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发布时间: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据武斌院长介绍,盛京(沈阳)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送贮凤凰楼;玉牒送贮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送贮崇谟阁;皇帝御用武备、青铜器送贮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流失开始——故宫珍宝争相被盗沈阳故宫的珍宝,先后经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武斌院长介绍,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二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衰败到底——九成珍宝永远离开1914年的流失几乎差点让沈阳故宫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这样,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全面拯救——全国支援沈阳故宫  尽管沈阳故宫绝大部分的珍宝于建国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解放后,沈阳故宫又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流失文物种类:一是供皇帝东巡时帝后宫中陈设的物品,主要是金、银、玉、瓷、珐琅、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类器皿与工艺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宫御办处制作的御用文物精品。二是唐至清历朝一百多位书画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斗牛图》、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图》、宋代苏轼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图》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图》、《溪山涂秀图》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珍品。三是清帝御笔书画,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内府刊印的书籍、舆图等。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枪、甲胄、鞍辔为主。五是清内府所刻书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间的谕旨,北京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每刻印一种书,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这里收藏,其中经、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总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册。六是瓷器,多数为康、雍、乾三朝官窑烧制,另有几千件明代制品。流失文物下落:这些珍宝离开沈阳故宫后,也是经历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征调到北京的近12万件文物,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随北京故宫文物一同开始南迁,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几次流失的文物,则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宝,从目前情况看,重返沈阳故宫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这是因为,1987年的时候,南京曾初步同意归还一部分沈阳故宫珍宝,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即紫禁城内。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基础-紫禁城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和开放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组成。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馆、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故宫博物院的中央政府接管1926年,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清皇室致函斡噱孚,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以支危局。1927年9月,张作霖所控制的政府又宣布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强行接管故宫博物院。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宬、实录大库等)”。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张继,图书馆馆长为庄蕴宽,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1933年,易培基遭诬陷离职。马衡接任院长。同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建筑维修和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以巨额投资建设了防火防盗监控系统和高压消防给水管网,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2018年4月,北京故宫对古建筑及地砖大面积修缮 ,下半年启动养心殿修缮工程。 管理机构调整1951年故宫博物院业务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院以下设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等部及图书馆。文献馆改称档案馆,后划归中央档案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厂。同年夏吴仲超接替马衡任院长。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故宫博物院设有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开放管理、服务等部及研究室、图书馆、出版社、文物修复厂、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古代建筑修缮队、安全保卫处等机构。 文物整理充实和库房维修1949年以后,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计有“故”字号文物78万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建院以来,对文物进行了科学鉴定、分类,利用故宫旧有房屋按文物类别建立了一系列库房。为确保文物安全,除了不断改善库房条件、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外,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开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对原有损伤、残坏、破旧的文物,进行了修复,重要文物加以复制,迄1985年累计达1万余件。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六尊者像》册等。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的陶俑,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如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城南咏古诗》,明代张宏《延陵挂剑图》、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藏。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兄弟单位累计修复文物达十一万余件。 2014年1月6日,故宫博物院全日闭馆谢客,正式恢复了中断30余年的每周一天常规休息。同日,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启动1994年来第一次彻底保养。 2017年10月2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实现全网售票。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布全网售票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19年3月29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新成立玉文化研究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古书画鉴藏研究所、建筑与规划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共五个研究所。2019年故宫研究院形成共二十八个机构的学科布局。 2019年4月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王旭东接任。 2019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清代宫廷中医药文物的科学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挖掘其科学价值。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1 《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 合著(第二作者)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获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 《清朝文字狱》 合著(第一作者) 北京 群众出版社19903 《乾隆皇帝全传》 合著(主编 第一作者)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4 获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 《清史编年》第五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5 《清史编年》第六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7 《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社会卷》 第一、二章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8 《清通鉴》 副主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9 《清通鉴·乾隆朝》 自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0 《清朝法制史》第一、二章 合著(第一作者) 中华书局199811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 自著 台湾昭明出版社2001年5月12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3 《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合著(第一作者)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月14 《乾隆大帝》(上、下) 自著 华侨出版社 2003年1月 1 《努尔哈赤1601年建旗考辨》 合著(第二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五期2 《也谈八旗旗纛》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2一期3 《清太宗时期的新满洲问题》 合著(第二作者) 《历史档案》1981五期4 《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1982一期5 《努尔哈赤计丁授田考实》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二辑6 《明清皮岛之战档案研究》 合著(第三作者) 《历史档案》1982三期7 《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论丛》(四)8 《清太宗的法律思想》 合著(第二作者)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3三期9 《清崇德会典试析》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3四期10 《试析清入关前对汉族的政策》 自著 《民族研究》1983四期11 《论袁崇焕的主和与斩帅》 合著(第二作者) 《袁崇焕研究论文集》12 《清入关前的诉讼制度》 合著(第二作者) 《法律史论丛》(三)13 《从盛京原档看清入关前的刑法》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5五期14 《论早期满族社会的举首》 自著 《历史档案》1984二期15 《多铎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16《清入关前对黑龙江地区的征服和有效统治》 自著 《黑河学刊》1985一期17 《蒙古固山额真考》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1985三期18 《八旗建立年代考异》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4一期19 《蒙古八旗考释》 自著 《民族研究》1985四期20 《论文馆儒臣及其对清初政治的影响》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一期 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21 《清初牛录的类别》 自著 《史学集刊》1985六期22 《希福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3 《阿什达尔汉传 顾三台、苏纳附》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4 《清宗室爵号考》 自著 《满语研究》(一)25 《土黑勒威勒考释》 自著 《文史》(二四)26 《清入关前对权贵的政策》 自著 《清史研究集》第五辑27 《清初牛录的数目》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7一期28 《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 自著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三期29 《从清入关前年号的演变看满洲统治者的帝王意识》 自著 《满语研究》30 《字贯、一柱楼诗两案与乾隆查办禁书》 自著 《史学集刊》1988三期31 《清乾隆朝疯汉文字狱探析》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32 《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9三期33 《再论八旗创建的年代》 自著 《东北地方史研究》1993一期34 《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一期35 《传闻与信史:乾隆皇帝之谜》 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三期36 《刘兴祚论》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1994二期37 《18世纪后期中国贪污问题研究》 自著 《清史研究》1995一期38 《论清代“不加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自著 《社会科学辑刊》 1995二期39 《18世纪中国物价问题和政府对策》 自著 《清史研究》1996一期40 《清初奏折探析》 自著(笔名任青) 《清史研究》1996三期41 《博古通今 以史为鉴》 自著 《中国人文启思录》第一卷42 《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伦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自著 《中国社会科学》1997一期43 《雍正密谕浅析――兼及军机处建立时间》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一期44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时间续考》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二期45 《乾隆年间侵贪问题研究》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八辑46 《也谈满族汉化》 自著 《清史研究》2000二期47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雍正对用人之道的别一种见解》 自著 《清史研究》2001年四期48 《〈清史〉体裁宜沿用纪传体而有所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2月49 《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自著 《清史研究》2002年四期50 《乾隆生母与诞生地考——从最近公布的一则清宫档案说起》 自著 《清史研究》2003年四期51 《中国史学界研讨新修〈清史〉体裁的评述》(韩文) 自著田炯权译 韩国昌原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论丛》第10辑 2003年12月52《帝王心理与文字狱》 自著 《寻根》2003年第二期53 《新修清史的体裁体例问题》 合著(第一作者) 《200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4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形成的实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简介》 自著 光明日报2004年7月20日55、《〈清史〉纂修与历史编撰的创新》 合著(陈其泰 郭成康) 《历史研究》2004年五期56、《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自著 《清史研究》2005年四期 1 《清帝传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2 《清帝传奇·十全梦》 自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3 《清宫之谜·天出血》 合撰(第二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4 《清宫之谜·大江涌》 合撰(第一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5 《八旗创建于何时》等四则 自撰 《中国文化之谜》6 《明清武器竞赛》 自撰 《历史大观园》7 《为什么说皇太极是奠定清朝基业的皇帝》 自撰 《中国历史三百题》8 《百颗赃官头 一桩奇贪案》 自撰 《炎黄春秋》9 《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清史》(词条) 自撰

回答 1、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 2、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三大宫殿之一。 3、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1条 

1937年《辨纪晓岚手书简明目录》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谈军机处》①,《史学年报》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1939年《清三通之研究》,《史学年报》1939年,后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读张孟劬先生史微记》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8期《遁堪文录序》,《史学年报》1939年《张孟劬的先生遁堪书题》⑤,《史学年报》1939年《清史稿纂修之经过》⑤,《史学年报》1939年,后被收入朱师辙之《清史述闻》《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0期1940年《与人书五首》,1940年单行本1945年《三国志裴注考证》⑤,《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1948年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游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学志)No.1-2.June 1948.《清世宗夺嫡考实》①,《燕京学报》第48期1950年《胤禛西征纪实》①,《燕京学报》第49期1951年《北京访书记》,《庆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论文集》,后改名《北京厂寺访书记》②1956年《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性质》①,《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1957年《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1963年《清史杂考》,中华书局再版,1963年9月1977年《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1977年12月1979年《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12月《清代旗地性质初探》②,《文史》第6期《战国秦汉辽东辽西两郡县考》(与陈连开合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1980年《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②,《文史》第10辑《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清史论丛》第2期,后改名《沈阳太平寺锡伯碑文浅释》②《对清前期历史必须作综合比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1981年《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②,《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藤花会逸事》,《学林漫录》第2期《洪煨莲先生传略》(与翁独健合著),《文献》第10期《洪业论学集序》(与翁独健合撰),中华书局,1981年3月1982年《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②,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②,《社会科学辑刊》第3辑《对编修清史的一点意见》,《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后收入《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什么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识》第1期1983年《邓文如传略》(与邓同合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期《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5期《清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满族之今昔》,《文史知识》第3期《洪煨莲先生与引得编纂处》,《学林漫录》第8期1984年《试论理藩院与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问题) V5,NDecemberl984.1985年《邓之诚传》(与邓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洪煨莲传》(与翁独健、刘子健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②,《中华文史论丛》第5期《论袁崇焕与皇太极》②,《社会科学战线》1期,后收入《袁崇焕研究论文集》Erkl arung der Sibe-Steinchrift im Tempel des Hochsten Friedens zu Shen-yan Trans by Prof,Givanni Stary(Geschichte der Sibe-Mandschuren,54-72)Harraasowitz,wiesbaden《从满族的命名谈起》,《满族研究》创刊号1986年《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书品》第4期《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再版,5月《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再版,8月《书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后》②,《史学集刊》第1期《悼独健同志》,《民族研究通讯》1987年《满文老档中计丁授田商榷》③,《民族史论丛》第1期《释马法》②,《中国民族史研究》创刊号《释汗依阿玛》②,《满族研究》第2期《清圣祖遗诏考辨》②,《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后收入《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文史知识》第3期《清代官制简述》③,《文史知识》1987-88年,第1-3期。后收入《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东北考察记》③,《历史地理》第5期A Bref Summary of Manchu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亚洲史杂志)27,l:68-77《清鉴易知录》(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清史列传》(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1月《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序》,辽宁人民出版社,2月《清鉴易知录校刊叙言》,北京古籍出版社,8月《盛京皇宫序》,紫禁城出版社,8月《初学清史必读书目》,《文史哲》第3期《谈学》,《开拓》创刊号《陈二厂先生杂忆》,《陈宦研究资料专集》1988年《康雍乾三朝满汉京旗房地契约四种》③,《北方民族》创刊号,后收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试析康熙之农本思想》③,《四平民族研究》第1期,收入《满族研究文集》《蒙古世系谱作者及其他》③,《蒙古史研究》第3期《满族史研究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月《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9月《简明满汉辞典序》⑤,河北教育出版社,3月《骈字类编索引前言》,中国书店出版社,12月1989年《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③,《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我和清史列传》③,《书品》第2期《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和珅秘传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月《世界民族风俗及其传统文化序》,民族出版社,7月1990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天聪谕奏校注》③,《历史档案》第3期《年羹尧西征问题》③,《青海社会科学》第3期《内务府世家考》③,《郑天挺纪念文集》3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③,《历史地理》第9期《关于红楼梦的时代历史背景》③,《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③,《民族研究》3-4期,收入《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满族大辞典序》⑤,6月《喜读郑天挺主编的清史》,《光明日报》5月23日第3版《史学》《满族发展史初编序》,天津古籍出版社,5月《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序》,中国地图出版社,6月《中国宫廷知识辞典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1月《全面开展乾嘉历史的研究》,《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1年《清代各部署则例经眼录》③,《邓之诚学术纪念论文集》《满族贝子称王考》③,《中央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Notes on Han i Ama TranSby PNicola di Cosmo,Aetas Manjurica,Tornus2,OttoHarrassowitz, Wiesbaden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Manchu Ancestors Originated Central Asiatic Journnal Vol35,N3-4《评介韦庆远、刘守治等编的清代的旗地》,《清史研究》第3期1992年《清代民族宗教政策》③,《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③,《书品》第2期《清帝东巡评介》,《中国史研究》第3期《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谈中国边疆学与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成都燕大杂忆》,《成都燕京大学复校五十周年纪念集》《神田信夫教授古稀华诞寿辞》,手稿《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序》,天津古籍出版社,8月《清太祖大妃纳喇氏》(中英文),《中国妇女传记辞典》(清代卷)香港浸礼学院《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济吉特氏》(中英文),同上《清史续考》,台湾华世出版社《魏源与圣武记》③,《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胤祯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历史研究》第2期《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跋》④,台湾《淡江史学》第5期《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④,台湾《历史月刊》第70期《跋前清诰封广东省花市营都司章敏赫之母李氏为太恭人墓碑文》,日本《满族史研究通讯》12月号《有关民族史研究答记者问》,《治学与成才之道》,北京民族出版社,5月《孔飞力教授新著〈叫魂者〉的评介》④,《清史研究》第4期《明清史事论集刊序》,南京出版社,11月《多尔表评传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满汉大辞典序》,辽宁民族出版社,12月《自述》,《北大人》创刊号1994年《中国民族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月《胤禛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满学研究》第2期《康熙与理学》④,《历史研究》第3期《五石斋日记选钞》④,《学术集林》卷二《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月《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月《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序》,知识出版社,11月《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东北旗地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1995年《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④,《燕京学报》新一期《歪乃小考》⑤,《满学朝鲜学论集》7月号《左景伊新著〈左宗棠传〉书后》④,《中国文化》第11期《清一条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清代三姓B梆统衙门满汉文档案译编序》⑤,辽宁古籍出版社,7月《清代内务府刻书目录题解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9月《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序》,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9月《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1月1996年《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④,《中国文化》第13期《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人物评》,《西北史地季刊》第2期《满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④,《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论文集》《谈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分期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专辑》第1期《洪承畴的历史功过问题》④,《洪承畴研究》《承前启后新义不穷——何炳棣著〈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后》,《中国史研究》第3期《乔治忠著清朝官方史学研究评介》⑤,《燕京学报》新二期《我为什么专攻清史和满族史》④,《文史知识》第12期《清宫斗争内幕序和前言》(合著),《满族研究》第2期《洪业传序》(与侯仁之合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说读书认字》,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清宫斗争内幕序》,辽宁古籍出版社,6月《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序》,北京燕山出版社,9月《追忆麻园岭二三事》,《雅礼中学九十周年纪念册》10月1997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再版,9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④,《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洪业先生小传》,《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升先生小传》,同上《记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④,《燕京学报》新三期《陈宝琛与末代皇帝》④,《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刊行《清代皇帝一家人丛书序》,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四库禁毁书丛刊》(主编)(出版至第2期30册),北京出版社,11月1998年《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月《清史研究与民族古籍》,巴蜀出版社,3月《清代内务府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月《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月《再释阿其那与塞恩黑与满族传统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8月《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④,《文史知识》l月1999年《王钟翰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l月《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历史档案》,4月《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及助编者》④,《燕京学报》新八期,5月《康熙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档》④,《国学研究》,10月《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④,载《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7月《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月《四库禁毁与清代思想文化普及运动》⑤,收入《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1月《左景伊教授新著左宗棠传读后》④,北京华夏出版社,8月《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④,《文史知识》,12 月2000年《中国民族大观序》,《中国民族大观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④,《明清论丛》,5月《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④,《国学研究》,8月《孟森与〈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前言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2月2001年《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月《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序》,民族出版社,4月《乾隆八旗旗务总抄规例校注》⑤,《燕京学报》,新十期2002年《清代翰林院制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吉林社会科学院,3月《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8月《大清王朝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月《清史稿说略》⑤,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燕山出版社11 月2003年《清史补考》,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8月《王钟翰清史论集叙言》⑤,《燕京学报》各篇末注之数字:①为收入《清史杂考》,②为收入《清史新考》,③为收入《清史续考》,④为收入《清史余考》,⑤为收入《清史补考》者。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据武斌院长介绍,盛京(沈阳)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送贮凤凰楼;玉牒送贮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送贮崇谟阁;皇帝御用武备、青铜器送贮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流失开始——故宫珍宝争相被盗沈阳故宫的珍宝,先后经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武斌院长介绍,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二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衰败到底——九成珍宝永远离开1914年的流失几乎差点让沈阳故宫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这样,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全面拯救——全国支援沈阳故宫  尽管沈阳故宫绝大部分的珍宝于建国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解放后,沈阳故宫又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流失文物种类:一是供皇帝东巡时帝后宫中陈设的物品,主要是金、银、玉、瓷、珐琅、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类器皿与工艺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宫御办处制作的御用文物精品。二是唐至清历朝一百多位书画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斗牛图》、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图》、宋代苏轼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图》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图》、《溪山涂秀图》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珍品。三是清帝御笔书画,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内府刊印的书籍、舆图等。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枪、甲胄、鞍辔为主。五是清内府所刻书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间的谕旨,北京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每刻印一种书,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这里收藏,其中经、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总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册。六是瓷器,多数为康、雍、乾三朝官窑烧制,另有几千件明代制品。流失文物下落:这些珍宝离开沈阳故宫后,也是经历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征调到北京的近12万件文物,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随北京故宫文物一同开始南迁,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几次流失的文物,则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宝,从目前情况看,重返沈阳故宫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这是因为,1987年的时候,南京曾初步同意归还一部分沈阳故宫珍宝,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分享会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查看全部4个回答相关问题《四库全书》分为哪四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70浏览14571 2017-10-04《四库全书》“史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史部”包括: 1、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2、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 3、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4、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 5、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 6、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 7、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史部册子是红色的,《四库全书》馆设立不久,总裁们考虑到这部书囊括古今,数量必将繁多,便提出分色装潢经、史、子、集书衣的建议。书成后它们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即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检阅。 史部的《八旗通志》成于嘉庆初年,后再补入,故里面仅有“嘉庆御览之宝”一方。全书与通行印本《四库全书目录》微有不同,盖以抄写较晚,有修订改易之处。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种类 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 1、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2、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3、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4、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 5、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 6、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7、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8、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瑰宝《四库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四库全书》是个什么东西2浏览2429 2019-02-21四库全书是哪几本?《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删改古籍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的皇宫,又称“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居紫禁城后部的“内廷”。前半部的“外朝”于1914年将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移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1925年10月10日建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故宫博物馆迄今收藏文物90多万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清代宫中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另一类为历代文化艺术作品,包括名画、书法、碑刻、碑帖、印玺、瓷器、雕刻、玉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丝织刺绣品、文房四宝,以及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外国钟表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是以清代皇室藏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物博物馆专业性图书馆。抗日战争时作为“古物南迁”的善本、珍本图书有1334箱总计157602册又693页,其后被运至台湾。1949年以后,不断购进和接受私人捐赠图书,现有藏书50余万册。古籍图书有清内府刻本(殿本)、抄本、明、清坊刻、家刻本等珍贵版本。内容以史志、天算、金石、书画、佛经和历代诸家文集为主。除大量汉文书籍外,还有一批满、蒙、藏、回文书籍。其藏书是中国现存古籍图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院以后,故宫博物院在清点整理的基础上,即着手编辑、印刷院藏各种文物图录和图书档案资料,出版的定期刊物有《故宫周刊》、《故宫旬刊》、《史料旬刊》等。1949年以后,编辑出版的大型图录、集册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名画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故宫博物院藏工艺美术品》、《紫禁城宫殿》、《国宝》、《清代宫廷生活》等多种。出版刊物有季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双月刊《紫禁城》。1983年成立了紫禁城出版社,专门负责编辑出版任务。故宫博物院同时也是一个文物博物馆学术研究单位。根据1928年《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故宫博物院因学术上之必要,得设各种专门委员会”。1929年组织了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成立了文物专门委员会,对院藏文物进行了初步评审和鉴定。1949年以后,曾多次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对院藏各种文物重新进行鉴定,并根据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划定和区分其等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文物、建筑、园林、古籍、宫廷历史及博物馆学的研究。1953年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半。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扩展资料:历史背景文化源流传统学术自身的延续及发展,也在迫切要求当时的目录著作承担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责任,以经学为主的中国学术,历经了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清代汉学,期间渊源流变、兴衰利弊,都需要作出恰当评价。《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时代风气四库修书之前,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藏书兴盛,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汉学成为主流学风。在时代学风下,学者们需要阅读大量藏书,以及许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证学术源流。而对于自明末以来进入中国的西学,如何对待,到自觉检讨并总结以引导臣民认识西学,确立西学政策的时候了。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更大规模的行动,来做一次彻底全面的学术文化总结,也必得政府亲自出面主持方能完成这个任务。而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希冀超迈前人,并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识断、调理文化。 [5] 皇帝自身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四库修书就表面而言,起于三方面。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二是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三是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当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书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图书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编纂人员任职人员:历任正总裁官(16人) 爱新觉罗·永瑢、爱新觉罗·永璇、爱新觉罗·永瑆、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英廉、程景伊、嵇璜、福隆安、和珅、蔡新、裘曰修、王际华历任副总裁官(10人) 梁国治、曹秀先、刘墉、王杰、彭元瑞、金简、董诰、曹文埴、钱汝诚、沈初总阅官(15人) 德保、周煌、庄存与、汪廷玙、谢墉、达椿、胡高望、汪永锡、金士松、尹壮图、李绶窦、光鼎、倪承宽、李汪度、朱珪总纂官(3人) 纪昀(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1人) 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22人) 梦吉、祝德麟、刘锡嘏、王仲愚、百龄、张焘、宋铣、萧际韶、德昌、黄嬴、元曹城、瑞保、陈崇本、五泰、运昌、章宝传、冯应榴、孙永清、史梦琦、刘谨之、蒋谢庭、戴衢亨武英殿提调官(9人) 陆费墀、彭绍观、査莹、刘种之、韦谦恒、彭元珫、吴裕德、关槐、周兴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回答 1、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 2、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三大宫殿之一。 3、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1条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1979年夏,作者正式动手写本文,但头一年秋天始,作者已经开始酝酿这篇文章。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多是和故宫的资料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激发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直接弄完出一个点子,这应该是能考进去,把公司位置应该并不是能考进控制,所以说人家非常不耐烦了。

1 《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 合著(第二作者)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获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 《清朝文字狱》 合著(第一作者) 北京 群众出版社19903 《乾隆皇帝全传》 合著(主编 第一作者)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4 获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 《清史编年》第五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5 《清史编年》第六卷 自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7 《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社会卷》 第一、二章 自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8 《清通鉴》 副主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9 《清通鉴·乾隆朝》 自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0 《清朝法制史》第一、二章 合著(第一作者) 中华书局199811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 自著 台湾昭明出版社2001年5月12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3 《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合著(第一作者)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月14 《乾隆大帝》(上、下) 自著 华侨出版社 2003年1月 1 《努尔哈赤1601年建旗考辨》 合著(第二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五期2 《也谈八旗旗纛》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2一期3 《清太宗时期的新满洲问题》 合著(第二作者) 《历史档案》1981五期4 《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1982一期5 《努尔哈赤计丁授田考实》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二辑6 《明清皮岛之战档案研究》 合著(第三作者) 《历史档案》1982三期7 《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论丛》(四)8 《清太宗的法律思想》 合著(第二作者)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3三期9 《清崇德会典试析》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3四期10 《试析清入关前对汉族的政策》 自著 《民族研究》1983四期11 《论袁崇焕的主和与斩帅》 合著(第二作者) 《袁崇焕研究论文集》12 《清入关前的诉讼制度》 合著(第二作者) 《法律史论丛》(三)13 《从盛京原档看清入关前的刑法》 合著(第二作者) 《法学研究》1985五期14 《论早期满族社会的举首》 自著 《历史档案》1984二期15 《多铎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16《清入关前对黑龙江地区的征服和有效统治》 自著 《黑河学刊》1985一期17 《蒙古固山额真考》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1985三期18 《八旗建立年代考异》 合著(第二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1984一期19 《蒙古八旗考释》 自著 《民族研究》1985四期20 《论文馆儒臣及其对清初政治的影响》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一期 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21 《清初牛录的类别》 自著 《史学集刊》1985六期22 《希福传》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3 《阿什达尔汉传 顾三台、苏纳附》 自著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24 《清宗室爵号考》 自著 《满语研究》(一)25 《土黑勒威勒考释》 自著 《文史》(二四)26 《清入关前对权贵的政策》 自著 《清史研究集》第五辑27 《清初牛录的数目》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7一期28 《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 自著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三期29 《从清入关前年号的演变看满洲统治者的帝王意识》 自著 《满语研究》30 《字贯、一柱楼诗两案与乾隆查办禁书》 自著 《史学集刊》1988三期31 《清乾隆朝疯汉文字狱探析》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32 《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 自著 《清史研究通讯》 1989三期33 《再论八旗创建的年代》 自著 《东北地方史研究》1993一期34 《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一期35 《传闻与信史:乾隆皇帝之谜》 自著 《清史研究》1993三期36 《刘兴祚论》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1994二期37 《18世纪后期中国贪污问题研究》 自著 《清史研究》1995一期38 《论清代“不加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自著 《社会科学辑刊》 1995二期39 《18世纪中国物价问题和政府对策》 自著 《清史研究》1996一期40 《清初奏折探析》 自著(笔名任青) 《清史研究》1996三期41 《博古通今 以史为鉴》 自著 《中国人文启思录》第一卷42 《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伦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自著 《中国社会科学》1997一期43 《雍正密谕浅析――兼及军机处建立时间》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一期44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时间续考》 自著 《清史研究》1998二期45 《乾隆年间侵贪问题研究》 合著(第一作者) 《清史研究集》第八辑46 《也谈满族汉化》 自著 《清史研究》2000二期47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雍正对用人之道的别一种见解》 自著 《清史研究》2001年四期48 《〈清史〉体裁宜沿用纪传体而有所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2月49 《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自著 《清史研究》2002年四期50 《乾隆生母与诞生地考——从最近公布的一则清宫档案说起》 自著 《清史研究》2003年四期51 《中国史学界研讨新修〈清史〉体裁的评述》(韩文) 自著田炯权译 韩国昌原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论丛》第10辑 2003年12月52《帝王心理与文字狱》 自著 《寻根》2003年第二期53 《新修清史的体裁体例问题》 合著(第一作者) 《200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4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形成的实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简介》 自著 光明日报2004年7月20日55、《〈清史〉纂修与历史编撰的创新》 合著(陈其泰 郭成康) 《历史研究》2004年五期56、《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自著 《清史研究》2005年四期 1 《清帝传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2 《清帝传奇·十全梦》 自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19953 《清宫之谜·天出血》 合撰(第二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4 《清宫之谜·大江涌》 合撰(第一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5 《八旗创建于何时》等四则 自撰 《中国文化之谜》6 《明清武器竞赛》 自撰 《历史大观园》7 《为什么说皇太极是奠定清朝基业的皇帝》 自撰 《中国历史三百题》8 《百颗赃官头 一桩奇贪案》 自撰 《炎黄春秋》9 《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清史》(词条) 自撰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据武斌院长介绍,盛京(沈阳)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送贮凤凰楼;玉牒送贮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送贮崇谟阁;皇帝御用武备、青铜器送贮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流失开始——故宫珍宝争相被盗沈阳故宫的珍宝,先后经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武斌院长介绍,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二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衰败到底——九成珍宝永远离开1914年的流失几乎差点让沈阳故宫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这样,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全面拯救——全国支援沈阳故宫  尽管沈阳故宫绝大部分的珍宝于建国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解放后,沈阳故宫又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流失文物种类:一是供皇帝东巡时帝后宫中陈设的物品,主要是金、银、玉、瓷、珐琅、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类器皿与工艺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宫御办处制作的御用文物精品。二是唐至清历朝一百多位书画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斗牛图》、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图》、宋代苏轼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图》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图》、《溪山涂秀图》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珍品。三是清帝御笔书画,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内府刊印的书籍、舆图等。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枪、甲胄、鞍辔为主。五是清内府所刻书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间的谕旨,北京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每刻印一种书,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这里收藏,其中经、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总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册。六是瓷器,多数为康、雍、乾三朝官窑烧制,另有几千件明代制品。流失文物下落:这些珍宝离开沈阳故宫后,也是经历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征调到北京的近12万件文物,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随北京故宫文物一同开始南迁,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几次流失的文物,则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宝,从目前情况看,重返沈阳故宫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这是因为,1987年的时候,南京曾初步同意归还一部分沈阳故宫珍宝,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清穿小说看多了 正史中 八阿哥因出身低微并不是四阿哥的竞争对手 而爵位也只不过到贝勒而已 所以说这些性格大部分是人们杜撰的 至于说依据 雍正皇帝一生锐意改革 得罪很多人 所以后人自然留下其冷漠性格 外加史料中通过对事情的记载可以多少分析出性格 但也不可全信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论文怎么写:1、当时青铜器的数量及总体情况;2、多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其特点:铸刻文字的青铜器和青铜农具的种类数量;4、青铜器的使用范围;

  • 索引序列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分享会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