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电话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电话

不容易投稿,具体还要看自己作品的质量。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媒体、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区域面积310km2)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10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科技发展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办公室;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7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技术管理一处、技术管理二处、基金办公室;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基础地质处、矿产资源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测绘遥感处、资料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建所时间: 1962年。管理体系: 依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idt OHSA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并通过了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方针: 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目标: “三争”、“三保”、“三承诺”。“三争”: 地调科研成果争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争一流;大区项目管理水平争一流。“三保”: 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职工队伍: 在职职工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5人。高级职称人员87人(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7人),中级职称人员56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组织机构: 下设10个职能处室,4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综合服务部门。专业资质: 持有五大类15项资质。地质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丙级;项目评价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项目论证 :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分析测试:所属实验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是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勘察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对外合作: 与长安大学、陕西省气象局等共建部属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博士、硕士培养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英、澳、中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美、意、日、俄等国家有良好的业务交往和合作关系。科技窗口: 创办有《西北地质调查》专业网站,建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资料馆》,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电话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一、单位沿革及职责任务197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沈阳军区工程兵第307团、兰州空军工程兵第12团、第二炮兵工程兵114团改编、扩建并抽调各省地质局部分技术骨干组成“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建制为3个支队、12个团,共16700多人。从左至右:总工程师李文鹏、党委书记康战、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侯金武、副院长田廷山、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徐万忠197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基建工程兵成立“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指挥部”(军级编制,院本部的前身),集中指挥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直接领导3个支队及所属15个团。业务技术归口于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主要承担全国高原、森林覆盖区、沙漠腹地和边远地区198万km2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83年,根据中央军委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的命令,水文地质普查部队被撤销,组建为“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下辖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呼和浩特中心、兰州中心和成都中心)及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904大队、906大队、908大队、909大队和915大队)。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边远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任务,承担部分跨省区、跨流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及干旱缺水地区的找水打井任务。1988年11月,经原地质矿产部研究决定并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同时加挂“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牌子,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管理原有的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工作,承担环境地质研究和技术方法研究任务。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决定由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机关、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办公室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合并,组建“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直属于国土资源部。2000年8月,更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年3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加挂“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两块牌子。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由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变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2007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定”方案》,明确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九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全国地下水监测,承担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矿山环境、地热等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开展相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经营工作;受局委托,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承担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二、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一)内设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内设机构21个,其中综合管理部门6个,技术业务部门12个,其他部门3个。综合管理部门有办公室、财务资产处、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技术装备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技术业务部门有综合研究室、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地下水调查监测室、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室、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信息网络室、期刊编辑室、科技情报资料室、三峡地质灾害监测室、地质灾害防治室、地质环境咨询评估室;其他部门有离退休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部、门诊部)、西峰寺培训中心。(二)人员情况截至2008年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在职职工179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164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39人,大学本科69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有16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0人,高级工程师46人。有4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机构设置三、主要成果和服务30多年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承担完成了近千项水工环地质工作领域的调查(勘查)监测任务和50多项国家和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有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七五”至“九五”期间,组织完成了国土近1/3陆地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牵头完成了“我国重点地区与重要城市的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与环境地质论证”,承担完成了数十个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查和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选址论证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编制了我国第一代《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和“分省地质灾害图集”,承担了“长江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的综合勘查与治理”,开创了我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先河。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华北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综合研究”、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开展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和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完成了以“1:20万全国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1999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组织完成了全国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基本查清了全国陆域区域地质环境状况,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组织开展了全国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负责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2003年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在全国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级市和县(区、市)得到推广,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川雅安、云南哀牢山等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在我国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区和陕北黄土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示范,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基于北斗通信卫星系统的四川雅安峡口滑坡多参数实时监测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位移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点标示牌在开展三峡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模型,构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每年汛前、汛期和汛后,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对全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日常巡查巡测,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及时采集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定期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季度报告、半年报告、年度报告和重大地质灾害快报,通过网络发布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及时反映地质灾害状况。组织开展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建立了以地下水动态监测孔、孔隙水压力孔、基岩标、分层标、GPS基准站和GPS观测墩为主体的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对华北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测。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图件完成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等工作,评估油气管线总长度约2万km。开展了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为国家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地下水调查与监测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查明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环境状况,为国家水资源宏观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中国-荷兰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北京平原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东济南岩溶泉域三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水位和水质监测网优化设计、监测设施保护、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监测信息管理与实时发布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为我国相似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提供了示范,为推进全国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与发布的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开展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正在组织开展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区边界条件概化图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剖分图(第一层)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区图深层含水层释水率分区图常年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的长期(常规)监测任务,保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根据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监测资料,每年对全国地下水状况进行分析,按年度逐年编制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下水水位、水质的总体变化情况,为国家实施地下水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监测孔保护装置地下水监测示范区自动化监测与传输设备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年度地下水动态分析成果(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组织完成了全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共调查矿山117291个,面积9万hm2,基本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查明了我国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完成了吉林省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与监测示范,为逐步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静态管理向动态监控转变奠定了基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四)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完成了全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字化1017个图幅,建成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成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将在我国国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开发了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地下水监测信息,基本实现了地下水监测数据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开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初步实现了日常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与发布。建立了全国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和经济区水工环地质空间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与处理服务系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其中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成果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界面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实况建立了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地质环境监测预报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人次。(五)战略规划研究及决策支持与服务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治对策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西北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中国可续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战略研究”、“中国地下水保护战略研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水工环地质调查部署战略研究”等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积极撰写有关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和对策建议的材料,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起草、专题研究和论证材料的编写工作,承担了《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等水工环地质领域的专题研究和编写工作,起草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等规划和规程规范;参与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组织编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安全保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指南》、《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成功实例汇编》、《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等;从2001年开始,每年代国土资源部编制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并在人民日报和中国地质信息网上发布。上述工作在为国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六)地质环境调查领域拓展在浙江杭嘉湖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般地质报告去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或地方的地调局或国土资源局查询,要是实在找不到工程区的地质报告,也可以找具有资质的勘查单位进行勘查,获得勘查报告,只是时间比较久,花钱也比较多。阅读地质勘察报告技巧:1、直接看结束语和中的持力层土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基类型以及基础砌筑标高。从持力层土质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大小可以初步判断该土质的好坏。2、结合钻探点号看地质剖面图,并一次确定基础埋置标高。以报告中建议的最高埋深为起点,画一条水平线从左向右贯穿剖面图,看此水平线是否绝大部分落在了报告所建议的持力层土质标高层范围内,以此确定基础埋深。3、看结束语或建议中对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是否有液化判别。这条很重要,没有的话要让勘察单位重新补充且明确液化判别。4、重点看两个水位历年来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历年来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在设计地下构件如地下砼外墙配筋时要用到,来计算外墙受到的水压力。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

根据我国地质工作实际和地质调查信息资源现状,研究空间信息网格思想,构建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实现分布式数据、软件、硬件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与应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是构建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的主导思想。根据地质调查信息服务的需求,框架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图5-1)应能够提供空间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及并行计算机制,空间分析计算能力的集成,提供灵活的动态集群及负载均衡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多结点空间数据资源、空间运算能力的高度共享,保证用户进行网格空间应用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并能向用户提供高度抽象的统一虚拟视图。其特点如下。图5-1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框架一、基于对等式结点管理器及其机制与网格GIS软件平台中间件的整合的网格GI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框架构建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以网格GIS软件平台为基本构架,通过对等式结点管理器与网格GIS软件平台中间件的整合,构成完整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由虚拟结点资源聚集器、网格结点元服务库、虚拟结点Portal配置器、暂时性数据资源聚合容器组成对等式结点管理器及其机制,通过网格GI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实现对服务状态的控制,跨平台集成、网格全局目录、域对象管理、分布式空间计算、网格工作流、用户安全管理等功能。网格GIS应用程序开发框架(Gr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以Grid Service服务的形式对用户发布,可以实现用户应用的快速定制与开发。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应用系统构建工具,主要包括:网格工作流搭建工具、功能组件注册工具、网格服务快速开发工具、网格地图文档转换工具等,为构建整个业务系统提供了支撑环境。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快速构建和扩展面向专业应用领域应用系统的一般模式,用户利用功能库、模型库和数据管理工作区中提供的功能、模型和数据,通过网格 GIS应用系统构建工具生成各应用系统。其中,功能库或模型库中既提供网格GIS平台自有的通用GIS功能或模型,又可以加入自定义的业务功能或专业模型。基于网格GIS软件的应用系统主要采用基于Globus的网格GIS平台软件包来构建,作为一个充分利用网格技术的GIS平台,网格GIS通过空间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及并行计算机制,进行空间分析计算能力的集成,提供了灵活的动态集群及负载均衡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多结点空间数据资源、空间运算能力的高度共享,保证了用户进行网格空间应用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并能向用户提供高度抽象的统一虚拟视图。进而解决了传统网络GIS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二、IMS Service与Grid GISWRSF Service并存的混合框架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对IMS Service与Grid GISWRSF Service进行了集成,实现原有的MapGISIMS Service与基于WSRF实现规范构建的网格GIS服务并存的混合框架。使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实现了跨平台部署,能运行于W indows/Linux/Unix等多种异构操作系统平台,并且支持本地空间数据格式(如MapGISHDF数据库),基于大型商业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格式(如Oracle 10g/11g、IBMDB2等)。在跨平台GISC/C++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采用JNI技术对底层GIS功能进行封装,将底层基本的GIS功能发布成SOAP及REST形式的元功能服务,提供了传统和无状态形式的服务API接口,方便上层框架进行封装。Grid GISWRSF Service主要采用基于Globus的网格GIS平台软件包来实现,如图5-2所示,网格GIS软件平台架构自底向上主要设计为如下几层:图5-2 网格GIS软件平台架构分层最下层由跨平台的MapGISGrid Core(即DC Serevr服务核心软件包)组成,该内核实现了跨平台部署,能运行于W indows/Linux/Unix等多种异构操作系统平台,并且支持本地空间数据格式(如MapGISHDF数据库),基于大型商业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格式(如Oracle 10g/11g、IBM DB 2等)。在跨平台GISC/C++内核的基础上,采用JNI技术对底层GIS功能进行封装,将底层基本的GIS功能发布成SOAP及REST形式的元功能服务,提供了传统和无状态形式的服务API接口,方便上层框架进行封装。通过元功能服务层提供的服务API接口,采用Globus Toolkit 4工具集对其进行了网格化封装,其上构建了一系列的网格GIS功能组件,如网格全局目录、域对象管理组件、分布式空间计算中间件、网格工作流组件、用户安全管理组件等。在一系列网格GIS功能组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网格GIS应用程序开发框架(Gr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在此基础上,底层功能均以Grid Service服务的形式对上发布,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用户应用的快速定制与开发。最上层的网格GIS门户层可以在标准网格服务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的JavaScript或者Flex等主流的富客户端开发技术进行客户端应用的快速开发。实现地质调查信息的集成发现集成及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的网格计算解决方案。在网格 GIS业务化系统建设,为充分利用网格GIS技术优势,如对服务状态的控制,跨平台集成、网格全局目录、域对象管理组件、分布式空间计算中间件、网格工作流组件、用户安全管理组件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对IMS Serivce与Grid GISWRSF Service 进行了集成,使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实现了跨平台部署,能运行于Windows/Linux/Unix等多种异构操作系统平台,并且支持本地空间数据格式(如M apGISHDF数据库),基于大型商业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格式(如Oracle10g/11g、IBM DB2等)。在跨平台GISC/C++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采用JNI技术对底层GIS功能进行封装,将底层基本的GIS功能发布成SOAP及REST形式的元功能服务,提供了传统和无状态形式的服务API接口,方便上层框架进行封装。其架构如图5-3所示。图5-3 基于IMSService与Grid GISWRSF Service一体的网格平台架构图在网格GIS全局目录管理功能组件的构建过程中,利用W SRF框架实现了对遗留GIS系统网格化的封装,实现了空间信息网格服务的动态发现与集成服务,主要表现为提供网格结点空间信息的注册和查询功能。包括:网格GIS结点信息注册-网格结点的LRM(Local Resource Manager本地资源管理器)向资源信息服务结点注册其可用的资源信息(空间数据信息及服务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结点动态维护注册到其上的网格结点的服务信息列表:通过网格服务可以动态查询当前可用网格结点的列表、按照指定的查询条件可查询结点上的服务信息列表、发布某种服务的结点信息列表、当前网格中存在的虚拟组织(VO)的信息列表,还可以实现图层粒度级的结点信息查询。通过采用组建动态虚拟域时发送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ystem(MDS)结点备份列表的方式,为每一个空间资源网格结点的LRM 功能服务提供了备份的MDS结点地址,多个MDS同级几点之间采用消息队列与订阅的方式实现高效的信息同步与更新,这样就避免了单点失效的问题,另外,还将MDS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修改成更加高效的方式,即当第一次结点资源信息汇聚收敛完毕以后,以后由MDS 结点以“心跳定期”的方式进行轮询,如果空间数据资源和服务信息不发生变化,就不更新;当结点的资源状态发生变化时,借助于Trigger Service进行触发更新,这样就降低了网络流量的开销,提高了动态更新的效率。在网格GIS平台环境下,采用了基于域的业务集成方式,利用全局目录管理组件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资源结点组成网格环境下的动态虚拟组织域(即Virtual Organization)将域的相关信息(域管理器结点ID,域ID,域结点信息描述,域服务描述等)保存到应用域管理器结点上,同时创建域的资源目录,并在全局的域目录管理结点上进行域对象的注册。当域对象发生变化时,由该管理结点和全局目录服务结点进行协同以确定域信息的变化。当应用域管理结点发生单点失效故障的时候,由全局域管理服务生成新的域管理结点。在同一个服务结点上,原有的MapGISIMS Service与基于WSRF实现规范构建的Globus网格服务并存,也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在服务之间进行交互调用,共同向上层应用客户端提供业务功能支撑。在客户端上将原有的门户和网格应用的门户通过富客户端(Rich Client)技术无缝地集成到一块,基本的空间功能如元数据服务、制图服务、要素服务由原客户端提供,涉及计算密集型/可并行计算的空间业务,则由网格GIS客户端负责完成,通过调用底层的空间任务分发与执行监控网格服务组件,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可并行执行的原子序列,提交给相关网格结点进行快速计算,任务执行的状况及成功执行后得到的结果在网格门户组件上能够直观反馈给用户。这种混合式的集成架构既保证了已有系统业务的稳定性,又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入网格GIS应用功能组件,充分发挥了网格计算技术在分布式地学计算领域的优势,同时提高了结点的运行效率和可维护性。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提供境外矿产勘查信息对于刚步入境外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矿业公司和投资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 《世界矿情》,每大洲成一册,每个国家成一节。介绍该国的矿产资源、主要矿床类型、矿山生产和贸易、矿业管理体制和矿业政策、重要矿床实例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不定期内部发行的 《应对全球化: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包含了更多的实际资料。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出版的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提供了当年全球矿产资源供需背景材料和最新动态,分矿种论述了储量/资源量、生产、贸易和市场及市场展望,可供境外投资矿产勘查决策时参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出版各大洲 《投资指南》,侧重于介绍各国的矿业现状、矿产勘查开发的法律规定、矿产勘查开发的税收和经济政策、矿业管理部门构架等。二、各国地质调查所是境外矿产勘查重要的信息来源地质调查所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公益性机构。就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向矿业企业和勘查公司和社会公众提供地质信息服务,发布与矿产勘查有关的信息,提供地质科学产品。其目的是吸引勘查投资,降低勘查风险,推动商业性矿产勘查。使用纳税人的公共财政,提高本国勘查引资的竞争力,发展矿业,最终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惠及全民的目的。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所多数隶属于矿业部、能源部、自然资源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少数隶属于经济部、工业部、商业部; 个别隶属于科技部,如日本、韩国、英国,这些国家已几乎没有矿业。领土大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设立州或省的地质调查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质调查所的任务有所不同,前者在区域地质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和创新。管理体制则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世界银行曾向发展中国家政府提出建议,地质调查所的作用是: “矿产调查、地质测量、地质图出版,及时收集可供矿产勘查的地质数据。”“政府的地质调查机构不应当进行和资助任何矿产勘查和可行性研究项目。地质调查所要发挥促进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的作用。”地质调查所与矿产勘查有关的任务有以下 4 个方面: 基础地质填图笔者曾询问过芬兰地质调查所所长拉普兰宁 (Veikko Lappalainen) ,请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地质调查所的主要任务。他的回答是: “填图、填图、填图 (Mapping,mapping,mapping) 。”出版各类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球化学图、地球物理图,并用地质科学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对各类地质图件及时更新换代,是地质调查所最基本的工作任务。高质量的基础地质图件,涵盖了巨量的二维和三维空间信息,可以最有效地帮助缩小和选定找矿靶区,节约勘查成本,降低找矿风险。基础地质填图将拉动矿产勘查。 建设和维护地质数据库由于信息和制图技术的发展,勘查公司更需要各类海量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以及矿产地数据库、岩心及样品实物数据库等。地勘单位和勘查公司的地质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库,研究找矿靶区和找矿方法,结合自己的野外勘查数据资料和地质认识,形成新的专门勘查图件,提高勘查的效率和找矿成功率。当前,地质调查所要同时提供纸介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岩心及样品等实物数据库对于勘查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岩心库里有地质调查所自己施工钻孔的岩心,但多数是收集矿业公司和勘查公司的岩心。从计算机上检索后,有方便的设备提供勘查公司查看岩心实物,用于指导找矿和制定勘查计划。例如,中川国际矿业控股公司就充分利用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地质调查所的岩心库,指导选区和设计,在 KP-488 矿权区勘查取得了成功。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商业性矿产勘查中产生的地质资料,即矿产勘查公司的资料。在绝大多数国家,矿业法或相关法规中都有规定,勘查公司应按时提交矿产勘查年报和最终报告,在探矿权灭失或在规定期限以后,矿产勘查公司的地质勘查资料也必须向公众公开,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调查局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在同一找矿靶区,几上几下,多次更迭探矿权人,是矿产勘查的客观规律。公司的矿产勘查资料,依法进入政府机构或地质调查机构的地质数据库,避免在同一探矿权区做重复的工作,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降低了矿产勘查的社会成本。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地质调查所就接受了 61 000 份公司上交的矿产勘查报告、13 万个钻孔编录报告,通过 SIGEOM 网,可以方便地查询。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地质调查所在矿产工作上有以下三个方向是具有共性的。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地质调查所已经很少直接开展矿产勘查工作。第二,地质调查所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任务,是评价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力。其目的是给政府宏观决策、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是给投资者选择项目提供帮助,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提高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找矿的成功率。第三,地质调查所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发布。包括各类矿产的资源量/储量; 各类矿产的产量、贸易量,甚至主要矿山的生产情况; 矿产勘查的动态和进展。有的还要关注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所海因博士 (DJames R Hein) 就是负责锰矿的,他了解全球锰矿 (包括海底锰结核) 的成矿潜力,锰矿勘查、锰矿资源量/储量和锰矿生产。海因博士也曾多次来中国了解中国锰矿的勘查开发情况。所提供的美国国内和全球的锰矿资料,为政府和与锰矿有关的公司服务。下面,用两个实例来说明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及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联系。例如,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所 1993 ~ 1995 年执行了一项包含多种技术的航空物探计划,所提供的大量找矿信息,拉动了南澳大利亚州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勘查许可证登记面积和勘查投入增加了近一倍。又如,巴西亚马孙地区属热带雨林,进入困难,地质工作程度低,勘查风险大。巴西地质调查所对该地区部分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含矿性,开展调查评价和研究,指出了若干可能含矿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吸引初级勘查公司进入该区,寻找硫化镍和铂钯矿床。 专题研究高水准的地质调查成果是由高水准的地质专题研究支持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有潜力的新区的矿床成矿特征、矿床模式的研究,成果为勘查公司利用。例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韦特(W K Witt) 的 《西澳大利亚州东部金矿田门泽思-康巴尔达的金矿成矿》报告,就为 BHP 西澳勘探公司应用,取得了找矿效果。有的有成就的矿床地质学家离开地质调查所 (局) 以后,加入勘查公司,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三、地质调查所的信息服务描述以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为例,来介绍政府地质调查部门的信息服务。不论是在 PDAC 上,还是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一定会有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的展区,介绍其地学产品和地质信息服务。从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网站 au,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质信息产品目录。与矿产勘查有关的各种比例尺的产品有地形图、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数据; 地质图、矿产图、矿床模式图、覆盖层地质图和专门研究地质图; 地球物理异常图、航空物探数字资料、重力数字资料、地震数字资料; 初级勘查公司上交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相关的文件、年度报告、预算、发布新闻; 各类卫星图像数字资料; GIS 数据库、矿床矿点数据库等。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还出版种类繁多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在澳大利亚投资矿产勘查应当关注以下几种: 《澳大利亚地质新闻 (AusGeo News) 》、《公司文件 (Corporate Documents) 》 (记载初级勘查公司最新勘查计划、年度报告、财务状况等) 、《地球监控(Earth Monitoring) 》 (公布在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的地质学和矿产勘查的论文) 、《矿产 (Minerals) 》 (刊登专家对矿产勘查动态分析和评论,及时报道有关矿床的矿产资源量变动等) 。这些出版物并非纯地学的科学刊物,对矿产勘查投资者很有参考价值。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以多种方式为勘查投资者和运营商服务。上述地质信息产品一部分是免费的在线服务,一部分是收费的。即使收费,价格也不高,例如含各种信息的1∶ 10 万地质图光盘,售价仅 99 澳元。但要签署协议,客户只拥有数据的使用权。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电子版官网

一般地质报告去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或地方的地调局或国土资源局查询,要是实在找不到工程区的地质报告,也可以找具有资质的勘查单位进行勘查,获得勘查报告,只是时间比较久,花钱也比较多。阅读地质勘察报告技巧:1、直接看结束语和中的持力层土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基类型以及基础砌筑标高。从持力层土质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大小可以初步判断该土质的好坏。2、结合钻探点号看地质剖面图,并一次确定基础埋置标高。以报告中建议的最高埋深为起点,画一条水平线从左向右贯穿剖面图,看此水平线是否绝大部分落在了报告所建议的持力层土质标高层范围内,以此确定基础埋深。3、看结束语或建议中对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是否有液化判别。这条很重要,没有的话要让勘察单位重新补充且明确液化判别。4、重点看两个水位历年来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历年来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在设计地下构件如地下砼外墙配筋时要用到,来计算外墙受到的水压力。

地学吧,相当不错。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地址

《国土资源通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土地》主办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是国家国土资源部所属媒体,是国土资源领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土地管理专业刊物;《中国地质》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主管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地质学术理论期刊;《中国地质教育》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学会。

六大地调中心指的是天津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

不容易投稿,具体还要看自己作品的质量。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媒体、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分别是天津、武汉、西安、南京、成都、沈阳地调中心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电话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电话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官网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