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2001年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7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同年9月在兰州理工大学在职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9月任讲师,2007年12月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在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工作。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同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项目G212线的子课题四: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合理结构型式和构造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开展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纵向课题五项,主持和参与深基坑支护、公路铁路边坡支挡工程等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参编教材四部,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建筑科学》、《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等国内外杂志、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国内会议正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EI检索,1篇被ISTP检索。现正从事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与土体的协同作用分析及其动力可靠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9年来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1)发表论文[1] 周勇, 朱彦鹏 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S1): 3115-(EI检索,检索号:063310068788)[2]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Optimum Design of Grillag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 Bars on Loess Slop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 1567- 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ISTP检索, 检索号: 000240343801068)[3]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3): 376-[4] 周勇, 朱彦鹏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J] 建筑科学, 2006, 22(6):48-[5] 周勇, 朱彦鹏, 王卫华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优化设计[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32(6): 121-124, [6]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长度的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 4(3): 406-[7]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分部优化设计策略[J] 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3): 97-[8] 周勇, 朱彦鹏 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探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3(5): 109-[9] 周勇, 朱彦鹏, 张悟成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设计参数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08, 20(1): 148-[10]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顶部静力位移求解及其所受影响因素分析[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4(2): 113-[11] 周勇, 朱彦鹏 某黄土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的失稳分析与处理措施[A] 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94-[12]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2(6): 136-[13] 周勇, 朱彦鹏 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长度的设计研究[J] 建筑科学, 2006, 23(7): 57-60, [14]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与土钉支护在某桥台加固工程中的联合应用[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Ⅱ): 229-[15] 周勇, 朱彦鹏 黄土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34(4): 131-[16] 周勇, 朱彦鹏 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7] 周勇, 朱彦鹏 土钉—预应力锚杆复合支护技术在窄地深基坑中的应用[J] 路基工程, [18]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Analysis on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soil nail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reinforcementof soil slope[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19]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Analysis of internal forces of grillage flexible slop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 considering the torsional effects among beams and columns[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20]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Study on stability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for homogeneous soil slope[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1]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Sol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wall facing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2] 周勇, 朱彦鹏 基于梁柱扭转效应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内力计算[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3] 周勇 论《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专辑), 2007, 33: 148-[24] 朱彦鹏, 王秀丽, 周勇 湿陷性黄土地区倾斜建筑物的膨胀法纠偏加固理论分析与实践[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5): 2786-[25] 朱彦鹏, 郑善义, 周勇 非常规荷载作用下泥石流板式渡槽的优化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 2007, 24(7): 24-[26] 李海珠, 朱彦鹏, 周勇 框架锚杆支挡结构计算方法及工程实践[J] 甘肃科学学报, 2007, 19(2): 151-[27] 朱彦鹏, 吴培成, 周勇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06, 33(9): 62-2)参编教材[1]《混凝结构设计学习指导书》,朱彦鹏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2]《支挡结构设计》,朱彦鹏,罗晓辉,周勇编著。北京:高等教育教出版社,4。[3]《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朱彦鹏,王秀丽,周勇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4]《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模拟试题解析及点评》,朱彦鹏,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3)科研教学获奖成果[1] 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获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协同工作试验研究,获2005年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3]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获2007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教学优秀奖。4)其它获奖情况[1] 2005~2007年度连续三年荣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 2005年度获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会积极分子”称号。[3]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三育人”奖。

1955年12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75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1978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8月~1982年12月,商周考古研究室,田野考古,任实习研究员,先后参加陕甘地区泾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调查,甘肃镇原常山、庄浪徐家碾、陕西长武碾子坡、隋唐洛阳城等遗址的发掘;1983年1月~1990年3月,考古编辑室,先后任实习研究员、编辑,参加《考古学报》的编辑;1990年4月~1991年3月,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外国人研究者;1991年4月~1994年5月,考古编辑室,先后任编辑、学术秘书、副编审,负责<考古学报>的责任编辑;1994年6月~1995年3月,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进修;1995年4月~1997年7月,考古编辑室,任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主持《考古》月刊的编辑工作;1997年8月~2001年8月,考古杂志社,任社长、编审,考古系教授;2001年9月~今,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考古研究、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等。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朱子清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安徽省桐城县黄家冲人。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1989年3月11日卒于甘肃兰州。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1929年赴美国留学,1933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经化学系系主任罗杰·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跟维兰德(HWieland,1877—1957)教授一起,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经维兰德介绍又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微量化学分析的创始人普雷格尔(FPregl)教授学习微量分析。朱子清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国立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半个多世纪以来,朱子清为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贝母植物碱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其结构的测定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1888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停留在对贝母碱的实验式或官能团测定的水平上,而它的结构一直是个谜。朱子清及其研究小组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的困难,于1955年首先确定了贝母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形甾体,并以“贝母植物碱研究Ⅲ:贝母素甲的脱氢、碳架和氮环的决定”为题在《化学学报》上发表,为我国化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该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的荣誉编辑。在十年动乱的艰难条件下,朱子清依然领导其课题组先后对钩吻、百部、藜芦、麻黄等植物中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分离得到10多个生物碱,发现了3个新的生物碱。1978年后,朱子清不顾年老体弱,开展了雪莲、黄花棘豆、藜芦、蕨菜、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乌头、麻黄素、醉马草、九节菖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雪莲、棘豆中分离得1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从雪莲中分离得5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中有结构较新颖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从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中分得20多个皂苷,其中有8个为新皂苷,进行药理筛选后,发现某些化合物有抗癌活性。朱子清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治学严谨而且正直敢言,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堪称一代楷模。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朱自清关于读书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颇丰。他不仅重视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认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怎样学习国文》)。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回答完毕!谢谢!!!!!

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

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 索引序列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
  • 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