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呀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呀

白帆,原名司徒杰,广东开平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广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广州文艺》杂志副主编,《鹰报》总编辑,副编审。广州鹏达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写作学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1960-1966年,吴幼坚就读于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中毕业遭逢“文革”,1968年作为知青赴粤北山区务农数年,后调任阳山县文化局创作员。1977年,任交通部广州航道局湛江工程处政工干事。1979年起,历任《广州文艺》杂志校对、编辑、副主编。1996-2008年5月任《源流》杂志副总编辑。1993年6月,自行策划,自费出版个人摄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当时的《羊城晚报》称此是国内普通人正式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个人写真(摄影)集,并刊登了作家雷铎为该写真(摄影)集写的序。2004年12月1日,吴幼坚的儿子郑远涛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成为广州第一位在电视上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2005年11月,吴幼坚与儿子一起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 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此后广泛接受电视 、电台、报刊、网站采访,并办博客,设信箱,开热线(接听海内外来电约2000个),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 2008年6月28日,成立中国首个以同性恋者及其亲友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同性恋亲友会并任会长3年半。在广州、北京、上海举办过四届全国性的同志父母恳谈会,多次同志母亲见面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2年1月1日起,吴幼坚不再担任同性恋亲友会会长,实施其65至70岁晚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八个一工程”。2008年至2012年,吴幼坚走进院校、社区、企业、疾控部门开讲座数十场,其中有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师大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性博会等。亲自选用大量照片制作PPT并不断更新,主讲《一位母亲眼中的GAY》场场满座。同时,出席各地同志亲友座谈会 、防艾经验交流会等,服务社会发挥余热。 2005年至2012年间,接受过南方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 、广州电视台、成都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凤凰卫视、美国CNN 等电视采访 ,2008年1月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 ,是广东省2008年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自2006年8月《家庭》杂志报道后,国内外传媒逾百次采访报道 。吴幼坚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曾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 、《家庭》、《广州文艺》、《源流》、《艺术家》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作品并获奖。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1993)、纪实文学集《爱是最美的彩虹——一位母亲眼中的同志世界》(2010)、视频合集双光盘《爱是最美的彩虹》(2012)广受欢迎。自开通博客至2012年11月,新浪博客“三色堇吴幼坚” ,博客文章累计1500余篇,访问量350万人次,微博粉丝6万人,被广大同性恋者及其父母称为“吴妈妈”。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啊

是谢功成 的作品 作曲家对民歌进行改编、加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民歌作为间调素材,作旋律性的发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时对其进行多声部的加工处理,如改写成全唱曲或配钢琴伴奏等,使其增强艺术和丰富其表现内涵。 谢功成于1955年写作的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词),是一部具有较高专业技巧和音乐表现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乐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演出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后来全曲曾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进行守演出。这部作品在积极的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强调了艺术主体的美学价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的要求,今天看业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长江抒情诗》有壮阔激情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飘逸、深沉的第二乐章《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彩虹》,神奇、飘渺、幻想的第四乐章《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第五乐章《长江,你浩浩荡荡》。

主管单位: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出版: 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编 辑:《广州文艺》编辑部国际刊号:ISSN 0257-022X国内刊号:CN44-1015/I邮发代号:46-54《广州文艺》自创刊以来,为繁荣广州市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并通过北京国际书店向美、英、日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苏州杂志主编是谁呀

性 别: 男 生卒年月: 1928/3/23——2005/7/9 民 族: 汉族 简介 江苏泰兴人,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于2005年7月9日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谋浠�K�⒅亟�憷�纳缁岜尘坝肷铄涞睦�犯薪岷掀鹄矗�昂旯圩叛郏�⒐勐浔省保�ν纪诰蚶�肺幕�纳畈愕自蹋�园敫龆嗍兰鸵岳吹纳缁嵯质到�猩羁谭此肌!缎》肥兰摇贩从车氖氢柒教�分煸创锎蟀氡沧拥脑饧省V煸创镆孕燎诘睦妥魑�忠患胰说纳�疲�诤�涞亩�估铮���嗣撬腿ト绕�谔诘南硎埽�逖樽抛允称淞Φ南苍煤托判摹H欢��?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提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一路平安》里的恋人华家乙和范萍几十年前毅然挣脱封建家庭的罗网,投身革命。几十年后他们重逢时,华家乙试图将范萍再一次从世俗的大网中挣脱出来。小说留下了一个余味未尽的结尾,传统与世俗是那么容易挣脱的吗?《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横扫乡间的关系网,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自己也成为关系网中牢固的一角,将网织得更严密。小说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则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传统张力有时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怪圈,置人于身不由己的尴尬境遇。没有文化曾经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酱和消灾免祸的法宝。然而,当倒置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之后,唐巧娣终于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在《万元户》中,陆文夫通过孙万山几天内从“万元户”变成“零元户”的闹剧,提示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浮夸风和吃大户所带来的危害。陆文夫针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不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后而造成的愚昧无知,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中潜藏的惰性。《围墙》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谈,不思进取,一有成绩便抢在前面的空谈家们,指出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和惰性挡住了改革前进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传统心理的根深蒂固,人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但很难人为地消除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陆文夫通过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出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倍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毕业了》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2005年7月9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江苏泰兴七圩人(今属泰兴虹桥镇),毕业于苏州中学。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中篇小说《美食家》,使陆文夫“会吃”的名声远播文坛内外。自那以后,陆文夫每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闻知陆文夫来吃饭,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感,倘若做坏了一道菜,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陆文夫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小吃,很有兴趣,走到哪吃到哪,总有品不足、尝不够的感觉。他是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对于陆文夫,茶,必不可少,朋友们都知道他爱茶之切,每有好茶,总要给他留着,“因为只有陆文夫才不致委屈了好茶”。他喝茶不是单纯为了消渴,滋味深长的闲饮,可以助谈,且带有几分雅意。他以和、清、静寂为茶之三味,如芝兰蕙萱、松菊竹梅可喻人品,可言心志,令人神融心醉。陆文夫爱酒在作家中是出了名的,他酒龄长、酒量大,故有人送他个“酒仙”的雅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

答案吗?乂我感觉我好像是不是还是,

广州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就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挥综合性理工院校特点,开展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反映高教改革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社会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394X,国内刊号为CN 44-1545/C。刊物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面反映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成果,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重点研究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前沿问题。创刊四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主编和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期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03年社会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翻了一番。 人权研究岭南文化 主管单位: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单位:广州大学主编:郑洁ISSN:1671-394XCN:44-1545/C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邮政编码:510006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任命的

1960-1966年,吴幼坚就读于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中毕业遭逢“文革”,1968年作为知青赴粤北山区务农数年,后调任阳山县文化局创作员。1977年,任交通部广州航道局湛江工程处政工干事。1979年起,历任《广州文艺》杂志校对、编辑、副主编。1996-2008年5月任《源流》杂志副总编辑。1993年6月,自行策划,自费出版个人摄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当时的《羊城晚报》称此是国内普通人正式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个人写真(摄影)集,并刊登了作家雷铎为该写真(摄影)集写的序。2004年12月1日,吴幼坚的儿子郑远涛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成为广州第一位在电视上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2005年11月,吴幼坚与儿子一起接受南方电视台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 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此后广泛接受电视 、电台、报刊、网站采访,并办博客,设信箱,开热线(接听海内外来电约2000个),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 2008年6月28日,成立中国首个以同性恋者及其亲友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同性恋亲友会并任会长3年半。在广州、北京、上海举办过四届全国性的同志父母恳谈会,多次同志母亲见面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2年1月1日起,吴幼坚不再担任同性恋亲友会会长,实施其65至70岁晚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八个一工程”。2008年至2012年,吴幼坚走进院校、社区、企业、疾控部门开讲座数十场,其中有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师大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性博会等。亲自选用大量照片制作PPT并不断更新,主讲《一位母亲眼中的GAY》场场满座。同时,出席各地同志亲友座谈会 、防艾经验交流会等,服务社会发挥余热。 2005年至2012年间,接受过南方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 、广州电视台、成都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凤凰卫视、美国CNN 等电视采访 ,2008年1月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 ,是广东省2008年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自2006年8月《家庭》杂志报道后,国内外传媒逾百次采访报道 。吴幼坚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曾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 、《家庭》、《广州文艺》、《源流》、《艺术家》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作品并获奖。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1993)、纪实文学集《爱是最美的彩虹——一位母亲眼中的同志世界》(2010)、视频合集双光盘《爱是最美的彩虹》(2012)广受欢迎。自开通博客至2012年11月,新浪博客“三色堇吴幼坚” ,博客文章累计1500余篇,访问量350万人次,微博粉丝6万人,被广大同性恋者及其父母称为“吴妈妈”。

《广州文艺》是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市文艺报刊社主办出版的文艺期刊,创刊于1973年。

  • 索引序列
  •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呀
  •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啊
  • 苏州杂志主编是谁呀
  • 广州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广州文艺杂志主编是谁任命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