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发布时间: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故宫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此处省略500字)美了。

《院刊》撰稿人为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外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刊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本刊虽然缺少对于大规模的学术活动的组织,但论文具有一定的转载率;2000、2004年度连续两次被北京大学评为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

故宫博物馆真雄伟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太和殿。外观(规模庞大)内部装饰 方位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逻辑顺序(1)是故宫最大的殿堂(2)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3)8自然段第一句话好巧,我们老师昨天刚讲完这篇课文 答案正确率百分之9 ( 不排除错误的可能,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开一下玩笑~~~~~

你好,《故宫博物院》中心思想: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希望能够帮到你。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材料一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故宫主体建筑的详尽介绍,激发了读者对故宫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材料二是通过讲述太和门被烧后,为了不影响光绪帝大婚。工匠以扎彩棚的方式重建太和门的故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材料三获取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首先表达了对游客的欢迎,接着。简要介绍了故宫的地位和价值,最后温馨提醒广大游客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参观游览。材料四是一张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示意图用阴影标示出了目前博物馆还未开放的区域。这张示意图对游客规划游览路线很有帮助。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清穿小说看多了 正史中 八阿哥因出身低微并不是四阿哥的竞争对手 而爵位也只不过到贝勒而已 所以说这些性格大部分是人们杜撰的 至于说依据 雍正皇帝一生锐意改革 得罪很多人 所以后人自然留下其冷漠性格 外加史料中通过对事情的记载可以多少分析出性格 但也不可全信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论文怎么写:1、当时青铜器的数量及总体情况;2、多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其特点:铸刻文字的青铜器和青铜农具的种类数量;4、青铜器的使用范围;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1 《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 合著(第二作者)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获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 《清朝文字狱》 合著(第一作者) 北京 群众出版社19903 《乾隆皇帝全传》 合著(主编 第一作者)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4 获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 《清史编年》第五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5 《清史编年》第六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7 《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社会卷》 第一、二章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8 《清通鉴》 副主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9 《清通鉴·乾隆朝》 自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0 《清朝法制史》第一、二章 合著(第一作者) 中华书局199811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 自著 台湾昭明出版社2001年5月12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3 《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合著(第一作者)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月14 《乾隆大帝》(上、下) 自著 华侨出版社 2003年1月 1 《努尔哈赤1601年建旗考辨》 合著(第二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五期2 《也谈八旗旗纛》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2一期3 《清太宗时期的新满洲问题》 合著(第二作者) 《历史档案》1981五期4 《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1982一期5 《努尔哈赤计丁授田考实》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二辑6 《明清皮岛之战档案研究》 合著(第三作者) 《历史档案》1982三期7 《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论丛》(四)8 《清太宗的法律思想》 合著(第二作者)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3三期9 《清崇德会典试析》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3四期10 《试析清入关前对汉族的政策》 自著 《民族研究》1983四期11 《论袁崇焕的主和与斩帅》 合著(第二作者) 《袁崇焕研究论文集》12 《清入关前的诉讼制度》 合著(第二作者) 《法律史论丛》(三)13 《从盛京原档看清入关前的刑法》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5五期14 《论早期满族社会的举首》 自著 《历史档案》1984二期15 《多铎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16《清入关前对黑龙江地区的征服和有效统治》 自著 《黑河学刊》1985一期17 《蒙古固山额真考》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1985三期18 《八旗建立年代考异》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4一期19 《蒙古八旗考释》 自著 《民族研究》1985四期20 《论文馆儒臣及其对清初政治的影响》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一期 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21 《清初牛录的类别》 自著 《史学集刊》1985六期22 《希福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3 《阿什达尔汉传 顾三台、苏纳附》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4 《清宗室爵号考》 自著 《满语研究》(一)25 《土黑勒威勒考释》 自著 《文史》(二四)26 《清入关前对权贵的政策》 自著 《清史研究集》第五辑27 《清初牛录的数目》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7一期28 《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 自著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三期29 《从清入关前年号的演变看满洲统治者的帝王意识》 自著 《满语研究》30 《字贯、一柱楼诗两案与乾隆查办禁书》 自著 《史学集刊》1988三期31 《清乾隆朝疯汉文字狱探析》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32 《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9三期33 《再论八旗创建的年代》 自著 《东北地方史研究》1993一期34 《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一期35 《传闻与信史:乾隆皇帝之谜》 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三期36 《刘兴祚论》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1994二期37 《18世纪后期中国贪污问题研究》 自著 《清史研究》1995一期38 《论清代“不加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自著 《社会科学辑刊》 1995二期39 《18世纪中国物价问题和政府对策》 自著 《清史研究》1996一期40 《清初奏折探析》 自著(笔名任青) 《清史研究》1996三期41 《博古通今 以史为鉴》 自著 《中国人文启思录》第一卷42 《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伦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自著 《中国社会科学》1997一期43 《雍正密谕浅析――兼及军机处建立时间》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一期44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时间续考》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二期45 《乾隆年间侵贪问题研究》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八辑46 《也谈满族汉化》 自著 《清史研究》2000二期47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雍正对用人之道的别一种见解》 自著 《清史研究》2001年四期48 《〈清史〉体裁宜沿用纪传体而有所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2月49 《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自著 《清史研究》2002年四期50 《乾隆生母与诞生地考——从最近公布的一则清宫档案说起》 自著 《清史研究》2003年四期51 《中国史学界研讨新修〈清史〉体裁的评述》(韩文) 自著田炯权译 韩国昌原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论丛》第10辑 2003年12月52《帝王心理与文字狱》 自著 《寻根》2003年第二期53 《新修清史的体裁体例问题》 合著(第一作者) 《200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4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形成的实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简介》 自著 光明日报2004年7月20日55、《〈清史〉纂修与历史编撰的创新》 合著(陈其泰 郭成康) 《历史研究》2004年五期56、《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自著 《清史研究》2005年四期 1 《清帝传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2 《清帝传奇·十全梦》 自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3 《清宫之谜·天出血》 合撰(第二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4 《清宫之谜·大江涌》 合撰(第一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5 《八旗创建于何时》等四则 自撰 《中国文化之谜》6 《明清武器竞赛》 自撰 《历史大观园》7 《为什么说皇太极是奠定清朝基业的皇帝》 自撰 《中国历史三百题》8 《百颗赃官头 一桩奇贪案》 自撰 《炎黄春秋》9 《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清史》(词条) 自撰

回答 1、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 2、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三大宫殿之一。 3、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1条 

1937年《辨纪晓岚手书简明目录》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谈军机处》①,《史学年报》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1939年《清三通之研究》,《史学年报》1939年,后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读张孟劬先生史微记》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8期《遁堪文录序》,《史学年报》1939年《张孟劬的先生遁堪书题》⑤,《史学年报》1939年《清史稿纂修之经过》⑤,《史学年报》1939年,后被收入朱师辙之《清史述闻》《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0期1940年《与人书五首》,1940年单行本1945年《三国志裴注考证》⑤,《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1948年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游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学志)No.1-2.June 1948.《清世宗夺嫡考实》①,《燕京学报》第48期1950年《胤禛西征纪实》①,《燕京学报》第49期1951年《北京访书记》,《庆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论文集》,后改名《北京厂寺访书记》②1956年《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性质》①,《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1957年《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1963年《清史杂考》,中华书局再版,1963年9月1977年《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1977年12月1979年《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12月《清代旗地性质初探》②,《文史》第6期《战国秦汉辽东辽西两郡县考》(与陈连开合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1980年《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②,《文史》第10辑《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清史论丛》第2期,后改名《沈阳太平寺锡伯碑文浅释》②《对清前期历史必须作综合比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1981年《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②,《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藤花会逸事》,《学林漫录》第2期《洪煨莲先生传略》(与翁独健合著),《文献》第10期《洪业论学集序》(与翁独健合撰),中华书局,1981年3月1982年《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②,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②,《社会科学辑刊》第3辑《对编修清史的一点意见》,《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后收入《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什么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识》第1期1983年《邓文如传略》(与邓同合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期《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5期《清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满族之今昔》,《文史知识》第3期《洪煨莲先生与引得编纂处》,《学林漫录》第8期1984年《试论理藩院与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问题) V5,NDecemberl984.1985年《邓之诚传》(与邓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洪煨莲传》(与翁独健、刘子健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②,《中华文史论丛》第5期《论袁崇焕与皇太极》②,《社会科学战线》1期,后收入《袁崇焕研究论文集》Erkl arung der Sibe-Steinchrift im Tempel des Hochsten Friedens zu Shen-yan Trans by Prof,Givanni Stary(Geschichte der Sibe-Mandschuren,54-72)Harraasowitz,wiesbaden《从满族的命名谈起》,《满族研究》创刊号1986年《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书品》第4期《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再版,5月《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再版,8月《书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后》②,《史学集刊》第1期《悼独健同志》,《民族研究通讯》1987年《满文老档中计丁授田商榷》③,《民族史论丛》第1期《释马法》②,《中国民族史研究》创刊号《释汗依阿玛》②,《满族研究》第2期《清圣祖遗诏考辨》②,《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后收入《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文史知识》第3期《清代官制简述》③,《文史知识》1987-88年,第1-3期。后收入《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东北考察记》③,《历史地理》第5期A Bref Summary of Manchu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亚洲史杂志)27,l:68-77《清鉴易知录》(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清史列传》(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1月《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序》,辽宁人民出版社,2月《清鉴易知录校刊叙言》,北京古籍出版社,8月《盛京皇宫序》,紫禁城出版社,8月《初学清史必读书目》,《文史哲》第3期《谈学》,《开拓》创刊号《陈二厂先生杂忆》,《陈宦研究资料专集》1988年《康雍乾三朝满汉京旗房地契约四种》③,《北方民族》创刊号,后收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试析康熙之农本思想》③,《四平民族研究》第1期,收入《满族研究文集》《蒙古世系谱作者及其他》③,《蒙古史研究》第3期《满族史研究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月《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9月《简明满汉辞典序》⑤,河北教育出版社,3月《骈字类编索引前言》,中国书店出版社,12月1989年《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③,《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我和清史列传》③,《书品》第2期《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和珅秘传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月《世界民族风俗及其传统文化序》,民族出版社,7月1990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天聪谕奏校注》③,《历史档案》第3期《年羹尧西征问题》③,《青海社会科学》第3期《内务府世家考》③,《郑天挺纪念文集》3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③,《历史地理》第9期《关于红楼梦的时代历史背景》③,《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③,《民族研究》3-4期,收入《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满族大辞典序》⑤,6月《喜读郑天挺主编的清史》,《光明日报》5月23日第3版《史学》《满族发展史初编序》,天津古籍出版社,5月《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序》,中国地图出版社,6月《中国宫廷知识辞典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1月《全面开展乾嘉历史的研究》,《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1年《清代各部署则例经眼录》③,《邓之诚学术纪念论文集》《满族贝子称王考》③,《中央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Notes on Han i Ama TranSby PNicola di Cosmo,Aetas Manjurica,Tornus2,OttoHarrassowitz, Wiesbaden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Manchu Ancestors Originated Central Asiatic Journnal Vol35,N3-4《评介韦庆远、刘守治等编的清代的旗地》,《清史研究》第3期1992年《清代民族宗教政策》③,《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③,《书品》第2期《清帝东巡评介》,《中国史研究》第3期《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谈中国边疆学与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成都燕大杂忆》,《成都燕京大学复校五十周年纪念集》《神田信夫教授古稀华诞寿辞》,手稿《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序》,天津古籍出版社,8月《清太祖大妃纳喇氏》(中英文),《中国妇女传记辞典》(清代卷)香港浸礼学院《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济吉特氏》(中英文),同上《清史续考》,台湾华世出版社《魏源与圣武记》③,《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胤祯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历史研究》第2期《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跋》④,台湾《淡江史学》第5期《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④,台湾《历史月刊》第70期《跋前清诰封广东省花市营都司章敏赫之母李氏为太恭人墓碑文》,日本《满族史研究通讯》12月号《有关民族史研究答记者问》,《治学与成才之道》,北京民族出版社,5月《孔飞力教授新著〈叫魂者〉的评介》④,《清史研究》第4期《明清史事论集刊序》,南京出版社,11月《多尔表评传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满汉大辞典序》,辽宁民族出版社,12月《自述》,《北大人》创刊号1994年《中国民族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月《胤禛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满学研究》第2期《康熙与理学》④,《历史研究》第3期《五石斋日记选钞》④,《学术集林》卷二《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月《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月《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序》,知识出版社,11月《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东北旗地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1995年《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④,《燕京学报》新一期《歪乃小考》⑤,《满学朝鲜学论集》7月号《左景伊新著〈左宗棠传〉书后》④,《中国文化》第11期《清一条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清代三姓B梆统衙门满汉文档案译编序》⑤,辽宁古籍出版社,7月《清代内务府刻书目录题解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9月《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序》,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9月《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1月1996年《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④,《中国文化》第13期《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人物评》,《西北史地季刊》第2期《满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④,《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论文集》《谈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分期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专辑》第1期《洪承畴的历史功过问题》④,《洪承畴研究》《承前启后新义不穷——何炳棣著〈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后》,《中国史研究》第3期《乔治忠著清朝官方史学研究评介》⑤,《燕京学报》新二期《我为什么专攻清史和满族史》④,《文史知识》第12期《清宫斗争内幕序和前言》(合著),《满族研究》第2期《洪业传序》(与侯仁之合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说读书认字》,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清宫斗争内幕序》,辽宁古籍出版社,6月《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序》,北京燕山出版社,9月《追忆麻园岭二三事》,《雅礼中学九十周年纪念册》10月1997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再版,9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④,《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洪业先生小传》,《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升先生小传》,同上《记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④,《燕京学报》新三期《陈宝琛与末代皇帝》④,《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刊行《清代皇帝一家人丛书序》,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四库禁毁书丛刊》(主编)(出版至第2期30册),北京出版社,11月1998年《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月《清史研究与民族古籍》,巴蜀出版社,3月《清代内务府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月《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月《再释阿其那与塞恩黑与满族传统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8月《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④,《文史知识》l月1999年《王钟翰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l月《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历史档案》,4月《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及助编者》④,《燕京学报》新八期,5月《康熙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档》④,《国学研究》,10月《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④,载《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7月《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月《四库禁毁与清代思想文化普及运动》⑤,收入《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1月《左景伊教授新著左宗棠传读后》④,北京华夏出版社,8月《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④,《文史知识》,12 月2000年《中国民族大观序》,《中国民族大观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④,《明清论丛》,5月《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④,《国学研究》,8月《孟森与〈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前言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2月2001年《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月《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序》,民族出版社,4月《乾隆八旗旗务总抄规例校注》⑤,《燕京学报》,新十期2002年《清代翰林院制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吉林社会科学院,3月《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8月《大清王朝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月《清史稿说略》⑤,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燕山出版社11 月2003年《清史补考》,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8月《王钟翰清史论集叙言》⑤,《燕京学报》各篇末注之数字:①为收入《清史杂考》,②为收入《清史新考》,③为收入《清史续考》,④为收入《清史余考》,⑤为收入《清史补考》者。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据武斌院长介绍,盛京(沈阳)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送贮凤凰楼;玉牒送贮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送贮崇谟阁;皇帝御用武备、青铜器送贮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流失开始——故宫珍宝争相被盗沈阳故宫的珍宝,先后经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武斌院长介绍,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二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衰败到底——九成珍宝永远离开1914年的流失几乎差点让沈阳故宫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这样,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全面拯救——全国支援沈阳故宫  尽管沈阳故宫绝大部分的珍宝于建国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解放后,沈阳故宫又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流失文物种类:一是供皇帝东巡时帝后宫中陈设的物品,主要是金、银、玉、瓷、珐琅、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类器皿与工艺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宫御办处制作的御用文物精品。二是唐至清历朝一百多位书画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斗牛图》、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图》、宋代苏轼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图》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图》、《溪山涂秀图》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珍品。三是清帝御笔书画,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内府刊印的书籍、舆图等。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枪、甲胄、鞍辔为主。五是清内府所刻书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间的谕旨,北京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每刻印一种书,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这里收藏,其中经、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总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册。六是瓷器,多数为康、雍、乾三朝官窑烧制,另有几千件明代制品。流失文物下落:这些珍宝离开沈阳故宫后,也是经历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征调到北京的近12万件文物,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随北京故宫文物一同开始南迁,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几次流失的文物,则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宝,从目前情况看,重返沈阳故宫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这是因为,1987年的时候,南京曾初步同意归还一部分沈阳故宫珍宝,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从天安门出发,细观太和殿,略看后三宫;进入御花园,最后登临景山公园鸟瞰故宫全貌,按照故宫的建筑顺序作者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空间概念还不是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并且,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故宫,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才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让学生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方法;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2、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欣赏一段录像,感受故宫独特的魅力。说说观看后的印象。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文字砌成的故宫中,来一次故宫之旅。 2、整装待发——读准字音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及事物特征。故宫之旅——俯瞰 速读课文,标记游览路线、宫殿方位及名称。故宫建筑群给作者的突出印象是什么?4、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故宫之旅——近赏教师引导: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故宫建筑的艺术风格。(1)太和殿如何体现故宫建筑群的三个特征的?浏览课文,提取信息。(2)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3)在介绍内景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4)假如有一个外国旅游团正想参观太和殿,询问你参观后的印象,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5、故宫之旅——细思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还有困惑吗?没有困惑,是否证明有所收获呢?6、清点行囊(屏幕显示)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学习本文后的启示:抓住说明对象特点:故宫—宏大壮丽,布局统一,建筑精美。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选定立足点,交代清楚方位词。突出重点:一组建筑物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如:文中重点介绍太和殿来体现特点。

故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古迹,我们有没有亲身体会到故宫的人文魅力呢?我没有亲身游览过故宫,这是很遗憾的但我读了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弥补了这个遗憾  黄传惕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故宫的宏伟,犹如身临其境  作品首先介绍了故宫的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让我们简单的熟悉了故宫   其次介绍了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以一游览者的眼光介绍了从前向后的游览故宫所看到的一切,以总分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接着介绍了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作用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游览完观全景,从景山离开这次故宫的旅行  全文条理清晰,内容简练,语言真实准确而又不失生动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带领我们走完故宫,让没有去过故宫的人也可以领略到故宫的建筑奇特和文化底蕴

  • 索引序列
  •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 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