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史哲编辑部是哪个大学的

文史哲编辑部是哪个大学的

发布时间:

文史哲编辑部是哪个大学的

楼上的不知道的别说山大文史见长 近年合校后全方位发展山大文史哲是从1901年建校就有的全国核心期刊《文史哲》编辑部就在山大文史哲有一个基地班四川大学参见上面 不过印象中是偏理的学校谁知道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于2012年由原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而成,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原文史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文史哲研究所(1978年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成立)、民俗研究所(1985年成立)合并而成。原儒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原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文史哲》则创刊于1951年。作为儒学院的源头和组成部分,上述机构有着共同的人文学术传承和深厚的学术根基。曾在本院前身机构任职的知名学者有华岗、吴富恒、杨向奎、萧涤非、王仲荦、关德栋、蒋维崧、王绍曾、庞朴、葛懋春、丁冠之、董治安等。 儒学高等研究院是一个以古典学术为重心、以儒学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人文科研机构,同时致力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培养。目前设有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经学小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民俗研究所。现任院长许嘉璐,执行院长王学典,党委书记李平生,副院长颜炳罡、王加华、徐庆文、王震,党委副书记李鹏程。

1951年5月1日《文史哲》创刊,初为双月刊。7月1日,童书业在第2期发表《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观点,在学术界拉开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大幕。9月1日,赵俪生在第3期发表《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论文。随后又发表大量农战史研究论文,使《文史哲》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心。11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典型人物的创造》,这是《文史哲》最早发表的一篇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李希凡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史哲》善于“扶植小人物”的传统由此发端。 1952年3月1日,日知在第2期发表《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提出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古代东方奴隶社会说”,引发学术界热烈讨论。7月1日,为配合思想改造运动,第4期发表了一组“思想改造”文章,标志着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开始巨大的转型。11月1日,萧涤非在第6期发表《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杜甫》。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杜甫研究论文,其后,杜甫研究一直是《文史哲》关注的重点之一,成为刊发杜甫研究成果的一个主要园地。 从1953年第2期开始,《文史哲》改由山大学报委员会领导编辑出版,成为“山东大学学报之一”,不再是“同人刊物”。“文史哲杂志社”宣告“于二月一日结束”,编委会也进行了改组。1月1日,第1期发表杨向奎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和吴大琨的《论前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经济形态说”和“过渡形态说”。 1954年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月1日,陆侃如在第1期发表《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的主流。4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以初出茅庐的勇气对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的《宋江考》一文进行了批评。5月1日,罗尔纲在第5期发表《与叶菲莫夫教授谈太平天国问题》,提出了国内史学界未曾有人提过的太平天国年代问题。7月1日,第7期开始连载陆侃如、冯沅君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稿》,迄1955年第12期止,长达18期,被称为“学术期刊史上也是一个创举”。9月1日,李希凡、蓝翎在第9期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全国引发了一场《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大争鸣。 1955年4月1日,《文史哲》第4期开始连载萧涤非长篇论文《杜甫研究》,“山大杜诗研究的地位一举奠定”。 1959年1月杂志停刊。1961年8月停刊两年的《文史哲》杂志复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编辑部工作由刘健飞负责,刘健飞调回山大历史系后,由孙衷文接任,直至1966年停刊。1966年6月1日,《文史哲》第3期出版后再次停刊。1973年4月24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恢复一些刊物的指示》:“有些刊物为什么不恢复,像《哲学研究》、《历史研究》,还有些学报?不要只是内部,可以公开。无非是两种:一是正确,一是错误。刊物一办,就有斗争,不可怕。” 随后,山东省革委会责成山东大学筹备《文史哲》复刊,并改为季刊,由刘光裕担任编辑部副主编,主持工作。。据刘光裕《1973年〈文史哲〉复刊的回忆》透露,这次复刊“是中央决定后通知学校的,并不是学校自己决定的”。1973年10月,《文史哲》复刊号发行,征订数高达令人吃惊的72万份,为全国所仅有。但由于纸张供应缺乏,只得限量发行,实际印刷24万份。 1974年春,孔繁由北京大学调入山东大学工作,任《文史哲》主编。1977年11月,陆侃如在《文史哲》第4期发表《与刘大杰论杜甫信》,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用“儒法斗争”来贯穿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是曲解事实强把杜甫安排为法家的做法进行批驳。本期杂志还刊登了萧涤非《清算“四人帮”破坏毛主席关于批判继承的原则的罪行——评梁效〈杜甫的再评论〉》,对“四人帮”为了适应篡党夺权的需要、硬把所谓“儒法斗争”扩展到文学史领域、唆使他们的御用写作班子搞所谓“文艺史上的儒法斗争”进行批判。在《文史哲》上进行的“杜甫研究”讨论,被学界看作是“文革”后杜学复兴的标志。 1978年10月15日,第5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撰写的《理论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华飞的《从实践的特点谈真理的标准》,展开“真理标准”讨论。此后,《文史哲》开始大幅度转换办刊方向,由政治斗争的工具复归学术本位,刊登了一批有着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办刊质量大为提高,逐渐恢复了“文革”前的声誉,对推动“新时期”学术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9年,《文史哲》从由限国内发行改为公开发行。4月25日,《文史哲》第2期发表了一组纪念“五四”的论文,庆祝“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从本期开始,《文史哲》开始出现英文目录,并开设了《文史哲》创刊以来的首个连续性专栏“现代美国文学研究”。 1981年,《文史哲》由双月出刊改为单月出刊,篇幅从每期80页增至104页,并从此固定了篇幅,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增减页码容量。1986年6月10日至11日,为纪念《文史哲》创刊35周年,《文史哲》编辑部和山东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在山东大学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讨论会”。1987年1月24日,《文史哲》第1期部分篇目出现内容提要。

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史学:比之历史学更加广泛深刻的史学。哲学: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文史哲编辑部在哪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国际书店发行。1951年创刊,初为双月刊。1954年改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复刊。

1、《民俗研究》杂志编辑部设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2、杂志设有学术论坛、田野调查报告、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书林、学术信息等栏目。3、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4、《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 《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文史哲 是山东大学创办的刊物 详情看%CE%C4%CA%B7%D5%DC&ch=14&tn=myie2dg&bar=还有就是文史哲基地班,综合了文学、历史、哲学三门学科的一个综合性的专业

文史哲编辑部

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史学:比之历史学更加广泛深刻的史学。哲学: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的宗旨,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51年夏,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在上海的一次大会上曾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从创办至今,《文史哲》的海内外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首,因而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 《文史哲》侧重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办刊风格,尊奉“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则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文史哲》的最终目标,是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 《文史哲》的第一任主编杨向奎先生曾说:《文史哲》的目标是:“(1)办好刊物,繁荣学术;(2)培养学术人才;(3)发现学术人才。”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办好《文史哲》的十分突出的目标。他又说:“刊物的编者如同伯乐,在万马奔腾中能够识别良否不是容易的,绝不能以名取稿,而要在平凡中发现珍奇。”“社会科学的刊物好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没有刊物的学校与研究机关,研究成果无处发表,得不到学术界的评价与支持,这种成果也就永远得不到检验的机会,结果会枯萎了。可以说刊物是培育学术的泥土,没有刊物,就不会有学术的繁荣。” 在《文史哲》创刊35周年之际,杨先生又发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文 ,专门谈《文史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他说:“我给《文史哲》编辑部韩凌轩同志的一封信中说,编辑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他可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对于中国的四化建设,作出直接的贡献。编辑是伯乐,千里马有待于他们的培养和发现。可以回想一下,现在在文科各方面有名的学者专家,当他们的青年时代,还在读书的时代,《文史哲》曾经是他们中间某些同志发表文章的场所。”

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知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再度对学术期刊公开双方沟通记录一事提出自己的质疑。辛德勇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文史哲》编辑部采纳的这篇东西,所论纯属无中生有,亦即歪曲事实,强行捏造一个观点硬把它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再对其恣意挞伐。11月19日,辛德勇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出《再问<文史哲>是要干什么?》,质疑《文史哲》方面将他和编辑部沟通的记录公布在网上且“断章取义”。辛德勇提到,在编辑与作者之间,作为编辑人员,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特别是不能把作者同编辑之间在稿件处理协商过程中谈到的事情,轻易外泄;更不用说散发到互联网上去了。辛德勇在文中表示:“可遗憾得很,我没有得到任何解释。不仅如此,昨天下午14时26分我刚刚同《文史哲》编辑部刘女士沟通的内容,其编辑部某工作人员就又在晚上七点多发到了网上。19日,澎湃新闻就此事试图联系《文史哲》编辑部寻求回应。一名工作人员称,相关文章是孙齐负责的,直接跟孙齐联系就行。孙齐正是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在11月19日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孙齐对于辛德勇所称“聊天记录被公布”一事回应道,“作为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我认为这个话题已经脱离了正常学术讨论的轨道。”

文史哲编辑部在哪里

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史学:比之历史学更加广泛深刻的史学。哲学: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国际书店发行。1951年创刊,初为双月刊。1954年改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复刊。

1、《民俗研究》杂志编辑部设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2、杂志设有学术论坛、田野调查报告、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书林、学术信息等栏目。3、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4、《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 《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文史哲编辑部是干什么的

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史学:比之历史学更加广泛深刻的史学。哲学: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文史哲 是山东大学创办的刊物 详情看%CE%C4%CA%B7%D5%DC&ch=14&tn=myie2dg&bar=还有就是文史哲基地班,综合了文学、历史、哲学三门学科的一个综合性的专业

《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的宗旨,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51年夏,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在上海的一次大会上曾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从创办至今,《文史哲》的海内外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首,因而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 《文史哲》侧重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办刊风格,尊奉“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则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文史哲》的最终目标,是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 《文史哲》的第一任主编杨向奎先生曾说:《文史哲》的目标是:“(1)办好刊物,繁荣学术;(2)培养学术人才;(3)发现学术人才。”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办好《文史哲》的十分突出的目标。他又说:“刊物的编者如同伯乐,在万马奔腾中能够识别良否不是容易的,绝不能以名取稿,而要在平凡中发现珍奇。”“社会科学的刊物好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没有刊物的学校与研究机关,研究成果无处发表,得不到学术界的评价与支持,这种成果也就永远得不到检验的机会,结果会枯萎了。可以说刊物是培育学术的泥土,没有刊物,就不会有学术的繁荣。” 在《文史哲》创刊35周年之际,杨先生又发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文 ,专门谈《文史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他说:“我给《文史哲》编辑部韩凌轩同志的一封信中说,编辑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他可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对于中国的四化建设,作出直接的贡献。编辑是伯乐,千里马有待于他们的培养和发现。可以回想一下,现在在文科各方面有名的学者专家,当他们的青年时代,还在读书的时代,《文史哲》曾经是他们中间某些同志发表文章的场所。”

  • 索引序列
  • 文史哲编辑部是哪个大学的
  • 文史哲编辑部在哪
  • 文史哲编辑部
  • 文史哲编辑部在哪里
  • 文史哲编辑部是干什么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