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共有一万多名学生

你说的是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答辩论文分为几次答辩吧,分为开题报告、预答辩、正式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补答辩决议、或逾期未申请补答辩、或补答辩仍不合格,则不得再申请博士学位。学位申请人做补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一般应为原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设答辩秘书1人,由学院助理或学院指定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准备答辩会的相关材料,填写《答辩会记录》(重点是委员的提问、答辩人的回答、答辩委员会的简要决议),整理答辩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书、评阅书、答辩会记录、表决票等材料,内容准确,字迹工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目录

1,《郭沫若与徐志摩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2,《重新认识欧州浪漫主义》《学术月刊》1991年第6期。3,《中西“表现”理论思想异同辨析》《青年思想家》1994年5-6期。4,《中西回归自然的不同道路──庄子与卢梭“回归自然”思想辨析》,《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5,《论老子思想对胡适的影响》《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6,《胡适与实用主义》(香港)《二十一世纪》(港)1996年12月第38期7,《重新比较中西诗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8,《刘以鬯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香港)《香港笔会》1996年第9期。9,《香港小说的现代性命题》《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10,《庄子与中国启蒙文学源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1,《香港文学本土性的实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12,《评香港两代南来作家》《开放时代》,1998年第11-12期。13,《言情的特定时空——香港言情小说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第1期。14,《乡土的姿态——关于黄春明、海辛乡土小说的文本分析》《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15,《市场消费与文化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5期。16,《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歧途》《文艺争鸣》2000年第5期。2000年〈文学评论〉推荐优秀论文。《中国文学年鉴》转载。全文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29卷。17,《博尔赫斯·马原·先锋小说》《小说评论》2000年第6期。18,《上海文化与香港文化》(香港)《文采》2000年第7期。19,《寻求文化身份——也斯小说论》《小说评论》2000年第1期。20,《“名著重印”与新时期人道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21,《形式主义:从西方到中国》,(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9辑。22,《中国女性主义的困境》,《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23,《历史的放逐——香港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开放时代》2001年5月号。收入《文学所纪念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北京版。24,《城市文化与香港文学》《超越自我》,2001年1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25,《反省八十年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4期。(英国)《剑河风》2002年第1期上,26,《米兰·昆德拉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27,《侣伦小说的文化认同含义》(香港)《香江文坛》2002年第8期,2002年度《文学评论》推荐优秀论文。28,《作家与城市——侣伦与张爱玲的香港叙事》《新视野,新开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9,《西西小说与香港意识》(香港)《香江文坛》2003年1月第13期。《华文文学》2003年第3期。30,《西马、现代主义及新左派的视域》《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台湾)《人间》丛刊全文转载。。31,《九七前香港文学的叙事与想象》《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收入林建法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年“文学批评”》32,《历史叙述与当代文学》《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33,《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美)《中外论坛》2004年第2期。《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1期。34,《台湾乡土文学与殖民性问题》《回顾两岸50年文学讨论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5,《寻找一种叙述方式》(香港)《香港文学》2004年7月号。36,《一种主义,三种命运――后殖民理论在两岸三地的理论旅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37,《重绘文学地图——从中国文学走向中文文学》,《中华读书报·十年特刊·学术》2004年8月11日。38,《评台湾后殖民文学史观》《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一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39,《后殖民香港》(香港)《香江文坛》2004年12期。40,《走出香港意识——近年来香港小说的想象与叙事》《多元文学语境中的华文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41, 《香港文学的年轮》(香港)《作家月刊》)第31期, 142,《赛义德与马克思主义》《上海文化》2005年第2期。〈台湾〉《批判与再造》2007年第2期。43,《“新时期”构造中的日本文学——以森村诚一和川端康成为例》,《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4期。44,《赛义德与福柯》《上海文化》2005年第5期。(台湾)《批判与再造》2007年第4期。45,《离散:一代飞鸿的后殖民空间》(美)《中外批评》2006年第2期。46,《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上海文化》2006年第3期。(台湾)《批判与再造》,46、47期连载。47,《斯皮瓦克:理论与方法》《上海文化》2006年第5期。(台湾)《批判与再造》2007年7月号45期。48,《五十年代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香港)《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12号。2009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勤英奖”。49,《后殖民时代的香港小说》(香港)《香港文学》2007年第7期。收入《香港文学选集系列》,香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香港第1版。50,《“西方”对于“东方主义”的回应》《上海文化》2007年第4期。51,《在殖民地台湾,启蒙如何可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刊》(2007年12月,中国社科出版社),第一期。《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转载,台湾文学馆“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暨资料库建置计划”专案授权收藏。52,《后殖民批判》《励耕学刊》(北师大出版),第四期。(台湾)《批判与再造》2007年11月第49期。53,《台湾:新殖民与后殖民》(台湾)《人间》2008年第1期。54《东方历史与民族主义》《上海文化》2008年第2期。55,《从食物和爱情看后殖民》(香港)《城市文艺》2008年第9期。56,《九七前后的香港小说》(香港)《“腾飞的岁月——1949年以来的香港文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腾飞岁月”编辑委员会2008年12月第1版。57,《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演绎》《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58《香港:边缘的政治》(香港)《香港文学》2009年第3期。59,《民族革命与文化身份》《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60,《后殖民文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61,《想象香港的方法》《全球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62,《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3日63,《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悖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2期64,《译名之争——GOD的翻译》《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65,《论台湾的新殖民主义》《事件与翻译——东亚视野中的台湾文学》,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66,《名著重印:中国新时期人道主义的源头》《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67,《从内部殖民主义到少数话语》《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年第1版。68,《“红与黑”事件回顾》《东方翻译》2010年第5期。69《1894-1895年《万国公报》的译名之争》《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6期。8万字。70,《后殖民理论与香港文化》《身份、叙事与当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8万字。71,《现代主义的误读》《东方翻译》,2010年第6期。5万字72,《后现代的“权威”失误》《东方翻译》2011年第1期。6万字73,《被改写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11年第2期。6万字75,《评张翎的〈阿喜上学〉》(香港)《香港文学》2011年6月号#318期。8万字76,《香港有陶然》《文学评论》2011年第15期。蔡益怀编《陶然作品评论集》,香港文学评论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初版。77,《李文俊的福克纳》《东方翻译》2011年第3期。5万字78,《也斯创作的本土意识》陈素怡编《也斯作品评论集》,香港文学评论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初版。1万字79,《政治小说与虚无党小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刊》2011年。80,《翻译与文化协商》《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81,《中国的再疆域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82,《由小说看香港》(香港)《香港文学》2012年5月号,总329期。83,《〈茶花女〉在晚清的两次改写》《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84,《近代西学东渐的起点》《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2月北京第1版.85,《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高研院通讯·名家讲坛》第11期(2011年春季号)。《汉学研究》第十四集,学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86,《〈天演论〉与〈民约论〉》《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5期。3万字。87,《〈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2万字。88,《香港,看不见的城市》(香港)《文学评论》2013年6月第26期。89,《香港作为方法——陈冠中的小说叙事》(香港)《香港文学》2013年6月号。90,《九七后的香港小说》(台湾)《东华汉学》2013年6月第17期。

专著《敦煌小说及其叙事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学术论文在国家重点、国家级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余篇,代表作如下:1、《试论敦煌话本小说的情节艺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6期。(国家重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2、《略论敦煌话本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国家重点,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发)3、《〈中国宝卷总目〉补遗》,《文献》2002年第4期。(国家重点E类)4、《一片痴情敲两断,桃花扇底送南朝——浅析〈桃花扇〉主题意象的美学功能》,《中国戏剧》2006年第8期。(国家重点)5、《〈长生殿〉主题商兑》,《文学评论丛刊》2007年第2辑。(国家重点)6、《〈韩擒虎话本〉——明清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先声》,《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国家级)7、《热腔骂世与冷板敲人——〈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态度之比较》,《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国家级)8、《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 解读<婴宁>的文化意蕴兼与杜贵晨先生商榷》,《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国家级)教学论文《趣味性与学术性: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王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3期

ImageJ专门用来处理的图像的软件,可以打开;或者用DigitalMxe软件也可以打开用gatan CCD拍摄的照片的格式是dm3的用dm软件肯定能打开,现在网上有免费的版本

1 曹凤中我国乡镇企业的大气,水污染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7(5)2王彦秋.浅谈农村环境治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3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4曾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Image J就可以处理dm3格式的文件了

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据214年官网显示,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6个,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系和2个教学部(基础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政学院、艺术学院、中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药学系、公共体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学院专业医学检验学院本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疗仪器维修技术 药学系本科专业:药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药物制剂 基础医学院本科专业:法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专科专业:护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 中医学院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科专业:针灸推拿 动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动物科学、动物药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科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医药、兽医、畜牧 农林科技学院本科专业:农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科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园艺技术专业(果树、蔬菜方向)、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科专业: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移动通讯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科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 理学院本科专业:化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专科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数学教育专业 法政学院本科专业: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科专业:法律事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艺术学院本科专业:环境设计、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舞蹈表演、舞蹈学、音乐学专科专业:美术教育、音乐教育 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英语专业(师范类)、日语专业(非师范类)、商务英语专科专业:商务英语、英语教育 文学院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专科专业:文秘、语文教育 截至2014年,学校有教职工1449人。其中,专任教师987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35人(教授146人、副教授28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7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5人。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青年科技标兵、国家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委员及省优秀(模范)教师多人。 全国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张静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薄爱华、周济远、葛赋贵、翟所鑫、霍元极、朱元照、李文德、耿永鑫、徐长金、杨正、白秀玉、任振河 全国优秀教师:赵桂庭、张小燕、姜宇清、王敬文、贾仁宽 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徐惠豹、苏柏山、孙喜龙、高凤江 全国先进生产者:关沧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邹玉安全国“自强模范”:孙开秦国家科技进步奖:李志仁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黄守星 截至2014年,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校重点学科7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药理学科校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病原生物学科、预防兽医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中医内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截至2014年,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及品牌特色专业1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个,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 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及品牌特色专业:药学专业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药学专业教学团队(领头人:沈丽霞)、农学专业教学团队(领头人:张红杰)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理学(赵自刚)、实验诊断学(郑文芝)、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张玉妥) 1999年到2003年,并校前的张家口医学院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2项,省部级4项,市厅级103项。争取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获部(省)、厅(市)级科研成果奖37项,申报国家专利7项,出版专著教材10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38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张静教授承担的“淋巴微循环在休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和“肠淋巴液对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分别获2000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1年张家口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葛赋贵教授主持的“主动脉前庭组组自律性研究和形态学观察”获199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研发的“颐宁多肽”获国家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1995年至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并校前的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708项,出版著作、教材、工具书等41部,承担世界银行贷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3项,有1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厅以上奖励,有8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检索系统SCI收录,在全省50多所高校中位居第九位,专科学校位居第一位。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1个校级研究所。校级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微循环&微重病研究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所、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医学影像研究所、食品科学研究所、牧业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与设计研究所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图书馆拥有丰富、系统、完整的馆藏文献资源,现馆藏图书143万余册,年订中外文现刊2100余种,电子图书169万种,覆盖医学、农学、文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图书馆拥有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disc)、康健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读秀数据库、Springer外文在线电子期刊等多种数字化资源,购置了美星数字图书、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和自建数据库等资源。2008年学校成立了河北北方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数据库和张家口地方志和察哈尔地方志等两个自建数据库,形成了北方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 学术资源截至2014年,学校主办并公开出版发行《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神经药理学报》、《河北北方学院报》。

河北北方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完善,设有三大校区,数十万学子。本二A类院校,虽不是特别好,但还算是个不错的大学,我在这里上了一年了,觉得还行,当初的选择没有错,透漏个消息,这里马上就申请升级为北方大学了,怎么样,名字听着很不错吧,升大学可是需要教学质量的,不是想升,送礼就能办到的。

河北北方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完善,设有三大校区,数十万学子。本二A类院校,虽不是特别好,但还算是个不错的大学,我在这里上了一年了,觉得还行,当初的选择没有错,透漏个消息,这里马上就申请升级为北方大学了,怎么样,名字听着很不错吧,升大学可是需要教学质量的,不是想升,送礼就能办到的。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中国教育再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10年再版《教育改革行知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生活教育与心灵教育》,香港教育学院心灵教育中心2010年版《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陶行知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理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亲子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叶企孙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10卷本,入选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2013年版,内含黄延复等著《梅贻琦画传》,梁吉生等著《张伯苓画传》,宋恩荣等著《晏阳初画传》,金林祥著《蔡元培画传》,窦忠如著《王国维画传》,邹新明著《胡适画传》,谢长法著《黄炎培画传》,柯小卫著《陈鹤琴画传》,靳贵珍等著《徐特立画传》,仲玉英等著《蒋梦麟画传》,吴洪成著《梁漱溟画传》,徐卫红著《陈寅恪画传》,储朝晖著《陶行知画传》《叶企孙画传》。《小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内含钱玲娟等著《幼儿玩具玩与学》,刘燕华著《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陈辉著《幼儿行为问题应对》,[日]无虅隆著、胡学亮译《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储朝晖著《亲自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原著,入选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郭秉文原著,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入选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博物馆观众接待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中国博物馆》1987年1期对“验证向心力公式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1987年8-9期合刊三维教育论初探/《潜科学》1987年6期边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教育与职业》1988年6期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试论发展外向型教育/《特区教育》1989年2期盲流冲击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1989年12期也谈汉字的“识繁写简”/《汉字文化》1990年2期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教育史研究》1990年3期当今文盲特点及扫除文盲的方法/《教育研究》1990年7期给贫困地区带来希望的教育发展之路/《明日》1990年6期图书馆的公共关系问题/《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年2期陶行知与印度/《南亚研究》1992年1期陶行知与内蒙古教育/《教育史研究》1992年2期/《中国民族教育》1993年4期转载试探高等教育的开放体制/《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2期试谈在山区教育中加强林业教育/《中国林业教育》1995年4期陶行知与基督教/《金陵神学志》1998年1期;《歙县文史资料》第六册,2000年11月试论“教学做合一”/《丽水师专学报》1998年3期世纪轮:戴东原·陶行知/《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教社1999年9月出版论陶行知人口科学思想/《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3期稷下学宫与当代大学精神的弘扬/《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2年1-2期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新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期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5期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期论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的逻辑系统/《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1期探析孔子之“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1期论教育研究的人学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期颜元对中国书院理念的变革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2期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江苏高教》2004年4期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4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省思中国大学精神/《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3期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7期生活教育的当代发展/《生活教育》2006年4期超链接文本话语系统中教育的嬗变/《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期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2期高等教育贵族化的原因及矫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精神生态及其启示/《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12期北京大学精神一解/《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期余家菊论乡村教育及国家主义乡村观的两难处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5期香港十年之教育/《中华读书报》2007-06-义务教育公平的矛盾分析(上、下)江苏教育2007年2、3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陶行知研究/《生活教育》2007年9期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2期东亚文化之根与教育再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3期幼儿教育要确立为实现人类发展希望奠基的新目标/《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3期徽州文化与陶行知的精神成长/《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8期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中国教育报》2008-02-正确解读学校的生命密码/《中国教育报》2008-09-直面幼儿教育十大观念冲突/《中国教育报》2008-09-近代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的生成与特征/《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6期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8期60年教育发展启示:体制改革是关键/《人民教育》2009年10期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公民意识教育始于行/《中国德育》2010年12期社会需求是高校定位的终极指南/《中国教育报》2010-05-60年中国高等教育效能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中国教育国际化六十年的历程与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3期农村教师问题的成因及综合求解/《生活教育》2011年第3期南科大:开启公众对教育变革的理性表达/《小康》2011年7期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中国德育》2011年8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9期学前教育发展需运用投入杠杆吸纳多方资源/《中国财政》2011年10期教育家办学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中国教育报》2011-03-陶行知教育生涯中的细节与精神/《中国教育报》2011-10-财政投入与幼儿教育公平性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5期大学管理从“心”开始/《光明日报》2012-01-“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中国教师报》2012-05-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牺牲者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晏阳初-陶行知——相切与相离/《传记文学(台湾)》2012年11月号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亟需公平基石/《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5期大学为何呼唤理想/《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寻觅西北联大的生命密码——西北联大的兴衰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4期主体与需求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3期陶行知终身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终身教育》2013年第6期大学精神的既有研究与待解难题/《大学(学术版)》2013年10期教育经费如何管好用好/《人民教育》2013年12期信仰是现代教育的精髓/《中国教师报》2013-07-中国教育六十年发展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3期郭秉文与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互动与选择/《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6期人类教育怎样创新/《光明日报》2014年12月9日84.对中国教育“均值”与“方差”的观察可信吗?《光明日报》2015年3月24日85.教育改进的想象与实证,《光明日报》2015年5月12日86.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光明日报》2015年8月11日87.行政手段能解决省域高教资源均衡问题吗?《光明日报》2015年9月29日88.叶企孙与清华教授治校,《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2日89.建立体制对创新的包容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1日90.为什么必须取消高考加分?《凤凰周刊》2015年第7期91.西南联大师生与国民党的周旋,《凤凰周刊》2015年第10期92.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凤凰周刊》2015年第17期93.抗战烽火中的三所大学,《凤凰周刊》2015年第26期94.高校招生政治思想品德加分政策的演变及其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95.加强职校实习生权益保障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8期(4000)96.陶行知与张伯苓的学术与政见异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年第3期94.王星拱的治校理念及其对提升大学品质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95.徐特立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定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 索引序列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目录
  •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3期
  • 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