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城市化存在问题论文

中国城市化存在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城市化存在问题论文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回顾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并探求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最后指出中国应走多样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思考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变成城市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居住区的逐渐扩大,非农业活动的转移和聚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协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战略等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将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世界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截至#$$%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几乎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近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年的0"(1$*提高到!""0年的&"(’0*,城市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个增加到目前的%%"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达&%个,城市经济对中国的贡献率已超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年内,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的增长率计算,到!"!"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4%"*,城市人口大概可达14$个亿。城市化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56789:;(<=>?@>A8)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04!""&)》统计显示,!""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B%$&亿元(人均超过#"""美元),其中全部地级城市(不包括辖县)创造的约占全国的%0*,超过#"""亿元的城市就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沈阳、南京、佛山、大连、重庆、成都#0个城市。+!,可见城市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而中国是0%()*。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0$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年到!"""年,中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这些国家的&%*。!"""年城市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0个百分点。+0(,%")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未来!"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没有城市化的大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是畸形的、没有后劲的。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城市化主要是由政府发动和引导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年为起步阶段。)*"*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0,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0,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0。经过2年时间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这个阶段城市化是一个与工业化同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比重稳定上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万,年均增长率-/’0,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机械增长占了,’0。1年间城市化水平由*/,0上升为)2/10。设市数量从)2,个增加到)-1个。)*,1+)*--年为反复和停滞阶段。具体又可以分为)*,1+)*’年的过度城市化、)*’)+)*’,年的第一次反城市化和)*’’+)*-’年的第二次反城市化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推行“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0,城镇人口比重从)*,-年的)2/10猛增到)*’年底)’/’)0。!,#$%)*+)))(增加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不得不精简职工,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反向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下降到)"/&0。在)年文革时期,城市化处于倒退停滞状态,城市人口继续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了)&/1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从)*年到)**,年的),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二是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和体制的作用,上世纪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小城镇迅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和34%总值,乡镇企业的贡献都超过)52。但上世纪*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病进入了一个总爆发期,被迫进入调整。&世纪*年代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目前约有&亿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加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城市化战略的几经摇摆,举棋不定。)*-1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年)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年,国家又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此后)多年间,学术界曾有过几次关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谁是重点的争论。城市发展方针从“控制大城市规模”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表明国家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不仅不打算放松,反而力图加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五’计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一直倾向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尽管如此,实践的发展却偏离了设想的轨道。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抑制。从&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世纪年代深圳建设和*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后,各地纷纷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的地位,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也使城市的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践证明,城市规模与政策制定关系不大,城市规模不能作为城市发展方针制定的依据。三、对目前几种城市化道路模式的分析在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上,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在重点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年间,争议颇多。)/大城市模式世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前所述,中国的管理部门,虽然总是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实践上看,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最快。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年全国#""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个,有!%个是省会城市。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该省区的首位城市,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及新型的开放城市。其次,中国的大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既是组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也是组织物资集散的商品流通的中心。再次,中国大城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发展潜力大。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电讯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都集中在大城市里。&’(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集中化阶段转变。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都对规模化、集聚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是产生高效益的关键,其发展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第四、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一部分,因此,也将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上大城市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往往抱有忧虑和恐惧,一些学者也对大城市发展持批评态度。认为发展大城市,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无序、资源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跟不上等“大城市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宜把“大城市病”看得过重,它在社会经济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治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在大城市聚集大量人口更合理。分散式居住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不经济,更缺乏效益。相反,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小城镇病”,如农村中出现的乡镇工业分散、小城镇建设无序化等现象,比一般的“大城市病”更难于治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城市提出做“强”做“大”的目标,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却没有跟上。要想强大城市,不是搞圈地运动,不在于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关键是提高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真正把城市发展好。!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等城市处于即将升为大城市的特殊地位,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相对较低,与大、小城市相比,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会更大,同时中等城市也易于吸引大城市中结构性剩余的科技力量、设备和资金。这种对上对下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大城市富余科技力量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这里进行有效地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二,中等城市往往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是大城市辐射的中转站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转站。其三,中等城市的经济效益比小城市好得多,而且也不比大城市差。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中等城市不仅在集聚效益及城市与农村交流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国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了出路,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环境、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小城镇模式赞成发展小城镇者认为: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点,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具有为周围乡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常工业品的功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且还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资源的转化,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国情出发,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解决,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有效减轻大城市压力,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国范围内流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面大、城市功能单一低下、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吸纳劳动力能力逐年下降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赞成者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关于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还和对“城市化”及“城镇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有关。国际上通行“城市化”的提法,但在我国,从中央领导人谈话到一些重要文件却以“城镇化”的叫法更为普遍。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本质含义是一样的,就像现代化和近代化都是“!"#$%&’()*+("’”的中文翻译一样,“城市化”和“城镇化”也都是“,&-*’()*+("’”的中文翻译,是通用语言。城市化和城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城市”还是“城镇”都包括“市”和“镇”两个组成部分。然而有研究者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上作不同的解释,认为城市化就是发展城市,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他们提出,“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我们在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经常看到‘城镇化’而少用‘城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和

城市化问题论文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回顾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并探求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最后指出中国应走多样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思考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变成城市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居住区的逐渐扩大,非农业活动的转移和聚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协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战略等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将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世界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截至#$$%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几乎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近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年的0"(1$*提高到!""0年的&"(’0*,城市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个增加到目前的%%"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达&%个,城市经济对中国的贡献率已超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年内,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的增长率计算,到!"!"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4%"*,城市人口大概可达14$个亿。城市化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56789:;(<=>?@>A8)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04!""&)》统计显示,!""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B%$&亿元(人均超过#"""美元),其中全部地级城市(不包括辖县)创造的约占全国的%0*,超过#"""亿元的城市就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沈阳、南京、佛山、大连、重庆、成都#0个城市。+!,可见城市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而中国是0%()*。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0$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年到!"""年,中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这些国家的&%*。!"""年城市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0个百分点。+0(,%")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未来!"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没有城市化的大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是畸形的、没有后劲的。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城市化主要是由政府发动和引导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年为起步阶段。)*"*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0,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0,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0。经过2年时间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这个阶段城市化是一个与工业化同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比重稳定上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万,年均增长率-/’0,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机械增长占了,’0。1年间城市化水平由*/,0上升为)2/10。设市数量从)2,个增加到)-1个。)*,1+)*--年为反复和停滞阶段。具体又可以分为)*,1+)*’年的过度城市化、)*’)+)*’,年的第一次反城市化和)*’’+)*-’年的第二次反城市化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推行“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0,城镇人口比重从)*,-年的)2/10猛增到)*’年底)’/’)0。!,#$%)*+)))(增加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不得不精简职工,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反向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下降到)"/&0。在)年文革时期,城市化处于倒退停滞状态,城市人口继续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了)&/1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从)*年到)**,年的),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二是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和体制的作用,上世纪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小城镇迅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和34%总值,乡镇企业的贡献都超过)52。但上世纪*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病进入了一个总爆发期,被迫进入调整。&世纪*年代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目前约有&亿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加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城市化战略的几经摇摆,举棋不定。)*-1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年)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年,国家又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此后)多年间,学术界曾有过几次关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谁是重点的争论。城市发展方针从“控制大城市规模”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表明国家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不仅不打算放松,反而力图加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五’计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一直倾向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尽管如此,实践的发展却偏离了设想的轨道。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抑制。从&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世纪年代深圳建设和*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后,各地纷纷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的地位,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也使城市的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践证明,城市规模与政策制定关系不大,城市规模不能作为城市发展方针制定的依据。三、对目前几种城市化道路模式的分析在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上,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在重点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年间,争议颇多。)/大城市模式世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前所述,中国的管理部门,虽然总是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实践上看,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最快。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年全国#""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个,有!%个是省会城市。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该省区的首位城市,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及新型的开放城市。其次,中国的大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既是组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也是组织物资集散的商品流通的中心。再次,中国大城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发展潜力大。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电讯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都集中在大城市里。&’(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集中化阶段转变。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都对规模化、集聚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是产生高效益的关键,其发展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第四、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一部分,因此,也将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上大城市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往往抱有忧虑和恐惧,一些学者也对大城市发展持批评态度。认为发展大城市,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无序、资源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跟不上等“大城市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宜把“大城市病”看得过重,它在社会经济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治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在大城市聚集大量人口更合理。分散式居住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不经济,更缺乏效益。相反,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小城镇病”,如农村中出现的乡镇工业分散、小城镇建设无序化等现象,比一般的“大城市病”更难于治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城市提出做“强”做“大”的目标,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却没有跟上。要想强大城市,不是搞圈地运动,不在于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关键是提高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真正把城市发展好。!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等城市处于即将升为大城市的特殊地位,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相对较低,与大、小城市相比,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会更大,同时中等城市也易于吸引大城市中结构性剩余的科技力量、设备和资金。这种对上对下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大城市富余科技力量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这里进行有效地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二,中等城市往往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是大城市辐射的中转站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转站。其三,中等城市的经济效益比小城市好得多,而且也不比大城市差。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中等城市不仅在集聚效益及城市与农村交流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国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了出路,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环境、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小城镇模式赞成发展小城镇者认为: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点,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具有为周围乡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常工业品的功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且还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资源的转化,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国情出发,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解决,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有效减轻大城市压力,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国范围内流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面大、城市功能单一低下、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吸纳劳动力能力逐年下降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赞成者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关于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还和对“城市化”及“城镇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有关。国际上通行“城市化”的提法,但在我国,从中央领导人谈话到一些重要文件却以“城镇化”的叫法更为普遍。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本质含义是一样的,就像现代化和近代化都是“!"#$%&’()*+("’”的中文翻译一样,“城市化”和“城镇化”也都是“,&-*’()*+("’”的中文翻译,是通用语言。城市化和城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城市”还是“城镇”都包括“市”和“镇”两个组成部分。然而有研究者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上作不同的解释,认为城市化就是发展城市,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他们提出,“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我们在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经常看到‘城镇化’而少用‘城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和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行业内主要企业: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隧道股份(600820)、粤水电(002060)、宏润建设(002062)、中国中车(601766)、康尼机电(603111)、申通地铁(600834)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数量、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规划产业概况1、定义广义上的轨道交通是指各种由火车、铁路、车站和调度系统(包括调度设备和调度人员)所共同组成的路面交通运输工具,包括一切传统铁路系统和新型轨道系统。广义轨道交通的主体就是传统铁路,包括高速铁路。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7年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中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为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2、产业链剖析:下游应用场景较为固定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轨道交通相关产业也随之强大起来,在带动一个城市GDP增长的基础上,轨道交通也开拓性的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流程来看,其主要分为施工准备、开工建设和通车运营三个大的阶段,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上中下游三个阶段。产业发展历程: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突出优点,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水平决定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秩序直接影响大城市社会与经济系统的运行秩序。从中国交通建设政策规划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进程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1953年9月,国家出台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自此我国拉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1965年7月,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按照“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方针设计。1969年10月,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北京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初始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在北京建成首条地铁后,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始陆续建设轨道交通,但由于正值建国初期国家财力薄弱,又是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匮乏,城市轨道建设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政府的贷款,这使得上海地铁1号线、2号线及广州地铁1号线建设过程中成本极高,给国家财政支出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国务院在1995年颁发暂停审批城市地下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1995)60号),紧急叫停现有的线路以外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这一阶段中国城轨交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年均通车线路里程仅为6公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9年):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发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国办发(1999)20号)中明确指出,所有的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应实行国产化量产,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始平稳有序的发展推进。国务院陆续批准重庆、深圳、武汉等10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并投入40亿元国债用于相关建设。至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重点推进103个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6万亿元。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近百个城市规划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建设运营线路达3公里,2018年新增734公里,2019年新增969公里。在这一阶段,中国城轨交通建设年均通车超过300公里。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2019年9月,国家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由此,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城轨发展愈加符合实际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特别是其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1999年,我国发布《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提出,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2003年《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发布,提出要坚持量力而行、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方针,确保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办法》等政策出台,在质量标准和运营安全方面提高了要求。此外,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范有序发展,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严格建设申报条件。相较于旧规“81号文”,新规“52号文件”对申报建设项目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地方GDP水平、人口数量和客运强度等核心指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地方GDP水平要求更高。新规“52号文件”有助于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1、中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超280条2016-2021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呈上升趋势,按照每年超过10%的增速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9条,累计达到283条。2、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长度超9100公里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2016-2021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2021年运营线路长度接近1万公里,增速达15%,2021年当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223公里。3、运营线路制式结构以地铁为主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共涉及9种制式,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达7公里,占比31%。此外,市域快轨1011公里,占比98%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上海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数最多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流量较大,对城市轨道需求也较大,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截止2021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TOP10城市运营里程数占据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数的67%。其中,上海目前运营的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数最多,为2公里,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运营里程数超过800公里的城市。进入前十的城市还包括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杭州和青岛。但是可以看到,这些城市运营里程数梯级分布较明显,如排名第十的青岛运营里程数为255公里,与上海运营的里程数相差2公里。2、企业竞争:中国电科是最大市场参与者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在规划设计方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广铁设计院等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在建筑施施工方面,中国中铁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占比约为2%;其次是中国铁建,市场份额约为5%。在城轨机械设备方面,中国中车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占比超过一半。在城轨电气设备方面,中国通号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约为5%,其次是和利时、交控科技,市场占比均超过10%。在城轨整体系统方面,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上海贝尔、卡斯柯、上海华虹等,其中上海贝尔占据了最大市场份额,约为2%。在城轨运营维护方面,较为领先的企业主要是几个大型城市的地铁公司,它们利用当地的地铁发展经验和较长的轨道交通运营长度,其中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和香港地铁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位于竞争第一梯队。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将极大推动现代城市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包括综合监控系统、乘客资讯系统、综合安防系统、通信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和信号系统。2、“十四五”期间城轨类型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城镇化率不断增高,致使城市市区规模越来越大,某些地区城市体制的改变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增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范围,延伸的里程已盖了城市和乡镇的大部分区域,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轨道交通不在单单以发展地铁为主,城市轻轨加入加快了建设速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并行发展时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开始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城市轨道交通开始向城际轨道交通领域拓展,这三个地区都在以城市轨道交通的理念编制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规划,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体看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要做好以城市为主轨道交通枢纽规划。目前,除了悬挂式单轨外,世界上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制式在中国都已开始采用。这些制式是:地铁(含高架和地面线路,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达3万-6万)、轻轨(含现代有轨电车,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达1万-3万)、跨座式单轨线路(如重庆单轨较新线)、线性电机线路(如广州地铁4号线、5号线)、无人驾驶自动导向系统(如北京机场新建线路)、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如:大连、天津滨海线)等。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法律分析:1、发展不平衡;2、建设中的质量问题;3、自动化水平较高,但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4、没有全国统一的相关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条例。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申请,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以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未来十年,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加大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数量也将迅速增加。

城市化问题论文3000字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 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9%提高到2001年的1%,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城市化问题论文摘要

文献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的分析,以及大港区楼房化情况和9个点、4个片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的剖析,认为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具备七个方面的动力机制,即:经济、政策、规划、市场、管理、土地及创新;同时,认为天津市城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存在的机遇是: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城镇发展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具备城镇化发展的人才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天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机遇。【文件目录】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概况 4 世界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 1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演变 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 1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 1 城镇和城镇化 2 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 2 城镇化的基础理论 1 区位理论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人口迁移理论 4 非均衡增长论 3 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 2 城镇化的聚集规律 3 城镇化的不平衡规律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第三章 天津市城镇化的发展分析 1 天津市城镇化的现状及特点 1 天津市城镇化的现状 2 天津市城镇化的特点 2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3 天津市加快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的机遇 第四章 天津市大港区城镇化实证分析 1 大港区的基本情况 2 大港区的农业简况 3 大港区农村的工业情况 4 大港区农村的第三产业情况 5 大港区农村楼房化的简况及作用 1 楼房化的简况 2 楼房化的作用 6 大港区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加快推进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 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2 天津市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科学制订规划,实现小城镇的有序发展 2 配套建设大型基础设施 3 全方位筹措发展资金 4 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城镇建设的后劲 5 推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户籍政策,加强城镇管理 6 强化土地管理 7 强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8 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 9 实行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城镇调整 10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回顾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并探求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最后指出中国应走多样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思考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变成城市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居住区的逐渐扩大,非农业活动的转移和聚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协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战略等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将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世界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截至#$$%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几乎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近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年的0"(1$*提高到!""0年的&"(’0*,城市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个增加到目前的%%"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达&%个,城市经济对中国的贡献率已超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年内,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的增长率计算,到!"!"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4%"*,城市人口大概可达14$个亿。城市化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56789:;(<=>?@>A8)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04!""&)》统计显示,!""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B%$&亿元(人均超过#"""美元),其中全部地级城市(不包括辖县)创造的约占全国的%0*,超过#"""亿元的城市就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沈阳、南京、佛山、大连、重庆、成都#0个城市。+!,可见城市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而中国是0%()*。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0$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年到!"""年,中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这些国家的&%*。!"""年城市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0个百分点。+0(,%")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未来!"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没有城市化的大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是畸形的、没有后劲的。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城市化主要是由政府发动和引导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年为起步阶段。)*"*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0,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0,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0。经过2年时间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这个阶段城市化是一个与工业化同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比重稳定上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万,年均增长率-/’0,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机械增长占了,’0。1年间城市化水平由*/,0上升为)2/10。设市数量从)2,个增加到)-1个。)*,1+)*--年为反复和停滞阶段。具体又可以分为)*,1+)*’年的过度城市化、)*’)+)*’,年的第一次反城市化和)*’’+)*-’年的第二次反城市化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推行“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0,城镇人口比重从)*,-年的)2/10猛增到)*’年底)’/’)0。!,#$%)*+)))(增加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不得不精简职工,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反向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下降到)"/&0。在)年文革时期,城市化处于倒退停滞状态,城市人口继续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了)&/1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从)*年到)**,年的),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二是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和体制的作用,上世纪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小城镇迅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和34%总值,乡镇企业的贡献都超过)52。但上世纪*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病进入了一个总爆发期,被迫进入调整。&世纪*年代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目前约有&亿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加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城市化战略的几经摇摆,举棋不定。)*-1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年)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年,国家又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此后)多年间,学术界曾有过几次关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谁是重点的争论。城市发展方针从“控制大城市规模”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表明国家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不仅不打算放松,反而力图加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五’计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一直倾向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尽管如此,实践的发展却偏离了设想的轨道。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抑制。从&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世纪年代深圳建设和*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后,各地纷纷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的地位,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也使城市的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践证明,城市规模与政策制定关系不大,城市规模不能作为城市发展方针制定的依据。三、对目前几种城市化道路模式的分析在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上,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在重点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年间,争议颇多。)/大城市模式世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前所述,中国的管理部门,虽然总是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实践上看,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最快。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年全国#""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个,有!%个是省会城市。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该省区的首位城市,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及新型的开放城市。其次,中国的大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既是组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也是组织物资集散的商品流通的中心。再次,中国大城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发展潜力大。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电讯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都集中在大城市里。&’(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集中化阶段转变。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都对规模化、集聚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是产生高效益的关键,其发展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第四、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一部分,因此,也将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上大城市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往往抱有忧虑和恐惧,一些学者也对大城市发展持批评态度。认为发展大城市,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无序、资源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跟不上等“大城市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宜把“大城市病”看得过重,它在社会经济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治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在大城市聚集大量人口更合理。分散式居住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不经济,更缺乏效益。相反,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小城镇病”,如农村中出现的乡镇工业分散、小城镇建设无序化等现象,比一般的“大城市病”更难于治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城市提出做“强”做“大”的目标,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却没有跟上。要想强大城市,不是搞圈地运动,不在于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关键是提高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真正把城市发展好。!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等城市处于即将升为大城市的特殊地位,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相对较低,与大、小城市相比,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会更大,同时中等城市也易于吸引大城市中结构性剩余的科技力量、设备和资金。这种对上对下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大城市富余科技力量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这里进行有效地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二,中等城市往往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是大城市辐射的中转站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转站。其三,中等城市的经济效益比小城市好得多,而且也不比大城市差。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中等城市不仅在集聚效益及城市与农村交流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国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了出路,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环境、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小城镇模式赞成发展小城镇者认为: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点,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具有为周围乡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常工业品的功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且还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资源的转化,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国情出发,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解决,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有效减轻大城市压力,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国范围内流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大量占用耕地、环境污染面大、城市功能单一低下、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吸纳劳动力能力逐年下降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赞成者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关于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还和对“城市化”及“城镇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有关。国际上通行“城市化”的提法,但在我国,从中央领导人谈话到一些重要文件却以“城镇化”的叫法更为普遍。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本质含义是一样的,就像现代化和近代化都是“!"#$%&’()*+("’”的中文翻译一样,“城市化”和“城镇化”也都是“,&-*’()*+("’”的中文翻译,是通用语言。城市化和城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城市”还是“城镇”都包括“市”和“镇”两个组成部分。然而有研究者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上作不同的解释,认为城市化就是发展城市,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他们提出,“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我们在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经常看到‘城镇化’而少用‘城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市’和

  • 索引序列
  • 中国城市化存在问题论文
  • 城市化问题论文
  •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 城市化问题论文3000字
  • 城市化问题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