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

发布时间: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

因为他是西工大的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两个校区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北京校区的师资和生活条件更好。学术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设有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处、实验管理处、经济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安全生产处)、计划财务处、党群工作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基地办)、研究生部等12个职能处室,信息中心、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京区后勤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个业务部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数据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等办事机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办公室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末,院部职工总数433人,包括在职168人,离退休265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位的112人,硕士以上学位的60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1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0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26人、本科28人,大专及以下10人。《科学新闻》杂志出版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入地中国梦”特刊年度重要科研成果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完成第一阶段(2008~2012年)任务。专项完成了第一阶段49个课题的结题验收,并召开专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Tectonophysics》、《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知名杂志出版深部探测专项成果专辑,在《地学前缘》发表题为“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的专项成果总结文章。专项已与科学出版社协商并签订合同,计划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深部探测系列专著》丛书,共12本专著,全面反映专项成果。专项已发表论文1030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24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212篇、EI检索论文68篇;出版专著8部;申请和获准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30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标准2项。深部专项5000吨大压机项目进展顺利,进入委托研制阶段。专项在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10月20~23日)召开之际,组织了专项专场报告会和5个分会场的专题报告会,取得较好反响。根据数据共享方案,2014年底提前释放了第一批探测数据,拟通过会员分级制度共享专项探测数据。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CCSD-SK)正式开钻,SinoProbe专项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运转正常。“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甘肃柳园月球实验场和Apollo14号月表情况对比(非常接近,且已经确定该实验场点)“地外重点地区遥感资料应用研究”和“月球和火星实验场建立和对比研究”取得进展。建立月表三大岩类形成年龄和月海玄武岩单元划分图,并利用撞击坑确定月表相对年龄;处理和解算GRAIL数据建立120阶次月球重力场特征,建立月球布格重力场;开展月球微型钻机的改进,最终提交改进版样机;提取嫦娥二号伽马能谱数据处理和元素,获取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全月分布图;选定了甘肃柳园和河北汉诺坝的玄武岩地区作为月球实验场的选址;开展火星盐类环境类比及天体生物学研究,获得柴达木盆地盐湖演化过程及基于微生物进化过程的协同规律。利用LRO地形数据和GRAIL自由空气重力异常计算得到的25度网格(330阶次,精度16千米)月球布格重力异常图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中国杜内阶新亚阶取得重要进展,并成为竞争国际杜内阶中间界限层型的潜在剖面;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约1440Ma[(1439±14)Ma]和约1485 Ma[(1483±13)Ma和(1487±16)Ma],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沉积序列蓟县系上部的两个重要地层单位,从此也获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重新厘定的华北北缘中元古界地层划分方案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空间机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首席科普专家,《力学与实践》主编、《宇航学报》常务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Associate Editor,以及《力学学报》、《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国科学》、《深空探测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编委。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网址

CEShannon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中国地质大学两个校区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北京校区的师资和生活条件更好。学术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是什么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存在这个问题,宇航员们似乎因为曾经进入太空,比我们普通人更有机会与外星人“ 亲密接触”,因此他们多了一些发言权。宇航员们相信“外星人”存在吗?最近,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亲述曾在太空遇到神秘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 咚 咚 咚”。这是否是外星人造访我们的飞船?       2014年,笔者曾组织举办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的社会活动日(北师大分会场),航天员刘旺和部分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宇航员都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会议交流期间,刘旺曾经告诉我,他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没有说为什么。而最近航天员杨利伟的爆料,让我明白了背后可能的原因。此外,一些美国航天员也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图注: 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北师大分会场)本文将首先介绍国际和国内搜寻地外文明的历史及现状,再从天体物理角度对杨利伟爆料的神秘敲击声给出可能的解释。漫长的地外文明搜寻之路在如此深邃的宇宙里,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吗?地球是宇宙中最特殊的星球吗?在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命?这些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演化?人类是如此渴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至于从未停止过对地外文明的搜寻。从最早试图在地球上建造巨大的结构来引起外星人的注意,被动得等待外星人发现人类,到一百多年前,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他的无线电传输系统可以用来联系火星上的生物(参考文献【1】),人们搜寻外星人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经历着一系列深刻重大的变化。1931年,美国的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央斯基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的射电辐射,打开了射电天文学这一新窗口,为人们探索宇宙增加了一条重要途径。1959年,物理学家莫里森和科可尼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参考文献【2】) ,他们认为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并且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人类相当,或许人类能够从众多的射电信号中,找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他们认为这个信号的波长很可能是525px(42GHz),这一波长正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中性氢发出的辐射。图注: 中性氢原子的21 厘米谱线产生机制示意图这篇文章的发表一时间激起千层浪,从此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搜寻不再是盲目的,可谓是为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笔者的师大物理宇宙学团队也基于2014年发表在PRL上的文章,计划使用我国FAST望远镜,观测宇宙深处中性氢的21 厘米射电谱线测量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实验1960年,康奈尔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被称为“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开启了第一个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SETI)的实验,该实验被称为“奥慈玛计划(Project Ozma)”。基于莫里森和科可尼的文章,他利用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85英尺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仓五和天苑四这两颗恒星在42GHz这一频率的射电信号。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在这次实验中,德雷克并没有找到他想找到的信号。然而德雷克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从统计上揭示了银河系中能够与外界交流的文明的数量。图注: 笔者与德雷克的合影1971年,NASA支持了德雷克等人进行SETI研究,他们设计了由多达1500个小型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地基射电望远镜阵列。然而由于造价过高,并没有实际建成,但是他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之后大量的SETI工作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3】)。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发射时携带了德雷克与康奈尔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共同设计的人类发往太空中的第一条物理信息(参考文献【4】)。这块镀金铝板上标记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如果先驱者10号探测器能够遇到地外生命,那么他们就有望通过这条信息与我们取得联系。然而地外生命也许并不是友好的,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发送地球以及人类的信息给可能的地外生命,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德雷克目前是SETI研究所(参考文献【5】)的成员之一。SETI研究所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它成立于1984年,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他们所用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以微软的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名字命名,保罗·艾伦为这个望远镜阵列提供了一半的经费支持。图注: 笔者访问SETI研究所然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并没有搜寻到外星人的蛛丝马迹,随着2011年美国政府资金支持的停止,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陷入了停工的局面。图注: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图片来源于网络_html)与SETI研究所隔着旧金山湾相望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ETI研究中心(参考文献【6】),他们负责的SERENDIP(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Radio Emissions from Nearby Developed Intelligent Populations:搜寻临近地球的地外智慧生命发出的射电信号)项目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SETI项目。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也展开了SETI@home的项目(参考文献【7】),利用全球900万志愿者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SERENDIP最初是依附于其他观测项目之上的,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拿到观测数据之后,他们将这些数据分段,分别发给SETI@home的各个志愿者,利用每个志愿者电脑待机休息的时间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非自然产生的射电信号以及潜在的目标信号,再反馈给SETI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进行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不需要单独申请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能与其他项目实现双赢。图注: SETI@home分布式计算项目突破创新计划 (Breakthrough initiatives)突破创新计划(参考文献【8】)是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创立的探索宇宙、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鼓励公众从行星的角度进行辩论的项目。其董事会成员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及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尤里·米尔纳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突破创新计划的成立, 当时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瑞斯(Martin Rees)[据说他非常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天文系席教授高尔夫·摩西(Geoff Marcy)[他曾经发现了上千颗系外行星,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者;但是不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曾经和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Dan Werthimer教授进行过关于是否有地外文明的辩论;目前他已经从UCBerkeley天文系辞职]、 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基金会主席Peter Worden参加了成立仪式。图注: 突破创新计划新闻发布会突破创新计划由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en)、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rashot)以及突破信息(Breakthrough Message)三个项目组成。(1)突破聆听突破聆听计划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      史蒂芬·霍金与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7月共同启动了突破聆听项目。尽管霍金本人认为向太空主动暴露人类的信息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对于人类主动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仍然持积极态度。突破聆听计划将在十年内投入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SETI研究。其中一部分经费用于购买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另一大笔经费将会用来升级望远镜的后端设备。有了更多的望远镜观测时间以及更好的设备,突破聆听计划将会得到优于以往近百倍的观测结果。鉴于NASA已经决定今后不再给SETI研究任何的经费支持,对于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来说,突破聆听项目的启动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2015年,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幸运的得到了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10年内共计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继续搜寻地外文明。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丹·沃斯莫(Dan Werthimer)教授,将与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安德鲁·西蒙(Andrew Siemion)一起[曾经是Dan Werthimer的博士后],带领伯克利的SETI研究团队一同聆听天外来音。Dan Werthimer教授与中国也有一段不解之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与北师大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2014年笔者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天文系和劳伦兹国家实验室(LBNL)时,与Dan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15年,在笔者邀请下,Werthimer教授对北师大进行了学术访问,并做了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报告,报告介绍了SETI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在此良机下,笔者带领的北师大SETI研究团队也积极得加入到了SETI的研究中,并且已经开始处理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数据。图注: 笔者与DAN的合影以及DAN在北师大的海报突破聆听计划主要利用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100米口径的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和位于澳大利亚的64米口径的Parkes射电望远镜,监听来自外星文明传来的信号。绿岸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方位可移动望远镜,Parkes射电望远镜是南半球第二大的射电望远镜。在突破聆听项目开启之前,做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通常一年之内只能得到一两天的观测时间,而现在,他们得到了望远镜每年20%-25%的观测时间。图注:国台和SETI签订协议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与突破基金会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突破奖基金会主席及“突破计划”执行主任Pete Worden代表双方分别签字。根据合作意向,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加入“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与位于美国的绿岸望远镜及位于澳大利亚的Parkes天文台共同合作,寻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线索。双方将有可能交换观测计划、探测方法和数据,并快速进行跟踪观测及数据分析。未来,位于三个国家的三个世界一流的望远镜将一起交换观测计划,共享观测数据。图注: 笔者参观绿岸射电望远镜图注:Parkes射电望远镜除了射电波段的研究,突破聆听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的4米光学望远镜,进行光学波段的研究,旨在探测地外文明发出指向地球的激光信号。图注:笔者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突破聆听计划主要观测的频率范围是1-10GHz,在这个范围内的射电信号不受宇宙源或地球大气的影响,可以用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大型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科学家们总是期望从一批观测数据中可以得到多项科研成果。SETI研究得到的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研究脉冲星、恒星日冕物质抛射等研究领域。这些数据将会公开发表,可能是历史上公开发表的数量最多的数据。(2)突破摄星计划突破摄星项目计划建成一个依靠光压驱动的纳米级宇宙飞船,其速度高达到光速的15%,这样的飞船能够在发射后20年到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又称为比邻星——为我们传来最近发现的比邻星的行星 Proxima b的图像。据此,可以帮助我们探测该恒星系统是否还有其他行星,我们还可以分析它们的磁场等一系列的性质。(3)突破信息计划如果说突破聆听计划是被动的接收外星人的信号,那么突破信息计划则是人类主动、有意识地给地外文明发送信息的项目。突破信息计划的研究还包括将信息发送到宇宙深空的伦理学。同时,它还发起了高达一百万美元奖金的竞赛,竞赛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可能会发送到地外文明手中的来自地球的数字化信息。这条信息应该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我们地球的特征。在是否应该主动向外界发送关于地球和人类信息的高水平深层次辩论结果出来之前,该项目暂时不会向外界发送任何信息。突破计划的三个项目相辅相成,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振奋人心的发现。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之间,人们或许有望找到外星人发出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不论是否真的有外星人存在,突破创新计划都将在天文特别是射电天文学方面,极大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2016年10月5-6日,在绿岸天文台召开了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笔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作了SETI in China 的学术报告。会议由突破聆听计划项目主办,绿岸天文台承办。突破聆听基金的负责人Jamie Drew、突破聆听项目的PI Dan Werthimer教授、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现代SETI项目的奠基人Frank Drake教授均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图注:笔者与Dan Werthimer和Andrew Siemion研讨会上探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研究目标、策略,并且广泛探讨了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方法。从SETI实验所需的射电望远镜后端接收机以及数据储存、传输等硬件设备,到数据处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与其他研究项目一起进行联合观测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此外,还有部分利用开普勒卫星进行光学波段研究的学者到场做了精彩的报告,主要是有关系外行星的搜寻工作。随着系外行星样本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加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认识,对于宜居行星分布情况也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结果,但是学者们大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最终不是专门研究SETI的科学家发现了地外智慧生命的,就像历史上许多重大天文观测发现一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仍将是令人激动的结果。与会者还参观了绿岸望远镜的观测室以及后端设备室(非美国公民需要登记批准后才能进入)。在这里,观测人员可以同时控制天文台中的多架望远镜进行观测,后端设备室有两排插满了5TB硬盘的架子,存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观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当找到了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信号之后,会把这部分数据发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由于每天观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剩下的没有发现感兴趣信号的数据就会被删除掉。德雷克教授感慨道,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做SETI实验的时候,是不敢想象今天的海量数据的。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笔者的看法是,杨利伟遇到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收到来自外星人的信号,并且也没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确切事实。以目前我们所知的科学技术水平,银河系内的外星人即使乘坐以光速飞行的飞船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到达我们地球。从理论上讲,一种可能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区域在短时间内到达另一个区域,那就是《星际穿越》电影里面描述的虫洞,这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沈有根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天体物理领域。图注:虫洞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外星人可以通过虫洞在短时间内从宇宙一个遥远的区域到达我们这里,而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2015年初,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声称,基于对银河系的最新研究和理论,在我们的银河系可能存在可以通往遥远时空的巨大门户-虫洞,像热映电影《星际穿越》中所展现的那样,其大小足以让一艘宇宙飞船经过。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报》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将有可能通过虫洞穿越时空到达及其遥远的地方。因此,如果杨利伟遇到的确实是外星人,那么这些外星人所行走的路线只有一条:虫洞。这条虫洞连接我们地球附近区域和银河系内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者河外星系的某处区域,而且这个虫洞的入口或许在马航MH370飞机失事区域。一个美好的愿望是马航MH370飞机仍然在这条虫洞中穿越。虽然我们感觉两年过去了,而MH370飞机由于在虫洞中穿行,其时间变慢,机上的乘客一直活着,他们感觉只是过去了几个小时,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通过其他的虫洞返回到我们的地球。参考文献[1] Seifer, Marc J (1996) "Martian Fever (1895–1896)" Wizard :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biography of a Secaucus, New Jersey: Carol P ISBN 978-1-55972-329-OCLC [2] Cocconi, Giuseppe & Philip Morrison (1959) "Searching for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s"N184(4690):844~Bibcode:1959N844Cdoi:1038/[3] "Project Cyclops: A Design Study of a System for Detecting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 Life"  NASA [4] Carl Sagan; Linda Salzman Sagan & Frank Drake (1972-02-25) “A Message from Earth” S 175 (4024) : 881-884[5] [6] [7] [8]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宇宙之美科普团队  张同杰 李时雨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CEShannon

百度百科有错误,以下是西北工大的网站介绍。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200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78年-1996年,航天一局704所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704所副所长。1996年-1997年,任航天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1998年,任航天210厂厂长、研究员。1998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先后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测控技术》、《装备环境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编委会主任。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

为了研究太空中看不见的光线,美国宇航局研制出可以发射高能的天文观察系统。在其发回的X射线宇宙照片当中,天文学家发现了让人吃惊的一幕:那些人们认为已经湮灭了的星体依然放射出比太阳更为强烈的宇宙射线。这证明了长久以来人们的一个大胆设想:宇宙中确实存在着看不见的“黑洞”。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地球和宇宙间的一切天体,都具有强大的相互吸引力,它们能牢牢地吸引附近的一切物体。比如地球的引力吸引着地表的物质使之不能随意地飞离地球;人类如果想把人造卫星送上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至少要使发射火箭达到8千米每秒的速度。要不然,因为地球的引力,人造卫星就会被拉回地面了,这个8千米每秒的速度又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然后,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推出,宇宙飞船如果想要脱离地球轨道就得有11千米每秒的速度。那么,人们就推想了:有没有可能在宇宙中有这样一些天体,它们的表面脱离速度能超过30万千米每秒,比光速还要快?1798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从牛顿力学出发,预言了宇宙中可能存在引力如此之大的大天体。他认为“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很可能我们根本就看不见它”。他大胆地假设说,如果有一个天体的密度或质量很大,达到了一个限度,这时它很可能是不可见的。拉普拉斯的假说其实就是早期的黑洞理论了。近代,随着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从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出发,得出了跟拉普拉斯的假说一样的结论,就是黑洞的存在。依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科学家得出,一个球形的天,一旦它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2倍,就可能引发“引力崩溃”。也就是说,它可能会向自己的中心引力坍缩,成为一个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质点。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德国科学家史瓦西计算出一个可能具备了无穷大吸引力的天体半径。他进一步阐述,一个天体一旦半径达到了这个大小,就很可能有无限大的引力,任何物质都不能从它那儿逃脱出来,只能被它吸引进去。即便光线速度极快,也逃不出来。这个有能力把一切吸引进去的地方,人们无法看到它,因而称之为黑洞。这样,黑洞理论就基本形成了。后来科学家们更进一步推算黑洞的边界即视界是封闭的,但是这个边界的封闭也是相对的,就是物质只能进不能出。黑洞的存在理论上已经证明了。那黑洞的内部情况是如何的呢?由于目前对黑洞还没有直接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只能从理论上推测。假如有一位无畏的科学家驾驶飞船向黑洞飞去,他最先感到的是巨大的吸引力。他要是从窗口望出去,就会看到一个平底锅似的圆盘在周围星光衬托下很显眼。走得更近,远方似乎有“地平线”,发出X射线,那似乎深不见底的黑洞便是被这“地平线”包围着。光线在黑洞附近变形,成为一个光环。宇航员这时要返航已是不可能的了,双脚受到的巨大引力使得他向黑洞中心飞去。他如同坐在刑台上,头和脚之间出现巨大的引力差,这巨大的引力差早在距“地平线”4800千米之外的地方就把他撕碎了。

学校名称:昆明理工大学 院校代码:10674

网上找不到,打电话质询吧 电话:(010)66769114 66769675 66769683

地球陆地上发生的所有地震的动力,都来自于盆地,沉积平原,坝子,沉积河谷,等的所有沉积区,沉积区域是地震的动力产生的源泉!!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摘要: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前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5]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四,分析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28]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08年)及锎-25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5]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26]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五,一个铀矿形成的能量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对比分析根据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0亿吨左右当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所释放的能量,来推导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铀矿石,一般情况,铀在铀矿石里的比例约0.75/100,按照这个标准计算,10亿吨TNT当量需要多少吨铀矿石呢?把10亿吨TNT当量换算成铀裂变能量,经过计算,需要铀5万千克,换算成铀矿石,约0.6667万吨,这就是说,如果有0.6667万吨的铀矿石完全裂变,就会产生10亿吨TNT当量。2012年11月5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 ,内蒙古发现大型铀矿,储量达到3万吨,如果三万吨铀矿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亿吨TNT当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记者从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内蒙古发现七处大型铀矿床,内蒙古的铀矿如果完全释放,将远远超过45亿TNT当量,由此对比,内蒙古铀矿如果发生完全裂变,所形成的能量远远超过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23]六,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25]七,铀矿的衰变、裂变,与地震和余震现象高度吻合根据奥克洛现象,地球内部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在一定的时间里就会产生核衰变、核裂变,释放能量,铀矿的大小及含量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大小,一旦出现铀矿出现衰变、裂变,那么就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动、地震现象。[22]根据天然气与铀矿同存,及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推导出,铀矿与地震所发生的位置完全处于同一位置,[3]根据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一个铀矿一旦有了锎及锎的同位素存在,那么铀矿发生裂变的时间,被锎所决定,锎及锎的同位素的衰变有900年的,有几十年的,有几十分钟的,而且是核变的中子源。根据铀是氡的母体,铀矿发生裂变,氡就自然脱离母体,氡气自然会发生变化。根据内蒙古地区铀矿的储量,三万吨的铀矿具备了大地震所产生的当量。根据铀发生裂变所产生的高能碎片,还会遇到其他核物质及其同位素的裂变或衰变所释放出的中子继续撞击,再次裂变。锎的同位素很多,而这些同位素衰变时间,从20几分钟到几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释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会继续裂变,进而形成持续的能量释放,直至核物质能量释放完为止,这和每次大地震后的余震过程高度相似。根据核裂变的特性,地球内部发生铀矿核裂变,采用声波预测是无法实现的。从上面所发现的结果,铀矿与天然气位置,铀矿能量与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处于一个位置,地震发生产生的TNT当量与铀矿转化的TNT的当量匹配,地震、余震的过程,与核裂变释放能量的过程极度相似。[38]八,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更因为,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在核裂变中是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9]九,地震的消减方法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17]十,海啸的形成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结论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参考文献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 2016 (26) :304-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 杨伟利 , 邓军 , 吴柏林 , 李子颖 ,地质学报》 , 2014 , 88 (5) :815-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 2013 (4) :75-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 刘文龙 , 温琛林 , 樊铁栓 , 巴登柯夫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2001 , 25 (4) :304-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 吴宜灿 , 宋勇来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 汪瑞珍 ,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 1973 (6) :45-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 1984 (7) :64-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 1994 (4) :1-汶川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 任宏微《地震》 , 2009 , 29 (1) :121-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 2000 (6) :31-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 2012 , 46 (7) :878-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 1982 (5)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 1990 (4) :20-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 1994 (4) :1-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 1983 , 17 (1) :18-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 田海滨 , 周建中 , 石双惠 , 顾嘉辉 会员代表大会 , 0 1 2 3 4 ANL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 August ^ Emsley, J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 ISBN 978-0-19-960563-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 张翼 , 金宇 ,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 2001 , 21 (4) :264-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 2015 (5) :266-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 2014 (12) :3-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 SG Thompson , J K Street ,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 1950 , 81 (1) :154-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 2013 (4) :276-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 2016 , 413 (3) :423-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 盛明伟 , 张志伟 , 刘艳阳 , 陈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 2010 (1) :321-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 1999年S1期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 索引序列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招聘网址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是什么
  • 深空探测学报官网网址是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