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著作和学术译著:翻译学术名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美国郝延平著,与陈任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撰著《近代留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撰著《中国近代历史:1840-1949》,学林出版社 2001年主编《十大外交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合作主编(与陶黎铭合作主编):《当代中国概况》,山西出版社,2005年。2、学术论文:发表《从齐价合同看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资本的关系》(《近代中国》第1辑,1991年4月)、《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第2辑,1996年8月)、《中国税制演变及其文化动因》(《学术论坛》1998年第2期)、《五四以来思想解放的主流及其主导力量》(《复旦学报增刊: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12月)、《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侵华日军对上海等地图书资料的破坏和占夺》、(《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8期)、《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等论文40余篇。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就是学校内部设立的一个 研究机构 罢了。

1、《师范院校人文综合课的出路何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2、《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历史分析》,《德国研究》2003年2期3、《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东北亚论坛》2003年4期4、《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研究》,《军事历史》2003年月论文专刊5、《南非核政策历史分析》,《西亚非洲》2004年3期6、《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47、《朝鲜核问题的核不扩散意义分析》,《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七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版;8、《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9、《世界历史视野下军备控制与裁军研究中的问题与设想》,《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1] 罗·费·伊万诺夫, 崔建平 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与苏联解体:美国方面的解释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 (00) :238-248[2] 贺利花 七、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突破 理论经纬, 2011, (00) :194-201[3] 赵蓓 浅析第一次荷印(尼)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印政策 西安社会科学, 2009, (04) :70-71,74[4] 张东震, 李春福 从自由主义观点看韩半岛和平统一与中国的作用 韩国研究论丛, 2008, (02) :163-179[5] 高鹏 韩国第一共和国时期“府会之争”刍议 韩国研究论丛, 2009, (02) :276-288[6] 朴帝炫 对韩国学术界关于朴正熙历史评价的再审视 韩国学论文集, 2011, (00) :124-135[7] 吉辰 李鸿章对日本政局观感一瞥——以致黎庶昌信函为中心 珞珈史苑, 2011, (00) :306-319[8] 伊诺斯·赫尔特, 任雪丽 德国联邦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 中德法学论坛, 2008, (00) :16-32[9] 曲江 权力的丧失:略论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垮台 西安社会科学, 2011, (01) :52-53,90[10] 章毅君 浅谈北爱尔兰民族宗教冲突的历史由来 民族史研究, 2008, (00) :417-423

1、《师范院校人文综合课的出路何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2、《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历史分析》,《德国研究》2003年2期3、《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东北亚论坛》2003年4期4、《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研究》,《军事历史》2003年月论文专刊5、《南非核政策历史分析》,《西亚非洲》2004年3期6、《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47、《朝鲜核问题的核不扩散意义分析》,《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七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版;8、《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9、《世界历史视野下军备控制与裁军研究中的问题与设想》,《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实质 【内容提要】近来,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赞同或指责当事国的立场或行为。其实,朝核问题由来已久。目前的朝核危机不过是历史上朝核危机的延续。本文仅就朝核危机的历史由来做些介绍,以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当前的朝核危机。【摘要题】世界政治【关键词】朝鲜/朝核问题/朝美关系/朝鲜外交【正文】一、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由来已久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1953年10月签订的《朝美共同防御条约》获得了在韩国无限期驻军权,并于1958年开始在韩部署核武器。[1]据报道,美国一度在韩国部署过1,000多件不同类型的战术核武器,建有4个长矛地对地导弹发射场和144个奈基式Ⅱ型地对空导弹发射场。[2]美国还曾多次对朝鲜进行核威胁。在1950、1953、1969、1975、1981年双方关系紧张时,美都曾扬言要对朝进行核打击。为此,朝鲜方面曾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美韩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电力能源供给紧张问题,朝鲜也开始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并逐步在宁边等地建立了核设施。[3]1985年,由苏联援建的宁边核反应堆开始运转,[4]同年12月,朝鲜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1986年,朝方发表声明,建议把朝鲜半岛变成无核区,并公布北方不试验、不生产、不储存和不引进核武器,不答应建立包括外国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军事基地,不答应外国核武器通过自己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朝方同时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南部的全部核武器,取消有关在朝鲜半岛使用核武器的所有作战计划。[5]然而美韩仍未对朝鲜的呼吁做出积极回应。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官员正式提出朝鲜核问题,质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美日不断向北方施压,要求朝方签署核保障协定,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检查。朝方则声明,朝方没有开发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但假如要进行核查,南北双方都要接受核查。美韩两国反复磋商后,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所有战术核武器。1991年11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为韩半岛无核化及实现和平的宣言》,第一次明确公布:韩国将不制造、不拥有、不储存、不配备和不使用核武器;核能源只用于和平目的;遵守“防止核扩散条约”以及根据这一条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的“核安全措施协定”;韩国国内的核设施与核材料接受彻底的国际检查,不保存核废料处理及浓缩设施。[6]朝鲜方面迅速做出反应,就签署核保障协定问题提出四条建议:(1)只要美国开始从南朝鲜撤走核武器,朝鲜就在核安全协定上签字;(2)对南方是否存在美国核武器和北方的核设施同时进行调查;(3)朝美双方就同时核调查和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问题进行协商;(4)朝鲜北南双方就不开发核武器和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区问题进行协商。[7]12月18日,卢泰愚总统公布:此时此刻,在韩国任何地方连一件核武器也不复存在了。布什总统表示对卢泰愚的宣言不持异议,表明美国已从韩国撤走了全部核武器。12月31日,北南双方草签《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公布双方都将不试验、不生产、不拥有、不储存、不部署、不使用核武器,双方保证不谋求拥有核处理和铀浓缩设施,相互进行有选择的核调查以及建立一个关于核问题的联合控制委员会。1992年1月,北方公布签署核安全协定,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调查。2月,双方互换《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正式批准文本,并公布从即日起生效。4月,朝鲜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一项实行核保障的协议,随后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6次检查。在此基础上,朝韩双方达到了对对方核设施同时进行检查的协议,并组成了两国核控制委员会。朝鲜半岛核武器问题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由于双方在选定具体核查对象方面出现分歧,协议未能落实。南方主张采取“相互对等同数原则”,并要随时进行“非凡调查”;而北方则主张“同时消除怀疑原则”,对美国在南方的核武器、核基地进行“全面调查”。[8]北南双方的分歧为日后核危机问题的屡屡出现埋下了伏笔。虽然朝鲜方面已多次申明自己没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愿望,并已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多次调查,但美方仍坚持认定北方已具备核开发能力,并断言朝方隐藏了核设施和核物资,要求朝鲜接受强制性检查。同样,虽然美韩方面公布已经撤走部署在韩国的全部核武器,但朝方则坚持认为南方仍留有核武器。为向朝施压,韩美公布恢复1993年的联合军事演习。朝鲜政府则公布冻结同韩国进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双边对话。1993年1月,朝鲜又公布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视察。由于美韩举行了以朝鲜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3月12日,朝鲜政府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与核不扩散条约国,通报朝鲜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5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825号决议,要求朝鲜重新考虑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次日,朝政府发表声明,认为联合国825号决议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朝鲜表示果断反对,并警告美国必须对由此产生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9]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在各方努力下,6月,朝美首轮会谈在纽约举行,朝鲜公布暂不退出条约。7月,双方在日内瓦进行第二阶段会谈,发表美朝关于核问题声明,美国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不使用武力、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朝鲜则同意尽快同国际原子能机构恢复接触,双方将就核保证和对朝鲜核设施检查问题进行磋商。1994年2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对其7座核设施进行检查。几经反复之后,朝美双方终于在该年10月正式签订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的基本要点是:(1)华盛顿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组织,为朝鲜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以取代朝鲜的石墨核反应堆,为朝鲜提供能源;美国牵头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造两座装机总容量为2000兆瓦的轻水堆核电厂。(2)在轻水反应堆建设期间,为了缓解朝方因冻结核设施造成的能源危机,美国同意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直至轻水反应堆核电厂完工。(3)朝鲜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石墨反应堆以及其他相关的核设施,即不再向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核燃料处理厂,并表示将拆除这些设施。(4)美国向朝鲜做出正式保证,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朝鲜承诺将采取措施,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并表示它将不退出《核不扩散条约》。(5)美国和朝鲜同意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设立联络处,并最终把双边关系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框架协议的执行并不顺利。就在朝美达成核框架协议之后不久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共和党对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政策颇为不满,便利用众议院中的多数对政府施压,导致克林顿政府在执行框架协议时踌躇不前,几乎无所作为。首先,总部设在美国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提供的资金难以到位,无法兑现于2003年前向朝方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承诺。其次,从1997年开始,美国承诺每年提供的50万吨重油也一再推迟。其三,克林顿政府在改善美朝关系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举措,一直没有在平壤设立联络处的迹象。朝鲜政府的企盼落空,其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为了表示对美方不履行框架协议的抗议,朝方表示将不再实施对原子反应堆和燃料棒的封存。1998年8月,朝鲜公布成功发射“大埔洞—1号”卫星(美国、日本等国认为是导弹)。随后,美国以侦察卫星发现在朝鲜金仓里隐藏有地下核设施为由,要求对朝进行检查。朝鲜对美方的指责予以果断否认,同时提出,假如美方坚持检查,必须以提供粮食援助作为交换条件,朝鲜半岛核危机又一次爆发。最后,朝方接受了核查,但美国却一无所获。1999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朝。随后,美国政府重新检讨了对朝政策,确立了对朝“接触和扩大政策”,并承认因内部原因延误了轻水反应堆的建设和如期提供重油,表示愿意为此提供补偿。作为回应,朝鲜同意在美国缓和制裁期间暂停发射远程导弹。1999年9月,朝美签订导弹问题协议。2000年10月,金正日的特使、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赵明录次帅访美。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平壤。朝美关系再度出现缓和迹象,双方关系几近正常化。不过,克林顿出访朝鲜的计划还是因强硬派的阻挠而搁浅。像此前出现的核危机一样,这次危机虽然再次得到化解,但核问题的症结并没消除,从而为新一轮核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小布什上台后,全面中止了克林顿政府对朝鲜的有限接触政策,并对韩国总统金大中奉行的“阳光政策”提出非议。小布什政府不仅把朝美框架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要求全面核查朝鲜1992年以前对钚的处理情况,而且要求朝鲜单方面削减军事力量,并多次公开攻击、指责朝鲜现政权与朝鲜领导人,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与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对象。布什政府的强硬立场再度引起朝鲜方面的激烈反弹,终于酿成了自2002年10月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新一轮朝核危机。二、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实质假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算起,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争执已逾四十年。即便从1993年那次剑拔弩张的朝核危机算起,至今也已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大规模的核危机已经多次爆发,而且似乎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朝核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它总是经过短暂的平息之后会又重新爆发呢?追根溯源,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是冷战的产物。朝鲜半岛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埋下了南北双方冲突的种子。美国为了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而在南方布置核武器,其矛头所向,路人皆知。北方强烈要求美国撤出部署在半岛南部的核武器,其意图也是明显的。北方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需要而建立了自己的核设施。这种核设施的目的有二:其一,在国家安全遭遇威胁时成为一种防御的筹码与工具;其二,在和平建设时期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能源来开发。最初,朝鲜被指责开发核武器,朝方只承认其核计划是为和平建设目的,而美方则担心,这种开发随时都有可能用于另一种目的并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这是美国极力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的关键所在。后来,朝美关系紧张时,朝鲜称自己有权拥有核武器,无疑是希望得到美国方面的更大让步。目前朝核问题的僵局在于,朝鲜将美国给予安全保障作为放弃核计划的前提,而华盛顿则将平壤首先放弃核计划作为展开谈判的关键。而在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框架下,朝鲜同时也希望获得能源、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美国认为这是勒索,而朝鲜则认为这是自己做出重大让步之后美国就应给予的回报,是美国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施舍。今年6月9日,朝鲜中心通讯社发表评论说,“我们不是想用核威慑力量勒索任何其他国家,而是为了减少常规武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节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假如美国不放弃对平壤的敌对政策,并继续向朝鲜进行核威胁,那么朝鲜别无选择,只能发展核威慑能力”。显然,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朝核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相关各方最终能够走出冷战思维的怪圈,争取双赢。朝核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美国难辞其咎。由朝鲜核问题引发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全球战略背景下对朝政策直接或间接的产物。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朝鲜半岛核问题开始呈逐步激化之势。90年代初,美国挟所谓“不战而胜”之余威,睥睨天下,希望把全球事务置于美国主导之下。而这时的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却使美国感到有逸出轨道之忧。当时朝鲜半岛局势趋缓,朝日关系大幅度改善,南北对话取得了积极进展。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朝核危机。朝鲜半岛南北关系被不知不觉地置换成了美朝关系。2002年10月以来的新一波核危机,表面上是由美国总统特使凯利访朝引起的,但其根子仍然是布什政府根深蒂固的对朝敌视政策造成的。可以说,朝鲜的对美强硬态度是美国对朝敌视态度的激烈反弹的结果。此时,朝鲜国内正在推行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亟需得到和平的外部环境与外部资金的注入。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虽然一波三折,但是总体上是有惊无险,其总趋势是积极的。2002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平壤,不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了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不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美国对朝鲜的有限遏制政策开始受到不少国家的质疑和批评。布什政府在对朝关系方面陷入被动。这决不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朝核危机再次爆发。美国不仅借机把责任全部推给朝鲜,丑化了朝鲜的国际形象,而且还打断了日朝关系的进程,恶化了朝韩关系,阻止了朝鲜与欧盟、澳大利亚关系的改善。同时,美国还以此为契机彻底丢弃了1994年的朝美框架协议,并把毁约的罪名加到朝鲜的头上。朝鲜半岛事务又一次被置换成了朝美关系,而且这一置换还是在美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人们所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朝鲜拼命要把核危机问题视为朝美关系,而美国则大力呼吁国际社会的广泛介入。美国“不自觉”中又成了朝鲜半岛事务的主宰者。但是,正如一些国际观察家所言,亚太地区乃美国的重点战略地区之一。倘若朝鲜半岛事务脱离了美国的掌控,不仅美国在韩驻军成为大问题,而且整个东北亚的政治地图都有重画的可能。因此,“不统、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只要美国把握着朝核问题的主动权,只要事态不至于失控,美国并不见得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彻底缓和。正是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考量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使得朝核危机总是在出现一缕曙光之时又马上重新笼罩上大片的乌云。美国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威逼朝鲜放弃核武器开发计划,这完全是出于对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它所担心的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对美国利益的直接威胁,而且一旦美国对朝鲜让步,很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朝鲜是上了美国黑名单的国家之一,又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相敌对,因此,美国始终亡朝之心不死。只是鉴于朝鲜半岛的复杂局势,美国很难像对待阿富汗、伊拉克那样用外科手术方式解决问题。于是,挤压其生存空间,以压促变便成了美国对朝总战略。而朝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长期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又碰到国内问题的压力,美国的敌视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它一系列的激烈反应,采取诸多边缘政策与美进行博弈。可以说,朝核危机的反复出现,其间美国的对朝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握着主动权的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大做文章是希望牢牢把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主动权,维护其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而朝鲜则希望借助核危机迫使美国改变对朝政策,并希望美国能在朝鲜安全与能源供给方面做出承诺。其目的,一是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二是为已经开始的朝鲜国内改革获取物质的和道义的支持。对于目前朝核危机中朝方的举措,相当一部分国际观察家认为,对于处在饥荒边沿的朝鲜,这样做是为了生存。只有很少的人相信,朝鲜的目标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核大国。[10]这次核危机爆发之时,正值朝鲜对国际打开大门并开始采取较大幅度改革措施的当口。朝鲜要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政权和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很自然地被放在第一位。从一个时期以来朝鲜的外交动作可以看出,它一直在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改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种种迹象显示,朝鲜正在谨慎地走向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但是,朝鲜开放政策和外交努力明显碰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障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不再支持韩国旨在促进南北和解的“阳光政策”,停止了美朝关系正常化的努力,把朝鲜确定为三大“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这都为朝鲜的国际安全环境设下了变数。美国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兵伐伊拉克,武力颠覆了萨达姆政权,这不免使朝鲜政府担心自己的安全。因为在朝鲜看来,美伊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让联合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进入自己国土进行检查之类的行动,否则将后患无穷。这是朝鲜果断要求与美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最主要考虑之一。同时,朝鲜的国内改革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国际社会的援助,打出“核牌”,显然也有促使美国认同与支持朝鲜国内改革这一层考虑在里面。美国把朝鲜问题仅仅定义为核危机问题,对朝鲜的安全需要与国内开放与改革的各种趋向视而不见,显然是别有用意。保证朝鲜半岛无核化,这符合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的利益,更是维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的需要。美国必须意识到,一味的强硬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对主权和自尊十分敏感的国家,朝鲜很难屈服于武力。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有责任考虑朝鲜的安全需要,有义务帮助朝鲜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放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也有义务帮助朝鲜把改革和开放向前推进。假如朝鲜核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既能保证核不扩散的目标,又能给朝鲜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那么这种结局符合朝鲜的利益,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对朝鲜而言,打“核牌”只是一种手段,应该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尽早和平化解目前的核危机,为国内的改革与开放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在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中国政府对于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态度是: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实现无核化,不赞成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国的态度是真诚的,并采取积极行动,尽力协助相关各方化解危机。1993年初的朝核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就曾为化解朝核危机进行过积极的斡旋。2002年底爆发新的朝核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协调相关各方通过对话解决危机而积极努力。但是,中国的立场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回应。假如当事国不能给予积极回应,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调解空间将非常有限,危机仍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和整个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参考文献】[1]于美华。跨世纪朝美关系回顾与展望。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7][8]刘鹏辉、郑信哲。韩国:雾幕后的国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161、161、162、171。[3]马辉。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意欲何为[J]。当代世界。2003(3)。[4]吴志成。朝鲜核危机:美国如何应对?[J]当代世界。2003(5)。[6]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5。[9]人民日报,1993—5—13。[10]BBC。朝鲜重起反应堆为生存[C]。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中国扶持加控制! 当然对外还是打着不干涉别人内政的旗子。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二、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

1、《师范院校人文综合课的出路何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2、《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历史分析》,《德国研究》2003年2期3、《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东北亚论坛》2003年4期4、《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研究》,《军事历史》2003年月论文专刊5、《南非核政策历史分析》,《西亚非洲》2004年3期6、《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47、《朝鲜核问题的核不扩散意义分析》,《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七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版;8、《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9、《世界历史视野下军备控制与裁军研究中的问题与设想》,《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 索引序列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