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天津大学编辑部主任

天津大学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天津大学编辑部主任

时期 姓名 职务 任期 姓名 职务 任期 北洋大学堂10-1 盛宣怀 督办 10-10 丁家立 校长 10-10 李岷琛 督办 10-1903 唐绍仪 督办 1903-1904 梁敦彦 督办 1904-1907 梁如浩 督办 1907-1908 蔡绍基 督办 1908-1910 钱明训 督办 1910-1911 王修植 总办 1897-1902 蔡绍基 总办 8-6 钱嵘 总办 6-8 沈桐 总办 9-1 丁惟鲁 监督 2-1 徐德源 监督 12-1 蔡儒楷 监督 1-12    北洋大学校时期1-2 徐德源 校长 1-3    1913-7 蔡儒楷 校长 2-3 赵天麟 校长 3-1 冯熙运 校长 1-8 刘仙洲 校长 9-7 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茅以升 校长 7-6    国立北洋工学院7-7 茅以升 院长 1929-6 蔡远泽 院长 7-1932 李书田 院长 1932-7    西北工学院 李书田 筹委会主任 7-2 赖琏 院长 2-10 潘承孝 院长 10-5    泰顺北洋工学院12-5 陈荩民 院长 12-5    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44-5 李书田 院长 1944-5    国立北洋大学时期5-9 茅以升 校长 5-8 张含英 校长 8-4 刘锡瑛 校长 4-9    天津大学时期 刘锡瑛 校长 9-1952 吴德 校长 1952-1957 张国藩 校长 1957-1966 臧伯平 校长 1977-1978 李曙森 校长 1978-1982 史绍熙 校长 1982-1986 吴咏诗 校长 1986-1993 李光泉 校长 1993-1997 单平 校长 1997-2006 龚克 校长 2006-2011 李家俊 校长 2011起    信息来源:天津大学2014年官网

姓名:何洁 籍贯:贵阳 星座:白羊 年龄:19 民族:彝族 爱好:唱歌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身高:157CM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CHRISTINA、张惠妹 个人经历: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太阳、金星落在白羊座,火星落在射手座,如此强势的火相位置,难怪何洁在舞台上活力四射。水星落在处女座,表现在何洁那非常敏锐地观察力,他能够在舞台上时刻成长进步着,每一场的比赛,都在增加着她的舞台经验和演唱功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战斗型歌手。 另外何洁的星盘中有一个T三角,会让她在情绪激动时说不出话来,或者说的颠三倒四,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这个小小的瑕疵会改进的。不过白羊座的太阳与射手座的火星,形成了刑位关系,脾气已经不算好的白羊座,一旦爆发出来,肯定着实可观啊。 何洁(1986年3月25日-),彝族,籍贯中国贵州贵阳。中国大陆女歌手。其拥趸自称“盒饭”(何洁Fans的谐音)。 履历 学历:现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张惠妹 个人经历: 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个人简介: 何洁的外形酷似香港明星杨千嬅,甜美的外形加上羞涩的笑脸,给观众带来十分阳光的感觉。她的现场表现力富有激情,非常动感,瞬间的爆发力让人震撼,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如此可爱的何洁之口。

何杰全介绍 何洁全介绍

天津师范大学编辑部主任

1946年1月,数九寒天。一个面容黄瘦,身穿黑色学生服的年轻人,来到平西延庆县的岔口。他是北平辅仁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了追求光明和自由,他逃脱了国民党兵的盘查,进入了晋察冀解放区。一踏上这块自由的土地,他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那边的好地方》这支歌。这一天,正好是他16岁的生日,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征途的新生活。历史风帆,转眼驶过了35年。1981年9月,在西安举行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的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看到一位中年人在讲台上宣读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特别是老一辈鲁迅研究家的称赞。从相貌上不难辨认出他就是当年投奔解放区的那个中学生,只是两鬓霜白,身体微胖,举止动作也俨然是一位学者了。他就是鲍昌。从一个高中一年级学生,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鲍昌,曾用过白桦树、李兰陵、谷梁春等笔名。他于1930年1月21日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在社会动荡中不断破产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本是山东胶县的一个石匠,在前清的饥年馑月里,逃难到辽宁的凤城县农村。他的祖父是个佃农,但他的父亲却当了军人。20年代,成了东北军张学良属下的少校衔军官。母亲读过中学,爱好文学。1931年9月,鲍昌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九﹒一八”事变。全家随军移居北平。鲍昌在上小学前,也曾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日子。那时他父亲在北平军分会里有个小差事,能在北平租几间房子住,生活还过得去。“七·七”事变的前一年,父亲因患伤寒病而退役,全家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父亲病愈后,依靠摆小摊为生,成了谋业无门的城市贫民。“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语)。鲍昌在少年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北宏庙小学里,他是个贫寒的学生,对于那些“有钱人”,本能地怀有敌意。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关外流亡者的子弟,心田里早就滋长了鲜明的民族意识。所以,在考中学时,尽管他一向功课很好,完全能考上敌伪的公费学校,他却宁愿考进辅仁中学这样的教会学校,也不愿去受敌伪的奴化教育。辅仁中学是个贵族化的学校,学杂费比较昂贵。好在鲍昌每学期都能考中前两名,得到免费待遇,才得以坚持学习。鲍昌从小就很聪颖,学习也很刻苦,并且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家里没钱买书,他便到西单商场的旧书摊去看“蹭儿书”,为此常遭到卖书掌柜的白眼。进中学后可以到北京图书馆看书了,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消耗在那里.早上,图书馆大门一开,他就抢先进去,一直看到闭馆。中午休息时,就着馆里供给的白开水,啃自家带来的窝头、咸菜。偶尔也到附近的小饭摊上买碗老豆腐吃。生活虽然清苦,但他感到乐趣无穷。几年之内,他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狄更斯、雨果等中外作家的名著都涉猎了,还读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小学和中学里。他写一手好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讲评,有的还登在《小朋友》杂志上。邻居中有个年近古稀的前清秀才,见他聪慧好学,就教他写旧体诗词。他在三、四岁就写了这样的诗:“青鹰傲空角,白虹行日周。万里挟奇物,披风列殿游。呵斥若雷动,挥刃若光流。奇计虽不中,一笑成楚囚。”“明纛飞门外,与子共赴仇。磨骨长城窟,漂尸深海沟。从容忘生死,乃在家国忧……”“诗为心声”,这些诗虽然模仿了阮籍、左思和刘琨,但也不难看到这个风华少年的抱负和志向。鲍昌读书的兴趣是广泛的。文学之外,他也爱好历史、哲学和其他的一些“杂学”。在他读到初中三年级时,就把《万有文库》中三分之一的书籍浏览过了。他几乎没有和同学们玩耍的时间,顶多是在“黑猫足球队”当个守门员;或者有时参加学校合唱队,演唱几支象《菩提树》、《你怎能忘记旧日的朋友》之类的外国歌曲。1945年日本投降时,鲍昌15岁了。他原来对“大后方”还抱有幻想,但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胡作非为,美军吉普车的横冲直撞,加上物价飞涨,百业凋零,使他大失所望,政治上愈为早熟。这年秋天,他读到《民主》、《文萃》等进步书刊,开始倾心“山那边的好地方”了。他自己办了一份壁报,贴在教室里,第二天就遭到级任老师的制止。对此,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又和几名同学秘密组织了“北国青春学会”,还借了台油印机,编印了六期题为《反攻》的小报,大都是政治抗议性的内容。不料这事被训育主任察觉。训育主任的威胁、恐吓,不仅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坚定了追求光明和自由的信念,于是他离家出走,决心投奔革命,哪怕是前途充满了艰险。后来鲍昌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政治上,我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生活是绝对命令”到达张家口后,鲍昌被分配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刚学了几个月的政治课,自卫战争爆发了。他随着学校从张家口辗转地撤到了冀中。在这里没上几个月的课,便到农村参加土改。他带着一把“独一角”枪,和区武工队员一起搞武装土改,也曾在荒僻的山地和政治土匪打过几次遭遇战。阶级斗争的疾风暴雨磨练了他,考验了他,于1947年8月1日,他被接纳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段生活经历,似乎与他上中学时想当个文学家的宿愿无期相遇。然而,他行军、战斗过的漠北沙幕、太行烽烟、滹沱激浪、平原晓日,却使他读了一部“无形的书”。这不仅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而且开拓了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跨到新时代来,鲍昌开始写“有形的书”了。1949年1月15日,鲍昌随解放大军进入天津。起初,他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不久又被调到文艺团体中当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51年,21岁的鲍昌担任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生活逐步地安定下来,他的创作激情又萌发了。从1949年5月起,他开始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诗歌、剧本、散文和评论,到1951年出版了剧本集《为了祖国》。1953年和1955年又出版了一个短篇集和一个评论集。于是,1955年5月,他被调到天津市文联,担任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接着又担任了《新港》文学月刊的第一任编辑部主任(《新港》文学期刊的名称就是他取的)。鲍昌50年代初期,鲍昌的行政工作很忙,但他仍然挤时间,深入生活,去读那本“无形的书”。他曾率领文工团,多次到农村、工厂、部队,以及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也曾几次请创作假,到厂矿企业、基建工地去体验生活。1954年,他到内蒙草原上的勘探队生活了八个月,回来后写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青的草原》。1957年,他的长篇小说和另外两个集子已经付排,突然一场政治风暴卷来,他象一现的昙花,从文坛上消逝了。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农村、农场劳动了五年。1962年被调到天津市文学研究所,搞文学研究。但只有两年多,就被派去搞四清运动,后来是“文化大革命”,进干校劳动。1969年又被下放到天津地毯厂,当了五年工人。命运迫使他在痛苦的条件下,去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侘傺的生涯,可以使人毁灭,也可以使人奋发。鲍昌选择了后者。1958年他被下放到天津南郊新房乡劳动。这个水田如织的村庄,曾是义和团的一个战场。白天,他累得脖子流汗;晚上,在瓜棚豆架下纳凉时,农民们常向他讲今述古。有一位70多岁的郭老汉,是义和团的一位师兄,给他讲了不少义和团的故事,还鼓励他说:“你不是会写书吗?把咱们这一段写写吧!”老汉的话很使他神往。夜深了,他躺在茅屋里望着窗外的星空,倏忽间,一颗耀眼的流星滑过,触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决心写一部以义和团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要用一双艺术美的眼睛,去观照‘世界苦’的历史”(鲍昌:《关于二三语》)。此后,他就秘密地搜集人民的口碑材料,并利用节假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借阅文献资料。当时,他头上有顶政治帽子,不能断定何年何月才允许他发表作品,因此他作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准备,把自己这项艰苦而繁重的工程当作是“名山事业”。

袁卫平,字和庵。室名润心斋。1964年10月生于天津。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委会委员、艺委会委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书画中国网首席执行,《中国当代书画家辞典》编委会秘书长、执行主编,《中国书画报》编委会秘书长、编辑部主任,《中国书画》杂志特约编审,《美术观点》杂志编委,北京大成逸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北京大得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顾问,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天津盛世国风艺术馆馆长。

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1946年1月,数九寒天。一个面容黄瘦,身穿黑色学生服的年轻人,来到平西延庆县的岔口。他是北平辅仁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了追求光明和自由,他逃脱了国民党兵的盘查,进入了晋察冀解放区。一踏上这块自由的土地,他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那边的好地方》这支歌。这一天,正好是他16岁的生日,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征途的新生活。历史风帆,转眼驶过了35年。1981年9月,在西安举行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的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看到一位中年人在讲台上宣读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特别是老一辈鲁迅研究家的称赞。从相貌上不难辨认出他就是当年投奔解放区的那个中学生,只是两鬓霜白,身体微胖,举止动作也俨然是一位学者了。他就是鲍昌。从一个高中一年级学生,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鲍昌,曾用过白桦树、李兰陵、谷梁春等笔名。他于1930年1月21日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在社会动荡中不断破产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本是山东胶县的一个石匠,在前清的饥年馑月里,逃难到辽宁的凤城县农村。他的祖父是个佃农,但他的父亲却当了军人。20年代,成了东北军张学良属下的少校衔军官。母亲读过中学,爱好文学。1931年9月,鲍昌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九﹒一八”事变。全家随军移居北平。鲍昌在上小学前,也曾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日子。那时他父亲在北平军分会里有个小差事,能在北平租几间房子住,生活还过得去。“七·七”事变的前一年,父亲因患伤寒病而退役,全家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父亲病愈后,依靠摆小摊为生,成了谋业无门的城市贫民。“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语)。鲍昌在少年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北宏庙小学里,他是个贫寒的学生,对于那些“有钱人”,本能地怀有敌意。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关外流亡者的子弟,心田里早就滋长了鲜明的民族意识。所以,在考中学时,尽管他一向功课很好,完全能考上敌伪的公费学校,他却宁愿考进辅仁中学这样的教会学校,也不愿去受敌伪的奴化教育。辅仁中学是个贵族化的学校,学杂费比较昂贵。好在鲍昌每学期都能考中前两名,得到免费待遇,才得以坚持学习。鲍昌从小就很聪颖,学习也很刻苦,并且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家里没钱买书,他便到西单商场的旧书摊去看“蹭儿书”,为此常遭到卖书掌柜的白眼。进中学后可以到北京图书馆看书了,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消耗在那里.早上,图书馆大门一开,他就抢先进去,一直看到闭馆。中午休息时,就着馆里供给的白开水,啃自家带来的窝头、咸菜。偶尔也到附近的小饭摊上买碗老豆腐吃。生活虽然清苦,但他感到乐趣无穷。几年之内,他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狄更斯、雨果等中外作家的名著都涉猎了,还读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小学和中学里。他写一手好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讲评,有的还登在《小朋友》杂志上。邻居中有个年近古稀的前清秀才,见他聪慧好学,就教他写旧体诗词。他在三、四岁就写了这样的诗:“青鹰傲空角,白虹行日周。万里挟奇物,披风列殿游。呵斥若雷动,挥刃若光流。奇计虽不中,一笑成楚囚。”“明纛飞门外,与子共赴仇。磨骨长城窟,漂尸深海沟。从容忘生死,乃在家国忧……”“诗为心声”,这些诗虽然模仿了阮籍、左思和刘琨,但也不难看到这个风华少年的抱负和志向。鲍昌读书的兴趣是广泛的。文学之外,他也爱好历史、哲学和其他的一些“杂学”。在他读到初中三年级时,就把《万有文库》中三分之一的书籍浏览过了。他几乎没有和同学们玩耍的时间,顶多是在“黑猫足球队”当个守门员;或者有时参加学校合唱队,演唱几支象《菩提树》、《你怎能忘记旧日的朋友》之类的外国歌曲。1945年日本投降时,鲍昌15岁了。他原来对“大后方”还抱有幻想,但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胡作非为,美军吉普车的横冲直撞,加上物价飞涨,百业凋零,使他大失所望,政治上愈为早熟。这年秋天,他读到《民主》、《文萃》等进步书刊,开始倾心“山那边的好地方”了。他自己办了一份壁报,贴在教室里,第二天就遭到级任老师的制止。对此,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又和几名同学秘密组织了“北国青春学会”,还借了台油印机,编印了六期题为《反攻》的小报,大都是政治抗议性的内容。不料这事被训育主任察觉。训育主任的威胁、恐吓,不仅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坚定了追求光明和自由的信念,于是他离家出走,决心投奔革命,哪怕是前途充满了艰险。后来鲍昌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政治上,我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生活是绝对命令”到达张家口后,鲍昌被分配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刚学了几个月的政治课,自卫战争爆发了。他随着学校从张家口辗转地撤到了冀中。在这里没上几个月的课,便到农村参加土改。他带着一把“独一角”枪,和区武工队员一起搞武装土改,也曾在荒僻的山地和政治土匪打过几次遭遇战。阶级斗争的疾风暴雨磨练了他,考验了他,于1947年8月1日,他被接纳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段生活经历,似乎与他上中学时想当个文学家的宿愿无期相遇。然而,他行军、战斗过的漠北沙幕、太行烽烟、滹沱激浪、平原晓日,却使他读了一部“无形的书”。这不仅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而且开拓了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跨到新时代来,鲍昌开始写“有形的书”了。1949年1月15日,鲍昌随解放大军进入天津。起初,他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不久又被调到文艺团体中当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51年,21岁的鲍昌担任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生活逐步地安定下来,他的创作激情又萌发了。从1949年5月起,他开始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诗歌、剧本、散文和评论,到1951年出版了剧本集《为了祖国》。1953年和1955年又出版了一个短篇集和一个评论集。于是,1955年5月,他被调到天津市文联,担任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接着又担任了《新港》文学月刊的第一任编辑部主任(《新港》文学期刊的名称就是他取的)。鲍昌50年代初期,鲍昌的行政工作很忙,但他仍然挤时间,深入生活,去读那本“无形的书”。他曾率领文工团,多次到农村、工厂、部队,以及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也曾几次请创作假,到厂矿企业、基建工地去体验生活。1954年,他到内蒙草原上的勘探队生活了八个月,回来后写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青的草原》。1957年,他的长篇小说和另外两个集子已经付排,突然一场政治风暴卷来,他象一现的昙花,从文坛上消逝了。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农村、农场劳动了五年。1962年被调到天津市文学研究所,搞文学研究。但只有两年多,就被派去搞四清运动,后来是“文化大革命”,进干校劳动。1969年又被下放到天津地毯厂,当了五年工人。命运迫使他在痛苦的条件下,去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侘傺的生涯,可以使人毁灭,也可以使人奋发。鲍昌选择了后者。1958年他被下放到天津南郊新房乡劳动。这个水田如织的村庄,曾是义和团的一个战场。白天,他累得脖子流汗;晚上,在瓜棚豆架下纳凉时,农民们常向他讲今述古。有一位70多岁的郭老汉,是义和团的一位师兄,给他讲了不少义和团的故事,还鼓励他说:“你不是会写书吗?把咱们这一段写写吧!”老汉的话很使他神往。夜深了,他躺在茅屋里望着窗外的星空,倏忽间,一颗耀眼的流星滑过,触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决心写一部以义和团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要用一双艺术美的眼睛,去观照‘世界苦’的历史”(鲍昌:《关于二三语》)。此后,他就秘密地搜集人民的口碑材料,并利用节假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借阅文献资料。当时,他头上有顶政治帽子,不能断定何年何月才允许他发表作品,因此他作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准备,把自己这项艰苦而繁重的工程当作是“名山事业”。

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6年10月因意外引起的火灾不幸逝世,终年57周岁。

天津医药编辑部主任

·距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仅一步之遥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领域的”奥斯卡“,是中国国内最具专业品质、最有影响力的一项评选,是中国认知度最高、最受社会各界推崇的一个品牌,经济年度人物奖共十人。 李金元董事长2013年成功入围,虽未得奖,但距经济年度人物奖仅一步之遥。 ·李金元随天津两岸交流会赴台访问 李金元应邀参加天津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联合会赴台访问。 在台期间,李金元董事长随参访团一行进企业、走乡村、入社区、到学校,广泛接触了台湾基层民众、教师和学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等欢迎参访团。 ·李金元被胡润誉为“2012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奖   ·日前,2012年胡润百富企业家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获得“2012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奖”。 ·2012年9月24日,胡润百富发布了胡润百富榜。李金元为胡润榜天津首富。 ·李金元创办的天狮周年庆典荣获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 ·天狮集团十七周年庆典晚会荣获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企业庆典晚会”世界纪录证书 。 李金元博士提出的“超越梦想,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天狮集团十七周年庆典已圆满结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20000名天狮家人共创了这一历史性的神圣时刻 。 ·“中国检验检疫天狮科技奖励基金”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与天狮集团强强联合,打造中国第一家保健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在位于天津武清的天狮国际健康产业园内正式揭牌,“中国检验检疫天狮科技奖励基金”亦于同日正式启动。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葛志荣先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林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先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主任毛振宾先生,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先生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和天狮集团的相关领导和代表。 ·天狮李金元博士受聘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理事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系于1993年6月由公安部、中宣部等部委联合发起,经民政部核准依法登记成立,其业务主管单位是公安部,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前公安部长贾春旺先生为天狮集团李金元博士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地区捐款210万元人民币及价值500万元物资接牌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天津李金元2009年蝉联胡润榜医药富豪榜首富。 胡润表示:“医药企业越来越重视自己主打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天津企业家天狮集团的李金元蝉联医药榜首富。 ·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李金元 ·为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激发全市人民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市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60位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评选活动。经组委会认真研究,李金元博士被评为“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 。 2008年 ·李金元荣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人榜”。 ·2008年12月20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评选活动,以“影响力”、“推动力”、“创新力”为评选标准,经过课题组研究、专家推选、读者和网友投票,整整历时一年。天狮集团李金元总裁应邀参加了这次颁奖盛典,并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轻工业十大领军人物”。 ·李金元博士,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700万元 ·2008年5月18日,天津市政协举行政协委员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助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元博士,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700万元。 ·2007年李金元慈善基金 ·由天狮集团总裁李金元博士以个人名义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在中华慈善总会建立以“李金元慈善基金”命名的专项基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并启动。活动现场,李金元先生被授予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郝建秀同志、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伯阳同志、中华慈善总会领导等百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光辉时刻。 ·2013年10月,全国工商联60华诞之际,《中国工商》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发起《民营力量璀璨中国梦想——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表彰报道活动,彰显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民族成就与国家贡献,李金元获“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肯定。

1、1954年10月28日,天津市中医门诊部成立开诊,门诊部由陆观虎任主任、赵寄凡任副主任、李子峰任政治协理员,设男内科、女内科、儿科、正骨科、针灸科。2、1955年12月18日,天津市中医医院成立,郭沫若为医院题写“天津市立中医医院”院名,副市长周叔弢剪彩。医院由陆观虎任院长,赵寄凡任副院长、李子峰任政治协理员,全院共有职工146人。男内科主任董晓初、副主任王为仁、女内科主任顾小痴、针灸科主任王文锦、正骨科主任叶希贤、儿科主任李少川、傅金茹为营养室负责人。3、1956年,医院成立党支部,张洪波任党支部书记。4、1956年,医院招收了第一期中医徒弟班23人(大徒弟班)。5、1957年,医院成立肿瘤科,王文翰为学术带头人。6、1958年8月31日,我院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7、1958年,我院承担了天津中医学院创建后的“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和临床工作。8、1958年,我院成立“科研办公室”,由顾小痴、李少川、阮士怡组成。9、1959年,医院正式成立护理部,沈珊君任护理部主任,下设内科、综合科、骨外眼儿科、建设路门诊部四个护理部。10、1960年,医院成立眼科,老中医王文锦、杨伟璋、李恩生先后为科室负责人。1 962年,蔡玉友调入眼科,任科主任。11、1960年,我院再次招收了第二期半工半读中医徒弟班24人(二徒弟班)。12、1960年,我院受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委托组建王串场中医院。13、1961年,外科成立,以治疗疮疡为主,由骨科专家叶希贤兼任主任。14、1962年,医院开设便民门诊,增设竹管疗法,并在和平区成都道106号建立芒针按摩门诊部,开设60张简易病床,郝建国任行政主任,由芒针专家沈金山、按摩专家胡秀璋主持医疗工作。15、1963年,我院承接卫生部中医中药治疗溃疡病、中医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绞痛、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肾炎、中医中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金针拨内障术的研究等五项科研项目。16、1963年,院长陆观虎病逝,将家中所藏珍善本医书近万册及全套红木书柜捐献给医院。17、1965年,为贯彻毛主席“26指示”精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河北邢台、临城等地开展医疗工作。18、1965年,医院成立制剂室,生产出第一个院内制剂一651膏。19、1968年,我院派遣近20名医务人员赴内蒙古落户,支援边远农村医疗卫生工作。20、1968年,卫生部组建援外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我院石学敏被派出,因其工作业绩突出,赢得卫生部、外交部联合表彰,被誉为“针灸大使”。21、1969年,天津市成为中央直辖市,因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教育厅,天津中医学院迁往石家庄市,我院更名为天津市中医医院。22、1970年,天津市干部疗养院与我院合并,韩勇任医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将干部疗养院院址与27l医院院址对调,多伦道205号(原27l医院院址)成为我院住院部。23、1970年8月,韩景献、张庚扬、何福山、郭庆常、陈志远、曹克光、赵汝菊、刘宝山、刘殿奎、杨素荣等10名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生分配来院。24、1972年,医院开办了中医护士班、中医班,1974年在院办校的基础上组建天津中医学校(今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刘绍臣任校长,王玉任书记,教师队伍主要由我院医药骨干组成,同时还承办了两期“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培养学员234人。25、1973年,我院针灸科在全国中医医院率先设立电生理室。26、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我市,医院房屋倒塌,住院病床锐减,病人住院困难,我院在进行紧张的医疗救助工作外,还先后派出两支医疗队赴宁河县、宝坻区抗震救灾。27、1976年,我院针灸急诊科成立。28、1977年7月,由我院针灸科和内科在国内率先开设家庭病床66张,随后家庭病床经验被推广到全国。29、1977年,我院受卫生局委托,选派刘嘉企、李光平、李兢、王兆铭具体筹建“天津中医研究所” (后划归天津中医学院)。30、1977年11月2日,津党发74号文件批准,韩勇等筹备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31、197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重建,我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2、1979年,天津中医学院获得国家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权,我院阮士怡、柴彭年等成为硕士生导师,内科开始招收硕士生。33、1979年,为满足专病科研需要,我院与天津中医研究所联合成立病理科,乐俊曼为负责人。34、1981年,由石学敏主持的“针剌治疗中风病(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和阮士怡主持的“益气养阴法65l丸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两项科研成果荣获天津市科协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我院文革后第一批科研获奖项目。35、1982年,我院多伦道93号门诊楼震后重建开诊。36、1982年,经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我院营养室升格为营养科,傅金茹为负责人。37、1983年底,石学敏任院长,张广庆任党委书记,提出“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团结奋斗,科技兴院”的医院发展思想。38、1984年,天津中医学院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我院又有石学敏、黄文政、李少川、胡慧明、伊永禄等多位专家陆续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39、1984年,我院进一步扩大家庭病床床位数,最多时超过1000张床。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业余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40、1985年,我院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7所中医附院之一,迁址重建,鞍山西道新院址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规划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7400余平米。41、1985年,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医院正式开办了中专学校,先后设立了护士、中药、推拿医士专业。42、1985年,医院成立急诊科,由针灸和内科人员组成,孙静泉任主任。同年,针灸科设立了第—间CCU病房,实现了对危重中风病人的全方位监护。43、1986年,儿科成为中医儿科硕土研究生培养点。44、1986年,为适应新形势需求,医院陆续增设了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45、1987年,石学敏教授成为天津市中医界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46、1988年4月11日,我院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47、1988年5月12日,我院宜兴埠分院正式开诊。48、1988年,卫生部授予石学敏“全国医疗行业优秀院长”称号。49、1988年,我院成立消化科,王文仲任主任。50、1989年2月,石学敏院长组织各学科主任共同制定了“内涵建设规划”,为搬迁到新医院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51、1989年3月,医院引进日本产30型颅脑CT设备,并设立CT室。52、1989年5月,我院召开了第—届中国天津针灸临床学术大会。53、1990年12月9日,我院迁入南开区鞍山西道新址,设病床701张。54、1991年,院领导班子提出“五专”的办院特色,即: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55、199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等领导出席仪式并为新院正式落成启用剪彩。56、1991年,医院设立了针灸部、内科部、外科部(分别下设二级科室)和急症部。57、1991年底,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单位。58、1991年,医院开设专家门诊。59、1992年,国医心身中心成立,刘鸿玺、邵文虎任主任,开展心理疾病和男科病的诊治工作。60、1992年,医院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明确了中层干部的权利、义务,履行的职责。61、1993年,国际康复中心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朱杰,于生龙及天津市领导聂壁初、刘晋峰为国际康复中心开业剪彩。62、199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针灸部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63、1993年,医院将原制剂室扩建为杏林制药厂,地址设在天津市西青区。64、1993年3月,医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后,专科病增加至69个。65、1993年,医院设立电脑中心,开始实施电脑网络建设,完成七项软件的开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经济效益。66、1993年建立全身CT室,建立MR室(全市第二家)解决了其他成像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67、1990年,医院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改革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制度,实行评聘分开,以聘为主。68、1992年9月,实行干部聘任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向一线倾斜,设立科研成果奖、特殊贡献奖、节约奖。69、1993年,开设外宾、高干病房。70、1993年,石学敏教授“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一等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医学院一等奖。71、1993年,针灸部“针灸教学基地”项目获天津中医学院二等优秀教学成果奖。耳鼻喉科刘绍武副教授的“电化教学”获天津中医学院三等优秀教学成果奖。72、1993年,李平博士、王化良硕士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73、1993年,我院在西青开发区建立一所拥有100张床的合作医院。在深圳成立“中深国际中医门诊部”。74、1993年12月,我院通过天津市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验收,成为天津市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75、1993年,针灸部开设老年病研究室,以后陆续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神经内分泌等实验室。76、1993年6月,韩景献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实现国内此类模型零的突破,为国内老年病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材料。77、1994年,脑外科成立,主要开展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拓宽了脑中风的治疗手段。78、1994年3月,我院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成为10家“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之一。79、1994年,外事部门牵线无偿引进四台肾透析装置(价值—百多万),与日本白十字株式会社于94年5月正式建立投资工厂。80、1994年,医院开始实行“全员合同制”,为向“聘用制”、“临时合同制”等三种用工形式过渡打下基础。81、1995年,石学敏教授主持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践研究”获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的最高奖励项目——“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82、1995年,儿科成为卫生部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儿科临床药理基地,李少川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99年马融教授接任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83、1996年,实行院内浮动工资发放管理,除国家规定每两年一次滚动涨级,院内在空档年进行院内升级,对有突出贡献的奖励涨级。实行医疗质量曝光制。84、1996年,高干外宾病房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85、1996年,急症部成为“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86、1996年,针灸部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儿科、内科成为重点发展学科。87、1996年,在天津市卫生系统第四界科技工作会议上石学敏、黄文政、张军平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阮士怡获伯乐奖,陈大权被评为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88、1996年,外事部门无偿引进国外先进仪器:人工透析机2台、中心监护仪8台、床旁监护仪20台、非观血压监护仪3台、配带彩色电视监视机的电子内窥镜l台、中心自动视野设备1台、轮椅10把,价值7万元。三次无偿引进仪器总价值l 9万元。89、1996年,医院中专学校恢复招生。1996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室”,并通过一级实验室验收。91、1996年,针灸部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92、1997年,石学敏获天津市第一届“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93、1997年,韩景献当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儿科成为“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95、1997年,儿科在全国中医医院中率先开设新生儿病房和一日病房,既扩大了治疗病种,又方便了患者。96、1997年,财务管理实行院内银行制,实行划价、收费一体电算化管理。完成门诊收费柜员制管理系统,填补天津市卫生系统空白。97、1997年,医院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医院”。98、1997年,医院在妇科增设产科成立妇产科。99、1998年,内科成为国家中医内科博士生培养点,黄文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12月12日,我院召开中国共产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庆和、党委副书记杨清海、纪委书记李永强,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处长唐勇,我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大会党员代表共计12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出中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届委员会委员7名:吴宝新(书记)、马融(副书记)、刘玉珍(副书记)、张军平、王舒、毛静远、刘新桥;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刘玉珍(纪委书记)、王洪东、常虹、高淑红、王晶。2014年12月28日,为庆祝我院建院六十周年,我院在南院区隆重召开了“2014医院改革与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相关委办局、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全国部分中医医院领导、专家、学者共计4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刚刚看到天津有 陈津生 贾英杰 吴雄志 刘金龙 四大位专业大夫 淘宝上应该有专业预约的服务

找他看病,态度非常不好,就像欠他一屁股钱一样,根本不耐心听你讲病情,告诉我这种病来我门诊看只给你说这么多,要想多沟通就挂我周二和周四的特需专家号,挂号费二百和三百,那意思多花钱我才能把更好的治疗方法告诉你!之后再多问一句就哄人出去,我就纳闷了,像这种没有医德的人怎么配当医生,还当了博导,这种人教育熏陶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

天津护理编辑部主任

女,1956年9月生,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育部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专家,高等学校护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医师能力评价》编辑部主任,中国保健杂志社理事,《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西北医学教育》杂志编委,现任辽宁省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辽宁医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

你好,你要找恩人啊,理解你的心情但很遗憾,在这坐等意义不大因为看到的人很少实际点说,去本地论坛或医院贴吧发帖,更多关注,更有效些祝你好运,早日得到需要的信息

  • 索引序列
  • 天津大学编辑部主任
  • 天津师范大学编辑部主任
  • 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 天津医药编辑部主任
  • 天津护理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