立足本土(包括大陆和海域),强化进行第二深度空间的找矿、勘探和开发,以资迅速建立起安全、可靠,并能持续保证供给的金属矿产资源战备后备基地,组构我国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因为在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中,从理论上,方法上与技术上均已基本成形,世界各地的勘探事实也证实了深部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存在。为此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理念的提出是有着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质工作,突出能源矿产勘查。为此,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已有的理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本,奋力自主创新,立即进行全国第二轮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查。建立完整的第二空间找矿勘查的工作体系开展第二空间资源勘查,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与以往的地质工作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对已有方法和技术进行改进,建立一套新型的勘查理念、工作思路、方法技术,要提高各种方法技术的深层信息的分辨率。这就需要建立起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和开发与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构建新的成矿与找矿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研发创新性仪器设备为了迎接第二深度空间,即大陆地区新的找矿、勘探和开发与实施高潮的到来,现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必须进行改进,提高分辨率,以资提高深部探测精度,即必须针对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与开发的目的,并在强干扰背景下去提取微弱信号。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并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上,有效地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的已有成就,进而提出新的思想和途径,研制、开发出新一代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和设备已十分迫切。当今应该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和控矿介质与构造环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大深度、高分辨率、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和设备研发;(2)金属矿地震(二维、三维)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3)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井中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设备研发;(4)加强重、磁、电二维、三维反演与解释技术和多元地球物理数据集成的综合研究;(5)深化研究非均匀性、各向异性和组合介质结构的地球物理正、反演理论方法和应用软件的研究;(6)健全深部找矿勘探的数据库和软件模块。第二空间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转变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迅速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争取在500~2000m深度内取得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主要参考资料腾吉文岩石圈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形成与聚集的深层动力学响应地球物理学报,52(7)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最新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因为他是西工大的学生

百度知道上有相同的问题,我图简便直接复制过来了。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CEShannon1916——),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申农创立信息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1922年卡松提出边带理论,指明信号在调制(编码)与传送过程中与频谱宽度的关系。1922年哈特莱发表《信息传输》的文章,首先提出消息是代码、符号而不是信息内容本身,使信息与消息区分开来,并提出用消息可能数目的对数来度量消息中所含有的信息量,为信息论的创立提供了思路。美国统计学家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角度研究了信息理论,苏联数学家哥尔莫戈洛夫也对信息论作过研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理论,也提出了信息量的统计数学公式,甚至有人认为维纳也是信息论创始人之一。 在信息论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科学家对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1956年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从热力学和生命等许多方面探讨信息论,把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直接联系起来,使热力学中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麦克斯韦尔妖”的佯谬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释。英国神经生理学家(WBAshby)1964年发表的《系统与信息》等文章,还把信息论推广应用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也成为信息论的重要著作。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以及后来从经济、管理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对信息论的研究,使信息论远远地超越了通讯的范围。因此,信息论可以分成两种: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 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讯技术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信息论,则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显然,广义信息论包括了狭义信息论的内容,但其研究范围却比通讯领域广泛得多,是狭义信息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它的规律也更一般化,适用于各个领域,所以它是一门横断学科。广义信息论,人们也称它为信息科学。关于信息的本质和特点,是信息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和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信息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文信息一词(Information)的含义是情报、资料、消息、报导、知识的意思。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就把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义语,简单地把信息定义为能够带来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但是后来发现信息的含义要比消息、情报的含义广泛得多,不仅消息、情报是信息,指令、代码、符号语言、文字等,一切含有内容的信号都是信息。哈特莱第一次把消息、情报、信号、语言等等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则是它们荷载着的内容。但是信息到底是什么呢?申农的狭义信息论第一个给予信息以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这是从通讯角度上下的定义,即信源发出了某种情况的不了解的状态,即消除了不定性。并且用概率统计数学方法,来度量为定性被消除的量的大小:H(x)为信息熵,是信源整体的平均不定度。而信息I(p)是从信宿角度代表收到信息后消除不定性的程度,也就是获得新知识的量,所以它只不在信源发出的信息熵被信宿收到后才有意义。在排除干扰的理想情况下,信源发出的信号与信宿接收的信号一一对应,H(x)与I(p)二者相等。所以信息熵的公式也就是信息量的分式。式中的k是一个选择单位的常数,当对数以2为底时,单位称比特(bit),信息熵是l0g2=1比特。 在申农寻信息量定名称时,数学家冯诺依曼建议称为熵,理由是不定性函数在统计力学中已经用在熵下面了。在热力学中熵是物质系统状态的一个函数,它表示微观粒子之间无规则的排列程度,即表示系统的紊乱度,维纳说:“信息量的概念非常自然地从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古典概念——熵。正如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组织化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这一个正好是那一个的负数。”这说明信息与熵是一个相反的量,信息是负熵,所以在信息熵的公式中有负号,它表示系统获得后无序状态的减少或消除,即消除不定性的大小。 信息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可识别;2可转换;3可传递;4可加工处理;5可多次利用(无损耗性);6在流通中扩充;7主客体二重性。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涉及主客体双方;信息表征信源客体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特性,所以它具有客体性,绝对性;但接收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与信宿主体的背景有关表现了信息的主体性和相对性。8信息的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系统的特性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的再现。信息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一门科学。信息方法具有普适性。 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观点,把事物看做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信息方法着眼于信息,揭露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联系,对过去难于理解的现象从信息观点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信息论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研究大脑结构、遗传密码、生命系统和神经病理象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管理的科学化和决策的科学批提供了思想武器。信息方法为认识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为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查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改建为三年制中专学校,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直属中国气象局划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整体合并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高校;2013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经过66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固定资产13亿元,纸质图书178余万册;学校现有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光电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物流学院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5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4人,高级职称540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等80余人次。我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7名省级优秀教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有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其中CDIO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1人(全球6位)。  学校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全校实施了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

因为他是西工大的学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创建于1951年;1980年9月,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中文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训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外文名称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校歌《成信之歌》简称成信大、成信、CUIT校庆日10月26日现任校长余敏明[2]院校代码10621主要院系17个二级学院创办时间1951年1月知名校友李泽椿、罗德海、高扬、陈睿、刘再德校址主校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分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类别公立大学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校类型理工属性省部共建大学(中国气象局与四川省2010年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入选)、2011计划(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入选)、CDIO工程(2008年入选)、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1个主管部门四川省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截至2018年8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截至2018年8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歼-10功臣单位党委书记周激流本科专业55个2015年四川十·大科技新闻西南首辆无人驾驶车在蓉问世本科招生电话028-85966857、028-85968271硕士招生电话028-8596636585966142全国综合排名310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收起成信往事前身史略成都气象学校短训时期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属于军队编制;1月20日,气象干部训练第一期正式开学,招生49人,教员4人,训期5个月。1953年9月,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为地方建制。1954年12月,根据国务院第七办公室(54)国务农字第七号批复和中央气象局中气办发字第270号文:西南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主要负责为西南、西北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央气象局长春气象通信干部学校部分并入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第一团支部合影中专时期1956年6月,根据中央气象局(56)中气人发字第263号文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5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第一届委员会。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四川省气象局代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校”,为4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农业气象专业。1959年9月,根据四川省人民委员会(59)川办字通知,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直接领导。10月,根据国务院国七恢字271号文件,学校改由中央气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重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69)国发文50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4-8月,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和湛江气象学校撤销,部分师资、设备并入成都气象学校;根据战备需要,成都气象学校当年恢复短期培训教学工作,为全国培训气象通信报务、无线电机务和高空探测人员549名。1971年1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71)国发87号文件,成都气象学校仍属中央气象局建制,中央气象局负责计划教学任务、招生、分配、经费、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会和省军区领导以省军区领导为主负责党政工作、干部调配、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学校实行党委制设校长、政委执行地专级职权;主要任务为全国气象部门培训气象雷达、通信机务、高空观测和新技术使用等技术骨干,并承担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人员的培训;学校定额为600-800人。197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军区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校临时党委。9月,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设气象通信观测专业。1974年10月,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设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4个专业,学制2年。1976年,气象、高空气象、通讯机务、气象雷达专业学制改为3年。[2]中专时期留影四川统计学校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成立。1950年11月,定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由时任工业部副部长的万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8月,重庆市第一、二、三财经学校、江津财校、宜宾财校等部分或全部并入该校,更名为“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1954年,改由国家统计局管理,更名为“重庆统计学校”。1958年8月,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并将学校由重庆迁至成都光华村,更名为“成都计划统计学校”。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迁至内江桐梓坝,更名为“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四川统计学校历史照片198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决定收回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更名为“四川统计学校”;教育部(80)教专字011号文确定其为全国重点中专。1981年9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学校实行国家统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统计局领导为主,由四川省统计局代表省政府协助国家统计局管理的领导体制。1983年3月,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签署的cpr/85/p44项目意向书,决定在学校建立“四川人口统计与分析培训中心”。1994年9月,国家教委职教字(1994)10号文件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1月,国家统计局党组批准学校为地、师级单位。1999年9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学校启动由内江迁回成都的迁建工程。12月,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批准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51所重点中专中名列第五,文科学校中名列第一。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下放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8月,四川统计学校迁建项目竣工,学校从内江整体迁回成都,同时完成并校工作,四川统计学校新校区改建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改革发展1978年4月,经国务院国发(1978)68号和教育部(78)教计字第335号批准,成都气象学校改建为成都气象学院,实行中央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气象通讯、气象雷达、高空气象、气象等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1979年,学校增设气象、高空气象两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川委组干(1979)302号文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气象学院临时党委。198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1981年3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成组发(1981)101号文批准,学校第一届党委、纪委成立。1984年7月,学校获得世界银行第二期农业教育项目贷款2万美元,主要用于计算中心和电子技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10月-12月,全国气象系统“苹果Ⅱ计算机师资培训班”在学校成功举行。经国家气象局同意,学校设置气象系,下设气象专业,气象探测系下设气象探测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应用系下设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原有气象雷达、气象通信专业合并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1985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选举和成立了首届教代会主席团。学校教师王柏钧、张世钧与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气象局批准,学校成立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6月《成都气象学院学报》创刊。1987年4月,东亚大气环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国内的60名气象学家参加了会议。6张成都气象学院历史照片1990年5月,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非洲八国气象考察团到学校访问。11月,全国气象教育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1991年10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联合培养定向研究生协议。1992年,学校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采取部分专业定向招生方式,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11月,经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认可,国家教务考试中心正式授权批准学校建立剑桥信息技术(CIT)培训中心,这是四川省首家CIT培训中心。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在参观了学校成果展后说学校实行“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气电结合,以电为主”这条路走对了,还要继续走下去。1995年10月,全国气象系统“小型卫星地球站”培训班在学校举行,分多批为气象系统培训了技术人才。1996年10月,学校举行建校45周年校庆。11月,国家教委教学评价专家组一行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工作。1997年5月,国家教委通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结论为“合格”。7月,国家教委转发了《专家组对成都气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专家组认为“通过近两年的评建工作,已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4月,学校决定筹备成立成都新气象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学校控股、有400多个自然人出资组成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6月,学校成立计算中心。1999年8月,经财政部、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新气象广告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9月,中国气象局批准,学校“十五”期间本科专业核定数增加为16个。10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11月,学校决定,从1999-2000学年开始,在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分制。12月,中国气象局同意学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学校党委会议决定,在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征地300亩建立新校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五年达标”的思路进行建设。2000年2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6月,学校“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空间机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首席科普专家,《力学与实践》主编、《宇航学报》常务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Associate Editor,以及《力学学报》、《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国科学》、《深空探测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编委。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李爽,工学博士,教授,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10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2-2013年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深空探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第四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江苏省博士后基金、上海航天创新基金和南航创新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函评专家,IEEE T AERO ELEC SYS、AEROSP SCI TECHNOL、ADV SPACE RES、ACTA ASTRONAUT、P I MECH ENG G-J AER、J INTELL ROBOT SYST、AIRCR ENG AEROSP TEC、CHINESE J AERONAUT、自动化学报、航空学报、宇航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审稿专家。

  • 索引序列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网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最新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信息查询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