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文学杂志投稿经验

当代文学杂志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当代文学杂志投稿经验

见怪不怪了,以后大家小心分辨就是了只要是让交钱的就坚决不参加不过应该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尤其某些权威杂志社也需要对广告进行筛选

难得现在还有心怀文学梦的人啊.不过,当下文学市场很小,特别是正统文学.不知道你要走哪条路.传统文学媒体:如果你有自信的话,可以投比较专业些的文学杂志,比如《收获》,《人民文学》,《当代》,《青年文学》,《花城》,《上海文学》,《钟山》,《作家》等。但目前的现实是读者群比较少,影响率较少,局限在圈内人士,或部分爱好者,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当下一个明显的局面是文学的分流十分严重,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现代人很少有时间或有心情去看那些真正有深度和内涵的东西;另外,从传播媒介上看,传统文学媒体如专业期刊杂志经过网络或快餐平面媒体等的分流,在纯市场层面很难生存,若非有国家层面的参与,实质上其已经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文学已死。就是这个道理!新兴文学媒体:可以考虑:榕树下。不推荐:起点!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或者你想象的那样社会影响率与普及率,则必须完成文本到叙事的革新,现代意义上的,被当下大众所接受的,又是保留故去精华的,而不是仅停留在模仿旧人的程度。这点很难,现代许多作家都在艰难转型。我始终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烙印,体现在每代作家的作品中,不体现当下特色的作品很难获得认同。困境1现实是:人们获取文化的途径,已经从文字叙述或口口相传,进化到了网络、电视、电影、音乐等,途径的增加其实对传播来说是件好事,它将传播触角延伸更深远,但为什么文学的空间反而更小了?文化多样性,表达媒介和方式的多样性,分流了巨大的文学空间,更为关键是生活节奏加快和欲望的此起彼伏,使人无法沉下心来去认真的体味文字间性情与飘逸。从文体上来说,短小精干的文章反而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我们的许多作家始终固执的认为,长篇才是正统,其实不然。文体不过是表达的载体,不在于长短,只在于软硬:)(冲击力与感染力)。太多的作家观念上,仍然停留在青春发育期,当然受传统影响,以期一文传之后世。例数当下,美文传之后世者,无几。这也就是当代文学的困境之二:没有真正的大师与伟大的作品,文学创作者本身的不合时宜与顽固不化。当然,话说至此决无贬低“长”意,毕竟不过的载体,但在当下,多些短的少些裹脚布则是不妄矣。王朔的成功,则在于其叙事风格与表达方式的成功,可资借鉴。暂不论其个人修为如何。关于你第2个问题,我觉得很可笑:因为如果你的风格是可以随别人喜好而改变,那只能说明,你离你希望的成功还有很大距离。总想着迎合别人的作者,那是“抄手”,说严重点就是投机取巧者,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劝汝早早断了此念,如若不可,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写什么,小说、诗歌、散文?你 写什么的都没说清楚,怎么投稿,你打电话问任何一个杂志社都是一样的会问你。作品和地域没有关系,除非你发本地的报纸副刊。采纳率高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往往这样的杂志报纸期刊不会受到关注。有些你可以出钱,让他们刊登。投稿其实很简单,按照他们上面的电子邮件地址把自己作品发过去就可以了 审核是他们的问题至于楼上说的东西,阿鸡阿猫阿狗 都知道的 会写文章的我建议你去各地文联 或者作协的网站看看他们会有文稿交流信息

《当代散文》杂志投稿经验

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故找来原文来回答你的问题,见谅! 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后来曾到武汉打听,得知这所大学躲在该省的边远地区恩施,从武汉出发也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里去过,竟象探险家一样述说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我问能不能坐飞机去,被告知:“坐飞机也得好多小时,是小飞机,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因为那里雾多山多。”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却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也许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的王国伟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鲁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后由王国伟先生雇人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这件事其实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规范和处世准则在办事,谁叫我事先不打听清楚呢。但我就此联想到,一本书的出版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处钻营、曲意逢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其间自然还包括很多高人隐士因不想让通行言词损碍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着笔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连篇累续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叠叠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 ——余秋雨《文化苦旅》后记

都是可以的,只要是文章写好了,是可以先投稿的。这个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

岸边店铺内的陈设古朴、典雅,沿街店铺列廊下的餐椅,有木凳、小藤椅,让人有种穿越感。好想坐下来,叫上一壶美酒,慢慢饮。醉眼朦胧中或许遇上一位谦谦君子,手持摇扇、轻撩长衫坐在你面前,一起谈论夕阳,一起赏老酒的醇香、叹拍照女的放浪……。尽管是夏日,小镇并不热气逼人。坐在小船上,一阵阵微风划过脸庞,颇感凉爽、舒适。那灰墙黛瓦慢慢掠过,让人穿越、幻想,那绿水条石在水中亲吻,让人沧桑、坚强……。

当代财经杂志投稿经验

《财经科学》组稿要求   1、符合本刊学术定位要求,主题包括金融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区域经济、财税会计等以及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2、选题尽量突出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到针对性强,与时俱进。  3、选题内容要新,突出新理念、新视角、新架构、新观点。  4、分析方法要新:尽量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实证性分析提倡运用计量工具,对策性分析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尽量避免一般知识性的描述,拒绝常识性的东西(包括意义、作用、特点等),力戒教科书化和空泛议论,突出论述深度。  6、采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避免使用陈旧、过时的语言以及文件式语言拒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虚话。 《财经科学》《财经科学》用稿体例   1、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地址、职称、邮政编码、E_mail信箱、联系电话。  2、提供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中文摘要对应的英文摘要。要求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内容梗概,简明、公正,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3、论文需附有英文标题,并列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5个及相应的英文关键词。  4、若为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文章的基金来源及基金项目编号。  5、注明投稿日期。  6、正文的标题层次为:一 (二) 3、(4)。  7、凡引文出处一律列入文末“参考文献”,著录入方式为:(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序号]著者书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文献类型标志:专著M  论文集C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其它文献Z)如:[1]梁能公司治理: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2)期刊[序号]著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刊)如:[2]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9,(1),35-(3)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如:[3]白钦先再论银企关系[A]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61-(4)报纸文章如:[4]董计营国有经济-经济发展的控制性力量[N]经济时报 2000-11-20(5)。[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文中引文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均用上标防括号[]。引文的页码一律用圆括号写在引文序号之后。例:“x x x x x x ”(28页)  8、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圆圈标注①②,置于当页底脚。  9、如是书评,请作者将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并注明书评作者的工作单位、职称、邮编和联系电话。此外,还应为我刊提供原著一本。  10、因人力有限,本刊概不退稿;作者若2个月未收到回复,即可另投他刊。

省级普通期刊,审稿速度很快,版面费200元/版(大约5000字要800元版面费)。

你是要找财经界吗?你输入新财经杂志试试

当代医学杂志投稿经验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  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  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  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  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  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  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投,《当代医学》目前未被任何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中,而且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说明杂志目前是国家级的普刊。普刊相比于核心期刊,投稿难度会小很多,但是在投稿之前一定要遵循杂志社对稿件的具体要求,如果给了修改意见认真修改,投稿的机率会大很多。

当代儒学杂志投稿经验

1 中国传统文化片论 民俗研究 1986年第2期2 试论受动性活动与能动性活动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7月3 受动性活动与能动性与社会改革 齐鲁学刊 1987年7月4 论《易传》的整体思想 周易研究创刊号 1988年5 论孙武军事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 管子学刊 1988年9月与高晨阳合作6 五四与新儒家 山东大学学报 1989年2月7 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文史哲 1989年5月8 试论新儒学的演变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12月9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 周易研究 1990年6月10 传统文化片论 民俗研究 1990年6月11 牟宗三道德优先于知识说 山东大学学报 1990年9月12 中国文化与人类前途 浙江学刊 1990年12月13 自我坎陷说与当代文化症结 台北国际会议文集 文津出版社 1991年5月14 牟宗三与当代中国哲学 香港《法言》 1991年8月15 《易传》象论初探大易集成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12月16 儒墨哲学之比较――兼论中国文化未形成民主与科学之故 墨子研究论丛(一)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12月17 试论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质及其精神 文史哲 1992年7月18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哲学研究 1992年9月19 梁漱溟早期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12月20 论颜子的思想境界 台湾孔孟月刊 1993年1月21 牟宗三与第三期儒学之发展东岳论丛1993年6月22 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哲学研究 1993年第1期23 孟子的主体哲学 孔子研究 1994年1月24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 文史哲 1994年7月25 试论当代新儒家对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12月26 徐复观的政治理念——兼论徐、牟政治理念之异同 齐鲁学刊 1994年12月27 儒学的现代转进――从牟宗三先生的“客观了解”谈起 台北国际儒学会议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4年12月28 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台北中国文化月刊 1995年5月29 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意识 上海社会科学 1995年10月30 对立、互补、创新――从儒墨学术差异看墨学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独特作用 墨子研究论丛(三)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31 儒学在当代中国之断续问题――时代的病痛与儒学回应 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国文哲所·当代儒学集刊1997年10月32 当代新儒学之定性与定位 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1997年12月33 评徐复观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方法 孔子研究 1997年第3期34 也谈“一生著述,古今无两”——论牟宗三先生学术贡献台湾 鹅湖 1998年8月35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文史哲 1998年9月3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 中外天地 1999年5月37 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7月38 仁为礼之本源,礼为仁之表征 台湾鹅湖 1999年9月39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其对孔子精神的重读 山东农林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12月40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3月41 泛化与界域 求是学刊 2001年3月42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逻辑发展 孔子研究 2001年5月43 耶教四次来华的宏观省察 东岳学刊 2001年7月44 儒家思想与全球伦理大陆桥 2001年10月45 先秦儒家的义理形态与现代启示 新加坡·儒家的理论与实践 2001年12月46 丘处机思想的儒家倾向 台湾·丹道文化 2002年第四期47 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中华文华集刊 2002年48 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儒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 文史哲 2002年3月49 颜子的人文理想与道德境界 颜子论丛(一)齐鲁书社 2002年10月50 洪秀全与儒耶之融合 东岳论丛 2002年11月51 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冲突与融合 台北中国文哲通讯 2002年11月52 齐文化的特点、本质与旨归――兼论齐文化与鲁、秦文化之异同 管子学刊 2002年12月53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儒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齐鲁书社 2002年12月54 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 管子学刊 2003年1期55 论丘处机思想中的儒家倾向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期56 文化侵略与文化守卫 求是学刊 2003年第6期57 以梁、熊、牟为例看当代新儒家孤、反、狂之性格 文史哲 2003年2期58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2期59 “儒学与当代社会双向互动”刍议 孔子研究 2003年5期60 儒家人文关切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中华文化研究集刊 2003年5月61 先秦儒家的理论模态及其现代启示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62 颜子的精神境界 颜子文化论丛 2003年5月63 感知民族精神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4 弘扬民族传统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5 领略民族文化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6 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03第3期67 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诸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0468 诠释、批判、重建--兼论中西哲学的发展方式 中国哲学史 2004年1期69 仁、直觉、生活态度——梁漱溟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诠释 东岳论丛 2004年第5期70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 齐鲁学刊 2004年第6期71 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72 易学与人文关怀光明日报2004年2月73 为什么不做儒商?商业周刊2004年7月74 程度抑或方式----中国近代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判准北京·读书时报2004年8月75 人文教之证成及其意义——兼论牟宗三的儒教说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4月76 孔教运动再评价政策儒学与当代文明2005年6月77 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中国哲学史研究何以回归其自身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78 儒家耶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当代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79 “儒分为八”的再审视 儒林第一辑 2005年8月80 思孟学派与士的精神 山东大学报 2005年12月13日81 儒家与耶教在近代中国的冲突与融合 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82 “有教无类”与大众儒学 中华读书报 2006年2月8日83 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辑 2006年10月84 孟子士的品节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 儒林·第三辑 2006年10月85 李大钊的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周易研究 2007年第5期86 儒学从来不是学者的奢侈品 中国文化报 2007年6月28日87 荀子的人性论的多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兼论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异同儒林·第四辑2008年12月88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荀子的性情哲学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一期89 李退溪敬之哲学与东西文化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90 庄子的诠释方法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91 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其精神价值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 2009年9月92 孔子行的智慧学略说 山东大学报 2009年6月3日93 国学今昔谈 博览群书 2009年第11期94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话语体系范式转换之得失及未来走向 文史哲 2010年1月5日95 孔子“道”的形上学及其精神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2010年2月20日96 孔子的德治主义与政治文明儒学的当代使命 2010年4月97 庄子的自由观新探 南昌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署名:第2位98 儒学与君主专制未必相匹配 社会科学报 2010年3月11日99 儒学·灵根·圣贤人格----兼与刘泽华先生商榷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1月28日100 儒学与封建专制并不配套 北京日报 2010年5月17日101 “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 光明日报 2011年7月26日102 哲人已逝,典范犹存---深切怀念丁冠之先生 博览群书 2011年8月24日103 正义何以保证? 孔子研究 2011年第1期104 超越诸子,回归道术----汉初文化复古主义兴起及其历史价值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四辑 2011年3月105 理智与理性---儒学研究与儒学传承 儒林· 2011 2011年4月106 200米,孔子还走多久?200米,孔子还走多久? 儒风大家 2011年第2期107 由“儒化天下”到“儒行天下” 儒风大家 2011年第3期108 文化中国与华人精神世界 儒风大家 2011年第4期109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集 2011年11月

充分展现儒学价值。让人们对儒学产生一种如饥似渴接受感。这种感觉对目前中国人极为重要,在科学灾难与时俱进环境中毕竟事关人决定存在还是消亡的大事。

儒学不加入探索和开拓精神,只会死路一条!必须加入科学观!不能夸夸其谈|

全面复兴孔儒学说,以孔儒学说作为社会普适教育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 索引序列
  • 当代文学杂志投稿经验
  • 《当代散文》杂志投稿经验
  • 当代财经杂志投稿经验
  • 当代医学杂志投稿经验
  • 当代儒学杂志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