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三)全84册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三)全84册

发布时间: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三)全84册

专业的网站!

主要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

对对对对对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全七十二册)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1896年,时务报1897年,严复 天演论1905年,孙中山 民报1915年,陈独秀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1、信息素养或素质的具体内容要求又哪些?信息素质是指用户在利用以计算机机器网络技术为代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知识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理念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一个内涵机器广泛的综合行概念,包括强雷的信息意识、系统化的信息理念、综合信息能力等内容。1)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讲,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组成。2、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概念?(1)信息: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体现为一种载体,承载知识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关于信息的经典定义:1)信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院士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找出其中关系二形成的对象实体。2)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即信息=数据+处理。(2)知识: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知,包括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的认知和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历练所积累的以求经验的总和。(3)情报:在关于情报要领的讨论中,所提出的情报定义大都与信息知识有关。如情报是“被人们所利用的信息”、“被人们感受并可交流的信息”;情报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借助语言、符号在载体上传递的知识”等。显然,对情报概念的定义分成两派——“信息派”和“知识派”。(4)文献:一是《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定义:为了吧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1-83)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以求载体。3、信息、信息资源有哪些类型?(1)信息:(2)信息资源:信息源、信息服务、信息系统4、文献有哪些类型?将文献分成这些类型的依据是什么?(1)根据载体材料、存储技术和传递方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和嫉妒型(2)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划分:一次文献信息源、二次文献信息源、三次文献信息源(3)根据文献信息源的内容形式划分: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档案文献、产品样本5、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有哪些特点?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特点: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信息分散、无序等。6、何为“核心期刊”?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有哪些?(1)核心期刊:在某一学科中 ,少数期刊覆盖了该学科的大部分文献 ,而多数期刊仅包含该学科的少量文献 ,这少数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2)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摩擦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仪器仪表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润滑与密封》《机械传动》《机床与液压》《工程机械》《机械设计与研究》《起重运输机械》《轴承》《流体机械》《光学精密工程》《制造业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水泵技术》《液压与气动》《制造技术与机床》《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压力容器》等7、什么是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的类型有哪些?信息检索: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用户的提问特征与数据源所采用的特征标志进行对比,然后将二者相一致或比较一致的信息提取出来供用户使用的过程。信息检索的类型: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手工信息检索、脱机信息检索、联机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8、简述信息检索的原理?是根据读者需求,确定检索概念及其范围,然后选择一定的检索语言,并将此检索概念转换成检索特征标志后到检索系统中查找文献线索,最后对其进行逐篇筛选,以确定需要阅读的文献。即检索指提供一定的检索手段,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根据读者需要,迅速全面地查出文献线索,这是文献检索输出的过程,可见存贮是检索的基础,检索是存贮的目的。9、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合。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库10、计算机检索技术有哪些?计算机检索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如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检索有关信息二而采用的技术,11、从外表特征与内容特征来看,检索语言的类型各有哪些?不同特征各举一简单的检索式。外部特征:题名、著者姓名/单位名称、出版事项、代码/序号等。如《围城》内部特征: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主题语言又可分为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标题词语言和叙词语言。如关键词:机械12、为什么要创建“检索语言”,它有哪些类型?比较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优缺点。①原因:创建“检索语言”后检索会更加方便快捷。②类型:外部特征、内部特征③分类语言具有单维性特点,适用于按学科体系进行族性检索,但不适用于多维性的、按专题概念进行的特性检索。主题语言,不论是叙词法还是标题法,具有直接性、专指性、灵活性等优点,克服了体系分类法只能从一种概念为中心检索文献的缺点,但缺乏族性检索能力又成了它的缺点。13、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与途径,详细论述检索步骤?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⑴ 常用法:是指在文献检索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可细分为:顺查法--是以检索课时的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查找,直到查得的文献信息可以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方法系统、全面、可靠。 倒查法--是一种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的方法一般用于新开课题,比较注意近期的文献,以便掌握最近一段时间该课题所达到的水平及研究和动向。抽查法--是针对学科发展特点,抽出其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时期,逐年进行检索的一种方法,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文献。⑵ 追溯法:这是利用已有的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这是在没有检索工具或检索工具不全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查找的文献不全,目前已很少有人使用。⑶ 分段法:这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工具书检索文献,又利用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直到满足读者需要为止。这种方法可根据文献和本单位工具书收藏的情况分期分段交叉运用不同的查找方法,既能获得一定时期内的文献,还可节约查找时间。信息(文献)检索的途径:文献信息检索有两种不同的检索途径。根据文献的特征检索文献信息是最简捷的途径。其特征有两个:一是文献的外表特征,即“著者、书名、刊名、号码”等;二是内容特征,即“分类、主题、关键词”等。文献检索的步骤:人们的检索课题和需要虽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检索目的,都要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才能把需要的文献检索出来。一般而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目的和要求→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志→查找文献线索→整理检索结果→索取原文。14、什么是文献线索?列举五种以上不同文献类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标准等)的线索。文献线索:文献检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检索(Retrieval)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如果真正要获取文献中所记录的信息,那么还要依据检索所取得的文献线索索取原文。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15、简述“超星电子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收藏资源的特点。超星电子图书馆:内容丰富,包括经典理论、哲学、社科、经济、语言文字、文学、数理化、生物、工业技术、计算机等五十余个学科分类,现拥有中文电子图书80万种,论文300万篇,全文总量4亿余页,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中文书刊网上开架交易平台,下设中华图书网、中华期刊网、中华报纸网、中华CD网等子网,集成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CD等各种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内容提要、精彩篇章、全文等内容,是著书、出书、售书、购书、读书、评书的网上交流园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upFree5CJFD)SupFree6是以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SupFree0目前已收录94年以来5300种期刊的全文文献,SupFree0读者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SupFree3浏览、SupFree3下载和打印文摘索引和全文信息。SupFree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刊载的137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的8000余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引文版:从1989年至今公开出版的5000余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总数据量约224万篇文献。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文摘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的98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万方数字化期刊: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的25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实现全文上网。从2001年底开始,数据化期刊已囊括我国所有科技核心期刊,成为中国网上期刊的第一大门户。主要包括:中国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系列杂志、科学普及期刊。该系统收录的期刊种类主要有7个:基础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法、医药卫生、教育文艺、经济财政。到2006年5月15日为止,共收录期刊数为5065种。浏览全文前需要下载PDF全文阅览器。该浏览器可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中下载。下载PDF全文阅览器前计算机中应安装有压缩软件。16、结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两种数据库,谈各自的“高级检索”的方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7、简述特种文献的特点和作用,学位论文的结构。特点: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作用:特种文献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堪称最重要的特种信息源。它具有三大重要作用:一、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二、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三、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结构: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18、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我国标准分为那些级别?分别用哪些符号表示?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我国标准级别与符号:级别 符号国家标准 如GB7718—94强制性国家标准 如GB/T3860—95推荐性标准 如GB/*1645—9819、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各自含义,中国保护的专利类型?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20、中国何时实施专利法?中国专利法对专利采用怎样的审批程序?受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分别有哪些?时间:《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程序:申请专利的发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除应当符合专利法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外,申请人还应当办理下列手续:(一)在申请日前或者最迟在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将该生物材料的样品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申请时或者最迟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提交保藏单位出具的保藏证明和存活证明;期满未提交证明的,该样品视为未提交保藏;(二)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有关该生物材料特征的资料;(三)涉及生物材料样品保藏的专利申请应当在请求书和说明书中写明该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保藏该生物材料样品的单位名称、地址、保藏日期和保藏编号;申请时未写明的,应当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补正;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未提交保藏。保护对象: 一、专利权人二、专利法的客体(一)发明专利 产品发明专利方法发明专利(二)实用新型专利(三)外观设计专利21、中国专利文献的编号提心含有几种专利文献号?如何称谓?22、专利文献的特点、专利说明书的结构。特点:1)数量巨大、内容广博。(2)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专利文献记载技术解决方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披露专利权人、注册证书所有人权利变更等法律信息。同时,依据专利申请、授权的地域分布,可分析专利技术销售规模、潜在市场、经济效益及国际间的竞争范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综合科技信息源。(3)反映新的科技信息。首先,大多数国家专利局采用先申请制原则,致使申请人在发明完成之后尽早提交申请,以防他人捷足先登。其次,由于新颖性是专利性的首要条件,因此,发明创造多以专利文献而非其他科技文献形式公布与众。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制度的推行,更加速了科技信息向社会的传播速度。(4)格式统一、形式规范。结构: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 1.说明书中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内容的描述务必做到清楚、完整。2.写作应符合注意事项中所列各项要求。二、格式:说 明 书注意事项一、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必须提交说明书,一式两份怔、副本各一份)。二、说明书应当打字或者印刷,字迹整齐清晰、黑色,符合制版要求,字高在3厘米至4厘米之间,行距在3厘米至4厘米之间。说明书首页用此页,续页可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纸张纵向使用,只限使用正面,四周须留有空白:左侧和顶部各5厘米,右侧和底部各5厘米。三、邮寄申请文件不得折叠。四、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中请的说明书,除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性质需用其他方式和顺序说明的以外,应持下列顺序撰写:1.发明或者实用新别名称,该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一致;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3.就申请人所知,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并且引证反映该项技术的文件;4.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5.清楚、完整地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内容,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6.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或者积极效果;7.如有附图,应当有图面说明;8.详细描述中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有附图的应当+照附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有化学式或数学式,但不得有商业性宣传用语。五、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名称居中。名称与正文之间空一行。23、专利文献的分类方法,分类号的结构组成,专利检索的目的。24、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利“国别代码”。25、简述“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6、什么是科技报告?它有那些类型?用哪些检索工具查找我国的科技报告?27、什么是会议文献?若查找国外各种学术会议的信息,利用哪些检索工具?28、简述我校图书馆引进或购置的外文数据库的类型机器收录特点。29、Springerlink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0、Springerlink主页面默认为简单检索页面。请用简单检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优化”方面近2年内的文献2条。31、Springerlink系统可以对于符合预期的检索结果进行标记。标记过的记录,可以暂时保存在系统中,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功能,进行永久保存。写出检索结果的几种输出方式。32、EBSCO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3、网络资源的特点与种类;搜索引擎的功能。34、队百度、中文搜狐、北大天网、一搜四种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比较。35、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判断方法。36、查阅有关文献,写出“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参考文献时的标注格式。37、学术论文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分别是什么?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一)导论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二)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作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作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三) 本论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

主要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

宋庆龄 邓颖超

秋瑾,何香凝,唐群英,宋庆龄,宋美龄,吴贻芳,邓颖超,史良,林巧稚,金学曙,何泽慧,冰心,张爱玲,唐丽玲,吕碧城,丁玲,林徽因,萧红,郑毓秀,周璇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多了去了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pdf

答案会计学(Accounting)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在会计学科的大厦中,它当之无愧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可以从下面的两个方面去理解。1.它是学好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在会计学分类部分,已介绍了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的分类。在这种分类中,会计学原理所阐述的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级会计与高级会计学的基础。不掌握会计学原理的知识,很难学懂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更不要说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了。2.它可以用来指导会计学的研究和会计工作“会计学原理”所研究的是人们运用会计来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要精通和掌握了一般规律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它来进行其他会计学的研究。“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与方法,而这些方面都是从会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共性的知识。因此,人们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就必须依据会计一般的规律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指南,否则,会使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建国方略》(孙中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58up       书名:建国方略作者:孙中山豆瓣评分:0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1-8页数:323内容简介:《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种著作汇编而成,是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17年4月初版发行,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作者简介: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3

回答 亲,您好,中国著名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冰心、巴金、林语堂等。 张爱玲(30—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更多2条 

当人类进入男性“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义时代,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制造出来的”:“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1>这一版本的造人说中,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而已。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逐渐丧失了其作为“人”的主体性。换言之,“人”其实只是“男人”(man),而人类繁衍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性别“女人”(woman),其存在的意义仅限于“男人的配偶”,是处于沉默失语的、被历史所遮蔽的缺席者。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性别压迫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女性反抗压迫、争取话语权力的努力也从未停息,它们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从星星点点到轰轰烈烈,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不懈抗争的硕果之一。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植根于西方后现代反主流文化的土壤,以当代西方女权运动为社会政治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她”的波澜<2>。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也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坚持认为“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将成为未来的八大趋势之一。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新闻传播学也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这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研究向一个更高的理性深度和理论深度发展。但是,我们将女性主义批判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时,不能忽视二者所共处的文化语境——全球范围内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对人类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改造。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可以说是社会成员思想态度与价值取向转型的集中体现,女性主义思潮和新闻传播学研究都在这一语境中变化发展,而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两条动态曲线的交汇点——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 本论文在历史回顾和显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媒介与女性的相关研究文章116篇为分析文本,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关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女性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一直溯源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希腊(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就曾在爱琴海中一个名叫Lesbian的小岛上开办女子学校、创作具有女同性恋色彩的诗歌),但直至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才开始在欧洲兴起。而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则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中国文化在构造阶级等级的同时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的本体论和价值观。周易和易传的哲学就是从天地、日月、阴阳、乾坤的天人秩序来论证男女的尊卑、内外、刚柔、贵贱的关系;儒学的创始人孔孟的重“人道”的伦理主义把这种秩序人道化和具体化了;到了汉儒那里,从天人合一、感应出发,论证“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秩序的永恒性,从阴阳五行来求证“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宋代理学家从“太极”、“天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普遍性和“灭人欲”以“存天理”的必要性,到了封建帝国后期,儒释道合流,多重文化构设将性别制度的不平等论证成天经地义的永恒真理。 对于中国来说,女性主义的确是“欧风美雨”下的泊来品。封建社会中,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思想对女性的极大束缚,中国没有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先天土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但是中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几千年以来,“慈母”与“严父”这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孝”这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赋予了作为母亲形象的女性以相当的家庭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的才智和创造力只能体现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发挥着“静能制动”,“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关系协调员的作用。但是,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女性地位问题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隐蔽性,中国男权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是复杂的,决非是卑微与低贱或至高无上所能涵盖的。中国的父权制性别制度作用下的两性关系呈复杂态势:父权制既有压迫、压抑妇女的一面,又有给妇女以生存空间甚至有妇女发挥能动性的机制的一面。因此,很难用一句话来断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高低。 此外,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并没有背负上类似西方文化中夏娃那样深重的原罪,她们在男权社会中被当作一个卑弱的群体来看待。加之中国文化在众多学者那里属于阴柔与内倾的性质,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西方意义上纯粹、极端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女性主义自西方传入中国以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中国传统的思想的中庸改造。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积极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中国的革命者,始终维持着“西学东渐”的局面,“向外国学习”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虽然当时社会动荡,民生无计,但较为开明的学术思想为国外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传入提供了必要的头脑空间。此外,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上升使得民族主义逐渐在社会话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女子”在尽传统家庭责任的同时,还需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公民责任。这些,为中国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外国女性主义思潮初入中国之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扫荡封建桎梏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为暗流汹涌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不少新鲜空气。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各种“主义”,经由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其中就有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的女性主义思想。它好比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块,落入古井水中,激起圈圈涟漪。在它直接影响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塑造了许多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 从当时妇女报刊的兴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新思想呼应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妇女解放运动。1905年8月20日创刊的《北京女报》是我国最早的妇女报纸,它以“开女智、开民风”为宗旨,前后出版了近三年半,共1216期。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创刊于1907年1月,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影响较大。这一时期,中国妇女报刊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范围也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妇女解放的启蒙、妇女解放的实行、妇女问题的探讨、妇女生活的指导、妇女状况的调查与描绘、世界妇女的报道与介绍,以及妇女文学的表现等。” <5> 从1905年《北京女报》创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妇女报刊一直是中国出版界的重要阵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这一时期的妇女报刊就有110种之多。虽然,这些妇女报刊涛生涛灭,存在的时间一般都较短<6>,但它们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之时所激起的女性热情。 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之后,就开始了特殊的“本土化”的变异,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主义沿着一种抹煞性别的“中性化”方向畸形发展,偏离了它的初衷。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并不是由独立的女权运动带来的,而是作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它是由整个中国的社会运动带来的。也就是说,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斗争的对立面不是强大的男女不平等的男性政治、经济、文化霸权,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全体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因此,中国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并不是中国妇女自己,而是她们的性别对立者——男性。中国近现代的女性解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男人摆脱封建桎梏而寻求解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国女性则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受惠者”。与其说是妇女解放运动,不如说是男人们的解放妇女运动,或是女性借助于进步男性的力量为处于弱势群体的自己呐喊一番而已。“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妇女解放成为从属于阶级斗争的议题,中国革命未能打破妇女受压迫的根基,从而也未能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 <7> 这一时期,男性是女性主义思潮的主要领军人物。比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全体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全体女性同胞的解放而努力。当时在解放区以“婚姻自由”为标志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家庭口号就给千万妇女带来崭新的命运。但是,当男性领导者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的时候,女性自然以这些领导人为楷模,以男性倡导的思想武装自己。在不知不觉间,以男性的眼光来衡量自身的存在,以男性的尺度来测度自身的解放程度。这样就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初衷相背离,女性的主体意识还是没有被激活。此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女性也没有时间去认真反思,在她们取得“男女平等”的同时,实际上忽略了女性自身特殊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 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注重妇女的社会性解放、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权利,但是几十年“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掩蔽了历史上形成的性别不平等制度和观念,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女性新闻人物也大多是一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铁姑娘”、“女强人”。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弱势地位。而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中则又更多地强调妇女的生理、生育的特点和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法律法规里种种对女性的特别“点名”,将妇女与儿童并列为受保护的对象,无形中又加深了女性作为弱者的印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与世界重新接轨,加入到全球化格局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趋利倾向:一方面削弱了公众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则潜移默化地强化了部分人群‘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传统观念。” <8>中国的新闻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仍然存在着男性话语权主宰的话语环境特征,且表现出性别角色表达传统化、社会角色展现外型化、审美评价相对模式化、群体位置弱势化等问题。妇女对传播媒介的掌控可能与男性相比十分有限,而传媒对妇女的形象表现和传播几乎一直处于误导状态。同时,妇女经由政策和法律所得到的权利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又在逐步失去。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束缚,社会上,包括妇女自身,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存在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即将前者理解为“向男看齐”,将后者片面地等同于妇女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担任公职,等等。此类观点的产生源于政府常年实行的以男子的状况为基准的对妇女加以保护的政策,它所导致的妇女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女性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国家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放松的情况下逐渐暴露。 当代中国女性不容乐观的生存状态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随着国门再次渐渐打开,学术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女性主义思想很快便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此时,西方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的高潮已近尾声,但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研究的声音日趋洪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业已显露无疑。中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又一场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两性平等”也走出沉重的政治意义,女性的生存状况就像女性时装一样,摆脱了千篇一律的“蓝蚂蚁”(Blue Ants)。 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研究一样,中国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许多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如杭州大学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等等,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他许多学科相融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女性主义”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简单的模拟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的流变过程: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想来自西方,因而许多研究的理论依据出自西方学者;但与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其他思想一样,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近百年的起伏过程里,也被烙上了明显的“中国印”。 女性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是作为一种边缘的、非主流的思想而存在的,加之中国缺乏西方女权主义政治运动的文化背景,又造成了今天的这样一种悖论:虽然新中国的成立携带着妇女浮出历史的地表,宣布了妇女的“解放”,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未深入人心。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妇女的受压抑合法化甚至制度化,长期被压抑、受歧视的地位使不少妇女自然形成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茫然和抗拒,相当多的妇女至今仍未明白从性别的角度接受解放意味着什么,而一个对于自身解放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的群体来说是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意识来的。参考资料下面网址: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作者:xiashiru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女权主义的思潮已有一两百年,如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标志,则有160年。国际社会公认的为凸显妇女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迄今也已历经了98个年头。在中国,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半个世纪前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了。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等重视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最强音,特别是1954年我国《新婚姻法》颁布执行后,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男人与女人似乎真的可以平分秋色,各顶半边天了。可惜的是,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却因中国社会政坛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鼓吹官僚特权、趋从封建等级等而中断了。特别是随着无序的商业化市场化社会的形成和“一切向钱看”思潮的泛滥,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好像又回到了半个多甚至一个多世纪前了。如不信,请看事实: 中国政治生活中男女官员基本上不成比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中,女性领导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实际上只是一种点缀。女性担任党政一把手的更是一种“万一”,就像“唐朝女皇武则天——千古只此一帝”; 中国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中国公民违规超生的现象一直存在,原因是“生女不如生男”,大家都想生儿子。在这些“超生游击队”中,既有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有失掉“铁饭碗”的城市下岗工人,还有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私营企业主、暴发户、黑社会组织的成员以及各类“名人”等有钱有势的新兴阶层或者说“新贵”,违规超生更是肆无忌惮,十分猖獗; 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买卖婚姻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买卖不成婚姻,且价码动辄七、八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高得离谱离奇,娶妻者由此落下的债务几代人都还不清。一些地方如本省赣州地区的不少农户,就靠出卖女儿赚钱; 中国贪腐官员卖官鬻爵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求官者如是男性可花钱买,这叫权钱交易。倘若求官者是女性,则要拿“身子”来换,这叫权色交易。当今社会流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作为成功的男人,不仅要拥有身价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家产,而且还要看养了多少个“二奶”、“情妇”。有人说,在当今社会,成功男子的人生有三大幸事,即少年得志,中年丧妻,老年得子!与之相对应,作为成功的女性,就要看她嫁的老公或者说依靠的男人有没有钱、有没有势; 中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取缔的“色情场所”又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兴盛于城乡各地,各类“三陪女”、娼妓或者说“性工作者”穿梭于忽明忽暗的世界,过着出卖肉体和灵魂的生活,并诱发出一个经济效益颇为壮观的新兴产业——娱乐业(包括色情业、博弈业等等)。有的党政官员认为,搞经济建设,就需要这些“润滑剂”的行当,无“鸡”不活、无“娼”不富。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一些人还说,有了“妓院”等色情业,强奸犯就少多了,这对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有好处。无比悲哀的是,妇女在上述那些“观念创新”的“开放者”眼中已不是“人”了,地位不地位的根本就无从谈起; 中国近十几年来的影视作品特别是影视广告,为了追求收视率或票房价值,竟也“创造”性地履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职责,对中国妇女地位滑坡大大起了一番推波助澜的作用。君不见那些连年热播的影视作品是何等的欣赏封建男尊女卑糟粕:“女人是祸水,诱惑男人犯错误;女人是陪衬,烘托男人高大无比;女人是青菜,按时论价,中年进入风雨飘摇的弃妇期、爱情乞丐期”。“李双双”过时了,“小花”凋谢了。为适应商业化、市场化社会的需求,中国妇女们大量退居家庭、娱乐场所、后宫甚至青楼。在那些拳头加枕头、离奇加怪异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发现男人生而为社会的主宰、赚钱高手,他们天然地被女人追逐、仰仗、供奉,成为女人们争风吃醋、斗智斗勇的生活“明君”、爱情“统帅”或神奇“情圣”…… 总之,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尚处于腐败高发期、多发期和易发期,因此,现今中国社会尽管“妻管严”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中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相反,还呈日趋严重下降趋势。概括起来讲,与男人相比,目前中国女人的地位是这样的:社会的主宰或者说中心是男人,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男人决定女人,是女人的根基;女人依附于男人,是男人的属性、机能和反映。

《史学月刊》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不过好像只有学校内部可以流通,不知道能不能买到

  • 索引序列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三)全84册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全七十二册)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pdf
  • 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