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发布时间: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数学通报》是由中国数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以中等学校数学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数学教育刊物。 《数学通报》初创时的刊名叫《数学杂志》,1936年8月1日在上海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数学普及刊物。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39年至1950年被迫停刊。1951 年11月复刊,改名为《中国数学杂志》,毛主席亲自题写了刊名,1953年更名为《数学通报》,请郭沫若题写了刊名。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9年7月复刊至今。

化学通报编辑部责任编辑人员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家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1906—1911年,戴安邦入私塾,读完《三字经》、《二十四孝》、《四书》、《诗经》等书,打下了深厚的文言基础。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学,接受新教育。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为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致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化学的实验室教学,继兼任有机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课助教。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学课。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起了一个改进中国教育的运动。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1926年夏他参加该班讲习,对他后来重视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学法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并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通过博士生预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学观点进行“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化学功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有了创造性的结果。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一经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的《配位化合物化学》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戴安邦是发起人之一。1934年1月,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创刊,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富国之策,虽不止一端,要在开辟天然富源,促进生产建设,发达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化学家,以后他就是本着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他主持《化学》刊物17年,为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933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举办理科教师暑期讲习班,每年他都担任化学讲师,讲授化学教授法。1936年应福建省之邀,到该省暑期教师讲习班讲课。1937年11月日本侵华战火蔓延江南,戴安邦随金陵大学西迁成都。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仪器药品奇缺,实验教学已难以维持。1940年初,他为四川省教育厅创办了“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所,”并兼任该所副所长,负实际责任。在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中学化学、物理和生物教学所需的仪器、药品、模型和标本等,使该省和部分邻省学校的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工作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里得以维持,他还结合实际条件编写实验教程,由四川省教育厅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8月,戴安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系,主要研究无机沉淀的晶化作用,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制成样品的晶体结构,并阐明了磷酸铬的多晶现象。该系系主任克拉克(G.J.Clark)教授对他颇为欣赏,一年后欲挽留他继续工作,戴安邦则介绍他的学生代替,自己按期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戴安邦继续在金陵大学以及院系调整以后的南京大学任教。他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担任许多行政和社会工作。他先后任校工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务。由于他对我国化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成就,1978年荣获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同年12月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1年6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朱子清(1900—1989)朱子清,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国际领先地位。他热心教育事业,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朱子清,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一书香世家,父亲在农村半耕半读。1907年他在乡村私塾就读,酷爱古典诗词、经史著作和书画。1917—1921年他先后在安庆六邑中学和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学习。其间他曾作为学生会代表,多次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请愿、演讲等爱国活动,为此,他曾被警察打伤,乃至被校方开除。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大学时期,在恽代英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朱子清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925年,他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斗。1926年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在东南大学的“易校长学潮”中,他与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辞退。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事变,面对反动政府腐败堕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朱子清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毅然于1929年远涉重洋,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求学。1931年,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他作为伊利诺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在当年的“双十节”庆祝会上慷慨陈词,痛斥中国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对祖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惨遭践踏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1933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由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化学系主任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明兴大学从名师维兰德(H·Wieland)继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转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随微量化学的首创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雷格尔(F·Pregl)学习微量分析。1935年朱子清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朱子清除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外,在马钱子碱、钩吻素、贝母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朱子清深深感到中国有了希望,于是一心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先后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为了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他携带全家老小及主要助手,由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在兰州大学,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带领助手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于1956年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同时,他还率先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科学和教育事业。朱子清曾先后担任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甘肃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甘肃省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当选为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积极参政议政。朱子清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造诣精深。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来比锡化学年报》、《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丰富了植物碱化学的内容朱子清毕生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众所周知,植物碱有着很强的生理活性。1888年德国弗拉格纳(K.Fragner)最早开始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家也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大都滞留在实验式或功能团的测定上,其化学结构一直是个谜。从50年代初起,朱子清领导其研究小组,对贝母植物碱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基于前人在单独使用锌粉蒸馏或硒脱氢未能将贝母素分子充分打开的失败经验,开创了把锌粉蒸馏和硒脱氢两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新途径,终于在1955年首先确定了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型甾体。该项研究成果在《化学学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化学界的重视。1956年朱子清应邀参加德国科学院主办的“国际生物碱会议”,报告了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工作,博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随后又应邀赴匈牙利和苏联讲学。同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Tetrahedron)的荣誉编辑。1977年加拿大化学家人工合成贝母素甲成功,进一步证明朱子清等当年确定的基本骨架正确无误。继贝母植物碱之后,1961年,朱子清等研究了国产钩吻中的植物碱,确定了新植物碱“钩吻素子”的结构。70年代以后,朱子清等又陆续从百部、藜芦、乌头、麻黄、南蛇藤等植物中分离到20余种植物碱,发现了10余种新的植物碱,并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丰富了植物碱化学的内容。获取了雪莲的化学成分在朱子清之前,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未见文献报道。80年代初,朱子清在国内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填补了雪莲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朱子清等对新疆雪莲和甘肃水母雪莲中的14种单体进行分离、提纯、结晶,最后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晶体结构分析等手段,做了深入的分子结构测定工作,揭示了5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和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他发现了3种新的陪半萜类化合物,其中1种新的倍半萜葡萄糖苷经水解、酰化、氧化等化学转化后,得到的苷元为一种新的倍半萜,并命名为大苞雪莲内酯。另外,还从雪莲中鉴定出26种挥发油成分,并全面分析了其微量元素的组成,氨基酸的含量等。与此同时,朱子清等对雪莲中所含2种黄酮成分进行体外抗癌细胞筛选,发现其中1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为进一步扩大动物试验奠定了基础。该黄酮可望作为抗腹水肝癌的新药。系统研究了皂苷类化合物皂苷是苷类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国际上对皂苷的研究十分活跃,80年代已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不仅一些结构复杂的皂苷的结构得到证实,而且纠正了以往结构鉴定中的某些错误,他们系统研究了不少重要中草药中的皂苷。80年代初,朱子清及其合作者对中药竹节香附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研究。他们从竹节香附中分离鉴定了8个皂苷,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其中1个化合物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另1个化合物不仅没有抗癌活性,反而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这些现象对于研究皂苷的抗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朱子清等还对棘豆中的皂苷成分进行了研究。棘豆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高原,有毒,对家畜危害极大。为.了研究其毒性机理,国内外学者很重视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其中黄酮、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研究均有过报道,但都未得出中毒问题的答案。该属植物中的皂苷研究尚属空白。80年代后期,朱子清等分别从黄花棘豆和小花棘豆中分离鉴定了10个皂苷成分,其中6个为首次发现;同时研究了2种三萜皂苷元的化学转变。不仅充实了皂苷化学的内容,而且对于综合利用植物资源、化害为利,寻找棘豆的有毒成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朱子清一生从事天然产物的有机化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上所述外,他还先后对西北药用植物、沙生植物的多个科属的数十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开展研究,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开发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的天然资源,发展有机化学理论,促进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的学者朱子清不仅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他教学态度认真,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生物碱化学等课程。他反对照本宣科,讲课从不拿讲稿;他一再宣称给学生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传导学术思想。他极善于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他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优秀者,如今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教授、研究员,成为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朱子清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担任《化学学报》编委期间,对于每一件来稿,他总是仔细审阅,正谬补缺,使文稿更加翔实准确;书写论文,讲究精益求精。他常说:“长文好写,短文难工。”由他撰写的论文,言之有物,叙之成理,内容充实,精炼好读。他十分注意文献信息,对国外几种权威性的化学刊物,他几乎每期必读,及时掌握国际科学的发展动态。并经常告诫学生,要读原著,读第一手资源,从中领会作者的思路,把握结论的来龙去脉。他一贯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要想在化学事业上有所建树,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理论之外,还应当具备娴熟的实验技术和勇于吃苦的精神。朱子清一生崇尚民主,积极追求科学真理。他为人正直,襟怀坦荡,不畏权势,刚直不阿。1957年,他由于对工作提出意见,蒙受了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迫害,可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年近八旬的朱子清异常兴奋,他并不计较多年来的个人恩怨,只是为国内落后的科学面貌而担忧。1978年,他出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9月,兰州大学为纪念朱子清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年举行了隆重的学术报告会。开幕式上,朱子清满怀激情地说:“我国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将是一支相当关键的队伍。”“我们国家目前急需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科学工作者。”此时,朱子清已是病魔缠身,但他依然承担着多项研究课题,坚持指导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提高我国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研究水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者:(贾中建 黄飞跃))简历1900年10月17日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26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26年8月—1929年7月任东南大学理学院助教。1929年9月—1933年6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8月—1934年赴德国明兴大学深造。1934年—1935年6月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深造。1935年8月1937年7月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8月—1946年6月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1946年8月—1949年7月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47年7月—1950年6月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8—1199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10月—1952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2年10月—1955年8月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9月1989年3月任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1956年受聘为《四面体》(Tetrahedron)荣誉编辑;1978年—1982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0届理事会理事。1978—1988年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89年3月11日在兰州病逝。主要论著1 Chu T.T.(朱子清).Abbauversuche in der Brucin—Reihe.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1935(517):290—294.2 Chu T.T.(朱子清),Chou T.Q.(赵承嘏).Study of GI.J.AChem.Soc.,1940(62):1955—1957.3 Chou T.Q.(赵承嘏),Chu T.T.(朱子清).Study of GⅡ.J.Amer.Chem.Soc.,1941(63):827—828.4 Chou T.Q.(赵承嘏),Chu T.T.(朱子清).The Preparation andProperties of Peimine and Peiminine.J.Amer.Chem.Soc.,1941(63):2936—2938.5 Chu T.T.(朱子清),Chou T.Q.(赵承嘏).Conversion of Peimine into Peiminine and Vice Versa.J.Amer.Chem.Soc.,1947(69):1257.6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Ⅱ.化学学报,1955,21(3):227—231.7 朱子清,黄文魁,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Ⅲ.化学学报,1955,21(3):232240.8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Ⅳ.化学学报,1955,21(3):9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V.化学学报,1955,21(4):407—411.10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Ⅵ.化学学报,1956,22(3):205—209.11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Ⅶ.化学学报,1956,22(3):210—12 朱子清,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Ⅷ.中国科学,1956,5:469—473.13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Ⅸ.中国科学,1957,6:255258.14 朱子清,黄文魁,陆仁荣.贝母植物碱研究Ⅺ.科学通报,1957,(7):207—15 黄文魁,陆仁荣,朱子清等.贝母植物碱研究ⅩⅣ.科学通报,1957,(13):404.16 朱子清,黄文魁.贝母植物碱研究X.化学学报,1958,24(4):345347.17 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等.贝母植物研究XⅡ.化学学报,1958,24(5):377—381.18 刘铸晋,陆仁荣,朱子清等.贝母植物碱研究ⅩⅢ.化学学报,1961,27(2):97—104.19 朱子清.贝母植物碱化学结构的研究.化学通报,1979,(4):302—305.20 潘鑫复,朱子清.砂贝母中的植物碱.科学通报,1980,(4):186.21 刘铸晋,陆仁荣,朱子清等.钩吻植物碱I.化学学报,1961,27(1):4758.22 郭伽,朱子清.百部植物碱的研究I.化学学报,1978,36(4):291—23 程东亮,王东民,朱子清等.麻黄中的一种微量生物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7):609—612.24 刘吉开,贾忠建,朱子清等.南蛇藤植物中四个新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科学通报,1988,33(20):1586—1588.25 贾忠建,李瑜,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3,4(5):581—26 李瑜,贾忠建,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5):417—42027 贾忠建,费厚满,朱子清等.水母雪莲化学成分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9):789—792.28 贾忠建,何康伟,朱子清等.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Ⅳ.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2):198200.29 李瑜,贾忠建,朱子清.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V.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9):909—912.30 张宗平,贾忠建,朱子清等.银洲柴胡化学成份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11):1187—1189.31 刘吉开,吴大纲,朱子清等.卫矛科植物抗肿瘤活性物质蛇藤酯甲的结构测定(Ⅱ),科学通报,1989,34(2):142—144.32 丁毅力,贾忠建,朱子清.准葛尔大戟化学成分研究(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11):1129—1130.33 刘自民,贾忠建,朱子清.长毛风毛菊化学成分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11):1090—109434 张宗平,贾忠建,朱子清等。红豆杉化学成分研究.科学通报,1989,(21):1631.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

你可以去下面地方投稿,祝你成功! 《数学教育学报》,(季刊)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协办:全国十多所师范大学 地址:天津师范大学中院《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邮编:300070 电话:022-23541034 主编:王梓坤院士 她是目前数学教育领域里权威的学术刊物。作者主要是大学教师和教研人员。 E-mail: 《数学通报》(月刊),主办: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 邮编:100875 电话:010-62207753,62207741 主编:刘绍学 她是数学教育类核心期刊。 E-mail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 主办:陕西师范大学 地址: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邮编:710062 电话:029-5308154 主编:石生民 网址: E-mail:mat@cfe21com 《数学教学》(双月刊)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00062 主编:张奠宙 E-mail: 《中等数学》(月刊) 主办:天津师范大学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 邮篇:300020 主编:庞宗显 数学竞赛核心期刊 《数学通讯》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等 地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027-87673373 主编:邓引斌《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湖北大学等 地址: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430062 主编:汪江松 E-mail: 《中学教研》,主办:浙江师范大学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 邮编:321004 主编:张维忠《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苏州大学等 地址: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邮编:215006 主编:唐忠明 E-mail 《中学数学研究》,主办:华南师范大学 地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 邮编:510631 主编:曹汝成 《数学教学通讯》 主办:西南师范大学 地址: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00715 电话:023-68252193 主编:陈贵云《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安徽教育学院《中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30061 主编:贾汉凯 电话:0551-2827203转3252 E-mail: 《中学数学杂志》 主办:曲阜师范大学 地址:曲阜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273165 网址: E-mail: 主编:李吉宝《数学教学研究》 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等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研究》编辑部 邮编:730070 主编:王仲春《上海中学数学》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上海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200234 E-mail: 《福建中学数学》 主办:福建师范大学 地址: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福建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350007 数学周报各年级投稿邮箱 初中一年级:C,初中二年级:C,初中三年级:C 高中一年级:G,高中二年级:G,高中三年级:G

r

求是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御用写手,俗称高级五毛~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副厅级。《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是因为得了癌症,他无法忍受病痛折磨,希望有尊严的离开。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地址

比如中等数学

到中国期刊网,好多的

  • 索引序列
  •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 化学通报编辑部责任编辑人员
  •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
  • 求是杂志社编辑部人员
  • 数学通报杂志社编辑部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