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

发布时间: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

在我国,将60岁或65岁以上视为老年病人。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预计未来20年,老年患者将占新发肿瘤患者的70%。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通常以患者实足年龄为限度决定抗肿瘤治疗的取舍,患者即使身体状况良好也会过多考虑治疗的不良反应而较少接受积极的治疗。老年肿瘤的生理及临床特点(发展相对缓慢、临床症状轻、隐性癌比例增加、重复癌增多、合并症多)决定了老年肿瘤发现时,大多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或经过多重放化疗,加之老年肿瘤患者脏器功能衰退,伴有多种合并症,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对放化疗耐受性差,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老年肿瘤患者积极寻求的治疗手段,成为老年肿瘤患者的替代治疗,或术后、放化疗后的维持治疗。可见,中医药是老年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老年人患恶性肿瘤时有其特点,结合临床经验和体会,提出以下几点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供参考。  治疗时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治疗原则  肿瘤的治疗主要有病理生理学治疗和靶向治疗两类,中医学辨证治疗主要是治疗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症状,调节免疫,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而西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主要是消除局部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的靶向治疗。将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中医抗癌药物作为祛邪治癌手段;将全身支持疗法,免疫疗法,中医药扶正培本治疗作为扶正手段,使扶正与抗癌有机地结合起来。扶正治疗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肿瘤病人,祛邪抗癌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中药攻逐毒邪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控制癌症适用于以邪盛为主的病证。在肿瘤治疗中,祛邪抗癌虽然是消除肿瘤的主要手段,如病属早期,病人一般状况尚好,正气未衰,在老年人心肺功能尚好,这时可采用手术祛邪手段来切除肿瘤,如果病人正气受损,则在祛邪同时要扶正,如果病期已晚,正气不支,身体不能胜任攻伐,则应以扶正为主,佐以姑息性的抗癌祛邪手段,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勿再使之受损,患者如经手术切除或放疗后,肿瘤已除或已控制,治疗上当以扶正调整为主,但如果手术或放疗后,余毒未尽,易于复发和转移,故仍以扶正与祛邪抗癌治疗相结合为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无疑会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其结果不仅消除或抑制了肿瘤细胞,而且调节了病人体内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改善了生存质量,为最终战胜肿瘤打下基础。  扶正培本法是治疗老年肿瘤的最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主要是在内虚的基础上,有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病理产物聚结某部位而形成的,由于在内虚的基础上发病,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内虚邪盛,又由邪盛而致内更虚,加速恶化,是一类消耗机体而终止生命的恶性疾病。老年患者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原因有二:一是与老年体质有关,肿瘤的发生受到年龄、性别、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因素、生活社会环境)、饮食、情志、劳逸等多方面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也均影响着患者的体质。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老年体质特点为:多气虚、阳虚及放化疗后常出现肾虚症状,并重视温肾药在治疗老年肿瘤中的作用。二是与治疗过度有关。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及变化多端,手术及多重放化疗均会导致气血津液耗伤,脏腑机能匮竭,而且老年人生理上肝脏和骨髓储备功能及肾脏清除能力的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吸收、排泄能力减弱,所以即使行为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也应注意扶正培本治疗。总之,在老年肿瘤治疗中应以减轻症状、减少痛苦和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与癌共存带瘤生存), 以扶正培本为治疗基本原则,抗癌解毒为辅,抗癌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是老年肿瘤最佳的治疗思路。  中西医结合共同关注老年患者的症状控制  老年人的功能状况而非实际年龄;关注并客观评估老年患者的预期寿命,使治疗更加符合老年的期望目标;关注合并症和复合用药情况,使治疗尽可能避免减少寿命和功能损伤;关注老年症状的控制和管理,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存质量和耐受性。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获益目标是延长生存,保持和改善生存质量与功能,更好地缓解症状。  从各种症状子量表的研究结果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表现的症状最多的前五位依次是疲乏、胃口差、口干、睡眠不安、健忘。说明老年肿瘤患者中较多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积极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合并症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老年患者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一些老年人还出现肝肾功能减退,排泄和解毒功能减弱,故而,治疗老年肿瘤患者应正确掌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时明确疾病诊断与全身状况,充分了解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肿瘤生物学特性如何,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各种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水平、毒副作用等对患者精神机体所带来的损伤,根据中医理论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四诊八纲分析,辨证施治。从而在全面分析症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中西医相结合的、有计划的、适合患者个体的、其体质和经济能力都能承受得了的综合治疗方案。实践证明,经过如此合理综合治疗后的病人,生活质量较好,复发及转移率较低,其生存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中医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诊疗手段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比较中医、西医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穿件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探索新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实验方法、诊疗手段,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个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应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类比、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源于临床实践,逐渐演进为有明确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有别于单纯中医、西医这两种医学的交叉领域,它反映临床各科发张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并代表着医学科学发展先进的、前瞻的思想和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临床医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对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和危重重症画着的诊治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西或者单纯西医的临床效果,所以,许多临床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和推广。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

虽然人类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及控制传染病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仍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尚未完全认识,某些疾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今后要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研究,建立特异的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研制新疫苗和改进原有疫苗,以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强感染免疫的研究,寻找或人工合成能调动和提高机体防御机能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物质。要加强基因工程学的研究,除制备供诊断、预防、治疗及研究用的制剂外,并能对一些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采用基因疗法,以彻底治愈这类病症。要继续加强与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协作,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为早日控制和消灭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作出贡献。

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得到的,所以喝水不要忘挖水挖井人。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作文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属限选课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良好技术人才,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因此课堂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应注意介绍国内外研究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和新进展,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他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得到的,所以喝水不要忘挖水挖井人。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英文

科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只要研究下去,历史就会永远存在。永远走在科技先进的前端。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得到的启示就是医学越来越进步了,人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啦,越来越难治啦!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第一,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文献学读后感

[文献读后感]母亲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母亲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献读后感。它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子女性别的不一样来作为变量,得出结论: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存在明显的高估倾向,而这种倾向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没有太大关系。而且文章还说,适当的高估有利于子女后期数学认知的发展。由此可见,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力有多大,读后感《文献读后感》。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个导师。你想你的小孩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必须自己身体力行地做给他看,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此才有利于他的成长。不可像有些父母,说的和做的永远不一致。这样,会使小孩产生疑惑,价值观是非观被扰乱,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现在的社会中,有太多可以误导小孩子的现象发生了。社会教导孩子要诚实,善良,勇敢,环保。。。。。。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或许我的话题扯远了,但是,每当看到父母教育的孩子的相关报道时,都会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我希望我可以当改变它的那一位,或许力量很微弱,也要发出正能量

_5_dg&ie=gb2312&bs=%D6%DC%EA%CA%BC%F2%BD%E9&sr=&z=&cl=3&f=8&wd=%B6%C1%BA%F3%B8%D0&ct=0

  • 索引序列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作文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英文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怎么写
  • 文献学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