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电话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电话

火灾有认为,也有自然的,目前学界对于灾害的分类尚无统一方法。据笔者所知,有马宗晋先生的自然灾害七大类划分法,[1]宋乃平先生提出的灾害分类体系,[2]张波先生的农业灾害分类体系,[3]以及赵理真先生提出的人为灾害划分方法等,[4]此外还有人提出自然灾害的五类划分法。[5]各家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上有五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几种方法,灾种的类属也不尽相同。从各自的分类体系看,七分法、五分法难免同一灾种在不同灾类中复出的缺憾,而四分法又存在灾种遗漏现象,不能将繁杂多样的灾种囊括竭尽。这就涉及到分类方法的恰当与否、分类标准的统一与否、分类体系的完善与否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分类学的要求,灾害分类时灾种在类属之间的重复或遗漏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就是把灾害按照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型为一级结构,灾类为二级结构,灾种为三级结构。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是建立在对灾害巨系统层次结构的认识之上的。系统是由各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或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具有层次结构的特征。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系统,从结构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作为地球巨系统组成部分的灾害,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影响范围上讲,它既涉及自然界的各个圈层,也涉及人类社会;从构成层次上看,在灾害的三级分类系统中,每一级结构都还存在着不同的次级结构,也就是亚型、亚类和亚种。就目前所知各灾种的性质而言,一般都包含致灾原因、成灾过程和为害后果三个方面。这是灾害共性之所在,因而据此可进行灾害分类的一级结构—灾型的划分。 一、灾型的划分 1、按灾因划分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各灾因在地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天文原因三大类,据此可把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型、社会灾害型、天文灾害型。2、按成灾过程划分从灾害发生过程看,一次灾害从发生到消失可分为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暴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平息期,[6]各个时期有长有短,而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是灾害的持续期。一般而言,持续期的长短与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根据灾害持续期的长短把灾害划分为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持续期为数小时或数日以内者为突变型,持续期为数十日至数月者为暂变型,持续期为数年、数十年甚至数十年以上者为缓变型。因为灾害本身就是一种异常或变异现象,故以“变”字来概括灾害发展过程的性质。3、按为害后果划分灾害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灾害的影响却是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生命和财产两个方面。有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有些灾害造成财产损失,而更大一部分的灾害,其为害后果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从灾害的成灾对象或为害后果上,可把灾害划分的三种类型:一为财产损失型,二为生命威胁型,三为生命财产危害型。4、灾型间关系按同一方法划分的灾型,它们之间是并列共存的关系,而不同方法划分的灾型,彼此之间没有并列共存关系,但可能具备部分藕合的性质。 二、灾类的划分 划分灾类就是对同一灾型内部各灾种根据某些性质的异同而进行的归类,性质不同或差异较大者另归他类。由于灾型的划分方法不一致,所得灾型也不相同,对灾类的划分也就难以统一地进行。从原则上讲,根据灾型内部各灾种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灾害发生的地域范围以及灾害发生频率进行划分比较适宜。1、按灾害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划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自然灾害型、天文灾害型和社会灾害型灾害的分类(表1)。自然灾害型灾害可根据灾种在自然界各圈层中的位置来进行分类,依次可分为气象类灾害、水文类灾害、地质类灾害和生物类灾害四大类。气象类灾害指发生于大气圈的各灾种;水文类灾害指发生于水圈的各灾种;地质类灾害指发生于岩石圈的各灾种;生物类灾害指发生于生物圈的各灾种。社会灾害型可划分为政治类灾害、经济类灾害、文化类灾害三类。政治类灾害指战争、犯罪、社会动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层面主要在政治系统;经济类灾害指发生于经济系统(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货币金融领域等等)中的各种灾害;文化类灾害指在文化领域泛滥成灾的各种问题或现象,天文型灾害可在更大的层次上(以太阳系为界)划分为地外灾害与宇宙灾害。地外灾害指发生于地球之外太阳系之中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事件的各种灾害;宇宙灾害指发生于太阳系之外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或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灾害。表1 灾害分类体系——I 2、按灾害发生的范围大小划分灾害发生、成灾的范围有大有小,因此它也可以做为灾类划分的一个标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命威助型、财产损失型、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的分类(表2)。生命威胁型灾害可根据受害人的数量多寡划分为群发类灾害和散发类灾害。群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1天, 1月或1 年)使成百上千人受害的灾种或灾难性事件。散发类灾害指零星暴发、危害个别或少数人人身安全的灾种。财产损失型灾害可根据发生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分,有村镇建筑设施类和土地植被类两类。村、镇建筑设施类指造成房倒屋塌、设施破坏的一系列灾害;土地植被类指侵害农田、森林、草场等的灾害。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可根据成灾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地区类灾害和局地类灾害两类。地区类灾害指使成片的地带受灾或跨区、跨省成灾的灾害;局地类灾害指在较小的范围发生、影响不过一市、一县或数县,且多是零星分布,不能成片、连带的成灾。表2 灾害分类体系——II 3、按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划分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多有少,根据灾害在成灾地区复发的次数进行分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划分法主要适用于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的分类(表3)。突变型灾害破坏性大,可根据某个成灾区内重现的概率进行分类,划分为多发类灾害和偶发类灾害。多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灾区中多次重现的灾害;偶发类灾害指重现的可能性较小或重现的概率较低的灾害。暂变型灾害成灾面积大,后果严重。根据暂变型灾害在l年中的发生频次划分为复发类少害和单发类灾害。凡在l年中发生达到两次或两次以上者,为复发类;l年仅发生一次者,为单发类。缓变型灾害的成害过程漫长而持久,有的长达数十年,有的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可根据一次灾害持续期的长短划分为世纪类灾害和历史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内者,为世纪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上者,为历史类灾害。表3 灾容分类体系(三) 4、灾类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已有三种灾型划分方法,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三种灾类划分方法。每一种方法均自成体系,不相混杂因而也就构成三种灾类分类体系,每一体系内部灾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共存关系,不同体系的灾类之间则可能存在部分藕合关系。 三、建立灾害分类体系的意义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正确的灾害分类体系,对于进行灾害历史的研究、目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以及进行灾害的定量化研究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进行灾情评估、灾害史料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有助于灾情评估灾害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涉及灾害的自然属性,也涉及灾害的社会属性。灾害的自然属性即灾害发生的强度和烈度,以灾级表示,不同灾种有不同的灾级计量方法;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破坏的程度,以灾度表示,各类、各种灾害应该有统一的灾度计量方法。以学科范围看,灾级属于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范畴,灾度则属灾害学范畴。灾情评估应该包括灾级和灾度两个方面灾度计量可以参照表2进行,对这个问题,将作专文论述。2、有利于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分析根据表2进行灾度判定,将为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和适当的方法。历史灾害史料一般都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项,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承灾能力确立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双因子的灾度标准,进行历史灾害的灾度计算,然后进行历史灾害的定量化研究。[1] 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P5,地震出版社,1990。[2] 宋乃平《灾害和灾害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自然杂志》1992(3)。[3] 张波、李洪斌、冯风、张纶《农业灾害学刍论》,《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4] 杜一主编《灾害与灾害经济》P83,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5] 谢应齐编著《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P4-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 郭强《论灾害行为》,《灾害学》1993(1)

垃圾期刊,现在就是敛财工具,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收了审稿费连外审意见都不给,你说能好吗?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6)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 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编辑本段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编辑本段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编辑本段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6亿增加到5.5亿人。编辑本段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编辑本段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编辑本段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本段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编辑本段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编辑本段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编辑本段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地壳运动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 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 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地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表现有: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水生态环境系统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导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资源危机显现;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减缓了社会主义进程。首先,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拿我国每年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来说,一场灾难过后,成千上万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大批大批的人无家可归,不计其数的美好家园遭到破坏,无数的良田被洪水淹没,再加上因道路毁坏所造成的交通中断等等,我们仔细估算一下,我们是不是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呢?其次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导致大气河流土地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严重的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再次,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这样迫使许多农民远走他乡,而大部分又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这加重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其实,由于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还很多。 ②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自然灾害杂志电子版官网

2009年1月1日后发生的不需要转出,可以抵扣。

地壳运动

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而今,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更是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们的防备是如此的无济于事,尤其是面对少有的南方冰雪极端气候和如此强大的地震。 那么,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面对这些突发性事件,我们首先不能慌乱,要竭力保持镇静,明白自己的处境。然后,果断做出决定,尽量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安全,必要时要有所放弃。要让自己尽快了解自己的处境,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 同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贡献。“人人奉献,众志成城”,这样既能保小我,又利大我。概括成功的经验,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十个字去做: 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5.报:即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 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和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相信随着国家减灾体制的健全,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个成员的努力,一定会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关心人们的政府,我们赶上了一个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网络时代,两者相得益彰,给灾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带来了上下一心的及时救助,也增强了灾区人民抵御天灾的决心和信心。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自然灾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只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再大的自然灾害我们都有信心、有能力去战胜,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办法、有力量去克服,我们一定可以并最终取得抗击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的最后胜利!

要转出的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主笔撰写论文数十篇,主笔编著出版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丛书20余部(均含合著),论文及专著合计1000余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灾害灾情调查统计;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研究;受灾体易损性、区域减灾能力调查分析;灾害评估;灾害区划;灾害保险;灾害社会;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减灾系统工程;灾害管理以及全球变化和灾害形成机制等方面,这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具导向性的一套系列著作,已在社会减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主要著作[26]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以姓氏笔画为序,高庆华统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7]吕景胜,高庆华灾害管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8]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马宗晋主编,高庆华统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分论、资料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9]高文学,高庆华,王宏经基建优化与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3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高庆华,李祥根,刘惠敏统编)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1]高庆华,张业成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32]高学,高庆华,高建国等(高庆华统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33]高庆华,张业成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34]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研究报告(上、下册)中保财险有限公司内部出版,1998[35]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灾害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6]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7]高文学,蒋洪亮,高庆华等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8]张业成,高庆华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马宗晋,康平,高庆华等面对大自然灾害的报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0]高庆华等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1]马宗晋,高庆华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42]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44]高庆华等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45]高庆华等自然灾害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6]高庆华等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高庆华等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8]高庆华等中国地震应急分区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7~117[49]高庆华,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50]高庆华等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二)重要论文[53]高庆华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8,第18号:1~18[54]高庆华,马宗晋未来1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宏观预测与对策见: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10[55]高庆华论沿海地区灾害管理系统工程见: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8~187[56]马宗晋,高庆华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环境地质研究,1991,52~61[57]高庆华太阳活动、地球运动的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报中的作用见:天文与自然灾害编委会编天文与自然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2~57[58]高庆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减灾系统工程河北地质学院院报,1991,14(3):241~253[59]高庆华,孙哲庆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预测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24):101~112[60]高文学,高庆华要强化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灾害学,1992,7(1):80~84[61]高文学,高庆华论城市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2,1(1)[62]马宗晋,高庆华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恶性循环的严重性与减灾工作的新阶段自然灾害学报,1992,1(1):12~17[63]高庆华初论企业减灾系统见:企业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9~33[64]高庆华谈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中国减灾,1993,3(2):7~9[65]高庆华,马宗晋再议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5,4(2):6~13[66]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48[67]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51[68]高庆华洪涝灾害趋势性预报的探索见:马宗晋,高庆华主编中国长江1998年大洪灾反思及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7~94[69]高庆华减轻洪涝灾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39[70]高庆华,刘惠敏中国自然灾害与减灾态势分析见: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3~314[71]高庆华,张业成,苏桂武自然灾害风险初议地球学报,1999,20(1):81~86[72]高庆华,苏桂武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的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126~127[73]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惠敏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0~14[74]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地学前缘,2003,第10卷(特刊):258~263[75]高庆华,刘惠敏,苏桂武初议防疫-减灾综合体制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6~24[76]马宗晋,高庆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第四纪研究,2004,24(3):245~251[77]高庆华,杜建军,周显强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地球学报,2008,39(3):385~391[78]高庆华论防震应急系统工程灾害学,2009,24(1):127~131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网址

火灾有认为,也有自然的,目前学界对于灾害的分类尚无统一方法。据笔者所知,有马宗晋先生的自然灾害七大类划分法,[1]宋乃平先生提出的灾害分类体系,[2]张波先生的农业灾害分类体系,[3]以及赵理真先生提出的人为灾害划分方法等,[4]此外还有人提出自然灾害的五类划分法。[5]各家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上有五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几种方法,灾种的类属也不尽相同。从各自的分类体系看,七分法、五分法难免同一灾种在不同灾类中复出的缺憾,而四分法又存在灾种遗漏现象,不能将繁杂多样的灾种囊括竭尽。这就涉及到分类方法的恰当与否、分类标准的统一与否、分类体系的完善与否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分类学的要求,灾害分类时灾种在类属之间的重复或遗漏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就是把灾害按照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型为一级结构,灾类为二级结构,灾种为三级结构。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是建立在对灾害巨系统层次结构的认识之上的。系统是由各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或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具有层次结构的特征。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系统,从结构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作为地球巨系统组成部分的灾害,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影响范围上讲,它既涉及自然界的各个圈层,也涉及人类社会;从构成层次上看,在灾害的三级分类系统中,每一级结构都还存在着不同的次级结构,也就是亚型、亚类和亚种。就目前所知各灾种的性质而言,一般都包含致灾原因、成灾过程和为害后果三个方面。这是灾害共性之所在,因而据此可进行灾害分类的一级结构—灾型的划分。 一、灾型的划分 1、按灾因划分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各灾因在地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天文原因三大类,据此可把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型、社会灾害型、天文灾害型。2、按成灾过程划分从灾害发生过程看,一次灾害从发生到消失可分为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暴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平息期,[6]各个时期有长有短,而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是灾害的持续期。一般而言,持续期的长短与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根据灾害持续期的长短把灾害划分为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持续期为数小时或数日以内者为突变型,持续期为数十日至数月者为暂变型,持续期为数年、数十年甚至数十年以上者为缓变型。因为灾害本身就是一种异常或变异现象,故以“变”字来概括灾害发展过程的性质。3、按为害后果划分灾害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灾害的影响却是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生命和财产两个方面。有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有些灾害造成财产损失,而更大一部分的灾害,其为害后果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从灾害的成灾对象或为害后果上,可把灾害划分的三种类型:一为财产损失型,二为生命威胁型,三为生命财产危害型。4、灾型间关系按同一方法划分的灾型,它们之间是并列共存的关系,而不同方法划分的灾型,彼此之间没有并列共存关系,但可能具备部分藕合的性质。 二、灾类的划分 划分灾类就是对同一灾型内部各灾种根据某些性质的异同而进行的归类,性质不同或差异较大者另归他类。由于灾型的划分方法不一致,所得灾型也不相同,对灾类的划分也就难以统一地进行。从原则上讲,根据灾型内部各灾种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灾害发生的地域范围以及灾害发生频率进行划分比较适宜。1、按灾害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划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自然灾害型、天文灾害型和社会灾害型灾害的分类(表1)。自然灾害型灾害可根据灾种在自然界各圈层中的位置来进行分类,依次可分为气象类灾害、水文类灾害、地质类灾害和生物类灾害四大类。气象类灾害指发生于大气圈的各灾种;水文类灾害指发生于水圈的各灾种;地质类灾害指发生于岩石圈的各灾种;生物类灾害指发生于生物圈的各灾种。社会灾害型可划分为政治类灾害、经济类灾害、文化类灾害三类。政治类灾害指战争、犯罪、社会动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层面主要在政治系统;经济类灾害指发生于经济系统(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货币金融领域等等)中的各种灾害;文化类灾害指在文化领域泛滥成灾的各种问题或现象,天文型灾害可在更大的层次上(以太阳系为界)划分为地外灾害与宇宙灾害。地外灾害指发生于地球之外太阳系之中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事件的各种灾害;宇宙灾害指发生于太阳系之外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或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灾害。表1 灾害分类体系——I 2、按灾害发生的范围大小划分灾害发生、成灾的范围有大有小,因此它也可以做为灾类划分的一个标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命威助型、财产损失型、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的分类(表2)。生命威胁型灾害可根据受害人的数量多寡划分为群发类灾害和散发类灾害。群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1天, 1月或1 年)使成百上千人受害的灾种或灾难性事件。散发类灾害指零星暴发、危害个别或少数人人身安全的灾种。财产损失型灾害可根据发生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分,有村镇建筑设施类和土地植被类两类。村、镇建筑设施类指造成房倒屋塌、设施破坏的一系列灾害;土地植被类指侵害农田、森林、草场等的灾害。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可根据成灾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地区类灾害和局地类灾害两类。地区类灾害指使成片的地带受灾或跨区、跨省成灾的灾害;局地类灾害指在较小的范围发生、影响不过一市、一县或数县,且多是零星分布,不能成片、连带的成灾。表2 灾害分类体系——II 3、按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划分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多有少,根据灾害在成灾地区复发的次数进行分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划分法主要适用于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的分类(表3)。突变型灾害破坏性大,可根据某个成灾区内重现的概率进行分类,划分为多发类灾害和偶发类灾害。多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灾区中多次重现的灾害;偶发类灾害指重现的可能性较小或重现的概率较低的灾害。暂变型灾害成灾面积大,后果严重。根据暂变型灾害在l年中的发生频次划分为复发类少害和单发类灾害。凡在l年中发生达到两次或两次以上者,为复发类;l年仅发生一次者,为单发类。缓变型灾害的成害过程漫长而持久,有的长达数十年,有的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可根据一次灾害持续期的长短划分为世纪类灾害和历史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内者,为世纪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上者,为历史类灾害。表3 灾容分类体系(三) 4、灾类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已有三种灾型划分方法,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三种灾类划分方法。每一种方法均自成体系,不相混杂因而也就构成三种灾类分类体系,每一体系内部灾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共存关系,不同体系的灾类之间则可能存在部分藕合关系。 三、建立灾害分类体系的意义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正确的灾害分类体系,对于进行灾害历史的研究、目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以及进行灾害的定量化研究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进行灾情评估、灾害史料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有助于灾情评估灾害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涉及灾害的自然属性,也涉及灾害的社会属性。灾害的自然属性即灾害发生的强度和烈度,以灾级表示,不同灾种有不同的灾级计量方法;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破坏的程度,以灾度表示,各类、各种灾害应该有统一的灾度计量方法。以学科范围看,灾级属于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范畴,灾度则属灾害学范畴。灾情评估应该包括灾级和灾度两个方面灾度计量可以参照表2进行,对这个问题,将作专文论述。2、有利于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分析根据表2进行灾度判定,将为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和适当的方法。历史灾害史料一般都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项,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承灾能力确立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双因子的灾度标准,进行历史灾害的灾度计算,然后进行历史灾害的定量化研究。[1] 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P5,地震出版社,1990。[2] 宋乃平《灾害和灾害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自然杂志》1992(3)。[3] 张波、李洪斌、冯风、张纶《农业灾害学刍论》,《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4] 杜一主编《灾害与灾害经济》P83,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5] 谢应齐编著《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P4-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 郭强《论灾害行为》,《灾害学》1993(1)

不少单位评职称,不认可在灾害学上发表的论文,说是其论文基金项目、参考文献造假的多。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 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 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地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表现有: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水生态环境系统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导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资源危机显现;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减缓了社会主义进程。首先,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拿我国每年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来说,一场灾难过后,成千上万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大批大批的人无家可归,不计其数的美好家园遭到破坏,无数的良田被洪水淹没,再加上因道路毁坏所造成的交通中断等等,我们仔细估算一下,我们是不是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呢?其次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导致大气河流土地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严重的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再次,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这样迫使许多农民远走他乡,而大部分又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这加重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其实,由于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还很多。 ②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灾害学2014年还被踢出过核心期刊,在一些科研单位风评不太好

  • 索引序列
  •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电话
  •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
  • 自然灾害杂志电子版官网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网址
  • 返回顶部