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甘肃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甘肃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1、《新历史主义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3期)2、《通俗文学批评及价值取向》(《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9期)3、《边缘的文化叙事》(《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2期)4、《本体与历史的追索》(《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5、《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众说纷纭林语堂》(《人物》,1998年第4期至第7期连载)6、《后殖民语境中汉语写作的可能性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7、《文化英雄、文学想象与身份焦虑》,(《书屋》,2001年第9期)8、《大众文化批判之批判》,(《文艺报》,2001年11月13日)9、《通俗文学研究总体性方法刍议》,(《福建论坛》, 2002 年第 3 期)10、《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叙述》,(《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11、《通俗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一期)12、《作为“制作”的通俗文学生产——一种批判性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五期)13、《大众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14、《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12期全文转载)15、《感应?和谐?生命》(《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23日)16、《诗与真——印象派绘画美学启示》(《艺苑》,2005年第1期,)17、《解体与重构——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艺苑》,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18、《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19、《“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20、《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学科内外的知识生产》(《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21、《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22、《论广告的文化意义》,(《中国广告》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23、《有意味的材料——达比埃斯综合媒材艺术的审美意义》,(《艺苑》,2006年第3期)24、《文化、媒体与人文——文艺学范式转型的三个方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25、《论大众文化研究立场的转换》(《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26、《印象派绘画中的城市精神》(《艺苑》,2007年第2期)27、《白话的政治》(《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28、《究竟什么是文学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9、《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 年第一期)30、《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对“通俗文学”本体的探寻》,(新加坡《新世纪学刊》, 2002 年第二期)31、《冰心早期作品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意义》,(日本《北陆大学纪要》第 26 号, 2002 年出版,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主办“中国关系论说”资料全文转载)32、《以“新”的名义: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3年第三期)33、《爱的踪迹——冰心早期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尝试》(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4年第四期)34、《隐喻与神话》(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5年第五期)35、《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研究》(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6年第6期)36、《哀情的力量》(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7年第7期) 《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本真的自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赵文进,浅议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甘肃高师学报,1999,4(4)王纬、赵文进,行为主义强化原理在中小学行为管理中的运用,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赵文进,无意识心理分析研究的历程与前瞻,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12月赵文进,对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点体会,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5月羊志辉、赵文进,过错行为与心理健康刍议,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赵文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整合,宿州师专学报,2002,17(4)赵文进,心理学的整合之路,甘肃高师学报,2005,10(6)赵文进,基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话的人格心理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河西学院学报,2006,22(4)(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期索引(P88))张海钟、赵文进、张维英,现当代管理心理学领导行为与领导风格研究成果综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赵文进,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与咨询,甘肃高师学报,2007,12(4)张海钟、赵文进、张维英,甘肃省县处级干部领导行为问卷调查分析,价值工程,2007,26(12)张海钟、赵文进,甘肃省八个市域市民农民社会支持调查比较分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张海钟、赵文进、杨明科,甘肃八个区域居民男女双性化人格调查比较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赵文进,双性化视野中当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5)张海钟、安桂花、赵文进,甘肃省域城乡居民心理差异调查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8,26(3)张海钟、赵文进,甘肃八个区域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张海钟、安桂花、赵文进,甘肃河西河东居民心理差异调查比较研究,社科纵横,2008,23(10)赵文进,双性化人格研究:回顾与反思,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

肯定是的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2001年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7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同年9月在兰州理工大学在职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9月任讲师,2007年12月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在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工作。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同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项目G212线的子课题四: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合理结构型式和构造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开展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纵向课题五项,主持和参与深基坑支护、公路铁路边坡支挡工程等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参编教材四部,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建筑科学》、《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等国内外杂志、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国内会议正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EI检索,1篇被ISTP检索。现正从事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与土体的协同作用分析及其动力可靠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9年来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1)发表论文[1] 周勇, 朱彦鹏 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S1): 3115-(EI检索,检索号:063310068788)[2]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Optimum Design of Grillag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 Bars on Loess Slop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 1567- 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ISTP检索, 检索号: 000240343801068)[3]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3): 376-[4] 周勇, 朱彦鹏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J] 建筑科学, 2006, 22(6):48-[5] 周勇, 朱彦鹏, 王卫华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优化设计[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32(6): 121-124, [6]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长度的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 4(3): 406-[7]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分部优化设计策略[J] 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3): 97-[8] 周勇, 朱彦鹏 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探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3(5): 109-[9] 周勇, 朱彦鹏, 张悟成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设计参数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08, 20(1): 148-[10]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顶部静力位移求解及其所受影响因素分析[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4(2): 113-[11] 周勇, 朱彦鹏 某黄土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的失稳分析与处理措施[A] 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94-[12]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2(6): 136-[13] 周勇, 朱彦鹏 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长度的设计研究[J] 建筑科学, 2006, 23(7): 57-60, [14]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与土钉支护在某桥台加固工程中的联合应用[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Ⅱ): 229-[15] 周勇, 朱彦鹏 黄土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34(4): 131-[16] 周勇, 朱彦鹏 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7] 周勇, 朱彦鹏 土钉—预应力锚杆复合支护技术在窄地深基坑中的应用[J] 路基工程, [18]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Analysis on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soil nail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reinforcementof soil slope[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19]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Analysis of internal forces of grillage flexible slop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 considering the torsional effects among beams and columns[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20]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Study on stability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for homogeneous soil slope[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1] Yong Zhou and Yan-Peng Z Sol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wall facing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2] 周勇, 朱彦鹏 基于梁柱扭转效应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内力计算[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3] 周勇 论《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专辑), 2007, 33: 148-[24] 朱彦鹏, 王秀丽, 周勇 湿陷性黄土地区倾斜建筑物的膨胀法纠偏加固理论分析与实践[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5): 2786-[25] 朱彦鹏, 郑善义, 周勇 非常规荷载作用下泥石流板式渡槽的优化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 2007, 24(7): 24-[26] 李海珠, 朱彦鹏, 周勇 框架锚杆支挡结构计算方法及工程实践[J] 甘肃科学学报, 2007, 19(2): 151-[27] 朱彦鹏, 吴培成, 周勇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06, 33(9): 62-2)参编教材[1]《混凝结构设计学习指导书》,朱彦鹏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2]《支挡结构设计》,朱彦鹏,罗晓辉,周勇编著。北京:高等教育教出版社,4。[3]《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朱彦鹏,王秀丽,周勇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4]《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模拟试题解析及点评》,朱彦鹏,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3)科研教学获奖成果[1] 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获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协同工作试验研究,获2005年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3]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获2007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教学优秀奖。4)其它获奖情况[1] 2005~2007年度连续三年荣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 2005年度获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会积极分子”称号。[3]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三育人”奖。

1955年12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75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1978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8月~1982年12月,商周考古研究室,田野考古,任实习研究员,先后参加陕甘地区泾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调查,甘肃镇原常山、庄浪徐家碾、陕西长武碾子坡、隋唐洛阳城等遗址的发掘;1983年1月~1990年3月,考古编辑室,先后任实习研究员、编辑,参加《考古学报》的编辑;1990年4月~1991年3月,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外国人研究者;1991年4月~1994年5月,考古编辑室,先后任编辑、学术秘书、副编审,负责<考古学报>的责任编辑;1994年6月~1995年3月,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进修;1995年4月~1997年7月,考古编辑室,任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主持《考古》月刊的编辑工作;1997年8月~2001年8月,考古杂志社,任社长、编审,考古系教授;2001年9月~今,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考古研究、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等。

  • 索引序列
  • 甘肃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 甘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