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第四纪研究期刊2003年第23卷第2期

第四纪研究期刊2003年第23卷第2期

发布时间:

第四纪研究期刊2003年第23卷第2期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  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个人简历  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  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  主要教学情况  研究方向  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第四纪地质  主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论文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   Chen Jun, and Zhou K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 33, N14, 198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11, N2,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S C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3, 1992   Chen J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6,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Ore Geology Reviews, V7, 1992�   Chen Jun, and Wang H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3, 1994�   Chen J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1, 1995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 Acta Geologica Sinica, V9, N3, 1996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Chinese S Bulletin, V42, N6, 1996   Chen J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1, N18, 1996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7, N5, 1997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1, N3, 1998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3, N1, 1998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 1999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2, N2, 1999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 Quaternary Research, V54, 2000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V74, N2, 2000

名称(原文) 名称(译文) 出版时间 出版社(刊物) 字数(万) 类型SOURCES ET PERSPECTIVES《La Dance》 流源与流向 1990年 《舞蹈论丛》总第39辑 第125 – 126页 2 译文LA CHAMBRE D‘ ACCUSATIONThéorie et pratique de la procedure- Pierre ChambonDalloz 1978 《法国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刑事预审法庭和检察官 1991年 中国检察出版社 24 译著(合译)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à Beijing (德日进在北京) 1996年 《今日中国》法文版1996 No6 第60-62页 文章Teilhard de Chardin au confluent de l’Est et de l’Ouest (东西方交汇处的德日进) 1999年 Bulletin Teilhard de Chardin No29P 22-26 4 论文Le Phénomène Teilhard (《德日进现象》) 1999年 法国 Aubin 出版社 11180 专著《德日进集》—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名人书库 1999年 上海远东出版社 7 编译著Le ChevalLettre d’amour à J-P SartreDe Fran?oise Sagan 法国女作家F 萨冈的散文:马;写给萨特的情书 2002年 《世界文学》2002年 第3期 4 译文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2003年 《第四纪研究》第23卷 第4期 5 论文La conception de l’Union chez Teilhard et de l’harmonie et de l’union dans la pensée chinoise 2004年 ?Avec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2003 Pekin-Strasbourg? 207-216Aubin éditeur 47 论文德日进的“合”哲学与中国的和合思想 2004年 《汉学研究》第八集中华书局 7 论文

第四纪研究期刊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都是重要期刊。

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第10卷第6期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三燥”,三燥指的是“肝燥、肾燥、肺燥”,又称三焦燥,既肝焦、肾焦、肺焦,也称三焦。但是,有些医生说三焦既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内外相连之油膜,三焦之源上连肝气、肺气及胸膈,而上入心包络,下连小肠和大肠,前连膀胱,下焦夹室既血海室也,盾空子与皮肉,透内外出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三焦气行,命门相炎,布于三焦,火化而行为溺,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请之腑,上主钠,中主化,下主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说得也有道理。可是,在治病上是不能这样说,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要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的话,是不可能治病的。 而此三焦为肝、肾、肺称之也,三焦受邪,多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肺感燥邪,耗伤津液,肺卫失和则喉干口渴,痰干咳嗽,脸色日红。肺受燥邪,肺卫失和,燥热邪气转化为肝肾,同是出现并发症,但大多数在转化过程中,它的待伏期很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说,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的发病是没有症状的。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是有症状的,如:痰干咳嗽,脸色红等症状,同时也会出现其它的干燥综合症,发病时没有症状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肝燥: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间,胆不相火,木能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包中,是为于血海,凡周身之海,总视血海为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其主部分,故肝主藏焉。致其能之所以藏血之故,则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血压升高,诸症作焉怒帮甚则狂,火太甚则夹肿面青,目赤头痛眩晕,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会食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若木挟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头晕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肝之清阳,既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楚遗不寝。肝又主筋,皆属肝病。分部于季胁少腹之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致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也,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胆,亦能吞酸呕苦,耳聋目眩。 肝受燥邪所伤,既称“肝燥”。肝燥火热内扰肝血,循经上攻头目或肝燥火盛血压升高,气血涌盛脉络,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压功能紊乱,皮层功能失调,失去对皮下层中枢神经的控制和调节,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当血管舒缩,中枢长期产生缩血管冲动的兴奋性时,既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持久收缩,血压更加不稳。另一方面,它剌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使钠重吸收增加,钠潴留引起水潴留,结果血溶量增加。由于皮下层中枢功能紊乱,植物神经交感,神筋兴奋肾腺素和去甲肾上腺分泌增加,致使分别引起心输出血量增加,和细小动脉痊挛,加量了血压升高。故产生头晕胀痛,脸红,心率加快等症状。体肥胖者,水旺,血湿盛,更引起血压升高,心络湿,脑血管阻塞等等症状。 肺燥:肺於乾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昌。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肮,以为病,故寸口肺脉,可以诊知五脏。肺之令五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喘咳,吐血痨症并作,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风寒袭之,则皮毛洒淅,客于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以其为婿脏,故畏火,亦畏寒,肺开窃于鼻,主呼吸为乞之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天水中之阳,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之源,肺既为制气之主也。 燥邪侵犯肺卫,津液耗伤,肺表失润,亦称燥气伤肺症,又称肺燥。肺感受燥邪,耗电量伤津液,肺卫失和,或同风湿之邪化燥伤津液所致。初起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肺喜润恶燥,职司清肃,燥犯肺易伤津,肺失滋润,则见口、唇、喉干,咳嗽不已,肠道失润,故大便于燥,尿源不足则浅少。燥袭伤津,卫气失和,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脉浮数,苔薄而干燥少津,则为燥犯肺也,燥邪犯肺引起阻塞性疾病,以气道阻塞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燥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由于肺主气属卫,故在肺焦病症中。燥热之邪犯身体,既可能肺同时受邪,也可能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雍肺表热症不甚明显。病情严重时,热之燥邪既可逆转于肝或肾。肺合皮毛,主表统卫,热燥之邪儿表,卫气失和,肺失宣降,故见燥热,燥邪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则口渴,喉干。若燥邪热入里,肺失肃降,气逆于上,则痰干咳嗽,气喘,致成肺燥。 肾燥:肾于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藏于不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亢,喘促虚劳,诸症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乏于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痢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则腰痛。开窃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于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虚阳上乏,为咽喉颊赤。阳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也。 燥热之邪侵入于肾,动奇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职失充养,故耳聋神失阴精充养,则神疲。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口燥,喉干,微咳。肝于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热邪久羁,真阴被灼,水亏盛,筋失所养,亦系阴虚水亏,虚风内扰所致。 肾因燥热内扰,发育和代谢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小便有粘液,呼吸功能减通等。肾受燥热,糖代谢紊乱,引起持续性血糖升高和糖果尿病,便时会病毒性粘液和起泡沫或疲乏等症状。肾与膀胱经脉相互络属,相互表里,肾受燥邪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既发生小便有异味,带有病毒性粘液,燥邪侵入肾转化于膀胱,燥热蕴结膀胱气不利化,所表现的症状,燥邪转化入于膀胱便饮食不节滋生燥热,致便膀胱功能失常,燥热内蕴,津液被灼等。膀胱于主津液,为胞之腑,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干之也,肾是人体神经结枸的总成。 膀胱者,小便之器也。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源也,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膀胱之气,哉津液上行外运,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之背,上头项,故头痛背反胀,皆是太阳痛。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之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水天一气之义也。

鼻部骨折的诊断及整复   岳青霞 2006-5-18 13:27:51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2月 第5卷 第4期  关键词:鼻部骨折  〔关键词〕 鼻部骨折;诊断;整复  临床上,鼻骨骨折常伴有鼻中隔软骨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等多部位骨折、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通气功能,还可导致外鼻畸形。影响患者容貌的美观。因此,正确诊断和整复鼻部骨折是十分重要的。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诊治因外伤引起鼻部骨折患者140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40例患者中,男113例,女27例,年龄13岁~58岁,平均22岁。病程1 d~3个月、鼻部骨折原因为:拳击伤66例,砖头、棍击伤41例,汽车、摩托车撞击伤33例,开放性骨折22例,鼻出血138例。检查鼻通气不良59例,鼻梁塌陷偏斜102例,X线摄片确诊86例,CT扫描确诊54例(部分同时行X线摄片及CT扫描)。140例中,单纯鼻骨骨折39例,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58例,单纯上颌骨额窦骨折13例,鼻骨上颌骨额突复合骨折26例,鼻骨、鼻中隔、上领骨额突复合骨折的3例,筛骨垂直板骨折1例。  1.2 整复方法  单纯鼻骨骨折有错位畸形或鼻中隔骨折轻、偏曲不超过1度的61例只行鼻骨骨折整复术;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骨折长度超鼻中隔1/3或2度以上偏曲)37例,同时行鼻骨整复加鼻中隔矫正术;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13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鼻骨、上颌骨额突骨折26例,行鼻骨整复加上颌骨额突复位固定术;鼻骨、鼻中隔;上颌骨额突复合骨折3例,其中2例于唇龈沟进路直视下复位,1例拒绝手术,自动出院。  2 结果  126例1次复位满意,9例2次复位满意,5例复位不理想。  3 讨论  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遭受撞击、跌碰,发生鼻外伤的机会较多,其中以鼻骨骨折多见,骨折的类型决定于暴力的方向和大小。外鼻抵抗正面暴力的能力较强。因此,侧面暴力引起的骨折较多见〔1〕。  众所周知,外鼻三角形鼻椎突出于面中部如拱桥,鼻骨是拱顶石,上颌骨额突如锲形拱石位于其外,梨状孔缘似拱墩,双侧上颌骨似桥墩,共同组成外鼻上部的骨性桥。中部的软骨性桥由侧鼻软骨组成,鼻软骨内侧缘与中隔软骨顶连接,筛骨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如鼻椎这个帐蓬的支柱。任何实质性的鼻骨移位多有骨性鼻中隔骨折;软骨性桥遭撞击也可影响鼻中隔软骨骨折;故鼻骨骨折常合并鼻中隔骨折。鼻骨、上颌骨和额骨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筛骨正中板则为外鼻的间接支持骨骼。因此,外力作用于鼻部正前方就容易导致鼻骨骨折,外力作用于外鼻的外侧,就容易出现上颌骨额突的骨折,其中作用于侧面上分常出现鼻骨、上领骨额突的复合骨折;而作用于侧面下分还可能出现单纯的上颌骨额突骨折。外力强大可同时发生筛骨垂直板的骨折。  鼻骨复位钳复位仍然是一种传统常用的复位方法,适用于单纯鼻骨骨折,鼻骨和鼻中隔骨折者。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部分鼻骨和额突复合骨折。多使用剥离子和套橡皮管的弯血管钳,伸入鼻腔、置于骨折片后下方,用力向前上方抬起骨折部分,此时常可听到骨折复位时发出的“咔嚓”声,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部分鼻骨、上领骨额突复合骨折患者,骨折发生在鼻根部,复位器械伸入鼻腔深度受限,故复位不理想。还有部分鼻骨、鼻中隔及上颌骨额突复合骨折范围较大,骨片之间相互嵌插,1次复位不满意,后采用唇龈沟进路,直视下咬低咬平骨折断缘,直接抬起骨片,效果满意。本文有4例复位不理想,原因:陈旧性骨折;复合骨折范围广。  X线摄片和CT扫描能清楚的显示骨折部位及受损情况以指导治疗。为避免外鼻畸形及鼻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对鼻骨骨折整复的时机和采用正确的整复术十分重要。我们体会,整复的黄金时间为外伤后6 d~10 d,特别适应单纯行鼻骨复位术,有复合伤时可在半月内进行。鼻骨复位后堵塞时注意使骨折脱位的鼻中隔于正中位,否则导致术后鼻中隔偏曲,影响鼻通气而再需行鼻中隔矫正术。鼻根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整复后外鼻可用钢丝或夹板等固定;凡士林纱条堵塞时间为5 d,外固定应延长至1周以上〔2〕。  总之,遇到鼻外伤,首先要作X线摄片或CT扫描,以确定诊断,并分清骨折部位,这样就可以确定整复方案,使病人既减少痛苦,又提高疗效。

第四纪研究期刊排名

是的 而且刊物是属于比较权威的刊物!

第四纪研究新理论与技术,第四纪沉积与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第四纪资源(金属、非金属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工程与应用第四纪,第四纪动植物演化与新发现,全球变化与人类环境相关性,天文周期与气候演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与地质事件(包括灾害性事件)与国土整治,国内外有关第四纪研究新趋势等。《第四纪研究》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目前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本刊,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本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保持较高的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底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中,《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2224,排名第4,影响因子为780,在地球科学学科排名第7;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CSCD)(2008版),《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1530,影响因子为524。

第四纪研究期刊等级

是的 而且刊物是属于比较权威的刊物!

2000年12月按1999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第四纪研究》获地学期刊第二名外, 2000年又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转发科技部《关于公布科技期刊方阵名单的通知》中,《第四纪研究》被评为“科技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在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次推出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中,《第四纪研究》进入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第四纪研究新理论与技术,第四纪沉积与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第四纪资源(金属、非金属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工程与应用第四纪,第四纪动植物演化与新发现,全球变化与人类环境相关性,天文周期与气候演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与地质事件(包括灾害性事件)与国土整治,国内外有关第四纪研究新趋势等。《第四纪研究》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目前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本刊,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本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保持较高的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底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中,《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2224,排名第4,影响因子为780,在地球科学学科排名第7;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CSCD)(2008版),《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1530,影响因子为524。

  • 索引序列
  • 第四纪研究期刊2003年第23卷第2期
  • 第四纪研究期刊
  • 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第10卷第6期
  • 第四纪研究期刊排名
  • 第四纪研究期刊等级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