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

发布时间: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

1、著作和学术译著:翻译学术名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美国郝延平著,与陈任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撰著《近代留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撰著《中国近代历史:1840-1949》,学林出版社 2001年主编《十大外交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合作主编(与陶黎铭合作主编):《当代中国概况》,山西出版社,2005年。2、学术论文:发表《从齐价合同看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资本的关系》(《近代中国》第1辑,1991年4月)、《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第2辑,1996年8月)、《中国税制演变及其文化动因》(《学术论坛》1998年第2期)、《五四以来思想解放的主流及其主导力量》(《复旦学报增刊: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12月)、《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侵华日军对上海等地图书资料的破坏和占夺》、(《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8期)、《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等论文40余篇。

杂志上有邮箱地址 找一找 推荐用电子邮件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会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英文

1)、2009-2011 “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2006-2009“韩国的汉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国家汉办项目3)、2007-2009“韩国发展报告”,国际合作项目4)、2006-2010“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韩国语》”编写,国际合作项目5)、2004-2007“梁启超与韩国近代文学研究”,山东省教育厅项目6)、2012 “中国的韩国学STEAM教育课程开发及跨学科人才培养”,韩国教育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2012年度“海外韩国学重点大学”项目 《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韩国语),博而精,汉城,2002《永远的重复》(译著),知文堂,汉城,2004《大学韩国语》(第1-6 册,第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中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第一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006-2007年韩国发展报告》,第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论韩国的青少年战争体验小说”,《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CSSCI期刊“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综述”,《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五期,CSSCI期刊“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误读”,《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2007年第15期,CSSCI集刊“韩国文献中的《全唐诗》逸诗考”,《文史哲》,1998年第五期,CSSCI期刊“东亚三国关于蚩尤的传说研究”(韩文),《韩中人文学研究》,2010年4月,韩国KCI期刊“传统的断绝与诗人的苦闷”(韩文),《韩国诗歌研究》,首尔,2008,韩国KCI期刊“梁启超对韩国近代小说样式形成的影响”(韩文),《比较文学》2002年8月,韩国KCI期刊“社会动乱与文学的对应”(韩文),《韩中人文学研究》,2003年6月,韩国KCI期刊“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体的影响”(韩文),《韩中人文学研究》,2004年6月,韩国KCI期刊“论韩国对梁启超历史传记小说的接受”(韩文),《韩中人文学研究》,2001年,韩国KCI期刊“20世纪初梁启超爱国启蒙思想在韩国的传播”(韩文),《韩中人文学研究》,2003年6月,韩国KCI期刊“论东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韩文),《亚细亚文化研究》,2006年1月,韩国KCI候补期刊“韩国战后小说中的意识流技法研究”(韩文) 《亚细亚文化研究》,2008年,韩国KCI候补期刊 1)《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韩文版),获选2004年韩国学术院基础学问领域优秀图书2)《大学韩国语》(共6册)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东亚知识社会与文化交流》(共著),获选2008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优秀学术图书

‍作者 | 羊缺牙编辑 | 未生上周,韩国新冠确诊病例大幅增长,一时之间,不止韩国本土,连隔海相望的几个城市也人心惶惶。上流君的山东小伙伴被“韩国人来青岛躲避疫情、不需要强制隔离”、“首尔飞青岛航班爆满”的传言吓得瑟瑟发抖,宅在家一个多月好不容易看见曙光,瞬间一夜回到解放前?▲24小时内快速浮动的机票价格好在消息很快被辟谣,青岛也发布公告:自2月24日开始,对所有入境人员,除需要隔离或留院观察的外,均由居住地所在区市派车接回,对在境内有居所的,居家隔离观察14天;对商务旅游等短期居住的,安排在指定宾馆住居、活动。不过,为什么韩国疫情爆发,最紧张的是青岛?1青岛,一个拥有众多韩国“粉丝”的城市要是在青岛城阳区重庆北路的韩国风情街溜达一圈,估计可能会让你有一瞬间的恍惚:“我这是在哪儿?真不是到韩国了吗?”路边很多门店都是中韩两种语言标注自己的招牌;韩式料理店、韩式洗浴中心差不多几步就有一个,从烤肉到拌饭、冷面、炸鸡等等标志性的韩国美食,味道都相当正宗,吃饭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其他桌传来韩语聊天的声音。进了商场,你能找到各种大热的韩式护肤品、韩式服装;711入口处最显眼的货柜不少摆的都是韩式爆米花,冷藏柜里是来自日韩的鲜牛奶,因为从货运距离来看,首尔运来的牛奶要比内地更新鲜;2015年开始,韩国驻青总领事馆也迁到了这里……▲青岛流亭韩国风味美食街|来源:青岛新闻网除了有“韩国城”之称的城阳区,李沧、市南、崂山也是在青岛的韩国人主要聚集居住的地方。据统计,最高峰的时候有将近10万韩国人居住在青岛,就算是现在也有6万多人常住。▲青岛的韩国人聚集区青岛市中心香港路以南到海岸线之间这个500米宽的黄金地段,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高档小区里的租客大多都是韩国人。他们喜欢海边,就在周末打飞的带着家人过来享受假期,先在城阳打高尔夫,再到海边有名的韩国餐厅景福宫吃烤肉。长时间的密切交流,将韩国与青岛的联系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少韩国人都将青岛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复制了一套正宗的韩国生活:韩国的小朋友上学,可以跟着本地人一起,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国际学校;在韩国人密集的居住区,可以找到提供韩语服务的医院;2002年12月开播的《韩语播报》,在每周一期的新闻里会介绍青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政策条件,也会介绍在青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青岛的很多企业、医院都会有韩语翻译的需求有来有往,韩国人学会了喝青岛啤酒、甚至会说一两句青岛方言,很多青岛人也能用简单的几句韩语交流。不仅韩国人爱选青岛作为旅行目的地,青岛人也越来越习惯办一张签证,挑个周末和朋友一起飞首尔买买买、再做个美容。2隔海相望,联系远比你想的更紧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韩国人,除了青岛的风景、环境确实优美宜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地方的距离实在太太太太太近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细看过中国地图,整个胶东半岛向海里延伸的部分,直接和韩国隔海相望。青岛到韩国首尔的直线距离只有600公里左右,坐飞机90分钟就能到;而在胶东半岛尖尖儿上的威海则更近,大约45分钟就能打个飞的出国。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是如果在北京的话,你可能下班坐地铁都没到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威海出国比往国内的城市交通还方便。为了更加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2019年青岛机场还在持续新开日韩航线。青岛到首尔、大邱、釜山三个城市的航班每周达37个架次,与仁川间的轮船每周也有4班以上,青岛成了国内到日韩地区的空中主通道之一,韩国旅客量更是排全国第2位。30多年来,为吸引包括韩国人在内的海外投资,青岛还制定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从1992年中韩建交开始,青岛先后跟大邱、仁川、平泽、釜山、群山、蔚山、大田这7座韩国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青岛市政府多次举办“青岛——韩国日”、“青岛——韩国周”、青岛赴韩国推介会、各种经贸洽谈会等,韩国仁川也举办“中国日”来促进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青岛啤酒在韩国卖得相当不错甚至,青岛和韩国的往来,要更早于中韩正式建交。1984年5月,青岛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9年2月,青岛三养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没错,就是著名的三养火鸡面的那个“三养”),是第一家得到批准的中韩合资企业;后来韩国在城阳区投资建成了一家叫拓普顿的电器电子公司,这是第一家得到批准成立的韩国独资企业。鼎盛时期,韩国在青岛的企业有超过4000家,大部分集中在城阳区。截至2019年6月末,在青岛注册的韩资项目累计达13010个,实际投资额4亿美元。2018年,青岛与韩国进出口总额为7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9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7%的增速。3韩国,让青岛“又爱又恨”早期,韩国人在青岛开设的工厂,大多都是电子零配件、塑料、橡胶、运动鞋、泡菜之类的小厂子,他们从本国进口原材料,借用青岛廉价的人力成本和方便的港口,最后将货物卖到欧美。可是这种模式很难长久,小厂子本身抗风险能力差,青岛当地的工人工资也逐年上升,导致稍有风吹草动,这些韩资企业就“不告而别”、“夜半逃逸”,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按照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统计,2003一2007年,青岛市共发生韩资企业逃逸事件206起,主要集中在城阳、胶州、即墨、莱西等区市,涉及职工人数25633人,拖欠工人工资、保险费和厂房租赁费合计超过1亿元。▲青岛倒闭的韩资企业尤其是2006年青岛信一皮革有限公司、信五皮革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突然抛弃工厂全部回国的事情,影响相当恶劣。一方面大批供货商的货款无法索要,另一方面近600名职工的工资无人支付,导致很多职工和供货商开始哄抢工厂物资,一片混乱。吸取教训之后,青岛进一步改进了投资环境和相关政策,同时在引进的韩资方面,也倾向于新一代电子信息、健康医疗、精密智造、文化创意等领域,而不只是以前简单的服装厂、零件厂。不过,如今在青岛的韩国人,仍然比鼎盛时期少了将近一半,曾经火爆的韩国一条街,也越来越萧条,大多要靠旅游旺季接待旅行团来赚出一年的收入。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人通过取多次往返旅游签证,偷渡到韩国打工。▲在威海乳山一家洗车店,偷渡团伙成员被抓此外,韩式料理、韩式美发店的兴起,也让青岛很多原本的餐馆、理发店备受压力。从大火的“炸鸡啤酒”,到最新韩剧《梨泰院class》男女主的发型穿搭,为了能够满足顾客、能够跟上韩国同行,青岛本地的一些餐馆、理发店也不得不聘请韩国厨师、理发师,或者每季到首尔学习最新的流行趋势。▲韩剧《梨泰院class》两地关系如此密切,也难怪青岛这次如此紧张。不过过度紧张也没有什么帮助,何况官方也已就“韩国人大量入境避难”进行辟谣,只希望大家都能自觉做好隔离,继续宅起来给社会做贡献。[1]葛兆富 中韩建交以来青岛与韩国的文化交流[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115-[2]祁怀高 中国青岛与韩国经贸关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当代韩国, 2007(04):62-[3]祁怀高 论中国青岛与韩国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兼论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对策[J] 韩国研究论丛, 2008(02):210-[4]吴林静韩国疫情爆发,青岛为何紧张[EB/OL]每日财经新闻2020-02-[5]青岛与韩国:跳出传统模式 提升合作水平[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5-[6]中韩在青岛织密 合作0时代“新纽带”[EB/OL]经济参考报2019-09-[7]韩资企业“逃离中国”引起多方关注财新网2008-02-

1、著作和学术译著:翻译学术名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美国郝延平著,与陈任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撰著《近代留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撰著《中国近代历史:1840-1949》,学林出版社 2001年主编《十大外交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合作主编(与陶黎铭合作主编):《当代中国概况》,山西出版社,2005年。2、学术论文:发表《从齐价合同看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资本的关系》(《近代中国》第1辑,1991年4月)、《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第2辑,1996年8月)、《中国税制演变及其文化动因》(《学术论坛》1998年第2期)、《五四以来思想解放的主流及其主导力量》(《复旦学报增刊: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12月)、《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侵华日军对上海等地图书资料的破坏和占夺》、(《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8期)、《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等论文40余篇。

韩国首尔这个城市最适合居住 ,因为韩国首尔环境优雅 ,城市环境比较干净卫生,主要是空气质量比较好 所以适合居住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

1、《师范院校人文综合课的出路何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2、《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历史分析》,《德国研究》2003年2期3、《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东北亚论坛》2003年4期4、《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研究》,《军事历史》2003年月论文专刊5、《南非核政策历史分析》,《西亚非洲》2004年3期6、《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47、《朝鲜核问题的核不扩散意义分析》,《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七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版;8、《德国近现代史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9、《世界历史视野下军备控制与裁军研究中的问题与设想》,《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就是复旦大学下设的一个科研机构(有点类似于理科的实验室之类的),主要就是将一些学术领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目前院下属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已经覆盖除中东、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个: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北欧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

学术著作:1、《朝鲜近代史研究》(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2、《在汉城没有讲完的故事》(主编),(韩国)话和创造社出版,1997年。3、《1930年代延边民生团事件研究》(专著),(韩国)白山资料院,1998年。4、《从军慰安妇》(编著),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5、《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专著)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朝鲜·韩国历史大事编年》(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主要学术论文:<试论独立协会的历史地位>,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朝鲜史通讯》,第四期,1982年<1876~1893年日本对朝鲜的殖民贸易>,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丛书》,第一辑,1983年<独立协会活动始末>,吉林省朝鲜研究学会编,《朝鲜研究文集》,第二辑,1983年<试论俞吉浚“西游见闻”及其基本思想>,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朝鲜史研究》,第五期,1983年<论独立协会>,《延边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984年<侵略朝鲜是日本明治政权的一项基本国策>,《朝鲜研究论丛》,第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朝鲜开化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朝鲜历史研究论丛》,第一辑,1987年<独立协会活动的历史意义>,《朝鲜学研究》,第一卷,1989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与朝鲜人大屠杀事件>,黑龙江《银河》杂志,1989年第三~五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反思问题>,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银河》杂志,1989年,第十二期<选择调查延边朝鲜族社会资料分析>,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银河》杂志,1991年,第一期<关于延边朝鲜族迁入历史的若干调查研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机关志,《民族团结》,1991年,第四号<关于延边朝鲜族家庭消费品所有状况的若干调查研究>,《民族团结》,1991年,第五号<关于延边朝鲜族人口的社会职业构成与经济收入状况的若干调查研究>,《民族团结》,1992年,第一号<朝鲜族家庭构造>,(韩国)福祉政策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1992年<延边朝鲜族村落构造>,(韩国)福祉政策研究所编,1992年<中国朝鲜族与韩国关系>,(韩国)《黄海文化》杂志,1994年,第四号<中国朝鲜族迁入史与人口状况>,(韩国)《殉国》杂志,1996年,第五?期<论日本明治政权“征韩论”的几个问题>, 延边大学《朝鲜学·韩国学论丛》(六),1998年<民生团事件与东北朝鲜人游击队>,(韩国)历史问题研究所,《历史批评》,2000年夏天号,2000年<延边人对南北最高级会谈的认识>,(韩国)历史问题研究所,《历史批评》,2000年秋天号,2000年<实现世界化绝非意味着忘却自己>,(韩国)历史问题研究所,《历史批评》,2002年春天号,2002年<试论朝鲜民族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增刊,2002年<中国延边朝鲜族社会与故国南北统一问题>,(美国)国际韩民族财团发行,《民族论坛》,2002年<延边地区朝鲜民族抗日革命斗争的特殊性研究>(1、2),(韩国)《国史馆论丛》,第100辑2002年<韩国新政权的对北政策与朝鲜的变化发展>,(美国)《第四次世界韩民族论坛发表论文集》,2003年<关于朝鲜‘朝鲜人民革命军’说的一考察>,(韩国)《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第21辑,2003年<间岛大韩国民会>,(韩国)《韩国独立运动史词典》,第三卷,2004年<大韩独立期成总会>,(韩国)《韩国独立运动史词典》,第四卷,2004年<赤旗团>,(韩国)《韩国独立运动史词典》,第六卷,2004年<铁血光复团十五万元夺取事件>,(韩国)《韩国独立运动史词典》,第七卷,2004年<关于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与外交关系的若干理解>,(美国)《第五次世界韩民族论坛论文集》,2004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朱德海>,(韩国)海外韩民族研究所,《韩民族共同体》,第12号,2004年<可认定朝鲜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说>,《朝鲜半岛问题研究论丛》(1),2004年12月<关于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与朝鲜南北统一问题的若干思索>,(韩国)《统一研究》,第9卷第2号,2004年<1930年代初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与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历史文化研究》,第21辑,2004年<试论朝鲜史学界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说>,《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2005年<东北朝鲜民族反日武装斗争与“朝鲜人民革命军”的实体>,(韩国)《现代史诸问题》,2005年<再论朝鲜史学界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说>,《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2007年<三论“朝鲜人民革命军”说>,(日本)东亚教育文化学会编,《东亚教育文化学会年报》第4号,2007年<关于中国延边大学韩国史研究现状与课题的若干介绍>,(韩国)《韩国学研究》,第18辑,2008年<再论朝鲜民族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韩交流与韩国传统文化研究》,2008年<四论“朝鲜人民革命军”说>(与博士生张玉红合作),《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2009年<论朝鲜民族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双重使命”及其历史地位问题>,《韩国独立运动研究新探》,2010年<研究会30年历史回顾与几点思考>,《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年<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地位和贡献>,《世界历史》,2012年第3期<试论朝鲜民族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党的建立>,《韩国研究论丛》,2012年<试论东满民生团事件及其历史经验教训问题>,《朴文一教授80周年寿辰纪念史学论集》,2012年 至2012年为止,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史话随笔等,共计137篇(其中,国外40篇)计178万字还有翻译文540余万字至2012年为止,指导培养研究生48名,其中博士生24名硕士生24名

就是学校内部设立的一个 研究机构 罢了。

  • 索引序列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会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交流英文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
  • 韩国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